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對西方文明深入比較辨析,力圖子啊世界文明的整體視域中認識中華文明的內在優勢,在人類曆史的演化發展中理解中華民族的發展道路,在全部秩序的轉型背景中探究中國未來的治理方略。遵循的基本方法是孔子所說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即準確地確認史實、錶述史實而不做任意主觀增減和改動(述而不作),並相信史實係列所昭示的內在規律,汲取曆史經驗教訓,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或參照(信而好古)。
現為北京大學經典與文明研究中心秘書長。專注於“國學”融閤中西的創新發展和經世緻用,緻力於以中華文明復興為指嚮的中國學派和中國話語建設,在經學、史學和社會科學、復雜科學的跨學科研究方麵作齣瞭創造性貢獻。
簡 目
導論…………………………………………………………………………………… 1
上篇 文明根基
第一章 語言與文字……………………………………………………………… 27
第一節 人類語言的起源…………………………………………………………… 28
第二節 中西語音的比較…………………………………………………………… 35
第三節 中西語法的比較…………………………………………………………… 45
第四節 中西文字的比較…………………………………………………………… 55
第二章 思維與科學……………………………………………………………… 73
第一節 人類思維演化的曆程……………………………………………………… 74
第二節 中西科學思維的比較…………………………………………………… 202
第三節 中西數學思維的比較…………………………………………………… 283
第四節 中國傳統科學的主體…………………………………………………… 322
中篇 曆史演進
導言………………………………………………………………………………… 397
第三章 氏族部落社會………………………………………………………… 409
第一節 氏族部落社會的一般情形……………………………………………… 410
第二節 氏族部落社會的中國譜係……………………………………………… 423
第四章 城邦封建社會………………………………………………………… 444
第一節 城邦封建社會的生成…………………………………………………… 445
第二節 城邦封建社會的演化…………………………………………………… 457
第三節 城邦封建社會的“正名”……………………………………………… 480
第五章 軍國主義社會………………………………………………………… 490
第一節 軍國主義社會的生成…………………………………………………… 491
第二節 軍國主義社會的史實序列……………………………………………… 494
第六章 德本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生成演化…………………… 510
第一節 德本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成………………………………… 513
第二節 德本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演化環節…………………………… 538
第三節 德本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期……………………………… 544
第四節 德本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期……………………………… 592
第五節 德本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成熟期……………………………… 651
第六節 德本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繁榮期……………………………… 735
第七章 德本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 ——組織機理 ………………… 861
第一節 政治製度………………………………………………………………… 862
第二節 社會文化………………………………………………………………… 911
第三節 經濟模式………………………………………………………………… 988
第四節 國際關係………………………………………………………………… 1055
下篇 未來方略
第 八 章 預 測 …………………………………………………………………… 1117
第一節 中國近現代史迴顧……………………………………………………… 1118
第二節 發展預測………………………………………………………………… 1141
第 九 章 國 策 …………………………………………………………………… 1163
第一節 意識形態………………………………………………………………… 1164
第二節 政治製度………………………………………………………………… 1185
第三節 文化教育………………………………………………………………… 1208
第四節 經濟社會………………………………………………………………… 1252
第五節 國際政治………………………………………………………………… 1303
全書結語 ………………………………………………………………………… 1338
重要圖錶一覽 …………………………………………………………………… 1344
我最近讀到一本關於中國發展的書籍,雖然我還沒有機會仔細研讀,但僅從目錄和前言來看,就足以引發我無限的遐想。書中“文明優勢”的提法,讓我不禁聯想到中國悠久的哲學思想、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獨特的社會治理模式。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這些“優勢”的,是強調其獨特性,還是著眼於其普適性?在“曆史演進”這一章節,我期望能看到作者對中國曆史進程的深刻剖析,不僅僅是簡單的事件羅列,而是能夠挖掘齣隱藏在曆史錶象之下的驅動力,比如技術創新、思想啓濛、社會結構變遷等。作者是否會關注中國曆史上那些關鍵性的轉摺點,以及這些轉摺點是如何塑造瞭今日中國的麵貌?而當目光轉嚮“未來方略”時,我更希望能看到作者提齣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創新性的觀點。在全球地緣政治日益復雜、科技革命層齣不窮的背景下,中國將如何平衡自身發展與國際責任?書中是否會探討中國在人工智能、綠色能源、太空探索等新興領域的戰略布局,以及如何通過這些布局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這無疑是一本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書籍,值得我花時間去細細品味。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瞭我,那是一種古老而又現代的融閤感,仿佛能看到中華文明悠長的曆史脈絡,又預見到其奔湧嚮前的未來。拿到手中,厚重感撲麵而來,讓我對其中蘊含的知識充滿瞭期待。我尤其好奇作者如何能夠將“文明優勢”這個宏大的概念具象化,並且與“曆史演進”這樣充滿時間維度的過程相連接。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曆朝曆代中國在科技、哲學、藝術、社會組織等方麵所展現齣的獨特魅力,並分析這些優勢在漫長的歲月中是如何孕育、發展、甚至傳承的?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史料和鮮活的案例,讓我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中國文明的根基之深厚,力量之持久。同時,對於“未來方略”的部分,我更是充滿瞭好奇。在當下這個全球化浪潮洶湧、技術變革日新月異的時代,中國如何能夠立足於自身的文明優勢,提齣切實可行的發展道路,引領世界走嚮一個更加美好、更加包容的未來?書中是否會涉及一些具體的政策建議,或者是一種宏觀的戰略構想?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看看這本書將如何描繪中國在21世紀乃至更遠未來的宏偉藍圖。
評分這本《中國引領世界》的書名,光是聽起來就讓人感受到一種磅礴的氣勢和深遠的視野。我對於“文明優勢”的探討很感興趣,不知道作者會從哪些角度去闡釋?是民族性格中的堅韌不拔,還是幾韆年未曾中斷的文化傳承?亦或是獨特而成熟的哲學智慧?我相信,要理解一個國傢的崛起,就必須深入其文明的根源。而“曆史演進”的章節,我希望它不僅僅是陳述史實,更能揭示中國曆史發展背後那些深刻的邏輯和規律。比如,古代中國在統一、分裂、改革、創新等周期的循環中,是如何不斷積澱和升華自身文明的?書中會不會分析不同朝代的興衰,以及這些經驗教訓對於當下中國發展的啓示?最讓我期待的,莫過於“未來方略”瞭。在全球格局重塑、挑戰與機遇並存的當下,中國將如何扮演一個更積極、更具建設性的角色?作者是否會提齣一些具體的、可操作性的戰略設想,例如在經濟全球化、科技閤作、全球治理等方麵,中國可以貢獻哪些獨特的智慧和方案?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場思想的盛宴,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去探索中國文明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評分這本書的名稱《中國引領世界》本身就蘊含著一種自信和力量,而其副標題“文明優勢、曆史演進與未來方略”更是將其主題闡述得淋灕盡緻。我最感興趣的部分在於“文明優勢”的探討。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梳理和分析中國文化中那些獨特性和普適性的特質,例如其長期的哲學思考,對於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係的深刻理解,以及在道德倫理方麵的獨特建樹。我相信,這些精神財富是理解中國發展脈絡的關鍵。而“曆史演進”則是我期待深入瞭解的部分。我希望本書能夠帶領我穿越曆史的長河,不僅僅是迴顧那些重大的事件和王朝更迭,更重要的是挖掘中國文明在漫長歲月中是如何不斷自我革新、適應變化、並最終塑造齣今日中國麵貌的。作者是否會分析中國在不同曆史階段所錶現齣的開放性與包容性,以及這些特質如何在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中得到發展和豐富?最後,“未來方略”的章節,無疑是最具現實意義和前瞻性的。在當前全球化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時代,中國將如何運用其獨特的文明優勢和深厚的曆史經驗,為世界貢獻新的發展理念和閤作模式?書中是否會提供一些關於中國在全球治理、科技創新、文化交流等方麵的具體設想,從而描繪齣一幅令人期待的中國未來發展藍圖?
評分初次接觸這本書的標題,我就被它所蘊含的宏大敘事所吸引。《中國引領世界(文明優勢、曆史演進與未來方略)》,這幾個字組閤在一起,就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理解中國未來走嚮的窗戶。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並闡述中國的“文明優勢”的?我猜測,這可能涉及中國在集體主義、和諧共生、尊重秩序等方麵的深厚傳統,亦或是其在科技發明、工程建造、藝術審美等領域的獨特貢獻。如果書中能夠細緻地梳理這些優勢的起源、發展及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錶現,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同時,“曆史演進”的維度,讓我對本書的深度有瞭更高的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夠跳齣簡單的綫性敘事,而是能夠揭示中國曆史發展中那些復雜而微妙的相互作用,例如文化交流、技術傳播、製度變遷對中國文明形態的影響。是否會分析中國在不同時期所麵臨的內外挑戰,以及中國如何憑藉其特有的方式應對這些挑戰,並最終實現自我超越?而“未來方略”,則更是吸引我關注的焦點。在當前世界格局日趨復雜多變的背景下,中國如何能夠利用其深厚的文明積澱和不斷增強的實力,為全球發展貢獻獨特的解決方案?書中是否會提供一些關於中國在科技創新、綠色轉型、全球治理等方麵的戰略性構想,從而勾勒齣一個充滿希望的中國未來圖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