啓真·思想傢 托剋維爾傳:革命時代的民主先知

啓真·思想傢 托剋維爾傳:革命時代的民主先知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休·布羅根 著,盛仁傑,董子雲 譯
圖書標籤:
  • 托剋維爾
  • 政治思想史
  • 民主思想
  • 美國政治
  • 法國曆史
  • 社會學
  • 傳記
  • 啓真·思想傢
  • 政治哲學
  • 曆史人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8167451
版次:1
商品編碼:12121725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啓真·思想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23
字數:67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托剋維爾是西方*偉大的政治思想傢之一,他的著作對研究民主革命時代的法國和美國社會有著巨大價值。1831年,托剋維爾親曆美國做瞭一次考察,依據此番見聞,他撰成瞭《啓真·思想傢 托剋維爾傳:革命時代的民主先知》這部政治思想史上的傑作。托剋維爾對美國特徵和美國政治社會的論述至今讀來仍令人耳目一新。他的另一部名著《舊製度與大革命》,則開啓瞭學者研究法國大革命的先河。

作者簡介

休·布羅根(Hugh Brogan,1936— ),英國著名曆史學者和傳記作傢,曾就讀於劍橋大學,後在埃塞剋斯大學曆史係任教。他是研究托剋維爾的專傢,也是多部傳記的作者,其寫作的《托剋維爾傳》(Alexis de Tocqueville: a biography)深受學術界好評,其他代錶作品有:《朗文美國史》(Longman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肯尼迪》(Kennedy)等。

精彩書評

  ★行動與沉思平衡,理智與情感交織的一段精彩豐富的人生,對此,這部傳記做瞭*公允的敘述。
  ——Tim Blanning,《周日電訊報》(Sunday Telography)
  
  ★休·布羅根一下子奠定瞭自己作為迄今托剋維爾的傳記作者的地位。這是一部作品,是與托剋維爾打瞭一生交道的成果。
  ——Jonathan Wright,《周日獨立報》(Independent on Sunday)
  
  ★本書的優勢源自布羅根先生的敘事纔能以及對托剋維爾生平和時代的非凡見解。這部傳記讀起來仿佛是一本小說,結閤瞭幽默與雅緻,博學與洞見。
  ——Thomas Pavel,《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目錄

第一捲:青年托剋維爾
第一章 貴族階級(1773—1794)........... 3
第二章 保皇黨人(1794—1814)........... 18
第三章 情感教育(1814—1829)........... 34
第四章 初露崢嶸(1824—1827)........... 56
第五章 見習法官(1827—1830)........... 67
第六章 七月王朝(1829—1830)........... 88
第七章 風雲驟變(1830—1831)........... 109
第八章 海外之旅(1831)........... 125
第九章 共和研究(1831—1832)........... 150
第十章 書寫監獄(1832)........... 179
第十一章 兩書之間(1833)........... 196
第十二章 書寫美國(1833—1834)........... 210
第十三章 聲名鵲起(1835—1836)........... 234
第十四章 步入政壇(1835—1839)........... 258
第十五章 書寫民主(1839—1840)........... 281
第二捲:托剋維爾先生
第十六章 代錶(1839—1847)........... 309
第十七章 二月(1848)........... 335
第十八章 六月(1848)........... 353
第十九章 迴顧(1848—1851)........... 380
第二十章 十二月(1851—1852)........... 409
第二十一章 書寫曆史(1852—1855)........... 427
第二十二章 書寫大革命(1855—1856)........... 452
第二十三章 撤退(1856—1858)........... 476
第二十四章 戛納(1858—1859)........... 504
尾聲........... 521
注釋........... 525
參考文獻........... 575
緻謝........... 583
索引........... 587







精彩書摘

  《啓真·思想傢 托剋維爾傳:革命時代的民主先知》:
  第四章 初露崢嶸(1824—1827)
  愛德華正在抄錄自己的《瑞士遊記》(Travels in Switzerland)。該工作將在兩周內完成。傢裏有一個作傢難道不是很光榮嗎?勒敘厄爾神父緻亞曆剋西·德·托剋維爾,1823年1月1日1824年夏的某一天,托剋維爾給凱爾戈萊寫瞭一封熱情洋溢的信,關於一個偉大的新計劃:他們兩個應該一起到英國短暫旅行,然後迴來。
  我們將沿泰晤士河而上,航行在河兩側的船隻之間,閱盡英國的繁華富庶。我們將在倫敦住兩天。威廉姆斯(Williams)嚮我保證說,按照他給我們的詳細指點,這兩天足夠我們飽覽倫敦;到第三天我們就迴到法國。這是個美妙的方案,但遺憾的是它很難兌現。
  身處21世紀,想要理解兩個年輕人短期英國之旅的想法有何不可行是有點睏難的。古斯塔夫·德·博濛評論道:“這個計劃有一大堆睏難,包括:(1)他們不知道如何取得護照。(2)他們沒有錢。(3)他們沒有想到該如何取得父母的同意,或者在不同意的情況下怎麼做。或許旅行的花費是最關鍵的問題:父母不反對在法國境內的旅行,事實上凱爾戈萊夫人積極地支持。但是托剋維爾在考慮如何在他父親眼皮底下糊弄過去,以及如何取得護照的問題上,樂觀得有些天真。凱爾戈萊是否有一本護照?托剋維爾能否以凱爾戈萊僕人的身份通過?或者他是否應該藉用威廉姆斯的(“威廉姆斯跟我一樣高,模樣也一樣”)?一旦我們到瞭英國,就不再需要護照瞭;睏難在於齣入法國。我們有可能被捕……不過人總要冒點險。坦白地說,沒有什麼比跟你一起旅行、看看那些地地道道的英國人——人們總是跟我們說他們很強壯很富足——更讓我滿意的瞭。
  他們將會看到大海,“在我童年所見過的景象中,那是最令人印象深刻和興奮的……我很好奇它對於今日之我又是如何。”他做瞭最節省的預算(“在前往梅斯的那次小旅行中,我知道要喂養一匹馬,每天至少要30蘇”),結論是英國之旅將花費298法郎(即,12基尼)。
  在一封丟失的信中,凱爾戈萊提齣瞭一些疑慮。
  迴信中,托剋維爾承認它們有道理(“你說,我會發覺一個英國人要過關很難,你是完全正確的;我會發覺一個僕人要過關也不容易”)。他在想如何從父親那裏得到幫助“對他,你不得不隱瞞一切,或者誠實坦白地交代一切。這是他的性格。如果我不這麼做,他會立刻知道我在乾什麼,並因為不坦白而[批評?]我。”他敦促凱爾戈萊在巴黎買一份最新的倫敦指南:“隻要你確信是好的,就算是英語的也買一份;我會盡力去著手翻譯。”(這是說明托剋維爾正在學英語的第一個明確標誌)。而且他再次訴說瞭喜歡在泰晤士河上坐蒸汽船旅行:“這段路程長於[去多佛(Dover)],那將會有更多冒險的機會……陸地整個兒地在視綫中消失會是多麼令人激動啊!”托剋維爾這個旅行者——大膽、精力充沛、充滿熱情,焦慮於因無知和準備不足而浪費時間——開始登上舞颱;甚至可以看到博濛後來對他的評價,“當他想要做某事時,你無法想象他會如何不遺餘力地嚮他人巧妙證明,並說服自己這是世界上最閤理的想法。但在這件事上並非如此;該計劃不得不放棄。他轉而去瞭梅斯。
  接下來的兩年(即,直到1826年)他在巴黎學習法律,跟他母親一起住在聖多米尼剋街77號,位於“貴族區”聖日耳曼區(Saint-Germain)的西麵。他把時間分為學習和同羅莎莉之事兩部分,盡管他的學業也引導他參加瞭一個學生辯論社團,在那裏討論時政和時事。這是這座城市曆史上一段驚心動魄的時期:路易十八死去,一場反教權(或者更準確地說,一場反耶穌會)的騷動爆發,而且浪漫派和古典派之間的戰爭也爆發瞭。但是法律課程相當無聊,托剋維爾轉嚮自己舊時在梅斯的修辭學老師穆然(Mougin),尋求思想啓發方麵的建議。穆然非常贊同托剋維爾投身於法律;它不是一門愜意的學問,但“在乾旱的、可能滿布荊棘的土地上耕種,會殊途同歸;而徵服一項睏難,亦有其樂趣”。話雖如此,但穆然深知托剋維爾的問題,而且贊同他對英語詩歌的一些說法。穆然繼續道:語言的精神與其思考的方式和諧相融,如同民族的性格乃是其道德和政治習慣的産物。長期以來,英國人性格的塑造,基於其政府的形式,多元的追求,甚至其地理位置和法律,這些把外國人驅走,為這些海洋之王塑造瞭一個同質且本土的民族。在我看來,沒有一個人能……寫齣或說齣跟英國人一樣的語言。
  這些話,雖然明顯地帶有浪漫主義的色彩,但若非它們首次錶明托剋維爾遇到瞭自己最終會從事的研究,也就沒什麼關注價值。隨後,穆然給瞭他另一個幫助,即推薦他開始參加各種各樣的公開講座,主要關於文學與曆史——“在你所有的學習中,曆史是最為必要也是最為艱難的。忙於應付法律學習的托剋維爾,現在不知是否有時間來采納這個建議。他於1826年8月29日畢業,成功地答辯瞭兩篇論文,一篇用拉丁語,一篇用法語。在復闢王朝日益反動的統治之下,沒有人期望他展示齣哪怕最微小的創造力,他也沒有這麼做:我不能評判拉丁語寫的論文,但是法語寫的那篇簡直是極端枯燥,是他寫過的僅有的糟糕東西;但至少它證明他學習很努力。
  ……
《文明的倒影:現代社會中的個體、權威與自由的張力》 一部深刻剖析現代社會核心矛盾的宏大敘事 在人類曆史的漫長畫捲中,現代性以其迅猛的步伐和顛覆性的力量,重塑瞭我們對個體、群體、國傢乃至“進步”本身的理解。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悖論的時代:技術將我們緊密相連,卻可能加深精神的疏離;民主的理念廣為頌揚,但權力的集中與新的社會控製形式卻暗流湧動。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曆史人物的傳記,而是一次對現代文明結構及其內在矛盾的係統性、跨學科的哲學與社會學考察。它緻力於揭示,在從傳統嚮現代轉型的過程中,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基石——如理性、自由、平等——是如何在新的社會環境中變形、異化,並展現齣其光芒背後的陰影。 第一部分:理性的雙刃劍與現代性的睏境 本書開篇深入探討瞭啓濛運動所奠定的理性基石,如何成為塑造現代世界的雙刃劍。我們考察瞭技術理性(Instrumental Reason)的崛起及其對人類價值體係的侵蝕。在高度組織化的官僚體係和以效率為最高標準的工業生産模式下,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從教育到治理——都被納入一種可計算、可預測的框架內。 1. 機械化中的異化:從創造者到零部件 我們審視瞭大規模生産和專業化分工對個體主體性的影響。當勞動被分解為重復的、微小的單元,人與最終産品、與自身勞動過程的關係被切斷。這種“去魅”的過程,使得人如同被納入一個巨大機械中的精密齒輪,其能動性和創造力被壓縮至最低限度。本書細緻描繪瞭這種異化如何滲透到消費行為中,使“需要”被建構,而真正的“欲望”被埋沒。 2. 數字時代的透明性與隱形控製 隨著信息技術的爆炸性發展,我們進入瞭一個“透明社會”。一方麵,信息獲取的民主化似乎是自由的勝利;另一方麵,我們目睹瞭空前規模的數據收集、監控和算法決策的興起。本書對“軟性規訓”進行瞭深入辨析,區彆於傳統專製政體顯性的暴力鎮壓,現代的控製更依賴於無所不在的預測模型、社會信用體係的雛形,以及通過即時反饋機製對個體行為的潛移默化引導。我們探討瞭,當個體為瞭便利和安全自願交齣隱私時,他們正在付齣何種代價,以及這種代價如何重塑瞭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界限。 第二部分:平等、大眾與權威的新形態 現代社會對平等的追求是其核心驅動力之一,然而,這種平等是如何在實踐中轉化為新的不平等,以及如何催生齣新型的權威結構,是本書的重點分析對象。 1. 大眾社會的興起與“平庸的暴政” 本書批判性地考察瞭大眾社會的形成過程,以及“多數人”意見的主導地位。在媒介的高度發達和教育的普及化背景下,深度思考和對卓越的追求往往被簡化為流行的、易於消化的觀點。我們分析瞭大眾文化如何傾嚮於維護現狀,並對任何偏離“正常”標準的個體構成一種溫和卻持久的壓力。這種壓力不是來自一個獨裁者,而是來自集體無意識的審視,即一種“平庸的暴政”——社會對平均值的盲目崇拜。 2. 政治閤法性的轉移:從天賦到績效 在傳統社會,權威的閤法性植根於神聖秩序或世襲傳統。現代國傢則訴諸“效率”、“民意”和“專業知識”來維持其統治。本書詳細剖析瞭這種閤法性基礎的脆弱性。當績效無法達成,或者當“專傢”的意見齣現分歧時,民眾的信任便會迅速瓦解。我們同時考察瞭民粹主義浪潮的深層結構性原因:它並非簡單的反智錶現,而是對精英治理的閤法性危機的一種激烈反應。民粹主義者巧妙地利用瞭對技術官僚體係的疏離感,重新構建瞭一種“純粹人民”與“腐敗精英”的二元對立。 3. 新的階層分化:知識資本與信息鴻溝 盡管理論上倡導社會流動,但現代社會正在形成新的、更難跨越的階層壁壘。這些壁壘不再僅僅依賴於財産繼承,而是越來越依賴於對復雜知識體係的掌握、對信息流動的控製能力,以及在快速變化的技術環境中的學習速度。本書認為,信息獲取和處理能力的巨大差異,正在固化一種新的“認知階層”,使得社會底層不僅物質上落後,在理解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上也日益邊緣化。 第三部分:自由的異化與社群的重構 自由是現代性的最高價值,但本書質疑瞭這種自由的真實含義。當個體被推嚮極端的原子化狀態,其“選擇的自由”是否等同於真正的自主性? 1. 消費主義的陷阱:被塑造的需求 消費主義被視為現代自由最直觀的體現——“你擁有選擇的權利”。然而,本書指齣,這種自由往往是“消極自由”(免於乾涉的自由)的勝利,卻犧牲瞭“積極自由”(實現潛能的自由)。消費行為本身被設計成一種身份建構的工具,個體在不斷追逐滿足感和更新換代中,發現自我定義的努力陷入永恒的循環,永遠無法真正“達到”某種理想狀態。 2. 孤立的個體與公共精神的缺失 現代社會在解構舊有束縛的同時,也削弱瞭那些非強製性的、基於地方或信仰的社群聯係。原子化的個體雖然在法律上享有最大自由,卻常常麵臨深刻的孤獨感和意義感的缺失。本書探討瞭在公共精神衰退的背景下,公民社會如何麵臨萎縮的風險,以及這種缺乏共同體紐帶的狀態,如何使人們更容易轉嚮極端的意識形態或網絡迴音室以尋求歸屬感。 3. 麵對不確定性:信仰的重建與退化 當傳統提供確定性的權威消退,現代人必須獨自麵對生活的巨大不確定性。本書考察瞭在世俗化趨勢下,信仰和意義的真空如何被填補。這包括對科學的近乎宗教般的崇拜(科學主義),對個人健康和長壽的狂熱追求(身體的宗教化),以及對快速見效的替代性精神療法的依賴。這些“新的信仰”往往提供短暫的安慰,卻缺乏傳統信仰體係所提供的深度倫理框架和長遠視野。 結語:在張力中尋求新的平衡 《文明的倒影》最終並不提供簡單的解藥,而是旨在提供一把更鋒利的批判工具。它呼籲我們超越對“進步”的盲目樂觀,正視現代性在實現其宏偉目標的同時所付齣的代價——被係統性地壓抑的人性、被馴化的自由,以及被技術理性異化的價值。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在保留現代社會所帶來的效率與個體權利的同時,重新培育齣具有韌性的社群、擁有深度思考能力的公民,以及能夠駕馭技術而非被技術奴役的政治智慧。這是一場對“我們是誰”以及“我們希望成為誰”的持續追問。

用戶評價

評分

《啓真·思想傢 托剋維爾傳:革命時代的民主先知》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托剋維爾個人生平的迴顧,更是一次關於“自由”與“平等”辯證關係的深刻思考之旅。我印象最深的是,書裏並沒有將托剋維爾簡單地定位為一個“民主的支持者”或者“貴族製度的懷舊者”,而是呈現瞭他作為一位思想傢,在時代洪流中對這些核心概念的復雜權衡和精妙解讀。他對於民主製度可能帶來的平庸化、物質主義蔓延的擔憂,以及對可能齣現的“溫和的專製”的預警,都讓我看到瞭一個思想傢對社會發展深層風險的敏銳預感。這本書促使我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價值,比如普遍的平等是否一定能帶來個體的卓越,民主的廣泛性是否會稀釋掉深刻的思想。托剋維爾以一種近乎悲憫的姿態,觀察著人類社會在追求進步的過程中,所付齣的代價和可能麵臨的睏境,他的思考,充滿瞭人文關懷,也充滿瞭對人類理性和選擇的深刻反思。我從中體會到,真正的進步,並非簡單的綫性嚮前,而是需要不斷地警醒、反思和調整。

評分

掩捲沉思,《啓真·思想傢 托剋維爾傳:革命時代的民主先知》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十九世紀美國社會的大門,那是一個與歐洲截然不同的世界。書中細緻地描繪瞭托剋維爾在美國的旅行見聞,他如何以一個局外人的視角,觀察和分析這個新興國傢獨特的政治體製、社會習俗和思想觀念。我尤其被他對“多數人的暴政”這一概念的深入探討所吸引。在那個崇尚自由平等的時代,他卻警覺地指齣瞭民主製度潛在的危險,即多數派可能會壓製少數派的思想和權利,這是一種多麼深刻的洞察!這讓我反思,在任何一個強調集體意誌的社會形態中,如何纔能真正保障個體自由,防止民意演變成一種壓迫性的力量。書裏對美國社會中個體在政治生活中的積極參與,以及這種參與如何塑造瞭美國人的集體認同和公民意識的描述,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托剋維爾的文字,雖然是近兩個世紀前的記錄,卻依然能引起我對於當今社會發展和政治實踐的強烈共鳴,讓我思考,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否也麵臨著類似的挑戰,以及如何吸取曆史的經驗,去構建一個既有活力又保障個體權利的社會。

評分

《啓真·思想傢 托剋維爾傳:革命時代的民主先知》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去理解“革命”這個詞。我曾經以為革命就是推翻舊秩序,建立新世界,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革命背後更深層次的社會心理和文化根源。托剋維爾對於法國大革命中人民激情的描繪,以及這種激情如何被政治力量所引導和利用,都讓我對曆史的復雜性有瞭全新的認識。書裏對他如何分析法國革命與美國革命的異同的論述,更是讓我看到瞭他跨文化的比較研究能力,他能夠敏銳地捕捉到不同社會在追求民主過程中所呈現齣的不同路徑和不同後果。我尤其被他對“中央集權”的批判所觸動,他認為過度的中央集權會削弱地方自治和社會活力,這對於任何一個強調國傢力量的政府而言,都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警示。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理解一個時代的變遷,不僅要看宏大的曆史事件,更要關注那些潛藏在社會深處的思想潮流和價值取嚮。

評分

讀完《啓真·思想傢 托剋維爾傳:革命時代的民主先知》後,我的腦海裏縈繞著一個身影,一個與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精密相連的身影。這本書不僅僅是講述瞭亞曆西斯·德·托剋維爾這個人的一生,更像是帶領我穿越迴瞭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中葉那個思想激蕩、社會變革風起雲湧的法國。我仿佛能聽到巴士底獄的炮火聲,感受到貴族們沒落的嘆息,更重要的是,我能清晰地看到托剋維爾,這位敏銳的觀察者,如何在那樣的背景下,以一種超越時代的洞察力,審視著“民主”這個新鮮而充滿挑戰的概念。書裏對法國大革命的起因、發展以及其對法國社會結構造成的深刻影響的描繪,讓我對那個時代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理解,也更能體會到托剋維爾的思考是如何在這種曆史洪流中孕育而生的。他沒有簡單地謳歌革命的理想,也沒有一味地指責其暴力,而是以一種近乎學究式的嚴謹,剖析著革命的邏輯,以及這種邏輯如何一步步塑造瞭現代社會的麵貌。他的視角,既有貴族式的審慎,又有思想傢式的求索,讓我驚嘆於一個人如何在曆史的巨變中,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並試圖去理解和解釋那些看似混亂的現象。

評分

閱讀《啓真·思想傢 托剋維爾傳:革命時代的民主先知》的過程,對我而言,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更是一次思維的拓展。我仿佛置身於十九世紀那個充滿動蕩與變革的時代,親眼見證瞭托剋維爾作為一個貴族傢庭的成員,如何在時代變遷的浪潮中,保持著獨立思考的姿態。書裏對他童年經曆、教育背景以及早期政治生涯的描繪,為理解他後來的思想形成瞭堅實的基礎。我尤其被他對於“法蘭西的特殊性”的探究所打動,他試圖解釋為什麼法國的革命如此激烈,為什麼民主的進程如此麯摺。這種對國傢民族特殊性的關注,以及對曆史必然性的審慎質疑,讓我看到瞭一個學者嚴謹求實的態度。他沒有套用現成的理論,而是深入到法國社會的肌理之中,去發掘那些驅動變革的內在力量。這本書讓我明白,理解一個思想傢的産生,需要將其置於其所處的曆史文化語境之中,纔能真正把握其思想的精髓,體會其價值所在。

評分

書很好,值得一讀和收藏

評分

布麵精裝,很喜歡,推薦購買。

評分

好厚的一本,讀完對《舊製度與大革命》瞭解更深瞭

評分

偉大的思想傢

評分

布麵精裝,很喜歡,推薦購買。

評分

評分

不錯…!!!!!!

評分

不得不說,浙大齣版社做的這套啓真館傳記係列十分精當。內容暫且不說,砌牆絕對是好料

評分

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