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第二版)

中药学(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康,张明柱 编
图书标签:
  • 中药学
  • 中医药
  • 中药
  • 药学
  • 医学
  • 教材
  • 高等教育
  • 第二版
  • 临床
  • 药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6380
版次:2
商品编码:1211602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药类系列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1
字数:59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药学(第二版)》主要包括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介绍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产地、采集、贮存和命名,中药的炮制,中药制剂,中药的性能,中药的配伍,用药禁忌,剂量与用法。各论共收载常用中药502味(其中附药62味),按主要功效分为21章介绍。每章先有概述,后分述各药,每味药有药名注音、出处、药物来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文献摘录等。附录包括中药药名笔画索引、中药药名拼音索引和原植(动、矿)物拉丁学名索引。此外,本次修订还增加数字化资源内容,供教师、学生在教学中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第二版前言
总论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3
一、原始阶段(先秦时期) 3
二、形成发展阶段(秦汉时期至宋代) 4
三、发展成熟阶段(金元时代至民国时期) 6
四、当代中药学成就 7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贮存和命名 9
一、产地 9
二、采集 9
三、贮存 11
四、命名 11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13
一、炮制的目的 13
二、炮制的方法 13
第四章 中药制剂 16
一、汤剂 16
二、散剂 16
三、丸剂 16
四、膏剂 17
五、酒剂 17
六、锭剂 17
七、丹剂 17
八、片剂 17
九、冲剂 17
十、注射剂 17
第五章 中药的性能 18
一、四气 18
二、五味 18
三、升降浮沉 19
四、归经 20
五、毒性 20
第六章 中药的配伍 22
第七章 用药禁忌 24
一、配伍禁忌 24
二、妊娠用药禁忌 24
三、服药饮食禁忌 25
第八章 剂量与用法 26
一、中药的用药剂量 26
二、中药的用法 27
各论
第九章 解表药 33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33
麻黄 34
桂枝 34
香薷 35
紫苏叶(附 紫苏梗) 35
生姜(附 生姜汁、生姜皮) 36
荆芥 37
防风 37
羌活 38
藁本 38
白芷 39
细辛 40
苍耳子 40
辛夷 41
鹅不食草 41
葱白 42
胡荽 42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42
薄荷 43
牛蒡子 43
蝉蜕 44
桑叶 44
菊花 45
柴胡 46
升麻 46
葛根(附 葛花) 47
蔓荆子 48
淡豆豉 48
木贼 48
第十章 清热药 50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50
石膏 51
知母 51
芦根 52
天花粉 52
栀子 53
竹叶 53
淡竹叶 54
鸭跖草 54
夏枯草 55
决明子 55
谷精草 56
密蒙花 56
青葙子 56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57
黄芩 57
黄连 58
黄柏 59
龙胆 59
苦参 60
秦皮 60
白鲜皮 61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61
金银花(附 山银花、忍冬藤) 61
连翘 62
大青叶 63
板蓝根 63
青黛 64
穿心莲 64
贯众 65
蒲公英 66
紫花地丁 66
鱼腥草 67
野菊花 67
重楼 67
拳参 68
漏芦 68
土茯苓 69
金荞麦 70
大血藤 70
败酱草(附 墓头回) 70
射干 71
山豆根(附 北豆根) 71
马勃 72
木蝴蝶 72
白头翁 73
马齿苋 73
鸦胆子 74
地锦草 74
半边莲 75
白花蛇舌草 75
山慈菇 76
熊胆 76
白蔹 77
绿豆 77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78
生地黄 78
玄参 78
牡丹皮 79
赤芍 80
紫草 80
水牛角 81
第五节 清虚热药 81
青蒿 81
白薇 82
地骨皮 82
银柴胡 83
胡黄连 83
第十一章 泻下药 85
第一节 攻下药 85
大黄 86
芒硝 86
番泻叶 87
芦荟 87
第二节 润下药 88
火麻仁 88
郁李仁 88
松子仁 89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 89
甘遂 89
京大戟(附 红大戟) 90
芫花 90
商陆 91
牵牛子 91
巴豆霜(附 巴豆) 92
千金子 93
第十二章 祛风湿药 94
第一节 祛风寒湿药 94
独活 94
威灵仙 95
川乌(附 草乌) 95
蕲蛇(附 金钱白花蛇) 96
乌梢蛇(附 蛇蜕) 97
木瓜 97
蚕沙 98
徐长卿 98
伸筋草 99
寻骨风 99
松节 99
海风藤 100
青风藤 100
丁公藤 101
穿山龙 101
昆明山海棠 101
路路通 102
第二节 祛风湿热药 102
秦艽 102
防己 103
豨莶草 103
臭梧桐 104
络石藤 104
桑枝 105
海桐皮 105
雷公藤 106
老鹳草 106
丝瓜络 107
第三节 祛风湿强筋骨药 107
五加皮 107
桑寄生 108
狗脊 108
千年健 109
鹿衔草 109
雪莲花 109
第十三章 化湿药 111
广藿香 111
佩兰 112
苍术 112
厚朴(附 厚朴花) 113
砂仁(附 砂仁壳) 113
豆蔻(附 豆蔻壳) 114
草豆蔻 115
草果 115
第十四章 利水渗湿药 116
第一节 利水消肿药 116
茯苓(附 茯苓皮、茯神) 116
薏苡仁 117
猪苓 118
泽泻 118
冬瓜皮(附 冬瓜子) 119
玉米须 119
葫芦 120
香加皮 120
枳椇子 120
第二节 利尿通淋药 121
车前子(附 车前草) 121
滑石 122
木通(附 川木通) 122
通草 123
萆薢 123
瞿麦 124
萹蓄 124
地肤子 124
海金沙 125
石韦 125
冬葵子 126
灯心草 126
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 127
茵陈 127
金钱草 127
虎杖 128
地耳草 128
垂盆草 129
鸡骨草 129
第十五章 温里药 131
附子 131
干姜 132
肉桂 133
吴茱萸 134
小茴香(附 八角茴香) 134
丁香(附 母丁香) 135
高良姜(附 红豆蔻) 135
胡椒 136
花椒 137
荜茇 137
荜澄茄 138
第十六章 理气药 139
陈皮(附 橘核、橘络、橘叶、化橘红) 139
青皮 140
枳实(附 枳壳) 141
木香(附 青木香) 141
薤白 142
沉香 143
川楝子 143
乌药 144
香附 144
佛手 145
香橼 145
荔枝核 146
檀香 146
玫瑰花 147
绿萼梅 147
大腹皮 147
甘松 148
九香虫 148
柿蒂 149
刀豆 149
第十七章 消食药 151
山楂 151
神曲 152
麦芽 152
稻芽(附 谷芽) 153
莱菔子 153
鸡内金 154
第十八章 止血药 155
第一节 凉血止血药 156
小蓟 156
大蓟 156
地榆 157
槐花(附 槐角) 157
侧柏叶 158
白茅根 158
苎麻根 159
羊蹄 159
第二节 化瘀止血药 160
三七 160
茜草 161
蒲黄 161
花蕊石 162
第三节 收敛止血药 162
白及 163
仙鹤草 163
紫珠叶 164
棕榈炭 164
血余炭 165
藕节 165
第四节 温经止血药 166
艾叶 166
炮姜 166
灶心土 167
第十九章 活血化瘀药 168
第一节 活血止痛药 168
川芎 169
延胡索 169
郁金 170
姜黄 170
乳香 171
没药 171
五灵脂 172
夏天无 172
第二节 活血调经药 172
丹参 173
红花(附 西红花) 173
桃仁 174
益母草 174
牛膝(附 川牛膝) 175
泽兰 175
鸡血藤 176
王不留行 176
月季花 177
凌霄花 177
第三节 活血疗伤药 178
土鳖虫 178
马钱子 178
自然铜 179
苏木 179
骨碎补 180
血竭 180
儿茶 180
刘寄奴 181
第四节 破血消癥药 181
莪术 182
三棱 182
水蛭 182
虻虫 183
斑蝥 183
穿山甲 184
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185
第一节 温化寒痰药 186
半夏 186
天南星(附 胆南星) 187
白附子(附 关白附) 187
白芥子 188
旋覆花(附 金沸草) 188
白前 189
皂荚(附 皂角刺) 190
第二节 清化热痰药 190
川贝母 190
浙贝母 191
瓜蒌 191
桔梗 192
前胡 193
竹茹 193
竹沥 194
天竺黄 194
胖大海 195
海藻 195
昆布 195
黄药子 196
蛤壳 196
海浮石 197
瓦楞子 197
礞石 198
第三节 止咳平喘药 198
苦杏仁(附 甜杏仁) 199
紫苏子 199
百部 200
紫菀 200
款冬花 201
马兜铃 201
枇杷叶 202
桑白皮 202
葶苈子 202
白果(附 银杏叶) 203
矮地茶 204
洋金花 204
第二十一章 安神药 206
第一节 重镇安神药 206
朱砂 206
磁石 207
龙骨(附 龙齿) 208
琥珀 208
第二节 养心安神药 209
酸枣仁 209
柏子仁 210
首乌藤 210
远志 211
灵芝 211
合欢皮(附 合欢花) 212
第二十二章 平肝息风药 213
第一节 平抑肝阳药 213
石决明 213
珍珠母 214
紫贝齿 215
牡蛎 215
赭石 216
蒺藜 216
罗布麻叶 217
第二节 息风止痉药 217
羚羊角(附 山羊角) 217
牛黄(附 体外培育牛黄、人工牛黄) 218
钩藤 219
天麻 219
地龙 220
全蝎 220
蜈蚣 221
僵蚕(附 僵蛹、雄蚕蛾) 221
珍珠 222
第二十三章 开窍药 224
麝香 224
冰片 225
苏合香(附 安息香) 226
石菖蒲 226
第二十四章 补虚药 228
第一节 补气药 229
人参 229
西洋参 230<

前言/序言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目前全国开设中医药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238所,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及高等医学院校设置了中医药学院(系),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这些中医药学院(系)有综合性大学文理学科和西医学科的平台,学科交流更为有利,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中药学是中医药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是阐述、研究中药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教材是在现行的多版《中药学》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综合性大学及高等医学院校中医药专业教学特点编写而成。
  第二版教材主要包括总论、各论两部分。
  总论主要介绍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将中药学的发展分成不同的历史阶段,着重介绍不同阶段学科发展的特点、重要中药学著作及作者,阐述当代中药学发展取得的新成就;中药的产地、采集、贮存和命名,介绍道地药材的概念、采集中药材的合适时间、中药材的合理贮存,以及中药的命名规律;中药的炮制,介绍中药炮制的目的和方法;中药制剂,介绍中药常用剂型;中药的性能,是总论的重点内容,主要阐述中药药性理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中药的配伍,阐明中药配伍的目的、原则和“七情”的内涵;用药禁忌,介绍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和服药饮食禁忌的概念及主要内容;剂量与用法,介绍中药用药剂量的定义、临床剂量的确定依据和影响因素、中药给药途径和传统汤剂煎服法。
  各论共收载常用中药502味(其中附药62味),按主要功效分为21章介绍。每章先有概述,介绍该章药物的含义、性味特点、功效、分类、适用范围、配伍以及使用注意。后分述各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为主要依据,并参考现行的多版《中药学》教材,每味药有药名注音、出处;药物来源,介绍原植(动、矿)物的中文名、拉丁学名,并提及了药用部位及主要产地、采集和炮制方法;重点介绍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和应用,以中药药性理论充分阐述该药的药性特点、功用的主要方面,阐明其临床辨证用药的理法特色,并列举该药的常用配伍药对组合或方剂;用法用量,介绍成人一日内服剂量及服用方法,并注明该药炮制后性能功效的变化及不同用法,对有毒药物剂量,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严格规定其范围和服用方法;使用注意,从辨证用药、配伍禁忌、妊娠禁忌等方面介绍,强调用药安全;文献摘录,帮助加深对该药的认识,便于学习理解。
  附录包括中药药名笔画索引、中药药名拼音索引和原植(动、矿)物拉丁学名索引,以便检索。
  在基于第一版教材的基础上,第二版教材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修订:①修正了第一版教材中的错误之处;②对少数药物的分类进行了调整;③为适应现代化教学要求,增加了数字化资源(以二维码形式体现),供教师、学生在教学中参考。由于时间紧,数字化资源内容欠完善,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补充和改进。
  本教材立足中医药基本理论,密切联系临床实际,尊古但不拘泥,创新而不离本。在总论部分,创新性地分阶段阐述中药学的发展,便于学生理解,增加了中药命名规律介绍,加强学生对中药的记忆;药性理论突出基本知识和说理要点。各论部分,每味药的内容突出药性特点和临床主要应用方面,力求内容准确精练,符合临床实际,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文献摘录紧扣药物性能功用。
  本教材可供中医药各专业本科生使用,也可作为临床医师、执业医师考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书,其他相关专业需要学习中药学知识者也可参考选用。由于水平有限,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同仁在教学、科研和临床等使用实践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修订提高。
《岐黄秘典:本草溯源与药理精粹》 内容梗概: 这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医药学核心理论与实践的学术专著,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系统、全面且富有启发性的中医药知识体系。本书并非简单罗列药材名录,而是着重于挖掘中医药的文化根基、哲学思想以及其在现代医学语境下的科学价值。 第一部分:岐黄之肇——中医药的哲学渊源与理论基石 本部分将从宏观视角出发,追溯中医药学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深刻烙印。我们将探究“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精气神”等核心观念如何塑造了中医药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 “天人合一”: 深入剖析古人如何将人体与自然界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理解四季更替、地域差异、气候变化等外界因素如何影响人体生理病理,以及如何据此调整养生与治病策略。我们将探讨“同气相求”、“异气相抗”等概念在理解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阴阳五行学说: 详细阐述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及五行(木、火、土、金、水)之间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动态平衡。重点讲解脏腑(肝、心、脾、肺、肾)与五行、五时、五方、五色、五味等配属关系,以及这些关联如何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例如,如何根据五行理论理解肝郁化火、脾虚湿盛等病机,并推演出相应的治法。 精、气、神: 深入解析精、气、神作为人体生命活动基本物质与能量的内涵。阐述“精”的物质基础(如先天之精、后天之精),“气”的运行与功能(如宗气、营气、卫气),以及“神”的生理与病理表现(如心神、魂、魄)。强调“精气神”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滋养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养生保健来固护精气神,维持生命活力。 藏象学说: 详细介绍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不仅仅是解剖学意义上的器官,更侧重于从中医的整体功能角度进行阐释。例如,肝不仅仅是肝脏,更主疏泄、藏血;心不仅仅是心脏,更主血脉、藏神。将深入探讨“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等重要论断。 病因病机: 系统梳理内因(七情)、外因(六淫)、不内外因(饮食劳倦、外伤等)等多种致病因素。详细讲解邪气侵袭人体后,如何导致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脏腑功能紊乱,形成各种病理变化(如气滞、血瘀、痰饮、水肿等)。本书将特别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观点,突出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 辨证论治: 阐释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精髓,以及“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和“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主要辨证方法。指导读者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出疾病的证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第二部分:本草千金——药性探微与配伍智慧 本部分将回归到中医药最基础的组成单元——药物,但并非停留在简单的介绍,而是深入挖掘每味药物的药性、功效、炮制以及与配伍相关的深刻智慧。 四气五味、归经: 详细解释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与“五味”(辛、甘、酸、苦、咸)如何反映药物的治疗倾向。“四气”决定了药物的寒热温凉性质,如寒凉药清热,温热药散寒。“五味”则指示了药物的主要功用,如辛能发散,甘能补益,酸能收涩。“归经”则揭示了药物能够作用于哪些脏腑经络。例如,了解黄连的苦寒、归心肝胃经,就能理解其泻火解毒、燥湿的功效。 升降浮沉: 阐述药物的升降浮沉与人体气机升降的关系。升浮之品多向上、向外、向表作用,用于发表、升阳、散寒;降沉之品多向下、向内、向里作用,用于泻下、降逆、止血。 有毒无毒与炮制: 区分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并重点介绍中药炮制的意义与方法。炮制不仅能降低或去除药物的毒性,还能改变药物的性能,增强疗效,或改变其归经。将介绍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多种炮制工艺,并分析不同炮制方法对药物功效的影响。例如,熟地黄与生地黄在功效上的差异即与炮制工艺密切相关。 君臣佐使: 深入讲解中医方剂配伍的“君臣佐使”原则。君药是主治病症的药物,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或针对兼证的药物,佐药用于调和药性或增强疗效,使药则调和诸药或引药上行/下行。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这一原则在方剂组成中的精妙运用。 十八反与十九畏: 解释这些配伍禁忌的科学依据与临床意义,强调临床用药的安全与有效性。 第三部分:百病施治——经典方剂的现代解读与应用 本部分将精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方剂,对其组成、功用、主治进行详细解读,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探讨其在现代临床上的应用价值与发展前景。 经典名方溯源: 选取如小柴胡汤、桂枝汤、四君子汤、逍遥散等耳熟能详的经典方剂,追溯其出自的古籍、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历代医家的临床经验。 方剂组成与功效解析: 详细分析每个方剂的药物组成,阐述君臣佐使的配伍原理,以及方剂整体的功效。例如,小柴胡汤为何能和解少阳,常用于治疗外感病中少阳证的寒热往来。 现代研究视角: 结合现代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免疫学等研究成果,阐释经典方剂的现代科学解释。例如,小柴胡汤中的柴胡、黄芩等成分在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功能方面的作用。 临床应用拓展: 探讨这些经典方剂在现代疾病治疗中的延伸应用,如小柴胡汤在慢性肝病、消化道疾病等领域的应用。同时,也将探讨现代中药制剂的开发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第四部分:道法自然——中医药的养生保健与健康理念 本部分将超越疾病治疗的范畴,重点探讨中医药在维护生命健康、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独特智慧。 养生之道: 阐述“治未病”的理念,介绍不同季节、不同体质的养生方法,如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导引吐纳、情志调畅等。 食疗养生: 介绍药食同源的理念,通过对常见食材(如红枣、枸杞、山药、生姜等)药用价值的解读,指导读者如何通过日常饮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情志养生: 探讨“七情致病”的原理,以及如何通过积极的情绪管理来维护身心健康。 中医药与生命周期: 探讨中医药在妇女、儿童、老年等不同生命阶段的保健作用,以及如何根据不同人群的生理特点进行调理。 结语: 《岐黄秘典:本草溯源与药理精粹》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中医药世界。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理解中医药学的科学内涵与文化价值,掌握其基本理论与实践方法,并将其精髓融入日常生活,以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目的。本书适合中医药专业学生、研究人员,以及对中医药养生保健有浓厚兴趣的广大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每次拿起《中药学》(第二版),总有一种“博大精深”的感受油然而生。这本书的知识量之庞大,内容之丰富,让我觉得,即使花上一生的时间去钻研,恐怕也只能触及皮毛。它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从基础的理论知识,到具体的药材分类,再到复杂的方剂配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药对”的阐述,它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了哪些药物搭配在一起能够增强疗效,哪些则需要规避,这不仅仅是药理知识的堆砌,更体现了中医“整体观”的精髓。例如,当读到“附子”与“半夏”的配伍时,书中会详细解释为何它们能够“辛开温通”,对于治疗寒湿痹症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精细的搭配逻辑,让我仿佛看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方面略”,每一步都经过深思熟虑,力求达到最佳效果。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中药历史发展的介绍,这让我了解到,这门学科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完善的。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让我得以窥见中医发展脉络,感受古人对药性的探索与智慧的结晶,也更加体会到“辨证施治”的精妙之处。

评分

《中药学》(第二版)的文字风格,对我这个门外汉来说,算得上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它不像小说那样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不像散文那样富含情感的抒发,而是呈现出一种平实、严谨、客观的叙述方式。每一个药材的描述,都力求准确和详尽,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药师,在耐心细致地为你介绍每一味药材的“性格”和“本领”。我常常会在阅读时,想象着书中所描绘的药材形态,比如“薄荷”那独特的清凉气味,或者“甘草”那略带甜味的口感,这些感官上的联想,让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起来。书中对于“功效”的解释,往往会用一些相对专业的术语,虽然有些地方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但整体上,它能够让我对中药的治疗方向有一个大概的认识。而且,它不仅仅关注药材本身的特性,还会强调“配伍”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中医治病并非单打独斗,而是强调整体的协调与平衡。这本书就像一位沉稳的长者,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传达着最宝贵的知识,虽然我不一定能完全掌握其中的奥秘,但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中药的魅力。

评分

翻开《中药学》(第二版)的瞬间,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严谨而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书中的每一味药材,都被赋予了清晰的界定: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量用法、炮制、禁忌,乃至配伍。这就像是在面对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实验室,每一份试剂都有其明确的标签和用途。我尤其欣赏它在“功效主治”部分,往往会引用古代医家的论述,这使得书中的知识不仅仅是冰冷的条文,更增添了一份历史的温度和临床的实践验证。比如,对于“当归”,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说“补血活血”,更会提及“治一切血虚萎黄、痛经闭经”等具体病症,让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它的临床价值。而“炮制”部分,更是让我对中药的神奇之处有了更深的理解。同一味药材,经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其药效可能发生微妙的改变,这背后蕴含的正是古人对药物药性理解的精妙之处。读到这里,我常常会思考,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些古老的智慧是否还有被我们忽视的价值?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我面前徐徐展开了一幅幅关于生命奥秘的画卷,虽然我并非科班出身,但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养分,对“治病救人”这个古老而神圣的行业,有了更深的敬意和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一本厚重的《中药学》(第二版)就这么静静地躺在我的书架上,封皮上古朴的字体仿佛诉说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底蕴。说实话,当初选择这本书,更多的是出于对这门古老学科的好奇,而非功利性的学习目的。我常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随意翻开某一页,目光被那些奇特的植物名称和生动的形态描述所吸引。例如,当读到“人参”条目时,我脑海中浮现出的不再是模糊的药材形象,而是那“畏阳光,忌铁器”的细致叮嘱,以及“扶正固本”的功效,仿佛能感受到古人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探索。再比如,那“白术”的“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阐述,结合着它那粗糙而坚实的根茎形象,我仿佛能体会到它如何在药性上体现出“治未病”的智慧。即使是对很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我也只是略过,享受着文字带给我的画面感,将那些药材想象成生活在某个山间、某个溪畔的精灵,各自承载着一份独特的生命密码。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本通往古老智慧殿堂的钥匙,让我得以窥探那些世代相传的生命哲学,感受传统医学的独特魅力。它没有强迫我去记忆每一个细节,而是用一种温和的方式,播撒下对生命、对自然的敬意和一丝淡淡的迷恋。

评分

这本书,我总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药物的教科书,更是一扇关于自然与生命的百科全书。《中药学》(第二版)中,对于每一味药材的“来源”部分,常常会详细介绍其生长的环境、形态特征,这让我觉得,它是在引领我走进一个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我常常会对照书中的插图,想象着那些形态各异的草本、木本植物,它们如何在大自然中汲取养分,又如何被古人发现并赋予了治病的使命。例如,当读到“枸杞子”时,书中描绘的灌木、小枝、叶片以及那鲜艳的红色果实,让我仿佛置身于一片枸杞园中,感受到生命的活力。而“辛夷”那“木兰科落叶乔木”的介绍,也让我对这种常用于鼻科的药材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书中的“禁忌”和“不良反应”部分,则提醒着我,即使是看似寻常的植物,也蕴含着潜在的力量,需要我们去尊重和审慎地使用。它让我明白,学习中药,不仅仅是记忆药性,更是对自然万物的一种理解与敬畏。这本书就像一本精美的画册,每一页都描绘着大自然慷慨的馈赠,也让我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有了更深的感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