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栽培學

三七栽培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崔秀明,楊野,董麗 等 著
圖書標籤:
  • 三七
  • 人參科
  • 藥用植物
  • 中藥材
  • 栽培技術
  • 種植技術
  • 農業科學
  • 園藝
  • 中醫藥
  • 健康養生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16244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143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三七大全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7
字數:36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三七栽培學》全麵介紹瞭近20年來三七栽培的研究與實踐結果,展示瞭三七現代化栽培的優勢與特色。《三七栽培學》共分為11章,第1章主要介紹瞭三七種植及産業概況,後10章則分彆對三七的起源與分布、生理生態基礎、連作障礙、營養與施肥、繁育、栽培技術、遮陽網栽培、仿生栽培、機械化栽培及立體栽培方麵進行瞭係統的介紹。《三七栽培學》既有理論探索,又有方法創新;既有專題論述,又有係統分析;既有迴顧性研究,又有前瞻性分析。《三七栽培學》能夠將已有三七栽培方麵的科技成果進一步推廣應用,轉化為現實生産力,提高三七的規範化、現代化種植水平。

作者簡介

  崔秀明,1963年生,雲南省文山市人,博導,研究員;昆明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國傢中醫藥管理局三七資源可持續利用重點研究室、雲南省三七資源可持續利用重點實驗室主任。長期從事三七研究工作,主持國傢、省級項目多項;獲國傢科學技術進步奬二等奬1項,雲南省科技進步奬二等奬2項、三等奬5項,中國藥學會科學技術奬三等奬1項;先後在國外核心期刊發錶論文140餘篇;主編齣版專著9部,授權發明專利5項;主持編寫三七ISO國際標準2項、國傢標準1項、地方標準16項。先後獲文山州十大傑齣青年、雲南省技術創新人纔、全國五一勞動奬章、全國先進工作者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楊野,昆明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領域為雲南道地藥材資源開發與綜閤利用。在三七現代設施栽培技術研究、基於養分平衡的三七連作障礙機理研究、基於産地加工的三七藥材重金屬消減技術研究、適應現代加工設備的藥材乾燥工藝研究和中藥材GAP研究等方麵取得瞭有益的成果。近3年來以第1作者或通訊作者共發錶論文21篇,其中SCI收錄論文3篇,授權發明專利2項,參編著作3部。在研和結題項目7項,其中主持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

內頁插圖

目錄

目錄
序言一
序言二
總前言
前言
第1章 概述 1
1.1 三七在我國中藥産業中的地位 1
1.2 三七的種植發展曆史 2
1.3 三七市場價格曆史變遷 5
1.4 三七産業發展狀況 6
1.5 三七産業發展的潛力和比較優勢 10
1.5.1 資源比較優勢明顯 10
1.5.2 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11
1.5.3 具有加快産業發展的良好基礎 12
1.6 三七産業發展存在問題及技術瓶頸 12
1.6.1 種植麵積無序發展,導緻市場價格波動過大 12
1.6.2 種植加工環節的關鍵科學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12
1.6.3 産業層次低、資源優勢沒有真正形成經濟優勢 13
1.6.4 資源綜閤開發利用不足,産品開發深度和廣度不夠 13
1.7 加快三七産業發展的對策 14
1.7.1 加快良種選育,構建新興良種産業 14
1.7.2 統籌規劃、優化布局,建立優質原料生産加工基地 14
1.7.3 實施技術創新工程,突破一批産業共性關鍵技術 14
1.7.4 加大新産品研發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新産品 15
1.7.5 實施品牌戰略,提高三七産業核心競爭力 15
1.7.6 培育龍頭企業,壯大産業規模 15
參考文獻 16
第2章 三七的起源與分布 17
2.1 三七的起源 17
2.2 三七的分布 17
2.3 三七名稱釋譯 18
2.4 三七的原産地 20
2.5 三七的主産區 21
2.6 三七的道地性 22
2.7三七的産地適宜區劃 23
2.7.1 最適宜區 23
2.7.2 適宜區 24
2.7.3 次適宜區和不適宜區 24
參考文獻 27
第3章 三七栽培的生理生態基礎 28
3.1 三七的生長發育 28
3.1.1 三七的生活史 28
3.1.2 三七的形態特徵 29
3.2 三七生長發育與立地環境 32
3.2.1 溫度對三七生長的影響 32
3.2.2 光照對三七生長的影響 35
3.2.3 水分對三七生長的影響 38
3.3 海拔對三七生長的影響 46
參考文獻 47
第4章 三七的連作障礙 49
4.1 三七連作障礙的成因 49
4.1.1 三七連作障礙的效應 49
4.1.2 三七連作障礙産生的原因 50
4.1.3 三七連作障礙的防治途徑 53
4.2 三七的化感效應與作用機製 55
4.2.1 三七化感物質的種類 56
4.2.2 三七的化感效應 56
4.2.3 三七化感作用機製 58
4.2.4 三七化感作用研究存在的問題與展望 58
4.3 三七化感效應消減技術 59
4.3.1 三七與不同中藥材間作 59
4.3.2 三七與農作物間作 60
4.3.3 三七與屏邊三七間作 60
4.3.4 三七與紫花苕子間作 62
4.3.5 三七避雨栽培 62
4.4 三七連作地土壤理化性狀變化 63
4.4.1 不同間隔年限三七種植地土壤物理結構差異分析 63
4.4.2 不同間隔年限三七種植地土壤化學性狀差異 65
4.5 三七不同間隔年限種植土壤氮、磷、鉀含量的動態變化 67
4.5.1 不同間隔年限三七種植土壤氮素含量的動態變化 67
4.5.2 不同間隔年限三七種植土壤磷含量影響 70
4.5.3 不同間隔年限三七種植土壤鉀素含量的動態變化 73
4.5.4 不同間隔年限三七種植地土壤各全量養分與速效養分的相關性 76
4.5.5 不同間隔年限三七種植地土壤各元素占總元素的百分含量 76
參考文獻 77
第5章 三七的營養與施肥 82
5.1 三七營養生理 82
5.1.1 三七乾物質積纍和礦質營養吸收規律 82
5.1.2 無機肥料對三七生長、産量和品質影響 85
5.1.3 有機肥對三七生長和産量的影響 87
5.1.4 三七植株養分分布與差異 88
5.2 三七的營養診斷 96
5.3 三七栽培土壤肥力評價 98
5.3.1 三七栽培土壤肥力評價 98
5.3.2 三七種植土壤養分含量 102
5.3.3 三七種植土壤養分年際動態變化 113
5.4 三七的科學施肥 122
5.4.1 氮肥運籌對三七産量、品質及養分吸收與分配的影響 122
5.4.2 三七施用磷肥效應 127
5.4.3 不同鉀肥品種及配施對三七産量和品質的影響 129
參考文獻 134
第6章 三七的繁育 139
6.1 三七花 139
6.1.1 三七花概述 139
6.1.2 三七花芽分化及小花發育生物學 141
6.1.3 三七開花、抗氧化酶、可溶性蛋白和多糖含量變化 144
6.1.4 三七的花粉流動趨勢 145
6.2 三七種子 149
6.2.1 三七種子概述 149
6.2.2 三七果實發育期間生理生化變化 157
6.2.3 三七種子後熟期間生理生化變化 161
6.2.4 三七種子標準的製訂 173
6.3 三七種苗 178
6.3.1 三七種苗概述 178
6.3.2 三七種苗標準的製訂 179
6.3.3 三七種苗培育與根腐病發病的關係 187
6.3.4 三七種苗對光的響應 187
參考文獻 188
第7章 三七栽培技術 190
7.1 種植地選擇與土壤耕作 190
7.1.1 三七種植地選擇 190
7.1.2 三七種植地的耕作 191
7.1.3 三七蔭棚的搭建 192
7.2 三七播種與移栽 193
7.2.1 三七播種與移栽 193
7.2.2 三七種子的包衣育苗技術 194
7.3 三七的鼕季管理 196
7.3.1 修剪地上部植株 196
7.3.2 三七園的清潔與消毒 196
7.3.3 施蓋芽肥及蓋鋪草 197
7.3.4 調節光照 197
7.3.5 酌情澆水保濕 197
7.3.6 修整蔭棚 197
7.3.7 保溫防凍 198
7.3.8 防鼠、防火、防盜 198
7.4 采收和加工 198
7.4.1 三七種子的采收 198
7.4.2 三七藥材的采收加工 199
7.4.3 清洗方式對三七根皂苷和灰分含量的影響 201
7.4.4 三七晾曬乾燥過程的生理變化 208
參考文獻 214
第8章 三七專用遮陽網栽培 216
8.1 三七專用遮陽網栽培的理論依據 216
8.2 三七的蔭棚透光度研究 218
8.3 三七專用遮陽網栽培 221
8.3.1 遮陽網栽培對三七田間小氣候和農藝性狀的影響 221
8.3.2 經濟效益分析 223
8.3.3 三七專用遮陽網栽培的優點 223
8.4 推廣應用情況 223
參考文獻 224
第9章 三七仿生栽培 225
9.1 我國中藥材仿生栽培的現狀 225
9.1.1 林下栽培及仿生栽培的概念 225
9.1.2 中藥材仿生栽培的概念 226
9.1.3 中藥材仿生栽培的基本特徵 227
9.1.4 中藥材仿生栽培的基本生産原理 228
9.1.5 中藥材仿野生栽培研究進展 231
9.1.6 中藥材仿野生栽培對藥材品質的影響 232
9.2 三七仿生栽培發展曆史 233
9.2.1 林下栽培 233
9.2.2 現代仿生栽培 234
9.3 三七林下栽培技術 235
9.3.1 地點選擇 235
9.3.2 種植及田間管理 235
參考文獻 236
第10章 三七機械化栽培 238
10.1 鏵式犁 238
10.1.1 主要性能技術指標 238
10.1.2 主要結構和工作原理 239
10.1.3 安裝與使用 242
10.2 鏇耕機 246
10.2.1 主要性能技術指標 246
10.2.2 主要結構和工作原理 246
10.2.3 安裝與使用 249
10.3 種子去皮機 252
10.3.1 主要性能技術指標 252
10.3.2 主要結構和工作原理 253
10.3.3 安裝與使用 255
10.4 精密播種機 257
10.4.1 2BQ- 24型雙幅三七精密播種機 257
10.4.2 2BQ-13型單幅三七精密播種機 260
10.5 噴霧機 262
10.5.1 主要性能技術指標 263
10.5.2 主要結構和工作原理 264
10.5.3 安裝與使用 267
10.6 收獲機 269
10.6.1 主要性能技術指標 270
10.6.2 主要結構和工作原理 271
10.6.3 安裝與使用 274
參考文獻 275
第11章 三七的立體栽培 277
11.1 立體栽培三七的光溫效應及對光閤的影響 277
11.1.1 不同層高及相同層高不同位置光照強度和透光率的日變化 279
11.1.2 不同層高及相同層高不同位置氣體溫度的日變化 280
11.1.3 不同層高及相同層高不同土層深度三七栽培土壤溫度的日變化 282
11.1.4 不同層高及相同層高不同位置三七葉片溫度的日變化 284
11.1.5 不同層高及相同層高不同位置三七葉片氣孔導度的日變化 285
11.1.6 不同層高及相同層高不同位置三七葉片蒸騰速率的日變化 286
11.1.7 不同層高及相同層高不同位置三七葉片胞間CO2濃度的日變化 287
11.1.8 不同層高及相同層高不同位置三七葉片淨光閤速率的日變化 289
11.1.9 環境因素與三七葉片氣體交換參數的相關性 290
11.1.10 立體栽培模式下三七葉片光閤特性的變化及與環境因素的關係 291
11.2 立體栽培對三七生長及産量的影響 292
11.2.1 立體栽培對三七農藝性狀的影響 292
11.2.2 立體栽培對三七皂苷含量的影響 293
11.2.3 立體栽培三七土壤有機質和pH年度變化 294
11.2.4 立體栽培三七土壤全量氮磷鉀養分的年度變化 295
11.2.5 立體栽培三七土壤速效氮磷鉀養分的年度變化 296
11.2.6 立體栽培三七各器官氮磷鉀含量所占的比例 298
11.3 立體栽培對三七種植土壤微生物、酶活及農藝性狀的影響 299
11.3.1 立體栽培三七土壤微生物濃度的特徵 299
11.3.2 立體栽培三七土壤酶的活性特徵 300
11.3.3 立體栽培三七的農藝性狀 301
11.3.4 三七農藝性狀與土壤微生物濃度及土壤酶活性的相關性分析 302
11.3.5 立體栽培三七土壤pH、日最大溫差及相對含水率的特徵 303
11.3.6 土壤pH、日最大溫差、相對含水量與微生物濃度和土壤酶活性及與三七農藝性狀的相關性分析 303
參考文獻 305
彩圖

前言/序言

  三七是我國中醫藥寶庫中的瑰寶,是傳統名貴中藥材,起源於2500萬年前第三紀,1578年《本草綱目》成書之後,流傳廣泛。三七産業經過近20年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我國中藥材大品種,2015年種植麵積超過70萬畝,産量達到4500萬公斤,種植區域已從傳統的雲南文山州嚮雲南紅河、麯靖、昆明、玉溪等地發展。三七由於具有有效成分明確、臨床療效確切、安全無毒等特點,在治療、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和康復保健等方麵顯示齣獨特的優勢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三七具有活血散瘀、消腫定痛的功效,傳統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現主要用於預防和治療心腦血管係統疾病,享有“金不換”“南國神草”“參中之王”等美譽。三七是血塞通(血栓通)、雲南白藥、復方丹參片、漳州片仔癀等我國中成藥大品的主要原料。國傢實施中藥現代化行動計劃以來,在一係列科技計劃支持下,三七産業得到瞭快速發展。全國以三七為原料的中成藥品種有540多種,藥品批號3600多個,其中國傢基本藥物和中藥保護品種目錄中有10種,涉及製藥企業1350傢,全國三七相關産品産值超過700億元。三七已經成為雲南乃至全國中藥産業的核心品種,為人類健康事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003年,三七規範化種植基地在我國通過第一批國傢GAP基地認證。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三傢企業三七基地通過GAP基地認證。三七的規範化種植已經成為農業生産環節的主流,與栽培相關的研究也不斷得到深入。盡管與其他農作物相比,三七的栽培研究還十分薄弱,許多科學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但經過三七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已經取得不少科技成果,這些成果有的已經在生産中推廣使用,並且産生瞭顯著的經濟效益,有的還處於試驗階段,還需要進行示範推廣。為瞭將已有三七栽培方麵的科技成果進一步推廣應用,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提高三七的規範化、現代化種植水平,本書匯聚瞭近20年來的研究成果,旨在為三七科研工作者、種植企業及農戶提供幫助。
  本書的編寫工作得到瞭昆明理工大學、昆明聖火藥業(集團)有限公司、雲南省科技廳、雲南省三七可持續利用重點實驗室(籌)、國傢中醫藥管理局三七可持續利用重點研究室(籌)、雲南省三七標準化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單位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得到瞭黃璐琦院士、硃有勇院士的指導,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由於編者專業知識及水平所限,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各位專傢、讀者批評指正。
《三七栽培學》 《三七栽培學》是一部係統性、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著作,深入探討瞭三七(Panax notoginseng)這一珍貴中藥材的種植、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與加工等全過程。本書旨在為廣大三七種植戶、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相關科研工作者以及對三七産業感興趣的讀者提供全麵、科學、實用的指導。 第一章:三七概述 本章將從多個維度對三七進行介紹。首先,我們會追溯三七的曆史淵源,闡述其在中國傳統醫藥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曆代醫傢對其藥用價值的認識和應用。接著,我們將詳細介紹三七的植物學特徵,包括其根、莖、葉、花、果的形態結構,以及其獨特的生長習性,如對光照、溫度、濕度、土壤等環境條件的要求。這將為讀者理解後續的栽培技術奠定基礎。同時,本章還將分析三七的化學成分,重點介紹其主要的活性成分,如皂苷類化閤物(人參皂苷Rg1、Re、Rb1、Rd、Rs1等),以及其他具有藥理活性的成分,並簡要闡述這些成分的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最後,我們將展望三七産業的發展前景,分析其市場需求、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激發讀者的研究和實踐熱情。 第二章:栽培環境選擇與準備 選擇適宜的栽培環境是三七種植成功的關鍵。本章將詳細指導讀者如何進行栽培環境的選擇。我們將從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土壤類型、水源等方麵進行深入分析。例如,三七喜溫涼、濕潤、半陰的環境,不耐寒冷、乾旱、高溫和強光直射。因此,我們會重點介紹選擇具有緩坡、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的土壤,以及靠近水源的區域。 在環境選擇的基礎上,本章還將詳述栽培地的準備工作。這包括土地的深耕細作、清除雜草石塊、改良土壤結構等。對於土壤改良,我們會介紹如何通過增施有機肥(如腐熟的農傢肥、堆肥)和種植綠肥來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同時,還會強調土壤消毒的重要性,介紹常用的土壤消毒方法,如藥物消毒、太陽曝曬消毒等,以減少土傳病害的發生。此外,對於連作障礙問題,我們將提齣相應的預防和解決措施,例如實行輪作製度,選擇適宜的輪作作物。 第三章:優良品種選擇與繁育 品種是決定三七産量和品質的基礎。本章將聚焦於優良三七品種的選擇與繁育。我們將介紹目前市場上較為推廣和認可的幾個優良三七品種,分析它們的優缺點,如抗病性、豐産性、皂苷含量等,並提供選擇建議,幫助讀者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和市場需求選擇最適閤的品種。 隨後,本章將深入講解三七的繁育技術。三七主要采用無性繁殖,即以其地下莖(塊莖)作為繁殖材料。我們將詳細闡述塊莖的選種、留種、貯藏以及播種前的處理。這包括如何識彆健壯、無病蟲害的塊莖,塊莖的適時采收與貯藏方法,以及播種前塊莖的催芽處理,如溫水浸泡、濕沙貯藏等,以提高發芽率和幼苗生長勢。對於育苗技術,我們將介紹苗床的搭建、土壤配製、播種密度、遮陽與保濕管理,以及幼苗期病蟲害的防治。 第四章:三七田間管理技術 精細化的田間管理是確保三七健康生長、高産穩産的重要環節。本章將全麵、細緻地介紹三七的田間管理技術。 定植管理: 詳細講解定植的時間選擇、密度、株行距的確定,以及定植時的操作要點,如栽植深度、覆土厚度、澆水等,確保三七苗的成活率。 遮陽與覆蓋: 三七喜陰,強光會對其生長造成傷害。本章將介紹不同遮陽方式的優缺點(如遮陽網、林下栽培),以及適宜的遮陽度。同時,還會強調覆蓋的重要性,如覆蓋稻草、地膜等,以保濕、保溫、抑製雜草生長,調節土壤溫度。 肥水管理: 閤理的施肥和灌溉是三七生長必需的。我們將詳細介紹三七整個生長周期的需肥特點,不同生育階段的施肥種類、用量、施肥方法(如基肥、追肥、根外追肥)和時間。對於灌溉,我們將分析三七對水分的需求,指導讀者根據天氣、土壤濕度等情況進行科學灌溉,避免旱澇。 除草: 雜草會與三七爭奪養分、水分和光照,影響生長。本章將介紹人工除草、化學除草以及生物除草等多種方法,並強調除草的時機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對三七的傷害。 間作與套種: 為瞭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提高經濟效益,本章將介紹三七與其他作物進行間作、套種的可行性及具體方案,並分析其優勢與注意事項。 第五章:三七病蟲害綜閤防治 病蟲害是影響三七産量和品質的主要限製因素。本章將以“預防為主,防治結閤”的原則,詳細闡述三七病蟲害的綜閤防治技術。 常見病害識彆與防治: 我們將重點介紹三七生産中常見的幾種病害,如根腐病、莖枯病、葉斑病、炭疽病、病毒病等,詳細描述其病原、發病規律、癥狀錶現,並提供有效的防治措施。這包括農業防治(如選用抗病品種、輪作、清潔田園、加強肥水管理)、物理防治(如高溫消毒)以及化學防治(如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掌握正確的用藥時期、濃度和方法)。 常見蟲害識彆與防治: 同樣,本章將係統介紹三七生産中可能發生的蟲害,如蚜蟲、蟎蟲、地下害蟲(如蠐螬、地老虎)等。我們會詳細描述這些害蟲的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危害癥狀,並提供相應的防治策略,包括誘殺、捕食性天敵的應用、生物農藥的使用以及化學防治等。 綠色防控與生物防治: 隨著環保意識的提高,本章將特彆強調綠色防控和生物防治的重要性。我們將介紹如何利用天敵、微生物農藥等生物防治手段,以及如何通過改善栽培環境、培育健康植株等農業措施來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 第六章:三七的采收與加工 適時采收和科學加工是確保三七藥用價值的關鍵。本章將指導讀者掌握科學的采收與加工技術。 采收: 我們將分析三七不同生長年限的經濟價值和藥用價值,指導讀者根據種植目標選擇閤適的采收時間。我們將詳細介紹采收前的準備工作,如清除雜草,以及采收時的操作方法,如如何挖取塊莖,避免損傷。 初加工: 采收後的三七需要進行初步加工處理。本章將介紹清洗、去須根、去殘莖等步驟,以及如何進行晾曬或烘乾。我們將重點講解不同的乾燥方式(如自然晾曬、低溫烘乾)對三七品質的影響,以及如何控製乾燥的溫度和濕度,以防止黴變和有效成分的損失。 精加工(初步): 對於一些需要進一步加工的産品,本章也將進行初步介紹。例如,如何將三七塊根加工成三七粉、三七片等常見商品形態。我們將簡要介紹研磨、切片等過程中的技術要點。 第七章:三七質量標準與檢測 瞭解三七的質量標準是確保産品閤格、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前提。本章將介紹三七的質量標準及其檢測方法。 國傢與行業標準: 我們將引用相關的國傢標準和行業標準,詳細介紹三七藥材的等級劃分、主要質量指標(如外觀、色澤、氣味、雜質含量、水分含量)以及關鍵藥理成分的含量要求(如總皂苷、人參皂苷Rg1、Re、Rb1等)。 常用檢測方法: 本章將介紹幾種常用的三七質量檢測方法,包括感官評價方法、水分測定方法、雜質測定方法以及主要成分含量測定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我們將簡要介紹這些方法的原理和操作要點,幫助讀者理解如何評估三七的品質。 第八章:三七産業化與發展趨勢 本章將從更宏觀的視角,探討三七産業的現狀、發展趨勢以及未來挑戰。 産業現狀分析: 分析當前我國三七産業的種植規模、主要産區、市場流通情況,以及其在醫藥、保健品、食品等領域的應用情況。 發展趨勢預測: 結閤國傢政策、市場需求變化、科技發展等因素,預測三七産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如種植模式的轉變(如生態種植、品牌化種植)、加工技術的升級、新産品開發等。 麵臨的挑戰與對策: 探討三七産業發展過程中可能麵臨的挑戰,如病蟲害防治壓力、市場波動、質量控製、環境保護等,並提齣相應的應對策略和建議。 可持續發展: 強調三七産業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包括環境保護、資源閤理利用、農民增收等方麵的考慮。 附錄: 常用農藥化學品使用指南 常見病蟲害防治用藥參考 三七種植常用術語解釋 《三七栽培學》力求全麵、權威、實用,旨在成為三七種植者和研究者的案頭必備,為三七産業的健康發展貢獻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理論框架構建得極為紮實,我發現它在引用和參考資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幾乎每一項關鍵論點後麵都能找到可靠的學術支撐。對於那些希望進行深入研究的專業人士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寶貴的參考資料庫。我注意到它不僅限於傳統的研究方法,還引入瞭許多現代農業科技的視角,比如利用遙感技術監測作物長勢的章節,內容新穎且具有極強的實踐指導意義。它不像一些同類書籍那樣止步於基礎知識的羅列,而是深入探討瞭不同栽培模式下的經濟效益分析和社會影響評估。這種多維度的考察,使得全書的格局一下子打開瞭,它不再僅僅關乎種什麼、怎麼種,更上升到瞭産業發展和可持續性的戰略層麵。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知識點和值得深思的交叉領域,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跨學科的視野和整閤能力。

評分

這本書的“匠人精神”在細節處理上體現得淋灕盡緻,它提供瞭一係列極其具體的操作指南,幾乎可以作為一份詳細的操作手冊來使用。從播種前的種子挑選標準,到不同生長階段對水分和溫度的精確控製參數,數據詳實到小數點後兩位。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不同砧木選擇對最終産品特性的影響”的對比研究,那份數據錶格之詳盡,著實令人震驚,涵蓋瞭從成熟時間到藥用成分含量的多項指標變化。這體現瞭作者在實際生産一綫積纍的豐富經驗,這本書不是閉門造車的結果,而是經過無數次試驗和失敗提煉齣的精華。對於想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産齣的種植者而言,這本書的實操價值是無可替代的,它提供的不是建議,而是經過驗證的可靠方案。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又不失活力的墨綠色封麵,配上燙金的字體,拿在手裏就感覺分量十足。我特意翻閱瞭一下目錄,發現內容涵蓋的廣度和深度都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似乎不僅僅是一本單純的植物圖鑒,更像是一部深入探討該領域曆史沿革與未來趨勢的百科全書。比如,書中對於不同氣候帶下該植物生長習性的細緻對比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嚴謹。我尤其欣賞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大量使用高質量的彩色插圖和圖錶,將復雜的科學原理可視化,即便是初次接觸這個領域的讀者,也能很快抓住重點。閱讀過程中,我感受到作者在每一個章節都傾注瞭大量心血,對細節的把控達到瞭吹毛求疵的地步,比如對土壤微生物群落與根係發育相互作用的論述,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讓人欲罷不能,仿佛置身於一個精心構建的知識殿堂之中,期待能從中汲取到更多獨到的見解。

評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還擔心這類專業書籍會過於晦澀難懂,但這本書的邏輯推導過程簡直是一場視覺與認知的盛宴。作者非常擅長使用類比和分步解析的方式來講解復雜的生理生化過程。例如,解析光閤作用效率與養分吸收效率之間微妙平衡的段落,作者用瞭一個非常貼切的“工廠流水綫”的比喻,將復雜的代謝路徑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麵前。這種清晰的結構性,極大地提升瞭學習效率。我發現自己閱讀時幾乎沒有遇到“卡殼”的地方,每一步的過渡都自然流暢,仿佛有一位耐心至極的導師在旁邊為你答疑解惑。特彆是關於不同土壤pH值對特定礦物質有效性的影響分析,圖錶製作精良,對比鮮明,讓人過目不忘,這對於指導田間實踐中快速做齣調整至關重要。

評分

初讀此書,我的第一感覺是,作者的敘事風格真是太具有畫麵感瞭,簡直就像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農在講述他的心路曆程。他沒有采用那種枯燥的學術腔調,而是將深奧的專業知識融入到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案例中。比如,關於病蟲害防治的那幾章,作者詳述瞭數次在田間地頭與頑固病菌抗爭的經曆,那些描述細緻入微,讓人身臨其境地體會到種植過程中的艱辛與不易。這種“以身試法”的寫作方式,極大地拉近瞭與讀者的距離,讓原本覺得遙不可及的科學種植技術變得親切而易懂。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反季節栽培的藝術”那一章節的描寫,充滿瞭對自然規律的敬畏和對人工乾預的審慎思考,讀完後,對傳統農業智慧的價值有瞭全新的認識,感覺自己仿佛跟隨作者走過瞭一整個生長周期,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一份對土地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