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中医单方验方精选:针灸科

湖南省中医单方验方精选:针灸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阳仁达,刘君武,易法银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针灸
  • 单方验方
  • 湖南中医药
  • 临床经验
  • 传统医学
  • 养生保健
  • 疾病治疗
  • 方剂学
  • 中医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24510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025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3
字数:2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湖南省中医单方验方精选》丛书中的针灸部分,从收集到的针灸科单方验方中精选出针灸处方880余个。
  《湖南省中医单方验方精选:针灸科》以病统方,按病证(病症)对所收集的针灸验方进行分类,涵盖了内、外、妇、儿、五官、皮肤、骨伤、急症等针灸科常见病、多发病150余种。
  《湖南省中医单方验方精选:针灸科》收集的针灸验方数量较多,病种齐全,资料丰富,简便实用,操作性强,检索查找方便,适合针灸科医师、社区和乡村医师临床中参考使用,也可供病人及其家属参考阅读。

目录

一、头面躯体痛证
(一)头痛
(二)眉棱骨痛
(三)颞颌关节痛
(四)落枕
(五)颈项强痛
(六)漏肩风
(七)肩臂痛
(八)腰痛
(九)坐骨神经痛
(十)肢体关节痛
(十一)痉挛
(十二)腱鞘炎
(十三)膝关节炎

二、内科病证
(一)中风
(二)眩晕
(三)贫血
(四)高血压
【附】低血压
(五)面瘫
(六)风湿病
(七)痿证
(八)癫证
(九)狂病
(十)痫病
(十一)痴呆
(十二)神经衰弱
(十三)不寐
(十四)心悸
(十五)感冒
(十六)咳嗽
(十七)哮喘
(十八)疟疾
(十九)胃痛
【附】胃下垂
(二十)呕吐
(二十一)呃逆
(二十二)腹痛
(二十三)泄泻
(二十四)痢疾
(二十五)便秘
(二十六)胁痛
(二十七)黄疸肝炎
(二十八)水肿
(二十九)小便不通
(三十)多尿
(三十一)尿失禁
(三十二)淋证
(三十三)遗精
(三十四)阳痿
(三十五)消渴
(三十六)瘿病
(三十七)盗汗

三、妇科病证
(一)月经不调
(二)痛经
(三)闭经
(四)崩漏
(五)带下病
(六)胎位不正
(七)难产
(八)死胎
(九)产后出血不止
(十)乳少
(十一)溢乳
(十二)子宫脱垂
(十三)避孕
(十四)妇科疾病调理
(十五)慢性盆腔炎

四、儿科病证
(一)小儿发热
(二)小儿惊风
(三)小儿疳积
(四)小儿麻疹
(五)小儿麻痹
(六)小儿夜啼
(七)消化不良
(八)小儿腹泻
(九)小儿遗尿
(十)小儿盗扦
(十一)小儿口舌溃烂
(十二)小儿锁口不乳

五、皮肤外科病证
(一)皮疹
(二)疔疮
(三)肩疮
(四)丹毒
(五)鹅掌风
(六)过敏性紫癜
(七)神经性皮炎
(八)皮肤病防治
(九)慢性皮肤溃疡
(十)疥癞
(十一)冻疮
(十二)脚气
(十三)瘰疬
(十四)痄腮
(十五)乳痈
(十六)肠痈
(十七)肠痹
(十八)脱肛
(十九)肛裂
(二十)痔疮
(二十一)疝气
(二十二)结石
(二十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二十四)慢性前列腺炎
(二十五)扭伤
(二十六)烧伤

六、五官科病证
(一)目赤肿痛
(二)挑针
(三)睑生风粟
(四)眼肌麻痹
(五)翼状胬肉
(六)带状疱疹
(七)目翳
(八)白内障
(九)青光眼
(十)视一为二
(十一)夜盲症
(十二)近视
(十三)眼底病症
(十四)眼科病症防治
(十五)耳鸣耳聋
(十六)中耳炎
(十七)鼻窦炎
(十八)咽喉病症
(十九)耳鼻喉科病症防治
(二十)牙痛
(二十一)口疮

七、急症
(一)虚脱
(二)高热
(三)痉证
(四)急性呼吸衰竭
(五)内脏绞痛
(六)出血证
1.鼻衄
2.吐血

八、其他病症
(一)虫病
(二)伤食
(三)虚劳
(四)白血病
(五)脱发
(六)痧证
(七)缩阴缩阳
(八)神经中毒
(九)针刺麻醉
(十)戒烟
(十一)癌症
(十二)循环系统疾病
(十三)呼吸系统疾病
(十四)消化系统疾病
(十五)生殖泌尿系统疾病
(十六)神经系统疾病
(十七)疼痛性疾病
(十八)各种炎症

精彩书摘

  《湖南省中医单方验方精选:针灸科》:
  (二)小儿惊风
  方名:中冲老龙肩井掐
  组成:中冲小天心老龙肩井昆仑大敦委中承山仆参
  功用:开窍止搐。
  主治:小儿惊厥。
  操作:掐法。掐小天心、中冲、老龙、肩井、昆仑、大敦、委中、承山、仆参。
  用方心得:神志清醒后,改用推常例,推五经:清脾150次,清肝500次,清心400次,清肺200次,补肾150次。穴部及手法:退六腑150次,推三关50次,清大肠80次,揉外劳100次,水底捞月18次,推天河水18次,打马过天河18次,推脊60次,揉擦肺俞发红,揉按涌泉。
  处方来源:《小儿推拿疗法》
  方名:常例五经外劳掐
  组成:常例五经外劳中脘脊
  功用:平肝止搐。
  主治:慢惊风。
  操作:掐,揉,推,捏法。掐小天心、中冲、老龙、肩井、昆仑、大敦、委中、承山、仆参。
  用方心得:治本之法,常例,推五经:补脾240次,补后清肝+160-80次,补后清心+120-60次,清后补肺-140+70次,补肾200次。穴部及手法:揉外劳80次,退六腑50次,推三关150次,揉中脘100次,推脊50次,捏脊5-8遍。
  处方来源:《小儿推拿疗法》
  方名:劳宫涌泉灯火灸
  组成:劳宫涌泉合谷
  功用:平肝止搐。
  主治:小儿急慢惊风。
  操作:灸法。各烧3焦即愈。
  处方来源:《生草药性方谱》
  方名:印堂太阳涌泉掐
  组成:印堂太阳涌泉合谷
  功用:平肝止搐。
  主治:双眼翻白,青筋暴露,口吐白沫。
  操作:推拿加灸法。掐印堂、太阳并按推之;涌泉、合谷各灸1壮。香油潮粉推之。
  处方来源:《湖南省中医单方验方·第七辑》
  方名:百会穴上间接灸
  组成:百会
  功用:平肝止搐。
  主治:急惊风,昏迷不醒。
  操作:灸法。取枳壳1个,以面浆涂糊枳壳边缘,用艾炷灸枳壳上,即醒。
  处方来源:《湖南省中医单方验方·第七辑》
  方名:百会涌泉内关灸
  组成:百会涌泉人中内关合谷劳官
  功用:开窍醒神,息风镇惊。
  主治:小儿惊风。
  操作:灯火灸。用灯心草蘸清油各灸1壮。
  处方来源:《湖南省中医单方验方选·第十辑》
  方名:印堂人中十宣针
  组成:印堂人中合谷十宣
  功用:开窍醒神,息风镇惊。
  主治:惊风。
  操作:毫针刺,三棱针。除十宣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外,其余用平补平泻法,持续捻针1-2分钟。
  用方心得:抽搐:针合谷、太冲。高热:按照小儿发热第一方处理。
  处方来源:《湖南省中医单方验方选·第十辑》
  ……

前言/序言

  单方验方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斗争最直接的实践与经验总结,具有简、便、效、廉等特点,深受民众喜爱,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整理挖掘中医单方验方。1958年召开的全国中医中药工作会议号召开展搜集民间诊疗经验的运动,此后,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了收集秘方验方的运动;1969年,中医界开展了“一根针和一把草”的活动,积极整理了简便、实用的民间药方和技术;1982年,国务院组织对全国中医药资源进行普查,收集了10万余个民间单验方,对其进行筛选和整理,编印了《中国民间单验方》一书;1983年,卫生部发出“关于整理研究民间单、验、秘方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可选择一所中医机构负责收集、整理、研究散在本地区的单、验、秘方和特效疗法;对筛选出的方剂、疗法,要组织临床验证;对疗效卓著的,经过正式鉴定后可推广应用,并进一步组织力量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探讨研究”。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出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受理中医药无偿捐献管理办法(试行)》,对民间医药的捐献及收集整理等工作进行了规范。2010年7月,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加强民间医药工作专门召开研讨会,会上提出:“通过对民间医药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使大量散于民间的安全有效的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和方法、方药、器械得到传承保护,合理开发和安全利用,造福广大人民群众。”这些为我国的单方验方收集整理提供了政策支撑。
  湖南是中医药资源大省,湖湘中医,源远流长。几千年的积淀与传承,留下了大量宝贵的中医药资源,我们有责任加以保护、挖掘,并整理提高。迄今已整理出版了湖湘名医(《湖湘历代名中医传略》)、名著(《湖湘当代名医医案精华》《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名药(《湖南药物志》),但对湖湘“简、便、廉、验的有效方剂没有系统全面整理过,大量有效的民间单方验方因为传承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在党和政府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政策下,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湖南省也整理了许多单验方书,目前可见到有100多本,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湖南省中医单方验方》,1959年湖南医学院编辑的《中医单方验方汇编》,各地市县也对当地的一些单方验方进行了汇编,但是涉及面不大,推广不力,且多为非正规出版物,因此全面、科学、系统地整理湖南单方验方,已成为发展我省中医药事业中迫在眉睫的抢救性工作。
  为此,湖南省政府、湖南省人大常委会1998年9月颁布了《湖南省中医条例》,第十六条强调”加强中医药文献的保护、整理、开发和利用,鼓励捐献有价值的中医药文献、特效方药和专门技术“。2007年3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又作出了《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加强民族医药的发掘、整理与开发研究,促进民族医药理论发展和技术推广。中医医疗机构要积极开展常见疾病中医药诊疗方案、非药物疗法及名老中医经验方、民间单方验方的研究推广,努力提高中医I临床疗效“,传承中医药优秀文化,挖掘民间中医药技术资源,加强中医专科专病的建设,提升中医药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促进湖南中医药事业的发展。2009年8月,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收集整理中医药单方验方工作,并将单方验方整理开发作为重大科研专项来实施。本项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省规模最大、最系统、最科学的一次单方验方整理研究,是对多年来民间中医献方呼声的回应,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湖南单方验方正规与非正规出版物的一次大整合。历经4年,全面收集了湖南省内编印的各种图书、古籍和期刊中属湖南籍医生(截止于2009年)记载的中医药单方验方,共收集单方验方近5万个;并根据《湖南省中医条例》关于”加强中医药文献的保护、整理、开发和利用,鼓励捐献有价值的中医药文献、特效方药和专门技术“的规定,尊重中医药单方验方持有人的意愿,由省中医药管理局牵头,省内各地市县卫生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在全省开展”中医药单验方捐献活动“,共收集捐献方soo-个。由专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甄别和遴选,按学科进行分类和整理,剔除重复和不真实的信息,考核、甄别其实用性,并对原始资料缺少的部分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此次我省中医药单方验方收集整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开展的规模宏大、内容广泛、程序复杂的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术,提高中医药临床诊疗水平,并带动中医医院相应专科的开展,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从收集整理的中医单方验方中筛选确有疗效的优势处方开展临床研究,既可以促进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也有益于中医药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湖南省中医单方验方精选》丛书按临床学科分册出版,分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五官科、针灸科,各科精选的单方验方分别按9个类别(方名、组成、功用、主治、方解、制法、用法、注意事项、方剂来源)整理相关内容。”功用“和”方解“是根据主治病症和组方药物性能予以补充完善,为本次整理之特色,以利于中医药工作者和大众更好地应用,为本书整理研究之目的。
  《湖南省中医单方验方精选》的出版,得到省政府、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一直在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并得到各地市州卫生部门的大力支持,湖南中医药大学对本项目的研究予以大力支持和帮助,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南华大学、吉首大学及湖南省其他院校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湖南省各地市图书馆、湖南科技情报所等单位在单方验方资料收集方面给予了大力协助;还有众多关心湖南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人士纷纷”捐方“、”献宝“,并来电来函,倾注巨大的热情。在此,向一直关心该丛书出版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丛书出版前后历经四载,有关工作人员付出了大量心血和精力,特在此致以敬意!对书中所引文献资料之著者,在此也一并谨以致谢!
  因时间仓促,工作量大,加之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不足,在所难免,谨望各位不吝指教。
《针灸临床精要:理论与实践》 内容概述: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针灸学的基础理论,深入剖析了经络腧穴的生理功能与病理联系,并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各类常见病症的针灸临床辨证施治方法。全书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既有严谨的理论框架,又注重临床实践指导,旨在为针灸从业者、学习者及对针灸养生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全面而实用的参考。 第一部分:针灸基础理论 第一章 经络学说:气血运行的脉络 1.1 经络的定义与重要性: 详细阐述经络作为人体气血运行通路、联络脏腑、沟通内外、抵御病邪、传递信息的关键作用。强调经络学说是针灸治疗的理论基础。 1.2 主要经脉系统: 逐一介绍十二正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的循行路线、起止点、所属脏腑、主要功能及相关穴位。 1.3 奇经八脉: 介绍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循行特点、生理功能及其与十二正经的联系。重点强调奇经八脉在调节人体气血、脏腑功能和抵御外邪方面的特殊作用。 1.4 络脉、孙络、浮络、郄穴: 讲解络脉的分布特点、功能及其与经脉的相互关系。介绍孙络、浮络在浅层气血流通中的作用。深入探讨郄穴的临床意义,阐述其在急性病症治疗中的独特疗效。 1.5 经筋: 阐述经筋的起止、循行、功能及其与运动系统疾病的关系。分析经筋的功能障碍如何影响关节活动与疼痛。 第二章 腧穴学:疾病的治愈之门 2.1 腧穴的定义与分类: 解释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施术的重要刺激点。介绍腧穴的多种分类方法,如经穴、奇穴、阿是穴等。 2.2 经穴的定位方法: 详细介绍体表标志定位法、骨度分寸定位法,并结合图谱进行说明,指导读者准确掌握各类腧穴的定位技巧。 2.3 常用腧穴详解: 头面部腧穴: 百会、风府、太阳、攒竹、睛明、四白、迎香、地仓、承浆等,及其主治病症(头痛、眩晕、眼疾、鼻疾、面瘫、口角歪斜等)。 颈项部腧穴: 大椎、风门、肺俞、肩井等,及其主治病症(颈项强痛、感冒、咳嗽、肩臂疼痛等)。 胸腹部腧穴: 膻中、中脘、神阙、关元、气海、天枢、期门、章门等,及其主治病症(胸闷、咳嗽、胃痛、腹胀、腹泻、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等)。 背部腧穴: 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夹脊穴等,及其主治病症(各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疾病、腰背疼痛等)。 四肢部腧穴: 上肢: 列缺、合谷、曲池、少商、中冲、内关、劳宫、少府等,及其主治病症(手臂麻木、疼痛、网球肘、腕管综合征、心脏疾病等)。 下肢: 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血海、阳陵泉、承山、昆仑、涌泉等,及其主治病症(胃肠功能紊乱、月经不调、肝郁、膝关节疼痛、腰腿痛、失眠等)。 头针、耳针、腕踝针等特殊穴位: 介绍这些特色穴位的定位、主治及临床应用。 2.4 奇穴与阿是穴: 阐述奇穴的特点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深入讲解阿是穴的取穴原则,强调其在针对特定疼痛点和局部病变时的重要性。 第三章 针灸基本操作技术 3.1 针刺的深度与角度: 讲解根据不同穴位、体型、病情以及针刺目的(补法、泻法)而调整的针刺深度与角度。 3.2 针刺手法: 详细介绍提插、捻转、徐进、疾出等基本行针手法,以及补法(间接补法、直接补法)和泻法(间接泻法、直接泻法)的临床应用。 3.3 常用针具: 介绍毫针、三棱针、皮肤针、梅花针、电针、艾灸(艾条、艾柱、艾盒)等常见针灸器具及其使用方法。 3.4 艾灸疗法: 详细介绍艾灸的原理、操作方法(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适应症与禁忌症。重点讲解不同艾灸方法对不同病症的治疗效果。 3.5 拔罐疗法: 介绍拔罐的种类(玻璃罐、竹罐、陶瓷罐等)、操作方法(闪罐、留罐、走罐、刺络拔罐等)、适应症与禁忌症,及其在缓解肌肉酸痛、祛风散寒方面的应用。 3.6 刮痧疗法: 讲解刮痧的原理、工具(刮痧板)、手法(刮痧方向、力度)、适应症与禁忌症,尤其是在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方面的作用。 3.7 针灸的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强调针灸治疗的绝对禁忌(如严重感染、出血倾向、精神失常等)和相对禁忌(如孕妇禁刺某些穴位、极度疲劳者慎施术等)。强调施术过程中保护患者安全和舒适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针灸临床辨证施治 第四章 常见内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4.1 呼吸系统疾病: 感冒: 辨证分型(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选取合谷、大椎、风门、肺俞等穴位,配合刮痧、艾灸。 咳嗽: 辨证分型(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痰湿蕴肺、肝火犯肺、阴虚劳嗽),选取肺俞、定喘、丰隆、太溪、合谷等穴位。 哮喘: 辨证分型(寒喘、热喘、虚喘),选取定喘、肺俞、膻中、丰隆、肾俞等穴位。 4.2 消化系统疾病: 胃痛: 辨证分型(寒邪犯胃、食滞胃脘、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脾胃虚寒),选取中脘、足三里、梁丘、太冲、胃俞等穴位。 腹泻: 辨证分型(寒湿困脾、湿热蕴结、脾胃虚弱),选取天枢、足三里、关元、神阙、上巨虚等穴位。 便秘: 辨证分型(肠胃燥热、脾胃虚寒、气滞),选取支沟、天枢、足三里、大肠俞、长强等穴位。 4.3 神经系统疾病: 头痛: 辨证分型(风寒头痛、风热头痛、肝阳头痛、痰浊头痛、血瘀头痛、肾虚头痛),选取百会、太阳、风池、合谷、太冲、肾俞等穴位。 眩晕: 辨证分型(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湿中阻、肾精不足),选取百会、风池、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肝俞等穴位。 失眠: 辨证分型(心脾两虚、肝郁化火、阴虚内热、痰热扰神),选取神门、三阴交、内关、心俞、太冲、安眠穴等。 中风后遗症: 偏瘫、失语、面瘫等,选取患侧及健侧相应穴位,配合头针、电针。 4.4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尿失禁: 辨证分型(膀胱湿热、肾气不固),选取关元、中极、膀胱俞、三阴交、肾俞等穴位。 痛经: 辨证分型(血寒、血瘀、气滞、湿热、虚寒),选取关元、血海、三阴交、太冲、子宫穴等。 阳痿: 辨证分型(肾阳虚、肝郁气滞),选取关元、命门、肾俞、太冲、次髎等穴位。 第五章 常见外科与妇科疾病的针灸辅助治疗 5.1 外科疾病: 落枕: 选取肩颈部阿是穴、风池、天柱、外关等穴位,配合局部按摩。 肩周炎: 选取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外关、合谷等穴位,配合艾灸、拔罐。 腰肌劳损: 选取肾俞、大肠俞、阿是穴、阳陵泉、委中等穴位,配合拔罐、艾灸。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选取患部周围穴位及局部阿是穴,配合电针。 5.2 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 详细分析月经先期、后期、量多、量少、闭经等辨证施治,选取关元、中极、血海、三阴交、肝俞、肾俞等穴位。 盆腔炎: 选取中脘、关元、中极、子宫穴、归来、血海、三阴交等穴位,配合温针灸。 乳腺增生: 选取膻中、屋翳、少泽、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 第六章 常见五官科及皮肤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6.1 五官科疾病: 鼻炎/鼻塞: 选取迎香、印堂、合谷、上星、肺俞等穴位。 咽喉痛: 选取少商、合谷、天突、鱼际、外关等穴位。 眼疾(如视物模糊、迎风流泪): 选取睛明、攒竹、太阳、丝竹空、风池、合谷等穴位。 6.2 皮肤科疾病: 湿疹/荨麻疹: 辨证分型,选取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委中等穴位,配合刺络拔罐。 痤疮: 选取曲池、合谷、足三里、大椎、肺俞等穴位。 带状疱疹(急性期): 选取局部阿是穴及周围穴位,配合三棱针刺络。 第七章 针灸美容与养生保健 7.1 面部美容: 介绍面部穴位(颧髎、地仓、承浆、迎香、四白、巨髎、印堂、鱼腰、瞳子髎等)的针刺或艾灸方法,以达到提拉紧致、改善肤色、祛除皱纹的效果。 7.2 减肥: 介绍选取腹部(天枢、关元、气海、大横)、肢体(足三里、三阴交、丰隆)等穴位,配合耳穴埋针,达到调节内分泌、促进代谢、抑制食欲的目的。 7.3 养生保健: 重点介绍保健穴位(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涌泉、合谷、内关等)的日常保健按摩、艾灸方法,强调“治未病”的理念,以增强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免疫力。 7.4 亚健康调理: 针对疲劳、易怒、情绪低落等亚健康状态,推荐相应的针灸和按摩方法,如安眠穴、神门、太冲、足三里等。 第三部分:针灸理论的深化与发展 第八章 针灸治疗的机理探讨 8.1 神经调节机制: 阐述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激活神经通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释放内源性镇痛物质(如内啡肽),从而产生镇痛、调节免疫、改善循环等作用。 8.2 体液调节机制: 探讨针灸对内分泌激素(如皮质醇、生长激素)、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等体液因子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协同作用于机体。 8.3 局部血液循环改善: 分析针灸对局部微循环的影响,包括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从而促进组织修复和炎症消退。 8.4 免疫调节作用: 介绍针灸如何通过影响免疫细胞活性、细胞因子释放等途径,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第九章 针灸理论的现代发展与研究 9.1 针灸与循证医学: 探讨针灸临床研究的进展,包括随机对照试验(RCT)、系统评价,以及如何提升针灸疗效评价的科学性。 9.2 针灸与脑科学: 介绍针灸在神经康复(如卒中后遗症、帕金森病)、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以及脑成像技术在揭示针灸作用机制中的应用。 9.3 针灸与疼痛管理: 深入分析针灸在慢性疼痛(如慢性腰痛、骨关节炎疼痛、癌性疼痛)管理中的作用,及其在减少药物依赖、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优势。 9.4 针灸的国际化推广: 简述针灸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应用现状,以及其在全球医疗保健体系中的地位。 附录: 常用穴位图解 病症与穴位索引 参考文献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在系统阐述针灸基础理论的同时,将理论知识融于临床实践,每一部分都力求清晰、实用。 内容全面详实: 涵盖了针灸学的核心理论、操作技术,以及内、外、妇、五官、皮肤等多个系统的常见病症治疗,辅以美容养生内容。 辨证施治突出: 强调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指导读者根据不同病症、不同体质,灵活选取穴位和治疗方法。 图文并茂,易于理解: 辅以清晰的穴位图解和示意图,便于读者直观理解和掌握。 语言精炼,通俗易懂: 避免使用过于艰深的术语,力求语言简明扼要,便于不同层次的读者阅读和学习。 适用人群: 中医药院校学生 针灸科医生、推拿按摩师 对针灸养生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需要进行自我保健和康复的人群 本书将帮助读者建立起扎实的针灸理论基础,掌握精湛的临床操作技能,从而更好地运用针灸这一古老而神奇的医学宝库,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中医理论和实践都充满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认为,中医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辨证论治和整体观。这本书,当我拿到它的时候,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医世界的大门。我尤其喜欢书中的叙述方式,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晦涩,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且易于理解的方式,将那些精深的医学道理娓娓道来。书中对于针灸的介绍,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讲解了穴位的名称和位置,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每一个穴位在身体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经络”的论述感到着迷,它用非常生动的语言,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对身体的运行规律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指导,进行一些简单的自我调理,比如通过按摩某些穴位来缓解疲劳。虽然我并非专业的针灸师,但书中的图文并茂,以及对操作细节的详细描述,让我能够相对安全地进行尝试。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古老的中医智慧带到了我面前,让我感受到了中医的强大生命力和无穷魅力。它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更是一本让我爱上中医的启蒙读物。

评分

说实话,当初买这本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它的名字吸引。我一直对中医的博大精深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单方验方,总觉得里面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治病秘诀。这本书的出版,在我看来,是对中医宝库的一次珍贵梳理和呈现。我是一名对养生保健有一定兴趣的普通读者,平时也会阅读一些健康类的书籍。拿到这本书后,我最先关注的是那些针对日常保健和亚健康状态的建议。书中关于一些常见不适,例如失眠、消化不良、疲劳乏力等,都有涉及,而且给出的方子往往简单易行,取材也相对方便。我尝试了几种针对改善睡眠质量的方子,虽然不敢说立刻就解决了问题,但确实在入睡和睡眠的深度上有所改善。我喜欢书中那种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直击问题本质。而且,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治疗方案,更是一种中医的生活理念。书中很多地方都强调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来预防疾病,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受用。虽然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书中所有深奥的理论,但它所传递出的中医智慧,以及那些经过无数实践检验的经验方,都让我受益匪浅。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让我与中医对话的桥梁。

评分

这次购书的经历,可以说是一次意外的惊喜。我之前对针灸这门技术一直保持着一种敬畏之心,总觉得它是一门非常讲究技巧和经验的学问,非科班出身很难窥其门径。然而,这本书却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极其细致和严谨的态度,将针灸的方方面面都展现在读者面前。我最先被吸引的是书中对于各种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案的介绍。这些方案,并非简单地罗列几个穴位,而是包含了很多细节,比如每个穴位的取穴方法,针刺的深度和角度,以及根据不同体质和病症进行的辨证施治。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思路,其中一些独特的配穴方法和治疗理念,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我甚至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为我的一些亲友进行一些简单的针灸操作,虽然效果可能不如专业医生,但能看到他们身体上的积极反应,让我倍感欣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那些精深的针灸理论,用一种非常实用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普通读者也能从中学习和受益。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让我对中医针灸产生浓厚兴趣的“启蒙书”。

评分

作为一个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从业者,我一直关注着中医的传承与发展。这本书,我可以说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非常有价值的一本中医临床参考书籍。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难杂症,或者是一些慢性疾病的反复发作,这时候,单方验方的价值就尤为凸显。这本书的编纂,我能感受到其严谨的态度和深厚的积累。它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将一些经过临床实践检验,具有确切疗效的方剂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和呈现。在针灸科这部分,我尤其注意到书中对一些经典穴位的创新性应用,以及一些不太为人熟知的奇穴的使用经验。例如,书中对某些复杂疼痛的治疗思路,提供了我之前没有接触过的角度,这让我对一些临床难题有了新的思考方向。而且,书中对于每一个方剂的组成、用法、功效,以及注意事项都阐述得非常清楚,这对于我们临床医生来说,无疑是非常实用的参考。我甚至尝试将书中介绍的一些方剂,结合到我自己的临床实践中,并且取得了一些令人欣喜的效果。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将那些散落在民间、经验丰富的医家智慧,通过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为我们基层医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和借鉴平台。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中医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里的时候,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封面设计朴实却透着一股专业的气息。虽然书名里写着“针灸科”,但我一开始并没有抱着能找到解决我困扰已久的老毛病的期望。我是一个常年受颈椎病折磨的人,那种僵硬、酸痛,时不时还伴随着头晕,已经严重影响了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尝试了各种方法,从西医的理疗到各种推拿按摩,效果总是短暂的,甚至有些方法还让我觉得疼痛加剧。当我翻开这本书,我被里面详尽的穴位介绍和清晰的图示所吸引。每一个穴位都标注得非常明确,并且配有详细的解剖位置说明,这让我这样的医学小白也能大致理解。更重要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案,叙述得非常细致,从选穴、进针深度、针刺手法,到可能出现的反应和禁忌,都一一罗列。我特别留意了关于颈椎病的部分,虽然它不是专门针对某一类病症的书籍,但其中关于颈部和肩部相关穴位的论调,与我之前接触的许多针灸书籍都不同,它提供了一些我从未听说过的思路和角度,让我觉得眼前一亮。我开始尝试书中介绍的一些手法,虽然目前还没有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能感觉到身体的细微变化,疼痛似乎有所缓解,僵硬感也比之前减轻了一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简单罗列方剂,更注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在其中找到一些启发和指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