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注

马可·波罗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伯希和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旅行
  • 游记
  • 冒险
  • 文化
  • 中世纪
  • 丝绸之路
  • 地理
  • 传记
  • 西方视角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124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208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Universal Library寰宇文献?Sinology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1232
正文语种:英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本书是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对《马可?波罗寰宇记》中出现的专有名词所做的注释和研究,作为伯希和的遗著之一,由其弟子韩百诗整理出版,第1-2卷为注释,第3卷为索引。

内容简介

  马可波罗是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也是旅行世家。马可波罗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出了一本《马可?波罗行纪》(又名《马可?波罗游记》、《东方闻见录》),记述了他在东方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可?波罗行纪》英译本的注释本以伯希和的《马可?波罗注》(Notes on Marco Polo)为精细深刻。


作者简介

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5.28—1945.10.26),世界著名的法国汉学家、探险家。就学于巴黎大学,主修英语,后入法国汉学中心学习汉语,继入国立东方语言学校,专攻东方各国语文历史。曾从师法国汉学家沙畹(1865—1918)等人学习,志力于中国学研究。1908年往中国敦煌石窟探险,购买了大批敦煌文物,带回法国;今藏法国国家图书馆博物馆。伯希和是欧美公认的中国学领袖,其影响遍及欧美日本及中国。

目录

马可?波罗注影印本序(荣新江)

NOTES ON MARCO POLOⅠ

NOTES ON MARCO POLOⅡ

NOTES ON MARCO POLOⅢ

前言/序言

  本书是法国汉学家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对《马可?波罗寰宇记》中出现的专有名词所做的注释和研究,作为伯希和的遗著之一,由其弟子韩百诗(LouisHambis)整理出版,第1-2卷为注释,第3卷为索引,分别在1959、1963、1973年陆续出版。
   伯希和的《马可?波罗注》(Notes on Marco Polo),原本是他与英国汉学家慕阿德(A. C. Moule,1873-1957)合著的《马可?波罗寰宇记》(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的第3卷,这在《寰宇记》第2卷的后面有明确的记录,其中部分稿子在1939-1940年间已经交到伦敦。但伯希和多才多艺,顾及的事情实在太多,所以直到1945年去世为止,也未能完成。但伯希和显然对此做了详细的规划,首先就是把书中所有的专有名词提出来,通过各种写本、印本的拼法,找出《寰宇记》笔录者鲁斯蒂谦(Rustichello)所使用的正确形式,以便于在他们的校译本中使用统一的正确拼法。然后按照字母顺序,对这些专有名词做详细的解说,包括对这些专名的语源考释,找出专名在各种语言中的转译以及异写的原因,根据东西方史料对人名、地名、国名、部族名等按年代或专题加以阐述。由于工作量太大,即使有天大本事如伯希和,也壮志未酬身先死,生前只写了从A字头的Abacan到C字头的?ulficar,尚未完成C字头的所有条目,其中有些条目也比较简单。伯希和去世后,对蒙古史也有很高造诣的弟子韩百诗将他留下的笔记整理成两卷本《马可?波罗注》,包括D字头到Z字头的残稿,又编制详细的索引,作为本书第3卷。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第1卷所收的A至C字头专有名词的注释编作1-203号,计1-611页;第2卷所收D至Z字头专名的注释编作204-386号,计613-885页;前者三个字母有六百多页,后者24个字母只有272页,可见是一部没有完成的《马可?波罗注》。作为伯希和与慕阿德合著的《马可?波罗寰宇记》的续编,这部在巴黎出版的著作用宽体大16开的开本、咖啡色的封面,都和前者保持一致。


《星辰的轨迹:古代航海家的传奇征程》 作者:[虚构作者名,如:艾略特·凡斯]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记录东方丝绸之路的奇闻异事,而是聚焦于一群活跃于中世纪晚期至文艺复兴前夕,在广阔无垠的大西洋和地中海之上留下深刻印记的航海家族与探险家。它详细描绘了葡萄牙和卡斯蒂利亚(后来的西班牙)如何从沿海贸易小国,逐步蜕变为拥有全球视野的海洋霸主。我们将深入探讨那些在地图边缘探索的先驱者们,他们的动机、面临的技术难题、政治角力,以及最终如何改变了世界对地理的认知。全书以严谨的史料考证为基础,辅以生动的叙事手法,力求还原一个充满勇气、迷信、科学萌芽与残酷现实的航海黄金时代。 --- 第一部分:蓝色边疆的召唤 (The Call of the Azure Frontier) 本部分将追溯航海术在伊比利亚半岛的萌芽阶段。我们不关注遥远的东方,而是聚焦于将目光投向“黑暗海洋”——大西洋的初期尝试。 第一章:伊比利亚的海洋基因 分析葡萄牙和卡斯蒂利亚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如何催生出对海洋的依赖与敬畏。重点介绍早期加利西亚和葡萄牙渔民的传统航行技术,如利用洋流、观测海鸟和利用潮汐的经验知识。对比此时期地中海航行与大西洋远航在风险和技术要求上的本质区别。 第二章:先驱者的足迹:对“确定性”的渴望 详细考察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初,在摩洛哥海岸和加那利群岛的早期殖民尝试。这并非是为了寻找黄金或香料,而是为了获取奴隶、染料以及重要的制盐技术。深入分析亨利王子之前,这些边缘探索所面对的经济驱动力:控制近海贸易路线,并寻找绕过穆斯林控制的北非陆路。此处的探险活动,其地理范围严格限制在非洲西北角和近海群岛,与后期的跨洋远航存在显著区别。 第三章:船舶的进化:从盖伦船到卡拉维尔的诞生 技术革新是远航的先决条件。本章将详尽描述中世纪晚期船舶制造的进步。重点分析卡拉维尔帆船(Caravel)的出现如何彻底解放了航海家,使其能够更好地对抗大西洋的逆风和风暴。对比早期笨重的圆船和轻便、高机动性的卡拉维尔在船帆布局(如拉丁帆)上的关键差异。技术讨论将聚焦于如何实现“迎风航行”这一世纪难题的初步解决。 --- 第二部分:纬度的测量与风暴的阴影 (Measuring Latitude and the Shadow of Storms) 随着技术成熟,探险活动开始系统化,并受到王室的直接资助。本部分关注航海家如何从依赖海岸线导航,转向利用天文仪器进行定位。 第四章:磁罗盘的校准与星星的地图 本章深入探讨航海科学在十五世纪的实践。详细描述航海家如何利用星盘(Astrolabe)和象限仪(Quadrant)来测量纬度,但同时也揭示了这些工具在中世纪航行实践中的局限性和误差。讨论“恒星地平线”观测法的具体操作,以及如何克服船只摇晃带来的测量困难。此部分的重点是:他们如何知道自己“在哪里”,即便不知道自己“去向何方”。 第五章:信风的秘密:大西洋的“高速公路” 本章核心在于揭示大西洋环流和信风(Trade Winds)对早期探险的决定性作用。探险家并非盲目地驶向西方,而是遵循了复杂的、近乎本能的风向模式。详细描绘了从葡萄牙出发,绕过非洲西海岸,最终需要向西南方漂流以捕捉回程季风的复杂航线策略。这些策略的成功,是基于对自然现象的长期观察,而非对全球地理的精确认知。 第六章:寻找“幸福群岛”的执念 聚焦于十五世纪中期,葡萄牙人对传说中位于大西洋深处的“安蒂利亚”或“七城之岛”的持续搜寻。这些岛屿的传说,是驱动早期探险家敢于偏离已知航线的重要心理动力。描述了数次著名的、但最终失败的探险任务,这些任务的地理范围主要集中在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的进一步西进,以及非洲西海岸的深入探测,其目的始终是殖民化和寻找传说中的财富,而非寻找通往亚洲的直接航线。 --- 第三部分:西方的迷雾与未知的海岸 (Mists of the West and Unknown Shores)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大西洋的西部,关注那些为了“突破边界”而付出了巨大代价的探险。 第七章:从里斯本到冰冷水域的探索 本书将详细描述早期葡萄牙探险家对北大西洋的涉足,包括对冰岛(Island of Ice)的间接了解,以及对纽芬兰和格陵兰岛西南海岸的短暂访问。这些探险的主要动力是渔业资源(如鳕鱼)和对北方贸易路线的控制,而非开辟新的贸易通道。重点分析这些探险家在极端气候下面临的补给和心理挑战,以及他们带回的关于“世界尽头”的模糊报告。 第八章:卡斯蒂利亚的对立面:向西的焦虑 本章对比卡斯蒂利亚王室的航海策略。在葡萄牙垄断非洲航线后,卡斯蒂利亚迫切需要另一条出路。我们详细分析了在1492年之前,卡斯蒂利亚支持的数次小规模、秘密的向西航行尝试。这些尝试的目的往往是寻找一个更短的、绕过葡萄牙势力的贸易通道,但探险家们所能到达的范围极其有限,往往只能触及亚速尔群岛以西的开阔水域,并未真正发现或系统性地探索任何新的大陆。他们的失败,是由于对地球周长认知的严重偏差。 第九章:航海家的遗产:技术与政治的交织 总结本阶段的成就与局限。这些早期的航海家,无论是葡萄牙的亨利王子麾下的探险家,还是卡斯蒂利亚的宫廷船长,他们留下的遗产主要是导航技术的积累、地理知识的碎片化更新,以及为后世大规模远洋探险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本书的结论强调:这些先驱者在地理发现上的局限性,恰恰证明了他们探索的纯粹性——他们受制于当时的工具、信念和对地理认知的边界,他们的航行始终在大西洋的“已知范畴”内徘徊,并未踏入跨越半个世界的史诗征程。 --- 本书特色: 聚焦于技术细节与航海实践:而非仅仅是发现“新大陆”的结果导向叙事。 强调地域的局限性:明确区分了非洲海岸、加那利群岛、亚速尔群岛的探索,与跨洋大陆发现的本质区别。 严谨的史料基础:参考了如《航海日志残篇》、《葡萄牙海事档案》中关于风向和补给的早期记录,展现了那个时代航海家的真实困境。 本书献给所有相信,伟大的地理突破往往源于对现有知识边界的反复试探与超越的勇气。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园林艺术的图册,简直是视觉上的饕餮盛宴。我向来对园林这种“凝固的音乐”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提供的视角,远超出了我以往接触过的任何资料。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各地名园的照片,而是深入到每一处造景背后的哲学意图和人文精神。摄影师的功力令人称道,他捕捉到的光影效果,那种清晨薄雾笼罩下假山的苍茫感,或是正午阳光穿过竹林洒下的斑驳光点,都被定格得极具诗意。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留白”的解读。书中花了大量篇幅阐述东方美学中“空”的价值,如何通过未被填充的空间来暗示无限的可能性,如何让观者的大脑参与到园林意境的构建中去。阅读时,我常常忍不住放下书,去想象自己正站在那些被精心设计的曲径通幽之处,感受微风拂面,听流水潺潺。对于那些热爱传统文化、对空间美学有追求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精神氧吧”。它教会你如何“慢下来”,如何用眼睛去聆听,用心灵去丈量自然与人工的完美平衡。

评分

我最近翻阅的这本关于气候变迁的报告文学,读起来的感觉更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灾难小说,只不过,它的每一个情节都建立在扎实的科学数据和田野调查之上。作者的叙事策略非常高明,他没有堆砌枯燥的图表,而是选择了几个极具代表性的地理区域作为切入点:也许是正在融化的北极冰盖下被唤醒的古老病毒,也许是太平洋上经历着海平面上升的岛国居民的无助迁移。通过这些鲜活的个体故事,那些宏大的数据图表突然之间就有了温度、有了重量。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气候难民”的章节,那种深入骨髓的无力感,那种家园被吞噬的绝望,文字的力量在这里被发挥到了极致。它不仅仅是在陈述一个环境问题,更是在探讨社会正义、资源分配和人类的集体责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冷峻有力,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读完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充满了对未来的忧虑,但也激发了一种强烈的行动的冲动,希望自己能为改变现状做些什么。

评分

我最近读到一本关于哲思探讨的书籍,说实话,它对我世界观的冲击,简直就像是底层代码被彻底重构了一遍。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采取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姿态,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老友,循循善诱地引导你质疑那些你认为理所当然的“真理”。作者似乎对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有着深刻的洞察,他不断地抛出那些看似简单,实则直击核心的悖论。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攀岩”,每向上挪动一寸,都需要付出极大的心力去消化和理解那些复杂的逻辑链条。书中的论证结构严密得如同瑞士钟表,环环相扣,不留一丝可供逃避的缝隙。我特别喜欢它引用了大量跨学科的理论支撑,从量子力学到古代神话,那些原本孤立的知识点,在这里被赋予了全新的联系和意义。坦白讲,读这本书的过程是痛苦的,因为它强迫你跳出舒适区,去直面那些你潜意识里一直回避的问题。但正是这种“痛苦”,带来了巨大的精神上的满足感和清晰度。合上书本时,世界似乎没有改变,但你对世界的看法,已然有了翻天覆地的不同,仿佛透过一层厚厚的迷雾,看到了事物的本质轮廓。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一开始我是冲着那个略带神秘感的标题去的,脑海里浮现的无非是些宏大的历史叙事,或是某种晦涩难懂的学术探讨。结果呢,翻开扉页,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文风,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是在描摹一幅工笔画,即便是描述最寻常的市井生活,也带着一种令人驻足的质感。我尤其欣赏他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那些生活在字里行间的“小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坚持,都被描摹得入木三分。你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烟火气,听到他们低声的交谈,感受到他们眼底一闪而过的复杂情绪。叙事节奏的把握也堪称一绝,时而如涓涓细流般缓缓推进,让人沉浸在细节之中;时而又猛然加速,将你抛入意想不到的转折点,心脏跟着咯噔一下。我很少读到能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如此巧妙地编织在一起的作品,它不是那种板着面孔说教的“大部头”,而是用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构建起一个让你心甘情愿走进的世界。读完第一部分,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知道接下来的故事会如何发展,那份好奇心,久违了。

评分

关于语言的演变和词汇的社会学意义,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扫盲神器”。我一直觉得,我们每天信手拈来的词语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历史惯性和文化密码,而这本书,就像一把精密的钥匙,逐一打开了这些密码锁。作者的文风非常俏皮和博学,他擅长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用语入手,比如一个语气词、一个古老的俚语,然后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地挖掘它的历史渊源、社会功能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情感色彩。我发现,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表达,其最初的含义可能与我们理解的相去甚远,这种知识的发现过程充满了趣味性。书中使用了大量的比较语言学案例,但处理得极其流畅自然,绝不让人感到晦涩难懂。它让我对“交流”这件事本身产生了新的敬畏感,意识到每一次开口说话,都是在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读完它,我发现自己说话时会更加审慎和精确,因为我开始意识到,每一个选择的词语,都在无形中构建着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