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杰克·戈德斯通 著
图书标签:
  • 世界史
  • 欧洲史
  • 西方崛起
  • 近代史
  • 全球史
  • 历史学
  • 文明比较
  • 1500-1850
  • 社会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76432
商品编码:1027595092
出版时间:2010-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中国历代战争史(附地图册第11册宋辽金夏上) 出版社: 中信 出版时间:2013-02-01
作者:台湾三军大学 开本:16开 印刷时间: 2013-02-01
定价: 66.8 页数:400 印次: 1
ISBN号:9787508637303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编辑推荐语

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一次对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盛大回眸与全面检讨。一部沟通历代典籍、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一部中国两岸军方都大量分发军中将校、用以提高官兵军事素养的恢宏之作。一部继承中国战略思想,可用以指导军界、政界、商界精英的奇书。一部抹平普通读者、各界精英阅读习惯差异的作品。一部每一页都是中国前人智慧总结的书。台湾陆军上将蒋纬国,三军大学校长、陆军上将徐培根,亲笔作序。中信出版社2013年重磅巨作。 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中国历代战争史11:宋辽金夏(上)》讲述宋、辽、金、夏四朝之间战争及史事。内容涵盖起自赵匡胤篡周,终至宋徽宗灭辽、西辽建国及覆灭之间诸战役。

内容提要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 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年,台湾三军大学奉蒋介石手令,成立“中国历代 战争史编纂委员会”,开始着手编纂工作。16年间,一批实战经验和学养兼 具的将校军官捉刀执笔,多位各学科造诣一流的教授亲预审校,《中国历代 战争史》于1972年面市。后来,台湾各研究机构和多所大学,还包括美国华 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胡佛研究所等,纷纷致函索求。为满足广泛的社 会需要,该书于1975年开始修订,析为18分册,于1979再版。整个修订工作 ,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屈万里、宋晞等学术 名家担任指导委员,成就了这部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
     《中国历代战争史》全书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 、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十八个时代,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 战,下终太平天国天京陷落,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中国历代战争史11:宋辽金夏(上)》讲述宋、辽、金、夏四朝之间 战争及史事。内容涵盖起自赵匡胤篡周,终至宋徽宗灭辽、西辽建国及覆灭 之间诸战役。
    

目录

第十四卷 宋、辽、金、夏(上)
  第一章 辽、宋、金、夏全般形势 3
   第一节 四朝战争大势 3
   第二节 四朝政治经济社会概况 30
   第三节 四朝之国防军事及战略战术 67
  第二章 宋祖篡周及平定内叛诸战役 92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作战导因 92
   第二节 宋太祖及佐命功臣 96
   第三节 战场地理形势及作战方略 99
   第四节 平李筠作战经过 101
   第五节 平李重进作战经过 106
   第六节 战后之政局及申论 108
  第三章 宋平定南方各国战役 112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112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及作战方略 120
   第三节 平定荆湖之战 127
   第四节 平定后蜀之战 132
   第五节 平定南汉之战 140
   第六节 平定江南之战 146
   第七节 战后之政局 157
   第八节 申论 160
  第四章 宋辽战争 163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164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及战争方略 175
   第三节 宋辽二十余年战争之诸战役 181
   第四节 战后之政局及申论 239
  第五章 宋夏百年战争 250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战争导因 251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及战争方略 253
   第三节 宋夏初期之和战 255
   第四节 宋夏第二期之和战 265
   第五节 宋夏第三期之和战 294
   第六节 申论 311
  第六章 金灭辽诸战役 319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战争导因 320
   第二节 金人族系及其发轫概况 323
   第三节 金开国诸重要人物 329
   第四节 战场地理形势及战略指导 331
   第五节 作战经过——辽亡及西辽之建国 335
   第六节 申论 361
  索引
  


世界文明的交响:一部跨越古今的中外史诗 本书是一部宏大叙事与精微剖析并重的世界通史著作,旨在超越传统单一国家或文明圈的视角,以全球互联的视野,梳理自史前时代至近现代,各大文明体系的兴衰、碰撞与融合。全书不拘泥于单一地域的叙事框架,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全球舞台,探讨不同文化在地理、资源、制度和思想层面的互动如何共同塑造了人类历史的复杂进程。 全书结构分为五个宏大的部分,每一部分都聚焦于人类文明演进的关键阶段和核心议题。 第一部分:文明的黎明与早期互动(约公元前3500年 – 公元500年) 这一部分聚焦于人类文明的起源地,详尽考察了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谷、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长江流域的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重点不在于简单的线性描述,而是深入分析了早期农业革命、文字的产生与传播、以及早期神权与王权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 随后,笔锋转向地中海世界,详细梳理了古希腊哲学、民主思想的萌芽,以及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治理模式。书中引入了“欧亚大陆桥梁”的概念,探讨了波斯帝国在连接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传播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佛教从印度向中亚和东亚的艰难传播路径。不同文明在技术(如冶铁技术、水利工程)和制度(如法律体系、官僚组织)上的早期交流与竞争,被置于一个动态的比较框架中进行审视。 第二部分:古典帝国的中歇与轴心时代的遗产(约公元500年 – 公元1450年) 本部分着重于“后古典时代”的特征:权力的分散与重组,以及跨区域宗教与贸易网络的成熟。 书中对东亚的隋唐帝国及其影响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分析了其对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政治文化模式的输出效应,以及丝绸之路在此时期的黄金时代。与此同时,伊斯兰教的兴起及其在短期内建立的庞大帝国,不仅是宗教现象,更是一个连接了从西班牙到印度次大陆的知识、商业与学术的庞大中介系统。对伊斯兰黄金时代的科学成就(如代数、医学和天文学)的阐述,强调了其在保存和发展古典遗产中的核心作用。 欧洲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从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的碎片化到中世纪盛期的缓慢复苏。本书将中世纪欧洲置于全球背景下考察,对比了拜占庭帝国的延续性、伊斯兰世界的活力以及东亚的成熟帝国结构。重点分析了封建制度的特性,以及基督教世界(天主教与东正教)在思想和权力上的长期争斗。同时,对蒙古帝国的兴衰及其在欧亚大陆上带来的空前的人口、商品和病菌的快速流通,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强调了其对全球联系的“加速器”作用。 第三部分:全球网络的形成与区域间的权力转移(约公元1450年 – 公元1750年) 这一阶段的主题是“大发现时代”与全球一体化的开端。本书避开传统的“地理大发现”叙事,而着重于探讨驱动这些航行背后的经济动机(对贵金属和香料的渴望)以及航海技术的发展。 对美洲大陆的征服被视为人类历史上最为剧烈的生态和人口冲击事件之一,重点分析了“哥伦布大交换”对全球农业、疾病传播和劳动力结构(特别是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兴起)造成的不可逆转的影响。 在欧亚大陆内部,本书比较了明清中国的成熟的中央集权体系与正在兴起的欧洲民族国家。对奥斯曼帝国、萨法维帝国和莫卧儿帝国的分析,旨在展示亚洲三大伊斯兰帝国在军事、财政和文化上的强大生命力,以及它们如何与新兴的欧洲海洋强权进行周旋和贸易竞争。书中特别关注了白银是如何成为连接美洲、欧洲和亚洲的全球性货币,从而构建了早期全球经济循环的骨架。 第四部分:思想的激荡与经济的重塑(约公元1750年 – 公元1914年) 本部分聚焦于塑造现代世界的两大革命:启蒙思想的传播与工业革命的爆发。 启蒙运动被视为一场跨越国界(从苏格兰到法国,再到北美殖民地)的思想运动,它挑战了既有的神权、君权和旧有社会等级制度,对后续的政治革命(如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工业革命不再被描绘为单纯的技术进步史,而是被置于资源、资本积累、市场需求和殖民地原料供应的全球网络中考察。本书详细分析了蒸汽机、纺织机等发明如何首先在特定地理和社会经济环境中扎根,并讨论了工业化对社会阶级结构、城市化进程以及对环境造成的早期影响。同时,本书也对比了亚洲主要大国(如清朝、印度莫卧儿的衰落)在面对技术和组织变革时的不同反应路径。 第五部分:世界秩序的重构与全球体系的深化(约公元1914年至今的早期阶段) 最后一部分将时间轴延伸到二十世纪的早期,探讨了帝国主义的顶峰及其带来的全球性危机。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被置于全球资源竞争、民族主义的膨胀以及旧帝国体系的崩溃这一宏大背景下进行分析。 本书在收尾部分,不再详细叙述近现代事件的罗列,而是回归到对全球化、技术加速与文化认同的哲学性反思。它探讨了非西方世界在面对西方主导的现代化范式时所经历的复杂历程——包括殖民反抗、民族国家建构,以及在冷战格局下的地缘政治角力。全书最终指向一个核心命题:人类历史的演进,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由不同文明在互动与冲突中共同编织的、充满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复杂过程。 本书的叙事风格力求严谨而富有洞察力,避免使用晦涩的学术术语,注重对历史因果链条的清晰梳理,旨在为普通读者提供一个理解“我们如何成为我们”的全面而平衡的历史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脉络真是引人入胜,它没有像传统史学那样堆砌枯燥的事件年表,而是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历史框架,将欧洲的崛起置于一个全球性的互动网络之中去审视。作者似乎在试图回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为什么是欧洲?但它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对1500到1850这关键三百年的细致剖析,展现了权力、技术、思想和制度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了欧洲的扩张与转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比较”视角时的平衡感,它并非一味地赞颂欧洲的“独特”,而是非常谨慎地考察了它与其他文明(比如中华帝国和伊斯兰世界)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互动与张力。这种全球史的视野,让原本在教科书中被割裂的历史碎片重新连接起来,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能透过迷雾看到历史运行的底层逻辑。那种层层递进的论证,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自我修正和深化理解,绝对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式读物。

评分

初读这本书时,我原以为它会是一部纯粹的经济史或军事史的合集,但很快我发现它远不止于此。作者对“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探讨,尤其是在解释工业革命爆发前的社会结构演变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那些关于产权、国家能力以及科学革命如何与实际生产力相结合的论述,非常精辟。它没有将这些要素视为孤立的点,而是描绘了一幅复杂的因果链条图。例如,书中关于特定时期欧洲某些地区形成的“问责制”如何激发了持续的创新投入,这一点我深以为然。这不像是一些西方中心论的著作那样,把进步描绘成一种不可避免的“天命”,而是将其视为一系列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偶然的社会、政治和技术耦合的结果。这种细腻的、充满张力的论述,让人在合上书本后,对理解现代世界的形成多了一层批判性的滤镜。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时间性”的把握。1500到1850,看似是一个漫长的区间,但作者却精准地捕捉到了其中几个关键的“断裂点”和“加速期”。它没有将欧洲的崛起视为一条平滑的上升曲线,而是展示了它在面对黑死病后的衰退、文艺复兴的萌芽、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冲击,以及最终工业革命前的关键性准备阶段是如何一步步完成的。这种对历史节奏的精确控制,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欧洲的崛起并非一个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数个世纪以来,在不断试错、竞争和资源整合中积累的结果。这种宏观的、跨越世纪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现代化”这一概念的理解边界,让我意识到它是一个充满变数和非线性的过程。

评分

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现代世界格局形成根源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分析框架。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地缘政治博弈与微观的社会经济激励机制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解释体系。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处理信息时的那种克制与审慎,它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倾向于展示可能性和多种解释路径,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历史的独断论。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当前国际关系的视角都发生了微妙的转变,很多看似突发的新闻事件,都能在书中找到其深植于前现代和早期现代欧洲的制度和权力结构中的根源。这本著作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工具箱,帮助读者去“解构”历史,而不是被历史的表象所蒙蔽。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行文流畅却不失学术的严谨性,作者的笔法时而如同一位严谨的学者在审视档案,时而又像一位高明的说书人,将复杂的历史进程讲述得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句式,它不回避历史中的矛盾和黑暗面,比如殖民主义的代价与欧洲的“成功”之间的内在联系。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回味某些段落中蕴含的丰富信息量和精妙的措辞。它成功地平衡了学术深度与可读性,使得即便是对这段时期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快速进入状态,并被其严密的逻辑链条所吸引。这种写作风格,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沉闷的制度变迁分析,也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思辨的乐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