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辑录了厉以宁从中国改革开放至今的40篇代表性论文,篇目由厉以宁先生亲自审定。内容主要涉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探索与创新,中国经济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的农业、工业改革,以及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管理等方面的见解。这些文章都是厉以宁对中国经济发展时期的精辟论断,是他对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不间断思考与研究精华,对中国今后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厉以宁,江苏仪征人,1930年生于南京,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自身教授,博士生导师。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55年毕业留校工作、任教至今。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非均衡的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改革与股份制》 《罗马—拜占庭经济史》 《工业化和制度调整》 《希腊古代经济史》 《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等。
1978 技术教育和资本主义工业化
——西欧和美国技术力量形成问题研究 001
1979 论资本密集型经济和劳动密集型经济
在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019
1980 论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037
1981 进口替代还是出口替代?
——我国现阶段进出口战略的探讨 063
1982 论社会主义有效投资与合理投资 074
1983 教育经济学中的要素分析 093
1984 关于宏、微观经济统一的调节机制问题 121
1985 试论我国现阶段金融手段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 130
1986 所有制改革和股份企业的管理 141
1987 社会主义所有制体系的探索 157
1988 经济改革的总体设计
——经济改革思路的政策化 173
1989 农产品市场与宏观调节 189
1990 关于社会流动 200
1991 企业发展环境与企业家的素质 209
1992 市场调节经济,政府管理市场 215
1993 非均衡条件下经济增长与波动的若干理论问题 220
1994 论乡镇企业的产权改革 246
1995 加快经济立法,铲除贪污 264
1996 依靠工人阶级,深化企业改革 270 1997
1997 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280
1998 论效率的双重基础 296
1999 管理、自律与道德激励 309
2000 中国选择的改革方式是正确的 316
2001 论经济学研究的范围 319
2002 畅谈发展地方工业 326
2003 保护私人财产有利于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332
2004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发展要有新思路 335
2005 企业的社会责任 338
2006 工业化的比较研究 341
2007 关于当前宏观调控的一些看法 356
2008 中国股份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 362
2009 走向城乡一体化:建国60 年城乡体制的变革 380
2010 总量调控和结构性调控并重
——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思考 411
2011 中国经济发展十问 423
2012 扩大内需十论 429
2013 论中国的双重转型 435
2015 谈谈产权改革的若干问题 448
2016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56
2017 如何让供给方更好地发力 465
2018 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470
初读《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1978—2018》:一份振奋人心的宏大叙事 拿到这本书,首先被那份厚重感所吸引,仿佛手中握着的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书名本身就点明了其核心,1978到2018,这四十年,是中国大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四十年。作为一名对中国经济发展进程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怀揣着探寻经济奇迹背后逻辑的期待翻开了第一页。书中对于改革开放初期,那种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艰难探索,以及由此带来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的描述,让我深感震撼。那些关于价格双轨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以及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章节,犹如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在我眼前展开。我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人们脸上的迷茫与希望交织的光芒,感受到他们为了改变命运而付出的巨大努力。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又兼具生动翔实的笔触,将复杂的经济理论和政策调整,转化为普通人能够理解的故事,这使得阅读过程既有知识的汲取,又有情感的共鸣。特别是关于市场化改革如何激发生产力,如何推动工业化进程的论述,让我对中国经济的腾飞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经济数字的堆砌,更是关于人的解放、制度的创新以及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精神的赞歌。
评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1978—2018》:一份关于企业家精神与时代浪潮的生动注脚 在阅读《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1978—2018》的过程中,我发现书中不仅仅是对宏观经济政策和发展趋势的梳理,更是一部关于无数普通人,特别是企业家,如何在时代浪潮中奋斗拼搏的生动注脚。书中对于那些敢于先行先试、勇于承担风险的企业家精神的描绘,让我深感钦佩。正是这些个体微观层面的探索和创新,汇聚成了推动中国经济前进的巨大力量。我从书中看到了许多鲜活的案例,关于他们如何克服困难,抓住机遇,最终取得成功的。这些故事充满了励志色彩,也让我认识到,改革开放不仅仅是政府的政策,更是亿万人民用双手和智慧共同创造的伟大事业。书中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如何生存和发展,如何应对竞争和挑战的描述,也给我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在宏大的经济叙事背后,是无数个体的奋斗和努力,是他们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坚实的基础。
评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1978—2018》:见证中国经济的非凡崛起与全球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1978—2018》为我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经济崛起图景,其影响之深远,令人惊叹。书中详实地记录了中国如何从一个相对封闭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充满了戏剧性和历史意义。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阐述,从设立经济特区,到吸引外资,再到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每一步都充满了前瞻性和战略性。这些努力不仅改变了中国自身的经济面貌,更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格局。书中对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变化,以及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扮演角色的分析,让我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想到,当今世界经济的许多重要议题,都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和能量,也让我思考,在未来的全球经济舞台上,中国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评分深入剖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1978—2018》:洞察转型期的挑战与应对 在细读《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1978—2018》的过程中,我愈发感受到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它没有回避改革开放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代价,反而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例如,书中对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阵痛,以及由此带来的下岗潮和再就业压力,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让我认识到,任何伟大的变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伴随着牺牲和痛苦。同时,我也看到了中国经济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韧性和智慧。从建立失业保障体系,到鼓励创业和发展服务业,一系列政策的调整和完善,都在努力缓解社会矛盾,保障民生。书中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城乡差距扩大等问题的分析,也引发了我深刻的思考。这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问题,更触及到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而作者对于中国如何通过加入WTO,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以及由此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梳理,更是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角色演变。这本书让我明白,改革开放是一场持续的、动态的博弈,既有成功的辉煌,也有未竟的课题,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创新。
评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1978—2018》:一项关于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 读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1978—2018》,我脑海中留下的不只是对经济成就的惊叹,更多的是一种关于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书中的内容,特别是关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要素驱动,如投资、出口和低成本劳动力,让我开始审视这种模式的长期可持续性。作者对环境污染、资源消耗以及粗放式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讨论,是这本书极其重要的一笔。这促使我思考,中国经济在经历了野蛮生长之后,如何才能转向更加绿色、高质量的发展道路。书中关于科技创新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未来发展的希望。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收入分配差距、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民生议题的探讨,给予了高度重视。这让我认识到,经济发展最终的目标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和福祉,而不仅仅是GDP的增长。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审视,它引导读者去思考,中国经济在下一个四十年,应该走向何方,又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
评分好的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好的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好的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