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园林地生态养鹅关键技术

果园林地生态养鹅关键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昌莲,黄勇,罗艺 著
图书标签:
  • 鹅养殖
  • 生态养殖
  • 果园林地
  • 养鹅技术
  • 农业技术
  • 生态农业
  • 禽类养殖
  • 可持续农业
  • 农牧结合
  • 养殖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0467499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885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8
字数:13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养鹅业属于节粮型养殖业,我国大力提倡;利用果园林地养鹅不仅产品绿色健康,而且减少了果园林地的病虫害,是一举两得的种养结合模式,应该大力推广。

内容简介

该书精辟地概述了生态养鹅的现实意义、必要性以及生态养鹅的广阔前景。书中例举了大量生动详实的生态养鹅成功实例,这些成功实例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了生态养鹅的可行性和良好前景,可作为贫困地区脱贫项目的参考和借鉴。同时,该书着重介绍了生态养鹅的多种模式,林下生态养鹅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林果地的管理技术、牧草种植技术、鹅放牧管理技术等),鹅不同生长阶段的饲养管理技术,鹅反季节繁殖关键技术,鹅营养需要及饲料配制,鹅场科学规划和设计,鹅常见疾病的防治等内容。该书叙述简明、语言朴实、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所述技术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可供广大养殖户、农户以及有志于投身养殖行业人士、畜牧工作者和管理者参考。

作者简介

张昌莲,女,职称为高级兽医师,本科学历,1968年出生,1993年毕业于重庆市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原四川省畜牧兽医学院)兽医专业,现工作单位是重庆市畜牧科学院。从事家禽健康养殖及技术推广方面的工作。工作以来,参加了各类家禽科研项目共2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5部,获得重庆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章 概述 1
一、林下生态养鹅的概念 1
二、林下生态养鹅的特点 2
(一)林下生态养鹅是以放牧的方式去养鹅 2
(二)林下生态养鹅是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是
一种循环经济 2
(三)林下生态养鹅不需要建造标准鹅舍,投资少、
成本低、养殖效益更高 3
三、林下生态养鹅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3
(一)生态又环保 3
(二)林下生态养鹅是实现“动物福利”的好体现 4
(三)我国林地、果园资源丰富,极具发展林下生态
养鹅的有利条件 4
(四)林地、果园生态养鹅是一种互相促进的高效益
种养模式 5
(五)不与人争地争粮,适合我国国情 6
(六)生态养鹅有利于粮食安全 6
(七)生态养鹅,是减少动物疫病增加、药物残留、
养殖污染等的良好途径 7
四、林下生态养鹅的市场前景 8
(一)鹅的消费市场供不应求,发展前景广阔 8

(二)符合人类追求营养绿色、健康食品的需要 10
(三)随着人们健康与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生态化
畜禽普遍受到青睐 10
(四)国内外生态养殖持续增长,有强大
的生命力 11
(五)林下生态养鹅,属于草食型、节粮型畜禽业,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2
五、生态养鹅在全国的发展概况 13
第二章 林下生态养鹅的多种模式 15
一、生态林养鹅 16
二、经济林养鹅 17
三、草场养鹅 18
四、冬闲田种草、种菜养鹅 19
五、荒山草坡养鹅 19
六、生态养鹅成功实例 20
第三章 果园林地生态养鹅配套技术 32
一、林果地要求及管理 32
(一)林果地要求 32
(二)林果地的清理 32
(三)林地、果园种草养鹅场地的选择 33
(四)划区围栏轮牧 33
(五)合理安排用药与林果地利用时间 34
二、林果地牧草种植与利用 34
(一)牧草要求 35
(二)牧草品种选择 35
(三)牧草种植技术 36
(四)林果草地田间管理 38

(五)鹅喜食的几种优质牧草及栽培技术 39
(六)牧草的利用 51
三、林果地放牧管理 52
(一)林地果园有效放牧面积 52
(二)养殖规模及载鹅量的确定 53
(三)放牧管理 54
四、养鹅品种选择 56
(一)我国的鹅品种 56
(二)国外引入优良鹅品种 57
(三)养鹅品种选择 59
(四)鹅的杂交利用 60
五、养殖季节、育雏时间的确定 63
(一)养殖季节的确定 63
(二)育雏时间的确定 63
第四章 场地选择、鹅舍的建造与设施 65
一、场地选择及鹅舍的建筑原则 65
(一)场地选择 65
(二)鹅舍的建筑原则 65
二、鹅舍类型与建造 66
(一)根据饲养鹅的年龄结构分 66
(二)根据养鹅规模来分 69
三、鹅舍配套设施 74
(一)育雏设备 74
(二)喂料器和饮水器 75
(三)围栏和产蛋箱 77
(四)运输笼 77
(五)照明设备 77

第五章 鹅的营养需要和饲料 78
一、鹅的营养需要 78
(一)蛋白质 79
(二)能量 79
(三)维生素 80
(四)矿物质 81
(五)水 82
二、鹅的常用饲料 82
(一)能量饲料 82
(二)蛋白质饲料 83
(三)青绿多汁饲料 85
(四)矿物质饲料 86
三、鹅的饲养标准与饲料配方 87
(一)饲养标准 87
(二)日粮配合 89
(三)参考配方 89
四、鹅生态放养形式下饲料解决方法、加工处理及机械
设备 92
(一)生态养鹅的饲料解决办法 93
(二)肉仔鹅饲料配制方法 93
(三)青贮秸秆饲料操作技术 95
(四)鹅饲料常用机械设备 97
第六章 鹅种蛋孵化技术 98
一、种蛋的选择 98
(一)种蛋来源 98
(二)种蛋的新鲜度 98
(三)种蛋保存时间 99
(四)种蛋的受精率 99

(五)种蛋的选择 99
二、种蛋的保存与消毒 100
(一)保存种蛋的条件与方法 100
(二)种蛋的消毒方法 102
三、鹅蛋的孵化 103
(一)种蛋的孵化条件 103
(二)鹅蛋的孵化方法 107
四、雏鹅的雌雄鉴别方法 110
(一)捏肛法 111
(二)翻肛法 111
(三)顶肛法 111
(四)毛色法 111
(五)外形法 111
(六)声音法 112
第七章 雏鹅的饲养管理 113
一、雏鹅的养育 113
(一)雏鹅的生理特点 113
(二)育雏前准备 114
(三)育雏技术 115
(四)育雏方式 116
二、雏鹅的饲养管理 118
(一)雏鹅的饲养技术 118
(二)雏鹅的管理要点 120
第八章 肉仔鹅的饲养管理 123
一、肉仔鹅的生产技术 123
(一)肉仔鹅的生理特点 123
(二)肉用仔鹅的育肥原理 123

(三)肉用仔鹅的育肥技术 124
二、提高肉仔鹅产肉性能的技术措施 125
(一)利用优良杂交组合生产商品鹅 125
(二)前期放牧、后期舍饲 126
(三)饲喂全价颗粒饲料 + 青绿饲料 126
第九章 种鹅的饲养管理 127
一、种鹅的选留及留种中鹅的饲养管理 127
(一)留种中鹅的生活习性与生理特点 127
(二)留种中鹅的饲养技术 128
(三)留种中鹅的管理技术 129
二、后备种鹅的选择及饲养管理 130
(一)后备种公鹅的饲养管理 130
(二)后备种母鹅的饲养管理 131
三、种公鹅的饲养管理 132
(一)种公鹅的体况要求 132
(二)种公鹅的饲养方案 132
(三)种公鹅的管理要点 133
四、种母鹅的饲养管理 134
(一)产蛋前期 134
(二)产蛋期 135
(三)休产期 136
五、种鹅的配种适宜年龄、公母配备比例及利用年限 137
六、鹅配种方法 138
七、提高鹅繁殖力的主要措施 138
(一)加强选种选配 138
(二)配种前补饲 139
(三)精心饲养管理 139
(四)优化鹅群结构 139

(五)提高种蛋孵化效果 140
八、鹅的反季节繁殖技术 140
(一)鹅反季节繁殖生产的概念和优势 140
(二)鹅反季节繁殖关键技术 141
(三)鹅反季节繁殖的配套技术 142
第十章 鹅常见疾病的防治 146
一、鹅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46
(一)养殖场要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杜绝一切传染
来源 146
(二)加强饲养管理,科学饲养 150
(三)制定免疫程序 150
二、鹅的常见病防治 151
小鹅瘟 151
禽流感 153
鹅副黏病毒病 155
水禽鸭传染性浆膜炎 156
禽霍乱 158
禽副伤寒 160
鹅的鸭瘟病 161
鹅大肠杆菌性腹膜炎 163
第十一章 果园林地生态养鹅经营管理 165
一、制订生产计划和养鹅周期 165
(一)制订切实可行的生产计划 165
(二)生产周期的制定 165
二、利用好当地资源,降低饲养成本 166
三、适度规模养殖,扩大经济效益 166
(一)规模养鹅专业户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66

(二)养鹅的适度规模 167
(三)林下生态养鹅效益提升的关键点 167
四、建立和发展养鹅专业合作社,对接市场,降低养殖
风险 168
(一)“公司 + 基地 + 农户”生产经营模式 169
(二)“公司 + 基地 + 专业合作社 + 农户”生产模式 169
(三)“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协会)+ 养殖户”生
产模式 170
(四)“公司 + 农户”模式 170
(五)“公司 + 专业合作社 + 农户”模式 171
参考文献 172
《生态养殖之道:农林共生系统构建与实践》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物种或单一栽培模式,而是深入探讨一种更为宏大且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理念——农林共生系统的构建与实践。它旨在为读者描绘一个集林木种植、草地管理、经济作物栽培以及多种畜禽养殖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农业蓝图,揭示如何在相互依存、协同增效的自然法则下,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地利用率、生物多样性与整体经济效益。 第一部分:农林共生系统的理论基石 本部分将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出发,阐述农林共生系统为何是应对当前农业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及气候变化挑战的有效途径。我们将详细解析“生态位”、“互利共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核心概念在农林共生系统中的具体体现。 生态学原理的普适性: 深入剖析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如何通过争夺资源、利用空间、互利互助来维持动态平衡。强调将这些自然规律引入人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农林共生系统的定义与特征: 明确界定农林共生系统的概念,区分于传统的农业或林业生产模式,突出其复合性、系统性、可持续性等关键特征。 构建农林共生系统的核心要素: 详细介绍构成一个成功农林共生系统的基本元素,包括但不限于: 多层次的植被构成: 高层乔木、中层灌木、底层草本植物或藤本植物的合理配置,以及它们之间在光照、水分、养分上的竞争与协作。 多样的土壤利用: 探讨不同植物根系对土壤的穿透、固氮、改良作用,以及不同土壤层的养分利用效率。 多物种的动物整合: 分析不同类型畜禽在系统中扮演的角色,例如,食草动物对草地的控制,食虫动物对害虫的抑制,动物粪便作为有机肥的循环利用。 水源的有效管理: 介绍如何通过植被覆盖、集水设施等方式,提高水源的涵养与利用效率,减少水土流失。 病虫害的自然调控: 强调通过引入天敌、改善环境、增强植物自身抵抗力等方式,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农林共生系统的生态效益: 详细阐述农林共生系统在改善土壤健康、增加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固碳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显著优势。 土壤健康: 根系分泌物、落叶腐殖质对土壤团粒结构的改善,微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土壤肥力的提升。 生物多样性: 多样化的植被提供丰富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吸引鸟类、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等,形成完整的食物链,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水资源管理: 植被的截留、蒸腾、渗透作用,有效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水分,缓解旱情。 气候变化应对: 乔木、灌木等植被的碳汇功能,以及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 农林共生系统的经济效益: 论证农林共生系统在提高单位面积产出、降低生产成本、拓宽产品链、增加收入来源、规避市场风险等方面的经济可行性。 多元化收入: 林产品(木材、竹子、药材、果品)、草产品(饲草、地被植物)、农产品(粮食、蔬菜、经济作物)、畜产品(肉、蛋、奶、毛皮)以及生态旅游等多种收入来源。 成本节约: 减少化肥、农药、饲料等外部投入,降低水资源消耗。 产品增值: 绿色、有机、生态认证的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提升附加值。 第二部分:农林共生系统的设计与规划 本部分将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市场需求和自身资源,科学地设计和规划一个适合自己的农林共生系统。 选址与区划: 地形地貌分析: 坡度、朝向、水源分布等对植被选择和布局的影响。 土壤类型评估: 不同土壤质地、肥力、酸碱度与适宜种植的物种。 气候条件研究: 光照、温度、降水、风力等因素对作物生长周期的制约。 区划原则: 明确功能区划分,例如林地、牧草地、种植区、养殖区、生活区、缓冲区等,并考虑各区域间的协同作用。 植被选择与配置: 乔木层的选择: 考虑速生性、经济性、固碳性、固氮性以及对下层植被的遮荫作用。例如,选择具有经济价值的果树、用材林、能源林,或者固氮的豆科乔木。 灌木层的选择: 考虑防风固沙、提供栖息地、产生副产品(如浆果、药材)以及与乔木层协同作用。 草本层/藤本层的选择: 重点考虑作为饲草资源的优良品种,或具有固氮、地被、吸引天敌等功能的植物。 混交林模式: 探讨不同种类、不同生长习性植物的合理搭配,发挥优势互补。 轮作与间作: 在同一块土地上,不同季节或同一季节种植不同的作物,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抵抗病虫害。 动物的选择与配置: 与植被的匹配: 选择与系统内植物相适应的畜禽种类,避免过度啃食或破坏植被。 功能性动物: 例如,利用家禽啄食地表昆虫,利用羊只控制牧草高度,利用猪只消化厨余垃圾等。 粪污处理与利用: 规划合理的粪污收集、堆肥、沼气发酵等环节,实现养分循环。 病虫害综合防治: 强调引入天敌,通过养殖特定动物来控制害虫。 水土保持与环境营造: 坡地改造: 等高线耕作、修建梯田、植树固坡等。 排水与灌溉: 合理规划沟渠系统,提高灌溉效率,防止渍害。 微气候调节: 通过植被配置,降低风速,调节温湿度,改善局部气候。 生态廊道构建: 为野生动物提供迁徙通道,增加生物多样性。 第三部分:农林共生系统的关键技术实践 本部分将深入讲解在农林共生系统中,一些普遍适用的关键技术,这些技术虽然可能在不同的农林共生模式下有所侧重,但其核心理念是相通的。 有机肥的生产与应用: 堆肥技术: 介绍不同物料(秸秆、畜禽粪便、厨余垃圾、落叶)的堆肥化处理方法,包括好氧堆肥、厌氧堆肥。 绿肥种植: 讲解豆科植物、菊科植物等绿肥作物的选择、播种、翻埋时机与效益。 测土配方施肥: 结合土壤养分检测,科学指导有机肥的施用量和种类,避免养分浪费或不足。 病虫害的绿色防控: 生物防治: 引入天敌(如寄生蜂、捕食螨、瓢虫),利用微生物菌剂(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 物理防治: 诱捕器、防虫网、性诱剂、频振式杀虫灯等。 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间作、套种,选择抗病虫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病源。 植物源农药: 介绍利用植物提取物(如印楝素、除虫菊酯)作为天然杀虫剂。 土壤改良与保育: 免耕、少耕技术: 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保护土壤微生物。 覆盖栽培: 利用秸秆、地膜、绿肥等覆盖土壤,保湿、保墒、防除杂草、抑制病虫害。 间作与轮作: 提高养分利用效率,打破病虫害传播链。 种植固氮作物: 豆科植物的固氮作用,为土壤提供天然氮源。 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节水灌溉技术: 滴灌、喷灌、微喷灌等,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雨水收集与利用: 建设集雨池、截流沟等,将雨水用于灌溉。 土壤覆盖保墒: 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促进: 设置生态缓冲区: 保护原有植被,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种植多样化的植物: 提供丰富的食物和庇护所。 营造人工湿地、溪流: 吸引两栖类、鸟类等。 减少化学品使用: 保护土壤和水体中的有益生物。 第四部分:农林共生系统的经济性与市场化 本部分将探讨如何将农林共生系统产生的多元化产品有效地推向市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产品价值链的构建: 初级产品加工: 介绍对林产品、农产品、畜产品的简单初加工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 深加工与品牌塑造: 探讨开发特色农产品、林下经济产品、生态肉制品等,建立品牌形象。 生态认证与绿色营销: 申请有机认证、绿色食品认证等,突出产品的生态属性。 市场对接与销售渠道: 直销模式: 农场直销、社区支持农业(CSA)、农产品电商平台。 合作社模式: 联合农户,抱团销售,提高议价能力。 与餐饮企业、零售商合作: 建立稳定的供销渠道。 生态旅游与体验式销售: 发展农场参观、采摘体验、林下徒步等,吸引消费者。 风险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多元化产品抵御市场风险: 避免单一产品受价格波动影响。 保险与补贴政策: 了解并利用农业保险和政府补贴,降低经营风险。 技术更新与知识产权保护: 持续学习,掌握最新技术,保护创新成果。 循环经济理念的深化: 不断优化系统设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负荷。 结语: 《生态养殖之道:农林共生系统构建与实践》将引领读者走出单一的传统农业思维,拥抱一个更具智慧、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农业未来。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一种对绿色、健康、可持续生活方式的积极倡导。通过对农林共生系统的深入剖析与实践指导,我们相信读者能够构建出更加丰富、更加和谐、更具生命力的农业生态系统,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从一个长期从事传统种植业的角度来看待这本书,发现它提供的解决方案极具操作性和可移植性。我原本担心,将养鹅引入我现有的苹果园体系会增加管理上的复杂性,但作者在“设施与设备篇”中展示的自制型、低成本的鹅舍和饮水设施,彻底打消了我的疑虑。这些设计充分考虑了果园林地的地形限制和现有资源的再利用,比如如何利用山坡的自然坡度来设计排水系统,如何用废弃的木料搭建临时的庇护所。书中对“人机工程学”在养殖中的应用也有涉及,比如设计合理的投喂高度,以减少养殖人员的弯腰劳作频率,体现了对劳动者的尊重。此外,书中对季节性气候波动的应对策略写得极其细致入微,比如在连续阴雨天如何保持鹅舍的干燥,以及如何在早春林木发芽前对植被进行保护性干预。这使得整本书不仅适用于理想环境,更贴合了我们日常生产中遇到的各种“不理想”状况,非常接地气。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得非常朴实,封面上那几只正在悠闲散步的大白鹅,配上简洁的字体,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本扎根于实际生产的书籍。我翻开内页,首先吸引我的是它详尽的图表和清晰的步骤说明。对于我们这些常年在田间地头忙活的人来说,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总是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深谙此道。他没有过多地堆砌学术辞藻,而是用近乎手把手的语气,将如何科学规划果园布局与林地环境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生态效益的过程娓娓道来。比如关于鹅群活动的轨迹设计,书中就详细分析了不同季节土壤的承重能力和植被的生长周期,给出了详尽的活动区域轮换图。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生物友好型”管理的理念,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利用鹅粪进行天然肥料的转化,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放养密度来减少对林下植被的啃食压力,真正实现了生态循环。这不仅仅是养鹅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份结合了现代农业生态学原理的“田园生活指南”。读完初稿的几章,我感觉自己对“以禽养林,以林养禽”的系统性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针对不同品种的鹅对不同树种的适应性对比分析,更是充满了实践的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养殖技术层面,更深入到了市场对接和品牌建设的层面,这一点在同类书籍中是较为罕见的。在最后的“市场营销与品牌建立”章节,作者没有仅仅停留于“肉质鲜美”这种老套的宣传语,而是引导读者去构建一个关于“林地生态养殖”的完整故事线。书中提供了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通过可追溯的二维码技术,将每一只鹅的生长环境——从林地类型到食物来源——透明化地展示给消费者。这对于提升产品附加值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淡季出栏策略”的探讨,它教导我们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避免所有养殖户集中在节假日集中出栏造成价格低迷的局面。这本书的视野是面向未来的,它提供的不只是一门手艺,更是一套完整的商业模式,让养殖者能够真正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它成功地将劳动的美好与科学的严谨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纯粹的技术指导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土地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宣言。我注意到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探讨“林下空间”的精细化管理,这部分内容极具前瞻性。它没有将果园和林地视为简单的养殖场所,而是视为一个需要精细调配的微生态系统。例如,书中对不同修剪方式对林下光照和温度影响的模拟分析,进而推导出最佳的鹅群放牧时间表,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模式让人耳目一新。我过去一直认为,养鹅就是把鹅放进去让它们吃草,但这本书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复杂平衡艺术。它鼓励读者深入观察,记录和分析每一块林地的具体表现,而不是僵化地套用一个模型。特别是书中关于“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的章节,虽然用词略显学术,但其核心思想——量化绿色养殖为环境带来的好处——无疑为我们争取政策支持和市场溢价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它教会我们如何从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每天的劳作。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就像是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师在耳边细细讲解他的独家秘笈。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鹅的品种选择和疾病防控那一章节。市面上很多养殖书籍对疾病的描述总是笼统而恐慌,让初次接触养殖业的人感到无所适从。然而,这本书却采取了一种非常积极且预防为主的策略。它不仅仅罗列了常见的病症名称,更是深入探讨了环境因素如何诱发这些疾病,比如湿度、通风、温度的微小变化对鹅群呼吸道的影响。其中关于“自然免疫力增强计划”的部分尤其精彩,作者似乎对草药和天然饲料的配伍有着独到的见解,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的食疗方案,而不是一味依赖抗生素。我按照书中推荐的几款草料搭配尝试了一下,明显感觉到鹅群的精神状态和羽毛光泽度都有了显著提升。这种回归自然的养殖哲学,体现了作者对动物福利的深切关注,也为我们这些追求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操作指南。书中对不同年龄段鹅的营养需求曲线的描绘,精确到克,这种严谨性令人信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