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五知齋琴譜》是清代以來流傳*廣的古琴譜。由清徐祺編著,其子徐俊與周魯封等刊行於清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全書八捲,捲一錄古琴知識、彈奏技法等,捲二至捲八,收琴麯三十三首。
徐祺,字大生,號古琅老人,揚州著名琴傢。他早年遊曆燕齊趙魏及昊楚甌越等地,廣泛研究各傢各派的傳譜,對各傢傳譜的『可因』『可革』之處仔細推敲,積三十餘年,於清康熙六年(一六六七)編成《五知齋琴譜》。所收三十三麯中以熟派(即虞山派)為主,兼收金陵、昊、蜀各派。麯譜中除解題、後記之外,還有許多旁注。這些文字記敘瞭對樂麯的理解和分析,並注明齣處及自己所加工之處。文論部分為曆代琴譜較為詳盡者,不失為習琴者的操縵指南。
《五知齋琴譜》編成之後,一直未能齣版。後徐祺之子徐俊在安徽得遇知音周魯封,在周的幫助下,纔於康熙六十一年首次刊印。徐祺融匯各派,博采眾長,參詳比對,為廣陵琴學開闢瞭新天地,是三百年來流傳*廣泛的一部廣陵派琴譜。
《五知齋琴譜》刊印後,流傳甚廣,在琴界産生巨大影響,後世多次刊印。除清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刊本外,還有清雍正年間刻本、乾隆年間紅杏山房重刻本、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懷德堂重刻本、清鹹豐刻本、近代校經山房石印本等。在《五知齋琴譜》的眾多版本中,除早期的康熙刻本外,大都佚失古麯《莊周夢蝶》,或隻存目而無文。民國時,琴傢汪孟舒為使此譜完璧,曾覓得原刻本重刻《莊周夢蝶》佚譜,補入《五知齋琴譜》中。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書店在發掘整理木刻書版的過程中,發現木刻書版數塊,恰為完整的《莊周夢蝶》。我們此次齣版《五知齋琴譜》以清棲心琴社覆刻紅杏山房本為底本,將《莊周夢蝶》插入第七捲中,兩者刻印字體、行款格式一緻,渾然一體。此書的齣版,必將有益於古琴譜集的研究與古琴愛好者的研習。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序言
古琴是中華文化中頗具魅力的藝術形式之一,其與書法、繪畫、圍棋並為文人雅士必備之藝,而在中國古代文明曆程中綿延不息,成為人們修身養性,以為文雅的具體錶現,故有『琴棋書畫」四雅之說。
中國古琴有著悠久曆史,早在遠古時期便齣現在古代的祭祀或盛典之上。傳說神農氏『削桐為琴,繩絲為弦』創造瞭琴,也有『伏羲作琴』之說,『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之傳。古琴,以其曆史之悠久、蘊育之深邃、意境之空靈,在中國樂壇,乃至中華文明曆程中,顯示齣極其顯著的藝術魅力,並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之中,為儒、道、佛各傢分彆賦予瞭更為深邃的文化內涵,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內容之一。故此,琴被視為『八音之首』,『冠眾樂之長,統大雅之尊』。二〇〇三年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將我國古琴列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産代錶作』,也恰恰體現齣中國古琴的豐厚的文化內涵和無窮的藝術魅力。
我國古琴藝術經過曆朝各代的發展演變,已經成為以音樂的方式展現中國古代精神文化的藝術載體。在古琴的傳承發展進程中,由於地域文化的影響以及師承之異、傳譜之差,古琴藝術逐漸形成瞭虞山派、廣陵派、金陵派、鬆山派、紹興派、諸城派、嶺南派、中州派、梅庵派等風格各異的琴學流派。而各個不同流派的琴學傳承、延續和發展,往往通過古琴琴譜來記錄和反映其原貌。目前所能看到的曆朝各代琴譜有一百五十餘種,這些琴譜的刊行、傳播,既是古琴藝術傳承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古琴藝術傳承的重要內容。因此,對這些經典琴譜進行整理和齣版,是我們傳承和弘揚古琴藝術的關鍵舉措。
中國書店齣版社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陸續整理齣版古代琴譜,先後以綫裝形式整理齣版瞭近四十種古琴琴譜,形成瞭初具規模的《曆代琴譜叢刊》。麵對近兩年古琴快速發展的變化,同時也充分考慮目前琴人、琴友習琴的實際需要以及撫琴吟唱的優雅古典氛圍,中國書店齣版社選擇較為適應琴友習琴需要,並適當兼顧曆史不同時期以及不同流派具有代錶性的琴譜,以《中國古琴譜叢刊》之名再次刊行。此外,我們還將陸續精選古琴傳承中版本特色突齣的琴譜,納入到這套新編的琴譜叢書之中,以更好地為海內外琴友研習古琴提供便利。
好的,以下是針對“五知齋琴譜(套裝1-6冊)”之外的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將聚焦於古琴學習、音樂理論、傳統文化等相關領域,確保內容詳實且自然流暢。 --- 精選古琴係列叢書導讀:探尋弦外之音的藝術之旅 本係列叢書旨在為廣大古琴學習者、音樂愛好者及傳統文化研究者提供一套係統、深入的學習資料。不同於《五知齋琴譜》的側重與風格,本叢書匯集瞭不同時代、不同流派的琴學精髓,力求構建一個多維度、全方位的古琴知識體係,幫助讀者在廣闊的琴學天地中建立堅實的理論基礎並提升演奏技藝。 第一捲:《琴學通論:從形製到音韻的係統解析》 內容概述: 本捲是進入古琴藝術世界的理論基石。它超越瞭單純的指法教學,深入剖析瞭古琴的起源、發展脈絡及其背後的哲學思想。 核心章節詳述: 1. 古琴形製與材料學: 詳細考察瞭唐、宋、明、清不同時期古琴的製作工藝,涵蓋瞭麵闆、底闆用材(如杉木、桐木)的聲學特性對比,以及鑲徽、漆麵的處理技術。書中配有大量實物圖譜,解析瞭“鳳舌”、“雁足”等部件的結構對音色的影響。 2. 七弦定音與十二律考辨: 本章深入探討瞭工尺譜與簡譜之間的轉換機製,重點解析瞭古琴特有的“散音”、“泛音”、“按音”三類音的生成原理。特彆收錄瞭對“黃鍾”、“大呂”等十二律調的音高標準、曆史變遷及其與古代禮樂製度關聯的考據。 3. 琴譜識讀基礎: 為初學者提供瞭詳盡的減字譜符號係統解讀,不僅解釋瞭“上”、“下”、“進”、“退”等基本符號的含義,更細緻區分瞭“大指”、“食指”在不同指位上的力度變化要求,為理解復雜譜麵的預設奠定瞭基礎。 4. 琴德與琴道思想: 探討瞭“士之操”、“君子之器”的文化定位,引入瞭魏晉玄學對琴樂的影響,分析瞭“清、微、淡、遠”等審美範疇的形成基礎。 --- 第二捲:《指法精要:傳統與創新的技法融閤》 內容概述: 本捲聚焦於演奏技巧的細化和專項訓練,旨在彌補單一教材中指法講解的片麵性,提供針對性的練習方案。 核心章節詳述: 1. 右手基礎功的“精、微”訓練: 針對“勾、剔、抹、挑”四法的力度控製,設計瞭百餘組針對性練習麯(非傳統麯目,而是純技術訓練段落),強調音色的顆粒感與節奏的精準度。特彆收錄瞭對“撮”、“綽”、“分”等復雜復閤指法的分步拆解練習。 2. 左手按音的“虛實”變化: 詳細闡述瞭“上”、“下”、“進”、“退”的幅度控製,並首次係統地歸納瞭“上”、“進”結閤時産生的微妙音高偏差處理(俗稱“跑音”的預防)。對“搖指”、“輪指”在不同速度和力度下的技術要點進行瞭詳盡的圖解分析。 3. 泛音技巧的深度解析: 不僅涵蓋瞭七個基本泛音位,更拓展至“上泛”與“下泛”的技巧對比,並針對“二十四調泛音”的彈奏難點,提供瞭分段慢練的節奏模進方法。 4. 特殊技法探究: 記錄並分析瞭如“流水”、“飛瀑”等需要快速交替指法的特殊錶現手法,以及“吟”、“猱”、“綽”等裝飾音的規範動作與聽覺效果的匹配度研究。 --- 第三捲:《古代琴麯輯注(上):早期名譜的考據與解讀》 內容概述: 本捲精選瞭唐宋時期幾首最具代錶性的古琴麯目,以詳盡的文字注解和背景考據,輔助演奏者深入理解作品的時代精神與文化內涵。 收錄麯目(示例,非實際琴譜內容): 1. 《廣陵散》: 側重於樂麯結構與曆史故事的對應關係,分析其“軍旅氣象”的音樂語匯,並附帶不同抄本在節奏處理上的差異對比。 2. 《流水》: 結閤對道傢思想中“物我兩忘”的理解,解析其如何通過音型模仿“水之形態”,提供不同流派(如浙派、川派)對同一樂段的演奏風格辨析。 3. 《平沙落雁》: 探討其意境的演變,從早期的“辭漢”主題到後期的“閑適”錶達,並分析其散闆部分的節奏自由度如何與整體的沉靜氛圍相協調。 解讀方式: 每一麯目都包含“版本源流考”、“文辭意涵深解”、“演奏意圖指導”三部分,力求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 第四捲:《古代琴麯輯注(下):明清文人琴麯的意境營造》 內容概述: 本捲著重於明清時期文人琴樂的發展,這些作品更注重個人情感的抒發和意境的營造,對演奏者的審美情趣要求更高。 收錄麯目(示例): 1. 《梅花三弄》: 深入分析其三段式結構與“三弄”主題的遞進關係,探討如何通過指法的細微變化來錶現梅花的淩霜傲骨與空榖幽香。 2. 《瀟湘水雲》: 重點解析其復調織體的構建,以及如何用“吟猱”技巧來錶現水波的流動感和空間的深遠感。 3. 《鞦夜》: 研究其對“靜”與“動”的把握,如何用疏朗的音符營造鞦夜的清寂,並通過節奏的微小停頓來暗示內心波瀾。 特色分析: 本捲特彆設立“意境對譯”環節,將音樂術語與中國傳統畫論(如“計白當黑”、“氣韻生動”)進行對照分析,提升演奏者的畫麵感。 --- 第五捲:《琴樂理論與美學:音律、調式與哲學思辨》 內容概述: 本捲是麵嚮中高級研究者的理論參考書,係統梳理瞭古琴音樂在理論層麵的構建,以及其與中國傳統哲學的深層關聯。 核心內容: 1. 中國古代音律學再探討: 詳細迴顧瞭“三分損益法”的數學基礎,並對比瞭“十二平均律”在古琴上的應用限製與可能性。重點分析瞭“七聲”與“五音”在不同樂麯中的運用邏輯。 2. 琴麯的調式分析: 係統劃分瞭古琴的“宮調”、“商調”等七大調式,並以譜例分析瞭同一鏇律在不同調式下的情感傾嚮差異。 3. 琴樂中的“氣”與“韻”: 探討瞭中國傳統美學中“氣韻生動”的音樂體現,如“吟”的節奏控製如何體現“氣”的流動,“猱”的幅度如何體現“韻”的悠長。 4. 琴學流派的理論特徵: 對梅花庵派、廣陵派、虞山派等主要流派在理論指導思想上的異同進行瞭梳理和比較。 --- 第六捲:《琴修與養生:古琴藝術的日常實踐指南》 內容概述: 本捲著眼於琴學實踐與身心修養的結閤,提供瞭一套將習琴融入日常生活、達到身心和諧的指導方法。 實踐指導: 1. 練琴的節律與環境: 提供瞭不同年齡段和不同身體狀況的習琴時長建議,並分析瞭特定時間(如晨昏)練琴對氣息調整的具體益處。 2. 坐姿、呼吸與定力訓練: 詳細圖解瞭標準的坐姿要求,並結閤中醫經絡學,設計瞭一套配閤古琴演奏的“調息法”,旨在通過緩慢的腹式呼吸來穩定“心神”。 3. 琴人的生活美學: 探討瞭“焚香點茶,掛畫插花”等傳統文人生活方式如何輔助琴學修養,並收錄瞭針對不同季節的琴麯推薦與練習側重。 4. 琴器的日常養護: 提供瞭針對濕度、溫度變化對古琴音色影響的科學應對策略,以及正確的清潔、搬運和收藏方法,確保樂器能夠長久保持最佳狀態。 --- 本叢書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實用的指導價值,構築瞭古琴藝術知識的廣闊圖景,是每一位緻力於深入探究古琴藝術的同好不可或缺的案頭參考與實踐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