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分析基础(第4版)(附微课视频)

电路分析基础(第4版)(附微课视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令琴,朱焕立,王磊 著
图书标签:
  • 电路分析
  • 电路原理
  • 电子技术
  • 微课视频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电子工程
  • 基础教程
  • 电工学
  • 大学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45476
版次:04
商品编码:1211334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职业院校机电类“十三五”微课版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作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电类各专业教材,也可供有关科技人员学习参考。
  1.配套资源丰富(课件、习题答案、教案等),质量高,内容与教材一致。  2.书中设置了实践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内容相关的实验指导和电工实习项目,真正体现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内容简介

  理论内容主要有: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正弦交流电路基础,相量分析法,谐振电路,互感耦合电路与变压器,三相电路,电路的暂态分析,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二端口网络,均匀传输线和拉普拉斯变换。为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章后增添了与理论内容相关的实验项目

作者简介

该作者曾在我社出版过《电工电子技术》《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路分析》等教材,销量均较好。该作者编写的教材都配备了优质的教学课件,受到了老师的欢迎 。

目录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 1
1.1 电路和电路模型 2
1.1.1 电路的组成及功能 2
1.1.2 电路模型和理想电路元件 2
1.2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 4
1.2.1 电流 4
1.2.2 电压 5
1.2.3 电位 6
1.2.4 电功和电功率 6
1.2.5 参考方向 7
1.3 电路基本定律 8
1.3.1 欧姆定律 8
1.3.2 基尔霍夫定律 8
1.4 电压源和电流源 12
1.4.1 理想电压源 12
1.4.2 理想电流源 13
1.4.3 实际电源的两种电路模型 13
1.5 电路的等效变换 14
1.5.1 电阻之间的等效变换 14
1.5.2 电源之间的等效变换 17
1.6 直流电路中的几个问题 19
1.6.1 电路中各点电位的计算 19
1.6.2 电桥电路 20
1.6.3 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 21
1.6.4 受控源 22
小结 23
技能训练 24
实验一 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24
第1章 习题 25
第2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29
2.1 支路电流法 30
2.2 回路电流法 31
2.3 结点电压法 33
2.3.1 结点电压法 33
2.3.2 弥尔曼定理 36
2.4 叠加定理和互易定理 37
2.5 戴维南定理 39
小结 40
技能训练 41
实验二 叠加定理和戴维南定理的
验证 41
第2章 习题 43
第3章 正弦交流电路基础 45
3.1 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 46
3.1.1 正弦量的三要素 46
3.1.2 相位差 48
3.2 单一参数的正弦交流电路 50
3.2.1 电阻元件 50
3.2.2 电感元件 51
3.2.3 电容元件 55
小结 58
技能训练 59
实验三 三表法测量线圈参数 59
第3章 习题 61
第4章 相量分析法 63
4.1 复数及其运算 64
4.1.1 复数及其表示方法 64
4.1.2 复数运算法则 65
4.2 相量和复阻抗 65
4.2.1 相量 65
4.2.2 复阻抗 66
4.3 正弦交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 67
4.3.1 RLC串联电路的相量模型
分析 68
4.3.2 RLC并联电路的相量模型
分析 70
4.3.3 相量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71
4.4 复功率 76
4.4.1 正弦交流电路中的功率 77
4.4.2 复功率 78
4.4.3 功率因数的提高 80
小结 82
技能训练 83
实验四 日光灯电路的连接及功率
因数的提高 83
第4章 习题 86
第5章 谐振电路 89
5.1 串联谐振 90
5.1.1 RLC串联电路的基本关系 90
5.1.2 串联谐振的条件 90
5.1.3 串联谐振电路的基本特性 90
*5.1.4 串联谐振回路的能量特性 91
5.1.5 串联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 92
5.2 并联谐振 96
5.2.1 并联谐振电路的谐振条件 96
5.2.2 并联谐振电路的基本特性 97
5.2.3 信号源内阻对并联谐振
电路的影响 97
5.2.4 并联谐振电路的一般分析
方法 99
5.3 正弦交流电路的最大功率
传输 100
5.4 谐振电路的应用 101
小结 102
技能训练 103
实验五 串联谐振的研究 103
第5章 习题 105
第6章 互感耦合电路和变压器 108
6.1 耦合电感电路基础 109
6.1.1 自感电压与自感系数 109
6.1.2 互感电压与互感系数 109
6.1.3 耦合系数和同名端 110
6.2 互感电路的分析方法 111
6.2.1 互感线圈的串联 112
6.2.2 互感线圈的并联 112
6.2.3 互感线圈的去耦等效
电路 113
6.3 空心变压器 115
6.4 理想变压器 117
6.4.1 理想变压器的条件 117
6.4.2 理想变压器的主要性能 118
6.5 全耦合变压器 119
6.5.1 全耦合变压器的定义 119
6.5.2 全耦合变压器的等效
电路 120
6.5.3 全耦合变压器的变换
系数 120
小结 121
技能训练 122
实验六 变压器参数测定及绕组
极性的判别 122
第6章 习题 125
第7章 三相电路 128
7.1 三相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129
7.2 三相电源的连接 130
7.2.1 三相电源的Y形连接 130
7.2.2 三相电源的△形连接 131
7.3 三相负载的连接 132
7.3.1 三相负载的Y形连接 133
7.3.2 三相负载的△形连接 137
7.4 三相电路的功率 139
小结 141
技能训练 142
实验七 三相电路电压、电流的
测量 142
第7章 习题 144
第8章 电路的暂态分析 147
8.1 换路定律 148
8.1.1 基本概念 148
8.1.2 换路定律 149
8.2 一阶电路的暂态分析 150
8.2.1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50
8.2.2 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153
8.2.3 一阶电路的全响应 155
8.2.4 一阶电路暂态分析的
三要素法 156
8.3 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 158
8.3.1 单位阶跃函数 158
8.3.2 单位阶跃响应 159
8.4 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61
小结 163
技能训练 164
实验八 一阶电路的响应测试 164
第8章 习题 166
第9章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 170
9.1 非正弦周期信号 171
9.1.1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产生 171
9.1.2 非正弦周期信号 171
9.2 谐波分析和频谱 172
9.2.1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
傅里叶级数表达式 172
9.2.2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频谱 174
9.2.3 波形的对称性与谐波
成分的关系 174
9.2.4 波形的平滑性与谐波
成分的关系 175
9.3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有效值、
平均值和平均功率 176
9.3.1 非正弦周期量的有效值和
平均值 176
9.3.2 非正弦周期量的平均功率 177
9.4 非正弦周期信号作用下的
线性电路分析 178
小结 181
技能训练 182
实验九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
研究 182
第9章 习题 183
第10章 二端口网络 186
10.1 二端口网络的一般概念 187
10.2 二端口网络的基本方程和
参数 187
10.2.1 阻抗方程和Z参数 188
10.2.2 导纳方程与Y参数 189
10.2.3 传输方程和A参数 190
10.2.4 混合方程和h参数 191
10.2.5 二端口网络参数之间的
关系 192
10.2.6 实验参数 192
10.3 二端口网络的输入阻抗、
输出阻抗和传输函数 193
10.3.1 输入阻抗和输出阻抗 193
10.3.2 传输函数 194
10.4 线性二端口网络的
等效电路 196
10.4.1 无源线性二端口网络的
T形等效电路 196
10.4.2 无源线性二端口网络的
Π形等效电路 197
10.4.3 T形网络和Π形网络的
等效变换 197
10.4.4 多个简单二端口网络的
连接 198
10.5 二端口网络的特性阻抗和
传输常数 200
10.5.1 二端口网络的特性阻抗 200
10.5.2 二端口网络的传输常数 201
10.6 二端口网络应用简介 201
10.6.1 相移器 201
10.6.2 衰减器 202
10.6.3 滤波器 202
小结 203
技能训练 204
实验十 线性无源二端口网络的
研究 204
第10章 习题 207
第11章 均匀传输线 210
11.1 分布参数电路的概念 211
11.1.1 分布参数电路的条件 211
11.1.2 分布参数电路的分析
方法 211
11.2 均匀传输线的正弦稳态
响应方程式 212
11.2.1 均匀传输线及其方程 212
11.2.2 均匀传输线方程的
稳态解 213
11.3 均匀传输线上的波和
传播特性 215
11.4 终端接有负载的传输线 216
11.4.1 反射系数 216
11.4.2 终端阻抗匹配的均匀
传输线 217
11.4.3 终端阻抗不匹配的均匀
传输线 217
小结 219
第11章 习题 219
第12章 拉普拉斯变换 222
12.1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 223
12.2 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225
12.3 拉普拉斯反变换 227
12.4 应用拉氏变换分析线性
电路 230
12.4.1 单一参数的运算电路 231
12.4.2 耦合电感的运算电路 232
12.4.3 应用拉氏变换分析线性
电路 233
小结 237
第12章 习题 238
技能训练 239
实训项目 常用电工工具的使用
及配盘练习 239
《电路分析基础(第4版)(附微课视频)》 第一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 本章旨在为读者构建坚实的电路分析基础。我们将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如电荷、电流、电压和电阻,深入剖析它们之间的物理含义和数学关系。 电荷与电荷守恒定律: 介绍电荷的性质,如正负电荷,以及电荷的单位“库仑”。通过电荷守恒定律,理解电荷在孤立系统中的总数保持不变,为后续的电路分析奠定基本原则。 电流与电流的定义: 详细阐述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并定义电流的单位“安培”。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电流,如直流电和交流电,并介绍电流的测量方法和常用仪器。 电压与电势差: 解释电压是驱动电荷移动的原因,即单位电荷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所做的功,并定义电压的单位“伏特”。深入理解电势的概念,以及电势差(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并介绍电压的测量方法。 电阻与欧姆定律: 引入电阻的概念,它是材料对电流通过的阻碍作用,并定义电阻的单位“欧姆”。核心内容是欧姆定律,它建立了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定量关系 $V = IR$。我们将分析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如材料的导电性、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以及温度的影响。 功率与能量: 探讨电功率的概念,即电流做功的速率,并定义功率的单位“瓦特”。推导并讲解功率的计算公式,如 $P = VI = I^2R = V^2/R$。同时,介绍电能的概念及其单位“焦耳”和“千瓦时”,并说明电能的消耗和测量。 电路元件的类型: 初步介绍电路中常见的元件,包括电阻元件(如固定电阻、可变电阻)、电源(电压源、电流源)以及理想元件与实际元件的区别。 第二章 串联与并联电路 本章将深入探讨电路中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通过对这两种连接方式的分析,读者将学会如何简化电路,并计算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和电阻。 串联电路的特点: 详细阐述串联电路中各元件首尾相连,电流处处相等。分析串联电路的总电阻、总电压和各部分电压、电流的分配规律。 并联电路的特点: 详细阐述并联电路中各元件的端点连接在一起,各支路电压相等。分析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倒数相加)、总电流和各支路电流的分配规律,重点介绍分流公式。 串并联混合电路的分析: 引导读者掌握分析复杂混合电路的基本思路,即通过逐步简化(先分析内部的串并联组合),最终将其化简为简单的串联或并联电路进行计算。 短路与断路: 介绍电路中两种异常状态:短路(电流路径电阻极小)和断路(电流路径中断)。分析短路和断路发生的原因、后果以及它们对电路分析的影响。 实际电源模型: 引入实际电源的概念,它包含一个理想电压源(或电流源)和一个内阻(或内导纳)串联(或并联)的模型。讲解如何利用实际电源模型分析电路,并计算电源的输出功率和效率。 第三章 基尔霍夫定律 基尔霍夫定律是分析复杂电路的两个基本定律,它们提供了系统地解决电路问题的强大工具。本章将详细介绍这两个定律及其应用。 电路节点与回路: 清晰定义电路中的节点(分支点)和回路(闭合路径),为定律的理解打下基础。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 详细阐述KCL,即“流入节点的电流之和等于流出节点的电流之和”。通过多个实例,演示如何应用KCL列出关于节点电流的方程。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详细阐述KVL,即“沿任意闭合回路,各元件电压代数和等于电源电动势代数和”。重点讲解电压升和电压降的正负号规定,并示范如何应用KVL列出关于回路电压(或电动势)的方程。 应用基尔霍夫定律分析电路: 综合运用KCL和KVL,学习如何列出描述复杂电路的方程组,并通过代数方法求解电路中的未知电压和电流。我们将提供不同类型电路的详细解题步骤和技巧。 受控源与复杂电路的分析: 引入受控源(电压控制电压源、电压控制电流源、电流控制电压源、电流控制电流源)的概念,并展示如何将其纳入基尔霍夫定律的分析框架中,以处理更广泛的电路类型。 第四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几种更系统化的电路分析方法,它们在处理规模较大的电路时尤为有效,并为理解更高级的电路理论奠定基础。 支路电流法: 详细介绍以支路电流为未知量,利用KCL和KVL列出方程组并求解的方法。分析该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节点电压法: 介绍以节点电压为未知量,利用KCL列出节点电压方程组,并通过求解节点电压再计算各支路电流的方法。重点讲解如何选择参考节点,以及构建节点电压方程的技巧。 网孔电流法(回路电流法): 介绍以网孔电流(回路电流)为未知量,利用KVL列出网孔电流方程组,并求解网孔电流以求得支路电流的方法。重点讲解如何识别网孔,以及构建网孔电流方程的技巧。 三要素法(RLC暂态分析): 引入电容和电感元件,分析它们在电路中的动态特性。讲解如何确定电路的三个要素: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这是学习暂态分析的基础。 第五章 视在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功率因数 本章将聚焦于交流电路中的功率概念,这对于理解电力系统的运行至关重要。 交流电的周期、频率、振幅和初相位: 复习和巩固交流电的基本参数,为功率分析做准备。 正弦稳态电路的瞬时功率: 定义和推导交流电路中任一时刻的瞬时功率。 有功功率(平均功率): 详细阐述有功功率,它是交流电路中实际消耗或转化为非电能形式的功率,单位为瓦特(W)。推导其计算公式,并分析其物理意义。 无功功率: 介绍无功功率,它是交流电路中在电感和电容元件之间往复交换的功率,不作功但对维持电磁场是必需的,单位为乏(var)。推导其计算公式,并分析其物理意义。 视在功率: 定义视在功率,它是电压有效值与电流有效值的乘积,单位为伏安(VA)。 功率三角形: 引入功率三角形的概念,通过几何图形展示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之间的关系。 功率因数: 定义功率因数,它是指有功功率与视在功率之比,是衡量用电器效率的重要指标。分析高功率因数和低功率因数的优缺点,以及功率因数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介绍常用的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如并联电容器组。 第六章 相量法与交流电路的稳态分析 相量法是处理正弦稳态交流电路的一种强大而简洁的数学工具,它将繁杂的正弦函数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大大简化了电路分析。 相量的概念: 引入相量的定义,它是用来表示正弦量幅值和相位的复数,将时间域的正弦函数转化为频域的代数表示。 复阻抗与复导纳: 定义复阻抗(阻抗的复数形式)和复导纳(导纳的复数形式),它们是描述交流电路元件对电流阻碍作用或通过作用的复数参量。 利用相量法进行稳态分析: 演示如何将正弦电压和电流表示为相量,将电路中的元件(电阻、电感、电容)表示为复阻抗,然后利用基尔霍夫定律和欧姆定律的相量形式进行电路分析,求解稳态电路中的相量电压和相量电流。 RL、RC、RLC串联电路的相量分析: 详细分析这三种基本串联电路的阻抗、电流、电压的相量计算,并探讨其相频特性和幅频特性。 RL、RC、RLC并联电路的相量分析: 同样详细分析这三种基本并联电路的导纳、电流、电压的相量计算,并探讨其特性。 交流电路功率的相量计算: 利用相量法计算交流电路的平均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并进一步验证功率三角形关系。 第七章 三相电路 三相电路是现代电力系统中广泛采用的电力传输和分配方式,其效率高、经济性好。本章将深入介绍三相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三相电源: 介绍三相交流电源的产生方式,以及三相电压的相位关系(相隔120°)。 三相负载的连接方式: 详细阐述星形(Y)连接和三角形(Δ)连接两种基本的三相负载连接方式。 星形连接电路的分析: 分析星形连接电路中线电压、相电压、线电流和相电流的关系。推导线电压是相电压的 $sqrt{3}$ 倍,线电流等于相电流,以及功率的计算公式。 三角形连接电路的分析: 分析三角形连接电路中线电压、相电压、线电流和相电流的关系。推导线电压等于相电压,线电流是相电流的 $sqrt{3}$ 倍,以及功率的计算公式。 三相功率的计算: 总结并推导无论何种连接方式,三相电路的总功率都可以用 $P_{总} = 3 V_{相} I_{相} cos phi = sqrt{3} V_{线} I_{线} cos phi$ 来计算。 三相不平衡电路的初步分析: 简要介绍在实际工程中可能遇到的三相不平衡情况,并提及初步的分析思路。 三相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简介: 简要介绍三相感应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以及三相电路在电机应用中的重要性。 第八章 暂态分析(一)—— 一阶电路 本章将进入电路分析中更具挑战性的部分:暂态分析,即电路在开关动作或外加激励变化瞬间,电路元件(电容和电感)的响应过程。我们将从最简单的一阶电路开始。 一阶电路的定义: 明确一阶电路是指仅包含一个储能元件(电容或电感)以及电阻的电路。 电容和电感的伏安特性: 复习和深入理解电容和电感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特别是它们在动态过程中表现出的“记忆性”和“延迟性”。 电容:$i_C(t) = C frac{dv_C(t)}{dt}$,$v_C(t) = frac{1}{C} int i_C(t) dt + v_C(0)$ 电感:$v_L(t) = L frac{di_L(t)}{dt}$,$i_L(t) = frac{1}{L} int v_L(t) dt + i_L(0)$ 零输入响应: 分析当电路中没有外加电源,仅由储能元件储存的初始能量释放时,电路的响应过程。推导响应的指数衰减形式。 零状态响应: 分析当电路初始状态为零(无初始能量存储),仅由外加激励(如阶跃信号)驱动时,电路的响应过程。 全响应: 讲解全响应是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的叠加,即考虑了初始能量和外加激励共同作用下的电路响应。 时间常数($ au$): 引入时间常数的概念,它是衡量一阶电路响应速度的关键参数, $ au = RC$ (RC电路) 或 $ au = L/R$ (RL电路)。深入理解时间常数的作用,如当 $t = au$ 时,响应变化到其最终值的 $1 - e^{-1}$ 左右。 阶跃响应: 重点分析电路在阶跃电压或阶跃电流激励下的响应,这是暂态分析中最常见和重要的场景。 RL和RC电路的暂态分析示例: 通过具体的RL和RC电路(如RL串联电路的开关闭合响应、RC串联电路的开关闭合响应),详细演示如何应用上述方法求解暂态过程。 第九章 暂态分析(二)—— 二阶电路 本章将进一步深入暂态分析,研究包含两个储能元件(两个电感、两个电容或一个电感一个电容)的二阶电路。 二阶电路的定义: 明确二阶电路是指具有两个独立储能元件的电路。 二阶电路的微分方程: 讲解如何通过基尔霍夫定律和储能元件的伏安特性,推导出描述二阶电路动态过程的二阶常系数线性齐次(或非齐次)微分方程。 二阶电路的响应类型: 分析二阶电路的响应取决于其特征方程的根。主要有三种情况: 无阻尼响应: 当特征方程的根为纯虚数时,电路产生永不衰减的振荡。 临界阻尼响应: 当特征方程的根为两个相等负实数时,电路响应速度最快且不产生振荡。 欠阻尼响应: 当特征方程的根为一对共轭负实数时,电路产生衰减振荡。 过阻尼响应: 当特征方程的根为两个不等负实数时,电路响应缓慢且不产生振荡。 特征阻抗和阻尼系数: 引入与特征方程根相关的特征阻抗($Z_0$)和阻尼系数($delta$)的概念,它们直接决定了响应的类型。 RLC串联和并联电路的暂态分析: 重点分析RLC串联和并联电路在阶跃激励下的响应,详细计算不同阻尼情况下电路的电压和电流。 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 同样分析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理解它们如何叠加构成全响应。 实际应用举例: 简要提及二阶电路在实际中的应用,如滤波器、振荡器等。 第十章 线性电路的变换与等效 本章将介绍几种强大的线性电路等效变换方法,它们能够将复杂的线性电路简化为更容易分析的等效模型,极大地提高了电路分析的效率。 戴维宁定理: 详细阐述戴维宁定理,它指出任何一个线性双端口网络的输出端看进去,都可以等效为一个串联的戴维宁等效电压源 ($V_{th}$) 和戴维宁等效电阻 ($R_{th}$)。讲解如何计算 $V_{th}$(开路电压)和 $R_{th}$(所有独立电源置零后的等效电阻)。 诺顿定理: 详细阐述诺顿定理,它指出任何一个线性双端口网络的输出端看进去,都可以等效为一个并联的诺顿等效电流源 ($I_N$) 和诺顿等效电阻 ($R_N$)。讲解如何计算 $I_N$(短路电流)和 $R_N$(与 $R_{th}$ 相同)。 戴维宁定理与诺顿定理的等效关系: 说明 $V_{th} = I_N cdot R_{th}$,且 $R_{th} = R_N$,证明两种等效模型是等价的。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讲解在给定的负载中获得最大功率传输的条件,即负载电阻应等于源的等效电阻 ($R_L = R_{th}$)。 线性受控源电路的等效变换: 探讨如何在包含受控源的电路中使用戴维宁或诺顿定理进行等效变换。 双端口网络的参数: 初步介绍双端口网络的概念,以及描述其特性的各种参数(如阻抗参数 $z$、导纳参数 $y$、混合参数 $h$ 等),为更高级的网络分析打下基础。 附录:微课视频 本书附带的微课视频是学习的重要补充。这些视频将以直观、生动的方式,结合图示和实例,对书中的重点概念、难点公式推导、典型例题的解题步骤进行详细讲解。无论是对初学者建立感性认识,还是对深入理解理论知识,亦或是解决实际问题,都将提供极大的帮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理解情况,选择性地观看相关章节的微课视频,以巩固和加深对电路分析知识的掌握。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穿插了大量的例题和习题,帮助读者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从最基础的概念开始,逐步深入到复杂电路的分析方法,确保读者能够扎实掌握每一阶段的知识。 直观的阐述方式: 尽量使用清晰易懂的语言,配合图示和类比,化繁为简,帮助读者理解抽象的电路概念。 丰富的学习资源: 附带的微课视频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二次学习机会,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进行针对性学习。 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电路分析工具和方法,能够独立分析各种线性电路的稳态和暂态响应,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电子技术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在业余时间学习电子技术的爱好者,对于“电路分析基础(第4版)(附微课视频)”这本书,我更多的是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去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运用电路分析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电子设备故障的指导。例如,当家里的老式收音机出现杂音时,这本书能否指导我如何通过分析其内部的滤波电路和放大电路来定位问题?或者,在DIY一些电子小玩意时,比如制作一个简单的LED闪烁器或者一个声音感应开关,书中能否给出清晰的电路图和详细的元件选择依据,并解释每一步操作背后的电路原理?我尤其关心书中在讲解基础概念时,是否能避免过于抽象的数学推导,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类比或者简单的实验来帮助理解。微课视频的附加,我希望它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一样,手把手地教我如何搭建电路、如何使用万用表进行测量,以及如何调试一个不工作的电路。如果视频中能够展示一些常见的电路故障模拟和排除过程,那将是对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无价的学习资源。我也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选择性价比高的电子元件的建议,以及在购买时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这些对于控制DIY项目的成本非常有帮助。

评分

我是一名对理论物理和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在学习电子工程时,我希望能从“电路分析基础(第4版)(附微课视频)”这本书中找到电路分析与更基础的物理学和数学原理之间的联系。我期待书中在讲解某些概念时,能够触及到一些更深层次的物理原理,例如电磁场理论在电路中的体现,或者量子力学如何影响半导体器件的特性。在数学方面,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于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在电路瞬态分析和稳态分析中的应用进行更详尽的阐述,并且如果能够介绍一些矩阵运算在求解大型电路网络中的应用,那将非常有价值。我也会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关于电路理论的数学证明,以及这些证明如何支撑我们对电路行为的理解。微课视频的附加,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能够启发思考的内容,例如,通过一些历史上的电路理论发展故事,来展现科学家们的智慧,或者通过一些数学模型来预测电路的性能极限,从而激发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评分

作为一名已经工作了几年的电子工程师,我通常更关注“电路分析基础(第4版)(附微课视频)”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广度上的提升,以及它是否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我期待书中能够对现代电子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信号完整性(SI)和电源完整性(PI)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例如,在高速数字电路设计中,传输线效应、阻抗匹配、串扰和地弹等问题如何通过具体的分析方法来解决,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实用的仿真工具(如ADS、HyperLynx)的使用技巧和案例?此外,对于射频(RF)电路和微波电路的设计,这本书是否会涉及一些更高级的分析技术,如S参数分析、史密斯圆图的应用,以及如何设计低噪声放大器(LNA)和功率放大器(PA)?我也会关注书中是否会引入一些新的分析方法论,例如基于机器学习的电路参数优化,或者利用AI预测电路的可靠性和寿命。微课视频的附加,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高级仿真软件的实践操作演示,或者是工程师们在实际项目设计中遇到的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分享,这对于我们持续提升专业技能至关重要。

评分

我对“电路分析基础(第4版)(附微课视频)”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希望它能帮助我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我今后在电路领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做好准备。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地讲解各种基本电路元件(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运算放大器等)的伏安特性曲线、等效模型以及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清晰地阐述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等基本定律的推导过程和应用方法,并通过大量的例题来帮助我熟练掌握。对于一些复杂的电路分析技术,比如节点电压法、网孔电流法,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详细的步骤和易于理解的图示,并且在每一种方法讲解完毕后,都能有配套的练习题,让我能够及时巩固所学。微课视频的附加,我希望它能够将抽象的电路概念具体化,例如通过动画演示电流的流动、电压的分布,或者通过虚拟实验来展示不同元件参数变化对电路性能的影响,从而加深我的理解。

评分

作为一名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我对“电路分析基础(第4版)(附微课视频)”这本书抱有极大的期待,尤其是在经历了前几版略显陈旧的理论讲解后,这次的“第4版”听起来就充满了革新感。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能够更深入地探讨一些前沿的电路设计理念,例如如何将人工智能(AI)与传统的模拟电路分析相结合,比如在智能电网中,如何利用AI算法对大量实时电力数据进行分析,预测负荷变化,并自动调整电路参数以优化能源利用效率。此外,对于嵌入式系统中复杂的电源管理单元(PMU),这本书是否会提供更细致的分析方法,包括如何针对低功耗应用设计高效的DC-DC转换器,或者如何处理瞬态电压变化对敏感元器件的影响。我还会关注书中是否涵盖了对新兴材料在电路设计中的应用,例如石墨烯或纳米线在提高导电性和散热性方面的潜力,以及这些材料如何改变未来的电路结构和性能。如果书中能结合一些实际的项目案例,比如设计一个低功耗的物联网传感器节点,或者一个能够自适应环境光的LED驱动电路,那将极大地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微课视频的附加,我希望它不仅仅是课本内容的简单复述,而是能够提供一些更直观的实验演示,甚至是一些工程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棘手问题的解决方法,那样的话,这本书的价值将会得到极大的升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