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閔行區碑刻資料集

上海市閔行區碑刻資料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乃清 著
圖書標籤:
  • 上海市
  • 閔行區
  • 碑刻
  • 史料
  • 地方文獻
  • 文物
  • 曆史
  • 文化
  • 檔案
  • 石刻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西書局
ISBN:9787547512739
版次:1
商品編碼:1210644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7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自古以來,我國即有勒石紀事的傳統,或修房架橋,或懲惡揚善,或紀念亡故的摯愛親朋,等等,都是瞭解先人生活的第一手資料。可是,由於種種原因,近百年來,上海閔行地區曆代碑刻消失的速度驚人,為保存這些珍貴的曆史資料,本書作者不辭勞苦,多方收集,匯成本書,共收集唐至近代碑刻資料200餘篇,按年代先後分為唐宋碑刻資料、明代碑刻資料、清代碑刻資料、民國碑刻資料四個部分,附有已佚碑刻資料著錄情況,供讀者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唐宋元代碑刻
陳琳與妻施氏墓誌(唐大和四年·830年)
明心寺結界記碑(元照撰,宋元祜二年·1087年)
承信郎張璋墓誌銘(宋嘉定七年·1214年)
明心教寺石函觀音殿記碑(高子鳳撰,宋淳祜十年·1250年)

明代碑刻
安國寺紹宗捨利塔祭文碑(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
故僧錄司右善世一原宗法師塔銘碑(王達撰,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
明處士董思忠壙誌銘(董和撰,明正統八年·1443年)
南淨土講寺記碑(錢溥撰,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
梅傢弄處士梅鬆崖夫婦壙誌銘(盧靈撰,明正統八年·1443年)
山西按察司副使硃瑄墓錶(吳寬撰,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
談倫繼室張氏墓誌銘(錢福撰,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
工部右侍郎談倫墓誌銘(王鏊撰,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
明心寺月颱記碑(明正德元年·1506年)
處士陸溪雲夫婦閤葬墓誌銘(曹時中撰,明正德元年·1506年)
朋壽園錢福詩碑(錢福撰,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
明故江西饒州府通判何西野墓誌(瀋恩撰,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
大理寺少卿董公繼室唐夫人墓誌銘(文徵明撰,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
隱君董懷墓誌銘(何良俊撰,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
資善大夫南京禮部尚書慈溪硃公恩墓誌銘(費宷撰,嘉靖十五年·1536年)
鴻臚序班東湖何文瑞墓誌銘(瀋愷撰,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
龔情母葉氏墓碑(龔情撰,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明心寺觀音殿記碑(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明心寺勒功記碑(楊祚撰,明萬曆四年·1576年)
增建長壽寺記碑(蔡懋昭撰,明萬曆八年·1580年)
通議大夫南京禮部右侍郎幼海董公墓誌銘(徐階撰,明萬曆九年·1581年)
諸翟玄壽觀記碑(侯堯封撰,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
明心寺萬曆鍾銘(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
明萬曆陳萬理買地券(陳萬理撰,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
重建紫隄土榖神祠記碑(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
重修七寶寺大雄寶殿記碑(王會撰,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
重修七寶教寺記碑(王會撰,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
燈油記略碑(徐泮撰,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
七寶寺雲颱殿記碑(吳桐撰,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
重修紫隉關帝廟記碑(王圻撰,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
重建紀王廟記碑(侯峒曾撰,明崇禎六年·1633年)
先太常公侍女硃氏壙銘(侯峒曾撰,明崇禎十五年·1643年)
……

清代碑刻
民國碑刻
其它碑刻資料現存情況
附錄
後記

前言/序言

  刻石記功是中國的一個古老傳統。人世間有許許多多人、事、物不該忘卻,因此有人費盡心思,不惜財力,鄭重其事地請名人撰文書寫,勒石立碑,真誠希望後人永遠紀念。可惜,並不是所有的後人都能理解前輩的一片苦心,他們不珍惜前輩們提供的第一手史料,以緻無數碑刻已經消失,那些不該忘卻的曆史隨之被世人淡忘瞭。
  曆代碑刻,是相關曆史的見證物之一,無疑具有不可替代的曆史價值。更重要的是,含有文字內容的石刻,集曆史、文學、書法、鎸刻於一體,是前入的精心之作,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碑刻是刻在石頭上的地方文獻,無法增刪,絕對原創。已消失的碑刻不可再生,對今人來說是莫大的遺憾和教訓。好在曆代有心人抄錄瞭不少碑文,地方誌書也有所記載,今人加以匯集整理,便可成為可以利用的曆史資料,能夠為學術研究提供真實可靠、時地分明的原始材料,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獻價值。
  今日閔行區的前身是上海縣。上海縣具有七百年的曆史,1928年之前與上海城區同屬一體,後長期為上海城區近郊,文脈相承。在這裏,近代形成亦城亦鄉、不土不洋的文化現象,是海派文化的“滬郊版”,因此要研究上海發展史,不該忘卻這裏的一切。在這裏,曆史上産生過無數的碑刻,雖然如今大多已經消失,但是仍然可以匯集成可觀的碑刻資料,這一冊《上海市閔行區碑刻資料集》僅是這項工作的初步成果。從已匯集的碑刻資料中,我們可以讀到大量曆史信息,不少內容超齣今人的想象,不少資料可彌補現有地方史誌的缺憾,因此極有研究價值。
  墓誌銘記載的是墓主的人生故事,內容有血有肉,形態多種多樣,是生動鮮活的史料。閱讀本地眾多墓誌銘,可瞭解不同時代的人物群體及社會狀況,可找到一係列曆史細節和地方信息,是瞭解和研究地方曆史文化的重要途徑。為此,我們不惜篇幅,不辭辛苦,匯集瞭較多墓誌銘資料,希望讀者不要忽略。近百年來,本地曆代碑刻消失的速度和程度驚人,就在近十年間還“失蹤”瞭十多方。可見社會各界對於保護地區曆史文化遺産的意識過於淡漠,對於某些“文物販子”的處置失之於寬。這種現象,理應加以改善,刻不容緩。
  《上海市閔行區碑刻資料集》的編輯齣版工作被列為閔行區文化發展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特錶示衷心感謝。
  願閔行區曆史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步步深入,年年有成果。
上海市曆史地理研究叢刊:區域文化遺産的深度挖掘與闡釋 叢書主旨 本叢刊緻力於係統性地收集、整理、研究上海市及其下轄各區縣的獨特曆史文化遺産,涵蓋文獻史料、非物質文化遺産、物質文化遺存、傳統習俗以及地域社會變遷等多個維度。我們的目標是構建一個全麵、深入、多學科交叉的上海區域文化研究平颱,為曆史學、地理學、社會學、人類學以及城市規劃等領域的學者提供高質量的原始資料與前沿分析,同時麵嚮公眾普及上海深厚的曆史底蘊與多元的文化景觀。 本期關注焦點:近代商業模式的演進與城市空間的重塑 第一輯:近代商業網絡與城市形態的相互作用 本輯聚焦於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上半葉,上海作為遠東重要貿易樞紐,其商業活動的蓬勃發展如何反作用於城市空間結構的形成與改造。 《蘇州河兩岸的碼頭經濟與裏弄聚落研究》:通過分析曆史航道圖、海關報告及工商登記資料,探討蘇州河沿岸碼頭、倉庫、作坊與居住空間的緊密耦閤關係。重點分析瞭早期外來移民在特定經濟活動區形成的獨特聚居模式,如棚戶區與工匠坊的共生現象,揭示瞭基礎設施建設對底層社會生活的影響。 《“洋行”在滬的貿易路綫與金融布局》:詳盡考察瞭怡和、太古等主要洋行在上海的設立、擴張及其在全球貿易網絡中的地位。研究其對租界內外金融業的滲透,以及他們如何通過對特定商品(如棉花、絲綢、茶葉)的壟斷性控製,重塑瞭上海的經濟地理版圖。 《傳統行會的消亡與現代商業俱樂部的興起》:對比分析瞭清末上海傳統行業公會(如錢業公會、幫會)在應對西方衝擊時的適應與轉型,以及以商會、同業公會為代錶的新型商業組織如何在新興行業中扮演角色,反映瞭資本主義生産關係下商業精英階層的權力轉移。 第二輯:城市公共空間與社會生活的變遷 本輯深入探討瞭現代公共生活如何在特定的城市空間中被建構、使用和爭奪。 《租界時期公園、花園與“文明”的展示》:審視瞭外灘、徐園、虹口公園等地塊從私人空間到公共領域的轉化過程。通過分析當時的報刊宣傳、遊園指南和法律條文,揭示瞭這些空間如何被用作階層隔離、文化展示和“現代化”敘事的載體,以及不同社會群體對這些空間的實際使用差異。 《報館、書局與新知識的傳播網絡》:考察瞭近代上海報業的地理分布(如福州路、望平街一帶的報業群落)及其與書局、印刷廠的協同作用。分析瞭新式教育、政治思潮、科學知識如何通過這些物理空間快速擴散,重塑瞭市民的認知結構。 《公共交通體係對城市郊區化的初期影響》:以有軌電車和公共汽車綫路的開通為切入點,研究瞭其對早期上海近郊(如真如、江灣)土地利用和居住模式的初步影響,勾勒齣城市擴張的早期骨架。 第三輯:區域物質文化遺産的存續與解讀 本輯側重於對具有地域特色的物質遺存的考古性考察與文化解讀。 《江南傳統水利係統在上海地區的遺存分析》:聚焦於嘉定、青浦、鬆江等地的古河道、水閘和圩田體係。通過地貌學和水利史的結閤,重建瞭上海地區農業生産對水文環境的依賴模式,並考察瞭近代城市化對這些傳統水利係統的衝擊與改造。 《傳統江南民居的地域性特徵與材料選擇》:對特定村落(如金山、崇明等地)的傳統民居實例進行細緻的田野調查,分析瞭當地特有的建築材料(如黏土磚、夯土、木結構)的選擇與技術,以及它們如何適應區域氣候與宗族結構。 《近代宗教建築的文化融閤:樣式、功能與社會接受度》:選取不同背景的教堂、寺廟、道觀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在建築語言上如何吸收和轉化本土元素,以及它們在城市社會中扮演的信仰中心與社區樞紐的角色。 第四輯:口述史與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田野調查 本輯強調第一手資料的重要性,通過訪談與文獻比對,記錄消逝中的社會記憶。 《江南絲竹在上海近郊的傳承譜係與地域變異》:對仍在堅持演奏的老藝人進行深度訪談,梳理不同地區(如寶山、奉賢)絲竹音樂在麯目、樂器配置和演奏風格上的細微差彆,記錄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適應與流變。 《上海方言的社區差異與功能變遷》:以特定裏弄或鄉鎮為單位,收集不同年齡層居民使用的特定詞匯、俚語和語調,探討城市化進程對社區語言的整閤與侵蝕效應。 《特定行業(如米行、染坊)的生産儀式與技藝傳承》:通過對昔日行業工人的口述迴憶,重構特定生産活動中的非正式規範、勞動節奏以及與生産相關的節慶、祭祀活動,展現其背後的文化邏輯。 本叢刊旨在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廣闊的田野視野,為理解上海這座城市的復雜性提供多維度的曆史透視。每一輯都將力求突破單一學科的局限,展現區域文化遺産的整體麵貌。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資料集的體量和深度,無疑是令人敬佩的。它展現瞭一種對地方文化近乎執著的守護精神。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能夠沉下心來做這種細緻入微、耗時耗力的整理工作,非常難得。書中對一些模糊不清的拓片采用瞭多種比對和技術手段進行還原,這在其他同類齣版物中是很少見的。我尤其關注到其中關於傢族祠堂碑文的收集,這部分資料往往最能反映地方宗族社會結構和人倫觀念的演變。通過這些冰冷的石刻,我們得以窺見古代士紳階層的生活圖景和道德規範。這本書的價值,不隻是在於收藏,更在於它提供的研究深度和廣度,它搭建起瞭一座連接古今閔行曆史的堅實橋梁,是地方文史工作者案頭必備的“百科全書”。

評分

拿到這本書的瞬間,最大的感受就是“專業”。它的學術嚴謹性毋庸置疑,從引用的文獻到圖片比例尺的標注,都體現瞭極高的專業水準。然而,這種專業並沒有讓它變得高高在上難以接近。相反,書中穿插的一些地方誌的佐證材料,使得那些冰冷的碑刻文字“活”瞭起來。我特彆注意到,書中對於一些修復過程的記錄非常細緻,這對於文物保護工作者來說是極具參考價值的。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資料匯編,更像是一部地方文化遺産的“田野調查報告”。它讓我對“地方記憶”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記憶並非虛無縹緲,而是鎸刻在這些堅硬的石頭之上,等待著有心人去解讀。讀完後,我真的有種衝動,想立刻去閔行實地走訪,親眼看看書裏提到的那些碑刻。

評分

這本書的資料詳實程度,簡直讓人咋舌。我原本以為“碑刻資料集”可能就是零星的圖片和簡單的拓片,沒想到裏麵包含瞭大量的背景研究和曆史溯源。它不是那種讀起來會讓人昏昏欲睡的枯燥讀物,反而是引人入勝的“尋根之旅”。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碑刻的分類和邏輯架構,比如按照碑文內容、形製、甚至發現地點進行劃分,這種係統性的整理,極大地提高瞭查閱的效率。每次在書頁間流連,我總能發現一些意想不到的細節,比如某個碑文上一個不起眼的符號,竟然隱藏著關於古代鄉約製度的綫索。它展現瞭閔行地區深厚的文化底蘊,讓人不禁思考,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究竟承載瞭多少曆史的重量。這本書的齣版,無疑是對保護和傳承地方文脈的一次有力行動,功德無量。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樸實,帶著一種老檔案的厚重感。初翻開時,我立刻被那種清晰的排版和嚴謹的資料整理所吸引。雖然書名聽起來有些學術化,但內容本身卻充滿瞭曆史的溫度。那些碑刻的照片,每一張都像是定格瞭過去的時光,石材的紋理、風化的痕跡,都講述著閔行區在曆史長河中的變遷。尤其是對於那些偏遠角落裏不太為人知的古碑,作者團隊顯然是下瞭不少功夫去挖掘和記錄的。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考古學傢,穿梭在閔行的大街小巷,去觸摸那些沉默的石頭。書中對碑文的考證和解讀也非常到位,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字復述,更是結閤瞭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地理環境進行深入分析,讓人對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文化習俗有瞭更直觀的認識。對於研究地方史、古文字或者建築史的朋友來說,這絕對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匯編。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曆史考察。紙張的質感和墨水的濃淡處理,都為這種曆史感的營造增色不少。我欣賞書中對碑刻所處環境的描述,這使得我們不僅僅關注文字本身,更關注它“在哪裏”以及“為何在此”。例如,有一段描述瞭一處與水利相關的碑記,作者不僅解讀瞭碑文內容,還結閤瞭近現代閔行水係的變化進行對比,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非常引人入勝。對於非專業讀者而言,它提供瞭一扇觀察中國傳統社會基層治理和民間信仰的窗口。我發現,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碑刻,實則蘊含著當時民眾的生活哲學和價值取嚮。它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讀物,而是需要慢下來,細細品味的“文化琥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