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晶体光纤的特性与应用 [Photonic crystal fibers: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光子晶体光纤的特性与应用 [Photonic crystal fibers: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意] 费德里卡·波利(Federica Poli) 著,张宝富,项鹏,刘颖 译
图书标签:
  • 光子晶体光纤
  • 光纤
  • 光子晶体
  • 光学
  • 光通信
  • 传感
  • 非线性光学
  • 微结构光纤
  • 新型光纤
  • 光波导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811220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685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现代光学工程精品译丛
外文名称:Photonic crystal fibers: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光子晶体光纤,又称为微结构光纤或中空光纤,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常规光纤的控制和导引光的新方法,近年来引起了科学界广泛的研究兴趣。自上世纪90年代早期首次被提出以来,光子晶体光纤在全世界激发了不可遏止的巨大研究热情。它首先是在通信领域展开,继而逐渐延伸到测量学、光谱学、微光学、天文、微机械、生物以及传感等领域。
  《光子晶体光纤的特性与应用》试图通过光子晶体光纤的特性对其进行专业的导读,重点是在通信方面。作者相信,光子晶体光纤能够给导波光学及其应用带来革命,尤其是考虑到光子晶体光纤在信号处理和特殊功能方面的应用,而不是应用于长距离传输。全书采用有限元方法这一有力工具,深刻地分析了光子晶体光纤的物理与几何特性,并说明这些特性是如何导致了这种新型光纤的特殊表现,同时关注了光子晶体光纤制造技术的极限和可能性。
  因此,《光子晶体光纤的特性与应用》将对有志于探索通信领域中光子晶体光纤这一充满活力并不断发展专题的研究者以及寻求当前的和新兴应用的研究者提供帮助。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光子晶体光纤基础
1.1 从传统光纤到光子晶体光纤
1.2 导光机理
1.2.1 改进的全内反射
1.2.2 光子带隙导引
1.3 特性与应用
1.3.1 实心光纤
1.3.2 空心光纤
1.4 损耗机理
1.4.1 本征损耗
1.4.2 限制损耗
1.4.3 弯曲损耗
1.5 光纤制作过程
1.5.1 堆积拉制法
1.5.2 挤出制作法
1.5.3 徽结构塑料光纤
1.5.4 全导向光纤
1.6 商用的光子晶体光纤
参考文献

第2章 导光特性
2.1 方形晶格PCF
2.1.1 导光特性
2.1.2 截止特性
2.2 大模场面积三角形PCF的截止条件
2.3 改进的蜂窝结构空心PCF
2.3.1 导光与泄漏
2.3.2 双折射
参考文献

第3章 色散特牲
3.1 色散补偿PCF
3.2 方形晶格PCF的色散
3.3 色散平坦的三角形PCF
3.3.1 改进的空气孔环PCF
3.3.2 三角形纤芯的PCF
参考文献

第4章 非线性特牲
4.1 超连续谱产生
4.1.1 起连续谱产生的物理机理
4.1.2 高非线性PCF
4.1.3 色散特性与泵浦波长
4.1.4 泵浦脉冲长度的影响
4.1.5 应用
4.2 光参量放大
4.2.1 用于OPA的三角形PCF
4.2.2 三角形PCF中的相位匹配条件
4.3 空心PCF的非线性系数
参考文献

第5章 垃曼特性
5.1 拉曼有效面积与拉曼增益系数
5.2 三角形PCF的拉曼特性
5.2.1 硅基三角形PCF
5.2.2 亚碲酸盐三角形PCF
5.2.3 增大空气孔的三角形PCF
5.3 蜂窝形PCF的拉曼特性
5.4 PCF拉曼放大器
5.4.1 PCF拉曼放大器模型
5.4.2 三角形PCF拉曼放大器
5.5 背景损耗对PCF拉曼放大器的影响
5.6 多泵浦PCF拉曼放大器
参考文献

第6章 掺耳光纤放大器
6.1 掺杂光纤放大器模型
6.2 基于蜂窝形和蜘蛛网结构PCF的EDFA
6.3 基于三角形PCF的EDFA
参考文献

附录A 有限元法
A.1 公式
A.2 PCF参数评估
A.2.1 色散
A.2.2 非线性系数
A.2.3 限制损耗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光子晶体光纤的特性与应用》:
  SC光源最重要的应用之一是在OCT领域,这是一项新技术,它基于弱相干干涉测量技术,用于对活的有机体和微米尺度透明与不透明的生物组织原始位置横截面形态进行成像。OCT需要平滑的频谱,即频谱的幅度起伏小于10dB,因为频谱之间的带隙会影响成像的质量和测量精度。同时,SC的频谱可展宽至可见光范围,直至400nm,该宽带频谱覆盖了可用于OCT光谱分析生物生色团的所需的所有波长。1200~1500nm之间的频谱范围对于OCT尤其重要,因为它可以穿透生物组织的深处,在频谱上分辨吸水组分的图像。然而OCT的纵向分辨率与光源的带宽成反比,而与光源中心波长的平方成正比,因此对于带宽不够宽的光源,OCT的分辨率在长波长处变弱。对于采用掺杂光纤或半导体自发辐射放大效应所制成的光源,或者是基于超辐射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的标准OCT系统,其分辨率通常为10~15μm。这些光源的带宽和波长范围都受限。与此相反,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PCF中产生的SC具有极大的带宽,因此能提供无与伦比的分辨率。
  ……

前言/序言

  直至不久前。人们仍认为光纤是由另一种低折射率材料所包围着的实心玻璃丝。而如今,光子晶体光纤(PCF)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观点。光子晶体光纤作为另一种光纤技术,首次演示是在1995年,它在包围高折射率材料的背景材料中周期性地安排了低折射率材料。光子晶体光纤的背景材料通常是不掺杂质的硅(si),其上分布着贯穿整个长度的空气孔,它们提供了低折射率区域。
  两种主要类型的光子晶体光纤是高折射率导引光纤和光子带隙光纤。
  高折射率导引光纤更像传统光纤,光也是被限制在实心中,这是由于利用了改进的全内反射机理。实际上,在纤芯区域和光纤晶体包层区域存在正折射率差,包层中空气孔的出现导致了低折射率。导引机理被定义为“改进”,是由于包层的折射率不像标准的常规(传统)光纤是一常数,会随波长而变化。
  正是这一特点,以及硅与空气之间高的折射率差提供了一系列令人感兴趣的特点。此外,高的设计灵活性是光子晶体光纤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尤其是,通过改变其横截面上空气孔的几何特性,即孔的大小与位置,可获得截然相反的特性。与传统光纤相比,小硅纤芯、大空气孔,即高的空气填充率的光子晶体光纤有更好的非线性,已经有许多应用,如超连续谱产生。相反,为获得大的模场面积,有利于高功率传输,光子晶体光纤可设计成小空气孔、大孑L间距。有别于传统光纤,特定结构的光子晶体光纤可以是无截止单模,即只有基模被导引传输,而与波长无关。此外,在光子晶体光纤纤芯中可以简单的方式引入重要的不对称性,从而获得高阶双折射光纤。而且,光子晶体光纤的色散性能可被调控,且灵活性强。也就是说,将零色散波长移到可见光范围,以及获得超平坦的色散曲线或具有高负色散斜率是可能的。、
  当光子晶体光纤的纤芯区域具有比外围的光子晶体包层小的折射率,光的导引传输机理不同于全内反射,而是基于存在的光子带隙(PBG)。事实上,构成光子晶体光纤包层的空气孔微结构是二维光子晶体,它是一种具有光子带隙特征的周期性电介质材料,特定波长范围的光是不能传输的。光子带隙效应在自然界中同样被发现,蝴蝶翅膀上美丽的色彩就是其贡献的一例。光子晶体光纤纤芯区域低的折射率可以通过在光子晶体结构中引入缺陷产生,如一个额外的孔或一个扩大的孔。
光子晶体光纤:理论基础、关键技术与前沿探索 光子晶体光纤(Photonic Crystal Fibers, PCFs),又称微结构光纤,是一种结构上打破了传统光纤均匀介质特征的新型光波导。其核心在于将周期性的微纳结构引入光纤介质中,从而赋予光纤前所未有的光场调控能力和独特的传播特性。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光子晶体光纤的理论基础、制备技术、关键特性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并对该领域的前沿发展进行展望。 第一章:光子晶体光纤的理论基础 本章将系统阐述光子晶体光纤的物理原理。首先,我们将追溯光子晶体概念的起源,介绍周期性介质在光传播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重点讲解两种主要的PCFs形成机制: 带隙机制 (Photonic Band Gap, PBG): 详述其与固体物理中电子能带理论的类比,通过布拉格反射和偶极子相互作用等原理,解释周期性微结构如何形成禁止光传播的“光子带隙”。在此带隙中的光,即使在中心区域没有芯结构,也无法向四周散射,从而被局限在光纤中传播。我们将深入分析光子带隙的形成条件、宽度、位置以及如何通过改变周期结构参数(如空气孔直径、间距、材料折射率)进行调控。 有效折射率机制 (Effective Refractive Index, ERI): 阐释当PCFs的周期结构不足以形成明显的光子带隙时,通过改变光纤横截面上空气孔和实芯材料的有效折射率差,来实现光的全内反射。介绍如何通过改变空气孔的填充比例和几何形状,精细调控光纤的有效折射率,从而实现光束的引导。 在此基础上,本章还将介绍: 光场局域化与模式特性: 深入分析PCFs中光场的横向分布、模式数量和传播常数等关键参数。与传统光纤不同,PCFs可以设计出仅支持单模传输的结构,即使在很大的芯径下也能实现,这得益于其独特的横向限制机制。 色散特性: 详细讨论PCFs的色散来源,包括材料色散、波导色散和结构色散。特别强调PCFs在工程设计上实现零色散波长可调、超低色散甚至负色散的潜力,这在超快光脉冲产生和传输中至关重要。 非线性特性: 分析PCFs因其微纳结构带来的增强非线性效应,如光克尔效应、受激拉曼散射、受激布里渊散射等。介绍如何通过减小有效模场面积或选择高非线性材料来进一步增强这些效应,为超快非线性光学现象的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 第二章:光子晶体光纤的关键技术 本章将聚焦于光子晶体光纤的制备与表征技术,这是实现其独特性能的关键。 制备工艺: 拉伸法 (Drawing): 详细介绍基于预制棒(Preform)的拉伸工艺,这是最主流的PCFs制备方法。从预制棒的设计与制作(如堆叠法、挤压法)开始,深入剖析不同几何形状(如六边形、正方形排列的空气孔)和材料(如石英、氟化物玻璃、聚合物)的PCFs如何通过控制拉伸参数(温度、拉伸力、拉速)来精确实现。 微纳加工技术: 介绍其他辅助或新兴的制备技术,如化学气相沉积(CVD)、电子束/离子束刻蚀、3D打印等,这些技术为制备结构更复杂、材料更多样的PCFs提供了可能。 结构调控与参数设计: 空气孔参数优化: 强调空气孔的直径(d)、间距(Λ)以及填充比(d/Λ)等参数对光纤传输特性的决定性影响。介绍如何利用数值模拟工具(如有限元法FEM、有限差分法FDTD)来设计和优化这些参数,以实现特定的传输性能。 材料选择: 讨论不同材料在PCFs制备中的优势与劣势,例如石英玻璃的高透过率和稳定性,氟化物玻璃在红外波段的优异性能,以及聚合物PCFs在低成本和柔性应用中的潜力。 芯结构设计: 介绍如何通过改变中心空气孔的存在与否、数量、大小以及填充材料,来设计具有不同芯结构(如实芯、空芯、多芯)的PCFs,从而实现单模、多模或特殊模式的传输。 表征与测试: 光学性能测试: 详细介绍测量PCFs传输损耗、色散、偏振保持能力、非线性系数等关键参数的实验方法。包括使用光谱仪、干涉仪、脉冲发生器等设备。 结构表征: 介绍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等手段用于观察和分析PCFs的横截面形貌和微纳结构精度。 模式特性分析: 介绍如何通过远场图像、近场成像等方法来分析PCFs的模式场分布和模式数量。 第三章:光子晶体光纤的关键特性 本章将深入剖析光子晶体光纤所展现出的独特物理特性,这些特性是其区别于传统光纤并引发广泛应用的基础。 宽带传输与低损耗: 光子带隙光纤的宽带传输: 阐释PBG光纤为何能在相当宽的光谱范围内实现几乎恒定的低损耗传输,尤其是在传统光纤损耗较高的紫外或深红外波段。 超低损耗特性: 分析PCFs实现超低损耗的潜力,特别是在空芯PCFs中,光场完全在空气中传播,消除了材料吸收和散射损耗,为下一代光通信和高精度传感提供了可能。 色散工程: 零色散波长(ZDW)的可调性: 详细阐述如何通过调整空气孔结构和材料来精确设计PCFs,使其零色散波长位于任意所需波段(例如,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 巨大的色散斜率: 介绍PCFs能够实现巨大的正负色散斜率,这对于超短脉冲的压缩和生成至关重要,例如在超连续谱(Supercontinuum, SC)的产生中。 双重零色散波长: 探讨通过特殊结构设计实现双零色散波长的可能性,这为更精细的光谱工程提供了新的途径。 非线性特性增强: 微模场面积效应: 解释PCFs如何通过减小空气孔尺寸和改变填充介质,实现极小的有效模场面积,从而显著增强光场强度,大幅度提高非线性效应的发生几率。 材料选择与非线性优化: 讨论如何通过选择高非线性系数的材料(如硫系玻璃、掺杂材料)来进一步放大非线性效应,为非线性光学器件的设计提供基础。 偏振特性: 偏振保持 (Polarization Maintaining, PM) PCFs: 介绍如何通过引入结构不对称性(如不同大小的空气孔、椭圆形的空气孔)来打破圆对称性,设计出高效的偏振保持PCFs,其高双折射特性在偏振敏感的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 偏振模式解耦: 探讨PCFs在特定设计下实现偏振模式解耦的能力,为高密度光传输和量子信息处理提供支持。 空芯PCFs的特殊性能: 气体与等离子体填充: 详细阐述空芯PCFs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内部可以填充任何气体、液体或等离子体,从而实现与填充物质的强相互作用,为化学传感、气体光谱学、光学参量放大等应用开辟新途径。 宏观空芯光纤: 讨论宏观空芯光纤(Macro-structured hollow-core fiber)在超高功率传输、安全通信和电磁屏蔽等方面的应用潜力。 第四章:光子晶体光纤的应用 本章将详细介绍光子晶体光纤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其如何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 光通信领域: 超低损耗传输: 探讨PCFs作为下一代光通信传 高速数据传输: 利用PCFs的色散工程能力,实现超宽带、低色散的光信号传输,从而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容量。 光采样与泵浦: PCFs增强的非线性效应使其成为实现高效光采样、泵浦光源和超连续谱光源的理想载体,为光信号处理和测量提供关键技术。 传感领域: 高灵敏度化学与生物传感: 利用空芯PCFs填充待测物质,实现对痕量气体、液体甚至生物分子的超高灵敏度检测。介绍基于折射率、吸收光谱、拉曼散射等原理的传感应用。 温度、压力、应力传感: 通过PCFs结构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实现对温度、压力、应力等物理量的精确测量。 磁场与电场传感: 结合磁致伸缩材料或电致伸缩材料,利用PCFs的光学反馈,实现对磁场和电场的灵敏探测。 激光与非线性光学领域: 超连续谱(Supercontinuum, SC)光源: PCFs是产生SC光源的最关键器件之一。详细介绍如何通过合理设计PCFs的色散和非线性特性,在可见光到近红外甚至中红外波段产生具有极宽光谱范围、高功率密度的SC光源,广泛应用于光谱分析、成像、时间测量等。 新型激光器: 利用PCFs的光学增益和其独特的腔体效应,开发新型的掺杂光纤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与PCFs的集成器件。 光学参量振荡与放大(OPO/OPA): PCFs的强非线性效应和色散可调性使其成为实现高效光学参量过程的理想平台,能够产生特定波长的激光。 高次谐波产生: 在PCFs中实现超强激光与介质相互作用,产生高次谐波,为光谱学研究和先进光源开发提供工具。 生物医学领域: 内窥镜成像: PCFs微小的尺寸和灵活的弯曲能力,使其在微创手术和内窥镜成像中具有应用潜力。 光动力疗法(PDT): 利用PCFs产生特定波长的光源,用于激活光敏剂,实现对癌细胞的精确治疗。 生物分子检测与成像: 结合生物荧光标记,利用PCFs进行高灵敏度的生物分子检测和活体成像。 其他新兴应用: 量子信息: PCFs的偏振控制能力和对单光子的操纵潜力,使其在量子纠缠分发、量子计算等方面具有研究价值。 高压气体处理: 空芯PCFs能够承受极高的内部气体压力,并与光场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用于气体光谱学、等离子体产生和气体放电研究。 太赫兹(THz)波传输: 设计特定结构的PCFs,实现太赫兹波的低损耗传输和模式控制,为太赫兹成像和光谱学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第五章:光子晶体光纤的前沿探索与未来展望 本章将对光子晶体光纤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先进材料与制备技术: 新型光纤材料: 探索如金属有机框架(MOFs)、二维材料(如石墨烯、MXenes)在PCFs中的集成,以实现更独特的光学和电学功能。 3D打印与增材制造: 利用先进的3D打印技术,制造复杂结构和多材料集成的PCFs,实现定制化和集成化的光器件。 柔性与可穿戴PCFs: 开发基于聚合物或其他柔性材料的PCFs,以适应可穿戴设备、生物植入等领域的需求。 功能器件的集成: PCFs与半导体器件的集成: 将PCFs与LED、激光器、探测器等半导体器件进行高效耦合,构建片上光子集成器件。 多功能PCFs: 设计能够同时实现多种功能的PCFs,例如集传感、通信、滤波于一体的光纤。 智能与自适应PCFs: 光敏或热敏PCFs: 引入对光或热敏感的材料,使PCFs的传输特性能够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而动态调整。 电光或声光效应: 将电光或声光材料集成到PCFs结构中,实现光信号的主动调制和控制。 理论与模拟的进步: 更精确的仿真工具: 开发更高效、更准确的数值模拟方法,用于设计和优化复杂PCFs结构。 机器学习在PCFs设计中的应用: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PCFs的设计和性能预测。 跨学科交叉应用: 与生物工程、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深度融合: 探索PCFs在仿生材料、催化、粒子操控等新领域的应用。 太空通信与极端环境应用: PCFs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使其在太空探索和恶劣环境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总而言之,光子晶体光纤作为一门快速发展的交叉学科,其独特的物理机制、精湛的制备工艺、丰富的特性以及广泛的应用前景,预示着其将在未来的科学技术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书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平台,激发更多创新性的研究和应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我只能说,如果期待在其中找到对“光子晶体光纤”这几个字本身最直接、最核心的定义和分类的详尽梳理,那可能会有些许错会。它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体验,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地、不知不觉地“理解”光子晶体光纤的“神韵”所在。书的开篇并非宏大的理论框架,也没有直接摆出各种结构的光子晶体光纤的优劣对比,而是以一种非常“故事化”的方式展开。它从一些相对宏观但又引人入胜的物理现象入手,比如对光的操纵、对传播路径的“画轨”能力,然后缓缓引出光子晶体光纤作为实现这些现象的一种强大工具。这种引入方式,使得即便是对光子学领域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被吸引。我可以想象,作者在构思时,一定是将光子晶体光纤比作某种神奇的“导管”,能让光按照我们预设的轨迹翩翩起舞。而书中大量的插图,并非简单的示意图,更像是某种艺术化的表现,配合着文字,勾勒出一种既严谨又富于想象力的画面。读完之后,你会觉得,哦,原来光子晶体光纤不仅仅是一个物理概念,它更代表着一种“可能性”,一种对光的“设计”能力。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在“教”我光子晶体光纤的“属性”,不如说是在“引导”我去“感受”它的“应用”。它并没有直接列出各种材料、各种结构下的衍射系数、损耗曲线,或者复杂的数值模拟结果。反之,它更多地是将光子晶体光纤置于一个个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去展现。例如,在电信领域,它会描绘如何在超远距离传输中,通过光子晶体光纤实现低损耗、高带宽的信号传递,甚至探讨它在下一代网络架构中的潜在角色。在传感领域,它会展示如何利用光子晶体光纤的特殊结构,实现对温度、压力、化学物质等极其敏感的测量。甚至在一些看似遥远的领域,比如医学影像、激光加工,书中也穿插着令人惊叹的实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提到了一种利用光子晶体光纤实现高精度激光束整形的技术,这简直就像给光“量身定制”了一个“模具”。这种“应用导向”的叙述方式,让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术细节变得生动有趣,也让我们能更直观地理解,为什么光子晶体光纤如此重要,以及它在未来的科技发展中,能扮演多么关键的角色。

评分

坦白说,我从这本书中得到的,并非是那些可以直接套用的“操作手册”式的知识。它更多的是一种“格局”的打开,一种对“光子晶体光纤”背后“理念”的领悟。书中的内容,并没有给我直接列出各种参数配置、材料选择指南,或者详细的制造工艺流程。相反,它更多地是在探讨“为什么”和“如何可能”。例如,在讨论光子晶体光纤的损耗特性时,它不是直接给出具体的数值,而是通过分析不同的结构设计和制造误差如何影响损耗,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降低损耗,从而让你理解“根源”所在。在应用的部分,它也并非简单罗列产品,而是深入分析了光子晶体光纤的哪些“特性”使其适用于某个具体场景,以及它如何“突破”了传统技术的局限。我感觉,作者在写作时,更侧重于培养读者的“系统性思维”,让我们能够从更宏观的层面去理解光子晶体光纤的设计、制造和应用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孤立知识点的记忆上。这是一种更高级别的“理解”,一种能够触类旁通的“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只能用“别致”来形容。它没有那种典型的科技书籍的刻板和严肃,反而带有一种独特的“文采”。阅读它,有时不像是在啃一本技术专著,更像是在品读一篇深入浅出的科普文章,甚至偶尔会流露出一种哲学思辨的味道。作者在描述一些复杂的物理原理时,会选择一些意想不到的词汇和句式,让原本晦涩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我记得有一部分讲到光子晶体光纤的“全内反射”机制,作者用了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描绘了光在其中“弹跳”和“反射”的动态过程,仿佛能看到光子在其中嬉戏。这种写作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也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趣味。它成功地避免了那种“干巴巴”的知识堆砌,而是将技术性的内容巧妙地融入到引人入胜的叙述中。读完后,你会觉得,即使对光子学不太了解的人,也能从中获得不少启发,而且会带着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想要进一步了解这个奇妙的世界。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精髓,与其说是对“光子晶体光纤”这几个字进行逐一拆解和解释,不如说是它提供了一种“思考”光子晶体光纤的“视角”。它没有采用那种教科书式的、严谨到有些枯燥的论述方式,而是更偏向于一种“启发式”的引导。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哦,原来还可以这样!”的惊叹。比如,它在阐述某些特性时,会巧妙地引入一些类比,将抽象的光学概念具象化,使得理解过程变得轻松许多。我记得有一段描述,将光子晶体光纤中的“缺陷模式”比作在规则的乐章中插入一个不和谐但却能引人注目的音符,这种生动的比喻,让我立刻就抓住了核心的物理机制。此外,书中还会经常提及一些前沿的研究方向和尚未解决的挑战,这些内容并非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一些具体的实验设计和理论猜想层面,这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这个领域深厚的洞察力。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想的交流,激发着读者对光子晶体光纤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