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是什么》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一 自性自见 》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二 开悟之旅 》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三 菩萨行处》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五 铃木大拙禅学入门》
《禅生活》
《禅与心理分析》
《禅是什么》
本书是“世界的禅者”、日本当代禅宗大德铃木大拙先生所著禅学经典著作之一,主要探讨禅的本质。首先介绍作为宗教体验的禅是什么,然后介绍禅在佛教及东方文化中的位置,引导读者思考禅在当今世界的存在价值。在本书中,铃木先生以自身对禅的深切体会为基础,借助西方现代思想方法深入透彻地解答了“禅是什么”,有助于现代读者走出心灵的困境、摆脱俗世的纷扰,找到*真实的自己。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一 自性自见 》
《铃木大拙禅论集》是世界禅学权W铃木大拙先生的重要著作,被世界各国学者、专家视作权W而广泛援引。本书为论集系列之一,主要从历史源流分析禅的根本精神和发展轨迹,彻底分析从中国起源的禅宗如何一步步融入到日本文化之中,进而演变成独具日本民族特性的禅学传统,可作为后面两个系列的基础。铃木先生试图通过系统梳理禅学在日本的发展脉络,破除人们对于禅的一些误解。本书结构布局合理均衡,分析深刻透彻,语言生动富含哲理,适合作为禅学基础理论读物。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二 开悟之旅 》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二》以开悟为主要目标,综述公案的参究。在铃木大拙看来,公案参究是一种求悟的手段,是现代禅修的要件,更是禅学能够延伸到今天的重要因素。基于此,铃木大拙在书中重点论述了公案参究与禅悟、念佛之间的关系,以及公案参究对禅悟的促进作用等。铃木大拙对于禅悟的见解,是对参禅者进行的透彻提点,依此修习,可以拨云见月,廓然开悟。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三 菩萨行处》
《铃木大拙禅论集》是世界禅学权W铃木大拙先生的重要著作,被世界各国学者、专家视作权W而广泛援引。本书为论集系列之三,译者又将其称为《菩萨行处》,从《华严经》和《般若经》(包括《心经》)两部大经谈到菩萨的理想、菩萨生命的源头和行处,主要探讨学者的归趣。重点揭示禅对于人们现实生活的影响、对于人们精神世界的滋养及疗愈作用。铃木先生文笔凝练,论述真切深刻,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于现代读者同样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尤其有助于现代人自行自省安顿心灵、挣脱藩篱,如实地看清生命的奥秘和人生的意义。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五 铃木大拙禅学入门》
1.反映铃木大拙禅学研究的基本观点和大体面貌,可作为铃木大拙其他作品的“索引”。
2.内容的阐述具有普及性,兼顾禅学研究者和一般读者,篇幅适中,深入浅出。
3.集中于禅宗思想意义的阐发,避免了通常所见的历史材料的冗长叙述和学术性考证。
《禅生活》
是“世界的禅者”铃木大拙先生所著禅学经典著作之一,从崭新的角度阐述了禅的精髓,让读者进一步了解禅与生活的因缘关系,明了日常生活中一举手、一投足的真实面目。在书中,铃木大拙先从西方的“神”及“神圣的思想”引申出禅生活的论断,接着论述了何为证悟以及如何获得证悟,最后借用大量公案实例分析了公案对人的证悟的重要性。生活处处皆是禅,只要我们懂得如何将生活过成一种艺术,唤醒内心的真实体验,就会像禅者一样超然,走向自在。
《禅与心理分析》
本书根据1957年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与著名心理分析学家弗洛姆等展开的东西方思想对话整理而成。他们在这次主题为“禅与心理分析”国际学术会议上都发表了各自对禅宗的心得体会和东西方思想的比较。铃木大拙对禅与心理分析展开独到精辟的论述,令人拍案叫绝,而弗洛姆总结了铃木大拙阐明的禅宗要点,并通过对禅与心理分析的比较,认为两者在拯救心灵创伤,寻求人生诸多答案,充分把握世界,超越自我迈向心身健康之路等方面,都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坦率地说,我对许多当代打着“心灵鸡汤”旗号的书籍是持保留态度的,它们往往在空泛的鼓舞中失去了根基。但这部作品的笔力,扎实得如同老树盘根,每一论断都建立在长久的体悟之上,而非一时的感悟。它最巧妙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将看似抽象的“空性”概念,落实在具体的语境之中。比如,它讨论“执着”时,引用的例子不是佛经典故,而是世俗生活中人们对于名利、身份甚至是对“正确”的固执。这种贴近生活的切入点,使得理论不再是高阁之上的陈述,而是可以被立即验证的“工具”。我尝试着在面对压力时,运用其中提到的“观照”方法,效果出奇地好。它不是强迫你停止思考,而是教你如何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审视自己的思维活动,让情绪不再挟持判断。这是一部需要慢慢品味的书,每一页都像是被岁月浸润过的老茶,初闻平淡,回味悠长,有种历经沧桑后的醇厚感。
评分我接触过不少东方哲学类的读物,大多读起来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反复查阅注释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绪。然而,这套书的叙述方式,却像是在一条缓缓流淌的溪边散步,水声潺潺,映着两岸的草木,清澈见底却又蕴含深意。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无我”概念的阐释,它没有用复杂的逻辑陷阱去绕晕读者,而是通过一系列日常的譬喻,将“我”这个坚固的樊篱逐渐消融。那种消融并非意味着虚无,反而是一种更广阔的联结感。我常常在读完一章后,会放下书本,观察周围的人事物,发现那些平日里困扰我的细枝末节,突然间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没有戏剧性的冲突,只有水滴石穿的柔韧。它教会我,真正的自由,不是去对抗世界,而是与世界的真实面貌和解,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
评分读到中段时,我发现作者的语言风格有一种奇特的节奏感,时而如钟声洪亮,振聋发聩,直击人心最深处的疑惑;时而又如月光轻洒,温柔地抚慰那些被世俗磨损的棱角。这种动态的平衡,使得阅读体验极其丰富,避免了单调和说教感。特别是书中关于“公案”的探讨,作者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巧妙地设置了几个引发思考的“断点”。这些断点迫使我必须停止阅读,转而向内求索,去构思自己的“答案”。这种互动性,远胜于单向的灌输。我甚至觉得,这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提出了问题,而你必须在自己的生命经验中寻找映照。这种“不给答案的答案”,才是禅宗的精髓所在。它最终引导的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生命体验的深化,是对事物本质更深层次的体认,令人耳目一新,思绪飞扬。
评分这本书,初读之下,便觉如入空山,耳畔唯闻风过竹林之声,那种寂静,不是死寂,而是万籁俱寂中孕育着生机的沉静。它不像市面上那些热衷于用华丽辞藻堆砌“开悟”的指南,反而以一种近乎平实的叙述,将那些高悬于庙堂之上的佛理,轻轻放下,置于日常生活的案头。阅读过程中,我反复咀嚼着其中对于“当下”的强调,那种不执着于过去,不担忧未来的定力,并非高不可攀的境界,而是需要我们在每一杯茶、每一次呼吸间细细打磨的功夫。尤其是在描述禅修的片段,作者似乎拥有洞察人心的本领,将初学者心中那些七上八下的杂念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恍然大悟:“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随后的引导,不咄咄逼人,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山人,指引你去看清脚下的路,那条路或许曲折,但每一步都踏实有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许诺速成,而是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们得以窥见心性的幽微之处,那种“不求甚解”背后的深层理解,才是真正的智慧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精巧,并非是线性的知识推进,更像是一个多维度的空间,不同的章节像是通往不同侧面的入口,但最终都指向一个核心——内心的觉醒。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矛盾冲突的方式。在谈及“慈悲”与“智慧”的关系时,许多书籍常常将两者分割阐述,但在这里,两者被描绘成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智慧是辨识真伪的眼睛,而慈悲则是行动的温暖之手。这种整体观,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佛家伦理的理解。它不是教人做个“好人”那么简单,而是要成为一个既有穿透力又怀有温度的存在。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卸下了我对“修行”的畏惧感,不再觉得那是一项神秘的苦修,而是一种自然而然地回归本真的生活方式。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模式,尝试用更具穿透力的眼光去看待人际关系中的虚妄,实属一部难得的启迪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