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上课经常走神,对学习忽冷忽热;写作业马马虎虎,觉得凑合就行;课余时间从不主动复习,觉得学习是件苦差事;成绩比别人差,自己也不着急,甚至破罐子破摔……这不是别的问题,就是孩子缺乏内在学习动力造成的!
孩子的学习动力是孩子爱上学习的“吸铁石”。它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当孩子具备这三大因素时,就会自然而然地爱上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学习贯穿了每个人的一生,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与学习态度决定了我们的学习成效,将使我们在学业和职业生涯中更具竞争力。爱孩子,便“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与其让孩子在指责、批评、谩骂中长大,不如充分满足孩子追求自由、自信、自尊、趣味及证明自己的心理需要,不吼不叫,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力,让孩子像接受礼物一样接受学习!
这是一本帮助家长和老师激发孩子内在学习力,让孩子爱上学习的教育类图书。即使是聪明的学生,如果不愿意努力,也学不好。对学生来说,想学习,有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是取得学习成效的重要前提。作者依据经典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指出影响孩子学习力高低的三大因素: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通过对这三面的培养,让孩子从“会学”走向“爱学”。
关鸿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全国家庭教育专家讲师团首批专家,曾任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室主任,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市教育管理学会秘书长,中国记忆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研究课题组组长。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主讲教育节目,并开设《关教授教育漫谈》《关老师谈家教》专题节目。因工作成绩突出,曾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作为教育界的先进人物代表在中南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教育》都曾专文报道过他的事迹。教育专著有《家庭教育学》、《现代中小学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沟通就没有教育》《教育就要培养习惯》等多部。
part 1
什么导致孩子学习力低下
您的教育达标了吗
毁掉孩子的10种教育方式
part 2
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
了解是爱的基础
请走进孩子的世界
给孩子宽严并济的爱
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
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
part 3
决定孩子学习力的4大要素
学习动机是“引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态度决定学习效率
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part 4
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
不教而教,润物无声
热处理比打压更有效
帮孩子找准学习目的
把握最佳的教育时机
引导孩子树立更高的追求
负激励能坚定孩子的学习决心
知识越多越爱学
抓住孩子的“闪光点”
通过“追星”激发求知欲
挫折教育不可少也不可过
part 5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保护并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对孩子的兴趣因势利导
积极因素越抓越积极
帮孩子树立可行的目标
低要求,小步走
利用迁移,兴趣引入
善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秘密
游戏性学习,让学习不枯燥
part 6
引导孩子端正学习态度
恰当地使用家长的权威
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
制定合理的“家法”
让孩子学会自我教育
以理服人,启发自觉
好孩子不是夸出来的 .
使孩子充满幸福感的正强化法
适当惩罚孩子也是必要的
part 7
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
“蹲下来”与孩子说话
换位思考让沟通更顺畅
尊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宽容运用好了也是一种教育
填补代沟的“9多2少”
低要求,小步走
所谓“低要求,小步走”,就是先提较低的要求,把训练的内容分解成细小的步骤,按预定的目标一步一步有计划地进行,最后达到较高的目标。
求知欲本该是人学习的原动力,但现在有些孩子已经没有这种热情了,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为家长学,他们做作业的目的是为完成任务,这往往是由于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造成的。有些家长给孩子的作业高、难、多,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不但没成“龙”反倒成了“虫”。
还有一些家长总用分数压孩子,他们对孩子分数的要求是不封顶的,考多少也满足不了。在他们的眼里,孩子分数低了要批评,考好了也不行,还有比他更好的呢。这会让孩子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呢?
案例点睛
一个孩子考了90分,回家后受到家长的批评,后来一使劲,考了95分,家长又批评,后来孩子考了100分,家长却说:“别看你考了100分,不知道怎么蒙的呢,比你强的人多着哪!”家长就这样把一盆凉水泼到了孩子心里。
有一个孩子考了98分,高高兴兴地回家告诉家长,等着家长表扬,家长却说“98?那两分呢?”孩子马上就泄了气。
家长总是千方百计地贬低孩子的成绩,夸大孩子的问题,以为严格要求孩子才能上进,其实这种做法只能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试想如果你在单位,从领导那里一句表扬的话也听不到,整天听到的都是你的问题,有了错误要批评,有了成绩不表扬,你是什么心情?
孩子每天生活在贬抑中,感觉没有出路,就会破罐子破摔,甚至可能会形成自我压缩性人格,自我否定,逆来顺受。总之,贬抑对孩子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
经常贬抑孩子的家长,往往不给孩子好脸色,他们过于严肃,导致家庭关系“火药味”很浓。孩子在家里感觉不到温暖、安慰和鼓励,心情总是处于压抑状态,就会形成错误的人生态度,不思上进。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孩子的学习成绩怎么能提高呢?
教育孩子正确的方法是从简单处学起,放慢速度,让孩子学懂、学会,看到希望,尝到甜头。要注意知识的阶梯性,做到循序渐进,孩子觉得有了收获,才会更加主动地学习。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情况,提出适当的要求。如果要求太简单,孩子不经努力就可以做到,就体会不到战胜困难的乐趣。
一般来说,难易程度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决定,让他们“伸手摸不着,跳一跳能摘到”。对于学习较差的孩子要求不能太高,而应采取“低要求,小步走”的策略。
案例点睛
有一个孩子外语考了30多分,他非常苦恼,家长也特别急躁,不是训斥就是打骂,孩子的厌学情绪十分严重。后来家长向我咨询,我给家长推荐了“低要求,小步走”的策略。我说:“您要理解孩子的苦恼,要让他学好,首先是帮他建立自信,对他的要求不要太高,只要有进步就表扬。您不要一下子就要求他得80分,连及格都可以先不要求。他只要能得40,你就要表扬。”
家长按我说的方法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学外语很苦恼,但你不要丧失信心,你是有潜力的,先不要着急,只要你努力,能考40分我就给你奖励。”
孩子说:“40分,不及格还奖励?”
家长说:“可你进步了10分,这很不容易,考90分的同学也不一定有你进步得快。”
孩子下决心说:“我一定努力考40分。”
在家长的耐心帮助下,孩子通过努力,考了43分,家长隆重地给孩子颁发了奖品,然后说:“首战告捷,下次争取考50分。”
孩子高兴地说:“没问题。”
就这样经过半年,孩子考了70多分,跟上了全班的步伐。对外语的恐惧心理和厌学情绪也都解除了。
饭要一口一口地吃,房要一砖一瓦地盖。孩子的问题越多,家长越要冷静,不要气昏头脑,首先要选准主攻方向,选择最主要的、最关键的问题解决,其他无关紧要的,哪怕是次紧要的,一时不能全解决的也要先放一放,解决完一个问题再解决下一个问题。家长不能求全责备,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对于成绩较差的孩子不能一下子全要求及格,先要求及格一门,不能考80,先争取考60,只有那些可望又可即的前景才会引发孩子的动机,那些可望而不可即的标准只会使孩子泄气、畏惧,“反正努力也做不到,去他的吧!”我们一定不要造成这样的结局。
“低要求,小步走”,让孩子感觉到只要努力就能实现目标,自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断努力、不断向前。
亲子趣味智力题
☆ 你站在水泥地上,让鸡蛋从你手中掉落1米的距离而不打破蛋壳,你能办到吗?
答案:从距离水泥地1.5米的高度松手,鸡蛋掉到1米时还没有着地,赶快用手接住。
☆ 有15个乒乓球,5个纸盒,请你把乒乓球放入纸盒,但每个盒中的球数应不一样。怎样放?
答案:有多种可能。如:1、2、3、4、5;或2、3、4、0、6;或1、3、4、0、7;或1、2、4、0、8等。
……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是太舒服了,读起来一点压力都没有,反而像是在听一位饱经风霜但依然乐观的长辈分享经验。它完全避开了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腔调,而是采取了一种合作者的姿态,与读者共同面对教育的挑战。它对“挫折教育”的重新定义,尤其值得称赞。它强调的不是让你无限制地让孩子受苦,而是教会孩子如何健康地面对失败,并从中汲取力量。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安慰是,它承认了教育的复杂性,它没有承诺“一本书解决所有问题”,而是提供了一种更具韧性的心态去面对日复一日的教养工作。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庆祝过程”的强调,这和我们社会普遍追求“结果导向”的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发现和赞美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展现出的坚持,而不是只盯着那个分数或名次。这种微小的改变,正在慢慢地将家庭学习氛围从“高压战场”转变为“探索乐园”。这本书是那种需要反复品读,每次都能找到新感悟的宝藏之作。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读起来,感觉就像进行了一次深度的自我对话。我一直以为孩子不爱学习是因为他“懒”或者“不聪明”,这本书却把我拉到了一个更宏大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学习动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与环境、关系、自我效能感紧密相关。这本书的文笔非常流畅,一点也没有学术著作的生硬感,更像是父母之间的真诚分享。它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教育学名词,而是用非常接地气的故事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有意义的学习”的讨论。它强调,如果孩子看不到学习内容与自己未来生活的连接点,那么再好的方法也是徒劳的。这让我开始重新设计我们家庭的学习项目,不再是单纯地刷题,而是将知识与孩子的兴趣点,比如编程、历史故事结合起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提供速效药,而是提供了一套持续有效的“健康管理方案”。它让我学会了如何放下焦虑,用更长远的眼光去陪伴孩子成长。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个刚拿到地图的探险家,清晰地知道前进的方向,并且充满信心。
评分我是一个比较务实的家长,看书前最关心的是这本书到底有没有“干货”。这本书确实提供了很多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但它的高明之处在于,这些建议并非孤立的技巧,而是建立在一个坚实的教育哲学基础之上。它首先帮我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让我彻底理解了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之间的本质区别。书中关于“掌控感”的论述,对我触动极大。一个觉得自己对生活有掌控感、对学习有选择权的孩子,自然会产生更强的内在驱动力。我过去犯的错误就是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把所有路径都规划好了。这本书提供了一种优雅的解绑方式,教我如何逐步将决策权交还给孩子,同时确保他们不会偏离轨道太远。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精彩,每一个场景都好像是我家真实发生过的情景,看着作者如何层层剥茧地找到问题的核心,我仿佛上了一堂生动的实战课。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是“赋能”,而不是“控制”。这种思维上的升级,比任何具体的技巧都要珍贵得多,它让我对未来不再感到迷茫。
评分我带着一种近乎绝望的心情翻开这本书的,说实话,一开始我对任何宣称能“解决”孩子学习动力的书都持保留态度,毕竟市面上这类书太多了,内容大同小异,无非是鼓励多表扬、少批评。然而,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避开了那些陈词滥调,而是深入探讨了内在驱动力的形成机制。它不是教你如何“控制”孩子去学习,而是教你如何搭建一个环境,让学习本身成为一种奖励。我特别喜欢它分析“心流体验”的那一部分,它清晰地阐述了当任务难度与孩子能力完美匹配时,那种全神贯注、忘记时间的状态是如何自然产生的。这本书的逻辑结构非常严谨,从心理学基础到日常实践,层层递进,让人信服。我尝试着在家里实践了书里提到的一些小技巧,比如如何设置“挑战区”而非“舒适区”,效果立竿见影。孩子开始主动提出想研究某个课题,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我布置作业。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动力不是“灌输”出来的,而是“激发”出来的。它提供的不是一套公式,而是一套思维框架,帮助我们看清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对于那些深陷“内卷”焦虑的家长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清醒和实用的出口。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种“鸡娃”无方的家长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教育孩子就像种花,你得给它阳光雨露,但最重要的还是它自己要往上长。我之前尝试了各种方法,从报各种兴趣班到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结果适得其反,孩子越来越抵触,我比他还焦虑。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剂清凉散,让我从那种“非我教不可”的执念中解脱出来。它没有给我一堆具体的“怎么做”的步骤,反而更像是一种理念的重塑。读完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认识到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而激发兴趣的关键,在于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和好奇心。我记得书里有一个关于“自然后果”的讨论,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放手”,而是告诉你如何巧妙地引导,让孩子在体验中认识到学习的价值。这本书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语言非常亲切,充满了生活气息,让我感觉就像在和一个经验丰富的教育专家面对面交流。它真正教会我的,是如何成为一个更有智慧的观察者和支持者,而不是一个急躁的指挥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帮助我调整了心态,把关注点从“我能教会孩子什么”转移到了“孩子能从世界中学到什么”。这种转变,对我和孩子的关系都有着极大的改善。
评分囤货中,,,,,,,,,,,,,,,,,
评分买了一堆,划算啊,买书还是京东商城,买买买,根本停不下来
评分喜欢在京东买书,价格便宜而且物流很快,赞赞赞赞!
评分挺好的,大爱京东。愿京东越做越好,越做越强!
评分优惠活动买的 质量不错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不错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非常棒的书,京东买书真划算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