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引領世界(文明優勢、曆史演進與未來方略)

中國引領世界(文明優勢、曆史演進與未來方略)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戴熙寜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崛起
  • 文明復興
  • 曆史觀
  • 國際關係
  • 中國模式
  • 文化自信
  • 未來發展
  • 全球治理
  • 大國戰略
  • 中華文明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央編譯齣版社
ISBN:9787511731838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7707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套裝數量:3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闡釋中國特色,要講清楚每個國傢和民族的曆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齣優勢,是我們*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曆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中華民族創造瞭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造齣中華文化新的輝煌。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曆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瞭我們必然要走適閤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
——習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對西方文明深入比較辨析,力圖子啊世界文明的整體視域中認識中華文明的內在優勢,在人類曆史的演化發展中理解中華民族的發展道路,在全部秩序的轉型背景中探究中國未來的治理方略。遵循的基本方法是孔子所說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即準確地確認史實、錶述史實而不做任意主觀增減和改動(述而不作),並相信史實係列所昭示的內在規律,汲取曆史經驗教訓,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或參照(信而好古)。

作者簡介

現為北京大學經典與文明研究中心秘書長。專注於“國學”融閤中西的創新發展和經世緻用,緻力於以中華文明復興為指嚮的中國學派和中國話語建設,在經學、史學和社會科學、復雜科學的跨學科研究方麵作齣瞭創造性貢獻。

目錄

簡 目
導論…………………………………………………………………………………… 1
上篇 文明根基
第一章 語言與文字……………………………………………………………… 27
第一節 人類語言的起源…………………………………………………………… 28
第二節 中西語音的比較…………………………………………………………… 35
第三節 中西語法的比較…………………………………………………………… 45
第四節 中西文字的比較…………………………………………………………… 55
第二章 思維與科學……………………………………………………………… 73
第一節 人類思維演化的曆程……………………………………………………… 74
第二節 中西科學思維的比較…………………………………………………… 202
第三節 中西數學思維的比較…………………………………………………… 283
第四節 中國傳統科學的主體…………………………………………………… 322
中篇 曆史演進
導言………………………………………………………………………………… 397
第三章 氏族部落社會………………………………………………………… 409
第一節 氏族部落社會的一般情形……………………………………………… 410
第二節 氏族部落社會的中國譜係……………………………………………… 423
第四章 城邦封建社會………………………………………………………… 444
第一節 城邦封建社會的生成…………………………………………………… 445
第二節 城邦封建社會的演化…………………………………………………… 457
第三節 城邦封建社會的“正名”……………………………………………… 480
第五章 軍國主義社會………………………………………………………… 490
第一節 軍國主義社會的生成…………………………………………………… 491
第二節 軍國主義社會的史實序列……………………………………………… 494
第六章 德本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生成演化…………………… 510
第一節 德本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成………………………………… 513
第二節 德本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演化環節…………………………… 538
第三節 德本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期……………………………… 544
第四節 德本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期……………………………… 592
第五節 德本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成熟期……………………………… 651
第六節 德本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繁榮期……………………………… 735
第七章 德本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 ——組織機理 ………………… 861
第一節 政治製度………………………………………………………………… 862
第二節 社會文化………………………………………………………………… 911
第三節 經濟模式………………………………………………………………… 988
第四節 國際關係………………………………………………………………… 1055
下篇 未來方略
第 八 章 預 測 …………………………………………………………………… 1117
第一節 中國近現代史迴顧……………………………………………………… 1118
第二節 發展預測………………………………………………………………… 1141
第 九 章 國 策 …………………………………………………………………… 1163
第一節 意識形態………………………………………………………………… 1164
第二節 政治製度………………………………………………………………… 1185
第三節 文化教育………………………………………………………………… 1208
第四節 經濟社會………………………………………………………………… 1252
第五節 國際政治………………………………………………………………… 1303
全書結語 ………………………………………………………………………… 1338
重要圖錶一覽 …………………………………………………………………… 1344

精彩書摘

  《中國引領世界(文明優勢、曆史演進與未來方略)》:
  復活節島的麵積約150平方英裏,位於南太平洋中,距離南美西海岸約2000英裏,距離最近的有人居住的皮特凱恩島也有1250英裏。據考古學傢研究,最早有人到達島上定居大約在西元5世紀,是來自東南亞的波利尼西亞人。人們聚族而居,部落周圍是耕種的土地,最重要的集體活動是祭祀。祭祀活動中心是巨大的石像平颱,被稱為“阿鬍”。“阿鬍”通常朝嚮鼕夏二至點中的一個或者是晝夜平分點。每一處這樣的平颱,都建造瞭巨大的石像,從1個到15個不等。這些石像留存至今,成為復活節島文明的標誌。建造石像需要投入大量勞力:需要在采石場開采石料,需要長年纍月的雕刻,最富挑戰性的則是運輸。一尊石像高達20米,重達數十噸,由於島上沒有任何拉曳用的牲畜,隻能靠人力,主要方法是用樹乾作為滾木“傳輸”。到兩元16世紀,島上建造瞭數以百計的“阿鬍”,約有六百尊以上的巨大石像。
  ……

前言/序言


《文明交響:東方智慧的時代迴響》 內容梗概 《文明交響:東方智慧的時代迴響》是一部宏大的思想史與文明論著,它並非以中國為一個獨立視角來審視世界,而是以一種更為廣闊的文明對話框架,探討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特彆是東方智慧如何深刻影響、塑造乃至重新定義全球文明的演進方嚮。本書不局限於任何單一國傢或民族的敘事,而是將目光投嚮不同文明形態的互動、藉鑒與融閤,旨在揭示一種更為普遍的、跨越地域和時代的智慧力量。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人類文明的進步並非綫性發展,而是一個充滿張力與創造力的交響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同文明如同一段段鏇律,相互輝映,相互激發,共同譜寫著人類文明的壯麗樂章。東方智慧,以其悠久的曆史積澱、深刻的哲學思考和獨特的價值體係,在其中扮演瞭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書將深入剖析東方智慧的核心特質,並追溯其在人類文明史上的傳播、演變及其對世界文明發展産生的潛移默化之影響。 第一部分:文明根脈的探尋——東方智慧的深層意涵 本部分旨在深入挖掘東方智慧的獨特源泉,闡釋其與西方理性主義、科學精神等不同文明範式的根本區彆與內在聯係。 “天人閤一”的宇宙觀與人本關懷:本書將首先剖析“天人閤一”這一東方哲學核心理念。它不是對自然的徵服,而是對自然和諧的追求;不是個體與自然的對抗,而是個體融入自然、與自然共生共榮的生態倫理。這種宇宙觀如何影響瞭東方社會的生産方式、生活態度乃至藝術審美?它與現代社會麵臨的生態危機存在怎樣的內在張力與啓示?我們將通過對古代東方哲學經典(如《道德經》、《論語》、《莊嚴經》等)的解讀,以及對東方農耕文明、傳統醫學、園林藝術等具體錶現形式的分析,來闡釋“天人閤一”所蘊含的深刻智慧。這種智慧強調的是一種動態的平衡,一種對生命整體性的尊重,這與西方近代以來以工具理性為主導的、對自然的徵服與改造形成瞭鮮明對比。這種對整體性的關懷,也體現在東方哲學對個體內心修養、道德倫理的重視上,強調“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內在邏輯,將個體的道德完善視為社會和諧的基礎。 “和而不同”的社會哲學與和諧共生:東方智慧尤其重視“和而不同”的社會理念。它倡導在尊重個體差異、保持文化多樣性的前提下,尋求社會整體的和諧與穩定。這與西方文明中強調的個體權利至上、競爭驅動的模式形成瞭有趣的對照。本書將探討“和而不同”如何在東方社會的政治治理、人際關係、民族交往等方麵發揮作用,並分析其在當今全球化時代,對於化解文明衝突、促進世界和平的現實意義。我們將審視東方文化中關於“禮”、“仁”、“德”等概念的演變,以及這些概念如何在不同曆史時期和社會結構中被實踐和詮釋。這種對和諧的追求,不僅體現在社會層麵,也體現在個體之間的互動關係上,強調“恕”、“忠”、“信”等品德的培養,以維係社會秩序的穩定。 “無為而治”的政治智慧與柔性治理:東方政治思想中的“無為而治”,並非放任自流,而是順應自然規律,減少不必要的乾預,以達到更好的治理效果。它強調的是一種“不擾民”、“因勢利導”的執政理念。本書將通過對古代東方政治實踐的案例分析,如中國古代的“休養生息”政策,探討“無為而治”的智慧如何與具體的社會經濟發展相結閤,以及這種柔性治理模式在不同曆史時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適應性。與西方政治哲學中強調的權力製衡、法律至上不同,東方政治智慧更側重於通過道德感化、榜樣示範來維係社會秩序,其核心在於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對社會發展內在規律的尊重。 第二部分:文明的交織與碰撞——東方智慧的世界足跡 本部分將著重考察東方智慧如何在不同文明的交流與互動中,播撒種子,開花結果,乃至引發深刻的變革。 絲綢之路與思想的跨洋傳播:本書將以絲綢之路為例,詳細闡述東方哲學、宗教、藝術等思想文化如何通過陸路和海路傳播到世界各地。佛教的東傳與西漸,道傢思想對西方哲學的影響,東方藝術審美如何滲透到西方繪畫、建築等領域,都將是本書重點探討的案例。我們將還原曆史場景,展現不同文明之間思想的碰撞、融閤與創新,並非單嚮的輸齣,而是雙嚮的互動,東方智慧在傳播過程中也吸收瞭其他文明的養分,從而煥發齣新的生命力。 近代化浪潮中的東方智慧的迴響:當西方文明以其科技優勢席捲全球時,東方智慧並未因此沉寂,反而以更復雜的姿態迴應著時代的挑戰。本書將探討東方思想傢如何在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同時,努力尋找本土文化的價值支撐,力圖在現代化進程中保持文明的獨立性與主體性。例如,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對中國儒傢思想的重新解讀,印度獨立運動中甘地對東方非暴力思想的實踐,以及中國近現代思想傢在探索現代化道路上對儒傢、道傢等思想的批判性繼承,都將是本書關注的焦點。 全球化時代的文明對話與東方智慧的當代價值: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衝突愈發頻繁。本書將分析東方智慧,如強調和諧、包容、整體性的哲學理念,在應對當今世界所麵臨的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社會不公、文化衝突等挑戰時,所能提供的獨特視角和解決方案。我們將審視東方智慧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思想資源,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理解與互信。這部分將結閤當代全球性問題,如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跨文化溝通等,來論證東方智慧的現實意義和未來潛力。 第三部分:文明的展望——東方智慧的未來方略 本部分將基於前兩部分的分析,對東方智慧的未來發展方嚮以及其在全球文明演進中的角色進行展望。 重塑價值體係:從物質至上到精神迴歸:在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東方智慧強調的精神追求、內在修養、對生命意義的探索,為人類提供瞭一種超越物質束縛的可能。本書將探討如何在全球範圍內,重新認識和弘揚東方智慧所代錶的價值理念,以期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同時,實現精神文明的同步發展。 構建新型全球治理:閤作、包容與可持續:東方智慧的“和而不同”、“天人閤一”等理念,為構建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續的全球治理體係提供瞭重要的思想啓示。本書將探討如何將東方智慧的精髓融入到國際關係、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為解決全球性挑戰貢獻東方智慧的力量。 激活文明潛能:創新與融閤的未來:東方智慧並非故步自封,而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創新能力。本書將展望東方智慧如何在與現代科技、其他文明思想的碰撞與融閤中,煥發新的生機,為人類文明的未來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智慧和動力。 《文明交響:東方智慧的時代迴響》是一部緻力於探索人類文明共性與特質的著作,它以一種開放、包容的姿態,邀請讀者一同思考人類文明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本書旨在打破地域與文化的壁壘,揭示隱藏在不同文明錶象之下的共通智慧,為人類文明的持續發展貢獻深邃的思想洞見。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讀到一本關於中國發展的書籍,雖然我還沒有機會仔細研讀,但僅從目錄和前言來看,就足以引發我無限的遐想。書中“文明優勢”的提法,讓我不禁聯想到中國悠久的哲學思想、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獨特的社會治理模式。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這些“優勢”的,是強調其獨特性,還是著眼於其普適性?在“曆史演進”這一章節,我期望能看到作者對中國曆史進程的深刻剖析,不僅僅是簡單的事件羅列,而是能夠挖掘齣隱藏在曆史錶象之下的驅動力,比如技術創新、思想啓濛、社會結構變遷等。作者是否會關注中國曆史上那些關鍵性的轉摺點,以及這些轉摺點是如何塑造瞭今日中國的麵貌?而當目光轉嚮“未來方略”時,我更希望能看到作者提齣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創新性的觀點。在全球地緣政治日益復雜、科技革命層齣不窮的背景下,中國將如何平衡自身發展與國際責任?書中是否會探討中國在人工智能、綠色能源、太空探索等新興領域的戰略布局,以及如何通過這些布局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這無疑是一本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書籍,值得我花時間去細細品味。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瞭我,那是一種古老而又現代的融閤感,仿佛能看到中華文明悠長的曆史脈絡,又預見到其奔湧嚮前的未來。拿到手中,厚重感撲麵而來,讓我對其中蘊含的知識充滿瞭期待。我尤其好奇作者如何能夠將“文明優勢”這個宏大的概念具象化,並且與“曆史演進”這樣充滿時間維度的過程相連接。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曆朝曆代中國在科技、哲學、藝術、社會組織等方麵所展現齣的獨特魅力,並分析這些優勢在漫長的歲月中是如何孕育、發展、甚至傳承的?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史料和鮮活的案例,讓我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中國文明的根基之深厚,力量之持久。同時,對於“未來方略”的部分,我更是充滿瞭好奇。在當下這個全球化浪潮洶湧、技術變革日新月異的時代,中國如何能夠立足於自身的文明優勢,提齣切實可行的發展道路,引領世界走嚮一個更加美好、更加包容的未來?書中是否會涉及一些具體的政策建議,或者是一種宏觀的戰略構想?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看看這本書將如何描繪中國在21世紀乃至更遠未來的宏偉藍圖。

評分

這本《中國引領世界》的書名,光是聽起來就讓人感受到一種磅礴的氣勢和深遠的視野。我對於“文明優勢”的探討很感興趣,不知道作者會從哪些角度去闡釋?是民族性格中的堅韌不拔,還是幾韆年未曾中斷的文化傳承?亦或是獨特而成熟的哲學智慧?我相信,要理解一個國傢的崛起,就必須深入其文明的根源。而“曆史演進”的章節,我希望它不僅僅是陳述史實,更能揭示中國曆史發展背後那些深刻的邏輯和規律。比如,古代中國在統一、分裂、改革、創新等周期的循環中,是如何不斷積澱和升華自身文明的?書中會不會分析不同朝代的興衰,以及這些經驗教訓對於當下中國發展的啓示?最讓我期待的,莫過於“未來方略”瞭。在全球格局重塑、挑戰與機遇並存的當下,中國將如何扮演一個更積極、更具建設性的角色?作者是否會提齣一些具體的、可操作性的戰略設想,例如在經濟全球化、科技閤作、全球治理等方麵,中國可以貢獻哪些獨特的智慧和方案?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場思想的盛宴,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去探索中國文明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評分

這本書的名稱《中國引領世界》本身就蘊含著一種自信和力量,而其副標題“文明優勢、曆史演進與未來方略”更是將其主題闡述得淋灕盡緻。我最感興趣的部分在於“文明優勢”的探討。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梳理和分析中國文化中那些獨特性和普適性的特質,例如其長期的哲學思考,對於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係的深刻理解,以及在道德倫理方麵的獨特建樹。我相信,這些精神財富是理解中國發展脈絡的關鍵。而“曆史演進”則是我期待深入瞭解的部分。我希望本書能夠帶領我穿越曆史的長河,不僅僅是迴顧那些重大的事件和王朝更迭,更重要的是挖掘中國文明在漫長歲月中是如何不斷自我革新、適應變化、並最終塑造齣今日中國麵貌的。作者是否會分析中國在不同曆史階段所錶現齣的開放性與包容性,以及這些特質如何在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中得到發展和豐富?最後,“未來方略”的章節,無疑是最具現實意義和前瞻性的。在當前全球化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時代,中國將如何運用其獨特的文明優勢和深厚的曆史經驗,為世界貢獻新的發展理念和閤作模式?書中是否會提供一些關於中國在全球治理、科技創新、文化交流等方麵的具體設想,從而描繪齣一幅令人期待的中國未來發展藍圖?

評分

初次接觸這本書的標題,我就被它所蘊含的宏大敘事所吸引。《中國引領世界(文明優勢、曆史演進與未來方略)》,這幾個字組閤在一起,就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理解中國未來走嚮的窗戶。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並闡述中國的“文明優勢”的?我猜測,這可能涉及中國在集體主義、和諧共生、尊重秩序等方麵的深厚傳統,亦或是其在科技發明、工程建造、藝術審美等領域的獨特貢獻。如果書中能夠細緻地梳理這些優勢的起源、發展及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錶現,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同時,“曆史演進”的維度,讓我對本書的深度有瞭更高的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夠跳齣簡單的綫性敘事,而是能夠揭示中國曆史發展中那些復雜而微妙的相互作用,例如文化交流、技術傳播、製度變遷對中國文明形態的影響。是否會分析中國在不同時期所麵臨的內外挑戰,以及中國如何憑藉其特有的方式應對這些挑戰,並最終實現自我超越?而“未來方略”,則更是吸引我關注的焦點。在當前世界格局日趨復雜多變的背景下,中國如何能夠利用其深厚的文明積澱和不斷增強的實力,為全球發展貢獻獨特的解決方案?書中是否會提供一些關於中國在科技創新、綠色轉型、全球治理等方麵的戰略性構想,從而勾勒齣一個充滿希望的中國未來圖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