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北京公共交通史话

当代北京公共交通史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牧 著
图书标签:
  • 北京
  • 公共交通
  • 交通史
  • 当代史
  • 城市发展
  • 社会变迁
  • 文化
  • 历史
  • 北京历史
  • 交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801706263
版次:1
商品编码:1004537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8
字数:20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当代北京编辑部用几年的时间,策划、编辑了这套《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这套丛书属于当代北京编辑部组织编写的《当代北京丛书》中的史话系列,它的目的是记录和宣传北京在新中国成立后,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当代北京史的研究成果,帮助大家了解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同时,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向世人展示当代北京的成就和风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历史是需要用文字、图片等记录下来的。记录的方式很多,党史、国史、地方志以及纪实文学等等都是。这套史话丛书,则是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络清晰,横向展现充分;又具有“话”的特点,即力求叙述的通俗生动和议论的简洁明了,使老百姓愿意读、喜欢读。这个努力是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就需要请读者来做出评判了。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驴车、人力车、有轨电车(1949年以前)
一 “站口儿”和“跑趟子”
二 旧社会的“骆驼祥子”
三 “公共马车”进京
四 北京城内的“当当车”
五 萧条后的衰败
第二章 从修车到造车(1949年-1956年)
一 修旧车解燃眉之急
二 南京的“大道奇”进京
三 从国外买车增加运力
四 造新车走强身之路
五 英姿飒爽的女售票员
六 由调度“调派”的出租汽车
第三章 实现国产化(1957年-1966年)
一 无轨电车驶上街头
二 有轨电车悄然隐退
三 顶置“气包”的公共汽车
四 总理乘坐公交车
第四章 地铁的修建(1967年-1984年)
一 地铁筹划起波折
二 军队挂帅地铁开工
三 地铁一期建成
四 珍贵的地铁参观票
五 地铁二期建成
六 地铁与北京城
七 “大通道”一车光
第五章 告别“乘车难”(1985年-1996年)
一 贴近百姓的“面的”
二 经营品种增加
三 开往春天的“地铁”
第六章 驶入快车道(1997年-2006年)
一 “公交优先”
二 “绿色公交”
三 贯通的“地下长龙”
四 高架的通途
五 多彩的出租车
六 “一卡通京城”
七 动脉贯南北

精彩书摘

  第六章 驶入快车道(1997年-2006年)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北京公交加速硬件更新,增加运营车辆,扩大线网覆盖面,调整线网布局,形成了市内公共电汽车、出租汽车以及地铁、城市铁路并存的公共交通体系,市民“出行难”有所缓解。
  1997年开始实施“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此后数年里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得以充实,公交发展不仅拥有了一个政策平台,而且提升到了观念创新的境界。硬件设施的建设旨在直接增加交通供给,“公交优先”政策的落实则试图通过改变市民出行交通工具的选择,以实现改变交通结构,进而减轻交通压力。
  公交车已不再是单一的“大通道”,专线车、空调车、双层车、旅游车、中型巴士、小公共汽车满足了不同层次乘客的需求。开学“6”字头线路,中型公共汽车驶入了道路狭窄、长期不通车的居民小区。毫子显示屏、报站机、发光路牌、车内监视系统、自动变速器等新科技的应用,提高了公交车的科技含量。公交枢纽建成,方便乘客换乘。
  人口与交通资源、汽车与交通设施之间的矛盾日渐加剧,给交通管理、城市环保、城市竞争力、市民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压力。交通拥堵成为很多大城市的一大顽疾,解决交通拥堵的出路是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为此,北京市投资数百亿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特别对轨道交通和大容量快速公交给予投资倾斜,初步建立起了以地面快速公交和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地面常规公共交通为主体、以换乘站为节点,各种客运交通方式有机衔接、遍布全市的现代化公共交通体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环保、健康等新理念融人了换代的公交车。构建绿色城市公共交通,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民众关注的焦点,北京公交正在向全新的环保时代跨进。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进入21世纪以后北京公交发展的主旋律,公交设施的设计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立体交通和快速交通包含了更丰富的内容,现代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目标是高效、安全、环保、舒适和文明。
  ……

前言/序言

null



漫步古都的脉动:一部关于北京城市空间与社会变迁的编年史 本书并非聚焦于交通工具的技术演进或运营模式的枯燥梳理,而是以一种更具人文关怀和历史纵深的视角,深入探究了北京这座千年古都自诞生之初,其城市空间形态如何被内在的社会结构、政治权力更迭以及民众的日常生活需求所塑造和反塑。我们试图描绘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其核心线索是“人与地”的关系,即人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如何理解、使用并改造他们所处的城市环境。 第一章:城墙内外——权力空间的几何学 本章溯源至元大都的规划蓝图,重点剖析了都城营建中蕴含的儒家礼制与权力哲学。北京城的格局,从宏伟的中轴线到森严的里坊制度,无不体现着集权统治的意志。我们将探讨“城墙”这一物理界限,如何转化为社会阶层、功能分区乃至心理认知的壁垒。内城与外城的差异,宫殿区与平民居住区的空间隔离,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距离,更是权力与财富分配的直观体现。通过解读古籍中的城市规划图谱,我们可以窥见早期北京如何通过空间布局来固化其政治合法性与社会等级秩序。例如,对“九门”的命名与功能划分,如何反映了帝国对外界沟通与内部控制的精妙平衡。 第二章:胡同与四合院——肌理中的生活哲学 离开宏观的城垣叙事,本章转入北京城市最微观、最富生命力的肌理——胡同与四合院。这不仅仅是民居建筑的介绍,更是北京社会组织形态的物质载体。胡同的曲折幽深,四合院的内向封闭,共同构成了特定历史时期北京人社交网络与家庭伦理的“容器”。我们将考察不同时代、不同阶层在胡同中形成的独特生活方式,例如邻里间的互动模式、公共空间(如水井、庙宇)的使用权限与规范。通过对清末民初胡同生活场景的细致重构,展现传统北京城“熟人社会”的温情与桎梏。此外,本书将对比分析传统格局在近代资本涌入与现代化思潮冲击下面临的初步裂变与重构尝试。 第三章:帝国末期的焦虑与现代化的萌芽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随着清王朝的衰落和西方文明的渗透,北京的城市面貌开始出现深刻的断裂。本章聚焦于这一转型期的“未竟之变”。我们考察了早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尝试,例如电灯、自来水管道的引入,它们如何打破了原有的生活节奏,并催生了新的社会空间需求。重点分析了“使馆区”的出现,这一异质空间的建立,不仅是政治力量的展示,更是文化冲突与生活方式碰撞的前沿阵地。对于“新式学堂”、“商市街区”的出现,我们也进行了空间意义上的解读,它们是如何在传统肌理中撕开新的裂口,预示着未来城市形态的走向。 第四章:革命的洪流与空间的再造(1928-1949)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北京更名为北平,城市地位的下降并未阻碍其内部的现代化进程。本章重点关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政治动荡背景下,北平城市空间结构如何被社会思潮和经济压力重塑。我们分析了城市边缘地带的扩展,以及新式公共建筑(如大学校园、医院)如何以现代主义的理性姿态介入古老的城市肌理。这一时期,西式园林、公园的兴建,标志着市民对休闲娱乐和公共休憩空间需求的提升。同时,抗战时期的城市封锁与物资运输体系的调整,也从侧面反映了城市对外依存度的变化。本书将通过对当时报刊、私人信件中对城市空间抱怨与赞美的记录,勾勒出复杂的人心在空间变迁中的挣扎与适应。 第五章:规划雄心与大拆大建的序曲(1949-197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被赋予了全新的政治使命——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其空间形态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宏大叙事。本章详尽考察了从“分区设市”到“总体规划”的演变过程。我们深入探讨了“城市更新”概念的早期形态,如对旧城区的“危房改造”与“环境治理”,这些举措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对原有的邻里网络和历史街区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切割。天安门广场的扩建、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的落成,是国家意志强力介入城市形象塑造的里程碑。本章将着重分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居住、工作、休闲三大功能如何在城市中被强行分离和重新布局,以及这种分离对人们日常通勤和社区认同感带来的冲击。 第六章:边界的消融与功能的分化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北京的城市空间开始经历前所未有的快速扩张。本章关注的是城市边界的模糊化,以及郊区卫星城的崛起对中心城区的反作用力。我们分析了工业布局的调整,从传统内城区的工厂外迁,到新兴开发区(如中关村)的形成,这些变化如何重塑了北京的经济地理。同时,私有经济的复苏对商业空间的再激活,使得传统商业街区与新兴购物中心的共存成为常态。本章旨在揭示,在市场力量的驱动下,原有的等级森严的空间秩序开始松动,城市生活开始向多元化、碎片化的方向发展,这为后续的城市景观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系。 本书通过对历史文献、城市规划图则、个人回忆录以及考古发现的交叉印证,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多尺度的北京城市编年史。它关注的不是“路在哪里建起来了”,而是“路是如何改变了人的生活轨迹、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从而提供一种理解北京城演变的独特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大部头,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宏大的史观和精准的细节洞察力达到了完美的平衡。它绝非仅仅是一本地方志式的交通工具介绍手册,更是一部观察北京社会经济变迁的侧面史。作者的视角非常开阔,他将公交系统的发展,紧密地置于北京城市规划、政治运动乃至市民生活习惯的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比如,在谈到特定历史时期,公交路线的调整如何服务于特定的政治或经济需求时,那种深度的剖析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通勤。这种穿透表象、直达肌理的分析能力,极大地提升了此书的学术价值。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哪年引进了哪种型号的公交车”,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引入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它们对城市空间布局产生的深远影响。读起来,你会感觉自己在进行一场跨越百年的、关于城市“毛细血管”如何构建和演化的深度考察。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可以说是“非线性叙事”的典范。它没有固守传统的时间轴,而是采取了主题式的推进,比如“从马车到电气化”、“公交车上的女性角色变迁”、“票价与市民的博弈”等等。这种组织方式,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切入阅读,避免了阅读长篇历史著作时可能出现的疲劳感。尤其是在探讨不同年代公交场站的选址与城市功能重塑之间的关系时,作者的论证脉络清晰得令人惊叹。他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卫星地图和交通规划蓝图,揭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们的活动半径和社交模式的。这不仅仅是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部生动的城市地理学案例分析,对于研究城市发展史的同仁来说,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评分

坦白讲,起初我对这样一本专注于“交通工具”的书抱有一丝保留,总觉得题材可能略显小众。然而,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对“公共交通”这个概念的理解远超出了轨道和轮胎本身。他将公共交通视为社会流动性的载体,是城市精神的具象化体现。书中对于特定历史时期,公共交通系统在应对重大事件(比如灾害、政治集会或重大庆典)时的应急反应和市民的配合程度的描述,尤为精彩。这种对“系统韧性”的关注,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社会学功底。他展示了这条条线路如何连接起城市的各个角落,如何成为一个巨大、有生命的有机体在运转。读完后,我再乘坐任何一种公共交通工具时,都会不自觉地思考它背后的历史、规划和无数次不起眼的维修与坚守,视角被彻底打开了。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采取那种刻板的、编年式的历史梳理,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说书人,娓娓道来,将那些原本冰冷的数据和路线图,注入了鲜活的人间烟火气。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早期公交系统萌芽阶段时的那种细腻笔触。例如,对于那些最早期的“洋车子”或人力三轮公交的描写,书中仿佛能让你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尘土味和汗水味。作者显然是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口述史收集,使得那些曾经穿梭于前门大街、西单商圈的景象,在文字中栩栩如生。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交通工具的更迭,更是在捕捉城市脉搏的跳动,记录下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代的市民,是如何与这些交通载体共生共存的。那种对历史细节的执着,让人不得不为之动容,仿佛每一站的停靠,都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变迁或一个行业的兴衰。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老派文人的严谨和幽默,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那种对专业术语的解释恰到好处,不会让人有高深莫测之感,但同时又保持了应有的学术深度。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作者在引用历史文献和早期报纸片段时的那种“信手拈来”。他似乎总能在最恰当的时候,抛出一个当时市民对于新开通线路的抱怨、赞美或是戏谑的评论。这些“小花絮”如同点缀在宏大叙事中的宝石,不仅调剂了阅读的节奏,更重要的是,它们提供了第一手的、未经修饰的民间情绪,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和可信度。这让整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北京人对“快”和“远”的渴望与挣扎。

评分

回过头来从公交的侧面看北京的城市发展史。只是成书时间较早,观点和状况还停留在5年前。建议喜欢怀旧和收集北京发展史的同学看看。图片很山寨。

评分

回过头来从公交的侧面看北京的城市发展史。只是成书时间较早,观点和状况还停留在5年前。建议喜欢怀旧和收集北京发展史的同学看看。图片很山寨。

评分

回过头来从公交的侧面看北京的城市发展史。只是成书时间较早,观点和状况还停留在5年前。建议喜欢怀旧和收集北京发展史的同学看看。图片很山寨。

评分

回过头来从公交的侧面看北京的城市发展史。只是成书时间较早,观点和状况还停留在5年前。建议喜欢怀旧和收集北京发展史的同学看看。图片很山寨。

评分

回过头来从公交的侧面看北京的城市发展史。只是成书时间较早,观点和状况还停留在5年前。建议喜欢怀旧和收集北京发展史的同学看看。图片很山寨。

评分

回过头来从公交的侧面看北京的城市发展史。只是成书时间较早,观点和状况还停留在5年前。建议喜欢怀旧和收集北京发展史的同学看看。图片很山寨。

评分

回过头来从公交的侧面看北京的城市发展史。只是成书时间较早,观点和状况还停留在5年前。建议喜欢怀旧和收集北京发展史的同学看看。图片很山寨。

评分

回过头来从公交的侧面看北京的城市发展史。只是成书时间较早,观点和状况还停留在5年前。建议喜欢怀旧和收集北京发展史的同学看看。图片很山寨。

评分

回过头来从公交的侧面看北京的城市发展史。只是成书时间较早,观点和状况还停留在5年前。建议喜欢怀旧和收集北京发展史的同学看看。图片很山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