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历代人物大辞典》收录商周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的苏州地区历史人物,凡11500余人。苏州地区是指以现行苏州行政区划为地域范围,包括今苏州市姑苏区、吴中区、相城区、虎丘区、吴江区5区,以及所辖常熟市、昆山市、太仓市和张家港市。收录人物以苏州地区本籍为主,兼及部分外籍及外国人士在今苏州市所辖各区、市有重要历史活动及一定影响者。人物释文内容包括生卒年、籍贯、字号、出身、主要经历、成就和著作等。突出人物在苏州地区的活动,重要人物适当增录居所、室名、葬地等史迹。全书编纂主要依据历代史志、碑传、文集、报刊、家谱族谱与历史档案等文献资料,同时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有异说则尽力加以考订,无从考订取舍者诸说并存。书末附载《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名录》《清代苏州名宦祠名录》《清代常熟、昆山、太仓、吴江名宦祠名录》《苏州地区历代宰辅表》《苏州地区历代状元表》《苏州地区中国科学院院士表》《苏州地区中国工程院院士表》,以方便读者使用。
【泰伯】 商代晚期周原(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人。又称太伯,姬姓。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古公亶父晚年欲立幼子季历为储(后为周季王),以传位于季历子姬昌(后为周文王)。与弟仲雍以采药衡山之名避让,约于公元前12世纪之际,出奔荆蛮,至于吴地,断发文身,民拥立为君。三辞季历让国,以蕃离(今江苏无锡梅里)为都城,自号“勾吴”。周武王灭商后追封于吴。后人尊为吴国及吴姓始祖。
【仲雍】 商代晚期周原(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人。又称虞仲、吴仲、孰哉,姬姓。周太王古公亶父次子。约于公元前12世纪之际,随兄泰伯让位出奔荆蛮,至于吴地,建国“句吴”,继泰伯为君,国基始固。卒葬于今江苏常熟虞山。后人尊为吴国及吴姓始祖。
【朱耀庭】(1866—1948) 晚清民国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原唱苏滩。年二十四改习弹词,为王润泉、朱蕴泉弟子。与弟耀笙拼档演出长篇《双珠凤》《落金扇》《七义图》《黄金印》等,尤以《双珠凤》享盛誉,称“双朱档“,为“大三牲”响双档之一。擅说表和起下三路角色,有“活九皋”“活来富”之誉。为书戏创始人之一,与金桂庭、张云亭、杨小亭并称“书坛四庭柱”。清宣统二年(1910年)曾于上海演出,于楼外楼尤红极一时。1924年以光裕社副社长当选为上海分社社长,1936年当选为光裕社所组织上海市评话弹词研究社候补执委。传人有子介生、介人及弟子赵稼秋、张少蟾、王斌泉等。
【王淦昌】(1907-1998) 近现代常熟支塘人。1929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留任助教,加入中国科学社。次年公费留学德国,从事β射线谱研究,1933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次年回国,任山东大学物理系教授,1936年任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次年被推为中国科学社、中国教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杭州联合年会总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年会筹备委员及论文委员。抗战时期随校播迁,特开设《军用物理》课程,首先研制出荧光粉。1941年独具卓见地提出通过轻原子核俘获K壳层电子释放中微子时产生的反冲中微子的创造性实验方法,验证中微子存在并为实验所证实。1943年任物理系主任。1947年曾被选派赴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做研究,1949年初归国,独获第二届永利化学工业公司范旭东荣誉纪念奖金。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为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1959年于苏联杜布纳国家联合原子核研究所领导研究小组,于世界上首次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1964年独立地提出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为国际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1984年领导开辟氟化氪准分子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新领域。参与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1986年与杨嘉墀、陈芳允等提出制定《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纲要》。曾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九院副院长、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国家科委核聚变专业组组长、冷试验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等。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著有《中微子与负质子》《王淦昌论文选集》等。
……
这本《苏州历代人物大辞典》光是掂在手里,那沉甸甸的分量就让人心生敬畏。我一直对江南文脉和苏州的精致生活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这座城市的气质,藏在那些鲜活或已逝的面孔里。翻开卷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在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大家,从吴越时期的贤达到明清鼎盛时期的文人墨客,他们的人生轨迹如同精密的苏绣,每一针都包含了时代的风云变幻。我尤其花了大块时间去研究那些晚清民国时期的实业家和教育家,他们的名字或许不像帝王将相那样声名显赫,但他们对近代苏州城市格局的塑造,那种脚踏实地的贡献,却是这份典籍里最动人的篇章。辞典的编纂体例非常严谨,索引做得极其细致,即便是某个只在地方志里昙花一现的小人物,只要与苏州有过交集,都能被精准地定位。那种被历史铭记的感觉,对于每一个被收录者而言,都是一种无上的荣耀。读着这些传记,我仿佛能嗅到古城里旧宅的檀香味,听到评弹的吴侬软语,这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更像是一部浓缩的、活生生的苏州风物志。
评分如果从纯粹的文献学角度来审视,这部辞典的考证工作无疑是极其浩大的。我注意到,对于一些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的生卒年份和籍贯归属,编纂者并没有采取一锤定音的做法,而是非常审慎地列出了不同的考证观点及其依据,最后给出自己的倾向性判断,并明确指出“待进一步核实”。这种严谨的态度,体现了对历史真实性的高度尊重,也为后来的研究者留下了探索的空间。特别是关于近现代交替时期,那些身份复杂的实业家、文化活动家的传记,信息的碎片化程度极高,能够将其梳理得条理清晰,实属不易。我曾对比过几处记载与网络上流传的简略版本,发现许多细节上的讹误都被这部辞典一一订正,这使得它具备了极强的学术权威性,绝对是工具书中的上乘之作。
评分我得说,初次接触这部大部头,我是带着一种“查漏补缺”的心态来的,毕竟关于苏州的书籍汗牛充栋。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远超出了一个简单的人名录的范畴。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一些“边缘人物”的收录和考证,那些在主流史学中经常被忽略的女性人物,或者在特定工艺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匠人,他们的事迹被详细地梳理和还原。比如,对于某位明代制砚名家的生平描述,不仅记录了其师承和主要作品,还细致地描摹了当时制砚的工具和流程,这对于研究明代工艺美术史的同好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它的叙事风格时而如高山流水般磅礴,描绘那些在朝堂上叱咤风云的苏州籍高官;时而又如同小桥流水般细腻婉转,讲述某个民间说书艺人的生平轶事。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让厚重的史料读起来毫无滞涩感,反而充满了人情味和历史的厚度。
评分坦白讲,我最初有些担心这样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会显得刻板、枯燥。毕竟,收录人物动辄数千,如何保持阅读的兴趣?然而,当我阅读到那些关于苏州文化精英们私交轶事的部分时,这种顾虑完全烟消云散了。典籍中穿插着许多引自私人信件、日记或地方戏曲本中的片段,这些“非官方”的记录,如同在厚重的历史画卷上点缀的几笔亮色,展现了这些历史人物在特定场景下真实的情感流露和性格侧面。比如,关于某位著名画家的拮据生活与他高傲性格之间的矛盾描述,就显得尤为生动立体。它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和事件罗列,而是关于一群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们如何在姑苏这片土地上生活、创造、争执与和解的故事。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来书写地方历史。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主要是为了做我的家族研究的辅助材料。我家的老祖宗在清代中叶曾是苏州城里的小商户,一直找不到确切的族人信息佐证。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根据老宅的地址和家谱上模糊的记载,交叉比对了典籍中的社区志和人物小传。最终,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胥门外某街”的记载中,我找到了一个与先祖同名同姓、籍贯一致的人物,虽然事迹描述得非常简略,但提及的行业背景和居住范围,与我们家世代口口相传的片段惊人地吻合。这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是任何电子数据库检索都无法给予的。这本辞典的价值,就在于它将个体生命与宏大的历史叙事紧密地缝合在了一起,让“历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触摸、可以追溯的家族记忆。
评分一直放在购物车,一次买齐了,接下来慢慢学习
评分¥65.00
评分书挺好~内容还行~开森
评分书很好,买买买!书很好,买买买!书很好,买买买!书很好,买买买!书很好,买买买!
评分联系客服
评分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很厚很大的图书,上海仓发货有破损,联系客服从西安仓调货转武汉至南京仓,终于收到,感谢京东客服!
评分买了给我老婆看看的!
评分很好很强大,内容也比较新。以前买过一些考古方面的书,比较权威的一般都是十年二十年前的版,近期的考古发现都没有提到。另外减现金加返券,最后150多到手,感觉很超值
评分早上下单,晚上就收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