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中国历代战争史(附地图册第11册宋辽金夏上) | 出版社: 中信 | 出版时间:2013-02-01 |
| 作者:台湾三军大学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 2013-02-01 |
| 定价: 66.8 | 页数:400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08637303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一次对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盛大回眸与全面检讨。一部沟通历代典籍、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一部中国两岸军方都大量分发军中将校、用以提高官兵军事素养的恢宏之作。一部继承中国战略思想,可用以指导军界、政界、商界精英的奇书。一部抹平普通读者、各界精英阅读习惯差异的作品。一部每一页都是中国前人智慧总结的书。台湾陆军上将蒋纬国,三军大学校长、陆军上将徐培根,亲笔作序。中信出版社2013年重磅巨作。 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中国历代战争史11:宋辽金夏(上)》讲述宋、辽、金、夏四朝之间战争及史事。内容涵盖起自赵匡胤篡周,终至宋徽宗灭辽、西辽建国及覆灭之间诸战役。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 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年,台湾三军大学奉蒋介石手令,成立“中国历代 战争史编纂委员会”,开始着手编纂工作。16年间,一批实战经验和学养兼 具的将校军官捉刀执笔,多位各学科造诣一流的教授亲预审校,《中国历代 战争史》于1972年面市。后来,台湾各研究机构和多所大学,还包括美国华 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胡佛研究所等,纷纷致函索求。为满足广泛的社 会需要,该书于1975年开始修订,析为18分册,于1979再版。整个修订工作 ,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屈万里、宋晞等学术 名家担任指导委员,成就了这部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
《中国历代战争史》全书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 、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十八个时代,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 战,下终太平天国天京陷落,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中国历代战争史11:宋辽金夏(上)》讲述宋、辽、金、夏四朝之间 战争及史事。内容涵盖起自赵匡胤篡周,终至宋徽宗灭辽、西辽建国及覆灭 之间诸战役。
第十四卷 宋、辽、金、夏(上)
第一章 辽、宋、金、夏全般形势 3
第一节 四朝战争大势 3
第二节 四朝政治经济社会概况 30
第三节 四朝之国防军事及战略战术 67
第二章 宋祖篡周及平定内叛诸战役 92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作战导因 92
第二节 宋太祖及佐命功臣 96
第三节 战场地理形势及作战方略 99
第四节 平李筠作战经过 101
第五节 平李重进作战经过 106
第六节 战后之政局及申论 108
第三章 宋平定南方各国战役 112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112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及作战方略 120
第三节 平定荆湖之战 127
第四节 平定后蜀之战 132
第五节 平定南汉之战 140
第六节 平定江南之战 146
第七节 战后之政局 157
第八节 申论 160
第四章 宋辽战争 163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164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及战争方略 175
第三节 宋辽二十余年战争之诸战役 181
第四节 战后之政局及申论 239
第五章 宋夏百年战争 250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战争导因 251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及战争方略 253
第三节 宋夏初期之和战 255
第四节 宋夏第二期之和战 265
第五节 宋夏第三期之和战 294
第六节 申论 311
第六章 金灭辽诸战役 319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战争导因 320
第二节 金人族系及其发轫概况 323
第三节 金开国诸重要人物 329
第四节 战场地理形势及战略指导 331
第五节 作战经过——辽亡及西辽之建国 335
第六节 申论 361
索引
这本书的叙事脉络真是引人入胜,它没有像传统史学那样堆砌枯燥的事件年表,而是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历史框架,将欧洲的崛起置于一个全球性的互动网络之中去审视。作者似乎在试图回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为什么是欧洲?但它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对1500到1850这关键三百年的细致剖析,展现了权力、技术、思想和制度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了欧洲的扩张与转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比较”视角时的平衡感,它并非一味地赞颂欧洲的“独特”,而是非常谨慎地考察了它与其他文明(比如中华帝国和伊斯兰世界)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互动与张力。这种全球史的视野,让原本在教科书中被割裂的历史碎片重新连接起来,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能透过迷雾看到历史运行的底层逻辑。那种层层递进的论证,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自我修正和深化理解,绝对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式读物。
评分初读这本书时,我原以为它会是一部纯粹的经济史或军事史的合集,但很快我发现它远不止于此。作者对“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探讨,尤其是在解释工业革命爆发前的社会结构演变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那些关于产权、国家能力以及科学革命如何与实际生产力相结合的论述,非常精辟。它没有将这些要素视为孤立的点,而是描绘了一幅复杂的因果链条图。例如,书中关于特定时期欧洲某些地区形成的“问责制”如何激发了持续的创新投入,这一点我深以为然。这不像是一些西方中心论的著作那样,把进步描绘成一种不可避免的“天命”,而是将其视为一系列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偶然的社会、政治和技术耦合的结果。这种细腻的、充满张力的论述,让人在合上书本后,对理解现代世界的形成多了一层批判性的滤镜。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时间性”的把握。1500到1850,看似是一个漫长的区间,但作者却精准地捕捉到了其中几个关键的“断裂点”和“加速期”。它没有将欧洲的崛起视为一条平滑的上升曲线,而是展示了它在面对黑死病后的衰退、文艺复兴的萌芽、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冲击,以及最终工业革命前的关键性准备阶段是如何一步步完成的。这种对历史节奏的精确控制,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欧洲的崛起并非一个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数个世纪以来,在不断试错、竞争和资源整合中积累的结果。这种宏观的、跨越世纪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现代化”这一概念的理解边界,让我意识到它是一个充满变数和非线性的过程。
评分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现代世界格局形成根源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分析框架。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地缘政治博弈与微观的社会经济激励机制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解释体系。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处理信息时的那种克制与审慎,它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倾向于展示可能性和多种解释路径,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历史的独断论。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当前国际关系的视角都发生了微妙的转变,很多看似突发的新闻事件,都能在书中找到其深植于前现代和早期现代欧洲的制度和权力结构中的根源。这本著作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工具箱,帮助读者去“解构”历史,而不是被历史的表象所蒙蔽。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行文流畅却不失学术的严谨性,作者的笔法时而如同一位严谨的学者在审视档案,时而又像一位高明的说书人,将复杂的历史进程讲述得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句式,它不回避历史中的矛盾和黑暗面,比如殖民主义的代价与欧洲的“成功”之间的内在联系。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回味某些段落中蕴含的丰富信息量和精妙的措辞。它成功地平衡了学术深度与可读性,使得即便是对这段时期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快速进入状态,并被其严密的逻辑链条所吸引。这种写作风格,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沉闷的制度变迁分析,也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思辨的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