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注疏(精)(繁体竖排版)》出版后将成为《孝经注疏》的最好版本。《注疏》相传是孔子为曾子陈述孝道所著,是《十三经注疏》中篇幅最小的一部经典。汉代有今文古文两种版本,分别由郑玄作注和孔安国作传。到唐代唐玄宗李隆基融合今古文两家,亲自为《孝经》作注,并命元行冲作疏,颁行天下。郑、孔两家之注逐渐消亡。到宋代邢昺以元行冲之疏为基础,重新作疏,遂成《十三经注疏》中《注疏》之定本。此次整理以明代泰定本为底本,参校吸纳了清阮元本等的整理校勘成果,重新进行了勘误补缺,并加了标点。书后还附有序跋提要,供读者研究。整理者金良年先生对《注疏》研究多年,颇有心得,是这方面造诣很深的专家。
校点前言
孝经序
卷第一
开宗明义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卷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卷第三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卷第四
孝治章第八
卷第五
圣治章第九
卷第六
纪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广要道章第十二
卷第七
广至德章第十三
广扬名章第十四
谏争章第十五
卷第八
应感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卷第九
丧亲章第十八
附录
御注孝经序
孝经正义序
重刊孝经注序
四库全书总目孝经注疏提要
孝经注疏校勘记序
我对这部《孝经注疏》(繁体竖排版)的印象,可以用“厚重”和“深邃”来形容。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略有涉猎的读者,我深知《孝经》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而这份注疏版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更为完整和深入的理解文本的途径。竖排的繁体字,虽然在阅读速度上可能不如现代简体横排,但恰恰是这种沉淀感,让我能更心平气和地去品味文字的精妙。书中的注解,条理清晰,旁征博引,不仅解释了文本的字面意思,更阐释了其背后的思想内涵。我尤其欣赏那些关于“孝”的实践层面的论述,它们将抽象的道德原则具体化,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道。读完之后,我对“孝”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的行为,而是上升到了一种对人伦关系的根本性认知,以及对自身修养的更高要求。
评分说实话,当初买下《孝经注疏》(繁体竖排版),纯粹是出于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情怀”。我对古文的理解算不上精深,但这份对经典的好奇心一直驱使着我。拿到书后,竖排的繁体字,那种老派的印刷风格,确实给我带来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阅读的时候,我并没有去追求学术上的深度,而是更关注文本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书中的注解,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它们不厌其烦地解释着那些晦涩的字词,梳理着复杂的论述,让我能够相对轻松地去理解“孝”这个概念在古代的含义。它让我意识到,孝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智慧和实践。它不仅仅是对父母的物质供养,更是对父母精神上的慰藉,对家庭和谐的维护。每次翻到书中的某个章节,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的家人,开始反思自己在孝道方面的不足,并从中汲取一些前进的动力。
评分初次捧读这部《孝经注疏》(繁体竖排版),感觉就像是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淳朴而又深邃的年代。书页泛黄,墨迹温润,古老的竖排繁体字在指尖滑过,带来一种别样的仪式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儒家思想的核心,感受“孝”这一概念在中华文明中那根深蒂固的力量。我并非专攻古籍的学者,但书中的文字,配以详尽的注疏,仿佛为我这位门外汉铺设了一条缓缓上升的台阶。那些看似艰深的古语,在注解的引导下,变得清晰可辨,蕴含的道理也逐渐显现。它让我开始思考,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还保留着那份对父母、对长辈应有的敬爱与感恩?书中的那些对话、那些论述,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对当下人际关系、家庭伦理的深刻反思。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体会那份源远流长的孝道精神。
评分我一直对古典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偏爱那些能够触及人心、引发思考的作品。这次入手《孝经注疏》(繁体竖排版),完全是出于我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虔诚的向往。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被它古朴典雅的装帧所吸引,竖排的繁体字,更是增添了一份庄重与神秘。阅读过程,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品”。书中的文字,在字斟句酌中,在旁征博引的注解中,展现出一种醇厚而深沉的智慧。我并非是直接去理解那些政治、伦理上的宏大叙事,而是更注重它所传递的个体的情感与修养。它让我看到了,在古代,孝不仅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一种对生命源头的尊重与回馈。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最亲近的人,这本书恰恰提醒我们,回归本源,关注家庭,重视亲情。那些文字,虽历经千年,却依然闪烁着温暖的光芒,指引着我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
评分手捧这部《孝经注疏》(繁体竖排版),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朴而肃穆的殿堂。它带来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沉浸式的、带有仪式感的。古老的繁体字,在竖排的排列下,自带一种庄严与内敛的气质,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并非是一位专业的古籍研究者,但书中的注疏,如同灯塔一般,照亮了那些我可能无法独自穿透的迷雾。它让我有机会去体会,在孔子及其弟子的时代,他们是如何理解和阐释“孝”的。那些看似朴素的文字,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它让我看到了,古人对于“孝”的理解,是多么的细腻和全面,是如何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巧妙地结合起来。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引发对当下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深度思考。
评分《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繁琐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封建专制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该书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评分《孝经注疏(精)(繁体竖排版)》出版后将成为《孝经注疏》的最好版本。《注疏》相传是孔子为曾子陈述孝道所著,是《十三经注疏》中篇幅最小的一部经典。汉代有今文古文两种版本,分别由郑玄作注和孔安国作传。到唐代唐玄宗李隆基融合今古文两家,亲自为《孝经》作注,并命元行冲作疏,颁行天下。郑、孔两家之注逐渐消亡。到宋代邢昺以元行冲之疏为基础,重新作疏,遂成《十三经注疏》中《注疏》之定本。此次整理以明代泰定本为底本,参校吸纳了清阮元本等的整理校勘成果,重新进行了勘误补缺,并加了标点。书后还附有序跋提要,供读者研究。整理者金良年先生对《注疏》研究多年,颇有心得,是这方面造诣很深的专家。
评分很不错啦,不过文言文神马的真是不好懂...
评分十三经是儒学的基本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影响至深至远的重要文献之一。在中国古代,堪与阡三经比肩的唯有二十四史。面对这两大文化支柱,无论是诸子还是诗文,其中虽不乏角立特出者,甚或是叛逆者,却往往只能站在历史舞台的边缘,难以撼动其中心的地位。
评分不错的书,慢慢收藏。
评分十三经是儒学的基本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影响至深至远的重要文献之一。在中国古代,堪与阡三经比肩的唯有二十四史。面对这两大文化支柱,无论是诸子还是诗文,其中虽不乏角立特出者,甚或是叛逆者,却往往只能站在历史舞台的边缘,难以撼动其中心的地位。
评分卿大夫章第四
评分经典经典经典经典经典经典
评分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