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生活的美学旨在抵抗一个字——忙。
忙是心灵的死亡。
——蒋勋
★ 蒋勋生活美学的经典代表作,畅销十余年。
★ 精装典藏版,全新升级,由作者亲作全书修订。
★ 金钟奖获奖作品,“美的沉思”精华版。
★ 《孤独六讲》后,蒋勋以质感的文字,重拾对美与生命的感动。
★ 放慢一顿饭的时间,从衣食住行开始,为平凡的日子增加一点温度。生活有时候沉重心酸,也许慢一点,就可以让生命飞翔起来 。
★ 清雅装帧,精美插图。书中照片为蒋勋住所实地拍摄,与读者共享他的生活美学。虽然是平常生活器物,却极具质感和温度。
这是一本讲述品味的书——
蒋勋鼓励大众从生活细微面出发,将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层次,从而能过一个有质感、有品味的生活。在小吃里发现信仰;感受服装的体温;如何营造一个家;怎样将急躁、焦虑的心情转化成缓慢的生活节奏;如何从生活细节中找到快乐,享受悠闲的文化……
蒋勋希望忙乱步调下的现代人,可以放缓生活步调、舒缓生活压力,从平易的生活面来伸展感知的触角,从美中获得心灵释放和宁静。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注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著名诗人席慕容曾这样称赞蒋勋:“是这个时代踏入艺术门槛的引路人。他为我们开启的,不只是心中的一扇门窗,而是文化与历史长河上所有的悲喜真相。时光终将流逝,然而美的记忆长存”。
女神林青霞视他为“偶像”,称他为自己的——“半颗安眠药,能给予内心安定的力量。”
台湾散文名家张晓风描述:“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
“蒋勋是个懂美的人。”——三毛。
序言
生活美学的起点
食之美
认识美的重要开始:吃
口中的滋味,美好的记忆
酸甜苦辣的丰美人生
料理一道生命的菜肴
衣之美
身体与服装
创出独特的服装美学
珍惜美好物质
住之美
把“房子”变成“家”
居住美学与人文品位
保存小镇文化
行之美
合乎美学规则的“移动”
快感≠美感
快与慢平衡的生命
如果我们不懂得在生活中感觉无所不在的美,三天两头跑剧院、音乐厅、画廊,也只是鄙俗的附庸风雅吧!
日复一日,经由一种专注,在工作中可以历练出一种美。庖丁告诉我们:牛的关节,看起来盘根错节,其实可以理出头绪。因为专注,他逐渐看不见整只牛,他只专心在局部的骨节。
他说:骨节与骨节之间,有空隙,手中的刀刃,薄到没有厚度,因此“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
“游刃有余”正是美的最纯粹经验。我们感觉不到美,做事就绑手绑脚。我们一旦感觉到美,做任何事,都可以游刃有余。
我们必定是自己先有了心灵的空间,才能有容纳他人的空问;我们必定是自己先感受到了美,才能把美与众人分享。
离开“食、衣、住、行”这些平凡又琐碎的细节,生活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重心与中心。美,或许不在剧院,不在音乐厅,不在画廊;美,就在我们生活中。
大自然真的可以治疗我们,可以让我们整个繁忙的心情放轻松,找回自己。
我们不要忘记汉字里有一个字是非常非常应该去反省的,就是“忙”这个字。大家写一下“忙”,是“心”加上死亡的“亡”,如果太忙,心灵一定会死亡。
我觉得如果给自己一个窗口,其实是给自己一个悠闲的可能,有一个空间你可以眺望,你可以在那边看着日出日落,看着潮水的上涨与退去,你会感觉到生命与大自然有许许多多的对话。我觉得生活美学的重点是,你甚至不一定要离开家,不一定每天去赶音乐会、赶画廊的展览、赶艺术表演。我很大胆地说一句话:“艺术并不等于美。”
所以我一直希望在生活美学里,我们要强调的美,并不只是匆忙地去赶艺术的集会,而是能够给自己一个静下来反省自我感受的空间。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视觉、你的听觉,可以听到美的东西、可以看到美的东西,甚至你做一道菜可以品尝到美的滋味,这才是生活美学。我会从这样的基准点去重新审视“美”在现实生活面的角色。
生活的美学是一种尊重,生活的美学是对过去旧有延续下来的秩序有一种尊重。如果这种尊重消失了,人活着再富有,也会对所拥有的东西没有安全感。
美应该是一种生命的从容,美应该是生命中的一种悠闲,美应该是生命的一种豁达。如果处在焦虑、不安全的状况,美大概很难存在。
我们的一生,从生到死,可以走得很快,也可以走得很慢。如果匆匆忙忙,好像从来没有好好看过自己走过的这条路两边到底有什么风景,其实是非常遗憾的。我觉得这一条路可以慢慢走得曲折一点,迂回一点,你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坐在河边发呆也好,或者带着孩子去看山上的一些树叶,可能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变红了;或者去聆听下雨时雨水滴在水面上的声音……套用苏东坡《赤壁赋》的句子: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问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匆匆忙忙吃一顿饭的你,不会去爱你的生活;可是如果这样去准备、去享用一顿饭,你会爱你的生活,因为你觉得你为生活花过时间、花过心血,你为它准备过。当然我们真的太忙了,不可能每一天都这样费工,我只是建议朋友:是不是有可能一个礼拜的两天,如周休二日那两天,或者一天,或者一餐,坐下来跟家人好好吃一顿饭,恢复你的生活美学,从吃开始。
生活美学其实是呼唤我们对于人最基本的一个尊重,回来做自己,回来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
味觉到最后,会跟生命一样苦里回甘,会变成另外一种非常美好的回忆。所以最好的茶、最好的酒,其实常常是苦涩中的回甘,两种味觉还是互相搭配的关系。
什么是吃不消?就是觉得生命里有一些东西太多、太重了。
所有的美通常产生在悠闲文化当中。你找的可能不只是小吃,而是小吃周遭的人的生活美学,周遭人的一种温暖,以及小吃文化给你一些非常重要的历史记忆。它们存在,才会有大都市的存在,如果小镇文化全部消失了,大都市会变成一个非常无趣的地方。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这个游子,不管流浪到天涯海角,走到任何地方,他身上所穿的那件衣服是母亲亲手织出来的,他会有牵挂,也有许多怀念,我相信这是我们要谈的生活美学。生活美学是希望所有的朋友在食、衣、住、行当中能够满怀着对物质的感谢,因为这些物质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我讲的是一件衣服十年来跟我的情感,因为我善待一个物质以后,它跟我身体产生很多记忆,所以我会很珍惜这种记忆。这样的一个记忆可以包括衣服跟我皮肤的感觉,那双鞋子跟我的脚走路形状产生的感觉,或者一顶帽子戴久之后,好像慢慢变成个朋友的关系了。我称这个感觉为服装的体温,去感觉一下服装的体温,我相信是衣服美学一个非常不同的开始。
房子并不等于家,房子是一个硬件,必须有人去关心、去经营、去布置过、这才叫做家。有些人只有房子、并没有家。
所谓的“用心”,是你关心你自己的食物、你关心你的衣服,它就会有一个风格出来,不必跟别人比较,要有自己的自信。大餐馆里昂贵的料理,不见得比得上路边很认真做出来的一碗担仔面。一件名牌衣裳,也不见得比得上母亲双手织出来的一件毛衣。所以我们特别强调的生活美学,是希望能够从很朴素、很健康的物质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生命风格。接下来除了食、衣以外,我想大家知道人生的四件大事里,我们要进入到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住。
如果从诞生到死亡是一条高速公路,那么我宁可另辟蹊径。人生只有一次,我为何要那么快走完全部的路程,我觉得可以慢慢地走,每一段过程、每一分、每一秒,都可以停下来做一点观看、做一点欣赏。
我们为什么要一直赶路? 我们为什么不停下来?我会跟很多朋友说,我最喜欢的一种古代建筑是亭子,它就是告诉你不要再走了,你“停”下来,因为这里风景很好,你看一看风景吧。所以特别注意一下,速度快,并不是进步的行的美学。
为了沟通速度的方便,我家里有一部电话,可是我觉得仅仅一部电话不够用,于是又加装一个可以留言跟传真的传真机。我同时又有两个手机,然后还有很多以Email通讯的方式。但是我会回过头来问我自己:虽然有这么多的方法可以和人沟通,但到底朋友当中有没有三五个人是我的知己,在我最忧伤的时候我可以跟他谈话,在我最孤独的时候,我愿意把心事告诉他。这个时候我会发现,我要的不是速度的快,反而可能是速度的慢。
在生活美学最后的结语,我还是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忙”这个汉字:一边是心,一边是死亡。
当心死亡的时候,就是在忙碌的状态!
可是,忙,是心情的一种感觉,我们可以练习在任何速度加快的状态里,都不要让自己觉得忙碌。所以我也才会强调应该一只脚踩着油门,另外一只脚永远准备刹车,这样你才会有一个平衡,你才有停下来爱生命、欣赏生命的可能。
不得不说,这是一次非常特别的阅读体验。我通常不太容易对一本非虚构类书籍产生如此强烈的“代入感”,但这本书做到了。作者的叙述方式就像一幅幅精心绘制的画卷,徐徐展开,将我带入了他所描绘的世界。他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惊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在他笔下却能焕发出耀眼的光芒,成为理解整体的关键。我喜欢他那种沉静而有力的文风,不张扬,却能不动声色地触动人心。读的时候,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思考他提出的问题,或者回味他描绘的场景。他的一些观点,虽然初听之下可能有些颠覆,但经过他的层层剖析,却显得合情合理,引人共鸣。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信息的堆砌,更是一种思想的传递,一种对生活态度的启发。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也打开了看待世界的新角度。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幽深的花园,里面栽满了各种奇花异草,每一种都散发着独特的香气。作者的文字就像园丁的手,精心打理着这些思想的枝叶,让它们以最美的姿态呈现。我最欣赏的是他那种将宏大命题“人格化”的能力,仿佛一个个抽象的概念都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和故事。他不会生硬地灌输理论,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叙述,将那些深刻的道理融入其中。读的时候,我常常会感到一种“被理解”的共鸣,仿佛作者正是说出了我内心深处一直想表达却又未能言说的东西。他对于人生百态的描摹,既有洞察,也有温情,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人性的温暖。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拓展,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一种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认知。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品味”,或许就藏在对生活细微之处的观察与感悟之中。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本陈年的佳酿,需要慢慢品,细细尝,才能体会出其中的韵味。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它的,一开始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被它所吸引。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他能够用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来解读事物,总能挖掘出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深层含义。我喜欢他那种不落俗套的视角,总能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他提出的观点,虽然有时会挑战我们的固有认知,但却能引发深入的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世界。他善于在平淡的叙述中注入深刻的哲理,让那些看似枯燥的道理变得生动有趣。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初次探索未知领域的旅行者,每翻一页,都能发现新的风景,每理解一个观点,都能收获一份成长。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品味”并非仅仅是表面的欣赏,更是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与感悟。
评分一本厚重的书,封面设计朴素却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拿到手中,沉甸甸的质感瞬间提升了阅读的期待值。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在开篇就营造的那种氛围,仿佛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没有刻意的炫技,也没有故作高深,只是真诚地分享他的思考和感悟。他笔下的文字,就像一块块温润的玉石,经过岁月的打磨,展现出迷人的光泽。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到不同的养分。有时,我会沉浸在他对某个历史事件的细致描摹中,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有时,我又会被他对某个哲学命题的深入剖析所吸引,那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在他笔下变得鲜活而易于理解。他善于将宏大的叙事与微小的细节相结合,让整个故事更加立体饱满。我尤其欣赏他那种不急不躁的叙述节奏,总能在恰当的地方留下引人深思的余味。读这本书,就像走在一条蜿蜒的山路上,每一步都有新的风景,每一次转弯都能看到更辽阔的视野。它不属于那种读完就丢弃的书,更像是需要反复品读、常伴身侧的良师益友。
评分这本书的气质,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位智者在与你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一开始是被它那独特的名字所吸引,总觉得“品味”二字背后隐藏着某种不凡的意蕴。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他能够轻易地触碰到读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他并非总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更倾向于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索。这让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作者一起在这片思想的海洋中遨游。他时而引用古人的智慧,时而结合当代的现实,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角。我尤其喜欢他对于那些“大而空”的概念的处理方式,他总能用最朴实、最贴近生活的方式来解释,让复杂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每次合上书页,脑海中总会回荡着他那些发人深省的句子,久久不能平息。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一种对生活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之前一直想买旧版,便宜,停产了,就只能买这本新版的了
评分买了好多书,非常感谢京东活动力度大,希望以后可以继续加大力度
评分也许是因为自己的狭隘而卑微,梦想便越发辽阔与超脱。如果身边的人总是有着各种无法容忍的缺点,那么只能从遥远的地方去寻找愉悦,距离就是美,无关自身的生死,才能够更客观地去赞叹。这也是我一直热爱科幻类作品的原因之一。好的科幻小说不仅有大海星空那样波澜壮阔的美,更有对哲学问题有着深度思考,并给出自己的回答,比如《三体》。我看《三体》是在水木社区,那时候还没有获雨果奖。看过之后,我不厌其烦向身边的人,懂或不懂的人不断推荐。这就是遇到好书的感觉。中国读者对科幻了解得不多,国外科幻引入也很少,我特别希望有更多的人欣赏它。尤其是我们本土的作家。很多时候,科幻都充当着科学的先锋。这次买了刘慈欣、王晋康、何夕、(这三人被称为中国科幻界三驾马车)郝景芳、弗兰克·赫伯特、阿西莫夫、洛夫克拉夫特等等。
评分★ 华语世界经典畅销书——蒋勋三书:《孤独六讲》+《生活十讲》+《品味四讲》。
评分书店看到内容,果断在网上买了,内容值得看,什么是品位,什么是美,有时候只是质朴
评分读书是一种乐趣,读好的书更是一种享受.喜欢京东。
评分那时我们什么都不懂,却有着无知的快乐。
评分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评分快递员认真、负责、态度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