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对投资的概念和投资理论进行了分析,然后分析了投资的基本要素,*后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投资的宏观调控问题。本版是在上一版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投资经济学领域*新的发展变化进行了修订,并对部分章节进行了调整,及时更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以及数据。各章节主要的修订内容如下:
第一章“投资的基本概念与理论”结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创新理念进行了阐释。第二章“投资规模”更新了有关固定资产投资、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第三章“投资结构”加入了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相关内容,并对一系列数据进行了更新。第四章“投资环境”、第五章“投资体制”更新了数据,反映投资经济在2015年和2016年的*新发展。第六章“融资方式”对股票发行部分进行了修改。第七章“融资决策”、第八章“投资项目管理”对投资经济的一些概念进行了重新表述。第九章“产权投资”对公式进行了部分修改。第十章“企业投资战略”、第十一章“国际投资”、第十二章“我国境外投资的发展”、第十三章“投资的宏观调控”更新了相关数据,并加入了近两年的*新案例。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学科本科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相关行业的经济管理人员阅读和参考。
任淮秀,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投资研究所所长,中国投资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投资协会政策研究委员会委员。1992—1993年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美国证券市场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投资理论、企业投资、投资银行、国际投资等。主要讲授课程有“投资经济学”“投资银行业务与经营”等。
第一章投资的基本概念与理论1
第一节投资的基本概念1
第二节投资的理论9
第二章投资规模17
第一节投资规模概述17
第二节投资规模的确定22
第三节投资规模的调控24
第三章投资结构32
第一节投资结构概述32
第二节产业投资结构36
第三节投资结构调控44
第四章投资环境56
第一节投资环境概述56
第二节投资环境评价62
第三节投资环境优化74
第五章投资体制81
第一节投资体制概述81
第二节我国投资体制的沿革85
第三节我国投资体制的改革102
第四节中外投资体制比较107
第六章融资方式113
第一节融资概述113
第二节融资方式117
第七章融资决策164
第一节融资决策的概念及原则164
第二节资本成本169
第三节财务风险的衡量177
第四节资本结构与融资决策182
第八章投资项目管理189
第一节项目及投资189
第二节投资建设项目周期193
第三节投资项目决策204
第四节项目管理知识体系218
第九章产权投资222
第一节产权投资的基本概念222
第二节产权投资的决策分析229
第三节产权投资的程序237
第十章企业投资战略244
第一节企业投资战略的基本概念244
第二节企业投资战略的类型247
第三节企业投资战略的制定253
第十一章国际投资265
第一节国际投资的产生与发展265
第二节国际直接投资279
第三节国际间接投资289
第四节其他类型的国际投资方式296
第十二章我国境外投资的发展303
第一节我国境外投资的产生与发展303
第二节境外投资发展战略306
第三节我国政府对境外投资的管理314
第十三章投资的宏观调控320
第一节投资宏观调控的目标320
第二节投资宏观调控的原则和手段325
参考文献340
我一直在思考,作为一本旨在培养未来金融人才的教材,《投资经济学》在强调理论分析的同时,是否能够更充分地体现出其在现实世界中应用的可能性和局限性。虽然教材中列举了一些理论模型的推导和应用,但对于这些模型在不同市场条件下的适用性,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提及得相对较少。 例如,许多宏观经济模型,如IS-LM模型、AD-AS模型等,在分析经济政策效果时具有重要意义,但当这些模型应用于预测通货膨胀、失业率等具体变量时,其预测的准确性往往会受到现实世界中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同样的,一些微观层面的投资模型,在实际应用中也可能因为数据难以获取、假设条件无法满足等原因而难以有效实施。我期待《投资经济学》能够更加明确地指出,这些理论工具的局限性,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通过更多的案例分析,或者对现实世界中的挑战进行更坦诚的讨论,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成为更具实战能力的金融专业人士。
评分作为一名对宏观经济运行规律和微观市场决策机制始终充满好奇的财经从业者,我一直将《投资经济学》视为探索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错综复杂联系的基石。然而,在我翻阅过无数篇学术论文和行业报告后,我发现,即便是一本像《投资经济学(第五版)》这样被誉为“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鸿篇巨著,也似乎遗漏了一些在当下瞬息万变的全球经济格局中至关重要的议题,或者说,是以一种过于传统和静态的方式来阐述。 就拿宏观经济层面的不确定性来说,尽管教材详尽地介绍了周期性波动、通货膨胀、失业率等经典宏观经济变量对投资的影响,但对于近年来日益凸显的“黑天鹅”事件,比如全球疫情的突然爆发、地缘政治冲突的骤然升级,以及由此引发的供应链断裂和能源危机,其影响的深度、广度和传播速度,往往超出了传统宏观经济模型所能捕捉的范畴。这些突发事件不再是孤立的、可控的因素,而是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对全球资本流动、资产价格以及长期投资回报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一本能够与时俱进的《投资经济学》教材,或许应该花更多篇幅去探讨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投资组合,如何在极端不确定性下进行风险管理,以及如何利用前沿的量化工具来识别和应对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当然,我知道教材的编写周期较长,但作为读者,我总希望能从中汲取到最前沿的洞察,而不仅仅是教科书式的理论。
评分随着全球经济进入低增长、低利率时代,传统的投资策略似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投资经济学(第五版)》在应对这一新常态下的投资策略方面,给我的感受是,内容略显保守,未能充分展现出适应性的前瞻性。在过去,追求高收益往往意味着承担更高的风险,但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如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合理的投资回报,成为了一大难题。 许多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面临着资产荒的困境,即难以找到足够多的、能够提供满意回报的投资标的。这使得他们不得不转向更复杂的、或者风险更高的资产类别,例如私募股权、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等。我期待《投资经济学》能够更深入地探讨在低利率环境下,各种资产类别的相对吸引力如何变化,以及投资者如何构建能够穿越经济周期的、具有长期稳健回报的投资组合。这可能包括对一些创新型投资策略的介绍,比如绝对回报策略、事件驱动策略等,以及如何利用多元化和另类投资来分散风险,实现收益目标。
评分我对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投资理念的兴起抱有浓厚的兴趣,也因此,在研读《投资经济学(第五版)》时,感到在这一新兴领域的内容相对欠缺。传统投资经济学主要关注财务回报和风险,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将ESG因素纳入投资决策考量。 ESG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上的选择,它越来越被视为一种审慎的风险管理和价值创造策略。例如,那些在环境保护方面表现优秀的公司,可能更能规避未来的环境监管风险和声誉损失;而那些注重员工福利和社会责任的企业,往往拥有更高的员工敬业度和客户忠诚度,从而可能带来更可持续的盈利能力。此外,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有效约束管理层的权力,降低代理成本,从而提升股东价值。我非常希望《投资经济学》能够更深入地探讨ESG因素如何影响公司的长期价值和投资者的回报,如何衡量和评估ESG表现,以及ESG投资如何影响整个市场的资源配置和可持续发展。虽然这些概念可能比较前沿,但它们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投资的逻辑,一本与时俱进的教材,应该有所体现。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金融科技(FinTech)对于投资经济学究竟意味着什么?《投资经济学》的第五版,虽然已经算是比较新的版本,但似乎对于新兴的金融科技,尤其是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以及去中心化金融(DeFi)等领域,着重笔墨不多,或者说,停留在了比较基础的介绍层面。我个人认为,这些技术不仅改变了金融市场的交易方式、信息获取渠道,更在重塑着投资的逻辑和参与者的行为模式。 例如,人工智能算法在量化交易、风险评估、甚至是宏观经济预测方面的能力已经不容小觑。它们能够处理海量数据,发现人类难以察觉的模式,从而可能带来更高的投资回报。而区块链技术则有可能重塑资产的发行、交易和清算机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为数字资产的投资打开新的大门。DeFi更是提出了颠覆传统金融中介的设想,虽然目前仍存在监管和技术上的挑战,但其潜在的变革力量是巨大的。如果一本《投资经济学》能够更深入地探讨这些技术如何影响资产定价、市场效率、以及投资者行为,如何评估这些新兴技术带来的投资机会和风险,那将极大地提升其对于现代投资者的实用价值。我期望看到的,是更具体、更有指导意义的分析,而不是泛泛而谈的概括。
评分我一直对行为经济学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深感着迷,也因此,《投资经济学》在阐述理性决策模型的同时,未能更充分地融入行为金融学的洞察,让我觉得略有遗憾。教材中对理性人假设的强调,在理论上无可厚非,但现实世界的投资者,远非如此纯粹的理性生物。我们常常受到各种认知偏差的影响,比如过度自信、锚定效应、损失规避、群体效应等等,这些都会在投资行为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我期待一本《投资经济学》能够更深入地剖析这些心理学因素是如何影响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风险偏好、以及交易决策的。例如,在牛市中,投资者群体往往容易被“贪婪”驱动,忽视潜在的风险,而一旦市场出现回调,则又可能被“恐惧”控制,过早地割肉离场。这些非理性的行为,恰恰是造成市场波动和投资者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教材能够提供更多关于如何识别和克服这些心理偏差的策略,或者分析这些行为偏差如何影响市场均衡和资产价格,那么它将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投资导师,能够帮助读者在实际投资中少走弯路。我知道,要将行为经济学的复杂概念融入一门宏观的投资经济学教材,并非易事,但我相信,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评分作为一个对资产定价理论有着持续关注的读者,我在翻阅《投资经济学(第五版)》时,发现教材中对于新兴资产类别和动态定价模型的研究,似乎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虽然教材对股票、债券等传统资产的定价模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但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演进,新的资产形式层出不穷,传统的定价模型可能难以完全适用。 例如,近年来,私募股权、风险投资、对冲基金策略、以及各种衍生品等另类投资的兴起,它们具有独特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信息不对称性,对传统的定价方法提出了挑战。此外,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我们有能力构建更复杂的、能够捕捉资产价格动态变化的定价模型。我期待《投资经济学》能够更深入地探讨这些新兴资产的定价逻辑,介绍一些更先进的动态定价模型,例如利用随机过程、机器学习算法等来分析资产价格的短期和长期波动。这样,教材才能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当前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并为识别潜在的投资机会提供更专业的工具。
评分在我个人的投资认知发展历程中,深刻体会到“信息不对称”是金融市场运作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投资经济学(第五版)》在对这一议题的阐述上,感觉还有提升的空间。教材中对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的区分,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效率问题,虽然进行了介绍,但似乎未能充分挖掘其在不同市场环境和资产类别下的复杂表现。 尤其是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以及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使得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例如,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虚假信息传播等行为,都可能加剧信息不对称,并对投资者的决策造成误导。我期待《投资经济学》能够更深入地探讨不同形式的信息不对称,例如信号传递(Signaling)和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是如何在金融市场中发生的,以及它们对资产定价、交易成本和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同时,我也希望教材能够提供更多关于投资者如何识别和应对信息不对称的策略,例如如何进行尽职调查,如何利用公开信息进行分析,以及如何理解监管机构在纠正信息不对称方面的作用。
评分近来,随着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以及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深度融合,跨境资本流动成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话题。我在阅读《投资经济学(第五版)》的过程中,发现对于跨境资本流动及其对不同经济体投资的影响,虽然有所提及,但其深度和广度似乎未能充分反映当前全球金融格局的复杂性。 资本的跨境流动,不仅仅是资金的简单转移,它涉及到汇率变动、国际收支平衡、以及各国货币政策的相互影响。例如,美联储加息可能引发全球资本回流美国,对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造成冲击;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巨额贸易顺差,也可能导致大量资本外流,对本国经济增长和投资造成压力。此外,短期投机性资本的快速进出,也可能加剧市场波动,甚至引发金融危机。我期待一本《投资经济学》能够更深入地剖析这些跨境资本流动的驱动因素、传导机制,以及对不同经济体资产价格、投资机会和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化面临挑战,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背景下,理解并应对跨境资本流动的潜在风险,对于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都至关重要。
评分在我个人过往的学习和实践中,一直有一个模糊但重要的认知,那就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发展水平、市场结构、监管环境以及文化背景上的巨大差异,对投资经济学原理的适用性会产生显著影响。然而,《投资经济学(第五版)》似乎更多地侧重于对一个相对理想化的、同质化的市场环境进行分析。虽然经济学理论具有普适性,但当我们将理论应用于现实世界的投资决策时,地域性的因素往往是不可忽视的。 例如,新兴市场的投资机会与发达国家市场存在本质区别。新兴市场可能拥有更高的增长潜力,但同时也伴随着更高的政治风险、汇率风险、以及法律法规的不确定性。不同国家在资本账户开放程度、金融市场深度、投资者保护机制等方面也存在差异,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的风险收益评估和投资策略的选择。一本能够更加细致地探讨这些区域性差异,并提供针对不同市场环境的投资分析框架的《投资经济学》,将对我们理解全球范围内的投资机会和风险,制定更具操作性的投资策略,具有更直接的帮助。我期待教材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或者增加一些跨国比较研究,来揭示这些地域性差异的重要性,而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