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对于从事帕金森病研究的我们而言意义非凡。从1817年英国医师帕金森报道这种被称为“震颤麻痹”的疾病至今已200年整;同时2017年也是我踏入医学殿堂的第30年。本书定稿之际,即将迎来国际帕金森病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们撰写本书与同道们分享共勉。
本书不仅汇集了近年国内外学术界在帕金森病临床和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更是我和我的团队临床与研究工作的阶段性总结,记载了我们共同努力、不懈探索的征程。这本书建立在我们诊治的数万名帕金森病患者,开展的十余项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以及已经撰写发表的百余篇中英文论著、述评、综述等专业文章的基础之上。我们试图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解答帕金森病领域的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有的找到了初步的答案,更多的还是在探索的路上。我们试图站立在科学巨人们的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清,走得更远。我们关
冯涛,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神经变性病科主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委员。
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疾病学组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疾病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神经疾病学组委员、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全国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近年来致力于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阿尔茨海默病的生物学标志物研究、脑网络连接机制研究和神经调控治疗。在帕金森病的生物学标志物方面,进行了皮肤、唇腺、红细胞中α-突触核蛋白作为帕金森病诊断标志物的相关研究。在帕金森病脑网络连接方面,进行了帕金森病的运动调控环路、关键节点及机制研究。在无创性神经调控治疗方面,进行了重复经颅刺激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新型参数和调控模式研究。在脑深部电刺激方面,建立了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适应证的筛选路径和术后药物配合治疗的?模式。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级和省部级科研基金十余项。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发表文章百余篇,包括经国际同行评议发表SCI论著二十余篇。
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 / 001
1. 引发帕金森病或帕金森综合征的环境因素 / 001
2. 近年来,帕金森病基因研究获得了实质性进展 / 003
3. 对于家族性帕金森病患者,某些基因缺失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 / 003
4. 免疫机制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起到一定作用 / 005
5. 蛋白质降解障碍 / 007
6. 帕金森病发病的其他机制 / 007
帕金森病遗传学进展 / 011
7. 帕金森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012
8. 帕金森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 015
9. 帕金森病易感基因 / 019
帕金森病的脑网络 / 022
10. 基于亚型的帕金森病脑网络研究进展 / 022
11. 帕金森病步态异常的脑网络和神经环路研究进展 / 027
中国医学临床百家
012 帕金森病 冯涛 2017观点
12. 帕金森病认知障碍与额叶执行功能异常的神经环路研究进展 / 034
前驱期帕金森病 / 042
13. 前驱期帕金森病的定义 / 042
14. 帕金森病的前驱期症状及其病理生理基础 / 043
15. 前驱期帕金森病的预测模型及 MDS 诊断标准说明 / 045
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病理生理机制 / 052
16. 静止性震颤为帕金森病的特征性表现 / 052
17. 肌强直是帕金森病的核心症状 / 054
18. 运动迟缓是帕金森病患者的主要特征 / 055
19. 平衡与步态障碍是导致帕金森病患者跌倒及致残的主要原因 / 056
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 / 059
20.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流行病学 / 059
21.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类型 / 060
22.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评估 / 065
23. 帕金森病最新诊断标准将嗅觉减退作为帕金森病支持标准之一 / 067
24. 便秘是帕金森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 / 070
25. 睡眠障碍是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快速眼动睡眠障
碍发生最频繁 / 073
26. 帕金森病抑郁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加重致残率及社会负担 / 075
27. 帕金森病焦虑的诊断及治疗尚无标准化,其神经机制尚不清楚 / 080
目 录 013
28. 帕金森病疲劳 / 087
29. 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 / 092
30. 幻觉是多个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102
31.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治疗的国际指南比较 / 106
帕金森病诊断 / 132
32.MDS 2015 年版帕金森病诊断标准解读 / 132
33. 欧洲神经病学联盟 2013 年版帕金森病诊断指南解读 / 139
34. 帕金森病的结构和功能磁共振影像学进展 / 149
35. 帕金森病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 156
36. 帕金森病的黑质超声检查 / 162
37. 帕金森病脑多巴胺转运体代谢与黑质超声对照研究 / 167
38.α- 突触核蛋白作为帕金森病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 175
基于聚类分析的帕金森病分型 / 190
帕金森病药物治疗进展 / 193
39. 左旋多巴仍是治疗帕金森病最有效的药物 / 193
40.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作为早期帕金森病治疗的单独用药 / 194
41.MAO-B 抑制药 / 203
42. 持续性多巴胺能刺激治疗帕金森病 / 208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 / 220
43. 脑深部电刺激应用现状 / 220
中国医学临床百家
014 帕金森病 冯涛 2017观点
44.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 / 220
45.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的适应证和合理时间窗 / 224
46. 行脑深部电刺激疗法的筛选方法和路径 / 229
47. 帕金森病刺激靶点的选择和比较 / 231
48. 目前还没有具有充分证据基础的术后程控指南 / 237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的药物治疗 / 244
49. 脑深部电刺激术后不同阶段的药物治疗选择 / 245
50. 脑深部电刺激术后运动症状和运动并发症 / 246
51. 脑深部电刺激术后非运动症状 / 249
52. 脑深部电刺激相关的远期慢性精神障碍可能与DBS长期刺激、病
程进展相关 / 252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 / 264
53. 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 / 264
54.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疗效的影响因素 / 275
出版者后记 / 295
我是一名对神经科学发展,特别是帕金森病研究动态非常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和前沿研究并非易事。当我在书架上看到《帕金森病冯涛2017观点》时,我的目光被牢牢吸引住了。这本书的标题直击主题,并且“冯涛”这个名字,我隐约感觉到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的知名度。而“2017观点”这个限定词,则让我对书中所包含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很好奇,在2017年,对于帕金森病这样一个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冯教授是如何看待其病理机制、诊断手段以及治疗策略的?是专注于某个特定的分子通路,还是对整个疾病谱系有着宏观的解读?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一些新的药物研发方向,或是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前沿技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突破性的见解,打破我以往对帕金森病的固有认知,展现出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帕金森病的大门,我渴望能够借此机会,拓宽我的知识视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影响深远的疾病。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帕金森病患者的家属,我深切体会到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面对这样一个慢性且复杂的疾病时。当我在书店里看到《帕金森病冯涛2017观点》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惊喜和期待。首先,“冯涛”这个名字,如果与帕金森病治疗领域有所关联,那必然代表着专业和权威。其次,“2017观点”这个时间点,也显得尤为重要,它表明这本书所包含的内容并非陈旧过时,而是作者在该时期对于疾病的最新理解和治疗方向的探讨。我非常好奇,在2017年,有哪些新的研究进展或者治疗理念在冯教授的眼中脱颖而出?这本书是否会详细阐述这些观点,并给出具体的论据和支持?对于我们普通读者而言,最渴望的就是能够理解疾病的本质,掌握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及了解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通俗易懂但又不失科学严谨的方式,为我们揭示帕金森病的奥秘,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甚至点燃新的希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我能够反复阅读,并且从中获得实际帮助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光看名字就足够吸引人了。 “帕金森病冯涛2017观点”—— 这几个字组合在一起,仿佛打开了一个充满未知和希望的窗口。作为一名对帕金森病治疗抱有极大关注的普通读者,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提供深刻见解和前沿知识的读物。冯涛这个名字,在医学界,尤其是在帕金森病领域,我相信绝非默默无闻之辈。2017这个年份,也暗示着这本书可能汇集了作者在那一年甚至之前积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解答许多困惑,比如,帕金森病究竟是如何悄无声息地侵袭我们的身体的?它的发病机制是否真的如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复杂?而冯涛教授的“观点”,又会是如何的独到和深刻?是基于严谨的科学研究,还是源自丰富的临床实践?我尤其好奇,在2017年,对于这样一个仍然是世界性难题的疾病,有哪些新的突破和思考正在孕育,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不同于以往的视角,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更接近治愈的未来?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众多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医学研究者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智慧。
评分作为一名致力于了解帕金森病最新研究进展的研究爱好者,我时刻关注着医学界的重要动态。《帕金森病冯涛2017观点》这个书名,无疑在我心中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首先,“帕金森病”本身就是我长期关注的领域,其复杂的病理机制和棘手的治疗挑战,一直是科学界的研究热点。其次,“冯涛”这个名字,在我看来,很可能代表着一位在该领域具有深厚造诣和独到见解的专家。而“2017观点”,则意味着书中所涵盖的信息是相对新鲜的,可能包含了作者在那个时期对疾病最新认识的总结和展望。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帕金森病的病因学、发病机制,以及在2017年左右,有哪些新的诊断技术或治疗方案正在崭露头角。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全新的视角,例如关于早期诊断、个性化治疗,或者是一些非药物治疗方法的创新应用?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理论知识,更能启发新的研究思路,为攻克这一顽疾贡献力量。
评分我对帕金森病的了解,更多的是源于对疾病科普和治疗进展的关注。偶然间瞥见了《帕金森病冯涛2017观点》这本书,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为什么是“冯涛”?这位专家对帕金森病的研究和见解有何独到之处?而“2017观点”又代表着什么?是在那个时间节点上,对疾病有了新的突破性认识,还是对现有治疗方案进行了重要的梳理和总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清晰明了的方式,向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解释帕金森病的复杂性,以及在2017年,有哪些主要的治疗方向和研究热点。这本书是否会介绍一些关于药物治疗的新进展,或者是一些非药物的康复方法,如运动疗法、生活方式调整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处境,并为他们提供一些积极的、可行的建议。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眼中,是一个了解帕金森病在某一特定时期研究和治疗状况的窗口,我期待从中获得有益的信息和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