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经(外十三种)

促织经(外十三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贾似道 等 著,廖莲婷 校
图书标签:
  • 经学
  • 古籍
  • 佛经
  • 目录学
  • 善书
  • 编纂
  • 辑佚
  • 版本
  • 中国古典文献
  • 文献编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1411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710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宋元谱录丛编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8
字数:1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博识多闻,是儒家强调的治学理念。孔子说的“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历来为人所重视,这种“多识”的追求发展到宋代,就成了一种“尚博”的风气,以致宋人有一物不识、一事不知为耻者。随着“鸟兽草木之多识”的日益增长,经济的发展繁荣,士人阶层的崇尚,以及印刷业造纸业的发达、市场的繁荣,宋代出现了大量的草木、鸟兽、虫鱼谱录,《四库全书》在著录历代书籍时,在子部下设“谱录类”及其系属之门“草木鸟兽虫鱼之属”,收录有大量的宋代谱录。宋元此类“草木鸟兽虫鱼”之谱录图书,卷帙不大,内容多趣,读之能怡情,能博物,也可以作为学问加以研究,一卷在手,兴味无穷。本书汇录《蟹谱》、《促织经》、《桂海禽志》、《桂海兽志》、《笋谱》、《菌谱》、《禾谱》等十三种宋代记录草木鸟兽虫鱼的谱录,以及一种元代枣谱,即柳贯的《打枣谱》,并选择精善且常见之本为底本,参照其它存世版本,加以点校,以助读者新知启慧、陶治性情、为学修养之用。

作者简介

  《促织经》及其他十三种作品的作者为宋元时期的文人学者。
  贾似道(1213-1275),字师宪,号悦生,南宋晚期权相。浙江天台屯桥松溪人。
  本套宋元谱录丛编主编顾宏义,1959年生,上海人。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研究宋史和古典文献学。著有《宋朝方志考》、《教育政策与宋代两浙教育》、《细说宋太祖》、《细说萧太后》、《宋初政治研究——以皇位授受为中心》等。

目录

总 序 顾宏义
前 言 廖莲婷
蟹谱 (宋)傅 肱
蟹略 (宋)高似孙
促织经 (宋)贾似道
禽经 (宋)佚 名
桂海禽志 (宋)范成大
桂海兽志 (宋)范成大
桂海虫鱼志 (宋)范成大
桂海果志 (宋)范成大
荔枝谱 (宋)蔡 襄
橘录 (宋)韩彦直
禾谱 (宋)曾安止
菌谱 (宋)陈仁玉
笋谱 (宋)僧赞宁
打枣谱 (元)柳 贯

精彩书摘

  蟹谱
  (宋)傅肱
  傅肱,字自翼,北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著《蟹谱》二卷,分上、下两篇,前有嘉祐四年(1059)冬自序,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亦载是序为嘉祐四年,四库馆臣则辩证称“嘉祐”当为“元祐”之讹,所言似可信也。
  本书所录皆有关蟹之故事,上篇多采旧文,下篇则是傅肱自记所闻所见。其书雅驯有趣,在历史上颇有影响,今人亦多爱之。自古以来,蟹皆被视为美食,富含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吃蟹作为一种文化,从魏晋时期就已开始,《世说新语·任诞》载,晋人毕卓是“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隋炀帝更以蟹为食品中至珍,《清异录》载:“炀帝幸江都,吴中贡糟蟹、糖蟹。每进御,则上旋洁拭壳面,以金镂龙凤花云贴其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蟹谱》一书的喜爱有增无减,不只在贵族阶层,平民百姓亦然,不断从此书中获取专门知识,从而提高文化素养。
  今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录文,校之以《百川学海》本,并参考钱仓水先生之《蟹谱蟹略校注》,重新整理点校,以飨读者。
  卷上
  蟹之为物,虽非登俎之贵,然见于经,引于传,著于子史,志于隐逸,歌咏于诗人,杂岀于小说,皆有意谓焉。故因益以今之所见闻,次而谱之。自总论而列为上、下二篇,又叙其后,聊亦以补博览者所阙也。神宋嘉祐四年冬序。
  总论
  蟹,水虫也。其字从虫,盱鬼反。亦曰鱼属,故古文从鱼作蟹。以其外骨,则曰介虫;取其横行,目为螃蟹焉。骨眼蜩腹,虫匡脑鲎足,其爪类拳丁,其··类执钺,匡跪又皆外刺。性复多躁,或编诸绳缕,或投诸笭箵,则引声噀沫,必死方已。类皆鱼隋育。生于济、郓者,其色绀紫;出于江、淛者,其色青白。此举其所育多者尔,凡有水之地,不无此味。小者谓之蟚蚎,中者谓之蟹匡,长而鋭者谓之蠞,音截。甚大者谓之蝤蛑。虽皆有佳味,独蟹参于药论耳。明、越溪涧石穴中亦出小蟹,其色赤而坚,俗呼为石蟹,与生伊、洛者无异。厣圆多腴而夺之··,脐长多瘠而与之虾。其生于盛夏者,无遗穗以自充,俗呼为芦根蟹。谓其止食茭芦根。瘠小而味腥,至八月则蜕形。已蜕而形浸大,秋冬之交,稻梁已足,各腹芒走江,俗呼为乐蟹,最号肥美。由江而纳其芒于海中之魁,遇冰雪则自伏淤淀,不可得矣。今人设啖具以案酒者,此特为之先置焉。江、淮间尚推重如此,况非所育之地乎?何曾《食疏》、弘君《食橄》、虞悰《饮食》,亦未必不珍此味也。虞悰《南史》有传,但名存而书亡,此为恨耳。
  曰蟚蚎者,二月、三月之盛出于海涂,吴俗犹所嗜尚。岁或不至,则指目禁烟,谓非佳节也。今之通、泰,其类实繁,然有同蟚虫越差大而毛,好耕穴田畆中,谓之蟚蜝,毒不可食。晋蔡道明误食之,几死,尤宜慎辨也。又多生于陂塘沟港秽杂之地,往往因雨,则濒海之家,列阵而上,填砌縁屋,虽驱挮之不去也。噫!蟹虽微类,至于腹芒以朝其魁,其得自然之礼欤。嗜欲已足,舍陂港而之江海,其得自然之智欤。虽外刚躁而内无他肠,其得自然之正欤。岂独以其滋味餍世人之口腹哉?故论其略,而冠诸二篇之首。
  上篇
  离象有匡仄行螖蠌走迟虫孽性躁左持捕鼠不啖郭索蟚蜝诛解系蛙矜龟长侈味琐王吉介虫之孽无肠公子天文食证异名诫嗜兵异集鼠鲎类浦名画输芒蛉腹同鼠孽为菑玉篇月令图经琴声唐韵说文长生食莨斩王摅药证
  离象
  《易》之“离”象曰:为鳖,为蟹,为蠃,为蚌,为龟。孔颖达云:取其刚在外也。
  有匡
  《檀弓》曰:成人有其兄死而不为衰者,闻子皋将为成宰,为衰。成人曰:蚕则绩而蟹有匡,范则冠而蝉有緌,兄则死而子皋为之衰。孔颖达云:蟹背壳似匡。
  仄行
  《周礼》:梓人为簨簴。别叙:小虫,蟹属,以为雕琢。郑康成注云:刻画祭器,博庶物也。虫自外骨至胸鸣,内有仄行者,释云蟹属。贾公彦疏曰:今人谓之螃蟹,以其侧行者也。内却行者,螾衍之属,即由延也。脰鸣者即虾蟇也,纡行者即蛇也。案《周礼》,祭器未有以由延、螃蟹、虾蟇及蛇为饰者,不知起何法制。且经文但云以雕琢耳,康成专取为祭器之饰,义诚安考。
  螖蠌
  《尔雅·释鱼篇》云:螖蠌,小者蟧。蟧,螺属,见《埤苍》。或曰:即螖也,似蟹而小。
  走迟
  《大司乐》乐六变注:蛤蟹走则迟。
  虫孽
  越王勾践召范蠡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今其稻蟹不遗种,其可乎?”注:蟹食稻。对曰:“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王姑待之。”
  性躁
  《荀子·劝学篇》云: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所寄托者,用心躁也。注:跪,足也。螯,蟹首上如钺者。蟹皆八足,此云六者,谬文。然今观蟹行,后两小足不着地,以其无用所,略而不言。
  左持
  《晋春秋》:毕吏部卓,字茂世,尝谓人曰:“左手持蟹螯,右手执酒杯,拍浮酒池中,足乐一生哉!”
  捕鼠
  《淮南子》曰:使蟹捕鼠必不得。
  不啖
  虞预《会稽典录》云:吞舟之鱼,不啖鰕蟹。《玉篇》作鰕,长须虫也。熊虎之爪,不剥狸鼠。
  郭索
  《太玄·锐》前一:蟹之郭索,后蚓黄泉。范明叔云:一,水也,所称泉亦为水;所称蟹五为裸,所称蚓言蟹之与蚓者,用心之不一,虽有郭索多足之蟹,不如无足之蚓者,以其用心之一也。
  蟚蜝
  《晋书》:蔡谟,字明道,初渡江,见蟚蜝,大喜曰:“蟹有八足,加以二螯。”令烹之。既食,吐下委顿,方知非蟹。后诣谢尚而说之,尚曰:“卿读《尔雅》不熟,几为《劝学》死。”
  ……

前言/序言

  总序
  何谓谱录?谱录就是依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撰成的书籍。《释名》释“谱”云:“布也,布列其事也。”又云:“谱,绪也,主叙人世类相继,如统绪也。”《说文》云“谱,籍录也”。而录即指按门别类、依一定次序记载相关人之言行或事物的书籍。因此,中国古代最先出现的谱录,乃与家族世系的记载密切相关,如司马迁《史记?三代世表》称“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又《汉书?艺文志》著录的西汉秘府藏书,有《帝王诸侯世谱》、《古来帝王年谱》等。因为此类谱录著作的编纂特点,故后人也开始利用谱录来记载不同类别的事物,如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即通过排比《诗经》十五国风、大小雅、三颂的资料而撰成《诗谱》,用以显示其与时代政治、地域风土间的关系。于是后来就出现了单为记载经典所载物品的谱录,如三国吴陆玑撰有《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二卷,进而有晋代戴凯之的《竹谱》,南朝梁陶弘景的《古今刀剑录》、陈虞荔的《鼎录》等。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至此形成了一类以记物为主的书籍,专门记载某物或某一类物品的产地、形态、类别、特性、逸闻趣事及与之相关的诗文等,间附精美插图。至唐代陆羽撰成《茶经》三卷,“其书分十类,曰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其曰具者,皆采制之用;其曰器者,皆煎饮之用。故二者异部。其曰图者,乃谓统上九类,写以绢素张之,非别有图。其类十,其文实九也。言茶者莫精于羽,其文亦朴雅有古意。七之事所引多古书,如司马相如《凡将篇》一条三十八字,为他书所无,亦旁资考辨之一端矣”。由此,此类饶有趣味的图书——谱录的体裁趋于成熟定型,而影响后世甚巨。
  中国古代谱录发展至宋代,各种不同类型的谱录著述纷至沓来,卷帙繁复,蔚为大观:与农事有关的如曾安止的《禾谱》、僧赞宁的《笋谱》、范成大的《桂海果志》等,与日常饮食有关的如苏轼的《东坡酒经》、窦苹的《酒谱》、王灼的《糖霜谱》等与蔡襄的《茶录》、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等,另有草木花卉谱如赵时庚的《金漳兰谱》、范成大的《范村菊谱》、胡元质的《牡丹谱》、陈思的《海棠谱》等,有鱼虫禽兽谱如傅肱的《蟹谱》、贾似道的《秋虫谱》、范成大的《桂海禽志》等,有文房四宝谱如苏易简的《文房四谱》、欧阳修的《砚谱》、李孝美的《墨谱法式》等,有玉石古玩谱如杜绾的《云林石谱》等,有泉币鼎彝谱如董逌的《钱谱》、洪遵的《泉志》、吕大临的《考古图》、王黼的《宣和博古图》等等。这一文化盛观的出现,与宋代文化尤其是与市民休闲娱乐文化的高度繁荣密切相关。
  我国近现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宋代之金石学》一文中指出:“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其原因在唐、宋之际,随着阶级结构与生产关系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世人对日常娱乐休闲生活的需求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促进了城市娱乐休闲文化的多元化、平民化,使得娱乐休闲文化自贵族阶层整体下移至平民社会,从而构成了宋代文化大异于前代汉、唐文化的一大显著特征。在这一社会文化背景下,宋人撰写了多种专门记录与城市休闲娱乐生活紧密相关的谱录类书籍。与前代谱录多与生产种植内容有关者不同,北宋时人撰写了数量颇众的园林花卉、文人清赏类谱录,前者如欧阳修《洛阳牡丹记》、沈立《海棠记》等,而杜绾《云林石谱》、苏易简《文房四谱》等显然属于后者。发展至南宋,更出现了与市井娱乐文化密切相关的谱录,其中著名者似当属题名贾似道所撰的《秋虫谱》(也称《促织经》)了。
  宋代斗蟋蟀之风甚盛行,据《西湖老人繁胜录》载,南宋杭州人极喜养斗蟋蟀,所谓“促织盛出,都民好养”,街坊中辟有专门的蟋蟀市场,供爱好者选购:“每日早晨,多于官巷南北作市,常有三五十人火斗者。”而且由于玩者众多,所以城外农村里有专门捕捉、贩卖蟋蟀为生者,而城里也出现了专以驯养蟋蟀为职业的“闲汉”。贾似道为南宋末宰相,但也是一个著名的蟋蟀迷。据《宋史》载,当时蒙古铁骑大举围攻长江中游重镇襄阳城,军情危急,但贾似道“日坐葛岭,起楼台亭榭”,与“博徒日至纵博”,甚至“与群妾踞地斗蟋蟀”,由此被后人戏称之为“蟋蟀宰相”。但他所撰的《秋虫谱》,分赋、形、色、养、斗、病等,对蟋蟀进行了详尽论述,可算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研究蟋蟀的专著,影响后世颇大。
  撰成于南宋中晚期的《百宝总珍集》,也可算是一本奇书。《百宝总珍集》,据清代四库馆臣推测,大概为南宋都城临安城中从事古玩珍宝生意的商贾所编集,但其撰者已不可考。书中所载所记百数种珍宝玩器,每每详列其市场价格、真伪优劣、辨识手段等,并于每种器物前具载七言绝句一首,而行文多用市井口语、鉴宝行话,如卷一“青玉”条诗曰:“青玉从来分数等,滋媚润者彼人观。做造不论大与小,碾造仁相做钱看。”文云:“凡看玉亦有数等,上至不断青,下至碧绿色者,若颜色唧伶,样制、碾造、花样仁相,盏椀或腰条皮、束带、绦环零碎事件之属多着主。如绿色或夹石样范,花样不好,皆是猫货。已上数等皆是卖外路官员,此间少着主。”可见具有很高的古玩鉴定价值,也可由此一窥当时与古玩相关的各色人等以及市井口语、风俗等等。
  承宋代余绪,元人所撰谱录虽然数量较少,但与宋代相比,其内容多关于器物及食谱,由此构成了元代谱录著述的一个特色。
  随着谱录著述之种类、数量都较前激增,于是在宋代书目中开始设置谱录专类以收录此类文献。
  宋代以前,谱录文献被附入别类之中,如《隋书?经籍志》将《竹谱》、《钱图》等归入“史部?谱系”类中,《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却将《钱谱》、《相鹤经》、《鹰经》、《相马经》、《相贝经》等归入“子部?农家”类。直至南宋中期以前,仍无专类可归,如北宋《崇文总目》将《竹谱》、《笋谱》、《茶谱》、《花木录》、《钱谱》等归入“子部?小说”类,《相鹤经》、《鹰经》等归入“子部?艺术”类;而郑樵《通志?艺文略》将谱录收入“食货”类,其“食货”类下分六小类,其中《钱谱》、《鼎录》、《刀剑录》、《锦谱》等归于“货宝”小类,《墨谱》、《砚录》、《文房四谱》与《香谱》等归于“器用”小类,《相鹤经》、《相马经》、《鹰经》、《禽经》等归于“豢养”小类,《竹谱》、《笋谱》、《茘枝谱》、《花谱》、《木谱》等归于“种艺”小类,而《茶谱》、《酒录》等则分别归于“茶”、“酒”两小类。南宋著名目录学家尤袤有鉴于此,遂在其所编撰的《遂初堂书目》“子部”之下专门设立了用来收录上述相关书籍的“谱录类”。
  对于尤袤在四部分类中设置“谱录类”的原因,清代馆臣如此分析道:“古人学问各守专门,其著述具有源流,易于配隶。六朝以后,作者渐出新裁,体例多由创造,古来旧目遂不能该,附赘悬疣,往往牵强。《隋志》‘谱系’本陈族姓,而末载《竹谱》、《钱谱》、《钱图》,《唐志》‘农家’本言种植,而杂列《钱谱》、《相鹤经》、《相马经》、《鸷击录》、《相贝经》,《文献通考》亦以《香谱》入‘农家’,是皆明知其不安,而限于无类可归,又复穷而不变,故支离颠舛,遂至于斯。惟尤袤《遂初堂书目》创立‘谱录’一门,于是别类殊名,咸归统摄。此亦变而能通矣。”所以在其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时,即沿用《遂初堂书目》“其例,以收诸杂书之无可系属者”。但因属初创,故而《遂初堂书目》“谱录类”所收录的尚还混录有《侍儿小名录》、《警年录》之类当归入“传记类”的书籍,而至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子部?谱录类”则专门收载记物之谱录,并据图书的内容,还于其下分为“器物之属”、“食谱之属”与“草木鸟兽虫鱼之属”三小类。由此,谱录当以记物为主的定义方才正式定型。
  因岁月久远,宋元时期的卷帙繁盛的谱录著述多有佚失,其具体数量今日已难以考述。今日可考录的宋元谱录,大致在120种上下,其中宋代谱录约100种。这流传于世的百余种宋元谱录,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其书完整保存至今的,如宋吕大临《考古图》、洪遵《泉志》、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元李衍《竹谱》等。二是其书通过《说郛》等丛书摘要载录才得以传诸后世的,如宋常懋《宣和石谱》、田锡《曲本草》、元宋伯仁《酒小史》等,已非完篇。三是从一书中抄录一篇别出而为单行本者,如宋初陶穀《清异录》本属杂采隋唐至五代典故的笔记著作,其中“茗荈门”被后人抄出单独成书,题名《荈茗录》,成为一本屡为后世引用的茶书。南宋著名文学家范成大撰有《桂海虞衡志》,有志山、志金石、志香、志酒、志器、志禽、志兽、志虫鱼、志花、志果、志草木、杂志诸篇,被后人分别抄出单行题《桂海酒志》、《桂海果志》、《桂海花志》、《桂海草木志》、《桂海虫鱼志》、《桂海禽志》、《桂海兽志》、《桂海香志》、《桂海器志》等;而元代费著的《笺纸谱》、《器物谱》、《蜀锦谱》、《钱币谱》、《楮币谱》等,也本为其所著的方志《成都志》中诸篇,但为时人所珍视,而抄录别行者。对此,本丛编皆视为单独著述,分别编录于各类之中。
  从现存的宋元谱录情况看,其著者遍及社会各层面,其中姓名可考的,有贵为天子者(宋徽宗《大观茶论》),有官拜宰执大臣的(如苏易简、丁谓、欧阳修、周必大、贾似道等),有著名文人、书画家(如宋苏轼、米芾、洪迈、范成大、陆游,元倪瓒、杨维桢等),有隐士逸人(如林洪等),有僧侣(如释仲仁、僧赞宁等),另外有署名别号的,如题名审安老人者撰有《茶具图赞》、渔阳公撰《渔阳石谱》、鹿亭翁撰《兰》等,或是因为此类谱录乃属“小道”,为免世人“玩物丧志”之讥而不愿题真实姓名者。但也有个别谱录的著者姓名原本失传不详,今所题姓名乃是后人在刻印书籍时所添加,其真伪于今日已不易探考,故本丛编一仍其旧。
  本丛编所收录宋元诸谱录,大体先据其内容归入其类,同类者大体依据著者生卒年月为序编列(生卒年不详者,即以其主动活动年月为据编排)。每种谱录正文前,皆简述其撰者生平、谱录撰成年月及其主要内容、传世版本等情况;其篇末,酌收有关序跋、题记等,以助于阅读。
  本丛编所收录诸谱录,其底本一般择其精善且常见者,并酌校他本一、二种,但如其文字语义可两通者,即不予校改,而有明显舛误、脱漏、衍文者,则以圆括号“()”标示其为误字、衍文,而以方括号“[]”标示其为正字、补字,但不另出校勘记。
  又本丛编在编纂中,参考了不少前贤时哲的研究或校点整理成果,限于体例,未能一一标示指出,故于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顾宏义
  乙未五月于海上梦湖书屋


好的,以下是针对您提供的书名“促织经(外十三种)”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些简介力求内容详实,风格自然,旨在涵盖广泛的主题和体裁,避免任何模板化或重复性的表达。 --- 1. 《山海异闻录》 体裁: 志怪小说、博物学考察记录 内容梗概: 本书并非一般的神怪故事集,而是一部以古代地理学和博物学视角审视世界边缘地带的奇特记录。作者以游历者的身份,深入记载了传说中人迹罕至的“四极之地”所见的奇异生物、异域风俗及自然奇观。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东山经”、“西山经”、“南山经”、“北山经”四大卷,辅以“海外四篇”。每一条记载都遵循着固定的格式:首先标明山脉或水系的走向与距离,随后详述其中栖息的物种——这些物种往往具备超乎寻常的生理特征,如“三首独足”的飞禽,或“通体琉璃”的走兽。这些描述并非纯粹的虚构,而是融合了古代先民对未知生物的观察、提炼与想象。 其中,关于矿物和草药的记载尤为详尽。《山海异闻录》记录了多种能够“起死回生”或“点石成金”的灵草,以及蕴藏于特定山脉深处的稀有金属。这些记载对于后世炼丹术士和方士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书中对于异邦部族的文化习俗也有细致入微的描写,例如某些部落的祭祀仪式、服饰特点乃至语言的片段。这些描述虽然带有早期文明的局限性与偏见,但为后世研究古代民族迁徙与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模糊了神话与现实的界限,它既是探险家的笔记,也是早期自然科学的雏形。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跟随作者穿越了亘古洪荒,目睹了一个充满生命力与神秘感的古代世界图景。 --- 2. 《太平农政全书》 体裁: 农学专著、农业管理学 内容梗概: 《太平农政全书》是汇集了自周秦至宋元历代农耕经验与水利工程理论的集大成之作。本书的编写目的在于稳定民生,确保国家粮食生产的持续高产与科学管理。全书共计三十卷,内容涵盖了从宏观的田地规划到微观的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 第一部分:土地与水利。 详细论述了不同土壤的性质区分(如黄壤、赤土、膏腴地),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耕作方式。水利部分则收录了多种灌溉渠的修建图样和维护要点,特别强调了季节性洪水预警与防范策略。书中对“水车”、“龙骨水车”的结构图解精妙,体现了高超的机械原理。 第二部分:五谷与杂作。 重点讲解了稻、黍、稷、麦等主要作物的选种、育秧、移栽、施肥时间表。其中对于“稻作”的精耕细作描述尤为细致,包括“浅水勤晒”、“深水护根”等不同阶段的管理手法。对于麻、豆、瓜果等经济作物的轮作技术,也提出了科学的搭配方案,以保持地力。 第三部分:畜牧与林业。 不仅涵盖了牛、马、羊等役用牲畜的饲养与疾病防治,更探讨了蚕桑养殖的技术优化,包括桑树的修剪技术和缫丝的火候控制。林业部分则首次系统论述了木材的采伐周期与树种的合理培育,强调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长期规划。 第四部分:农事管理与灾害应对。 详细罗列了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农事安排,并附录了不同地区常见的水旱涝灾的应急处理手册。书末附录的“饥馑时节的节约指南”,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忧患意识与济世情怀。 本书结构清晰,图文并茂,是古代农业技术成熟期的重要文献。 --- 3. 《燕京风物志》 体裁: 地方志、城市风俗史 内容梗概: 《燕京风物志》是一部详尽记录了明清两代京城(今北京)城市生活、地域特色和人文景色的地方志著作。它摒弃了传统官修正史中对朝堂更迭的侧重,转而聚焦于市井烟火、百姓日常与文化流变。全书以“坊”、“市”、“园”、“河”为纲,将繁华的帝都划分为若干清晰的地理与功能板块。 坊与市: 书中对内城九坊(如东安坊、西长安坊)的格局、街道的名称由来、以及特定区域的商业特点进行了细致的描摹。例如,对琉璃厂的古玩书肆、前门的货栈酒楼、乃至西市的皮货交易,均有生动的场景再现。作者尤其擅长捕捉不同行业工匠的技艺与行话。 园与寺: 园林部分是本书的亮点,对皇家园林(如太液池、西苑)的造景艺术进行了理论层面的分析,并记录了清代王府私家园林的布局特点。宗教场所方面,不仅记录了寺庙的建筑风格和香火旺盛程度,还记录了特定节庆日如“庙会”上的民间活动。 风俗与饮食: 风俗志部分收录了大量的节庆习俗,如元宵灯谜、端午龙舟、冬至祭祖等,并解释了这些仪式的文化渊源。饮食方面,本书被誉为“京城美食图鉴”,它详细描述了炙子烤肉、爆肚、涮羊肉的制作流程,以及不同季节流行的节令食品,甚至记录了宫廷御膳向民间流传的菜式。 文脉传承: 书中还追溯了燕京地区自辽金以来的文化名人、诗词歌赋与地方戏曲(如昆曲与京剧的早期形态)的流变轨迹。 《燕京风物志》以其鲜活的细节和强烈的现场感,为我们重建了一个立体、多层次的古代都城形象。 --- 4. 《万物之理:心学与格物致知辨析》 体裁: 哲学思辨录、心性论 内容梗概: 本书是作者在对宋明理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与心学的核心论点进行长期研究与辩证后的心得结晶。全书旨在探讨“格物致知”的实践路径与“心即理”的内在统一性。作者认为,外在事物的穷理(格物)与内在心性的体认(致知)并非割裂的两端,而是同一真理的不同侧面。 核心论点辨析: 作者首先批判了将“格物”简单理解为对外界器物进行物理拆解的做法,主张真正的“格物”是对事物运行的规律、其产生与消亡的必然性进行彻底的体察与理解。这需要一种高度专注、排除杂念的认知状态。 心性的涵养: 书中大量的篇幅用于阐述“心体”的修养功夫。作者细致分析了“致良知”的具体操作,强调了“知行合一”在日常实践中的重要性。他提出,若心体晦暗,则对外物真相的认知必然失真,因此内功的修炼是外物考察的前提。 辩证统一: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交融”模型。作者以天文观测(格物)与对天道人伦的体悟(心学)为例,论证了心性的开阔能够提升格物所需的洞察力,而格物的实践成果又能反过来印证心性的广博无垠。 全书语言精炼,逻辑严密,充满了富有洞察力的哲学思辨。它不仅是对既有学说的梳理,更是对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实现知行圆满的深刻指引。 --- 5. 《兵法要略:阵法与奇谋》 体裁: 军事理论、战术指导 内容梗概: 《兵法要略》是一部专注于实战战术与古代阵法运用的军事经典。本书的视角聚焦于“临阵指挥”而非宏观战略的谋划,旨在为将军和中层指挥官提供一套可快速学习和执行的战场准则。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侧重于防御阵型与进攻变化。 上册:基础布阵与地形运用。 上册详细解析了中国古代主要的防御阵型,如“方圆阵”、“雁行阵”的构建要领,以及在不同地形(山地、平原、隘口)下的最佳部署方案。作者强调“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原则,并提供了系统性的侦察与情报收集方法。书中对不同兵种(步兵、骑兵、弓弩手)的协同作战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规范。 下册:奇正相生与变阵口诀。 下册是本书的精髓所在,侧重于“变”与“奇”。作者深入探讨了“正兵”与“奇兵”的转换时机,以及如何在战局胶着时迅速实施“穿插”、“迂回”等战术动作。特别收录了数十条针对特定敌人弱点的“奇谋”,这些谋略往往需要极高的临场应变能力。 书中配有大量简洁的“布阵图示”,并辅以古代著名战役中的经典案例进行说明。例如,对“以少胜多”的案例分析,并非简单归功于运气,而是归因于对“势”的精准把握与对敌方心理的有效误导。 本书语言简练,重在实操性,是研究古代战术部署与战场心理学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用“经”字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因为它确实像是一部奠基性的著作。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经一位前辈推荐才留意到它的。这位前辈特别强调,要读就得读这种“原汁原味”的版本。拿到书后我立即明白了其中的深意。它不光记录了“术”,更记录了“道”。比如书中关于如何通过观察蟋蟀的“精气神”来预测胜负的论述,简直像是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探讨。它告诉你,观察不是简单的看,而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和感悟。而且,书中那种对待业余爱好的极致认真态度,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是一种对生活仪式感的极致追求,把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做到了极致的艺术层面。这种精神,在今天这个追求快速、高效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它教会我如何慢下来,去真正欣赏事物最细微的差别和内在的联系。这种深度的代入感,是任何快餐式读物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我必须赞叹这本书在细节呈现上的功力,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养虫的书,简直就是一本生动的“昆虫博物志”加上“生活美学指南”。书中的一些插图(虽然可能因为年代久远而略显模糊),却透露出一种原始的生命力,每一笔都饱含着作者的观察和情感。我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关注周围环境中的细微动静,甚至会琢磨一片叶子的边缘纹路是否适合用来喂养“促织”。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递进式的,初读时可能只关注表面的技法,但随着反复品味,你会越来越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传统技艺传承的责任感。它像是一位沉默的智者,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真正懂得欣赏它的人。对于那些认为传统文化是沉闷无聊的人来说,我真诚地建议他们翻开这本书,它会用最生动、最接地气的方式告诉你,真正的雅致生活可以多么充满乐趣和深度。这是一次值得所有热爱深度阅读者投入时间的精神之旅。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冷门”主题的书本抱持着审慎的态度,总觉得内容会比较单薄,可能读个几页就没啥可看的了。但《促织经》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展现出的系统性和专业性,简直可以媲美任何一门严肃的学科研究。作者对不同“促织”品种的分类细致入微,那种命名方式和特征描述,充满了古代朴素的科学精神。更让我惊叹的是,书中穿插的那些典故和逸闻,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它们不仅仅是用来凑篇幅的,而是与核心内容紧密结合的,解释了这项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地位。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考古学家,在发掘一个被历史尘埃半掩的宝藏。书中的语言虽然古奥,但只要耐下心来,你会发现它蕴含着一种独特的美感,那种对微小生命的尊重,以及对传统民间智慧的珍视,是现代社会很难找得到的。每次读完,总有一种心绪平和、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暂时逃离了喧嚣的现实世界,进入了一个更加纯粹、更有秩序的古人精神领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初看之下,可能会让习惯了现代印刷品的读者感到有些陌生,甚至有些“古朴过头”,但这恰恰是它魅力所在。我得承认,一开始我确实花了点时间来适应那种竖排、繁体字夹杂着大量注释的阅读方式,但一旦进入那个语境,我就彻底沉浸进去了。它不像很多现代的“复刻版”那样,为了迎合大众而做了过多妥协,它保留了原貌的精髓。我特别欣赏它在文献引用上的严谨性,那种层层叠叠的考据,让人感到作者是下了真功夫的。读到某些关于器物制作的段落时,我甚至忍不住放下书,起身去对照着家里的一些老物件,试图还原当时的情景。而且,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即使是描述最枯燥的技艺流程,读起来也像是在听一段娓娓道来的故事,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那些关于“斗场”的描绘,更是生动得仿佛身临其境,能感受到空气中那种紧张又兴奋的氛围。这哪里是一本技艺手册,分明是一部充满烟火气的“微型社会史”。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历史细节有执念的人,它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评分

天哪,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痴迷于古籍和冷门知识的“老饕”量身定做的!我刚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油墨的香气和泛黄的书页,瞬间就把我拉回了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年代。我记得我是在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翻开它的,一开始,我只是好奇地想看看那个“促织”到底是什么,是不是真的像传说中那样,是古代的一种竞技活动。结果,里面的文字和图示,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精妙。它不光是讲怎么养蟋蟀、怎么斗蟋蟀,更像是一本古代生活百科全书。从选材、制作工具的考究,到不同品种的特性分析,作者的细致入微简直令人咋舌。读到一些关于蟋蟀叫声的描写,我仿佛能听见那清脆的“促织”声,在寂静的古宅中回荡。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斗蟋蟀”这个表面现象上,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古代士人阶层那种闲适、雅致又带着一丝江湖气的生活情趣。那些对于不同纹理、不同颜色的描述,那种对自然的观察和热爱,读起来真是赏心悦目。如果你也对古代的“小众文化”怀有深深的敬意,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珍品,每一次翻阅都有新的发现,绝非那种敷衍了事的普及读物可比。

评分

好好,发货速度非常快,包装完整,快递员很幽默,长得像岳云鹏,笑起来很有亲和力!

评分

宋元谱录丛编宋元谱录丛编

评分

感谢京東618 此套书400-200-80入,尚余缺货三本未入。暂等有入。

评分

评分

书本内容还没有看,看起来就舒服,肯定是不错的。希望开卷有益哟。

评分

精品图书,值得拥有!!!!

评分

京东物流给力,书籍完整,书的质量也不错,正品,还会再来!

评分

内容丰富,印刷清晰,好书推荐。

评分

很早就想买了,趁着活动果断入手。物流快,书籍很新。价格优惠!很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