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胡嗣瑗日记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胡嗣瑗日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嗣瑗 著,裘陈江 整理
图书标签:
  • 中国近现代史
  • 史料
  • 日记
  • 胡嗣瑗
  • 民国史
  • 历史研究
  • 地方史
  • 珍稀史料
  • 史学
  • 档案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2597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738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6
字数:19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日记自1931年2月17日至1931年10月22日,反映了溥仪“小朝廷”的实况,详述了溥仪与日本朝野上下联络,欲图复辟的种种活动,是伪满洲国成立、筹划的一手史料,反映了日本以资金及人才全力扶持溥仪、分裂中国的罪恶行径。

目录

前言
整理凡例
直庐日记
附录一 胡嗣瑗诗词辑存
附录二 胡嗣瑗遗文辑存
《直庐日记》人名字号音序索引凡例
《直庐日记》人名字号音序索引

精彩书摘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胡嗣瑗日记》:
  十二日(4月29日)到园较早,独坐温《孟子》两篇,陈曾寿、陈宝琛先后来,同人见。承谕:荣源与费毓楷所订条件,尚未呈上。急急遂下,同宝琛赴日本总领事桑岛主计公馆贺其天皇天长节,主人敬酒点,略谈即出,归寓午饭。午后,志琮来交溥俩女公子年庚,为壬子九月初三日丑时,属转送陈曾寿。陈业来,以李翊云辈分给所得赏款八十四元,乞为请旨,能否收受,并携去刘文奎案复官产处函稿。周登嗥来,以李芬接洽汇业银行,债款只能以该行钞票减成偿还,可否办理为问,告以吃亏太大,所议作罢,将委托书即缴回。林啟、林廷琛来,言廷琛到京与杨崇祺所用律师磋议,照宝熙等原议偿还二万另五百元之数减去一千,为一万九千五百元,即付四千,五月付三千,六月付一千,下余之数由本年中秋节起至后年端午节,每节付一千六百五十元,后年中秋节付一千六百元,视原议期限延八个月,实已无可再商云云。又与汇业正式来函明定存款十万元筹还办法,其最要者为每月缴五百元,如收到外欠现款尽先归还,并得随时报告收债情形。现有裕大纱厂欠平行七万元,拟即控追备抵,允以英中街行屋除先抵浙江兴业银行欠款外,可认我为第二担保债权人,但须六月后办理登记各等条,均须请旨定夺。又谈及邓文藻来函一节,乃知此人日前晤林廷琛,曾经谈及国库券事,须再妥商办理。本日已奉交下所欠汇丰尾数,并将致朱益藩函缮好,交夏瑞符带交。兹据廷琛云云,自须取回再酌。下午,白洁澄来,此人为褚玉璞军需处长,清理私产处会办,据云察哈尔主席刘翼飞将约其往办理官产事,意欲并理私产,渠可代表皇室与之接洽等语。当以文彝、陈曾畴接洽经过撮要告之,渠允会同陈曾畴前往,当促曾畴来与会同进行。夏瑞符来辞行,今早入对,言颇切直,闻上极动容嘉纳。交到济煦之子志彬为摄衣冠相四帧,即以一帧题赠符瑞【瑞符】为别后相思资。晚间,为先继妣汪太夫人摆供后,到陈曾寿宅借庖治具,约夏瑞符、志琮、李孺、溥修、黄同武、陈曾寿兄弟小集,并面交曾寿溥宅女庚,赏钱二元,车班饭钱一元,余以张婿自京来,饭后匆匆归。张婿走后,乃赴溥修小广寒之约,秋伶扶病,强为一出,弥可念也。志琮见示《离思七律》,当和之。十二钟半,戏未演毕,余先归。
  十三日(4月30日)夏瑞符以致朱益藩函交陈曾寿交回,托寄七十一元二角二分一款,以归无资斧暂请挪用,俟此间办法商定再措交朱益藩云。与陈曾寿同入对,承谕:费毓楷所缮奏片由荣源递来,只可就此收束,原片可同阅之等因。遵阅来片,意存欺慢,令人皆裂。荣源竟肯代收代转,不置一词,苟非麻木不仁,显系通同作弊。窃以上意力主宽大,不许再予深究,但请钞示林啟等,俾知大凡便与费毓楷晤时一质证之,免再狡展。陈明律师与杨崇祺协商还款息讼办法,得旨:可照所商办理。又汇业来函,声明还款条件,得旨:亦可照准。因请检发汇业存款息折并来函,交律师往与定议,即提回本月应缴五百元,均邀俯允。退下,林啟、林廷琛来,一一与之接洽,检邓文藻函件,汇业息折、来函,面交收讫。杨案、邓款属林廷琛明日入京与朱益藩商办,汇业事则由林綮经手。午后回寓,忽忽不乐。下午,得园中转来北京电话,耆龄本日午刻病故,更为悲咤百端。即过陈宝琛告之,同深感怆。晚饭后小憩,即赴小广寒,与志琮、溥修、陈曾寿同观剧。夜一钟归。林开謩自京来访,不值。(张婿来一坐。)
  ……

前言/序言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翌年2月清帝颁布退位诏书,结束二百六十馀年的统治。同时民国政府以优待清室为条件,保留了末代皇帝溥仪在紫禁城的居住和体面,以及皇室的园林和私产,终以和平方式完成了走向共和的鼎革。但在清室退位之后,复辟之声不绝于时,在癸丑(1913)、丙辰(1916)、丁巳(1917)诸年先后有复辟的谋划甚至行动。而随着北洋政局的日渐动荡,一面是清室复辟行径招致社会上的反对之声,一面是民国政府对于优待条款难以维持,紫禁城周围渐渐集聚混杂着旧矛盾和新问题。时至1924年,由于北京政局的再一次动荡,第二次直奉混战过程中,冯玉祥所部从直系前线倒戈,突然发动政变。对清室来说,最大的突变就是逊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是为清遗民笔下的“甲子蒙难”。此后,在日本人的帮助保护下,溥仪除短暂停留醇亲王府外,从1925到1931年间到天津做起了寓公。虽然被逐出紫禁城,但“小朝廷”当时在体制上仍保留了多个办事处,如天津、北平、两陵(东陵和昭西陵)、奉天等地,其目的分别是为溥仪、留驻北京的太妃、两陵(东陵和昭西陵)、沈阳的一宫两陵等所设,办理相关礼仪和财务等事务。天津“行在”办事处更因直接侍奉溥仪而尤受重视,在溥仪寓津最后的日子里,这个办事处的主管就是胡嗣瑗。据现在所能看到的,胡氏留下了1931年将近一年在天津“直庐”的日记,保存了溥仪出奔东北之前小朝廷最后的一段珍贵史料。
  日记作者胡嗣瑗,字晴初,一作琴初,别字情仲,号自玉,贵州开州(今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人,原籍广东顺德。清同治八年(1869)出生,光绪庚子、辛丑(1901)并科举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三十四年(1908)授职编修,宣统元年(1909)捐道员衔,翌年分指发往直隶试用,曾以候补道员任天津北洋法政学堂总办。人民国后,充任冯国璋幕僚,1915年任江苏金陵道尹、将军府咨议厅长等职,参与冯氏机要事务。在此前后,积极参与历次清室复辟的谋划和行动,与刘廷琛、万绳杭等人穿插于冯国璋、张勋等众军阀之间。1917年张勋复辟时,被授予内阁阁丞一职。此后长期居住杭州,与陈夔龙、沈曾植等沪杭遗老多有交集。1924年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后,追随左右,成为亲信。在天津时又任办事处主管,参与机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追随溥仪奔赴东北,历任伪满洲国执政府秘书长、参议府参议等职。1939年,辞去官职,仍受伪满官方礼遇。只是胡氏卒年尚未能确定,学界现有1945(《中华民国史·人物传》第三卷中张学继所撰胡嗣瑗条)、1949(汪朝光《抗战时期伪政权高级官员情况的统计与分析>)等不同说法。
  胡嗣瑗《直庐日记》原件藏于辽宁省图书馆特藏部,后由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出版。但在该影印版前言中,误将“直庐”视为胡氏的书斋号。实则所谓“直庐日记”,即胡氏在天津办事处的值班日记。清代,“直庐”有如徐珂《清稗类钞》“南书房旧直庐”条所言,是翰林入直之所。而且据溥仪《我的前半生》记载:“胡嗣瑗在清末是个翰林,张勋复辟时与万绳栻同任内阁阁丞,在我到天津之后到了张园,被人起了个外号叫‘胡大军机’,因为凡是有人要见我或递什么折子给我,必先经他过滤一下,这是由于我相信他为人‘老实’而给他的职务,名义是管理‘驻津办事处’。”因着所谓“胡大军机”的称呼及其担任的职务,天津办事处也被视作小朝廷的军机直庐。而据现在所见溥仪的日记,虽有“寓居天津日本租界期间日记存篇”的篇目,但只有1926年和1928年的部分。而《直庐日记》起自1931年2月17日(农历辛未年正月初一),止于同年10月22日(农历九月十二日),时值胡嗣瑗随从溥仪居住天津最后时期。其中详细保留了小朝廷的办事记录,可谓溥仪在天津最后时期的实录。
《胡嗣瑗日记》:一段尘封的岁月,一扇洞开的往事 在中国近现代史浩瀚的史料长河中,《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胡嗣瑗日记》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其独特的视角、详实的内容和鲜活的叙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洞察晚清至民国初年社会变迁的珍贵窗口。这套丛刊的第四辑,聚焦于胡嗣瑗先生的日记,将这位历史亲历者眼中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以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胡嗣瑗,这位在历史舞台上或许不如某些名震四海的人物那样家喻户晓,但其日记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却足以让他成为我们探究那个时代的重要向导。他的身份,他的经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共同构成了一幅立体而深刻的历史画卷。通过阅读他的日记,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士大夫在历史洪流中的思考、挣扎与应变,也得以触摸到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的细微肌理,以及普通人在时代变革中的喜怒哀乐。 穿越时空,走进胡嗣瑗的日常与时代 《胡嗣瑗日记》并非一部刻意为史学研究而作的宏大叙事,它更像是主人公开辟的一方天地,用笔墨记录下生活的点滴,思想的火花,以及对时事的观察。然而,正是这种日常的记录,却因其身处的特殊时代,而具有了非凡的意义。晚清末年,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变。古老的帝国体制摇摇欲坠,西方的思潮汹涌而至,社会各阶层都在这场变革中承受着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胡嗣瑗的笔触,捕捉到了那些可能被宏大历史叙事所忽略的细节。 日记中,我们或许能读到他对于科举制度变迁的忧虑,对于新式学堂兴起的观察,以及他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的亲身感受与独立思考。他或许会记录下与同僚、友人关于国家前途的辩论,他对朝堂之上人事倾轧的无奈,对民间疾苦的同情,甚至是对个人仕途前程的迷茫。这些零散的片段,汇聚在一起,便勾勒出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历史侧面。 细节之处,见证历史的肌理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宏观的历史事件,更在于其对微观社会生活的细致描摹。胡嗣瑗的日记,如同一个显微镜,让我们能够近距离观察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当时的衣食住行,如衣着风格的演变,饮食的习惯,居住的建筑特色,以及交通方式的局限。他或许会记录下家中佣人的日常,妻儿的成长,亲友的往来,这些充满人情味的细节,让冰冷的历史瞬间变得鲜活起来。 更重要的是,日记中可能透露出他对社会道德、风俗习惯的看法。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时代,旧的价值观受到冲击,新的观念层出不穷。胡嗣瑗作为一名身处其中的知识分子,他的思考和评判,无疑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断裂与融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他对丧葬礼仪的遵循,对传统节日活动的参与,以及他对新生事物的接受或排斥,都折射出当时社会文化变迁的复杂性。 洞察人心,体味时代的情感 历史不仅仅是事件的堆砌,更是人心的折射。胡嗣瑗的日记,最动人心弦之处,在于它记录了这位历史亲历者真实的内心世界。在动荡的年代,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他或许会因为国家的危难而心忧如焚,因为亲人的离去而悲痛欲绝,因为朋友的帮助而感激涕零,因为理想的破灭而黯然神伤。 他的日记,不回避个人的喜怒哀乐,不掩饰内心的挣扎与彷徨。通过这些真挚的记录,我们得以体味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人文关怀。他或许会记录下对家乡的热爱,对故土的眷恋,对未来的期盼。这些情感的流露,将那个遥远的时代拉近,让我们与这位久远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稀见史料,填补历史的空白 作为“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的第四辑,胡嗣瑗的日记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有些珍贵的记录因为各种原因而鲜为人知,或是保存条件有限,或是未被深入挖掘。《胡嗣瑗日记》的出版,无疑填补了史学研究中的一些空白。它可能提供了此前不为人知的史实,或是对已知史实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 对于历史学者而言,这份日记是研究晚清至民国初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宝贵一手资料。研究者可以从中梳理出当时重要的政治事件的细节,分析经济政策的影响,探究社会思潮的演变,以及了解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本日记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亲切、更人性化的方式来理解历史,感受那个时代。 穿越历史的迷雾,看见真实的中国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胡嗣瑗日记》的意义,还在于它让我们能够看见一个更真实、更立体、更丰富的中国近现代史。它提醒我们,历史并非只有少数几个大人物书写的宏伟篇章,更包含着无数普通人的生活轨迹和情感体验。正是这些无数个体的点滴汇聚,才构成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 通过阅读胡嗣瑗的日记,我们得以绕开那些被过度渲染或掩盖的叙事,直接触碰到历史的毛细血管。我们能够看到,在那些重大的历史变革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思考、选择,并最终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这份日记,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它以最朴实无华的方式,向我们讲述着一段不容忽视的过去,也为我们理解当下,思考未来,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总而言之,《胡嗣瑗日记》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心灵之窗。它以其独特的视角、翔实的内容和真挚的情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而复杂的中国近现代社会。这份稀见史料的问世,无疑将为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也为所有关心中国历史的读者,提供了一次深入探索的绝佳机会。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内页,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印刷的字体、纸张的质感,都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痕迹。我特别关注的是日记主人在记录日常生活片段时的笔法和用词习惯,这往往比那些正襟危坐的官方文书更能反映一个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转折点上的精神状态和困惑。比如,他如何描述当时的物价波动,对新思潮的初步接触和挣扎,甚至是家庭琐事中流露出的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这些细节构成了历史的肌理,让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不再是冰冷的年代数字,而是有了温度、有了血肉的真实生活。我非常欣赏这种“以小见大”的史料价值,它能帮助我们跳出固有的历史框架,从一个更微观、更人性化的角度去重新审视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私密的考古挖掘,期待能从只言片语中破译出时代的密码。

评分

阅读这类一手史料,最迷人的地方莫过于那种“亲历者”的在场感。胡嗣瑗先生的日记,想必记录了他所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诸多事件。我希望从中能找到关于某个具体历史节点的侧面证据,比如某次关键会议的幕后氛围、某位重要人物的真实性格侧写,或者某个社会群体在重大变革面前的集体心理波动。很多时候,历史教科书上的叙述往往是高度凝练和标准化的,而日记的魅力就在于其即时性和未经修饰性。它会记录下当时的犹豫、矛盾、甚至是错误的判断,这些“不完美”恰恰是历史的真实面貌。如果日记中包含了对当时学术争鸣或文化思潮的记录,那更是我的心头好,这能帮助我理解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蜕变路径。期待看到的是一个饱含个人情感和时代烙印的、鲜活的记录者形象。

评分

这本《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胡嗣瑗日记》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尘封的档案和鲜为人知的往事。我最看重的是“稀见史料”这四个字,在浩如烟海的史学著作中,能接触到未经充分挖掘和利用的原始材料,简直是探寻历史真相的宝藏。我一直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里,那些处于历史边缘但又有着独特视角的人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往往能提供官方史料中难以捕捉到的生动细节和真实情感。读这类日记,就像是直接与过去对话,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氛围、人们在特定事件中的真实反应,以及在时代洪流下个体的挣扎与选择。我期待它能揭示一些不为人知的侧面,比如某个重大决策背后的私下讨论,或者某场社会运动中不同阶层人物的真实心声。对我来说,史料的价值不在于其宏大叙事,而在于那些微小、真实的瞬间如何拼凑出完整的历史图景。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显得十分考究,看得出出版方在整理和呈现这些珍贵资料时所下的苦功,这让阅读体验本身就成了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与珍视。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我更偏爱那些带有清晰时间脉络和地理标识的日记。我希望能大致勾勒出胡嗣瑗先生在不同时间段所处的具体环境,比如他是在京城、上海还是某个地方性的权力中心工作或生活。地理位置的变迁往往意味着视角和信息来源的根本性变化。如果日记中能详细描绘出不同城市在特定年份的社会面貌对比,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社会史资料。例如,他记录的文化活动、对地方士绅或新兴商人的接触,这些都能极大地丰富我们对中国近现代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结构变迁的理解。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胡嗣瑗日记》不仅仅是一部个人回忆录,而是能够成为一个精密的、多维度的历史信息载体,帮助我们重构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

评分

对于《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这个系列,我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因为它代表着对传统史学研究范式的挑战与补充。第四辑聚焦胡嗣瑗先生的日记,我认为这个选择极具眼光,很可能意味着这位人物在当时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某种关键的连接者或观察者的角色,其日记内容具有重要的互证或补充价值。我更期待看到的是,日记中是否涉及到了当时不同政治派系或文化圈子之间的互动细节。很多时候,历史的转折点并非在正式的公文或宣言中决定,而是在私下的交流、书信往来甚至饮茶闲谈中悄然成型的。如果日记能捕捉到这些微妙的人际关系和权力动态,那么它对研究近代中国精英阶层的政治生态将是极大的贡献。这本丛刊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深入理解那个复杂年代提供了宝贵的“微观切片”。

评分

这套凤凰出版社的丛书,岀一本就会买一本。

评分

书很棒,小朋友们很喜欢啊

评分

书不错,价格也实在,赞一个。

评分

满意度

评分

京东搞活动买的,价钱便宜,发货快,京东买书挺好的!

评分

心仪已久,终于买到了,好好学习

评分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评分

书不错,价格也实在,赞一个。

评分

好书不错,值得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