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技法例释类编(套装上下册)

诗词技法例释类编(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一琴<纂辑> 著
图书标签:
  • 诗词
  • 技法
  • 赏析
  • 古诗词
  • 诗词创作
  • 文学
  • 古典文学
  • 工具书
  • 教材
  • 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5765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465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10
套装数量:2
字数:8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近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朱自清曾指出:“诗是特种的语言,它因音数四五七言是基本音数的限制,便有了特种的表现法。……初学者单靠自己捉摸,究竟不成。我常想,较好有‘诗例’这种书,略仿俞曲园(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的体裁,将诗中各种句法或辞例,——举证说明。”
  《诗词技法例释类编(套装上下册)》以诗征法,因法录诗,是一册诗词技法资料的专题类编。所谓技法,即通常称之艺术技巧、写作方法,这里特指古典诗词形式规范的基本表现手段。全书摘引书目700馀种,蒐集古今评家沿用或自立技法名目一千馀种。我国评家论述技法,能够密切结合文本佳句、具有辩证思维和善于吸收其它门类艺术技法,是其突出的优点和特色。所以,其洞察得失、剖晰亳芒的经验方法,后人如能借鉴活用,古今同参,对写作和欣赏旧体诗词当有一定帮助。部分学术资源,对于研究诗歌语言、构建诗词修辞学亦有参考价值。

目录

上编
卷一 运思意兴
卷二 情景虚实
卷三 布局间架

中编
卷四 发端起调
卷五 承接融贯
卷六 转换深折
卷七 收合结尾
卷八 错综变化
卷九 驭题生发

下编
卷十 描写叙议
卷十一 烘染映衬
卷十二 比况寓托
卷十三 造语琢句
卷十四 择词炼字
卷十五 丽辞属对
卷十六 隶事用典
卷十七 声律通变
卷十八 法门要诀
附:主要征引书目

精彩书摘

  诗人因景即物,发为吟咏,感想不同,欢怨互异,致成有情无情之词。其为欢悦者则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为怨詈者,则为“没情最是梧桐树,故送秋声到枕边”,其为悲欢交作者,则有“东边出日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杨香池《偷闲庐诗话》第一集
  日物有生死动静之别,一等可怜是它无灵魂、无感情无生物,或有感情焉,而无思想动植物,总而言之,它不是人。大作家笔下所赋之物即不如然,它有灵魂,有感情,有思想,总而言之,它是人。必如是夫而后赋物之时乃可以物物而不物于物。……所以故。老杜不肯使其全无而且非是,而必欲使其全有而且真是。于是老杜乃给与以情感、以思想、以灵魂,又不宁唯是,而又给与以人底情感、人底思想与夫人底灵魂,使之成为特出的鹰、马,之外又复具有完全真正的人格焉。此其所以赋物而能物物而不物于物也。
  顾随《驼庵词话》卷四
  大地山河以及风云星斗原来都是死板的东西,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情感,有生命,有动作,这都是移情作用的结果。……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例如“天寒犹有傲霜枝”句的“傲”,“云破月来花弄影”句的“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句的“清苦”和“商略”……都是原文的精采所在,也都是移情作用的实例。
  在聚精会神的观照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有时物的情趣随我的情趣而定,例如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随着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随着黯淡愁苦。……物我交感,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互相回还震荡,全赖移情作用。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美感经验的分析(三)》第三章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这首《水龙吟》词,上片大段是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作者是这样写的:“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这里,作者一方面极写远山的美丽——远山愈美,它引起作者的愁和恨,也就愈加深重;另一方面又采取了移情及物的手法,写远山“献愁供恨”。实际上是作者自己看见沦陷区的山,想到沦陷区的父老姊妹而痛苦发愁。但是作者不肯直写,偏要说山向人献怨供恨。山本来是无情之物,连山也懂得献愁供恨,人的愁恨就可想而知了。这样写,意思就深入一层。
  夏承焘、吴无闻《介绍辛弃疾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载《古典文学名篇赏析》
  拟人句,以物拟人,使无情之物,化作有情之人,此修辞法也。用此法人词,饶有韵味。如鹿太保(鹿虔扆)《临江仙》下阕云:“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官。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体会藕花情态,人细入微。小山(晏几道)云“绛蜡等闲陪泪”,清真(周邦彦)云“败壁秋虫叹”,一“陪”字,一“叹”字,亦能将外物写得一往情深。
  唐圭璋《梦桐词话》卷一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沈祖菜《唐人七绝诗浅释》
  ……
诗词技法例释类编(套装上下册)—— 深度解析,技法精粹,助您诗意盎然 《诗词技法例释类编(套装上下册)》并非一本直接收录诗词作品的选本,它更像是一部诗词创作的“工具书”与“指南针”。本书以详尽的理论解析、海量的经典例证,为读者系统地梳理和阐释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千姿百态的创作技法。它旨在帮助所有对诗词艺术怀有热忱的读者,无论您是初学者,还是已经有一定创作基础的爱好者,都能更深入地理解诗词之美,掌握驾驭语言的奥秘,从而创作出更富感染力、更具表现力的诗篇。 上册:宏观技法与意境营造 上册聚焦于诗词创作的宏观层面,从整体的构思、意境的营造、情感的抒发等方面,为读者构建起诗词创作的理论框架。 第一部分:诗词的骨架——格律与声韵 格律的精微之美: 本部分将深入浅出地讲解诗词格律的由来、演变及其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将剖析平仄、对仗、黏连等核心概念,并结合不同诗体(如五言绝句、七言律诗、词牌等)的独特要求,详细阐述如何运用格律来规范语言,使其更具音乐性和节奏感。我们会通过大量具体的诗句例证,直观地展示格律对诗歌音韵、节奏以及整体美的贡献,让读者理解格律并非束缚,而是赋予诗歌生命力的内在规律。 声韵的韵律与共鸣: 诗词的声韵之美,在于其如歌如诉的旋律。本部分将系统介绍诗词的用韵规则,包括押韵的种类(如平韵、仄韵)、押韵的技巧(如邻韵通押)、以及声韵在增强诗歌音乐性、烘托情感、制造艺术效果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将通过赏析历代名家作品中精彩的用韵处理,让读者体会到声韵的巧妙运用如何让诗句朗朗上口,余音绕梁,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第二部分:意境的塑形——情景交融与虚实相生 情景交融的妙境: 诗词最动人的力量,往往来自于情感与景物的完美融合。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情景交融”这一核心创作理念。我们将分析诗人如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来寄托或烘托内心的情感,从而达到“景为情设,情因景生”的艺术效果。通过对不同题材(如写景、咏物、抒情)的诗词进行类比分析,读者将学会如何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象的景物,让读者在欣赏景色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复杂细腻的情感世界。 虚实相生的画卷: 诗词的魅力,还在于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张力。本部分将聚焦于“虚实相生”的创作手法。我们将解析如何通过“实景”的描绘,引发读者对“虚景”的联想;如何通过“虚境”(如想象、联想、梦境)的引入,拓展诗歌的意境,使其更显深邃和耐人寻味。大量的文学批评和诗词赏析将帮助读者理解,高妙的诗歌往往是在有限的文字中,构建出无限的艺术空间。 第三部分:情感的表达——直抒胸臆与含蓄蕴藉 直抒胸臆的坦荡: 有时,情感的喷涌需要最直接的表达。本部分将探讨诗词中“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我们将分析这类诗歌如何通过真挚、朴素的语言,直接袒露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从离骚的忧愤,到李白的长歌,再到陆游的爱国诗篇,我们将展示不同时代、不同情感下,直抒胸臆的艺术魅力。 含蓄蕴藉的委婉: 更多时候,情感的表达需要艺术的“留白”。本部分将侧重于“含蓄蕴藉”的抒情手法。我们将解析诗人如何运用比兴、象征、烘托、烘托等技巧,委婉曲折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使诗歌的情感更显深沉、悠远,并激发读者的想象和品味。通过对婉约词、感事诗等作品的深入剖析,读者将学会如何“于无声处听惊雷”,体味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艺术之美。 第四部分:诗眼与炼字——提炼精炼,字字珠玑 诗眼的精准捕捉: “诗眼”是诗歌的点睛之笔,是赋予诗歌生命力的核心。本部分将系统介绍如何识别和运用“诗眼”。我们将通过分析历代名篇,讲解诗眼在句子中的位置、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精炼的词语,提炼出诗歌的主旨、情感和意境。读者将学会如何在创作中寻找和锤炼自己的“诗眼”,让诗句焕发光彩。 炼字的艺术神韵: “炼字”是中国诗歌的独特艺术追求,是精益求精的体现。本部分将汇集无数“字字珠玑”的经典例子,阐释诗人如何通过反复推敲,选用最恰当、最富表现力的字词,来赋予诗句最鲜活的生命力。我们将探讨不同字词在语感、意象、情感上的细微差异,以及诗人如何通过“炼字”来达到“万千意象,尽在一字”的艺术高度。 下册:具体技法与创作实践 下册则更加侧重于具体的创作技法,从语言的组织、艺术手法的运用,到不同体裁的特色,为读者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指导。 第一部分:语言的雕琢——比兴、象征与用典 比兴的意象联结: “比兴”是中国诗歌重要的联想手法,它能够将抽象的情感与具象的物象巧妙地联系起来。本部分将详细阐述比兴的起源、分类及其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我们将通过赏析《诗经》中的比兴手法,以及后世诗歌中形形色色的比兴例证,帮助读者理解如何通过相似性或联想性,创造出意蕴丰富的诗句。 象征的意蕴深远: 象征手法能够赋予诗歌更深邃的内涵和更广阔的解读空间。本部分将解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探讨如何运用自然物象、历史事件、神话传说等作为象征,来表达作者复杂的思想和情感。我们将通过对大量具有象征意义的诗篇进行赏析,引导读者理解象征的精妙之处,并启发读者在创作中进行大胆而富有创意的象征运用。 用典的文化底蕴: “用典”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它能够使诗歌更具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本部分将系统梳理常见的诗歌用典类型,并分析典故在诗歌中的作用,如增强表达效果、寄托情感、暗示背景等。我们将通过对历代名家诗歌中精彩的用典进行详细解读,帮助读者理解用典的文化含义,并学习如何在创作中恰当、巧妙地运用典故,为诗歌增添文化厚度。 第二部分:结构的艺术——谋篇布局与起承转合 谋篇布局的章法: 一首优秀的诗歌,离不开精巧的谋篇布局。本部分将探讨诗歌结构的艺术,包括诗歌的开篇、发展、高潮和结尾的安排。我们将分析不同诗体在结构上的要求,以及诗人如何通过结构的安排来组织材料、控制节奏、引导读者情绪。通过对优秀诗篇结构的拆解,读者将学习如何构建出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引人入胜的诗歌篇章。 起承转合的韵律: “起承转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叙事和抒情模式。本部分将详细阐述这一模式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我们将分析不同诗体(如绝句、律诗、词)如何运用“起承转合”来组织诗意,并通过大量实例,展示不同诗人如何在遵循这一模式的同时,又能创造出新意和变化,使诗歌流畅自然,情感层层递进。 第三部分:表现手法的多样——对比、映衬与烘托 对比的张力之美: 对比手法的运用,能够使诗歌的意象更加鲜明,情感更加强烈。本部分将深入探讨诗歌中的对比艺术,包括正对比、反对比等。我们将通过分析诗歌中“动静对比”、“明暗对比”、“今昔对比”等多种形式,展示对比如何强化诗歌的艺术效果,使诗歌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映衬的相得益彰: 映衬手法的运用,能够使诗歌的情感和意境更加丰富。本部分将解析“以乐景衬哀情”、“以静衬动”等映衬方式。我们将通过大量实例,展示诗人如何通过善用映衬,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深刻,给读者留下回味无穷的艺术感受。 烘托的意境营造: 烘托手法能够为诗歌营造特定的氛围,增强诗歌的感染力。本部分将探讨烘托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如通过对环境、气氛的描绘来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性格。我们将通过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烘托手法的诗篇进行赏析,帮助读者理解如何运用烘托来塑造诗歌的整体意境,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第四部分:诗词的体式与风格——从古体到近体,从豪放婉约 诗体演变的脉络: 本部分将简要介绍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体式,如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以及词、曲等,并分析它们在格律、篇幅、风格上的差异。通过了解不同诗体的特点,读者可以根据创作目的选择合适的体式,并避免在创作中出现体式上的错误。 风格的多样风貌: “豪放”、“婉约”、“清新”、“沉郁”……中国诗词的风格千姿百态。本部分将深入剖析这些经典风格的形成原因、表现特征,并举例说明。读者可以通过对不同风格的理解,来确立自己的创作风格,或者在不同风格之间游刃有余地切换,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的诗篇。 《诗词技法例释类编(套装上下册)》以其系统性的梳理、详尽的解析、丰富的例证,为广大诗词爱好者提供了一套全面而深入的学习工具。它不仅能帮助您理解诗词的内在规律和艺术奥秘,更能激发您的创作灵感,指导您的创作实践,让您在诗词的世界里,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这是一套值得反复研读、细细品味的书籍,它将陪伴您在诗词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收获诗意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套《诗词技法例释类编》(套装上下册),虽然名字听起来有点学术,但实际翻阅下来,真是让我惊喜连连,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诗词奥秘的大门。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例释”二字,它不是枯燥地罗列诗词和技法,而是通过一个个精心挑选的经典诗句,把抽象的技法变得具体可感。我尤其喜欢它对“意象”的解析,以前读诗,总觉得某些词语组合在一起有一种说不出的美,这本书却能把这种“说不出的美”拆解开来,告诉你原来这里用了“借景抒情”,那里用了“移情于物”,又或是通过“类比”、“象征”等手法,让情感的传递更加含蓄而有力。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地引导你一点点领悟诗词的精妙之处。而且,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合理,分类清晰,让我可以针对性地学习某一种技法,或者在阅读中遇到不懂的地方,能够快速查阅到相关的解释和例子,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阅读效率和理解深度。对于我这样想要深入理解中国古典诗词,但又苦于无从下手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简直是及时雨。

评分

老实说,我买这套《诗词技法例释类编》的时候,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我自认为对古诗词颇有心得,也读了不少名家评注。但这本书还是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在“炼字”这一块的讲解,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书中提到,一个字就能决定一首诗的意境和情感走向,并列举了许多例子,比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如果把“照”换成“闪”,意境便截然不同;又比如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月有阴晴圆缺”,看似平常,却蕴含着人生哲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字词分析,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字词的选择如何与整首诗的主题、情感、节奏相呼应。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诗词的实验室,可以近距离观察诗人是如何精雕细琢,如何让每一个字都发挥出最大的能量。读完之后,我再回看自己喜欢的诗歌,仿佛能看到那些“看不见的”匠心独运。

评分

这套《诗词技法例释类编》真的让我重新审视了诗词的“结构之美”。以往我更多关注诗句的意境和情感,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诗歌在形式上的严谨与巧妙。它系统地讲解了诗歌的对仗、平仄、押韵等格律知识,但又并非照本宣科,而是通过大量的例句,生动地展示了这些格律是如何为诗歌服务,如何创造出音乐般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比如,它分析了“黏连”和“对”在律诗中的不同作用,以及押韵的不同方式如何影响诗歌的情感基调。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还探讨了“句式变化”的技巧,如何通过长短句的交错,来调整诗歌的节奏,增强表达的张力。读完之后,我再读那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就好像在欣赏一幅精美的建筑,不仅看到了它的壮丽外表,更能理解其内部精密的结构与设计。这套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加立体、全面的视角来欣赏和理解古诗词。

评分

收到《诗词技法例释类编》的时候,我还在犹豫是否要花时间去研究这些“技法”,毕竟我对诗词的理解更多停留在“朗朗上口”、“情感共鸣”的层面。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它严谨而又生动的讲解方式所吸引。书中对于“用典”的解释,让我茅塞顿开。我一直以为用典就是堆砌名言警句,显得“有文化”,但这本书却深入剖析了不同用典方式的妙处,比如“引而不露”的含蓄,“以物言志”的巧妙,甚至是“戏谑”的幽默感。它通过大量生动的例子,比如李白《将进酒》中的“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如何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的典故,又比如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看似朴实无华,实则饱含家国之痛的语言运用,让我对诗歌的内在力量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告诉你“为什么”以及“怎么做”,让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可以尝试模仿和创作的参与者。

评分

作为一个对古典诗词有着浓厚兴趣但又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的读者,我必须说,《诗词技法例释类编》真是一部让我受益匪浅的工具书。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将一些抽象的诗词理论,通过鲜活的诗句“落地”了。我特别喜欢它对“比兴”手法的解析,书中通过《诗经》中的一些经典篇章,详细解释了“比”和“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巧妙地烘托情感、塑造意境的。比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看似只是描写了一幅宁静的河边景象,但通过“兴”的手法,却暗示了男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这本书还对“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且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例证,让我能够清晰地分辨和理解这些技法的应用。读完这套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简单地“读懂”诗歌,而是能够“品味”诗歌,甚至开始尝试自己去运用这些技法,创作一些属于自己的小诗。

评分

评分

评分

很好

评分

纸质印刷一般

评分

纸质印刷一般

评分

纸质印刷一般

评分

纸质印刷一般

评分

纸质印刷一般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