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相当一部分档案文献,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本书系“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之一,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包括重庆、四川、云南三省市的党史,下卷包括贵州、广西、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等省区的党史。书稿详细描述了全面抗战爆发前后、抗战前期、中期、后期以及战后初期,西南地区中国共产党组织、宣传、统战、工运、学运等方面的光辉历程,展示了一幅共产党人克服重重困难,推动、带领全国各阶层、各民族人民外抗强敌、内争民主的宏伟画卷。
主编:周勇,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抗日战争历史研究,成果丰硕。
总 序…章开沅1
前 言…周 勇1
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后方代表团…1
一、概 述…3
二、出席中共七大的大后方代表团成员名单…5
(一)分组名单…5
(二)代表团人员编号、座次…7
三、大后方代表团代表简介…11
1. 叶剑英(1897—1986)…11
2. 孔原(1906—1990)…14
3. 古大存(1896—1966)…16
4. 邓颖超(1904—1992)…18
5. 区梦觉(1906—1992)…20
6. 唐初(1909—1969)…22
7. 杨尚奎(1905—1986)…22
8. 林黎明(1903—1984)…24
9. 朱荣(1918—1990)…25
10. 方华(1912—1999)…26
11. 吴有恒(1913—1994)…27
12. 何潮(1900—1985)…28
13. 周材(1900—1972)…29
14. 周小鼎(1915—1991)…31
15. 卢绍武(1906—1978)…31
16. 王均予(1905—1978)…33
17. 廖似光(1911—2004)…35
18. 锺明(1919—2003)…36
19. 云广英(1905—1990)…38
20. 丘金(1905—1998)…39
21. 肖贤法(1914—1981)…41
22. 谭辅仁(1910—1970)…42
23. 蔡书彬(1894—1964)…43
24. 帅孟奇(1897—1998)…45
25. 周恩来(1898—1976)…47
26. 徐特立(1877—1968)…50
27. 高文华(1904—1994)…52
28. 李涛(1905—1970)…54
29. 毛朗明(1912—1997)…55
30. 欧阳方(1914—1984)…57
31. 董必武(1886—1975)…58
32. 何克全(1906—1955)…61
33. 钱瑛(1903—1973)…62
34. 曹瑛(1908—1990)…65
35. 谢竹峰(1905—1995)…67
36. 黄松龄(1898—1972)…68
37. 陈方(1912—1983)…70
38. 李鹏(1902—1981)…71
39. 赵石(1914—2009)…72
40. 刘三源(1914—2000)…74
41. 陈家康(1913—1970)…75
42. 龙飞虎(1915—2000)…76
43. 贾琏(1903—1981)…77
44. 李金德(1918—1997)…78
45. 曾惇(1917—1984)…80
46. 方方(1904—1971)…82
47. 伍洪祥(1914—2005)…85
48. 苏惠(1909—1996)…87
49. 王维(1918— )…88
50. 边章五(1900—1954)…90
51. 陈仁麒(1913—1994)…91
52. 方朗(1923— )…93
53. 李兆炳(1909—1992)…94
54. 何浚(1904—1982)…95
55. 锺平(1907—1987)…97
56. 李克农(1899—1962)…98
57. 吴继周(1915—1990)…100
58. 罗其南(1918—1986)…102
59. 王只谷(1906—1982)…103
60. 危秀英(1910—2005)…105
61. 夏之栩(1906—1987)…106
62. 刘詠柏(1906—1976)…107
63. 罗孟文(1905—1988)…107
64. 李辉(1913—1948)…109
65. 贺怡(1911—1949)…110
66. 廖志高(1913—2000)…111
67. 秦邦宪(1907—1946)…113
68. 吴玉章(1878—1966)…115
69. 吴克坚(1900—1986)…117
70. 江浩然(1919— )…119
71. 涂万鹏(?—1949)…120
72. 梁华(1906—1956)…121
73. 程子健(1902—1973)…122
74. 陈震(1905—1988)…124
75. 龙潜(1910—1979)…125
76. 王亦清(1908—1963)…126
77. 杜延庆(1906—1998)…127
78. 邓照明(1919—1990)…128
79. 刘云(1915—2009)…129
80. 黄才焯(1902—1981)…131
81. 蒋南翔(1913—1988)…132
82. 苏博(1917—2001)…134
83. 华健(1919—1949)…134
84. 张越霞(1910—1979)…135
四、大后方代表团代表在中共七大上的部分发言和讨论记录…137
广东代表组对七大的提议…137
古大存在七大上的大会发言…138
叶剑英在七大上的大会发言…145
大后方代表团闽粤赣组方方的意见提纲…162
大后方代表团两广组小组会讨论选举条例草案的记录…167
大后方代表团湖南小组讨论选举新中央委员会条例草案的意见…168
大后方代表团湖北小组对选举条例草案讨论结果…169
大后方代表团闽粤赣小组对选举条例草案的意见…170
大后方代表团江西小组讨论选举条例草案的意见…170
大后方代表团四川组对选举条例草案的意见…171
重庆…173
一、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与重庆救国会的建立…175
(一)九一八事变后救亡运动的兴起…175
(二)重庆救国会的建立和救亡运动的高涨…184
二、党组织在抗日救亡运动高潮中重建和大发展…193
(一)全国抗战爆发和国民政府迁都重庆…193
(二)党组织的恢复重建和中共重庆市工作委员会的成立…199
(三)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和党组织的大发展…204
三、中共中央南方局的主要活动…215
(一)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与南方局的成立…215
(二)维护第二次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团结…217
(三)占领抗战文化阵地,发展进步文化…232
(四)团结中间力量,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38
(五)加强外事工作,争取国际支持…251
(六)建设坚强的战斗堡垒…255
四、荫蔽精干,实行“三勤”、“三化”…261
(一)高举抗日爱国旗帜,开展群众运动…261
(二)荫蔽精干,彻底转变组织形式和领导方式…268
(三)贯彻“三勤”、“三化”…273
(四)“据点”的发展和外围组织的建立…278
五、掀起民主运动高潮 迎来抗战胜利…288
(一)联合政府主张的提出和重庆民主运动的高涨…288
(二)推动反对国民党特务统治的斗争…298
(三)工人运动的广泛开展…303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和重庆人民对抗战的贡献…309
四川…317
一、抗日救亡运动…319
(一)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救亡运动…319
(二)华北事变后的抗日救亡运动…324
二、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339
(一)中共四川省工作委员会的成立…339
(二)川康特委和川东特委的成立…347
(三)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成立…350
三、上层统战工作和川军出川抗战…354
(一)上层统战工作的对象与策略…354
(二)推动川军出川抗战…359
(三)稳定川军留川部队…366
四、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370
(一)抗日救亡团体领导核心的形成…370
(二)群众支援抗战的热潮…375
(三)抗日宣传活动…379
(四)抗战文化运动…385
五、坚持团结抗战和人民民主运动的开展…395
(一)坚持团结抗战 反对分裂投降…395
(二)在反共逆流中加强党的建设…405
(三)对四川实力派的统战工作…424
(四)人民民主运动…428
(五)四川人民对抗战胜利的贡献…440
云南…449
一、中共云南省工作委员会…451
(一)中共云南省工作委员会的建立…451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云南的形成和发展…455
(三)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463
二、建设坚强的、战斗的云南党组织…469
(一)挫败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469
(二)按照建设坚强的战斗的党组织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480
(三)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民主堡垒”…486
(四)在全省各地建立党的工作据点…491
(五)爱国民主运动的兴起…498
三、云南各族人民的抗日斗争…503
(一)滇西怒江西岸沦陷后各族人民的抗日斗争…503
(二)抗战时期云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513
(三)云南各族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518
……
概 述(第一章概述)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隆重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共547人,候补代表208人,合计755人,代表着全党121万名党员。
其中大后方代表团人员共84人,正式代表58人,候补代表26人。叶剑英担任大后方代表团主任(亦称团长),陈铁铮(即孔原)担任副主任。参加中共七大的大后方代表团分为4个组,古大存担任两广组组长;蔡书彬担任两湖组(直属及云、贵在内)组长,帅孟奇担任副组长;方方和叶剑英担任闽粤边组组长;廖志高担任四川组组长。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政治报告,朱德作军事报告,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周恩来作论统一战线的发言。大会代表经过深入讨论,一致通过了关于政治、军事、组织方面的报告,通过了政治决议案、军事决议案和新的党章等。
中共七大提出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大会通过的新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偏向。
在中共七大上,古大存、叶剑英也在大会上发了言。在大会选举之前,大后方代表团各组对新的中央选举条例草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发表了各自的意见。
大会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 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被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
中共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极其重要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代表大会。会议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从而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这次大会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基础。
……
总 序
章开沅
我对四川、对重庆常怀感恩之心,那里是我的第二故乡。因为从1937年冬到1946年夏前后将近9年的时间里,我在重庆江津国立九中学习5年,在铜梁201师603团当兵一年半,其间曾在川江木船上打工,最远到过今天四川的泸州,而启程与陆上栖息地则是重庆的朝天门码头。
回想在那国破家亡之际,是当地老百姓满腔热情接纳了我们这批流离失所的小难民,他们把最尊贵的宗祠建筑提供给我们作为校舍,他们从来没有与沦陷区学生争夺升学机会,并且把最优秀的教学骨干稳定在国立中学。这是多么宽阔的胸怀,多么真挚的爱心!2006年暮春,我在57年后重访江津德感坝国立九中旧址,附近居民闻风聚集,纷纷前来看望我这个“安徽学生”(当年民间昵称),执手畅叙半个世纪以前往事情缘。我也是在川江的水、巴蜀的粮和四川、重庆老百姓大爱的哺育下长大的啊!这是我终生难忘的回忆。
当然,这八九年更为重要的回忆是抗战,抗战是这个历史时期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抗战涵盖一切,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记得在重庆大轰炸最频繁的那些岁月,连许多餐馆都不失“川味幽默”,推出一道“炸弹汤”,即榨菜鸡蛋汤。……历史是记忆组成的,个人的记忆汇聚成为群体的记忆,群体的记忆汇聚成为民族的乃至人类的记忆。记忆不仅由文字语言承载,也保存于各种有形的与无形的、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之中。历史学者应该是文化遗产的守望者,但这绝非是历史学者单独承担的责任,而应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我对《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编纂出版寄予厚望。
抗日战争是整个中华民族(包括海外侨胞与华人)反抗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自从19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都是政府主导的片面战争,由于反动统治者的软弱媚外,不敢也不能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所以每次都惨遭失败的结局。只有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由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长期内战的国共两大政党终于经由反复协商达成第二次合作,这才能够实现史无前例的全民抗战,既有正面战场的坚守严拒,又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英勇杀敌,经过长达8年艰苦卓绝的壮烈抗争,终于赢得近代中国第一次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我完全同意《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的评价:“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了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抗战,不仅是反抗日本侵华战争,而且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在“脱亚入欧”方针的误导下,逐步走上军国主义侵略道路,而首当其冲的便是中国。经过甲午战争,日本首先占领中国的台湾省,随后又于1931年根据其既定国策,侵占中国东北三省,野心勃勃地以“满蒙”为政治军事基地妄图灭亡中国,独霸亚洲,并且与德、意法西斯共同征服世界。日本是法西斯国家中最早在亚洲发起大规模侵略的战端,而中国则是最早投入反法西斯战争的先驱。及至1935年日本军国主义通过政变正式成为法西斯国家,两年以后更疯狂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由于日本已经与德、意法西斯建立“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所以中国的全面抗战实际上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并且曾经是亚洲主战场的唯一主力军。正如1938年7月中共中央《致西班牙人民电》所说:“我们与你们都是站在全世界反法西斯的最前线上。”即使在“二战”全面爆发以后,反法西斯战争延展形成东西两大战场,中国依然是亚洲的主要战场,依然是长期有效抗击日本侵略的主力军之一,并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极其重要的贡献。2002年夏天,我在巴黎凯旋门正好碰见“二战”老兵举行盛大游行庆祝法国光复。经过接待人员介绍,他们知道我也曾在1944年志愿从军,便热情邀请我与他们合影,因为大家都曾是反法西斯的战士。我虽感光荣,但却受之有愧,因为作为现役军人,未能决胜于疆场,日本就宣布投降了。但是法国老兵非常尊重中国,这是由于他们曾经投降并且亡国,而中国则始终坚持英勇抗战,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赢得最后胜利。尽管都是“二战”的主要战胜国,毕竟分量与地位有所区别,我们千万不可低估自己的抗战。
重庆在抗战期间是中国的战时首都,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所在地,“二战”全面爆发以后更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因而具有多方面的重要贡献与历史地位。然而由于大家都能理解的原因,对于抗战期间重庆与大后方的历史研究长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至少是难以客观公正地反映当时完整的社会历史原貌。现在经由重庆学术界倡议,并且与全国各地学者密切合作,同时还有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外国学者的关怀与支持,共同编辑出版《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堪称学术研究与图书出版的盛事壮举。我为此感到极大欣慰,并且期望有更多中外学者投入此项大型文化工程,以求无愧于当年的历史辉煌,也无愧于后世对于我们这代人的期盼。
在民族自卫战争期间,作为现役军人而未能亲赴战场,是我的终生遗憾,因此一直不好意思说曾经是抗战老兵。然而,我毕竟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仍愿追随众多中外才俊之士,为《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的编纂略尽绵薄并乐观其成。如果说当年守土有责未能如愿,而晚年却能躬逢抗战修史大成,岂非塞翁失马,未必非福?
2010年已经是抗战胜利65周年,我仍然难忘1945年8月15日山城狂欢之夜,数十万人涌上街头,那鞭炮焰火,那欢声笑语,还有许多人心头默诵的杜老夫子那首著名的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以此为序。
庚寅盛暑于实斋
说实话,最初翻开这类历史专著,我担心会陷入到那种教条式的陈述之中,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意外地引人入胜。它并没有采用那种冷峻的、纯粹的学术语言,而是在严谨的史实基础之上,融入了丰富的地方志色彩和人物侧写。仿佛能嗅到当年重庆的雾气,听到昆明的街头叫卖,感受到延安窑洞里的灯火。书中对于文化精英在后方的心态变化,特别是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理想与妥协、坚守与彷徨,有着非常细腻的刻画。这种“以人为本”的历史观,使得那些抽象的“抗战大后方”概念,具体化为无数鲜活的生命体验。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梳理某个特定区域的抗战史时,会穿插一些口述史料或者日记片段,这种“史料的复活”,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现场感,让人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关于民族精神的深刻教育。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学术研究,转化为一场引人入胜的、充满情感温度的历史回望。
评分坦白说,过去我对“大后方”的认识,多停留在“陪都”的概念上,认为那是一个相对安稳的后勤基地。但通读此书后,我的认知被彻底颠覆了。作者清晰地描绘了大后方内部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外来人口的涌入对既有社会资源的巨大压力、特务活动的渗透、通货膨胀的威胁,以及不同政治光谱力量间的微妙互动。书中对战时社会心理的分析尤为精彩,那种在外部巨大压力下的集体焦虑感与求生欲的交织,被剖析得入木三分。它展现的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而是一个充满内在张力、不断自我调节和修复的复杂有机体。从地方乡绅的合作模式,到青年学生的爱国热忱,再到底层流民的挣扎求生,作者几乎是全景式地扫描了社会各个层面。这使得我对整个抗战的理解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的、多维的,深刻认识到后方稳定与前线胜利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辩证关系。
评分这套书的史料挖掘深度,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它显然超越了对已发表重要文献的简单梳理,而是深入到了许多尘封已久的档案、地方志甚至私人信件之中。我观察到,在论述经济后勤保障时,作者对于棉布的产量、食盐的运输路线、以及战时金融政策的微调等细节,都有着非常扎实的数据支撑和严密的逻辑推演。这种对基础数据的精耕细作,构建起了一个极其稳固的叙事骨架,确保了对“大后方”复杂运作的论断是建立在坚实的证据之上的。例如,关于国民政府如何平衡内迁工厂的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书中通过具体案例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政策制定者在极度困难条件下的权衡艺术。这并非是歌颂性的叙事,而是一种对历史真实性的不懈追求。阅读下来,我对“后方”这个概念的理解从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深化为一种复杂的、高强度的资源整合与社会动员体系,这种深度解析,是许多泛泛而谈的抗战史著作所无法企及的。
评分阅读这套煌煌巨著,如同进行了一次对特定历史情境的深度沉浸体验。它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其对“非常时期”下社会结构的重塑与张力的呈现。在那个物资远征、人员流动的巨大背景下,原本分散的地方力量如何被整合进统一的抗战体系,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在权力、资源分配上的摩擦与博弈,书中都有着相当深入的探讨。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这些敏感议题时,展现出一种克制而审慎的态度,既肯定了民族团结的伟大成就,也没有回避战时体制下必然产生的种种困境与矛盾。特别是关于后方工业体系的“西迁”与“内嵌化”过程,涉及到的技术、人才、资金的复杂调度,读起来令人叹为观止,这绝非简单的地理位移,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工程。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不满足于宏观的政治口号,而是深入到具体的制度设计和执行层面,使得我们能够从一个“管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去重新审视那段浴血抗战的历史进程,理解后方是如何在重压之下保持住国家机器的基本运转效能。
评分这部书的问世,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重要窗口。它并非仅仅罗列史料或陈述枯燥的政治口号,而是以一种极为细腻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描摹了那个特殊时期,中华民族在民族危亡之际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中对个体命运的关注,那些身处大后方,却默默承担起支撑整个国家抗战重任的普通人、知识分子、乃至底层民众的故事,被赋予了应有的历史地位。他们如何在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的条件下,维持教育、发展工业、凝聚人心,这些细节的展现,使得宏大的历史叙事瞬间变得立体而有温度。书中对于大后方行政体制的运转、经济资源的调配、以及文化教育机构的艰难迁移与重建过程的剖析,都体现了极高的史学功底。它让我深刻理解到,抗日战争的胜利,绝非仅仅依靠前线的浴血奋战,后方的稳定与发展,才是支撑起整个战争机器的强大基石。这种“大后方”视角的独特切入,让原本有些脸谱化的抗战历史,呈现出更加复杂、也更接近真实的历史肌理,读来令人深思,也油然而生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