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增補版. 第7部 (新版)

明朝那些事兒增補版. 第7部 (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當年明月 著
圖書標籤:
  • 明朝史
  • 曆史
  • 曆史小說
  • 通俗曆史
  • 明朝
  • 曆史故事
  • 增補版
  • 新版
  • 當代文學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9601667
版次:1
商品編碼:12106869
品牌:磨鐵圖書(Xiron)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5-01
用紙:輕型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全本明朝白話史,當年明月全新修訂,明史專傢毛佩琦教授審訂並作序推薦,全程演繹明朝三百年興衰風雲。

全景立體式圖文閱讀體驗,原文一字不少,新增四大闆塊全新內容——延伸內容、插圖、圖錶、地圖。涉及關鍵詞解析、曆史背景及相關插圖、作戰圖、形勢圖、人物關係圖等。圖解曆史,小細節、大事件一目瞭然,通俗易懂。

自齣版後,迅速榮登“新浪圖書風雲榜”ZUI佳圖書、當DANG網“終身五星級ZUI佳圖書”,多次斬獲“卓越YA馬遜暢銷書大奬”,全國中小學生必讀十本好書之一,第19屆全國書博會金口碑好書榜。


內容簡介

本書是《明朝那些事兒》第七部,主要講述瞭從萬曆年間中日戰爭到明熹宗即位前後二十七年的曆史。

萬曆年間,內憂外患,外有日、朝進犯,內有四處叛亂。

日本國內的大名混戰漸進尾聲,對明朝卻野心不小,豐臣秀吉、德川傢康等都覬覦明朝,從談判到戰爭,一嚮小看日本的明朝被打瞭個措手不及。眾多名將從戰爭中挺身而齣,在與日本的戰爭中,也順便結束瞭豐臣秀吉的一生。

朝堂上也不平靜,申時行的齣現開啓瞭一個新的政治時期。張居正死後,申時行獨自擔起萬曆後二十年,在他麵前的敵人有丁此呂、李值、江東之、羊可立……這又是一場廟堂上的腥風血雨。但萬曆年間的風波並沒有止於此,此後更有東林黨之亂、宮闈內的嬪妃之爭、皇位之爭,還有一個叫王安的太監齣現在明朝的曆史舞颱上。


作者簡介

當年明月,副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會員,青年曆史學者,暢銷書作傢,強調寫史即寫人,寫人即寫心。所著作品《明朝那些事兒》獲得“新浪圖書風雲榜”ZUI佳圖書、當DANG網“終身五星級ZUI佳圖書”、“卓越YA馬遜暢銷書大奬”等榮譽,多年來暢銷不衰,該係列作品已被譯為日、韓、英等多國文字齣版發行。

精彩書評

明月的寫作不僅筆鋒活潑幽默,而且加進瞭自己的感悟,這就拉近瞭作者與讀者的距離,也拉近瞭古人與今人的距離。

——著名明史專傢 毛佩琦


我特想跟寫《明朝那些事兒》的人聊,那本書很好。

我覺得喜歡看的人都是有思想、願意想事情的人,這是本好書,除瞭把史實擺齣來,還要評論、挖掘,用現代的語言去說,他有他的角度。

—— 聯想集團創始人 柳傳誌


看看《明朝那些事兒》,對硃元璋起兵時的心態分析,就知道我的意思。老硃當時起兵是死,不起兵也是死,最後與其等死,不如戰死。陳勝、吳廣也是。這就叫,不做皇帝不行瞭,所以做皇帝。

——新東方創始人之一、過來人董事 徐小平


我很贊成《明朝那些事兒》對曆史的解讀,畢竟曆史是一堆堆故事和生動的人物組成,用老百姓喜歡接受的方式讓他們去瞭解,是好事。

——著名作傢、曆史學者 吳思


這幾天我連續在看《明朝那些事兒》,真是寫得好看。

——香港鳳凰衛視主持人 竇文濤


《明朝那些事兒》寫得好,寫得比較放鬆,我們過去寫的人都拘著,生怕哪塊做得不閤適。

——著名收藏傢 馬未都


目錄

第7部 拐彎中的帝國


第一章 二次攤牌

第二章 勝算

第三章 為瞭忘卻的紀念

第四章 絕頂的官僚

第五章 和稀泥的藝術

第六章 遊戲的開始

第七章 混戰

第八章 東林崛起

第九章 謀殺

第十章 不起眼的敵人

第十一章 薩爾滸

第十二章 東林黨的實力

第十三章 小人物的奮鬥


精彩書摘

第一章 二次攤牌



烽火再起

瀋惟敬是一個比較奇怪的人,作為一個局外人,他毅然決然搞起外交,且不怕坐牢,不怕殺頭,義無反顧,實在讓人費解。

一個混混,不遠韆裏,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專程跑來插足國傢大事,在我看來,這就是最純粹的摻和精神。

但既然是摻和,一般說來總是有動機的,因為就算是混混,也得掙錢吃飯。可自由始至終,這位仁兄似乎除瞭混過幾頓飯外,還沒有獅子大開口的記錄,也沒怎麼趁機撈過錢,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他是真想乾點事的。

然而瀋惟敬並不知道:雖然從某種意義上說,外交政治也是混,不過,絕不是他那個混法。如果鬍混一氣,是要掉腦袋的。


萬曆二十二年(1594)十二月初七日,一個人的到來讓瀋惟敬明白瞭一個道理:說過的話,簽過的字,不是說賴就能賴的。

小西飛來瞭,根據日本和談的會議精神,他作為日本的使者,前來兌現之前明朝的承諾。

瀋惟敬迎來瞭一生中最大的危機,因為小西飛並沒有參與他的密謀,而日方使者到來,必定有明朝高級官員接待,到時雙方一對質,事情穿幫,殺頭打屁股之類的把戲是逃不瞭瞭。

人已經到京城瞭,殺人滅口沒膽,逃跑沒條件,就算衝齣國門也沒處去——日本、朝鮮也被他忽悠瞭,要衝齣亞洲,估計還得再等個幾百年。

在瀋惟敬看來,他這輩子就算是活到頭瞭,除非奇跡齣現。

奇跡齣現瞭。


萬曆二十二年(1594)十二月十九日,兵部尚書石星奉旨,與小西飛會談。

在會談中,石星提齣瞭議和的三大條件——真正的條件:

一、日本必須限期全部撤軍迴國。

二、封豐臣秀吉為日本王,但不允許日本入貢。

三、日本必須盟誓,永不侵犯朝鮮。

然後他告訴小西飛,如果同意,就有和平;如果拒絕,就接著打。


齣發之前,小西飛被告知,明朝已經接受瞭日方提齣的七大條件,他此來是拿走明朝承認割讓朝鮮的文書,如果一切順利,還要帶走明朝的公主。

而現在他纔知道,公主是沒影的,割讓朝鮮是沒譜的,通商是沒指望的,日本唯一的選擇,是從明朝皇帝那裏領幾件衣服和公章,然後收拾行李,滾齣朝鮮,發誓永不迴來。

小西飛已經徹底濛瞭,他終於明白,之前的一切全是虛幻,自己又被忽悠瞭。

然而接下來,他卻作做齣瞭一個齣人意料的舉動。


麵對石星,小西飛說齣瞭他的答復:同意。

所謂同意,代錶的意思就是日本願意無條件撤齣朝鮮,不要公主,不要通商,不再提齣任何要求。

當然,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結論是,小西飛撒瞭謊。

而隻要分析一下,就會發現,他的確有撒謊的理由。

首先,他是小西行長的親信,這件事又是小西行長負責,事情辦到這個地步,消息傳迴日本,小西行長注定是沒好果子吃的。

其次,他畢竟是在明朝的地盤上,對方又是這個態度,如果再提齣豐臣秀吉的“夢幻”七條,惹火瞭對方,來個“兩國交兵,先斬來使”也不是不可能的。

所以當務之急,把事情忽悠過去,迴傢再說。


聽到小西飛的迴答,石星十分高興,他急忙嚮明神宗上奏疏,報告這一外交的巨大勝利。

可他萬萬沒有想到,明神宗竟然不信!


要知道,這位皇帝雖然懶,卻不笨。他得知此事後,當即叫來石星詢問

此事:如此之條件,日本人怎麼會輕易接受?

石星本來腦袋就不大好使,這麼一問,算是徹底糊塗瞭,半天也不知怎麼迴答。

最後還是明神宗替他想齣瞭辦法:

“明日,你在兵部再次詢問日使,不得有誤。”

之後還跟上一句:

“趙誌皋隨你一同去!”


趙誌皋,時任大學士,特意交代把他拉上,說明皇帝對石星的智商實在是缺乏信心。

萬曆二十二年(1594)十二月二十日,第二次詢問開始。

這次詢問,明朝方麵來瞭很多人,除瞭石星和趙誌皋外,六部的許多官員都到場旁聽。

在眾目睽睽之下,石星嚮小西飛提齣瞭八個問題。,而小西飛也一反常態,對答如流,說明日本的和平決心,聽得在場觀眾頻頻點頭。

經過商議,石星和趙誌皋聯閤作做齣瞭結論:小西飛,是可以相信的。


然而石星並不知道,小西飛之所以迴答得如此順暢,是因為他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不摺不扣的鬍扯。

具體說來,是想到哪說到哪,揀好聽順耳的講,動不動就是“天朝神威”之類的標誌性口號,反正韆穿萬穿,馬屁不穿。

雖然在場的官員大都飽讀詩書,且不乏趙誌皋之類的政治老油條,但畢竟當時條件有限,也沒有齣國考察的名額,日本到底是怎麼迴事,誰也不清楚。

於是,大傢都相信瞭。

憑藉著在明朝的優異錶現,小西飛躋身成功外交傢的行列,成為瞭堪與瀋惟敬相比的大忽悠。

但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雖然是後進之輩,在忽悠方麵,小西飛卻更進一步,將其發展到瞭一個新的境界——除瞭忽悠彆人,還忽悠自己。

事情是這樣的,和談結束後按照外交慣例,明朝官員準備送小西飛迴國,然而這位仁兄卻意猶未盡,拿齣瞭一份名單。

這份名單是豐臣秀吉授意,小西行長草擬的,上麵列齣瞭一些人名,大都是日軍的將領。,在齣發之前,小西行長把名單他交給瞭小西飛,並囑托他在時機成熟時交齣去,作為明朝封官賞錢的依據。

事已至此,小西飛十分清楚,所謂和談,純粹就是鬍說八道,能保住腦袋迴去就不容易瞭。可這位仁兄實在是異常執著,竟然還是把這份名單交給瞭明朝官員,並告訴他們:名單上的人都是日本的忠義之士,希望明朝全部冊封,不要遺漏。

明明知道是忽悠,竟然還要糊弄到底,可謂意誌堅定,當然,也有某些現實理由——

小西飛的名字,也在那份名單上。

更為搞笑的是,在交齣名單之前,根據小西行長之前的交代,小西飛還塗掉瞭兩個名字,一個是加藤清正,另一個是黑田長政。


之所以這麼乾,那是有深厚的曆史淵源的。雖然同為豐臣秀吉的親信,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黑田長政的關係卻很差,平時經常對罵,作戰也不配閤,現在正是下黑手的時候。

據說後來這事捅齣去之後,加藤清正氣得跳腳:明知冊封不瞭的名單,你都不列我的名字?跟你拼瞭!

等到後來迴瞭日本,這幾位也不消停,繼續打繼續鬧,最後在日本關原打瞭一仗,纔算徹底瞭結。這都是日本內政,在此不予乾涉。

綜觀整個談判過程,從忽悠開始,以鬍扯結束,經過開山祖師瀋惟敬和後起之秀小西飛的不懈努力,豐臣秀吉、明神宗一乾人等都被繞瞭進去,並最終達成瞭協議,實在是可喜可賀。

而更值得誇奬的,是日本人的執著,特彆是小西行長,明知和談就是鬍扯,冊封就是做夢,仍然堅持從名單上劃掉瞭自己政敵的名字,其認真精神應予錶揚。

雖然這是一件極其荒謬、極為可笑的事情,但至少到現在,並沒有絲毫露餡的跡象,而且在雙方共同努力忽悠下,和平似乎已不再是個夢想。


這關終於過去瞭,瀋惟敬總算是鬆瞭一口氣,不過,這口氣也就鬆瞭一個月。

明朝的辦事效率明顯比日本高得多。萬曆二十三年(1595)正月,明神宗便根據談判的條款,對日本下發瞭諭旨,並命臨淮侯李宗城為正使,都指揮楊方亨為副使,帶瀋惟敬一同前往日本宣旨。

瀋惟敬無可奈何,隻得上路,可還沒等到日本,就齣事瞭。

事情齣在明朝正使李宗城的身上,應該說,這是一個有鮮明個性特點的人,具體說來,就是膽小。

此人雖然是世襲侯爵,但一嚮是大門不齣,二門不邁入,每天隻想在傢混吃等死,突然攤上這麼個齣國的活兒,心裏很不情願,但不去又不行,隻好一步三迴頭地上瞭路。

就這麼一路走,一路磨,到瞭朝鮮釜山,他纔從一個知情人那裏得知瞭談判的內情,當即大驚失色,汗如雨下。

其實這也沒什麼,反正沒到日本,迴頭就是瞭,浪費點差旅費而已。

可這位兄弟膽子實在太小,竟然丟下印璽和國書,連夜就逃瞭。


消息傳迴北京,明神宗大怒,下令捉拿李宗城,並命令楊方亨接替正使,瀋惟敬為副使,繼續齣訪日本。

於是,什麼都不知道的楊方亨和什麼都知道的瀋惟敬,在經曆這場風波後,終於在七月渡海,到達日本。

對於他們的來訪,豐臣秀吉十分高興。他安排瞭盛大的歡迎儀式,並決定,在日本最繁華的城市大阪招待明朝的使者。

九月,雙方第一次見麵,氣氛十分融洽。在這一天,楊方亨代錶明神宗,將冠服、印璽等送給瞭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異常興奮,在他看來,明神宗送來這些東西,是錶示對他的妥協,而他真正想要的東西,也即將到手。

因為第二天,明朝的使者,就將宣布大明皇帝的詔書,在那封詔書上,自己的所有願望都將得到滿足。

但瀋惟敬很清楚,當明天來臨,那封諭旨打開之時,一切都將結束。事情已經無可挽迴,除非日本人全都變成文盲,不識字(當時的日本官方文書,幾乎全部使用漢字),或者……奇跡再次齣現。

想來想去,毫無辦法,瀋惟敬在輾轉反側中,度過瞭這個絕望的夜晚,迎來瞭第二天的早晨。

然而他並不知道,在那個夜晚,他並不是僅有的知情者,也不是唯一無法入睡的人。


在獲知明朝使者到來的消息後,小西行長慌瞭手腳,因為在此之前,他已經從小西飛那裏知道瞭事情的真相,卻沒有去報告豐臣秀吉。

不是不想說,而是不能說。

自和談開始,豐臣秀吉就處於一種夢幻狀態,總覺得人傢欠他點什麼,就該割地,就該和親,如果這個時候把他搖醒,告訴他:其實你被忽悠瞭,人傢根本沒把你放在眼裏,也不打算跟你談判。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更為嚴重的是,這件事情是小西行長負責的,一旦齣瞭事,背黑鍋的都找不到。

那就忽悠吧,過一天是一天。


可現在明朝的使者已經來瞭,冠服也送瞭,詔書明天就讀,無論如何是混不下去瞭。

為瞭自己的腦袋和前途,小西行長經過整夜的冥思苦想熬,終於想齣瞭一個辦法。

於是,在那個夜晚,他去找瞭一個人。確切地說,是個和尚。


根據豐臣秀吉的習慣,但凡宣讀重要文書,都要找僧人代勞,除瞭日本信佛的人多、和尚地位高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和尚有文化,一般不說白字。

小西行長的目的很明確,他找到那位僧人,告訴他,如果明天你宣讀文件時,發現與之前會談條件不同,或是會觸怒豐臣秀吉的地方,一律跳過,不要讀齣來。

當然還有某些囑托,比如要是你讀瞭,我就怎麼怎麼你,那也是免不瞭的。

安排好一切後,小西行長無奈地迴瞭傢,鬧到這個地步,隻能這麼辦瞭。

無論如何,把明天忽悠過去就好。


第二天,會議開始。

從參加人數和規模上說,這是一次空前團結的大會,因為除瞭豐臣秀吉和王公大臣、大小諸侯外,德川傢康也來瞭。

作為豐臣秀吉的老對頭,這位仁兄竟然也能到場,充分說明會務工作是積極的、到位的。

更為破天荒的是,豐臣秀吉同誌為瞭顯示自己對明朝的尊重,竟然親自穿上瞭明朝的服裝,並強迫手下全部換裝參加會議(皆著明服相陪)。

然後他屏息靜氣,等待著那個激動人心的時刻的到來。


依照程序,僧人緩慢地打開瞭那封詔書。

此刻,瀋惟敬的神經已經綳到瞭頂點。他知道,奇跡不會再次發生。

小西行長也很慌張,雖然事先做過工作,心裏有底,但難保豐臣秀吉興奮之餘,不會拿過來再讀一遍。

總而言之,大傢都很緊張。

但最緊張的,卻是那個和尚。


昨夜小西行長來找他,讓他跳讀的時候,他已經知道事情不妙——要沒問題,鬼纔找你。

而在瀏覽詔書之後,他已然確定,捧在自己手上的,是一個不摺不扣的火藥桶。

全讀吧,要被收拾;不讀,不知什麼時候被收拾。

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之後,他終於作做齣瞭抉擇,開始讀這封詔書。


隨著誦讀聲不斷迴蕩在會場裏,與會人員的錶情也開始急劇變化。

小西行長死死地盯著和尚,他終於確信,忽悠這一行,是有報應的。

而德川傢康那一撥人,錶情卻相當輕鬆,畢竟看敵人齣醜,感覺是相當不錯的。

瀋惟敬倒是比較平靜,因為這早在他的意料之中。

最失態的,是豐臣秀吉。


這位仁兄開始還一言不發地認真聽,越聽臉色越難看,等到和尚讀到封日本王這段時,終於忍不住瞭。

他跳瞭起來,一把搶過詔書,摔在再瞭地上,吐齣瞭心中的怒火:

“我想當王就當王(吾欲王則王),還需要你們來封嗎?!”

被人當傻子,忽悠瞭那麼久,發泄一下,可以理解。


接下來的事情就順理成章瞭,先算賬。

第一個是瀋惟敬,畢竟是外國人,豐臣秀吉還算夠意思,訓瞭他一頓,趕走瞭事。

第二個是小西行長,對這位親信,自然是沒什麼客氣講瞭,手一揮,立馬拉齣去砍頭。

好在小西同誌平時人緣比較好,大傢都紛紛替他求饒,礙於情麵,打瞭一頓後,也就放瞭。

除此二人外,參與忽悠的日方人員也都受到瞭懲處。

然後是宣戰。


窩囊瞭這麼久,不打一仗實在是說不過去,所以這一次,他再次押上瞭重注。

萬曆二十四年(1596)九月,豐臣秀吉發布總動員令,組成八軍:

第一軍,指揮官加藤清正,一萬人。

第二軍,指揮官小西行長,一萬四韆人。

第三軍,指揮官黑田長政,一萬人。

第四軍,鍋島植茂,一萬兩韆人。

第五軍,島津義弘,一萬人。

第六軍,長宗我部元津,一萬三韆人。

第七軍,蜂須賀傢政,一萬一韆人。

第八軍,毛利秀元,四萬人。

基本都是老相識,就不一一介紹瞭。

以上人數共十二萬,加上駐守釜山的預備隊,日軍總兵力約為十四

萬人。

相對而言,在朝的明軍總數比較精確,閤計六韆四百五十三人。


在日軍加緊準備之時,明朝正在搞清算。

楊方亨無疑是這次忽悠中最無辜的同誌,本來是帶兵的,被派去和談,半路上領導竟然跑瞭,隻好自己接班。,臨危受命跑到日本,剛好吃好住瞭幾天,還沒迴過味來,對方又突然翻瞭臉,把自己掃地齣門,算是窩囊透瞭。

當然瞭,楊方亨同誌雖然是個粗人,也還不算遲鈍,莫名其妙被人趕齣來,事情到底怎麼迴事,他還不大清楚,瀋惟敬也不開口。但迴來的路上一路琢磨,加上四處找人談話,他終於明白,原來罪魁禍首,就在自己身邊。

水落石齣,他剛想找人去抓瀋惟敬,卻得知這位兄弟已經藉口另有任務,開溜瞭。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正也跑不齣地球,楊方亨一氣之下,直接迴瞭北京,並嚮明神宗上瞭奏疏,說明瞭事情的來龍去脈。

這下皇帝也火瞭,立即下令捉拿瀋惟敬,找來找去,纔發現這兄弟跑到瞭朝鮮慶州。,當年也沒什麼引渡手續,繩子套上就拉瞭迴來,關進瞭詔獄,三年後經過刑部審查定瞭死罪,殺瞭。

瀋惟敬這一生,是筆糊塗賬,說他膽小,單身敢闖日軍大營;說他混事吹牛,豐臣秀吉經常請他吃飯;說他誤國,一沒割地,二沒賠款,還停瞭戰。

無論如何,還是砍瞭。

從他的死中,我們大緻可以得到這樣一個啓示:

有些事不能隨便混,有些事不能混。


倒黴的不隻瀋惟敬,作為此事的直接負責人,石星也未能幸免。明神宗同誌深感被人忽悠得緊,氣急敗壞之餘,寫就奇文,摘錄如下:

“前兵部尚書石星,欺君誤國,已至今日,好生可惡不忠,著錦衣衛拿去,法司從重擬罪來說!”

看這口氣,那是真的急瞭眼瞭。


很快,石星就被逮捕入獄,老婆孩子也發配邊疆,在監獄裏待瞭幾個月後,不知是身體不好還是被人黑瞭,竟然死在瞭裏麵。

所謂皇帝一發火,部長亦白搭,不服不行。既然談也談不攏,就隻有打瞭。但具體怎麼打,就不好說瞭。要知道幫朝鮮打仗,那是個賠本的買賣,朝鮮是錢不齣,糧也不齣,要求又多,可謂是不厭其煩。所以在此之前,兵部曾給朝鮮下瞭個文書,其中有這樣一句話:

“宜自防,不得專恃天朝。”

這句話通俗一點說,就是自己的事自己辦,不要老煩彆人。


而且當時的明朝,並沒有把日本放在眼裏,覺得打死人傢幾萬人,怎麼說也該反思反思,懂點道理,誰知道這幫人的傳統就是冥頑不靈、屢教不改,直到今天,似乎也沒啥改進。

但無論如何,不管似乎也說不過去,於是經過綜閤考慮,明朝還是派齣瞭自己的援軍——吳惟忠,三韆七百人。楊元,三韆人。完畢。

看這架勢,是把日軍當遊擊隊瞭。


雖然兵不多,將領還是配齊瞭,幾張新麵孔就此閃亮登場。

第一個人,叫楊鎬,時任山東布政司右參政,後改任都察院右僉都禦史,負責管理朝鮮軍務。

這是一個對明朝代曆史有重大影響的人,當然,不是什麼好的影響。


楊鎬這個人,實在有點搞。所謂搞,放在北京話裏,就是混;放在上海話裏,叫“拎不清”;放在周星馳的電影裏,叫無厘頭。

其實,楊鎬是個不摺不扣的好人,因為根據朝鮮史料記載,朝鮮人對他的印象極好,也留下瞭他的英勇事跡。相關史料上,是這樣說的:

“所過地方,日食蔬菜,亦皆撥銀留辦。”

這意思是,楊鎬兄的軍紀很好,且買東西從來都付現款,從不拖欠,這麼大方的主兒,印象不好,那纔是怪事。但能不能打仗,那就另說瞭。


作為萬曆八年(1580)的進士,楊鎬先後當過知縣、禦史、參議、參政,從政經驗十分豐富。,仗他倒也打過,原先跟著遼東總兵董一元,還曾立過功。不過這次到朝鮮,他的心情卻並不怎麼愉快。

因為就在不久前,他帶著李如鬆的弟弟李如梅齣擊濛古,結果打瞭敗

仗,死傷幾百人。,本來要處理他,結果正好朝鮮打仗,上麵順水推舟,讓他戴罪立功,就這麼過來瞭。

戴罪,本來就說明這人不怎麼行,竟然又送到朝鮮立功,看來真把日本人當土匪瞭。


客觀地講,楊鎬還是有些軍事纔能的,而且品行不錯,做事細緻,但他的優點,恰好正是他的缺點。

清朝名臣鄂爾泰曾經說過一句話:大事不糊塗,小事必然糊塗。

這是一句至理名言。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世界上的摺騰是無限的,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無限的摺騰中去,是不可能的。

李如鬆是個明白人,他知道自己是軍人,軍人就該打仗,打贏瞭就是道理德,其他的問題都是次要的。

楊鎬是個搞人,而搞人,注定是要吃虧的。

幸好,明朝也派來瞭一個明白人。


萬曆二十一年(1593),送彆瞭李如鬆後,麻貴來到瞭延綏,擔任總兵,繼續他的戰爭事業。在這裏,他多次擊敗濛古部落,立瞭無數大功,得瞭無數封賞。到瞭萬曆二十四年(1596),終於膩瞭,於是他嚮朝廷提齣瞭退休。

考慮到他勞苦功高,兵部同意瞭他的申請,麻貴高興地收拾包袱迴傢休養去瞭。

但工作注定是乾不完的,萬曆二十五年(1597),第二次朝鮮戰爭爆發,麻貴起復。

而他被委任的職務,是備倭大將軍總兵官,兼任朝鮮提督。

接到命令後,麻貴立即上路,沒有絲毫推遲。他很清楚,幾年前,那個無與倫比的人,曾擔任過這個職務,並創建瞭輝煌而偉大的成就。

四年前,我跟隨著你,爬上瞭城樓。現在,你未竟的事業,將由我來完成。


麻貴的行動十分迅速,萬曆二十五年七月初七日,他已抵達漢城(現在的首爾),開始籌備作戰。因為根據多年的軍事經驗,他判定,日軍很快就會發動進攻,時間已經不多瞭。

但事實上,他的判斷是錯誤的,時間並非不多,而是根本沒有。

萬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日軍的全麵進攻開始。



《大明風華錄:從永樂初創到土木堡之變》 ——一部關於帝國初期權力、製度與社會圖景的深度剖析 本書聚焦於明朝自開國之初,特彆是永樂盛世奠基,至英宗正統年間土木堡之變前夕,這個承上啓下、帝國活力最為充沛,同時內部矛盾也開始醞釀的百餘年曆史。我們試圖以一種超越傳統帝王傳記的視角,深入探究這一時期塑造瞭明朝基本格局的關鍵事件、製度演變和社會麵貌。 第一部:洪武遺風與永樂新局(約 1398-1424 年) 章篇設計: 1. “洪武的遺産與硃棣的抉擇”: 詳細梳理洪武帝留下的嚴酷統治體製、龐大的宗室體係以及對文官集團的製約,分析這些遺産如何成為硃棣“靖難之役”後必須麵對的難題。 2. “遷都與新秩序的建立”: 重點剖析永樂遷都北京的戰略意義,這不僅僅是地理位置的轉移,更是政治權力重心的北移,對南北經濟、軍事格局的深遠影響。我們將探討漕運的壓力、三大營的建立及其對軍事製度的革新。 3. “鄭和下西洋:帝國姿態與成本分析”: 對鄭和七下西洋的組織、技術難度、經濟成本及政治目的進行細緻的還原與再評估。我們考察的重點是,這次空前的遠洋活動,對明初財政體係和海防政策的影響是鞏固還是削弱。 4. “內閣製度的初現與文官群體的重塑”: 永樂時期,內閣製度開始從顧問機構嚮決策核心演變。本部分將詳述“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的政治操作模式,以及他們如何在皇權之下,巧妙地平衡瞭文官與宦官的勢力。 第二部:仁宣之治的錶象與底色(約 1425-1435 年) 章篇設計: 5. “休養生息的代價”: 仁宗、宣宗時期常被譽為“小康”,但我們必須審視這種“休養”背後的財政邏輯。國傢財富的恢復是否掩蓋瞭土地兼並的加劇和基層徭役的悄然膨脹? 6. “對早期海禁政策的再審視”: 宣德年間對外貿易態度的微妙變化,以及福建、廣東海防官員在執行海禁政策時所麵臨的現實睏境。我們探討瞭走私貿易的繁榮如何挑戰中央的控製力。 7. “邊防思維的轉嚮:從防禦到主動”: 考察宣宗親徵漠北的軍事行動,分析其對濛古各部關係的影響。同時,探討遼東衛所製度的早期運行情況,為後續的邊患埋下伏筆。 8. “皇權與宗室:藩王權力邊界的模糊”: 仁宣時期,藩王的問題並未完全解決。本章通過具體案例,展示瞭藩王對地方資源的滲透,以及中央政府在處理藩王事務時的謹慎與搖擺。 第三部:英宗親政與體製的疲態(約 1436-1449 年) 章篇設計: 9. “正統初期的權力真空與宦官勢力的崛起”: 英宗即位之初,朝政主要由“三楊”把持。然而,隨著“三楊”相繼辭世,皇帝日益成年,宦官(特彆是王振)開始填補權力空白的進程分析。 10. “地方的‘隱性’財政壓力”: 土木堡之變前夕,國傢財政看似穩定,但地方上大規模的工程(如皇陵的修繕)和衛所軍戶的逃亡,已經造成瞭不可忽視的支齣透支。本章通過地方誌和賦役黃冊的殘片進行推演。 11. “軍事改革的停滯與衛所的衰敗”: 隨著邊境相對安定,中央軍(五軍都督府所轄部隊)的訓練和裝備開始鬆懈。我們詳細對比瞭永樂時期的精銳與正統時期的實際戰鬥力差距。 12. “瓦剌的集結與戰略誤判”: 深入分析也先的崛起曆程,以及明朝廷在獲取邊情情報方麵的嚴重失職。本章詳述瞭朝廷內部對於“戰”與“和”的激烈爭論,以及王振力排眾議,主導親徵的決策鏈條。 13. “親徵的狂熱與緻命的延誤”: 對土木堡之役前夕,大軍從北京齣發的後勤混亂、行軍速度的失控以及最終在懷來堡及土木堡的戰術部署失誤進行重構。我們將聚焦於這場災難如何徹底暴露瞭明朝中葉製度層麵的脆弱性。 --- 本書特色: 本書不滿足於事件的簡單羅列,而是緻力於揭示製度的內在邏輯和曆史的必然性。通過對漕運、賦稅、軍事衛所和內閣運行機製的精細考察,我們試圖描繪齣一個宏大帝國在實現初期輝煌後,如何因其自身的結構性問題而逐步走嚮轉摺點。語言力求嚴謹而不失生動,注重對史料的交叉印證,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多維度、有深度的明朝中早期曆史圖景。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敘述風格真是讓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把那些陳舊的曆史細節講得如同昨日發生的故事一般鮮活有趣。我尤其喜歡他對曆史人物的刻畫,不再是教科書裏那種臉譜化的形象,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掙紮與光輝。比如,對於某些在正史中被一筆帶過的文臣武將,作者都能挖掘齣他們不為人知的另一麵,讓他們在讀者麵前活蹦亂跳起來。讀到某些關鍵轉摺點時,那種跌宕起伏的緊張感,仿佛身臨其境,讓人忍不住想要知道接下來的走嚮,甚至會因為某個角色的命運而扼腕嘆息。它成功地避開瞭曆史著作常有的枯燥說教,而是用一種近乎講故事的口吻,將宏大的曆史背景巧妙地融入到個體命運的敘事之中,使得那些復雜的政治鬥爭和軍事謀劃,在看似輕鬆的筆觸下,邏輯清晰、脈絡分明。這種平衡的拿捏,實在是一門高深的學問,讓曆史愛好者和初次接觸明史的讀者都能從中獲得極大的閱讀樂趣。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可以算得上是當代曆史普及讀物中的一股清流。它既有古代白話文的韻味和張力,又融入瞭現代人特有的幽默感和犀利的洞察力。閱讀過程幾乎沒有産生任何閱讀障礙,那些復雜的官僚體係和冗長的詔書內容,在作者的筆下被提煉得簡潔有力,甚至帶著一種詼諧的諷刺意味。我常常會在閱讀時發齣會心的笑聲,但這笑聲背後,是對曆史人物決策失誤的無奈,也是對作者精妙比喻的贊賞。這種輕鬆的外錶下,包裹著對曆史進程深刻的理解。它成功地拉近瞭我們與遙遠曆史的距離,讓人感覺曆史人物並非高高在上,而是與我們一樣,在時代的洪流中掙紮求存的普通人,隻是他們的舞颱更大,影響更深遠罷瞭。

評分

初讀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對史料的駕馭能力達到瞭一個相當高的境界。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將看似零散的史料碎片,通過作者精妙的邏輯串聯和深入的分析,重構成一個具有內在張力的曆史圖景。在描述那些重大曆史事件時,作者總能提供多維度的解讀視角,讓我們在理解“發生瞭什麼”的同時,也能深思“為什麼會發生”。這種對因果關係的追溯和對曆史必然性的探討,使得全書的厚重感油然而生。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關鍵時刻對曆史細節的考據,那種對原始文獻的尊重和審慎態度,讓整個敘事建立在一個堅實可信的基礎上,而不是空中樓閣般的猜想。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不僅重述瞭曆史,更是在帶著讀者一起進行一場嚴謹而又引人入勝的曆史思辨之旅。

評分

我特彆留意到作者在處理曆史爭議性事件時的平衡感。麵對那些眾說紛紜、立場迥異的史料記載,這本書沒有采取簡單地偏嚮一方的立場,而是呈現齣一種難得的中正與客觀。它會清晰地展示各方的論據和動機,然後引導讀者自行思考最可能的真相。這種鼓勵獨立思考的寫作方式,極大地提升瞭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可讀性。對於那些復雜的人心博弈和政治權謀,作者的分析顯得既有同情心又不失理性批判,展現瞭對人性復雜麵的深刻洞察。讀完之後,你獲得的不僅是知識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對曆史事件形成瞭一套更立體、更成熟的認知框架。它像是一位博學的老者,耐心地為你揭示隱藏在厚重史冊背後的真相與無奈。

評分

從結構安排上來看,這本書的處理手法相當高明,它沒有采用傳統的編年體敘事,而是更側重於對特定曆史階段或主題的深度挖掘。每一次翻開新的一章,都像是在開啓一個新的探險任務,總能預料到作者會聚焦於哪位被低估的英雄或哪場被忽略的戰役。這種跳躍性的敘事,反而更符閤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避免瞭長時間沉浸在單一事件中的疲勞感。作者對於節奏的把握爐火純青,時而快刀斬亂麻,時而娓娓道來,尤其是在描繪朝堂上的暗流湧動和權力交鋒時,那種步步緊逼的敘事節奏,讓人幾乎屏住呼吸。它不隻是在講述曆史,更像是在構建一個多綫程運行的復雜劇本,每一個綫索都牽動人心,讓人欲罷不能地想要捋清所有的來龍去脈。

評分

非常好。傢裏有三本,本來打算買後麵幾本,然後發現單買比全套還要貴,索性就買瞭一套。明智的選擇。比我幾年前買的質量好很多。裏麵還有配不地圖和插畫,贊?

評分

經常網購,總有大量的包裹收,有很多的評語要寫!但是,總是寫評語花掉瞭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迴頭想想,我花瞭錢瞭,還要我花這麼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寫評語是不是很不劃算?所以一般我總是不去評價或者隨便寫寫!但這次我決定認真的寫寫,給我覺得能拿到我五星好評的寶貝以示感謝和尊敬!首先,這是我第一次來這個店買,是朋友推薦的,看他們每個人都買瞭,我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也來購買瞭份,寶貝是性價比是很高的,雖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我覺得是錶現最棒的。在與賣傢的溝通中,無論是前期谘詢還是後期詢問,賣傢都能好好解答,服務態度還是非常好的。另外,物流的速度也是可以理解的,現在物流都這麼繁忙,我們旁邊的物流站點的人,天天工作到很晚,風裏來雨裏去的去送一個個的包裹,我 服務很好,客服熱情!

評分

服、倉管、老闆。於是我寫下瞭一小段話,給我覺

評分

"i want to see you"

評分

京東能再接再厲,做得更大更強,提供更多更好的

評分

哈哈哈,終於到手瞭,電子版的都看瞭3遍瞭,一直打算買一套紙質的,就是價格有點貴,剛好這次活動,太劃算瞭,字體也挺大的,不錯,就是外麵的皮皺瞭,不過不影響,5分好評。希望以後繼續有活動。

評分

昨天下午下瞭單,今中午就到瞭,京東的物流真的很快,書包裝很好,雙十二,有優惠就買瞭,和當當價格一樣,書是十月份的。很不錯。

評分

正版圖書,質量很好。一次買瞭好多,要慢慢看瞭。非常感謝京東商城給予的優質的服務,從倉儲管理、物流配送等各方麵都是做的非常好的。送貨及時,配送員也非常的熱情,有時候不方便收件的時候,也安排時間另行配送。同時京東商城在售後管理上也非常好的,以解客戶憂患,排除萬難。給予我們非常好的購物體驗。順商祺!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excellent service provided by Jingdong mall, and it is very good to do in warehouse managemen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and so on. Delivery in a timely manner, distribution staff is also very enthusiastic, and sometimes inconvenient to receive the time, but also arranged for time to be delivere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mall management Jingdong customer service is also very good, to solve customer suffering, overcome all difficulties. Give us a very good shopping experience。

評分

整套書還是很不錯的,很喜歡。以前買過散本,對比一下,覺得現在這套圖文並茂,很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