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奇妙的书!一位智慧父亲的温馨教育,一个天才少女的成长记录。
怎样与孩子沟通?给孩子讲什么样的故事?带着孩子读什么书?怎样的教育孩子乐于接受?怎样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孩子?——好爸爸会给孩子创造一个诗意的世界,激发孩子潜藏的天赋与才华,让孩子在童年发生奇迹!
书中温馨细腻的父女相处情景,孩子成长的奇妙历程,100篇才华横溢的诗歌文章,60幅天真童趣的插图绘画,是关于家庭教育的故事,更是关于成长成才的童话。
王老咪无疑是个天才少女!4岁作诗,18岁之前出版了3本诗集、1本武侠小说。她博览群书,14岁时就给青岛大学的学生做“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的讲座,是各大媒体报道的少年诗人,“济南小名士”……
天才是怎么造就的?父亲王辉湘在本书中回忆抚养教育女儿的点点滴滴,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爱的陪伴,兴趣的引导,适宜的教育,潜质、天赋的保护和激发。作者引导孩子爱上读书,享受阅读和表达的快乐,将培育孩子的过程,变成父女相互教育、共同成长的幸福历程,开创了一条适宜孩子天性的教育之路。
本书首先适合家长阅读。如果你悟到了其中家庭教育的成功之道,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具备了一个优秀家长的素质!你孩子的幸福人生从此开始。
其次,适宜孩子们阅读。书里引用了大量的故事,天才少女才华横溢的诗文和插图,仿佛为孩子打开了一座缤纷的花园:诗之花蕊,文章之华彩,爱之芬芳,天真浪漫氤氲,才情灵性涌流……既是美好的文学作品欣赏文本,又是心灵励志成长图谱,会让孩子产生共鸣,激发潜能。
王辉湘,王老咪的父亲,网名青岫先生。1957年11月出生于山东滕州。18岁参军当兵,一去20年。当过战士、新闻干事、军事法院法官、部队报社编辑、文化部门干事等。1995年从部队转业至青岛电视台工作。
从女儿出生以来,一直陪同读书学习,谈天说地,培养了女儿热爱读书、喜欢思考、善于表达的好习惯,使女儿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对于孩子的教育目标是:“期望孩子将来成为一个能独立地思考世界、思考人生、思考生命的人。同时,能懂得养护自己的身体,能正确地看待自己之外的事物。也要有能力去挣钱养活自己,而不是追求物质财富。”目前应家长要求,他在青岛开设了青岫易学堂,为幼儿、小学生、成人等讲授国学。
王老咪(原名王筱菲),4岁开始作诗,8岁、13岁、18岁时出版诗集《因为太阳的缘故》《把风雨做成标本》《你去哪》和长篇小说《玉鞭公子》。1993年,被授予“济南小名士”称号;1994年,在“六一”儿童节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跨世纪少年雏鹰行动”评选活动中,她成为7名获奖人之一;1995年,被吸收为“中华少年诗社”社员;1996年,她竞选为青岛市市南区红领巾理事会主席;1997年,被国家教委与中国作协等单位命名为“小作家”,并获得“全国百名好少年”的殊荣。青岛电视台、济南电视台、山东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华少年》、《山东少年报》等新闻媒体,都报道过老咪写诗读书的情况。
2003年留学英国,先后获得伦敦大学皇家学院电影导演学士学位、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硕士学位。2010年出版与陶继新合著的《跨越中英两国的教育机智——陶继新与老咪的心灵对话》。目前在西安交通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2016年作为交换学者师从美国跨学科学者阿亚拉博士学习研究期满归国……
王老咪的故事也许不可复制,但是,让书香伴随孩子成长,用写作记录童年岁月,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这些简单而深刻的行动,是每个家庭都可以做到的,也是新教育实验16年来一直倡导的。童年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对人类而言,童年仍然是一个没有打开的“黑匣子”。向孩子学习,对成人而言,我们要学会从儿童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朱永新
老咪确是一个谜:年仅13,却饱读中外名作而又诗文俱佳,出口成章而又哲思飞扬。
为了破译这一难解之谜,笔者再访老咪,特别是多次采访了老咪的爸爸王辉湘。于是发现了另一片神奇的天地:老咪独具的天赋与其爸爸特有的教育“水天一色”,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高层境界。
王辉湘把家庭作为一所特殊的学校,将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与外国当代的教育观念进行审视与梳理,架构了一个培养女儿快速成才的系统工程。
——知名文化人、教育专家 陶继新
爱,在孩子成长早期,就等于高品质的陪伴。女儿夜哭,父亲耐心安抚,整夜抱着转悠,还乐在其中,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心理学分析,孩子的原生态家庭及其与父母最初的相处模式,统领着孩子在今后漫长的一生里对世界的基本视点。相信在这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原初的一幅图景一定是温暖安全而美好的。
成才先成人。父亲今天的观念和思想,会成为孩子明日的价值取向。为了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作者常常内省修为,唯恐自己的“尘俗”之心误导了孩子。这样的家庭教育,让孩子保有本来的天性,并得以发展。而有些父母的做法却是自以为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给孩子的童年留下阴影和噩梦。
关于天才是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王老咪无疑是个天才,爸爸无论是鼓励还是实话实说,都必须肯定。王爸爸的智慧在于,任何时候他都不会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他带着孩子读书,进行纵深的思考,让孩子自信而不自大,思考天才的内涵和本质,对自己有更多的要求。本书中,父亲和女儿常常会在阅读中大喜,大笑,这是他们愉快读书的常态。——有这样的爸爸带着阅读,焉能不成才?
王老咪少年成名,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和曝光,八九岁的孩子宠辱不惊,把荣誉和负面意见看得云淡风轻,其心理健康与作者的影响和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老咪在上学前已经写出了很多美妙的诗篇,父亲欣赏并鼓励,但从未向外张扬。面对孩子的荣誉,父亲更是注意引导。不带一丝功利性的教育,让孩子传承了他的清逸大气。
——资深编辑、编审 文龙玉
第一部分 幼儿时期
1. 女儿出生不会哭 … 003
2. 婴儿是父母的老师 … 007
3. 哭声里的秘密 … 010
4. 断奶,送到乡下外婆家 … 014
5. 爱心培养:书香熏陶出来的孩子 … 017
6. 听爸爸讲那过去的事 … 019
7. 我是洋娃娃 … 024
8. 大自然:孩子的天然教材 … 028
9. 给自己起个猫名王老咪 … 032
10. 星星是从哪里来的 … 036
11. 我也要写诗 … 039
12. 想不明白这个宇宙 … 042
13. 帮助孩子建立一种联系 … 046
14. 灵魂的根,书缘 … 051
15. 什么是诗 … 054
16. 我是天才吗 … 057
17. 我也要出一本诗集 … 061
第二部分 小学
1. 上学了!今天开始记日记 … 067
2. 有没有必要择校 … 071
3. 好好学习,天天快乐 … 075
4. 小诗人,大目标 … 078
5. 济南小名士 … 082
6. 读书,是我们的一种游戏 … 085
7. 想知道那个“道” … 088
8. 沉醉在诗海里 … 093
9. 是谁创造了时间 … 096
10. 人学习是为了什么呢 … 101
11. 在分离的日子里 … 105
12. 走在天边 … 110
13. 我有一个秘密 … 114
14. 从大处着手 … 118
第三部分 中学
1. 校园里开满牵牛花 … 123
2. 居无定所的日子 … 127
3. 好文章的尺度在自己手中 … 130
4. 学《易》是难还是易 … 134
5. 读书和写作 … 138
6. 寻找人生行为之标准 … 143
7.“别裁伪体”与“转益多师” … 146
8. 中考时的抉择 … 151
9. 终于有了“半壁江山” … 155
10. 快乐的南瓜园 … 159
11.“说”和“不说” … 164
12. 唱出心里的歌 … 167
13. 偷学武功 … 171
14. 可笑又难忘的电视 … 175
15. 高考时的抉择 … 181
16. 越过英语的关隘 … 184
17. 生命之流出现了大漩涡 … 187
第四部分 留学
1. 一切都将开始 … 191
2. 有条件录取和无条件放弃 … 193
3. 在危难与挫折面前 … 198
4. 海外有知己 … 202
5. 在牛津端盘子 … 206
6. 生死关头 … 210
7. 走进皇家学院 … 214
8. 纸条边上的记录 … 218
9. 人和树的情谊 … 226
10. 过去心不可得 … 233
11. 关于你的记忆 … 238
12. 探知并了解事物发生的缘故 … 241
13. 生命问题 … 244
后记 … 248
写给亲爱的爸爸(序)
我总是以各种忙碌为借口,不忍细读这一本书。直到全书付梓在即,只差我这一篇序言时,才一字一句地读起来。阅读中有笑有泪,更多的是感慨能够在这样珍贵的爱中长大,是多么的幸福。
爸爸曾说每个生命都是天才,天生的就是天才。在我心中,爸爸一直是天才。他有独一无二的敏锐和深刻,有从不会为外境转移的求道之心。他能讲出最有趣的故事,给出最智慧的支持,浪漫洒脱里饱含慈悲。我想,爸爸给我的最珍贵的教育是他对生命的爱与理解,是他的存在本身。
爸爸创造了一个诗意的世界给我,当作我进入这个现实世界的缓冲。一直到今日,当现实世界太过于生冷凛冽时,我依然会回到爸爸用爱与故事搭建的世界里。而我能给爸爸什么呢?因为获得的太多,哪怕提笔写一篇序言都会觉得艰难。我曾写过一首名为《懂》的诗给他:
在各种喧哗中?也能听到你
小声读诗的声音
便是万里之外
亦回荡在我?方寸心里
是用那一夜落雪
未融的倾听?来听你
用这一生星夜
未眠的心?来听你
用无穷的寂静
累世的寂寞
虔诚地?只是听你
听得久了?猜这世上
应是属我懂你
只因你?在多年前落雨的初夏
肯默读我眼眸深处的泪
然后用那么久的人生
把它蒸发成我唇边
此刻顿悟的笑容
我想,我能给爸爸的是一种深刻的陪伴和懂得。从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爸爸有一个美好却孤独的童年。我的爷爷奶奶离开得很早,在爸爸的故事里,天地是那么广阔,万物都闪着光辉,但他的喜悦却如此孤单。或许是因为出生时适逢暴雨,夏夜的惊雷总会让我的心感到空旷而静谧。好像是提醒我生命有一个浩瀚的源头。那惊雷如同教堂的钟声一般,常常敲在我心头。我继承了爸爸的血脉,也继承了他的敏感和孤单。他的故事承载着我精神的河流,有时也像是那夏夜的惊雷。回想起来,我并不是一个太合群的孩子,玩起许多游戏都是笨拙的,最喜爱的便是独自投入忘我的时刻。幸运的是,当我与爸爸的童年叠加起来,就有了一个独立的世界。因为心灵的完整,而超越了世俗的孤独。
我与爸爸读书时,妈妈常在一旁听着,送来茶点与水果,间或讨论几句。她总是那么开朗宽容,在温柔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坚定。我与爸爸诗人式的浪漫与敏感,总会在她几句洒脱又笃定的点评里接了地气。她好像是家里的定海神针,又仿佛初夏的阳光,不着痕迹地照耀着我和爸爸。有时,我和爸爸会悄悄说:幸好妈妈不会写诗,我们才有那么好吃的饭菜。妈妈也会笑着抱怨:家里有两个诗人可真是麻烦。一直到现在我都记得,童年时与爸爸妈妈一起散步,我会在某一个瞬间某一种光线下感觉到永恒。心里莫名升起感动,会莫名其妙地想:“这是多么珍贵的遇见。” 我们三个那么的默契,这份相亲相爱的背后是灵魂与灵魂之间深刻的懂得。
我常想,如果没有父母全然的爱与陪伴,我这个天性敏感的孩子可能就会是个茫茫然的小怪物。多么幸运,那些数不清的奇怪问题被允许无限地指向最深刻的答案,那些细小琐碎的观察被提供了从容的时间与空间,那些起伏的情绪被接纳进入了无条件的爱的海洋。
爸爸说:“大人的答案都不是孩子所问的问题,是答非所问。”他这样说,一定是因为他了解孩子所问的那些大哉问。那些问题本身蕴含着超越固定文字的答案,连接着源头的智性。爸爸从来不提供固定答案,他只是用温柔又广阔的心聆听着问题。因此,许多小朋友和他短暂的相处后,就会成为莫逆之交。因为纯真又智慧的爸爸总是能够认出藏在每一个小孩子心中的神。许多大朋友认识他之后,又会生起想要读书学习的志向,再一次把慧命的成长当成人生大事。许多流浪猫、流浪狗认识他之后,除了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温饱问题,还有了愿意蹲下身子,用平等心与它们交流的人类朋友。
因此,除了我和妈妈,爸爸的许多朋友和学生都深爱着他。每次看到爸爸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已经到了而立之年的我,常常会觉得不真实,仿佛看到童年的自己,又仿佛看到童年的爸爸。我知道,爸爸把曾讲给我的故事,也讲给了大家。爸爸的赤子之心是多么强大啊!他曾经作为一个法官,见识过各种世态炎凉;作为一个学者,阅读了古今那么多书籍;作为一个诗人,品尝过深刻的爱恨,也经历过生死考验;可他的心却总也不老,一直闪耀着纯真的光芒。
人们常说,孩子长大了,父母会跟不上孩子的脚步。可是爸爸妈妈却总是让我惊叹。这些年,眼见着他们的身心越来越轻盈通透。爸爸的书法从灵动潇洒转变为俊逸而不失稳健,对《易经》的潜心研究更让他隐隐有一种浩然中正之气。我想,真正的成长是从来不会停止的,因为那动力来自对生命的热爱与对真理的渴求。感谢爸爸让我看到这一点,这便是最好的奇迹。
老咪
2016.12.19
……
《天才少女的成长轨迹》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示是颠覆性的。它完全打破了我对“天才教育”固有的认知。作者并没有试图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只会死读书、考试机器,而是让她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探索世界的奥秘。他强调“过程”的重要性,远胜于“结果”。无论是女儿在某个方面的“惊人表现”,还是她在生活中遇到的“小麻烦”,作者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去引导。他关注的不是女儿“有多么天才”,而是她“如何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有一段描述,女儿在某个项目上遇到了瓶颈,情绪非常沮丧。作者没有批评她,没有责备她,而是放下手中的工作,陪她一起“发呆”,一起“放空”。这种陪伴,看似无为,实则充满了力量。它让女儿感受到,即使失败,她也不是孤单的。他没有刻意去“教导”女儿什么,而是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女儿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勇敢面对。这本书让我明白,最好的教育,莫过于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学习,一起经历。它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更是一本人生的教科书。
评分翻开《天才少女的成长轨迹》,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童话世界,又仿佛置身于一场深刻的人生哲学探讨。作者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他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记录了他与女儿共同成长的经历。我特别喜欢他对于“玩耍”的解读。他认为,玩耍不是孩子浪费时间的表现,而是他们探索世界、学习知识、发展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他鼓励女儿尽情地玩耍,并且自己也乐在其中,成为了女儿最忠实的玩伴。 书中,我看到了一个父亲如何用爱与智慧,去引导一个充满天赋的孩子。他没有强迫女儿去学习那些“有用”的知识,而是顺应女儿的兴趣,去激发她的内在驱动力。他允许女儿犯错,允许女儿走弯路,因为他知道,这些都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没有把女儿的“天才”当作一种负担,而是视为一种礼物,一种与世界连接的独特方式。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成功”的定义,不再是分数、名次,而是内心的充实,是生命的活力,是与他人和世界的和谐相处。
评分这本《天才少女的成长轨迹》,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它不像市面上大多数育儿书籍那样,罗列着各种方法论,或者提供一套标准化的成功模板。相反,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灵魂的对话,一次对“教育”二字最本真的探索。作者以一种极其真诚、甚至可以说是笨拙的方式,记录了他与女儿共同成长的点滴。我尤其被他描述的那些“失败”的时刻所打动。不是那种故作姿态的“为了证明方法有效而故意设置的低谷”,而是真实存在的,父女之间因为误解、因为固执、因为年龄的差距而产生的摩擦和困惑。他没有回避这些,反而将它们赤裸裸地展现出来,让我们看到,天才的养成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充满了曲折和反复。 他对于女儿的观察,细致入微,充满了爱意,但又不失理智。他不是那种将孩子视为“作品”的父母,而是真正将女儿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拥有自己想法和情感的生命。他对女儿的兴趣,无论是那些看似“不务正业”的爱好,还是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都报以极大的尊重和鼓励。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那些被父母轻易否定过的奇思妙想,多么希望当时能有一个像作者这样的人,能看到其中的闪光点。他鼓励女儿去探索,去犯错,去从错误中学习,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完美和“正确”。这种“慢”的教育方式,这种“放手”的智慧,在当今这个崇尚效率和竞争的社会,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天才少女的成长轨迹》,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力所感染。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不是在“教”你如何教育,而是在“分享”他与女儿一起经历的生活。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最朴素的情感和最真挚的思考。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好奇心”的强调。他没有试图将女儿塑造成某种固定的模型,而是尽力去呵护和放大女儿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会花大量的时间去解答女儿那些看似幼稚的问题,去陪她一起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这种陪伴,不是敷衍,不是应付,而是全身心的投入。 书中很多关于女儿“突发奇想”的描述,都让我捧腹大笑,又深思不已。比如,女儿突然对某种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全家就跟着她一起,开始了对这种昆虫的“科学研究”。这种接地气的探索过程,充满了童趣,又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它告诉我们,学习不一定非要坐在教室里,不一定非要按照固定的课本。真正的学习,源于内心的驱动,源于对世界的渴望。作者的教育理念,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引导式”的激发。他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而父母的责任,就是去发现并点亮它们。
评分《天才少女的成长轨迹》这本书,给我的触动太大了。它没有给我任何具体的“育儿秘籍”,但我却收获了比秘籍更宝贵的东西——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尊重”的重要性。他尊重女儿的个性,尊重她的选择,尊重她的感受。即使有时候女儿的想法与他自己的设想大相径庭,他也能够耐心倾听,并尝试去理解。这种尊重,不是表面的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同。他让女儿感受到,她是被爱的,是被看见的,是被珍视的。 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描述了女儿在某个领域遇到挫折,情绪低落的时候。他没有立刻跳出来,给予说教或者安慰,而是选择静静地陪伴,让女儿自己去消化情绪,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放手”,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它说明,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没有把女儿当成一个需要被“管理”的对象,而是视为一个需要被“赋能”的伙伴。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好的教育,不是让孩子成为父母期望的样子,而是帮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