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共8章,内容包括:生态农业概述、生态农业与效益经济、环境污染的防治与处理、美丽乡村建设概述、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美丽乡村的项目建设、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等。内容丰富、语言通俗、简明扼要。本书适用于广大新型职业农民、基层农技人员学习参考。
精彩书摘
第一章生态农业概述
第一节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是当今世界人类在面临粮食缺乏挑战下提出的新观念,最早是由美国密苏里大学William(1971)提出来的。
生态农业是指充分利用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合理安排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重复利用,来代替石油能源或减少石油能源的消耗,以尽可能少的投入,生产更多的产品,是一种高效优质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产品的质和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不因农业生产而破坏或恶化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二、生态农业与现代农业
根据农业发展历程中的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农业发展可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农业,主要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现代农业强调的是高能源投入、高度机械化、高度社会化运作及经济效益最大化,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过不同程度的破坏。
生态农业强调是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现代科技与传统经验结合,现在国内打造生态农业产业园就是从人和自然和谐的角度出发,避免因急功近利导致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失衡,最终影响整个效益。
三、生态农业与绿色农业、有机农业
生态农业包括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
绿色农业是指按照规定有限度地使用化肥、农药、植物保护剂等化学合成物的农业生产方式,产出的是有助于公众健康的无污染产品。
有机农业则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也不采用转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
绿色农业是要求有所放宽的生态农业,而有机农业是要求更为严格的生态农业。
第二节生态农业的主要特征
一、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二、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三、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四、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第三节生态平衡与生态环境保护
一、生态平衡
1�鄙�态平衡的概念
生态平衡是指地球上的所有事物平衡、可持续的发展,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物种、资源等,但一般指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生态平衡,见下图。
图生态平衡
2�鄙�态失衡的原因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一环境问题。人为因素是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二环境问题。
3�比宋�因素导致生态平衡的表现
(1)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
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废物,不断排放到环境中,使环境质量恶化,产生近期或远期效应,使生态平衡失调或破坏。此外,是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利用,例如,盲目开荒、滥砍森林、草原超载等。
(2)使生物种类发生改变。
在生态系统中,盲目增加一个物种,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例如,美国于1929年开凿的韦兰运河,把内陆水系与海洋沟通,导致八目鳗进入内陆水系,使鳟鱼年产量由2000万kg减至5000kg,严重地破坏了水产资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减少一个物种,也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中国大陆20世纪50年代曾大量捕杀过麻雀,致使一些地区虫害严重。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害虫的天敌麻雀被捕杀,害虫失去了自然抑制因素。
(3)信息系统的破坏。
生物与生物之间彼此靠信息联系,才能保持其集群性和正常的繁衍。人为向环境中施放某种物质,干扰或破坏了生物间的信息联系,就有可能使生态平衡失调或遭受破坏。例如,自然界中有许多雌性昆虫靠分泌释放性外激素引诱同种雄性成虫前来交尾,如果人们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能与之发生化学反应,则性外激素就失去了引诱雄虫的生理活性,结果势必影响昆虫交尾和繁殖,最后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甚至消失。
二、生态环境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问题,概括来讲主要包括四方面。
1�彼�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
仅黄河流域年流失土壤8亿t;我国有荒漠化土地262万km2;耕地退化面积占到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耕地侵占草地、草地超载过牧加剧了草地退化;草地退化、建设占用导致草地减少,生态涵养功能降低,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
2�蓖恋匚廴尽⒏�地质量下降
全国有330万hm2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年化肥使用量5800万t、农药使用量180万t、农用膜使用量220万t;每年因重金属污染减产粮食1000多万t、受重金属污染粮食1200万t,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3�彼�资源紧缺,水污染严重
地下水过度开采使华北平原20万km2范围成地球上最大漏斗;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缺水少雨,土地干裂、板结;用污染水灌溉农田致土地污染最终使土地更加贫瘠。
4�弊匀换肪成�物多样性减少
村民用潜水泵从河流、池塘、沟渠乱取水或无节制取水,枯水季竭泽而渔,捕鱼捉虾,使水系的水生动植物多样性急剧减少。
三、生态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任务如下。
1�笨�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
要按照农业环境的特点和自然规律办事,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切实保护好我国的土地资源,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严禁乱占耕地。加强渔业水域环境的管理,保护我国的渔业资源。建立不同类型的农业保护区,保护名、特、优、新农产品和珍稀濒危农业生物物种资源。
2�狈乐闻┮祷肪澄廴�
它是指预防和治理工业(含乡镇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粉尘、城镇垃圾和农药、化肥、农膜、植物生长激素等农用化学物质等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和危害;保障农业环境质量,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任务。
(1)防治工业污染。
①严格防止新污染的发展:对属于布局不合理,资源、能源浪费大的,对环境污染严重,又无有效的治理措施的项目,应坚决停止建设;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和技术开发项目(包括小型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的规定;新安排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所有新建、改建、扩建或转产的乡镇、街道企业,都必须填写“环境影响报告表”,严格执行“三同时”的规定;凡列入国家计划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的投资、设备、材料和施工力量必须给予保证,不准留缺口,不得挤掉;坚决杜绝污染转嫁。
②抓紧解决突出的污染问题:当前要重点解决一些位于生活居住区、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工厂企业污染问题。一些生产上工艺落后、污染危害大、又不好治理的工厂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关停并转。要采取既节约能源,又保护环境的技术政策,减轻城市、乡镇大气污染。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切实负起治理污染的责任;要利用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治理污染。
(2)积极防治农用化学物质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我国化肥、农药、农用地膜的使用量将会不断增加。必须积极防治农用化学物质对农业环境的污染。鼓励将秸秆过腹还田、多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在施用化肥时要求农民严格按照标准科学合理地时要求农民严格按照标准科学合理地倡导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严格按照安全使用农药的规程科学,合理施用农药,严禁生产、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鼓励回收农用地膜,组织力量研制新型农用地膜,防治农用地膜的污染。
3�贝罅�开展农业生态工程建设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积极示范和推广生态农业,加强植树造林,封山育林育草生态工程,防治水土流失工程和农村能源工程的建设,通过综合治理,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4�鄙�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保护区的建设,防止物种退化,有步骤、有目标地建设和完善物种保护区工作,加速进行生物物种资源的调查和摸清濒危实情,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先进技术,建立系统档案等,划分濒危的等级和程度,依此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科学地利用物种,禁止猎杀买卖珍稀物种,有计划、有允许地进行采用,不断繁殖,扩大种群数量和基因库,发掘野生种,培育抗逆性强的动植物新品种。
……
前言/序言
前言
随着我国土壤和水体污染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日益加剧,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从而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打开突破口。
本书是根据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规范要求编写而成。全书共8章。第一章为生态农业概述,介绍了生态农业的相关概念、主要特征以及生态平衡与生态环境保护;第二章为生态农业与效益经济,介绍了生态畜牧业、生态种植业、农业生态旅游与无公害生态农产品等;第三章为环境污染的防治与处理,介绍了化肥污染的防治、农药污染的防治、“白色”污染的防治、农作物秸秆污染的防治、畜禽粪便污染的防治、生活污水的处理、生活垃圾的处理以及重金属污染等;第四章为美丽乡村建设概述,介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什么是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美丽乡村建设的措施等;第五章为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介绍了美丽乡村的村庄类型、美丽乡村的建设内容、美丽乡村的典型模式等;第六章为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介绍了美丽乡村规划的原则、美丽乡村住宅规划、美丽乡村道路规划、美丽乡村给排水规划、美丽乡村电网规划、美丽乡村绿地建设、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美丽乡村生态环境规划等;第七章为美丽乡村的项目建设,介绍了支持“三农”发展的项目、项目的申报条件与要求及申报流程、公共设施与美丽乡村、乡土人才培养等;第八章为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介绍了乡村文化的内涵及建设措施。
由于编写时间和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朋友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及时修订。
编者
2017年3月
《绿野新歌:乡村振兴的智慧与实践》 引言 广袤的乡村,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根脉,也蕴藏着无限的发展潜力。然而,长久以来,传统农业模式的局限、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生态环境的挑战,让许多乡村面临着转型升级的严峻考验。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重塑乡村的生机与活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同发展,成为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课题。《绿野新歌:乡村振兴的智慧与实践》正是这样一本旨在探索乡村振兴之路的著作,它不拘泥于单一的理论框架,而是从多维度、多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乡村振兴的内涵,汲取古今中外的经验,并结合当下中国乡村发展的具体实践,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可操作、可借鉴的乡村发展蓝图。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领域的浅尝辄止,而是力求构建一个立体的乡村发展知识体系。我们相信,乡村的振兴,绝非仅仅是经济上的增长,更关乎文化的传承、社会的和谐、环境的改善,以及人民的精神富足。因此,本书将从宏观的战略视野出发,逐步深入到微观的实践细节,力求为每一个关心乡村发展的人提供一份深刻的洞见和实用的指导。 第一章:乡村振兴的时代脉搏与战略定位 本章将深入剖析当前中国乡村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特征。我们将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分析当前乡村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挑战,例如人口结构变化、土地利用方式的变迁、传统产业的转型压力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阐述“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及其核心要义,明确乡村振兴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 我们将着重探讨乡村振兴的内涵,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富裕,更包含精神层面的充盈。这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二十字方针”的深刻解读。我们将深入分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些核心要素,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南。 此外,本章还将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乡村进行分类梳理,探讨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应有的定位和发展路径。例如,沿海发达地区乡村与内陆欠发达地区乡村,山区乡村与平原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乡村与传统农产品优势区乡村,各自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不同,其发展策略也应有所侧重。本书将尝试勾勒出差异化、精细化的乡村发展思路。 第二章:产业兴旺的多元路径与创新模式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本章将围绕“产业兴旺”这一核心目标,探讨多元化的产业发展路径和创新的模式。我们并非提倡千篇一律的模式,而是鼓励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特色产业发展。 我们将深入分析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问题,包括如何通过科技创新、精深加工、品牌建设等方式,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本书将重点介绍一些成功的农业产业化案例,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和成功要素,例如特色农产品种植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以及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和重塑。 除了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本书还将广泛探讨乡村新兴产业的发展。例如,乡村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发展引擎,我们将深入分析其发展模式,包括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乡村民宿等,并探讨如何通过文化创意赋能,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可持续性。 同时,我们还将关注乡村在数字经济时代的机遇,探讨发展农村电商、智慧农业、乡村数字服务等新业态的可能性。本书将展示一些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鲜活案例,例如通过直播带货、农产品溯源系统、智能农场等,帮助读者理解产业升级的无限可能。 此外,本章还会探讨如何构建多元化的产业支撑体系,例如发展乡村手工业、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康养产业等,形成多业态融合、多链条协同的产业发展格局,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广泛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第三章:生态宜居的绿色发展与环境保护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乡村振兴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章将聚焦“生态宜居”的目标,深入探讨如何实现乡村的可持续绿色发展,并切实加强环境保护。 我们将分析当前乡村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例如农村面源污染、生活垃圾处理、水体保护等。本书将系统介绍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和技术,包括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分类处理的技术方案,农村河湖湿地的生态修复与保护,以及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 本书将重点介绍生态农业的理念与实践,但与一般性的介绍不同,我们将深入探讨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如何通过发展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种养结合等模式,不仅保护了环境,也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价值,增加了农民收入。我们将分析一些成功的生态农业示范项目,揭示其内在的运行机制。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乡村景观的保护与提升。如何保留乡村的自然风貌和特色景观,同时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打造宜人的乡村人居环境。这包括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绿化美化工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等。本书将展示一些在乡村景观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案例,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第四章:乡风文明的传承与重塑 乡村的魅力,不仅在于其自然风光,更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淳朴的民风。《乡风文明》一章将深入探讨如何传承和重塑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我们将分析当前乡村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例如传统文化的流失、乡村价值观的弱化等。本书将系统介绍乡村文化传承的多种途径,包括对传统村落、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以及对乡村优秀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挖掘与弘扬。 本书将重点探讨如何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乡村的文化活力。例如,乡村节日庆典、民俗活动、戏曲表演、书画展览等,以及如何引导村民参与到文化传承和创新中来,让文化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同时,我们将关注乡村治理与乡风文明的相互促进作用。如何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培育良好的村规民约,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友善的乡村社会氛围。本书将介绍一些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突出成效的村庄,分析其成功的经验和方法。 第五章:治理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有效的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保障。本章将深入探讨如何构建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 我们将分析当前乡村治理面临的挑战,例如基层组织能力薄弱、村民参与度不高、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不畅等。本书将系统介绍乡村治理的多元主体、多元模式,包括如何发挥村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如何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如何引入社会组织和专业力量参与乡村治理。 本书将重点探讨如何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乡村治理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例如智慧乡村管理平台、电子政务、公共服务APP等。我们将分析一些利用科技赋能乡村治理的案例,展示其在提升服务、解决问题方面的成效。 此外,我们还将关注乡村社会矛盾的预防与化解。如何建立健全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化解邻里纠纷、土地纠纷等,维护乡村的和谐稳定。本书将介绍一些在乡村矛盾化解方面经验丰富的案例,提供实用的方法和策略。 第六章:生活富裕的路径探索与民生改善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也是衡量乡村振兴成效的重要标尺。本章将围绕这一目标,深入探讨实现乡村居民生活富裕的多元路径,并关注民生领域的全面改善。 我们将分析当前乡村居民增收面临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这包括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例如通过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产业、鼓励农民创业创新、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等。本书将详细介绍一些帮助农民增收的成功案例,包括具体的政策支持、技术指导和市场对接。 同时,本书还将关注乡村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可及性。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在医疗、教育、养老、文化、体育等领域,提升乡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例如,如何通过“组团式”医疗、远程教育、居家养老服务等模式,满足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 此外,我们还将关注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尽管本书不直接涉及“美丽乡村建设”中具体的工程性内容,但我们将探讨,良好的基础设施如何为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提供支撑。例如,农村公路网络、通讯网络、水利设施、能源供应等,以及如何通过市场化和社会化力量,共同参与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结语:乡村振兴的未来展望 在本书的最后,我们将对乡村振兴的未来进行展望。我们相信,通过理论的深化、实践的探索和资源的整合,中国乡村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本书强调,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而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市场和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 我们将总结本书的核心观点,并再次强调乡村振兴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我们鼓励读者将本书所提供的智慧和实践经验,运用到各自的乡村发展实践中,共同谱写中国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本书旨在成为一股推动乡村进步的力量,为所有投身于乡村建设的探索者、实践者提供一份精神的鼓舞和行动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