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作十问 建成遗产保护石灰技术 [Builing Lime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The Restoration Of Built Heritage]

灰作十问 建成遗产保护石灰技术 [Builing Lime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The Restoration Of Built Heritag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仕炳,钟燕,胡战勇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遗产保护
  • 石灰技术
  • 传统材料
  • 修复
  • 文化遗产
  • 历史建筑
  • 材料科学
  • 建造工艺
  • 灰作
  • 石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86668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4410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Builing Lime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The Restoration Of Built Heritag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灰作十问 建成遗产保护石灰技术》是研究者过去二十余年研究成果的总结,分上、下两篇。上篇六章,侧重原理,包括石灰种类及划分依据、固化机理等,同时还为如何科学考证古代石灰配比提供一条思路;下篇以四个案例来分析石灰在不同方面应用的可能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录


前言

上篇 类型及原理
1 为什么石灰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材料
1.1 石灰:传统社会的重要建材
1.2 我国古建遗产中石灰的应用
1.3 石灰的复兴之修复材料的宠儿
1.4 石灰的复兴之生态意义
1.5 我国石灰发展现状
本章小结
2 建筑石灰有几类
2.1 我国现行石灰分类
2.2 欧洲石灰分类
2.3 本书采用的石灰及定义
2.4 石灰的颜色
本章小结
3 气硬性石灰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气硬性石灰的原材料及其烧制、消解
3.2 气硬性石灰的固化与自愈——碳化
3.3 气硬性石灰的“伴侣”——传统方法
3.4 热石灰
3.5 气硬性石灰物理改性——分散石灰
3.6 高科技石灰:无水纳米一微米石灰
3.7 石灰调色
3.8 石灰砌筑与抹面砂浆基础配合比
本章小结
4 天然水硬石灰的“天然”在何处
4.1 天然水硬石灰怎么生产出来的
4.2 天然水硬石灰的特点
4.3 天然水硬石灰与水泥的区别
4.4 天然水硬石灰的固化机理
4.5 天然水硬石灰的应用问题
4.6 调合石灰的问题
本章小结
5 石灰为什么能永久固化土
5.1 土的特点及其改性
5.2 石灰固化土的原理
5.3 水泥可以加固土吗
5.4 灰土配比优化
5.5 无水灰土灌浆料
本章小结
6 如何定性——定量恢复古代灰浆配方
6.1 定性方法
6.2 半定量一定量方法
6.3 复配实验
本章小结

下篇 应用与实践
7 传统屋顶苫背:灰好还是泥好
7.1 历史屋面防水构造
7.2 古代苫背材料分析
7.3 不同类型苫背植物生长实验
7.4 石灰对砖瓦等的二次固化
7.5 灰、泥苫背湿热交替仿真模拟
本章小结
8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抢险加固为什么选择天然水硬石灰
8.1 花山岩画的病害特点
8.2 抢救加固材料的选择
8.3 花山岩画抢救性加固材料的研发
本章小结
9 如何采用石灰牺牲性保护清水砖墙
9.1 清水砖墙主要材料特点
9.2 清水砖墙病害特点
9.3 既有的保护修缮措施评估
9.4 什么是牺牲性保护
9.5 应用于清水墙的牺牲性保护方式及其材料性能指标
本章小结
10 石灰岩类文物保护技术上为什么难
10.1 石灰岩特点
10.2 石灰岩劣化特点及机理
10.3 石灰岩文物保护的对策
10.4 石灰岩保护的现代关键技术与未来展望
本章小结

附录:石灰及其工法术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建筑艺术的千年回响:石灰在历史建筑修复中的应用与技术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书籍《灰作十问 建成遗产保护石灰技术》中的内容,而是深入探索石灰这一古老而关键的建筑材料在当代建成遗产保护领域所扮演的复杂而多维的角色。本书旨在为建筑师、工程师、文物保护专家以及历史研究者提供一份全面、系统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手册,探讨如何利用传统石灰技术,实现对历史建筑的有效、可持续修复与维护。 第一章:石灰的物质基础与历史渊源 本章从材料科学的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石灰的化学成分、烧制过程及其物理特性。我们将追溯石灰作为主要建筑粘合剂的悠久历史,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的万神殿,到中世纪的哥特式大教堂,石灰始终是构建人类不朽建筑的基石。重点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石灰——包括生石灰、熟石灰以及水硬性石灰砂浆——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气候条件下的应用差异及其性能表现。我们强调,理解石灰的“呼吸性”和可逆性,是进行科学保护的前提。 第二章:现代保护理念与传统材料的回归 当前遗产保护领域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是如何平衡现代工程需求与历史真实性之间的关系。本章批判性地审视了二十世纪中叶以来过度使用波特兰水泥对历史砌体结构造成的损害,特别是湿度迁移受阻、盐分结晶和强度不匹配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本书论证了回归使用基于石灰的传统砂浆、灰泥和抹灰材料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将讨论“等效性”和“兼容性”原则在材料选择中的核心地位,强调修复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必须与原始结构相匹配,以确保建筑整体的长期稳定。 第三章:石灰砂浆的精确配制与现场施工技术 石灰砂浆的性能高度依赖于原材料的选择和精确的配比。本章详细介绍了优质石灰石的选择标准,包括其纯度和活性。随后,我们深入探讨了如何根据基材(如砂岩、花岗岩或古砖)的孔隙率、吸水率和力学强度,来设计最佳的砂浆配方。内容涵盖了传统的人工拌合技术,例如“陈化”或“预湿”过程如何影响石灰的最终水化和强度发展。对于现场施工,本章提供了关于砌筑、勾缝、批荡和抹面等关键工序的规范化指导,重点讲解了如何控制环境湿度和温度,以保证石灰砂浆的缓慢、均匀硬化。 第四章:石灰基饰面:灰泥、壁画与防水处理 石灰不仅仅是结构粘合剂,它也是构成历史建筑美学表皮的重要材料。本章专门研究了石灰基灰泥(Stucco)和抹灰(Plaster)的应用技术。内容包括:如何制作具有不同纹理和光泽的饰面层;以及在历史壁画保护中,石灰作为底层介质的独特作用。此外,我们探讨了传统石灰处理剂(如皂石液或油性改性剂)在提供有限防水性能同时,仍能保持材料透气性的科学原理。我们将分析不同颜料与石灰基材的化学兼容性,确保色彩的持久性和历史准确性。 第五章:诊断、测试与质量控制 成功的修复始于精准的诊断。本章介绍了一系列非破坏性和微破坏性的测试方法,用于评估现有结构中石灰基材料的状况。这包括:酚酞指示法测定碳化深度、薄片法识别矿物组成、以及测量材料的毛细吸水率和蒸汽渗透系数。质量控制是确保修复工作经久耐用的关键。本书提供了一套基于性能的测试方案,用于现场验收新制作的石灰砂浆和灰泥,确保其力学性能和透气性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第六章:可持续修复与未来展望 本书最后一部分着眼于石灰技术在现代可持续建筑语境下的重生。我们探讨了如何利用低能耗的烧制工艺和本地采集的原材料,实现更具环境友好性的修复实践。同时,本章展望了新兴的生物胶凝技术和纳米石灰技术在提升传统材料性能方面的潜力。我们坚信,对这种可再生、可逆的建筑材料的深入理解和精湛应用,是保护我们共同遗产、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有效途径。本书鼓励从业者回归本源,以科学精神重塑传统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将一种看似过时的建筑材料,重新置于现代遗产保护的焦点之下,赋予了它全新的价值和生命力。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材料精神的专著。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慢工出细活”的推崇,以及对急功近利式修复的反思。在当今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很容易迷失在效率至上的观念中,而这本书仿佛在提醒我们,有些价值是无法用速度衡量的。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探讨了石灰在绿色建筑和生态修复中的潜力,毕竟,石灰的生产能耗和环境影响,相较于现代水泥,有着天然的优势。如果能将传统石灰技术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结合,这本书的意义就远超出了建筑遗产保护的范畴,它为我们思考未来建筑材料的出路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与探索,让我对那些尘封在古老建筑中的秘密充满了好奇。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过去匠人们如何驾驭石灰这种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无穷智慧的材料。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粘合剂,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历史的温度与风霜。我希望作者能带领我们穿梭回那些工匠们挥汗如雨的年代,去感受他们对手中材料的理解与尊重。从石灰的选材、煅烧到最终的混合与应用,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经验与诀窍,这些是现代标准化生产难以替代的宝贵财富。我特别想了解,在没有现代技术辅助的情况下,他们是如何确保石灰的性能与持久性的,这其中的“道”与“术”,才是最引人入胜的部分。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无疑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技艺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被时间冲刷却依然坚韧的建筑灵魂。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之间的平衡,是我最为欣赏的地方。它似乎并不满足于停留在宏观的理论层面,而是扎实地将化学、材料学与实际的现场操作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清晰阐述如何进行石灰基砂浆的取样分析,以及如何根据分析结果反推历史配方的书籍。对于修复项目而言,能否找到“原汁原味”的材料替代方案,直接决定了修复工作的成败和历史真实性。书中若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流程图或决策树,指导技术人员在面对复杂的历史遗存时,如何选择最恰当的石灰材料——是热灰、熟石灰还是其他形态——这将极大地提升其实用价值。我非常期待看到那些充满挑战性的修复案例,以及作者团队是如何运用这些传统技术去解决现代修复难题的,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

评分

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那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对前人智慧的继承与发扬。书里涉及的“石灰技术”,绝非仅仅是工程学上的问题,它更关乎一种传统美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想知道,那些古老的灰泥墙面,为何能历经数百年风雨而不倒?它们是如何呼吸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这本书若能深入解析石灰在材料生命周期中的动态变化,比如它如何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如何自我修复微小的裂缝,那才算真正触摸到了这门技艺的精髓。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提及了如何培训新一代的工匠,让他们能够理解并掌握这些需要时间和耐心去体会的技艺,而不是简单地用现代水泥替代。这种对“活态传承”的关注,是评估一本技术性文化遗产书籍价值的重要标尺。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从我初步的印象来看,透着一股朴实而厚重的气息,这与它所探讨的主题——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是高度契合的。我注意到书中的文字描述非常严谨,仿佛每一句话都经过了反复的斟酌和考量,丝毫没有浮夸或故作高深的成分。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相信作者在撰写过程中一定做了详尽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爱好者,我深知“修旧如旧”的难度,而石灰作为核心材料,其性能的稳定性和相容性至关重要。我非常关注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石灰配方的差异化探讨,例如北方干燥气候与南方潮湿环境下的处理方法有何不同?那些古籍中零星记载的秘方,是否在这本书里得到了系统性的梳理和现代科学的验证?如果能看到详尽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通过科学手段精准复原古老石灰的化学特性,那将是极大的收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