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 笛卡兒(1596-1650)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傢、數學傢、物理學傢;
★ 開拓瞭“歐洲理性主義”哲學,被黑格爾譽為“近代哲學之父”。其哲學自成體係,提齣瞭“普遍懷疑”的主張,其認識論即對真理和知識的質疑;
★ 他是哲學史上舉足輕重的一位思想傢,對西方哲學思想界的整體影響不可忽略。時至今日,笛卡兒的著作《第1哲學沉思集》仍是歐美高校哲學係的課本之一;
★《從笛卡兒齣發》一書囊括笛卡兒哲學的全部關鍵點,為人們瞭解笛卡兒哲學點亮瞭指路明燈。
★【哲學大師】全係精彩圖書:一套適閤普通讀者瞭解哲學大傢哲學思想的入門讀物,《從笛卡兒齣發》是其中之一。
海報:
內容簡介
勒內·笛卡兒是近代哲學之父,也是哲學史上至關重要的一位思想傢,笛卡兒哲學的齣現為諸多哲學課題提供瞭嶄新的思路,不瞭解笛卡兒,就無法理解哲學由近代到現在的發展。
《從笛卡兒齣發》按主題進行編排,交織著笛卡兒思想的發展全過程,解釋瞭笛卡兒思想的成因。本書完整地呈現瞭笛卡兒哲學的主要內容,集中討論瞭笛卡兒的主要著作《第1哲學沉思集》以及笛卡兒進行哲學探索的基本方法論。本書還從笛卡兒所受的影響,以及笛卡兒所産生的影響兩個方麵介紹瞭笛卡兒思想形成與演變的曆史,是初次接觸笛卡兒哲學的讀者理想的輔助閱讀材料。
作者簡介
C.G.普拉多,加拿大女王大學哲學係榮譽退休教授。著有《從福柯齣發》(2000)、《自相紛爭之國:分析哲學與大陸哲學的比較研究》(2003)、《捨爾與福柯眼中的真理》(2006)、《選擇死亡:可選的死亡與文化多樣性》(2008)。
程甜(譯者),口筆譯工作者,浙江工商大學翻譯專業口譯方嚮碩士。
陳明瑤(譯者),博士,浙江工商大學英語教授,翻譯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在專業一級刊物和核心刊物上發錶學術論文30餘篇,齣版專著、譯著及教材多部。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本書作者普拉多以笛卡兒哲學為主綫將整個西方傳統哲學串聯在瞭這一本書中。這本書篇幅不長,卻是哲學知識的寶藏,許多重要的哲學問題都能在本書中找到解答。
——湯姆·洛剋摩爾美國杜肯大學邁剋納爾迪學院傑齣教授
普拉多立足於當代哲學的發展,討論瞭笛卡兒為近代哲學奠基之巨作。本書能為哲學專業師生提供不可多得的學習助力。
——華萊士·馬特森美國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哲學係榮譽退休教授
普拉多讓我們明白瞭學習笛卡兒哲學不是單純的哲學曆史研究。充分領悟笛卡兒哲學的精髓,不僅是認識西方傳統哲學思想的前提,也是走近當代哲學的重要一步。
——巴裏·艾倫加拿大麥剋馬斯特大學教授
目錄
第一章 走近笛卡兒
第二章 笛卡兒和他的哲學目標
第三章 第一個沉思:方法論的懷疑
第四章 第二個沉思:思存相依
第五章 第三個沉思:論上帝是否存在的因果論證
第六章 迴顧與概括
第七章 第四個沉思:人為何犯錯
第八章 第五個沉思:證明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論證
第九章 第六個沉思:世界的存在
第十章 總結
術語錶
參考文獻
索引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精彩書摘
第一章走近笛卡兒
本書講述的是一個人的探索之旅。柏拉圖將這種探索視為一項神聖的使命,而尼采將這種探索視為一種緻命的“沉迷”。這個人就是勒內·笛卡兒,他所探索的是絕對真理和絕對知識。笛卡兒被稱作“近代哲學之父”,其認識論即對真理和知識的質疑。本書探討瞭笛卡兒究竟如何推斷認識論會在他的時代後,仍主宰哲學思維長達300多年。
近代以來,思想傢們對待真理和知識的態度發生瞭質的改變。尼采對絕對真理這一概念的否定引起瞭思想傢們對真理本質的質疑,受他影響的思想傢們開始挑戰或試圖推翻那些擁護柏拉圖和笛卡兒、相信絕對真理的思想傢的統治地位。但是,如果你想理解傳統意義上的哲學—由古希臘人建立並由西歐和北美人所傳承的哲學,你需要瞭解笛卡兒關於真理和知識的見解,瞭解他為何認為真理和知識是絕對客觀的,瞭解他為何認為理性可以使人們獲得真理和知識以及從他的目標、假設和方法中産生的問題。
***
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開始,曆史上湧現齣許多充滿智慧的哲學大傢。但是,如果讓你從這些哲學大傢的所有著作中選擇兩本來理解歐洲哲學,尤其是認識論,那麼1641年齣版的笛卡兒的《第一哲學沉思集》(MeditationsonFirstPhilosophy)一定是其中一本。另一本不容錯過的是1781年齣版的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ofPureReason)。
我提及《純粹理性批判》,不僅是為瞭強調其重要性,更是為瞭提醒廣大讀者能夠在一開始就注意到這兩本書之間的區彆。眾所周知,《純粹理性批判》是本晦澀難懂的書。而《第一哲學沉思集》麵臨的一個嚴肅問題是,讀者傾嚮於認為該書並不難懂,但事實是,讀者並沒有真正地理解它,而隻是理解瞭其錶層意思。隻要你讀下去,你很快就會意識到笛卡兒的沉思中有很多重要的隱喻、臆測或暗示的內容,甚至還有些反語反諷。他的《第一哲學沉思集》和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一樣,需要讀者仔細品味。
笛卡兒的《第一哲學沉思集》是一本介紹性的入門級書刊,看似簡單實則不然,這使得本書的介紹作用大打摺扣,因為許多讀者對該書的理解很難達到理想的程度。其實,嚴謹的鑽研精神和認真的學習態度應該貫穿哲學學習的始終。無論哲學作品錶麵看起來是難還是易,是一派鬍言還是無懈可擊,在閱讀之前都應該厘清該書的前提和預設,在閱讀過程中仔細查找循環論證等錯誤的論證,挖掘齣暗示和隱喻的重要觀點和概念。
閱讀《第一哲學沉思集》最容易齣現下列失誤:不理解笛卡兒的所思所想;沒有意識到他是如何通過論證來改變他的哲學概念的;沒有意識到他是如何用熟悉的詞匯來介紹有疑問的概念。《第一哲學沉思集》帶給讀者的這種假象也是為什麼大多數對它進行注解的書籍,包括本書,不可避免地比原書厚的原因。《第一哲學沉思集》錶麵簡單,實際上,該書的抽象程度不亞於《純粹理性批判》。如果你能夠透徹地理解《第一哲學沉思集》,那就說明你的理解能力和思想高度達到瞭極少有人能夠企及的水平。最後,雖然存在諸多睏難,但是讀透笛卡兒的《第一哲學沉思集》的過程,與其說任重道遠,不如說是一次智慧冒險之旅。
***
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幫助讀者理解《第一哲學沉思集》中的觀點,點明該書未言明之意,列舉可能的對該書的誤解,由此帶領諸位進入哲學世界的大門。正如前麵所述,與其他哲學著作相比,《第一哲學沉思集》更像是一本小冊子,而不是一本書,這導緻許多讀者輕視該書的深度,從而産生瞭錯誤的觀念。書中笛卡兒的六個沉思充滿瞭概念性假設,甚至還有循環思維。若你不熟悉哲學,就很可能被這些概念嚴重誤導。不幸的是,《第一哲學沉思集》看似簡單,很多學者講授此書的方式也讓人感覺此書比實際更加簡單。我以前有個學生,與一位外校的朋友談論她的哲學入門課程。她嚮朋友描述瞭我們對《第一哲學沉思集》的研究之後,她的朋友提醒她要小心她的教授—也就是我—因為笛卡兒的小冊子裏根本沒那麼多內容!
之所以産生如此多的誤解,不能全怪讀者和老師,其作者笛卡兒也難辭其咎。笛卡兒的初衷是希望讀者在讀六個沉思的時候,能感覺到仿佛是自己在沉思,以使每一個沉思中的爭論都能成為讀者自己的觀點。為達到這個目的,笛卡兒理所當然地在寫作過程中盡可能地作簡要陳述,因此,很多需要進一步解釋的問題就産生瞭。笛卡兒自認為提供瞭清晰易懂的論點,任何樂於接受新思想的讀者都能輕易理解。但實際上,這些論述的前提本身就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更何況笛卡兒對某些哲學概念的用法也實屬新奇罕見。雖然笛卡兒極力避免,但是六個沉思仍然存在循環論證和缺少完整論證的現象。其中,缺少完整論證主要是因為笛卡兒對自我的本質和意識的本質的理解,讀者可以在後麵看到,笛卡兒有關這兩個概念的理解都是極其晦澀的。
讀者的任務是雙重的:當你閱讀《第一哲學沉思集》時,必須將每個沉思視為自己在思考,與此同時,你必須仔細探索並評估書中提齣的各種觀點,勇於詰問與檢測。由於本書大部分內容與批判性分析和評估有關,你必須對分析的過程進行再分析,對評估的結果進行再評估—隨著你對哲學的學習越來越深入,你會越來越熟悉這種做法。
***
在討論笛卡兒的《第一哲學沉思集》之前,我們必須搞清楚幾個要點,關於語言,關於理性和真理,關於什麼是真實的存在,關於笛卡兒作品的時代背景,關於該作品引起的反響,關於哲學的原則以及實踐層麵的問題。大部分的要點內容會在後續的章節中談到,但是在深入探討以上問題前,我先給各位一個大綱,並對每一個要點作簡要的介紹。在閱讀本章的過程中,讀者們可能會稍感無所適從,但隻要堅持下去,你對這些要點的理解就會越來越透徹,也能夠對《第一哲學沉思集》一書有更深刻的瞭解。
……
哲學大師叢書:從笛卡爾齣發 踏上理性之旅,洞悉思想的源頭 《哲學大師叢書:從笛卡爾齣發》是一部精心策劃的哲學入門讀物,它並非對笛卡爾思想的孤立呈現,而是一場宏大的思想探險,以這位西方現代哲學之父為起點,帶領讀者深入探索人類思想史上的關鍵轉摺與深刻變革。本書旨在為廣大哲學愛好者、學生以及任何對人類理性、知識本質、存在奧秘懷有好奇心的人們,提供一條清晰而引人入勝的探索路徑。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滿足於淺嘗輒止地介紹笛卡爾的生平事跡或僅羅列其哲學觀點。相反,它將笛卡爾的哲學思想置於其所處的曆史語境中,深入剖析其“我思故我在”的突破性意義,以及其對理性主義的奠基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本書將以此為齣發點,審視笛卡爾的思想如何如同漣漪般擴散,激蕩起後世哲學傢的深刻反思與創新。 一、 理性的曙光:笛卡爾的劃時代貢獻 第一部分將聚焦於勒內·笛卡爾(René Descartes)這位偉大的思想傢。我們將迴溯那個科學革命風起雲湧的時代,探究中世紀經院哲學的僵化局麵,以及笛卡爾如何以其銳利的哲學之眼,提齣瞭對“確定性”的根本性追問。 懷疑的藝術與“我思故我在”: 本書將詳盡闡述笛卡爾的“普遍懷疑”方法。這不是一種消極的否定,而是一種積極的、為瞭尋求堅實知識基礎的批判性審視。通過一步步的懷疑,最終他抵達瞭那個不容置疑的起點——“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我們將深入分析這句話的哲學意涵,它如何將認識的中心從外部世界轉移到主體自身,如何成為整個西方理性主義的基石。 心物二元論的構建: 笛卡爾著名的心物二元論(Dualism)將得到細緻的解讀。他如何區分瞭“思維實體”(res cogitans)和“廣延實體”(res extensa),以及這種區分對後世哲學、科學乃至我們理解身心關係的深遠影響。我們將探討其試圖解決的根本性問題,以及這一理論在當時和後來的爭議。 理性主義的基石: 作為理性主義的代錶人物,笛卡爾如何強調天賦觀念(innate ideas)與理性推理的重要性。本書將探討他如何試圖通過純粹的理性來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以及他對數學作為理想科學的推崇。 二、 思想的迴響:笛卡爾之後的哲學演進 從笛卡爾的堅定起點齣發,本書將視角轉嚮後世哲學傢們的迴應、繼承與挑戰。笛卡爾的理論並非終點,而是許多新思想的起點。 經驗主義的對峙與調和: 笛卡爾的理性主義在英國被洛剋(John Locke)、休謨(David Hume)等經驗主義者視為挑戰。本書將深入探討經驗主義的哲學立場,他們如何強調感官經驗是知識的唯一來源,並如何有力地挑戰瞭笛卡爾的天賦觀念。同時,我們將審視像貝剋萊(George Berkeley)這樣的哲學傢,他們是如何在笛卡爾與經驗主義之間尋求新的平衡。 斯賓諾莎的泛神論與單子論的嘗試: 荷蘭哲學傢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深受笛卡爾影響,但卻提齣瞭更為激進的泛神論(Pantheism)體係,認為上帝即自然。本書將探討斯賓諾莎如何發展瞭笛卡爾的實體概念,並構建瞭一個統一的、充滿邏輯必然性的宇宙觀。同時,我們將簡要提及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的單子論(Monadology),他如何試圖在笛卡爾的二元論之後,構建一個由無數獨立“單子”組成的多元宇宙,並由此引申齣預定和諧的哲學。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 德國哲學傢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被譽為集大成者,他的哲學是對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偉大綜閤。本書將詳細闡述康德如何迴應笛卡爾的認識論挑戰。他提齣瞭“先驗唯心論”(Transcendental Idealism),認為我們的認識並非僅僅是被動接受感官經驗,而是主體運用先天的“範疇”主動建構的結果。我們將分析康德如何保留瞭理性的重要性,但又承認經驗的必要性,從而開闢瞭全新的哲學視野。 三、 思想的延伸:探索更廣闊的哲學疆域 本書的探索不止步於啓濛時代的哲學巨擘,而是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哲學領域,展示笛卡爾的思想遺産如何在不同的哲學流派中得到延續和發展。 現象學的迴歸主體: 20世紀的現象學(Phenomenology),以鬍塞爾(Edmund Husserl)為代錶,雖然批判瞭笛卡爾的主體性概念,但其對“意嚮性”(Intentionality)的強調,即意識總是指嚮某物的特性,在某種程度上與笛卡爾關注意識活動有著內在的聯係。本書將探討現象學如何試圖繞開笛卡爾的心物二元論,直接研究意識的結構和經驗的意義。 存在主義的焦慮與自由: 薩特(Jean-Paul Sartre)等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哲學傢,雖然拒絕笛卡爾式的理性確定性,但他們對個體自由、責任以及個體如何在荒謬的世界中創造意義的關注,依然閃爍著對主體性的深刻反思。本書將探討存在主義如何從另一個維度,迴應瞭笛卡爾對人類處境的追問。 科學哲學與認識論的挑戰: 現代科學哲學(Philosophy of Science)與認識論(Epistemology)始終在追問知識的本質、科學方法的可靠性以及理論的演變。本書將簡要迴顧自笛卡爾以來,這些領域是如何在不斷地修正和深化我們對知識的理解,以及笛卡爾的理性主義精神如何在當代科學研究中得到某種形式的體現或被批判。 四、 思想的啓迪:如何閱讀與思考 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能力的培養。在每一章節的結尾,我們都將提供引導性的思考題和閱讀建議,鼓勵讀者主動參與到哲學思考的行列中來。 批判性思維的訓練: 通過學習不同哲學傢的觀點,讀者將學會如何辨彆論證的有效性,如何識彆預設,以及如何提齣有力的反駁。 概念的清晰化: 哲學概念往往晦澀難懂,本書將力求以清晰的語言解釋復雜的概念,幫助讀者建立穩固的哲學基礎。 哲學與生活的聯結: 哲學並非脫離現實的象牙塔。本書將努力展示,哲學思想如何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我們如何理解自身與他人、與社會的關係。 《哲學大師叢書:從笛卡爾齣發》是一場邀請,邀請每一位讀者踏上這場激動人心的思想旅程。我們將從笛卡爾那座堅固的理性燈塔齣發,穿越不同的哲學時代,領略思想的浩瀚星河,最終,或許能夠點亮我們自己理解世界的智慧之光。本書期望能夠成為您哲學探索的可靠嚮導,激發您對人類思想最深層問題的持久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