在新材料和新理论的推动下,中古中国研究的论域与视角日益呈现多元化态势,中外学者运用文献、考古、艺术相结合的方法,不断开拓新学境,创获甚丰。而本书以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整体研究作为把握中古时代基本历史脉络,构建“世界图式中的中古中国景象”,并藉此对中古时代的文明和气质进行博观与省思。
本书为余欣主编的《中古中国研究》的第一卷,收录了来自中、日、美、法等多个国家学者的13篇论文。其内容涉及广泛,包括政治、思想、宗教、美术、社会生活等众多领域。既不乏对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的成果,也有以往关注较少的比如历学方面的研究。从论文集中也可一窥当代学者对中古史研究的新思路与新想法以及中外学者选择研究对象的不同偏好。
余欣,1974年生,浙江黄岩人,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敦煌学、中国古代博物学、中古宗教社会史、写本文化与知识社会史。
從西郊到圆丘——《文馆词林?后魏孝文帝祭圆丘大赦诏》所见孝文帝的祭天礼仪(佐川英治)
“开皇”年号与道教“劫运”思想(刘屹)
How to Stop Eating: Natural and Intentional Approaches in the Taiping jing, Laozi Xiang’er zhu and Xiandao jing (Stephen Eskildsen)
Local Daoism:the Community of the Northern Wei Dao-Buddhist Stelae (Gil Raz)
道教造像与地域社会:四川绵阳玉女泉隋至初唐道教摩崖造像(林圣智)
中古时期中国的佛钵崇拜(李建欣)
拈花的胡人——由北齐青州佛衣胡人画像管窥中古丝绸之路上的粟特商队(邱忠鸣)
传统保持 文化守护——敦煌吐蕃期洞窟“重构”现象原因再探(沙武田)
论武则天称帝的舆论营造(孟宪实)
政治的表达与实践:田氏魏博的个案研究(仇鹿鸣)
9至10世纪历日中的行事——以身体关注为例(华澜)
敦煌文献与传世文献之间——以唐代医药书《新修本草》和《千金方》为中心(岩本笃志)
Audiences and Aims of Mid-Tang Muzhiming: A Preliminary Study (Alexei Ditter)
“开皇”年号与道教“劫运”思想
刘屹
一引言
1957年,芮沃寿(ArthurF.Wright)先生在讨论隋文帝治国的意识形态时,认为隋朝的第一个年号“开皇”,有可能是文帝受道士张宾的影响而采用的道教术语。周一良先生亦认为“开皇乃道家语”,“盖杨坚取周而代之,故多方制造舆论,援引道家之说亦大有可能。”李刚先生进而坐实其论,认为“开皇”是隋取材自道教神仙系统的年号,以此作为隋文帝力用道教大作宣传,为其政权合理性寻找依据的例证之一。多年来,学界持有类似观点的论述还有很多,当然也有并不强调此年号是来自道教的观点,在此无需一一列举。总之,这似乎仍然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而无论对“开皇”年号取自道教的观点是否认可,学者们所依据的都是有限的史家记述,一直缺乏从道教教义角度出发的观照。
例如,论及“开皇”年号时,被引用最多的是《隋书?经籍志?道经序》的相关记述:
道经者,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冲虚宁远,莫知其极。所以说天地沦坏,劫数终尽,略与佛经同。以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穷桑之野,授以秘道,谓之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间相去经四十一亿万载。
这段话中关于道教“劫数”的论述,应是本自魏收的《魏书?释老志》:
又称劫数,颇类佛经。其延康、龙汉、赤明、开皇之属,皆其名也。及其劫终,称天地俱坏。
两相比较,还是能看出些许的差别。例如,《魏志》认为延康、龙汉、赤明、开皇都是“劫数”之“名”,《隋志》认为延康、赤明、龙汉、开皇,都是元始天尊“开劫”的“年号”。这就引出了新问题:如果道经中的“开皇”是元始天尊“开劫”时所使用过的年号,那么杨坚是为要模仿元始天尊的“开劫”才使用“开皇”年号吗?但他为什么不选择其它三个同样是元始天尊“开劫”的年号?
实际上,《魏志》和《隋志》对所谓道教“劫数”的论说,并不能与道教经典教义完全符合。无论是魏收,还是《道经序》的作者,对道教相关理论都存在一知半解的情况。这提醒我们在利用《魏志》和《隋志》来解说中古道教时,应持谨慎的态度。我们当然应该不满足于仅凭这两份来自史家的记述来做出判定,而应去追溯道教方面有关“开皇”的“劫数”理论,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概念?这才是判断杨坚究竟是不是在了解和接受道教“劫数”概念的前提下而采用“开皇”年号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是我想在本文中要解决的一个具体事例。而在这一事例的探讨过程中,还想关注一个或许更重要的问题:在道教内部历经多次反复后,在经典文本中建构起来的某种新的理论或知识体系,在实际中又能够对中古时期的道教内外产生怎样的影响?从中又可反映出经教道教与中国古代社会存在怎样的一种互动关联?
弁言
在新材料和新理论的推动下,中古中国研究的论域与视角日益呈现多元化态势,中外学者运用文献、考古、艺术相结合的方法,镕铄古今,会通东西,不断开拓新学境,创获甚丰。然而,我们是否可以在认识并揭示制度与社会变迁进程与趋向外,更为活性化地探求中国历史深层波澜之源和天数世道潜运默移之故?在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史研究范式所构建的“大印象”之外,是否可以尝试更真切地触摸感知时代的气息和脉动?在中国史研究逐渐被纳入世界史叙事的今天,如何在与国际汉学的对话中发现中国学术内在理路与精神?换言之,重绘中古中国的时代格,是否可能?如何进行?前景何在?亟须海内外学界共同构筑新基盘。有鉴于斯,我们创办《中古中国研究》,以期为学术与思想的激发,埋下一颗新的燧石(Firestone)。
以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整体研究作为把握中古时代基本历史脉络,构建“世界图式中的中古中国景象”,并藉此对中古时代的文明和气质进行博观与省思,是论丛的基本理念。尽管论丛发起者“复旦大学中古中国研究班”主要成员多为历史学者,但这并不是一个校内同仁刊物,也不以史学研究为限,而是开放给所有跨界“游牧者”的新天地。
“梯山航海访收储,要为天朝补石渠。故园猿鹤应笑我,难将身迹混樵渔。”内藤湖南于惊涛骇浪里作《航欧舟中》,慷慨意气,挥斥八极。夫岂不怀,高山仰止,悬于卷首,以明心志。
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系统,是真正体现了学术严谨性的地方。每一处引文都标注得极其清晰,脚注密集而不杂乱,阅读时需要频繁地在正文与注释之间切换,但由于其清晰的格式设计,这种切换过程变得异常顺畅,极大地提高了查证的效率。很多国外汉学家的研究成果也被纳入了参考体系,这体现了作者广阔的国际学术视野和客观的学术立场。更值得称赞的是,它不仅提供了详尽的原始文献出处,还常常附带对不同版本或不同学者的观点进行简短的比较分析,这种注释的深度,远超一般参考书的水准。对于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读者而言,这套注释本身就是一份宝贵的资料库。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考古发现和新出土文献的研究者,我对这本书中引用的那些一手材料的敏感度极高。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对近年来的新材料的整合和运用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很多细微的考古报告中的结论,都被他巧妙地融入到了宏观的叙事框架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说明作者的学术视野极其开阔,绝非闭门造车之辈。特别是对区域性文化交流的探讨部分,他提出的某个关于贸易路线的新观点,我此前从未在其他主流著作中见过,这无疑为该领域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讨论空间。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敢于在传统认知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建设性、且有充分依据的修正和补充。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来阅读导论部分,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真是久违了。作者的叙事逻辑严密得像一张无懈可击的网,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坚实的史料基础之上,绝非空泛的臆测。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散落在浩如烟海的文献碎片,精准地拼凑成一幅清晰的历史图景。特别是他对特定制度变迁的剖析,那种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分析方法,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我常常在脑海中构想,为了完成如此细致的考证,背后付出了多少心血。这种深入骨髓的求真精神,才是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历史读物,它要求你投入思考,与作者一同在历史的迷宫中探寻真相,带来的智识满足感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考究,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学术著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我尤其欣赏扉页上那幅手绘的地图,细节处理得极为精妙,让人在翻开正文之前,就已经沉浸在那片广袤而神秘的古代疆域之中。装帧上的点点滴滴,都透露出编者对学术的敬畏和对读者的尊重,这绝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出版物可以比拟的。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是一份值得我郑重对待的文化遗产。光是摆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是一件极具品味的陈设品,那种低调的奢华感,很适合那些追求内在品质而非浮华外表的知青。
评分这套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史学写作的一股清流。它没有冗长晦涩的术语堆砌,也没有故作高深的故作玄虚,而是保持了一种近乎散文的优雅和流畅。即便是涉及复杂的社会结构分析和经济数据对比,作者也能用极其凝练且富有画面感的文字来呈现。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教科书,而是在听一位博学的老者,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其中穿插的那些历史典故和人物小传,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既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性,又绝不喧宾夺主,时刻提醒着读者我们正站在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这种平衡感,是很多专业学者难以企及的境界,读起来赏心悦目,毫不费力。
评分16开有塑封,定价92,京东价格87.4元,太贵。
评分专业性强
评分每次都要评价书,这书的质量凡是买的都知道。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专业性强
评分很好的书 内容深刻 喜欢
评分不错不错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