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对《马可?波罗寰宇记》中出现的专有名词所做的注释和研究,作为伯希和的遗著之一,由其弟子韩百诗整理出版,第1-2卷为注释,第3卷为索引。
马可波罗是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也是旅行世家。马可波罗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出了一本《马可?波罗行纪》(又名《马可?波罗游记》、《东方闻见录》),记述了他在东方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可?波罗行纪》英译本的注释本以伯希和的《马可?波罗注》(Notes on Marco Polo)为精细深刻。
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5.28—1945.10.26),世界著名的法国汉学家、探险家。就学于巴黎大学,主修英语,后入法国汉学中心学习汉语,继入国立东方语言学校,专攻东方各国语文历史。曾从师法国汉学家沙畹(1865—1918)等人学习,志力于中国学研究。1908年往中国敦煌石窟探险,购买了大批敦煌文物,带回法国;今藏法国国家图书馆博物馆。伯希和是欧美公认的中国学领袖,其影响遍及欧美日本及中国。
马可?波罗注影印本序(荣新江)
NOTES ON MARCO POLOⅠ
NOTES ON MARCO POLOⅡ
NOTES ON MARCO POLOⅢ
本书是法国汉学家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对《马可?波罗寰宇记》中出现的专有名词所做的注释和研究,作为伯希和的遗著之一,由其弟子韩百诗(LouisHambis)整理出版,第1-2卷为注释,第3卷为索引,分别在1959、1963、1973年陆续出版。
伯希和的《马可?波罗注》(Notes on Marco Polo),原本是他与英国汉学家慕阿德(A. C. Moule,1873-1957)合著的《马可?波罗寰宇记》(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的第3卷,这在《寰宇记》第2卷的后面有明确的记录,其中部分稿子在1939-1940年间已经交到伦敦。但伯希和多才多艺,顾及的事情实在太多,所以直到1945年去世为止,也未能完成。但伯希和显然对此做了详细的规划,首先就是把书中所有的专有名词提出来,通过各种写本、印本的拼法,找出《寰宇记》笔录者鲁斯蒂谦(Rustichello)所使用的正确形式,以便于在他们的校译本中使用统一的正确拼法。然后按照字母顺序,对这些专有名词做详细的解说,包括对这些专名的语源考释,找出专名在各种语言中的转译以及异写的原因,根据东西方史料对人名、地名、国名、部族名等按年代或专题加以阐述。由于工作量太大,即使有天大本事如伯希和,也壮志未酬身先死,生前只写了从A字头的Abacan到C字头的?ulficar,尚未完成C字头的所有条目,其中有些条目也比较简单。伯希和去世后,对蒙古史也有很高造诣的弟子韩百诗将他留下的笔记整理成两卷本《马可?波罗注》,包括D字头到Z字头的残稿,又编制详细的索引,作为本书第3卷。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第1卷所收的A至C字头专有名词的注释编作1-203号,计1-611页;第2卷所收D至Z字头专名的注释编作204-386号,计613-885页;前者三个字母有六百多页,后者24个字母只有272页,可见是一部没有完成的《马可?波罗注》。作为伯希和与慕阿德合著的《马可?波罗寰宇记》的续编,这部在巴黎出版的著作用宽体大16开的开本、咖啡色的封面,都和前者保持一致。
这本关于园林艺术的图册,简直是视觉上的饕餮盛宴。我向来对园林这种“凝固的音乐”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提供的视角,远超出了我以往接触过的任何资料。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各地名园的照片,而是深入到每一处造景背后的哲学意图和人文精神。摄影师的功力令人称道,他捕捉到的光影效果,那种清晨薄雾笼罩下假山的苍茫感,或是正午阳光穿过竹林洒下的斑驳光点,都被定格得极具诗意。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留白”的解读。书中花了大量篇幅阐述东方美学中“空”的价值,如何通过未被填充的空间来暗示无限的可能性,如何让观者的大脑参与到园林意境的构建中去。阅读时,我常常忍不住放下书,去想象自己正站在那些被精心设计的曲径通幽之处,感受微风拂面,听流水潺潺。对于那些热爱传统文化、对空间美学有追求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精神氧吧”。它教会你如何“慢下来”,如何用眼睛去聆听,用心灵去丈量自然与人工的完美平衡。
评分我最近翻阅的这本关于气候变迁的报告文学,读起来的感觉更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灾难小说,只不过,它的每一个情节都建立在扎实的科学数据和田野调查之上。作者的叙事策略非常高明,他没有堆砌枯燥的图表,而是选择了几个极具代表性的地理区域作为切入点:也许是正在融化的北极冰盖下被唤醒的古老病毒,也许是太平洋上经历着海平面上升的岛国居民的无助迁移。通过这些鲜活的个体故事,那些宏大的数据图表突然之间就有了温度、有了重量。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气候难民”的章节,那种深入骨髓的无力感,那种家园被吞噬的绝望,文字的力量在这里被发挥到了极致。它不仅仅是在陈述一个环境问题,更是在探讨社会正义、资源分配和人类的集体责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冷峻有力,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读完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充满了对未来的忧虑,但也激发了一种强烈的行动的冲动,希望自己能为改变现状做些什么。
评分我最近读到一本关于哲思探讨的书籍,说实话,它对我世界观的冲击,简直就像是底层代码被彻底重构了一遍。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采取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姿态,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老友,循循善诱地引导你质疑那些你认为理所当然的“真理”。作者似乎对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有着深刻的洞察,他不断地抛出那些看似简单,实则直击核心的悖论。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攀岩”,每向上挪动一寸,都需要付出极大的心力去消化和理解那些复杂的逻辑链条。书中的论证结构严密得如同瑞士钟表,环环相扣,不留一丝可供逃避的缝隙。我特别喜欢它引用了大量跨学科的理论支撑,从量子力学到古代神话,那些原本孤立的知识点,在这里被赋予了全新的联系和意义。坦白讲,读这本书的过程是痛苦的,因为它强迫你跳出舒适区,去直面那些你潜意识里一直回避的问题。但正是这种“痛苦”,带来了巨大的精神上的满足感和清晰度。合上书本时,世界似乎没有改变,但你对世界的看法,已然有了翻天覆地的不同,仿佛透过一层厚厚的迷雾,看到了事物的本质轮廓。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一开始我是冲着那个略带神秘感的标题去的,脑海里浮现的无非是些宏大的历史叙事,或是某种晦涩难懂的学术探讨。结果呢,翻开扉页,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文风,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是在描摹一幅工笔画,即便是描述最寻常的市井生活,也带着一种令人驻足的质感。我尤其欣赏他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那些生活在字里行间的“小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坚持,都被描摹得入木三分。你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烟火气,听到他们低声的交谈,感受到他们眼底一闪而过的复杂情绪。叙事节奏的把握也堪称一绝,时而如涓涓细流般缓缓推进,让人沉浸在细节之中;时而又猛然加速,将你抛入意想不到的转折点,心脏跟着咯噔一下。我很少读到能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如此巧妙地编织在一起的作品,它不是那种板着面孔说教的“大部头”,而是用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构建起一个让你心甘情愿走进的世界。读完第一部分,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知道接下来的故事会如何发展,那份好奇心,久违了。
评分关于语言的演变和词汇的社会学意义,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扫盲神器”。我一直觉得,我们每天信手拈来的词语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历史惯性和文化密码,而这本书,就像一把精密的钥匙,逐一打开了这些密码锁。作者的文风非常俏皮和博学,他擅长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用语入手,比如一个语气词、一个古老的俚语,然后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地挖掘它的历史渊源、社会功能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情感色彩。我发现,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表达,其最初的含义可能与我们理解的相去甚远,这种知识的发现过程充满了趣味性。书中使用了大量的比较语言学案例,但处理得极其流畅自然,绝不让人感到晦涩难懂。它让我对“交流”这件事本身产生了新的敬畏感,意识到每一次开口说话,都是在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读完它,我发现自己说话时会更加审慎和精确,因为我开始意识到,每一个选择的词语,都在无形中构建着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