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合伙人 美育从妈妈开始

生命合伙人 美育从妈妈开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亚楠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教育
  • 美育
  • 家庭教育
  • 妈妈成长
  • 儿童教育
  • 早期教育
  • 育儿经验
  • 生命教育
  • 亲子关系
  • 家庭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464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713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字数:3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作者用深刻的思考从父母的角度提出了一个中国社会急需正视的深层次家庭关系命题:孩子是我们的生命合伙人。
融合了一个留美外企高管的视野、研究者的严谨和妈妈的感性,作者用独特的角度把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的真谛一一道破。书中呈现给我们一个丰盛的家庭美育盛宴,拓宽了我们对于美育的感知。每个父母都是孩子美的启蒙者。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基于热爱的研究成果,作者深入浅出地全面解读美和艺术在生命及成长中更高层面的意义,更介绍一系列身体力行的家庭美育“实验方案”,在玩乐中探究,创立私密家庭语境,和孩子一起完成和丰富彼此的生命。艺术、自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家庭教育的主场。作者用娓娓道来讲述什么是教育中重要的功课,化解中国妈妈事业家庭难以平衡的焦虑和迷茫,把握家庭教育核心的命门——美的教育。用美和艺术的教育,提升孩子在创感时代的感受力、创造力、幸福力……

? 突破舒适圈,父母也有无限潜能
? 除了生存,更要让孩子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 提升孩子创造力的五大策略
? 轻松区分什么是好的、不好的艺术教育
? 尊重孩子艺术能力发展的时间表
? 创造家庭共有的情感记忆

作者简介

戴亚楠是两个男孩的妈妈,艺术爱好者以及家庭美育的研究者和践行者。她认为美和艺术的教育可以开启和孩子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能力。

创办家庭美育社群蝌蚪同学之前,她有多年海内外企业及教育行业咨询经验,她还是自然体验师和国际认证情商培训师,伊利诺伊大学MBA。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一看到书名,就喜欢了。就知道,是对的人在做对的事。关键词字字都敲在鼓点上:“不外包”“不焦虑”“艺术的熏陶”“环境的启蒙”“陪伴的力量”,和我的三观气味相投,和我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启蒙教育没有太多玄妙,无非就是“爱的教育”和“美的教育”。这两件事做好了,后面的事儿就会越来越省心。希望更多的家长可以成为孩子的“生命合伙人”,希望学校也能有幸成为家长和孩子有时限的“生命合伙人”。
《校长日记:我在美国当校长》作者 留美教育博士钱志龙

作者用自己独到的家庭教育创见,给迷茫焦虑的父母以借鉴,育儿的初衷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让孩子敢于做自己。
著名幼教专家,《教养智能》作者 陈禾

目录

自序:我们的爱超越时间   / 001
导读:写一本看完不焦虑的教育书   / 005

1/ 你最尊贵,妈妈舒服是教育第一要务   / 007
一切从尊重自己的感觉重新开始    / 008
突破舒适圈,父母也有无限潜能    / 014
从集体出走,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 020
你也能像孩子一样感知和爱世界    / 025

2/美的教育,从享受生活开始     / 033
审美水准就是“妈妈的味道”    / 034
除了生存,更要让孩子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 041
用艺术教育塑造完整的孩子    / 047
没有批判思维,人与咸鱼无异    / 052

3/妈妈,你要守护住孩子的创造力     / 059
权威扼杀了创造力       / 060
有创造力孩子的十个特征      / 066
从小培养创造性思维,才能应对不确定的未来 / 072
提升孩子创造力的五大策略    / 076

4/家庭美育能做的比想象更多       / 081
轻松区分好的、不好的艺术教育    / 082
中国的儿童艺术教育在干啥    / 088
艺术启蒙就是一起玩儿和聊    / 094
其实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    / 101

5/尊重孩子艺术能力发展的时间表   / 109
为什么大多数父母的绘画水平停留在10岁    / 110
关于儿童涂鸦,父母了解这些就够了    / 116
引导孩子的艺术兴趣要顺势而为        / 122
12岁是儿童艺术学习的分水岭    / 130

6/和孩子一起发现生活之“美”   / 135
为孩子设计一间“画室”    / 136
逛美术馆是和去超市一样的必需活动    / 141
闭上眼睛看见自然的美    / 147
带着幽默感和孩子解构都市    / 154

7/创造家庭共有的情感记忆     / 161
艺术是和孩子心灵交融的纽带    / 162
和孩子一起创作是种什么体验    / 168
零基础爸妈也能让孩子爱上艺术    / 174
建立秘密的艺术家庭语境    / 182

8/让孩子带我们回归本真     / 189
鼓励就能让孩子走得更远    / 190
无条件的爱不打分    / 197
全身心倾听,心怀孩子般的热情    / 203
感谢孩子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 210

外/五个家庭艺术“实验”   / 217
随时随地的线条游戏(2~7岁)    / 219
我们都是当代艺术家(3~10岁)    / 221
尝尝你的作品(4~10岁)    / 226
符号猎人(3~10岁)    / 228
小小收藏家(3~10岁)    / 230

代后记:你们的世界和我的不一样   / 232
    ——假装N年后给娃的一封信
跋:用心抱抱,你生命中的合伙人   / 235

附件1/1~18岁艺术能力发展时间表      / 238
附件2/家庭艺术教育工具的使用参考    / 241
附件3/用卢浮宫秘籍制订一个完整的家庭
    美育出行计划    / 248
附件4/主要参考文献暨推荐阅读    / 253

精彩书摘

1
你最尊贵,
妈妈舒服是教育第一要务


成年人因“教育”反而失去了自由,追求“标准答案”而忽略自己的感觉和最本真的状态。
教育方式来自于父母的成长环境,反思家庭关系模式,并且永远保有对自己和对孩子的信念。
因为孩子,我们有了机会突破舒适圈,这个过程是成长,更是获得自由的必经之路。

一切从尊重自己的感觉重新开始
突破舒适圈,父母也有无限潜能
从集体出走,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你也能像孩子一样感知和爱世界



一切从尊重自己的感觉重新开始


孩子通过我们而来,却不因我们而存在。他是一颗奇妙的种子,我们勤奋地“耕耘”,他却未必完全按照我们的设计开花、结果。做一个好的父亲、母亲,并非需要把这些生命的种子种植在温室里,而是要掌握气候变化和土质营养,且在天地和他一同汲取自然的精华与养分,舒展自己的人生。这才是上选。就喜欢心理强大的妈妈们说:“我们的孩子总不会差吧!”相信自己的感觉,一切就对了!
我们被养育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如果想逃离这样的“宿命”,对抗并不是方法。回到最真实的状态,给自己、给孩子以信念——你们的独一无二、无与伦比。
你足够完美,你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成为父母本来就是生命中重大的一个变化,我们不想有纰漏,不想留下遗憾,我们孜孜以求地学习各种“理论”,我们膜拜不同的教育流派,希望孩子获得最正宗、最好的教育。我们如此努力,为什么焦虑却成为父母的常态?
“孩子太安静了怎么办?”“太胆小怎么办?”“太活泼了怎么办?”“吃得太少怎么办?”“不爱学习,总撒谎怎么办?”……是我们的孩子不够完美,还是我们习惯性地把目光刻意错过完美?每次在听各种父母讲座之后,无论哪种理念,最后都归结到这样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上,有一次,一个我非常钦佩的教育专家直接回答:“没有办法!”家庭背景不一样,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不一样,这些问题大都要到根源上去找答案,有些或许根本不是问题,有些是深层次的家庭关系问题。如何在简单的几句描述中给一个办法出来?我们着急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个焦躁的节奏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加重了家长的焦虑。
在杰里?比格纳(Jerry J. Bigner)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导论》这本书里,他提到三种基本的家庭教养方式:专制型、放任型和权威型。而这些教养方式大部分来自于个体在儿童期观察自己父母的教养模式。也就是一个人如何被养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如何养育自己的孩子。
在传统的父权社会里,专制型是很多家庭的常态,似乎家长,尤其是父亲的角色就是打击孩子:“你不够好,非常不好!”专制型的教养最终掠夺了儿童的自我精神,抑制儿童正常的情感发展,令他们的自尊心严重受损。
放任型的父母“允许儿童尽可能地管理自己的活动,避免使用控制,同时不鼓励儿童遵守外部定义的标准”(Baumrind,1996)。教育专家普遍认为,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依赖性强,不具有好奇心,并缺乏自我控制。
权威型被认为结合了专制型和放任型的优点,强调儿童在合理限制内的自主性发展。孩子在这种方式养育之下比较独立,拥有良好的自我控制,容易知足,充满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权威型养育鼓励儿童的参与和对家庭规则的遵从,允许儿童参与家庭决策(权威一词感觉不是特别精准,且当成温柔有原则来理解吧)。
这基本的几种教养方式其实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儿童的不同成长期,甚至在父母对于教育理解的不同阶段,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取舍和走向。我想最重要的是,在养育的过程中,秉承“温柔而坚定”的态度,共同制定规则和界限,并且遵守执行。那些焦虑提问的家长应该做的反而是暂时放下问题,回头看一看自己和孩子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状态。只有有意识地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并意识到这些行为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才有可能改变教养的方?式。
日本电影《垫底辣妹》中,十几岁的女主角工藤沙耶加是个学业上彻彻底底的失败者(loser),看上去完全没有希望的人生,却因妈妈和辅导学校的老师呵护和激发,达到了似乎难以企及的大学目标。他们对这个被人人放弃的女生拥有信念,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潜能,是这一“奇迹”能够产生的根本。
中国的教育问题,其实归根结底是父母的问题。焦虑的根源并不是财务或其他压力所致,而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较少有人看着我们的眼睛,认真地告诉我们:你足够完美,你是宇宙间独一无二的存在。所以今天做了父母,我们难以这样和我们的孩子确认:你足够完美,你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不完美才美——真实的父母,是人不是神
孩子最大的命运是他的父母。从遗传的基因到后天养育的方式,家庭才是影响孩子成长最大的因素。我们作为父母已经足够努力,也不必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因为我们并非无所不能、无所不知,让孩子了解我们是普通的人,多一些经验,依然在学习,如此而已。
纽约的设计师朋友杰西(Jessy)思维活跃,在美国生活很久的她,提问非常犀利,并刨根问底。她问我,做妈妈的过程学到最多的是什么?有太多的想法在脑袋里,但我喜欢自己的回答:“学会了放下和继续,忘掉愧疚(guilty)的感觉。”必须忏悔,我也会对孩子大喊大叫,曾经就这个问题,在一个很紧密的妈妈群里,大家一起“痛哭流涕”,我也第一次知道一个朋友严重到因此去了“愤怒管理”的课程……我想,除了我们逐渐学习面对情绪,更重要的是接受真实的自己,不试图做一个完美的人。因为对于自己做错的愧疚感是最要命的一件事,必须放下,也只有放下,然后才能继续前行。
当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状态,看到孩子在和我们互动中的变化和影响,就会迎来越来越放松的阶段,说到底,爱是所有人与人当中最奇妙的现象。“我展露真实的自己,而百分之百地放心,你依然爱我。”无条件的爱才是真爱,而健康的爱是相互的。
当孩子有更多语言可以交流,当共同的经历让我们连接更加紧密,交流更有深度,每天的谈话就是极其享受的时光,他们带来的灵感和对生活的反思比我们给他们的价值更大!
两个妈妈朋友聊到2016年夏天热热闹闹的毕加索展览,这个被行业吐槽,号称史上价值最高的展览吸引了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朝拜”。回忆起这个经历,有个妈妈说:“孩子完全没感觉,我不懂,不知道怎么讲,就很快出来了。”另一个妈妈说:“孩子很开心,指着毕加索的《酒神祭》说:‘妈妈,你喝醉了就是这个样子的!’”两人会心大笑。为什么两个展览带给孩子的体验完全不同?
据我的观察,其实正是两个妈妈的状态影响到孩子的体验。一个因为努力地想获得教育回报,又因为缺乏专业领域的背景而不自信,孩子作为敏感的“探测器”,他们都能精准地感受到这些非语言的信息。而如果能够不设限,和他们一起平等地去“逛”,总是能发现一些有趣的角度,一起笑到人仰马翻。人生无非就是一个个哭和笑的经历,串起我们的生命。父母们,且放下教育,走下“神坛”。
用心体验,你最尊贵——关注和保护孩子的个性
曾经帮一家企业基金会做过一个咨询项目,其中一个部分是带领团队体验自然教育活动。一个很简单的游戏——“我的树”,两个人一组,每个人扶着另一个蒙上眼睛的同伴找到一棵树,触摸、感觉、记忆,然后同伴要摘掉眼罩回去找到自己的那棵树。视觉的缺失让每个人必须调动其他的感觉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去体会和感觉。有趣的是,有一组竟然出现极端现象:蒙住眼睛的人找到了自己的树,而搀扶他的,睁开双眼的同伴,却在相似的树林里搞不清自己到底选择了哪一棵树。分享的时候,他说,他忙着“处心积虑”找一棵不容易找的树,结果自己回头面对树林的时候却困惑了。眼睛会骗人,心却不会。
最近几年,我在一所大学里教授非营利组织管理相关的课程,课上最怕听到的问题就是这一句:“老师,定义是什么?考试会考吗?”在这类的课堂里长大,我对老师提到一个事物必提定义,甚至要背诵定义的教学方式深恶痛绝。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世间唯一存在的个体,我们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角度和看法?或许给出的“定义”是全面和完美的,但当一个个体不理解,积累的经验和体验不足的时候,理解也是不完全的,甚至是片面和偏颇的,甚至进一步固化和局限了思维。这些定义的“知识点”限制了我们的思考,阻碍了我们的探索和发声。
美国的教育体系当然也有各种问题,但在给孩子提供自我表述的机会这点上令人敬佩。这不是关于内向、外向的区别,而是好的老师会尊重孩子特别的观点,尊重原创的想法,这比印在书上的标准答案珍贵一万倍。而真实世界里,每件事当然都有不同的观点,何苦从小告诉他所谓的“一元标准”压制自己内心的想法,而长大后面对多元的世界无所适从?当然,真正尊重儿童的老师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也大有人在,不过在以分数衡量的压力之下,在人数拥挤的班级中,老师们要做到对孩子个性的关注和保护是个极大的挑战。
克里希那穆提说:“全世界独裁的政府、牧师、分析师、心理学家,都关心如何控制、塑造或引导别人的思想,所以,我们的自由非常少……正确的教育应该培养不陷入习惯约束的思维,正确的教育应该培养有活力的思维,而不是只教授知识和经验……”
有一段时间,几位妈妈每周聚在一起画画,每次大家愉快地在朋友圈晒出自己的作品,都会收获很多的赞,同时也会被问到问题:这是什么画?素描?线描?还是……这很像自然教育当中,我们去看到一株植物,自然会问它的名字和科目,却常常忽略掉欣赏它的嫩芽,观察它藤蔓上的茸毛……和事物的连接与关系常被放到不那么重要的层面,因为我们在教育中的训练,尽快地归类,会让我们感到安全。而对孩子们来说不会,因为没有这么多的限制,放下概念,打开五感,全身心地感受,其实才是最好的学习,这个开放的感官所接收到的才是最独特的个体体验,才最为尊贵。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者,而不是考试之后撕书、扔书、憎恨读书的人群。要明确的是,“学习和获取知识并不是一回事,如果一个人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他其实已经停止学习了”。面对众多的理论体系、教育体系、思想体系,甚至宗教,越不束缚你,而是引导你独立探索的,才是越强大的。比如自然,比如艺术,因为它的无限、它的博大、它的能量,让你在它面前不是体会到自己的渺小,而是看到万物各得其所的内在秩序,得到自己也可以成为尊贵自己的体验,看到可以精进的可能。除了赞叹,更有惊喜。

突破舒适圈,父母也有无限潜能


育儿是一个不断突破舒适圈的过程。在自然教育中,突破舒适圈是个核心。比如在冰天雪地的营地里,孩子们一起合作做一个雪屋,去农场伺养动物,完成每天的工作。育儿是家长不断突破舒适圈,虽然很多时候是一种被动的选择。
欢迎来到没有唯一答案的世界,只有不断试探生活和育儿的边界,才能发现更多的可能性,也发掘自己作为父母的潜?能。
不打扰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徐静是一位项目制学习专家,2016年夏天举家搬到硅谷。我在圣何塞附近考察学校的时候,与她再次见面,她的大儿子石头和我家大宝同龄,正在享受着美国小学生无拘无束的时光。石头小时候由于比较瘦弱,吃饭成了家里头等大事,全家几代人都锲而不舍地喂饭,反而让孩子对食物更加抗拒。这也是我的加拿大营养博士妈妈朋友梅丽莎(Melissa)非常不解的地方,为什么中国的家长要举着食物追在孩子后面?石头妈妈终于对全家下了“通牒”,谁也不要再这样喂饭,并且在语言上也不可以再说“太瘦,需要多吃”之类的话。果然,不强迫进食,孩子自然地感到了饥饿,吃饭也就很正常了。到美国之后,充分的运动和加州的阳光明显让几个月没见的石头强壮了许多。
我的类似经历是小时候带着大宝回老家,七大姑八大姨很是喜欢孩子。在出门散步的工夫,学步的大宝跌倒在地,据目光从未远离的我观察,情况并不严重。但我那一众亲戚都向前扑去,并发出怜爱之声,大宝抬起头来四顾观察形势。我张开双臂拦住亲人。这个工夫,大宝已经爬起来,又欢快地向前跑去。我至今记得我阻拦她们的手臂是何其用?力。
看到微信上的一组漫画,几个中国教育的阶段性小目标:小时候要胖,上学要成绩好,长大了赚钱多——非常简单粗暴但精准的总结。它忽略了成长的过程和适应性的需求,是一元标准的极致。
有位妈妈朋友很喜欢转发武志红老师的文章,她的评论大多是关于“中国人的关系中没有边界感”。很多时候,我们作为父母,对孩子也是如此,我们过多地替代了他们的喜、怒、哀、乐、饥渴、疼痛……我们提前一步感受到了,为他们准备好了解决方案,但错过了让他们自己感受,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我们看不得这个过程的一再演练,我们带着“爱”大步跨过边?界。
这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就是我们作为家长和教育者的舒适圈。如何接受“不确定性”?如何生活在“没有唯一标准答案的世?界”?
在既有的观念、习惯体系之下做事固然安全,但如果出于“自我满足”,带着爱的很多举动而要孩子配合,就是对孩子的打扰了。就像大宝很小的时候——第一个孩子的养育总是充满一群看护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想象喂水、添衣、逗趣……孩子的早期专注力就在这些“爱心”中被打扰,直到妈妈幡然醒悟。如果孩子专注于一件事,请不要打扰,如果他在阅读,即便吃饭这等大事也无妨。
我们一边觉得育儿很辛苦,一边通过打扰孩子来增加自己的工作量,何苦呢?各自感觉到自己的需要,需要陪伴的时候满足他,需要独立的时候给他空间。这个境界不是自然习得,只要一直在接近就好了。
慢下来做一点无用的事
世界转得那么快,成功近在咫尺,只需要再多一点努力!忙的日子很容易过,因为可以觉得自己很重要,而和自己相处却是个挑战,慢下来一切会失去平衡?慢下来其实是我们在当下世界需要稍微触碰一下边界的舒适圈。
“人到中年做一点无用的事,‘浪费’一些时间也无妨……”这句话是开始和妈妈们一起画画的朋友说的,完全不是她的风格。我知道她之前是一直忙,目的性非常强的一个职场女强人,她能够每周花几个小时来画画,让我特别意外也非常感动。每个人都是生活艺术家,在越发忙碌的时候,留一点时间给自己。她说:“先慢下来,节奏变了,很多心境、情绪都会变了。”
在和妈妈们分享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总是提出这样“不切实际”的“请慢下来”的说法,被裹挟着前行,恨不能夜夜加班做那些做不完的工作,连度假都要抓紧时间,早晨落地直接去办公室上班,这样的节奏真的很难感受到美。妈妈们常常感慨,你们的绘画课真的很任性,那么多的放不下,那么多更“重要”的事。慢下来才能看到美,年纪见长,才真正了解时间这奢侈品,对自己好其实不是保养品、化妆品和包包,而是给自己一点时间,做点无用的事。
我们看到很多家长把孩子成长等同于报班,最多的听说过一周报了八个兴趣班,不知道是不是还有家庭生活的时间,听上去基本上学校、上幼儿园之后都在各种机构度过了。无论怎样的学校,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因素。尤其是和艺术相关的部分,带给孩子艺术的美好,一起欣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给孩子持续一生的审美能力。
报班很多时候的确是个简便的办法,太专业,我不懂啊。这个不懂可以理解为“放弃”,因为不懂可以不染指,可是,既然送孩子去学习艺术相关的内容,还是希望能够有所精进,那么,我们做出的姿态就是“不懂就放弃”吗?只要不是技能上的懂,艺术与心灵、美、每个个体的情感相关,不会有“不懂”这件事,无非在专业上了解得深浅,但不妨碍欣赏。重要的是心不在,所以无法贴近,所以就“不懂”。
木心先生说:“完善人格的文化心理结构,有认知结构、伦理道德结构和审美心理结构,三者缺一不可。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我把他提到的知识也扩展到技能,即便学了艺术的技能,审美力也可能是很弱的,这不是一蹴而就,真的是日积月累“养”出来。
有父母关注我们组织的周末美术馆活动,最常见问题就是,他这么小能看吗?曾经的幼教管理者——我妈妈说过一句我最认同的话就是:“孩子的收获是他自己的事,和你们组织者无关。”这样的话,家长听来其实会觉得组织者怎么这么不负责啊,让我把道理翻译给你听:这些混龄的活动中,不同年龄的孩子能力发展的确非常不一致,但要知道给孩子环境,每个个体即便年龄相同,获得的经验、关注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所以的确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能做的就是给他们这样的环境,像欧洲的孩子一样,沉浸在艺术中成长。
其实是慢下来,做一点无用的和美相关的事,也是美育的一个基础。无论学画、茶道、花艺、逛美术馆、听音乐……给自己的心灵一些养分才有营养去给到孩子。
有一次,听到儿童戏剧教育专家郝燕说:“……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剧院门口就走了,他对孩子看了什么竟然是这样的态度,让人无法理解……”的确,育儿先育己,美育更是如此。
大宝读完《纳尼亚传奇》全集之后一起看电影,人生的任务就是找到适合你的那个大衣柜,其实你的传奇早已在那扇门后准备好,我们要做的是一直不停地探索和寻找。没有时间懊恼,每个看上去没什么用的时刻,或许就在引导你走向那里,慢下来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扩展了你的边界。
做你自己的神奇队长
在同事的推荐下,我和孩子们一起看了《神奇队长》,他们觉得这一家子的生活简直是太酷了!我当然不是建议所有孩子的父母都带孩子home school和隐居深山,而是当成一个不同的育儿样本来研究一下,看看自己的不适度到底有多少。
故事的梗概是:一位父亲带着六个孩子隐居山林,孩子们的教育就是阅读父亲指定的书籍,喜欢孩子读的书单,《枪炮、细菌、钢铁》《人类简史》《1984》……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有些醍醐灌顶的书,好像希望再早一点读到。这几个思想早熟的孩子来到现实世界当中受到当头棒喝的冲击,父亲的教育方式,与主流社会的价值观背道而驰。本以为孩子们就要留在这个商业社会里,这个家庭教育实验即将以失败告终,幸好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希望的尾巴,孩子们主动地选择回到同父亲一起的生活。我想,无论哪种方式,爱的连结在那里没有被割断。受过检验的亲情也更加紧密。
果然这部影片在网上的评论也是各打五十大板,一些叫嚣着反对的恶毒评论,反而彰显出我们是如此迫切地需要突破自己教育的舒适圈。这部电影是一个完美教育的假设,影片本身的意义就在于思辨。我喜欢女儿自己选择了《洛丽塔》这部书来读,爸爸发现之后问她:“不要复述情节,你的想法是什么?!”她回答:“感觉不舒服、恶心,但却很喜欢。”阅读带来的思考不会有唯一的中心思想,即便矛盾和不成熟,也是真实而独特的。
如果有机会我很愿意尝试去做一个这样的神奇队长,并不仅仅是为了不去循规蹈矩的意愿,更是因为在片中这些身体健硕、思想深刻的孩子,才是我最理想中孩子的样子。与那些在家里玩儿xBox、穿Nike的同龄人相比较,他们似乎更接近于希腊文明中对美的定义。
最难过的,莫过于一个二年级的小女孩,因为上了太多的周末奥数班和补习班,放弃了最喜欢的舞蹈班,看到她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好想为她做点什么。学术的发展固然重要,可是做真正热爱的事才可能让每个生命焕发光彩。
不想给大家一种痴人说梦的印象,有机会的话不妨多一点“对抗”,做自己和孩子的神奇队长,偶尔跳出社会、学校对我们的限制,用自己的理解去养育孩子。现实中的挣扎一定比电影中更甚,可是总还是有机会做点什么吧?

?

前言/序言

自序:我们的爱超越时间

  听说,时间是一种错觉
  和孩子一起成长
  我们验证了时间

这一次的写作之旅是我的人生中最为跌宕起伏的一段。第一次见编辑的时候是在2015 年仲夏,在一家茶餐厅相洽甚欢畅谈着这本未来的美育书而忘记了时间。孩子的爸爸那时候还没有去世,因为个展而忙碌了很久的他在旁边睡着。那天的景象还在眼前,一个家庭的崭新画卷好像就在徐徐展开,一切却戛然而止。

  如果注定分离,一切还有意义吗?
  还是正因为注定分离,一切都有了更多的意义!

陪伴不是义务,而是彼此生命的见证
如果生命只有一个月,你会做些什么?如果生命只有一个星期,你又会做什么? 无论清单上有什么相信鲜有人关注股市的走向或是娱乐八卦,做父母也一定希望把最珍贵的时间投注在孩子身上。事实是我们不必等到被宣判的那一刻才开始这样做。因为不是每个人都会得到提前一个月、一个星期的通知。生命并不是租房子,尽管我们的确是借住在一个躯壳里而已。
看到玩具箱里掉出来一个小鱼玩具,孩子们黯然神伤:这是爸爸给我买的;吃着吃着饭,孩子说:“我想爸爸和我玩儿,他用胡子扎我的脸……”在最初的日子里,每个这样的生活桥段都是一个悲伤的回忆,但我却是安慰的,因为毕竟曾经有很多的陪伴,而孩子们还有着很多的记忆存在。在搜集插图的过程中,翻出散落在硬盘里、旧电脑里的照片,就像一帧一帧的生活在回?放。
无论生命的无常是什么,对孩子而言,这一个个片段串起的是爸爸的印象,让他们并没有想象中的凄惶。
最奢侈的教育资源是时间
在玩具被丢满地,妈妈即将发威的时候,孩子们突然会说:“你还是像组织活动的时候那样笑才好看!”这让我啼笑皆非。他们所说的组织活动就是指从2015年以来发起的亲子生活美学实验。我们一起用彩色面粉涂抹,在自然中触摸,嬉笑怒骂表演戏剧,一起做斑斓的月饼、一起喝茶、一起制作皮影、一起编故事写绘本……这很像瑞吉欧所描摹的一个乌托邦,充满希望的教育社区,父母和孩子都有归属感,并激励支持对方。
因为忙碌、因为压力,大部分父母都把教育作为一项消费和服务在看待,“外包”是更舒服和方便的方式。可是,在一次卢浮宫的艺术教育讲座上,我听到教育项目负责人介绍,他们的项目鼓励那些离婚之后,但未获得抚养权一方的父母和孩子一起参观博物馆,因为不在一起生活而在短暂的相处之中,人与人之间能够奉献的真正有价值的只有时间,每个人的时间都是生命的一段,缘分修到才可能相见。他们一天天长大,我们一天天老去,高品质的陪伴,才能够在家人中建立共同的情感纽带, 才是孩子的安全感和对未来建立家庭的信心的关键。
找到最好的,把孩子带到跟前
教育中的“软性”内容,比如美和艺术,是孩子的成长中重要的养分,给他们精神力量。我们都有这样迫切的诉求,找到最好的,把孩子带到跟前。而在一次与公司同事的普通午餐上,不经意地我们聊起各自成长的话题。在座的六个成年人当中,每人都亲身经历和目睹对孩子的家庭暴力的发生。天才工程师,直升小学三年级的90后,边吃面条边笑着形容:“打断两根皮带……”80后的已为人父的同事则深深记得除了被暴打之外的精神屈辱;还有HR经理目睹过因为家暴母亲尝试各种方式自杀……中国人真的不会做家长吗?或是不知道如何处理家庭关系?或许这本是正常的,但没有任何渠道来帮助我们?
似乎是从这一代家长开始的,受到各种新型开放式的教育理念的影响,想做到最好,给他最好,又深深感到自己所受到的局限。跳脱束缚成为自己认同的理想家长又谈何容易?!这一代父母正在蜕变,需要一点无畏的创业家精神,把育儿也当成生命中的一段有无数挑战而又绝不后悔地踏上的旅程。
在孩子们探索生命宏大主题的成长过程中,用艺术、自然和生活,给他们充足的空间和自由的呼吸。
和孩子做生命的合伙人
每个父母都走在教育创业的路上,既然不能回头,我们何不把孩子作为这份人生事业的合伙人?唯有用热情,用创业家精神创造性地激发出孩子和父母两个合伙人的潜力,这份创业才可能成功。没有唯一正确的解决方案,有的是走在这个“不求回报”的创业路上,合伙人的信任、共同的价值观是事业进步的保障。平等相待、互相欣赏、花时间了解孩子、探究孩子的内心、接受彼此的变化……终于,共同的经历和努力会成为这条路上最美的风景。
如果把人生的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就会知道与孩子陪伴是我们能做出的最好的决定。即使未来孩子会离开我们,去开创自己的人生,毋庸置疑的是,命运送来一个礼物,却包着丑陋的包装,我打开礼物的方式,就是专心去接收生命的启示分享给你。那些一起随意谈谈艺术的时光,那些和孩子泼洒颜料的时刻,那些一起看过的画展,那些稚嫩却生动的涂鸦,那些读来分外过瘾的艺术教育专著,那些自然中拂过脸庞的风,都在这个写作过程中推动指尖在键盘上跳跃。

  听说,时间是一种错觉
  无论走多远
  都希望孩子们能够感知到
  我们超越时间的爱

感谢所有为这本书的出现付出心力的亲人和朋友,感谢蝌蚪姥姥,感谢工作伙伴,感谢对教育充满热情的妈妈们。感谢编辑一年多的等待。
感谢你们付出的时间,感恩所有的遇见。


导读:写一本看完不焦虑的教育书


几个号称“不焦虑”的妈妈聚在一起聊天,没出五分钟就暴露了各自焦虑的“软肋”。
“全班四分之三都会弹钢琴!还学马术、高尔夫……”
“几岁适合把孩子送出去读书呢……”
“约着一起玩儿?可是周末完全没有时间啊……”
“我只有屏蔽那些让我焦虑的圈子,否则我也会焦虑……”
无论如何屏蔽,那些因为各种目的推到妈妈耳边和眼前的制造焦虑的信息,的确在一点点吞噬着我们担心没有发生的,懊恼已经过去的……
要知道各种情绪之中,焦虑是最没用的。
在以制造焦虑为主的教育市场上,艺术教育同样愈加急功近利。
收拾书架,大概数数,一共看了古今中外几百本艺术教育相关的书,浏览了一堆各种国内外艺术教育协会的相关研究和报告,参与了各种国际顶尖的教育大会和工作坊。跟随着这个方向,和妈妈们以及各类机构做了上百场与艺术相关的亲子活动、儿童课程……
在所有这些下意识的“研究过程”中我发现,还没有一本专门写给父母的美育书,好像一提到艺术,一提到美育,父母就缴械投降,立马退后,让位于受过专业艺术训练的老师,好像只有艺术世家才有资格讨论这件事。
这本书的目的只有两个:
一、和妈妈们一起放下焦虑总有一个让我们“活命”的教育方式吧!
二、自信地开启家庭美育之路艺术让我们和孩子建立更深刻的亲密关系。
好的艺术课堂和家庭的素养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一个家庭带给孩子的美和艺术的环境、氛围,以及家长判断艺术和艺术教育品质的能力。身边越来越多的妈妈致力于花艺、绘画、茶道、烘焙……其实生活中的美好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美的教育和启蒙。
这是一本“必须要写”的书。在这十年当中,从焦虑的小白妈妈到基本算是淡定的散养妈妈,经历过不少指导、棒喝,也得到了太多的安慰、支持……父母的成长和修炼之路着实不易。
孩子因我们而来,独立于我们,并且分离的一刻总会到来。
和他们一起的时候,就全心全意好好度过,过好自己的人生,也成就孩子的人生。
教育当然可以很简单。
看完你不焦虑,这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一大半。
?
《生命合伙人:美育从妈妈开始》 一、 开启生命之旅的智慧启蒙 《生命合伙人:美育从妈妈开始》并非一本简单的育儿指南,它是一场关于生命、成长与爱的深刻对话。本书将读者带入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并将教育的起点回归到最亲密的关系——母子(女)之间。它倡导一种“生命合伙人”的教育理念,认为父母与孩子并非单向的给予者与接受者,而是在生命旅程中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伙伴。 这本书的核心在于“美育”。它所指的美育,并非仅仅是艺术的鉴赏或技艺的学习,而是一种贯穿于生活点滴之中的生命之美、情感之美、品格之美。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孩子就在用他们最纯粹的方式感知世界,而母亲,作为孩子生命中最直接的“合伙人”,她的言传身教、她的情感投入,都在无形中塑造着孩子对“美”的认知,以及对生命的态度。 本书将引导读者探索,如何通过日常的点滴,将“美”融入到育儿的每一个环节。这包括如何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每一次尝试,如何用温柔而坚定的方式引导他们认识情绪,如何通过亲子共读、一同探索自然、参与生活中的仪式感,来滋养孩子敏感而丰富的心灵。它强调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关怀,让孩子在爱的港湾中,逐渐学会感知美、创造美、并成为一个拥有丰富生命力的人。 二、 母亲的角色:生命启蒙者的觉醒 本书认为,母亲是孩子生命中最先也是最重要的“美育启蒙者”。这份责任并非沉重的负担,而是一份珍贵的机遇。它邀请每一位母亲,放下过往的焦虑与迷茫,勇敢地觉醒自己作为生命合伙人的潜能。 这种觉醒,首先体现在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母亲并非仅仅是家庭的后勤部长,她们拥有独特的智慧与力量,能够为孩子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灵感与活力。本书鼓励母亲们,积极拥抱自己的天性,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并将这份内在的光芒传递给孩子。 其次,这本书强调的是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连接”。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许多亲子关系变得疏离而功利。本书则呼吁回归本真,让母亲成为孩子最可靠的情感依恋对象,用无条件的爱与接纳,为孩子建立起安全感和自信心。这包括细致入初地观察孩子的需求,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声音,并用积极而肯定的方式回应。 更进一步,本书将母亲的角色定义为“生命成长的引导者”。这意味着母亲需要具备一定的智慧和远见,能够引导孩子认识生命的规律,理解人生的价值,并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这并非是为孩子规划好一切,而是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启发,让他们能够自主地探索、学习和成长。例如,在面对孩子的挫折时,母亲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但更重要的是鼓励孩子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引导孩子认识事物时,母亲可以提供多样的视角,激发孩子的独立思考。 本书将母亲的“美育”实践,视为一种“生命力的投资”。这份投资,回报的是一个健康、快乐、有创造力的孩子,更是一个充满爱与智慧的家庭。 三、 探索“美”的多元维度 “美育”是本书的核心命题,而“美”的维度是极其丰富和多元的。它不仅仅局限于视觉上的美感,更深入到生活的各个层面,触及心灵深处。 1. 感官之美: 从孩子出生起,他们就在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触摸来感知世界。本书将引导家长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环境和活动,来丰富孩子的感官体验。例如,带孩子去感受不同材质的布料,让他们触摸泥土和沙子,聆听自然的声音(风吹过树叶的声音、鸟鸣声),品尝不同食材的味道,欣赏日出日落的色彩变化。这些感官的体验,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他们感受生命活力的重要途径。 2. 情感之美: 孩子的情感世界是丰富而敏感的。本书强调,母亲在引导孩子认识和表达情感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包括学习识别和命名不同的情绪(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学习以健康的方式处理负面情绪。例如,当孩子感到沮丧时,父母可以耐心倾听,并引导他们说出内心的感受,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或压抑。通过情感的交流和梳理,孩子能够学会理解他人,培养同理心,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思想之美: 思想的启蒙也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提倡通过亲子共读、高质量的对话、以及鼓励孩子提问等方式,来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和想象力。阅读不仅仅是识字,更是一个认识世界、拓展思维的窗口。通过故事,孩子可以接触到不同的观点,理解复杂的情感,并培养批判性思维。鼓励孩子问“为什么”,并耐心解答,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求知的渴望,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4. 品格之美: 品格是支撑一个人“美”的内在力量。本书将“美育”延伸到品格的培养,强调正直、善良、勇敢、责任感、同理心等优秀品质的塑造。这些品质的养成,往往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行为的引导和肯定来完成。例如,在孩子帮助他人时给予鼓励,在他们犯错时引导其承担责任,在面对困难时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 5. 生活之美: 本书认为,美育并非是脱离生活的“特供”课程,而是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整理房间、准备餐食,到家庭的布置、节日的庆祝,都蕴含着“美”的元素。例如,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条理性;一同制作健康美味的食物,体验创造的乐趣;用心地布置节日的气氛,营造家庭的仪式感。这些生活中的点滴,都在无形中塑造着孩子对“美”的感知,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四、 实践指南:将“美育”融入日常 《生命合伙人:美育从妈妈开始》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一份充满智慧和可行性的实践指南。本书将为读者提供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方法,帮助她们将“美育”理念融入到日常的亲子互动中。 1. 亲子共读的艺术: 阅读是点亮孩子心灵的明灯。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选择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书籍,如何通过生动的朗读和互动式的提问,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它强调的不是“读完”多少本书,而是“读懂”书中的世界,并引发孩子内心的共鸣。 2. 游戏化的学习: 孩子最快乐的学习方式就是游戏。本书将提供大量寓教于乐的游戏方案,涵盖感官认知、语言发展、逻辑思维、情绪管理等多个方面。这些游戏的设计,都将围绕“美”的主题,让孩子在玩耍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美的熏陶。 3. 自然教育的魅力: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本书将鼓励家长带领孩子走进自然,去观察植物的生长,去聆听动物的叫声,去感受四季的变化。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孩子能够培养对生命的好奇心和敬畏感,同时也能在其中发现无尽的美。 4. 情感的倾听与回应: 良好的情感沟通是建立健康亲子关系的关键。本书将教授家长如何成为孩子耐心的倾听者,如何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情绪,以及如何用积极的方式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 5. 创造力的激发: 孩子天生就拥有无限的创造力。本书将提供多种激发孩子创造力的方法,例如鼓励他们自由绘画、搭建积木、编故事、进行角色扮演等。重要的是,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自由、鼓励性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6. 建立积极的家庭仪式感: 家庭的仪式感能够为孩子带来归属感和安全感。本书将引导家长如何创造属于自己家庭的独特仪式,例如固定的家庭晚餐时间、睡前故事环节、特殊节日的庆祝方式等。这些仪式,都将成为孩子宝贵的人生回忆,并在其中注入“美”的温度。 五、 结语:一个更美好的生命,从“她”开始 《生命合伙人:美育从妈妈开始》是一份送给所有母亲的礼物,也是一份送给所有孩子的祝福。它相信,每一个生命都蕴含着无限的潜力,而母亲,作为生命最初的“合伙人”,是挖掘这份潜力、点亮生命之美的关键。 通过这本书,我们希望唤醒更多母亲内心深处的智慧与力量,让她们能够自信而从容地承担起“美育启蒙者”的使命。当一位母亲开始用“美”的眼光审视生活,用“爱”的双手呵护孩子,用“智慧”的头脑引导成长,那么,一个更美好的生命,便由此悄然绽放。 这不是一场为了“赢在起跑线”的竞赛,而是一场关于如何让生命真正“活出精彩”的旅程。愿每一位母亲,都能在这场旅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并与孩子一同,共同谱写生命的华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生命合伙人",这个词组合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和温度,仿佛预示着一段深度连接和共同成长的旅程。"美育从妈妈开始",更是点明了核心,将艺术的启蒙和审美的培养落在了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家庭,以及最关键的角色——母亲。我一直在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否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还是更深层次的,关于品格、情商、创造力和幸福感的塑造?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如何让孩子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对美的感知,成为家长们日益焦虑的课题。这本书的题目似乎给了我一个方向,一个可能让我和我的孩子一同探索的路径。我期待着它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如何操作。比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掘艺术的元素,如何引导孩子观察和感受世界的美,如何通过亲子互动来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以及最关键的,如何让妈妈自己也成为一个懂得欣赏美、创造美的人,从而成为孩子真正的“生命合伙人”,共同经营一段有温度、有深度的人生。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震撼,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更是情感层面的。它让我深刻地理解了“美育”的真正含义,它不是形式化的,而是渗透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里。妈妈作为“生命合伙人”,这个角色赋予了我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和成就感。我开始尝试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的家庭生活,去发掘那些被我忽略的美好。比如,一次简单的亲子阅读,一次共同创作的手工,一次对自然景色的赞叹,都成为了滋养孩子心灵的沃土。这本书没有给我生硬的指令,而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一种让我和孩子都能在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满足。我感受到了作为母亲的价值,也感受到了与孩子共同探索世界的美妙。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有些“功利心”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我总是很在意“结果”,比如成绩,比如各种技能的掌握。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另一个维度,一个更纯粹、更根本的维度。它让我意识到,培养一个健全、有爱、有创造力的人,比单纯追求学业上的成功更为重要。“生命合伙人”这个概念,真的让我醍醐灌顶。我不再把孩子看作是一个需要被“教育”的对象,而是看作一个需要陪伴、引导、共同成长的伙伴。而“美育从妈妈开始”,更是让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潜力和责任。原来,妈妈自身的精神面貌、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感知,才是孩子最宝贵的“教育资源”。这本书没有给我空洞的理论,而是给我了很多可以触类旁通的灵感,让我愿意去尝试,去改变,去在平凡的日子里,与我的孩子一起,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美”。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像是进行了一场与内心深处的对话,又仿佛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交流。它不是那种摆事实、讲道理的枯燥文本,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情感共鸣。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妈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生命合伙人”的角色,这种“合伙”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双向的奔赴。我尤其被其中关于“美育”的阐述所打动。以往我总觉得美育离我、离我的孩子很遥远,似乎是艺术家、是专业人士才需要关注的事情。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美育其实无处不在,它存在于清晨的鸟鸣,存在于餐桌上的食物摆盘,存在于睡前故事的温柔语调,更存在于妈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充满爱意的拥抱。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教育观念,我开始尝试放慢脚步,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引导孩子用“美的眼睛”去看世界。那种感觉很奇妙,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维度,让我和孩子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和有意义。

评分

我一直觉得,成为一个好妈妈,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的艺术。而这本书,就像一本绝佳的“入门指南”,而且是那种充满诗意和智慧的指南。它没有给我压力,反而让我感到一种轻松和释然。我不再纠结于是否要报各种昂贵的艺术班,是否要让孩子成为“天才”。取而代之的是,我开始关注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如何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书中关于“妈妈作为生命合伙人”的论述,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是潜移默化的。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久的陪伴和用心的经营。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温暖的语调,仿佛一位好朋友在与我分享她的教育心得,让我觉得不再孤单,也给了我很多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评分

虽然看的书书的内容,但是一看封面心里还是不爽,给个差评

评分

给孩子买书 ,自己也买了几本看看,和孩子共同学习进步。

评分

物美价廉 物超所值

评分

非常好,值得拥有,值得购买,非常棒,建议购买,非常满意!

评分

推荐可以看

评分

活动时买的,貌似还没看呢。

评分

好得很

评分

京东购物体验越来越好了 生活用品也习惯在京东买了 京东买书是首选啊 完爆其他购物平台啊 现在别的都不看了 每天都来京东n次啊 一会儿不看都像错过了什么 书的活动很多 选择也多 送货速度更是一流 京东快递态度也很好 每次送到大五楼也没有怨言 相信京东 购物首选

评分

早就有人来推荐这本生命合伙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