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川东北是古巴蜀对外交流的重要地带,米仓道、金牛道等古蜀道通达南北,加之巴山人民的勤劳,成就了川东北地区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景象,大量精美的清代墓碑便是其曾经繁荣的重要明证。这些墓碑文字、纹饰均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墓碑铭文的书写方式和墓碑形制、立碑习俗等有助于我们了解墓碑文化的演变。但由于盗墓分子的破坏和风雨剥蚀,很多精美的墓碑变得霉迹斑斑、难以识读,甚至七零八落、不复存在。这正凸显了当下对川东北地区清代墓碑进行抢救性记录与研究的重要性。
为了很好地保护川东北清墓这一文化遗产,我们进行了大量田野调查工作,深入大山深处、田间地头,拍摄墓碑照片,调查立碑习俗,搜集到诸多一手资料。
《巴蜀濒危文化遗产研究丛书:川东北清代墓碑集成(第1卷)》即在此基础上,对川东北清代墓碑的形制、纹饰、书写方式和立碑习俗等进行初步探讨:并从诸多照片中选取较精美、典型的图片构成川东北清代墓碑图录,作为《巴蜀濒危文化遗产研究丛书:川东北清代墓碑集成(第1卷)》的主体内容,其中既有可以展示墓碑形制、规模的全景图,也有可以领略墓碑神韵的局部特写图。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真实、全面地展示川东北清代墓碑,并为相关学科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内页插图
目录
壹 川东北清代墓碑概况
一、墓碑概说
二、墓碑形制
三、墓碑铭文书写方式
四、立碑习俗
贰 川东北清代墓碑价值
一、历史价值
二、思想价值
三、民俗价值
四、语言文学价值
五、艺术价值
叁 川东北清代墓碑图录
巴中市巴州区化成乡宋家蝙村雷辅天雷杨氏墓碑
南江县正直镇朱公乡百坪村庙坝社马忠义马魏氏墓碑
南江县凤仪乡桑树村二组詹发昌墓碑
南江县下两镇平岗乡大坪村三组张树滋张清霖张章氏墓碑
南江县侯家乡石寨村夏顺音夏杨氏墓碑
南江县侯家乡赵家村一组赵王氏墓碑
南江县红光乡白庙村一组杨谭氏墓碑
南江县和平乡铁炉村李廷献李辜氏墓碑
南江县红光乡四村杨石氏杨杜氏墓碑
旺苍县木门镇茶元村杜泽黉杜王氏墓碑
旺苍县张华镇松浪村五组伍化鳞伍张氏伍赵氏墓碑
旺苍县张华镇松浪村五组伍天培伍邹氏墓碑
旺苍县木门镇茶元村杜余氏墓碑
旺苍县张华镇松浪村五组伍星伍李氏墓碑
渠县安北乡西垭村七组李永泰李燕氏墓碑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留传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前者叫作物质文化遗产,后者叫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古代文化遗产总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先民不同时代的生活、习俗、思想、技艺、希望或顾虑。后人可以观赏,更应当尊重,同时还要认真研究,好好保护。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区,由于历史条件或社会环境不同,文化上也会有差异。四川古为蜀地,重庆古为巴地,两者均处于长江上游,中国的西南。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发现,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的传说,表明远古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不同的来源。秦汉以后,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客家文化逐渐融合,又受到了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汉、藏、羌、彝、苗等民族相邻的地区,文化上亦不无交融,但巴蜀文化仍然有着自己的特点,民间文化尤其如此。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习俗、思想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一些大型的文化遗产,如山东孔庙、陕西秦陵、北京故宫、武汉黄鹤楼,每年有千万游客参观,有经济来源,同时还得到国家支持,偶有损坏,即可修复,自然能够保存下去。而民间文化遗产,尤其是散落在边远地区的小型文化遗存,无人管理,自生自灭,甚至还遭到人为破坏或盗窃。如何保护和挽救这些文化遗存,实在是摆在国人尤其是学术界面前的一项严肃而刻不容缓的任务。
四川师范大学黄尚军教授、肖卫东教授、袁雪梅教授,四川民族学院张筠教授,四川大学游黎博士、李国太博士等历时二十余年,带领他们的青年团队,跋涉于川渝全境,调查研究,对散落在诸多偏僻乡镇、深山老林的牌坊、墓碑、石刻、壁画以及民间文书等进行了认真、扎实的实地调查,搜集资料五千余万字,拍摄照片十五万余张,并在此基础上,融合历史学、民俗学等学科知识与方法,对这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展开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凸显其“立体活史书”的珍贵价值,撰写编集成这套《巴蜀濒危文化遗产研究丛书》。其内容不仅包括婚丧习俗、巫道信仰、祭祀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包括巴蜀牌坊、墓碑、石刻、壁画等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该丛书涵括了巴蜀文化尤其是明清以来形成的巴蜀民间文化的诸多方面,是对巴蜀民间文化的一次较为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不仅如此,他们还充分认识到巴蜀地区的多民族性和巴蜀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将《康定鱼通民俗文化研究》《康定木雅藏族文化研究》等纳入本丛书中,试图通过对当地居民日常生活所蕴含的文化传统的研究,寻找巴蜀文化的多元同构特征,这对于长期从事巴蜀文化研究的学者来说,尤为可贵。
在巴蜀历史文化的研究中,新史料的发现近年来倍受关注,大量档案类文献的搜集、整理已经成为学术热点,但散落在乡野,与档案资料同等重要的牌坊、碑刻铭文等却鲜有人问津。《巴蜀濒危文化遗产研究丛书》中的不少材料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物化象征,作为文本文献之外的实物史料,对深入细化中华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尤其能将学界较少关注的牌坊、清墓、民间用书等作为研究对象,在视角上有独到之处,不但拓展了传统史料的研究范围,而且继承了以罗常培先生为代表的前辈专家、学者开创的“语言与文化”等方面研究的学术传统,在巴蜀语言、历史与文化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
《巴蜀濒危文化遗产研究丛书》在资料搜集上有开创之功,在研究中不仅采用文献学方法,更能结合历史学、口头传统以及艺术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而全面呈现出该丛书的学术价值,在方法论上这类探索值得大力提倡。
《巴蜀濒危文化遗产研究丛书》洋洋数百万字,图像数千张,规模浩大,内容宏富,图文并茂,印制精美,堪称巨著。毫无疑问,在全国民间文化学术研究中,它正昂首阔步走在最前面。尚军教授为此付出的劳动最为艰苦而巨大。他是有名的“拼命三郎”。二十多年来,他夜以继日,全力以赴地研究巴蜀方言和民俗文化,放弃一切节假日,于繁重教学之外,还经常外出调查访问,拍摄照片,足迹遍布巴山蜀水,取得了大量原始材料,经过全面整理和深入研究,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之前已出版的《四川方言与民俗》《巴蜀牌坊铭文研究》两部专著,共计一百六十余万字。现在《巴蜀濒危文化遗产研究丛书》又将问世,这是教授与其团队目前取得的最大学术成果,也让巴蜀文化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我向他们表示热烈祝贺,也为巴蜀学术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和强大生力军而感到高兴。
谨序。
巴蜀濒危文化遗产研究丛书:川东北清代墓碑集成(第1卷)—— 图书简介 引言:历史的深沉回响与文化遗产的抢救性记录 《巴蜀濒危文化遗产研究丛书》旨在对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特别是那些在社会变迁、城镇化进程中面临消逝风险的珍贵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深入的抢救性记录与学术研究。本丛书关注的焦点,不仅在于物质遗存的物理存留,更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社会结构、家族伦理、信仰体系及艺术审美变迁。 《川东北清代墓碑集成(第1卷)》 是该丛书的首辑重磅之作。本书聚焦于清代(1644-1911年)在四川东北部地区(主要涵盖今日的达州、南充、广安、巴中等地)留存的大量墓碑文献。这些石刻文字,以其独特的载体形式,成为了研究该地区社会史、人口迁徙史、宗族史、地方精英阶层构建以及民间信仰转化的第一手、未被充分利用的史料宝库。 一、 研究的时代背景与地域聚焦:川东北的特殊性 清代是四川历史上人口快速增长、社会结构经历深刻重塑的时期。康熙、雍正年间“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浪潮,彻底改变了巴蜀地区的族群构成和文化面貌。川东北地区,作为连接中原腹地与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本书的研究区域——川东北,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 移民文化的熔炉:该区域是“客家”和“湖广”移民的密集交汇地带,墓碑上清晰记载的祖籍信息、迁徙时间,为我们重建清代巴蜀的人口地理学提供了精准坐标。 2. 地方士绅的崛起:清代科举制度的成熟,使得川东北地区的乡绅阶层逐渐形成并掌握了地方的社会资源和文化话语权。他们的墓碑,往往是其生平功名、财富积累和社会影响力的最直接展示。 3. 地域文化特征的保留:尽管受到外来文化强烈影响,但川东北地区依然保留了许多带有本土色彩的丧葬习俗和祭祀观念,这些细节通过碑刻的文饰和碑文的叙事模式得以体现。 二、 资料的抢救性整理与汇编:史料的首次系统集成 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其全面、系统的田野考古式整理和摹刻工作。研究团队历时数年,深入川东北的乡村、家族祠堂及散佚的墓地,对大量不同形制、不同精美度的清代墓碑进行了系统性的记录、测绘和拓印。 本书并非简单的图录,而是结合了高清影像采集、原碑文校对与标准化转录的学术成果: 收录标准与分类:本书收录的墓碑,涵盖了从早期迁入的开族先贤到晚清巨富、寒门士人的不同社会阶层。收录方式采取地理区域划分,并辅以碑文内容的类型学分类(如功名碑、节孝碑、合葬碑等),便于读者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 精细的文字还原:碑刻文字因风化、渗水或人为破坏,往往残缺不全。本书的整理工作,在多方文献(如地方志、家谱)的交叉比对下,力求对残损碑文做出最严谨的释读与补白,并在释读时明确标注推测部分,保证了史料的科学性。 图像资料的丰富性:除了清晰的碑文拓片,卷一还收录了大量墓碑侧面的雕刻细节图,包括但不限于:神兽、瑞禽、花卉纹饰、以及独特的图案符号,这些均为研究清代巴蜀石刻艺术和地方工匠风格提供了直观依据。 三、 内容的深度挖掘与研究视野的拓展 通过对这些石刻文本的梳理,本书的附录和研究导论部分,深入探讨了以下关键议题: 1. 清代川东北的社会阶层与权力结构 墓碑的撰写权和内容选择,直接反映了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本书系统分析了: 官职与功名谱系:对清代保举、捐纳、科举入仕者的碑文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出川东北地方士绅的晋升路径图。 商业财富的铭刻:记录了大量富商大贾、地主阶层的碑文,他们如何利用“义举”、“捐助”等方式,将经济资本转化为社会声誉,并以碑文的形式永久固化。 女性的纪念:对“节孝坊记”、“诰命夫人碑”等女性相关碑刻的集中分析,展现了清代儒家伦理在地方社会中的实践程度及其对女性行为规范的约束与褒扬。 2. 宗教信仰与民间仪式的变迁 墓碑不仅是纪念,更是祭祀场所的延伸。碑文中的祭祀语汇、对佛教、道教、民间神祇的引用,揭示了清代川东北地区的信仰生态: 道场与超度:研究碑文中关于“化度”、“功德圆满”等道教用语的频率和上下文,探讨地方道教对丧葬仪式的渗透。 祖先崇拜的程式化:分析碑文如何确立和强化宗族内部的辈分秩序和祖先神圣性,以应对人口流动带来的伦理挑战。 3. 汉字书法的地域风格研究 本书收录的墓碑书法风格多样,体现了清代不同时期和不同书写者对传统帖学及碑学的理解与运用。从雍正年间的工整秀逸,到乾隆、嘉庆时期的雄浑大气,再到晚清的民间化、程式化书风,每一块碑石都成为了一个微型的书法样本库,为研究清代巴蜀地区书风的地域特征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结语: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川东北清代墓碑集成(第1卷)》的出版,标志着对四川东北部清代历史文献整理工作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它不仅是地方史、宗族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工具书,更是历史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史学者深入探索清代中国社会复杂肌理的珍贵资源。通过对这些沉默的历史遗存的激活,我们得以更真切、更立体地触摸到巴蜀大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瞬间。本书的后续卷册,将继续拓展研究的地域范围和时间跨度,共同构建起一幅完整的巴蜀文化遗产抢救与研究的全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