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网络(第3版)

现代通信网络(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庆国,邹仕祥,陈茂香 著
图书标签:
  • 通信网络
  • 现代通信
  • 网络技术
  • 数据通信
  • 计算机网络
  • 第三版
  • 通信原理
  • 网络协议
  • 信息技术
  • 网络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45407
版次:03
商品编码:1212071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学校电类规划教材--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页数:35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2. 既便于教学实施,又适合读者自学。
  3.新添新的网络技术内容,顺应时代发展。
  4. 适合各层次教学需要,也可作为研究生教材或参考书
  5. 适合通信,电子,计算机,信息等专业,也适合各类培训班。

内容简介

  全书共10章:第一章 概论;第二章 电话网;第三章 ISDN和ATM;第四章 IP技术基础;第五章 宽带IP网络;第六章 新型网络技术和业务;第七章 智能网;第八章 移动通信网;第九章 卫星通信网;第十章 软交换和下一代网络;第十一章 网络管理和规划。

作者简介

沈庆国 1.国内网络领域知名专家,《通信学报》编委。 2.以前出版的教材:现代通信网络(第1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4月,1.2万多册.现代通信网络(第2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8月。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第1章 概论 1
1.1 现代通信网络的现状、
特征及类型 1
1.1.1 现代通信网络的现状 1
1.1.2 现代通信网络的特征 2
1.1.3 现代通信网络及交换技术的
类型 4
1.2 电话通信网 6
1.2.1 公用交换电话网 6
1.2.2 专用电话通信网 11
1.2.3 移动电话通信网 11
1.3 数据通信网 12
1.3.1 基本概念 12
1.3.2 数据通信网特征 13
1.3.3 数据通信系统的组成 14
1.4 计算机通信网 15
1.4.1 计算机通信网的产生
过程 15
1.4.2 计算机通信网的组成 16
1.4.3 计算机通信网分类 17
1.5 传送网 17
1.5.1 传输介质 18
1.5.2 准同步数字体系 20
1.5.3 同步数字体系 21
1.5.4 下一代传送网 22
1.6 支撑网 23
1.6.1 信令网 23
1.6.2 同步网 27
1.6.3 管理网 31
1.7 数字有线电视网 32
1.7.1 简介 32
1.7.2 光纤同轴混合网 32
1.7.3 通信应用 35
1.8 现代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 35
1.8.1 在宽带IP网络中提供
综合业务 35
1.8.2 三网融合 35
1.8.3 下一代网络的发展趋势 36
1.9 现代通信网络中的一些基础
概念 36
1.9.1 网络服务质量 36
1.9.2 网络拓扑结构 37
1.9.3 网络互连的基本知识 39
小结 40
思考题与练习题 40
第2章 电话网 41
2.1 电话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41
2.1.1 电话通信的概念 41
2.1.2 电话通信网的构成要素 42
2.1.3 电话通信网的特点 42
2.1.4 电话通信网的分类 43
2.2 固定电话网 44
2.2.1 固定电话通信网概念 44
2.2.2 电话网的网络结构 45
2.3 长途通信网 46
2.3.1 国内长途电话网 46
2.3.2 国际长途网 48
2.4 本地电话网 49
2.4.1 本地电话网及其网络结构 49
2.4.2 电话网中用户的接入 51
2.5 路由选择 52
2.5.1 路由的概念及分类 53
2.5.2 路由选择概述 54
2.5.3 固定等级制选路规则 54
2.5.4 其他选路方法简介 56
2.6 编号计划 57
小结 59
思考题与练习题 60
第3章 ISDN与ATM 61
3.1 ISDN的基本概念 61
3.2 ISDN业务 62
3.2.1 ISDN基本业务 63
3.2.2 ISDN补充业务 65
3.3 ISDN的结构 67
3.3.1 ISDN的网络结构 67
3.3.2 ISDN用户—网络接口 68
3.3.3 ISDN的地址结构 74
3.4 ISDN协议 75
3.4.1 ISDN协议结构参考模型 75
3.4.2 用户—网络接口协议 76
3.4.3 ISDN网络协议—No.7
信令系统 85
3.5 ISDN的演进 85
3.6 ATM网络的基本概念 86
3.6.1 ATM的定义和特点 86
3.6.2 ATM信元 86
3.6.3 ATM网络的一般通信过程 87
3.6.4 虚信道连接和虚通路连接 88
3.7 ATM业务 88
3.7.1 承载业务 89
3.7.2 用户终端业务 91
3.8 ATM的参考模型和协议 91
3.8.1 分层模型 92
3.8.2 多平面模型 92
3.8.3 物理层功能 93
3.8.4 ATM层功能 94
3.8.5 ATM适配层功能 96
3.9 ATM网络接口和地址结构 101
3.9.1 ATM网络接口 101
3.9.2 ATM网络地址结构 102
3.10 ATM网络交换结构与信令 102
3.10.1 ATM交换机的基本组成 102
3.10.2 交换结构 104
3.10.3 ATM网络信令的基本概念 106
3.11 ATM网络性能参数 107
3.12 ATM网络流量管理和拥塞
控制 108
3.12.1 流量管理 108
3.12.2 流量控制 108
3.12.3 拥塞控制 110
小结 111
思考题与练习题 111
第4章 IP技术基础 113
4.1 协议和体系结构的概念 113
4.1.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 113
4.1.2 OSI参考模型 113
4.1.3 TCP/IP参考模型 115
4.2 局域网基本知识 116
4.2.1 局域网体系结构 116
4.2.2 以太网 117
4.2.3 无线局域网 121
4.3 广域网 121
4.3.1 X.25网 121
4.3.2 数字数据网 122
4.3.3 帧中继 122
4.4 IP 123
4.4.1 IP地址格式和分类 123
4.4.2 域名系统 125
4.4.3 IP数据报分组格式 126
4.5 TCP 128
4.6 Internet通信原理 130
4.6.1 Internet网络结构 130
4.6.2 路由器转发原理 131
4.6.3 路由选择基本知识 132
4.6.4 路由信息协议 134
4.6.5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 136
4.7 IPv6简介 137
4.7.1 简化的报头和灵活的扩展 137
4.7.2 层次化的地址结构 138
4.7.3 即插即用的连网方式 139
4.7.4 网络层的认证与加密 140
4.7.5 更多的服务质量说明措施 140
4.7.6 对移动通信更好的支持 141
4.8 Internet服务及资源 141
小结 141
思考题与练习题 142
第5章 宽带IP网络 143
5.1 宽带IP网络的关键问题 143
5.1.1 网络综合的历史与现状 143
5.1.2 宽带IP网络服务质量保障
体系 144
5.1.3 业务提供与控制体系 145
5.1.4 IP网络安全问题 146
5.2 综合业务模型 147
5.2.1 基本概念 147
5.2.2 综合业务模型的构成 148
5.2.3 常见的队列调度算法 149
5.2.4 综合业务模型的优缺点 150
5.3 区分业务模型 151
5.3.1 基本概念 151
5.3.2 转发处理等级 152
5.3.3 区分业务的调节算法 152
5.3.4 区分业务模型的优缺点 153
5.3.5 区分业务模型与综合业务
模型的互通 153
5.4 IP/ATM网络互连模型 154
5.4.1 IP技术与ATM技术的异同 154
5.4.2 IP/ATM互连基本方案 155
5.5 标签交换与多协议标签交换 158
5.5.1 基本概念 158
5.5.2 多协议标签交换的网络结构 159
5.5.3 等价转发类 160
5.5.4 路径标识与标签分发机制 161
5.5.5 多协议标签交换发展与应用 163
5.6 IP/SDH和IP/DWDM 165
5.6.1 基本概念 165
5.6.2 IP/SDH原理 166
5.6.3 IP/DWDM 167
5.6.4 传统光网络向自动交换光
网络的演进 170
小结 172
思考题与练习题 172
第6章 智能网 173
6.1 概述 173
6.1.1 智能网概念的提出 173
6.1.2 智能网的基本概念 174
6.1.3 智能网的演进 175
6.2 智能网概念模型 176
6.2.1 业务平面 176
6.2.2 全局功能平面 178
6.2.3 分布功能平面 179
6.2.4 物理平面 180
6.3 智能网应用协议 183
6.4 智能网业务 184
6.4.1 固定智能网业务 184
6.4.2 移动智能网业务 186
6.5 智能网的发展 187
6.5.1 Internet与智能网 187
6.5.2 下一代网络与智能网 188
小结 190
思考题与练习题 190
第7章 移动通信网 191
7.1 移动通信概述 191
7.2 系统结构 193
7.2.1 网络结构 193
7.2.2 编号计划 196
7.3 无线接口 198
7.3.1 空中接口部分关键技术 198
7.3.2 空中接口协议模型 202
7.3.3 空中接口实例—GSM
空中接口 202
7.4 交换技术 206
7.4.1 移动通信中的交换 206
7.4.2 移动呼叫的一般过程 208
7.4.3 移动通信中的网络安全 210
7.5 漫游管理 213
7.5.1 漫游的分类 213
7.5.2 漫游举例 214
7.6 GSM移动通信系统 215
7.6.1 GSM概述 215
7.6.2 移动交换信令 216
7.7 CDMA移动通信系统 218
7.7.1 CDMA系统概述 218
7.7.2 CDMA系统的关键技术 220
7.8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223
7.8.1 3G系统概述 223
7.8.2 3G标准化及网络结构 224
小结 227
思考题与练习题 228
第8章 软交换和下一代网络 229
8.1 下一代网络技术概述 229
8.1.1 下一代网络的产生 229
8.1.2 下一代网络的内容和特点 230
8.1.3 下一代网络的功能分层结构 231
8.2 基于软交换的网络结构 233
8.2.1 软交换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233
8.2.2 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系统组成 234
8.2.3 软交换的主要功能 235
8.3 软交换设备 236
8.3.1 综合接入设备 237
8.3.2 媒体网关 238
8.3.3 信令网关 239
8.3.4 SIP终端与SIP服务器 240
8.4 软交换的主要协议 241
8.4.1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 241
8.4.2 H.323协议 242
8.4.3 会话启动协议 243
8.5 软交换的路由技术 245
8.6 软交换的组网技术 246
8.6.1 软交换组网方案 246
8.6.2 软交换网络中的各种终端的
编号 247
8.6.3 软交换组网中若干问题 248
8.7 软交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250
8.7.1 软交换优缺点 250
8.7.2 软交换应用情况 250
8.8 IMS的出现与下一代网络的
发展 252
8.8.1 IMS的由来 252
8.8.2 IMS的体系结构 252
8.8.3 接口描述 256
8.8.4 IMS的编号 257
8.8.5 IMS的通信流程 258
8.8.6 IMS的应用及下一代网络的未来发展 260
8.9 基于全IP的宽带移动网络 262
8.9.1 移动网络的长期演进计划
LTE/SAE 262
8.9.2 全IP移动网络 263
8.9.3 移动IP 264
8.10 下一代网络业务开发接口 267
8.10.1 Parlay概述 267
8.10.2 Parlay网关的作用及组成
结构 268
8.10.3 基于Web服务的Parlay X 270
8.10.4 Parlay应用及Telco 2.0
出现 271
小结 272
思考题与练习题 273
第9章 卫星通信网 274
9.1 卫星通信概述 274
9.1.1 卫星通信的定义及特点 274
9.1.2 卫星通信的发展历程 275
9.1.3 卫星通信网络的组成及通信
线路 276
9.1.4 通信卫星的构成 279
9.2 卫星通信多址连接方式 281
9.2.1 频分多址(FDMA) 281
9.2.2 时分多址(TDMA) 282
9.2.3 码分多址(CDMA) 283
9.2.4 空分多址(SDMA) 284
9.2.5 信道分配方式 285
9.3 VSAT卫星通信系统 286
9.3.1 VSAT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286
9.3.2 VSAT系统分类 287
9.3.3 VSAT卫星通信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88
9.4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290
9.4.1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290
9.4.2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 292
9.5 卫星通信的对抗与防护 292
9.5.1 通信对抗与干扰基本概念 293
9.5.2 常见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 295
9.5.3 提高卫星防御能力的措施 297
小结 298
思考题与练习题 299
第10章 新型网络技术和业务 300
10.1 新型网络技术概述 300
10.2 交换层次的多样性 301
10.2.1 二层交换优缺点 302
10.2.2 三层交换 302
10.2.3 四层交换 304
10.2.4 应用层交换 306
10.3 新型组网技术 308
10.3.1 基于策略的组网技术 308
10.3.2 软件定义网络(SDN) 309
10.3.3 NDN:基于内容而非地址的
数据转发技术 310
10.4 云计算 314
10.4.1 云计算基本概念 314
10.4.2 云计算体系结构 315
10.4.3 支撑云计算的数据中心组网结构 316
10.4.4 云计算服务模式 317
10.5 新型业务 318
10.5.1 基于P2P覆盖网络的
通信业务 318
10.5.2 移动互联网业务 322
10.5.3 M2M业务 323
小结 325
思考题与练习题 325
第11章 网络管理和规划 326
11.1 网络管理一般原理 326
11.1.1 网络管理参考模型 326
11.1.2 网络管理功能 327
11.2 Internet网络管理 329
11.2.1 TCP/IP网管框架 329
11.2.2 SNMP v1/v2/v3 330
11.2.3 RMON 331
11.3 电信管理网 332
11.3.1 TMN概要 332
11.3.2 TMN功能体系结构 333
11.3.3 TMN物理体系结构 336
11.3.4 TMN优缺点及TMN的
应用 338
11.4 通信网规划和设计 339
11.4.1 通信网规划概述 339
11.4.2 规划方法 340
11.4.3 典型通信网规划和设计 342
小结 345
思考题与练习题 346
附录 英文缩略语 347
参考文献 354
《现代通信网络(第3版)》图书简介 《现代通信网络(第3版)》是一部深入剖析当前通信网络技术演进、架构设计、关键技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权威著作。本书系统地阐述了从基础的物理层到复杂的应用层,覆盖了从固定通信到移动通信,从传统网络到新兴融合网络的全方位知识体系。本版在原有基础上,紧密结合行业最新动态,对物联网、5G/6G、云计算、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等前沿热点进行了详尽的解读,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深入且与时俱进的通信网络知识图谱。 第一部分:通信网络基石与核心技术 本书开篇即深入浅出地回顾了通信网络发展的历史脉络,为理解现代通信网络的演进奠定坚实的基础。随后,着重介绍了通信网络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与技术原理。 物理层技术: 详细讲解了信号的产生、传输、调制解调、编码与解码等关键概念。内容涵盖了各种传输介质(如光纤、同轴电缆、双绞线)的特性,以及电磁波的传播规律。重点阐述了数字信号处理在提升通信速率和可靠性中的作用,包括采样、量化、编码(如PCM、差分编码)、信道编码(如海明码、卷积码、Turbo码、LDPC码)和源编码(如Huffman编码、算术编码)等。此外,还深入探讨了多址技术(如FDMA, TDMA, CDMA, OFDMA),这是允许多个用户共享同一通信资源的基石,为后续移动通信和无线接入技术的讲解铺平道路。 数据链路层与网络层: 深入剖析了数据链路层在实现可靠数据传输中的角色,包括帧同步、差错控制(如ARQ协议)和流量控制。详细讲解了以太网、Wi-Fi等局域网(LAN)和城域网(MAN)的协议栈。在网络层,本书重点介绍了IP协议(IPv4与IPv6)的原理、寻址机制、路由选择算法(如RIP, OSPF, BGP)及其在互联网中的核心作用。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分组交换技术、网络拥塞控制机制等也被详尽解析。 传输层与应用层: 详细阐述了传输层提供的端到端服务,特别是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的特性、工作原理、可靠性与效率权衡。TCP的连接建立与释放、流量控制、拥塞控制机制是本书的重点。在应用层,本书介绍了HTTP、FTP、SMTP、DNS等互联网基础协议,以及它们如何支撑起丰富的网络应用。 第二部分:移动通信网络演进与关键技术 本书系统梳理了移动通信从第一代到第五代(以及展望第六代)的演进历程,并深入剖析了每一代技术的核心特点和技术突破。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详细介绍了蜂窝网络的基本原理,包括小区划分、频率复用、切换(Handover)机制等。从2G(GSM, CDMA)的语音通信,到3G(WCDMA, CDMA2000)的数据通信能力提升,再到4G(LTE, LTE-A)的宽带化和IP化,本书都进行了深入的解析。 4G/LTE 技术深入解析: 详细讲解了LTE(Long-Term Evolution)的核心技术,包括OFDMA(正交频分多址)在下行链路中的应用、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在上行链路中的应用、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如何显著提升频谱效率和覆盖范围,以及eMBB(增强移动宽带)、mMTC(海量机器类通信)、uRLLC(超可靠低时延通信)等4G定义的场景。 5G/6G 新一代通信技术: 本版将大量篇幅献给5G技术。详细阐述了5G的核心网架构(SA/NSA)、网络切片(Network Slicing)如何支持多样化的业务需求、毫米波(mmWave)与低频段协同的频谱策略、大规模MIMO(Massive MIMO)、波束赋形(Beamforming)等关键技术。同时,对6G的愿景、潜在技术方向(如太赫兹通信、AI原生网络、空天地一体化网络)进行了前瞻性探讨。 无线接入技术: 除了蜂窝移动通信,本书还深入研究了其他重要的无线接入技术,如Wi-Fi(包括Wi-Fi 6/6E/7)、蓝牙、Zigbee等,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优势和技术特点。 第三部分:现代通信网络架构与关键领域 本书进一步扩展到现代通信网络的整体架构设计和特定领域的关键技术。 核心网与承载网: 详细介绍了现代通信网络的核心网(Core Network)架构,包括分组交换核心网(PS Core)和电路交换核心网(CS Core)的演变,以及5G核心网(5GC)的云原生、服务化架构(SBA)。同时,深入分析了光纤骨干网、SDH/SONET、OTN(光传送网)等承载网技术,以及它们在支撑海量数据传输中的关键作用。 网络虚拟化与软件定义网络(SDN/NFV): 这是现代通信网络的重要变革。本书详细解释了NFV(网络功能虚拟化)如何将传统硬件网络设备的功能以软件形式运行在通用硬件上,以及SDN(软件定义网络)如何通过集中式控制器实现网络的灵活编程和自动化管理。深入探讨了SDN/NFV在提升网络弹性、降低成本、加速业务部署方面的优势。 云计算与边缘计算: 剖析了云计算为通信网络带来的资源池化、按需服务的能力,以及在网络管理、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应用。重点介绍了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的概念,阐述了它如何将计算和存储能力推向网络边缘,以满足低时延、高可靠性业务(如自动驾驶、工业物联网)的需求,以及其与5G的协同作用。 物联网(IoT)通信: 专门辟章节深入探讨物联网通信。详细介绍了物联网的典型架构、各类物联网通信协议(如MQTT, CoAP, LwM2M)、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如LoRa, NB-IoT, Sigfox)以及物联网平台的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网络安全与管理: 强调了通信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介绍了网络攻击的类型、安全威胁以及相应的防御技术,如防火墙、入侵检测/防御系统(IDS/IPS)、加密技术、身份认证等。同时,详细讲解了网络监控、性能管理、故障管理、配置管理等网络管理方面的关键技术和工具。 人工智能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 作为前沿话题,本书详细探讨了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如何赋能现代通信网络。涵盖了AI在网络优化(如频谱分配、负载均衡)、故障预测与诊断、用户体验提升、网络安全增强、智能路由选择等方面的应用实例和技术路线。 第四部分:未来通信网络展望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通信网络的未来发展方向。 下一代互联网与融合网络: 探讨了下一代互联网(如IPv6的普及、内容分发网络CDN的演进)以及不同通信网络(如固定、移动、卫星、感知网络)的融合趋势。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 介绍了如何将地面网络、低轨卫星通信、高空平台等整合,构建覆盖全球的无缝通信网络,满足未来广泛的连接需求。 通信网络智能化与自主化: 展望了通信网络朝着更加智能化、自主化方向发展,能够自我感知、自我配置、自我修复和自我优化。 新的应用场景与挑战: 讨论了诸如元宇宙(Metaverse)、数字孪生(Digital Twin)、全息通信等新兴应用场景对通信网络提出的更高要求,以及未来通信网络在这些领域可能扮演的角色。 《现代通信网络(第3版)》以其严谨的学术体系、全面的技术覆盖、前瞻性的内容视角,不仅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等相关专业学生的理想教材,也是通信技术研发人员、网络工程师、系统架构师以及所有对现代通信网络技术感兴趣的专业人士的宝贵参考书。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现代通信网络的运作机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技术,并对未来的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形成清晰的认知。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网络工程的技术人员,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梳理和更新通信网络知识体系的工具书。《现代通信网络(第3版)》无疑是我近几年来遇到的最佳选择。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从宏观的网络架构到微观的协议细节,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尤其赞赏其在深入探讨技术细节的同时,还能时刻回归到实际应用层面,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来说至关重要。书中对不同网络类型(如局域网、广域网、移动通信网络)的特点、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部署建议。我曾经在处理一个复杂的跨区域网络连接问题时,书中关于VPN技术和MPLS的讲解,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帮助我快速找到了解决方案。而且,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技术术语解释和缩略语对照,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理解那些曾经让我困惑的技术难题,并且在实践中能够得心应手。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现代通信网络(第3版)》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通信领域的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太快了,很多书籍很容易就落伍了。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最新的发展趋势,让这本书的内容既有深度又不失时效性。我特别欣赏它对于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的论述,这在当前信息安全日益重要的时代尤为关键。书中详细阐述了各种潜在的网络攻击手段,以及相应的防御机制,例如加密技术、身份验证、防火墙的应用等等。阅读这部分内容,让我更加警醒,也学到了不少保护个人和企业信息安全的方法。此外,作者对未来通信网络发展方向的预测也相当有见地,比如对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在网络优化中的作用的探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指南,帮助我们理解通信技术演进的脉络,并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好准备。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

评分

这本《现代通信网络(第3版)》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通信技术的发展非常感兴趣,但很多市面上可见的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内容陈旧,难以跟上日新月异的技术步伐。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的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的协议原理到最前沿的5G、物联网通信,简直就像一个全面的知识宝库。我尤其喜欢它在解释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图文并茂的方式,很多抽象的原理通过清晰的示意图和生动的比喻,变得容易理解。比如,在讲解IP地址分配和子网划分时,作者并没有枯燥地罗列公式,而是通过一个实际的网络规划案例,让我们一步步体会到其中的逻辑和实用性。而且,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贴近实际应用,我能够从中了解到在真实的网络环境中,这些技术是如何被部署和管理的。对于我这样希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读者来说,这本教材无疑是极大的助力。它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让我对现代通信网络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深刻、更系统的认识。翻阅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忍不住思考,这些技术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又将如何塑造未来的通信格局。

评分

我是一名对信息技术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爱好者,最近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开始阅读《现代通信网络(第3版)》。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倍感惊喜。它并没有使用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通信网络概念娓娓道来。我曾经对“云”和“大数据”这些概念感到有些神秘,但通过这本书的介绍,我终于明白它们是如何在现代通信网络中发挥作用的。书中对于无线通信技术,比如Wi-Fi、蓝牙以及蜂窝网络的发展历程和工作原理的讲解,让我对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无线连接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让我不再只是一个被动的使用者,而是开始理解这些技术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它们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现代通信网络的奥秘,并且激发了我继续探索的兴趣。

评分

我是一名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对于《现代通信网络(第3版)》这本书,我可以说是有着非常深入的体会。在学习过程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概念模糊不清、理解不到位的情况,这时候我就会翻开这本书。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循序渐进性,从最基础的网络模型讲起,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协议栈和技术应用。我尤其喜欢它在解释如TCP/IP协议族、OSI模型这些核心概念时,所采用的逻辑性极强的讲解方式。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和解释,引导我们自己去思考和理解。而且,书中大量的图示和流程图,让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可视化,更容易被我们接受。在学习过程中,我常常能够将书中的内容与课堂上老师的讲解联系起来,加深了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为我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学习和理解通信网络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领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