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套装共2卷) [Detailed Report of Archaeological Explorations in Chinese Turkestan]

古代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套装共2卷) [Detailed Report of Archaeological Explorations in Chinese Turkesta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斯坦因 著,巫新华 等 译
图书标签:
  • 和田
  • 新疆
  • 考古
  • 中国
  • 历史
  • 古代
  • 丝绸之路
  • 文化
  • 发掘报告
  • 吐鲁番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9047814
版次:1
商品编码:10148150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Detailed Report of Archaeological Explorations in Chinese Turkesta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02
套装数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以近百万字的篇幅和300多幅图片及地图,详细介绍了斯坦因第1次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古探险的全过程,他的发现直观告诉我们塔克拉玛干绿洲历史上曾经的辉煌。斯坦因《古代和田》的出版标志着20世纪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古研究和昆仑山地理勘测的正式开始,其成果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学术和社会价值。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埋藏和完整保留中国古代文明样本,以及亚欧大陆其他古代文明样本丰富之地。这个区域引起世界长达一个多世纪瞩目的起因,便是20世纪初斯坦因的和田沙漠绿洲考古发掘。
  和田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腹心以及昆仑山中段主体,迄今仍然保留有亚欧大陆数量多、也经典的沙漠绿洲文明遗迹。和田这个丝绸之路关键区域出土的数量和品质惊人的亚欧大陆古代文物,俱为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之见证。

内页插图

目录

《古代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第1卷)》目录:
中译本序
前言
第一章 从克什米尔到帕米尔
第一节 吉尔吉特路和克什甘加河谷
第二节 中国与吉尔吉特的历史关系
第三节 中国对吉尔吉特和通向克什米尔道路的控制
第四节 吉尔吉特和罕萨的古迹

第二章 萨里库勒和到喀什噶尔的道路
第一节 萨里库勒的地理位置和人种分布
第二节 关于萨里库勒的早期中国文献记载
第三节 萨里库勒的历史遗址
第四节 从萨里库勒到喀什噶尔

第三章 关于喀什噶尔的历史记载
第一节 喀什噶尔的旧称
第二节 汉代的喀什噶尔
第三节 唐代的新疆地区
第四节 唐代关于喀什噶尔的记载

第四章 喀什噶尔的古代遗迹及莎车和叶城绿洲
第一节 库尔干梯木和克孜勒德拜的佛塔
第二节 汗奥依附近的遗迹
第三节 叶尔羌(莎车)绿洲和城市
第四节 中国文献记载中的叶城

第五章 叶城至和田之路:古代地形和遗迹
……
第六章 和田绿洲:地理和人口
第七章 关于和田的历史记载
第八章 和田绿洲的古代遗址
第九章 丹丹乌里克遗址
第十章 从丹丹乌里克到尼雅河
第十一章 尼雅河尽头以远的古遗址
第十二章 安迪尔废墟
第十三章 喀拉墩及搜寻玄奘的媲摩
第十四章 阿克斯皮尔与热瓦克废墟
第十五章 离开和田
附录

《古代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第2卷)》目录:
1.图版Ⅰ 莫尔梯木佛塔,从南面看莫尔梯木毁损的佛塔和砖石堆,从东南方向看
2.图版Ⅱ 小殿内的壁画与灰泥浮雕塑像丹丹乌里克D.Ⅱ佛寺遗址
3.图版Ⅲ 通道南墙外侧壁画丹丹乌里克D.Ⅱ佛寺遗址通道内墙壁画,从东南方向看丹丹乌里克D.Ⅱ佛寺遗址
4.图版Ⅳ 佛殿D.Ⅵ南墙壁画丹丹乌里克遗址通道南墙内侧壁画丹丹乌里克D.Ⅵ佛寺遗址
5.图版Ⅴ 佛殿D.Ⅻ南墙壁画丹丹乌里克遗址毁损佛殿D.Ⅻ,发掘后丹丹乌里克遗址
6.图版Ⅵ 室N.i,首次发现简牍文书之地,发掘后从北面看尼雅遗址毁损房屋N.I室N.i,发掘前从南面看尼雅遗址
7.图版Ⅶ 毁损房屋N.Ⅲ大厅北墙,发掘后尼雅遗址毁损房屋N.Ⅲ大厅南墙,发掘后尼雅遗址
8.图版Ⅷ 木雕建筑构件尼雅毁损房屋N.Ⅷ遗址出土古代座椅及其他木雕构件尼雅毁损房屋N.Ⅲ遗址出土
9.图版Ⅸ 木质和陶质器具尼雅N.Ⅲ、N.Ⅴ、N.Ⅶ、N.Ⅷ居住遗址出土古代陶罐尼雅遗址出土木橱尼雅N.Ⅺ居住遗址出土
10.图版Ⅹ 佛堂E.ii的壁画安迪尔遗址带壁炉的地下室安迪尔E.Ⅴ居住遗址
11.图版Ⅺ 佛殿E.i墙壁上公元719年的汉文题记安迪尔遗址E.iii大厅西墙壁上的汉文和吐蕃文题记安迪尔遗址
……
附:和田及毗连地区地图

精彩书摘

  我们在达尔德人中间找不到任何古代的书写记录或其他证据帮我们了解这片吉尔吉特路穿过的地区的早期历史,也没有考古遗迹可以提供引导——至少,我一直寻觅到吉尔吉特为止都没有找到任何遗迹可上溯到前伊斯兰时期。可是,8世纪中叶的一个短时期内,由于历史事件的引人注目的发展,这片印度极西北地区的贫瘠山区对于古代中国具有政治和战略上的重要性。那些事件的记载保留在中国唐代官方史书中,可以使我们一瞥那个有趣的时期里吉尔吉特的历史;同时,那些记载还令人震惊地显示出连接吉尔吉特和克什米尔的道路历来所具有的价值。
  只是到了最近,完全是通过沙畹教授的出色研究,西方学生才得以接触到中国文献中那些不寻常的涉及吉尔吉特及其邻近山区的部分。在《西突厥史料》一书中,沙畹以一种罕见的批判眼光对那些史料进行了翻译和详细阐释。在最后纯粹关于历史部分的第九章里,他对公元7世纪中叶至8世纪中叶唐朝势力向西扩张到最远的时期里发生于妫水和印度河之间地区的主要事件进行了明晰的说明。从那个记载中挑出几件事就足以说明像吉尔吉特和毗邻的河谷,甚至像克什米尔那样偏远的地区是怎样被引入唐朝的活动范围的。
  西突厥帝国(公元658~659年)灭亡以后,唐朝在辽阔的疆域里确立了它的宗主国地位。这一疆域包含了东、西两部突厥故地,延伸穿过妫水河谷,到达兴都库什南部地区,进入印度的古代领地。吐蕃人(Tibetan)在公元670~692年间占据了喀什噶尔和塔里木盆地。其势力的崛起,加上中国王朝内部的麻烦。

前言/序言

  斯坦因于公元1862年出生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但是却接受了基督教洗礼。因为他父亲认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这样做会使小斯坦因能够融入主流社会,拥有接近外界财富的机会,从而前途光明。斯坦因没有让父母失望,他的确获得了探险时期以来最大的文化财富,成为一位在地理探险和考古探险两方面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人。他一生一直坚守信仰,1943年,当他在阿富汗准备再次进行中亚探险考察时,病重不治,临终之前要求一个英国教会为他举行葬礼。
  受西方地理探险时期所宣扬的各种社会成功人士典型事例影响,斯坦因从小到老所向往的都是亚历山大大帝远征和中国唐代大和尚玄奘经行的旅程。他花费生命中很大部分时间学习中西亚各种语言和文化、潜心研究历史和地理、用心编织人际关系,而后用其余的时间去探察希腊人连同希腊艺术进入中亚的路线,考察汉唐远征军西进道路和古战场,追寻玄奘经行遗迹。因此,他越过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要隘进一步研究希腊艺术,唤醒了沉睡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文化宝库,第一个接触到延伸进入大沙漠的汉长城,首先叩开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诸多举措,震惊世界。
  斯坦因在1900年~1901年、1906年~1908年、1913年~1915年、1930年先后四次到中国新疆及河西地区进行探险。第一次探险出版了《古代和田》(考古报告,两卷,1907年)、《沙埋和田废墟记》(通俗本,1904年。1994年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中译本)。第二次探险出版了《西域考古图记》(考古报告,五卷,1921年。中译本于1999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沙埋契丹废墟记》(通俗本,两卷,1912年。中译本于2004年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第三次探险出版了《亚洲腹地考古图记》(考古报告,四卷,1928年。中译本于2004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第四次探险因中国学术界的抵制和反对而中途夭折,最后他综合四次探险写了一本《沿着古代中亚的道路》(1936年中华书局出版,名为《斯坦因西域考古记》;1987年中华书局和上海书店联合再版;新译本亦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此外,斯坦因还出版了一些其他著作。
  在上述论著中,《古代和田》、《西域考古图记》和《亚洲腹地考古图记》是斯坦因的代表作。其中《古代和田》以近百万字的篇幅和300多幅插图、图版及地图,详细介绍了他第一次到中国西部,即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古探险的全过程,具有很强的阅读性和资料性。同时这部著作的出版还标志着20世纪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古研究和昆仑山地理勘测的正式开始,其成果至今仍然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
好的,以下是针对您的要求,创作的一份图书简介,其内容与您提到的《古代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套装共2卷)》无关,并且力求详实、自然,避免任何AI痕迹。 --- 《丝路古道上的文化交融:粟特语铭文与中亚早期佛教艺术研究》 作者: 李文博 著 出版社: 燕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页数: 约850页(含图版、附录) ---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公元三世纪至九世纪这一关键的历史时期,深入探讨了丝绸之路上中亚核心区域——特别是粟特(Sogdia)地区——佛教艺术的传播、变异与本土化过程,并结合新近发现的粟特语铭文资料,力图重建其复杂的文化互动图景。 中亚,作为连接东方与西方的十字路口,在古代是不同文明思想、技术和信仰交流的核心地带。粟特商人及其建立的商业网络,不仅构建了连接中原王朝与波斯萨珊王朝、拜占庭帝国乃至印度次大陆的经济命脉,更成为了传播印度教义与佛教艺术的主要载体。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遗址的考古报告,而是建立在对现有考古发掘成果、碑刻文献以及图像学分析基础上的宏观文化史考察。 第一部分:粟特语铭文的解读与历史语境 本书的基石在于对出土粟特语文献的深入整理与再诠释。粟特语,作为一种东伊朗语,是当时中亚国际贸易与宗教传播的通用语言。我们仔细梳理了散见于敦煌、吐鲁番、撒马尔罕及其周边地区(如布哈拉、塔什干盆地)的私人信件、契约、墓葬题记和宗教赞颂文。 重点分析了这些铭文中反复出现的宗教术语翻译和借用现象。例如,粟特语中如何转译“菩萨”、“涅槃”等核心佛教概念,以及这些语言上的选择如何反映出早期中亚信徒对佛理的理解深度与本土适应性。通过对铭文中族名、地名和神祇称谓的交叉比对,我们得以描摹出当时活跃于丝绸之路上的粟特商帮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的层级,以及他们与周边民族(如吐谷浑、回鹘早期统治阶层)之间的联系。这些铭文为我们提供了第一手的口语化证据,极大地补充了传统史书记载的不足。 第二部分:佛教艺术的区域性风格演变 本书的第二部分集中于图像学分析,探讨了粟特地区对佛教艺术风格的塑造作用及其向东部传播的影响。中亚佛教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高度的融合性:印度笈多王朝的写实主义、希腊化艺术的雕塑传统以及波斯萨珊王朝的图案美学,在这里实现了戏剧性的碰撞。 我们详细考察了: 1. 早期造像的“双面性”: 分析了以阿富汗巴米扬为代表的早期大型石窟造像群,粟特艺术家是如何在继承犍陀罗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开始融入更为流畅、具有叙事性的本土化处理手法。特别关注了服饰纹理和面部表情的细节变化,这些变化预示着中原佛像造型美学的未来走向。 2. 壁画中的世俗化叙事: 选取了若干保存完好的粟特风格壁画(如阿芙拉西阿布遗址的部分残片),论证了佛教故事(如本生故事、佛传)在粟特匠人笔下,逐渐被“世俗化”的过程。佛陀和菩萨的形象开始穿着粟特贵族的服饰,场景设置也融入了具有浓郁中亚风情的庭院、建筑元素和狩猎场面。这揭示了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为争取地方精英阶层的认同而进行的积极文化调适。 3. “粟特风格”的东渐: 深入分析了粟特艺术风格对河西走廊乃至中原地区(尤其是北魏和隋唐早期)艺术的影响。通过对比敦煌莫高窟中早期(如第275窟、254窟)与同期粟特地区造像的相似性,明确指出了粟特工匠、僧侣作为技术中介者,在艺术风格“嫁接”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三部分:宗教实践与文化认同的构建 最终,本书超越了单纯的物质文化研究,探讨了在商业活动与宗教信仰交织的背景下,粟特社群如何构建其身份认同。粟特人作为非定居的商业群体,佛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跨越地域、维持群体凝聚力的精神框架。 我们检视了与供养行为相关的文献和图像线索,比如铭文中对功德的强调,以及壁画中商人或其家庭成员作为供养人形象的出现。这些实践表明,佛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维护商业信誉、确保旅途平安、并在异域文化环境中实现身份“光荣化”的社会工具。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语言学、考古学和艺术史研究方法融为一炉,为理解丝绸之路上文化传播的复杂机制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它旨在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扎实的参考平台,用以审视不同文明在互动中如何相互塑形,而非简单地接受或排斥。全书配有详尽的图版和清晰的文献对照表,是中亚史、佛教艺术史以及丝绸之路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参考著作。 --- 关键词: 粟特、丝绸之路、佛教艺术史、图像学、东伊朗语、文化传播、中亚考古、铭文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尤其是考虑到它所涵盖的材料的年代感和复杂性。纸张的选取非常考究,厚实而又不失细腻,使得那些年代久远的地图和照片的细节得以完美呈现。我尤其欣赏那些手绘的考古平面图,线条的清晰度和墨色的沉稳感,让人仿佛能触摸到当年考古队在烈日下胼手胝足工作的场景。装帧的设计也透露出一种庄重和学术的氛围,不是那种浮夸的花哨,而是沉甸甸的知识分量感。光是翻阅这些物理媒介本身,就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而且,作为一个习惯了电子阅读的现代人,能拥有这样一套实体书,那种纸张与指尖摩擦的真实触感,是任何屏幕都无法替代的体验,它让阅读变成了一种仪式。

评分

关于插图和图表的编排,这本书展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细致。我很少看到有哪套考古报告能将实地测绘图、器物三维扫描图和年代学测定数据以如此高效且美观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例如,对于一些陶器碎片的色彩分析报告,它不仅提供了光谱数据,还配有高分辨率的微距摄影,甚至对比了同期中原地区的类似器物,这种多维度的信息呈现,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对于那些需要进行学术引用的读者来说,图注的规范性和索引的完备性简直是福音,翻阅查找特定资料的效率得到了几何级的提升,这绝非一般出版物所能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尽管是高度专业的学术报告,却意外地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叙事魅力。它没有过多地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依靠精准的描述和无可辩驳的论据来构建其叙事力量。我尤其喜欢那些在描述发掘现场条件时使用的朴素但有力的词汇,它们不加渲染,却比任何戏剧化的描述都更能传递出环境的艰苦和历史的沧桑感。这种文风,如同古老的岩石记录,沉默而有力,它将研究的严谨性与对历史深处的敬畏感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读起来既是知识的汲取,也是对人类探索精神的致敬。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论述逻辑的严密性上,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高度。它不仅仅是罗列发现,而是将每一个出土遗迹、每一件器物,都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地理框架内进行细致的剖析。作者群似乎遵循着一种“层层剥茧”的叙事方式,从地质构造入手,逐步过渡到文化层位,再到具体的器物分类学研究。这种结构安排,使得即便是初涉该领域的研究者,也能顺着清晰的脉络逐步深入,而不是被淹没在海量的专业术语中。特别是对于不同文化影响交汇点的讨论,那段的论证过程简直是推理小说般的精彩,充满了严谨的假设、强有力的证据链条和审慎的结论,体现了顶尖学术研究的克制与力量。

评分

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连接性”的强调。它成功地打破了过去那种将新疆区域视为孤立文化点的传统视角。通过对丝绸之路沿线各个遗址的比较研究,它清晰地勾勒出一条动态的文化交流网络。读者可以清晰地追踪到来自波斯、印度乃至更西域的元素是如何潜移默化地融入当地手工艺和宗教信仰中的。这种宏观的视角,让读者不仅看到了“和田”本身,更看到了它作为东西方文明十字路口所扮演的枢纽角色,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欧亚大陆互动史的认知深度。

评分

正版图书,值得收藏哦。

评分

书不错,知识点非常多。

评分

很好,京东的活动也给力

评分

商品很好很满意棒棒哒

评分

专业书籍,值得收藏

评分

图片质量还是普通了一些.

评分

斯坦因著作的中译本,内容详尽,插图精美

评分

正版图书,值得收藏哦。

评分

专业书籍,值得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