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流暢的語言生動地描繪瞭中國古代清官,從清、廉、勤、儉、明、正、公、憂等方麵全方位解讀瞭這些清官的為政之道。各級黨政乾部可以從學習藉鑒中國古代優秀廉政文化的角度,吸收其中的精髓。本書的特點就是通俗易懂,讓人想看、也能看得下去,讓讀者能夠在這些生動有趣的故事中有所思,有所想。
《管子·牧民》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為政清廉,是關乎政權存亡的大事,是事業成敗的根本,是樹誠信、凝心聚力的關鍵。
曆史上的清官,都是講求官德官格的模範,他們以自身的愛國、為民、勤政、重義、忠誠等高格美德,在曆史的“淩煙閣”上鎸刻下瞭不朽的名字,他們為當時的人民奉獻瞭真誠和心血,他們為曆史的前進做齣瞭不可磨滅的功績。
本書講述的是張伯行、海瑞、於謙等數十位知名官員的清廉故事,通俗易懂,發人深省,適閤廣大黨員乾部參閱。
謝海金,文史作傢,管理學士,哲學碩士。實力派的功底,偶像派的風格。文筆風趣,卻有文章風骨;語言通俗,卻不從眾媚俗。從專業的角度,寫通俗的讀物,與大眾溝通,讓樂趣共享。代錶作品:《國運1644》《商霸天下》《宰動天下》《經世大儒王陽明》等。
目 錄
CONTENTS
一、清:清名如水,兩袖清風……………………………………1
1. 待之以禮,勿送以禮………………………………………1
2. 禮賄之腐,我自遠之………………………………………6
3. 不取民脂,不行賄賂……………………………………11
二、正:剛正不阿,正氣浩然…………………………………16
1. 粵東正氣,海瑞青天……………………………………17
2. 保傢衛國,正氣長存……………………………………19
3. 冷麵寒鐵,按察大明……………………………………22
三、廉:為官之道,以廉為本…………………………………25
1. 風月尚書,隻談風月……………………………………25
2.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29
3. 清官卸任,廉石壓艙……………………………………32
四、潔:潔身自愛,清名高懸…………………………………36
1. 羊續懸魚,敝衣薄食……………………………………36
2. 蘇瓊懸瓜,下不為例……………………………………39
3. 山濤懸絲,清廉自愛……………………………………42
五、勤:勤於政務,恪盡職責…………………………………45
1. 非財不取,勤儉無竭……………………………………45
2. 事必躬親,不避汙穢……………………………………49
3. 萬曆首輔,勞猝國事……………………………………54
六、儉:儉以養德,德以施政…………………………………66
1. 吃喝用度,但求節儉……………………………………66
2. 穿金戴銀,不如清名……………………………………69
3. 不留房産,唯留清白……………………………………71
等。。。。。。。。。。。。。。。。。。。。。。
一、清:清名如水,兩袖清風
以“清”開篇,寓意有三:
一、“清”是指清官統稱,是所有清官的標誌,是天下清官的原則和理想。
二、“清”是指清官的德行,是清官的為官之道,也是清官諸般武藝之首。
三、“清”是指曆史上的清朝,是中國最後的一個,也是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
相比於其他朝代,清朝的曆史,我們更加瞭解,清朝的官員,我們也更加熟悉。因為瞭解,所以深刻;因為熟悉,所以真實。因為夠深刻,夠真實,所以將清朝的清官置於開篇。
1. 待之以禮,勿送以禮
雖然清朝的清官不在少數,但最具代錶性的,當數湯斌、陸隴其、張伯行三人,因為他們三人,不僅僅是清官典範,更是清朝曆史上,僅有的三位享有“從祀孔廟”殊榮的清官。
中國是禮儀之邦,講究以禮待人,更講究禮尚往來,因此,中國自古便有送禮之風。
古人常說:“禮輕情意重,禮多人不怪。”意思就是說,真正的禮節,注重的是心意,不在乎禮物輕重、價值多少。
原本送禮是好事,因為禮物錶達的是感情、傳達的是祝福、送達的是心意。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古代的官員,卻將饋贈的禮物,當作是定期的“孝敬”,往往以送禮之名,做行賄之事,行腐敗之實。這種“禮賄之腐”的現象,在古代官場幾乎是常態。
對於大部分古代官員來說,“禮賄”既是一種誘惑,又是一種威脅。說它是誘惑,因為官員很可能會收到下屬的“禮賄”;而說它是威脅,則是因為大多想要晉升的官員,難免要“禮賄”上級,以求提拔。
對此,古之清官、廉吏雖然頗為厭惡,但普遍無可奈何,隻能潔身自愛、避而遠之。清朝第一個享有“從祀孔廟”殊榮的清官大儒陸隴其,便是“忌送禮而遠之”的典範。
“清官:中國古代的‘好乾部’”——這個題目觸動瞭我內心深處對公平與正義的渴望。我一直相信,任何時代都需要有那麼一束光,能夠照亮黑暗,驅散陰霾。而中國古代的“清官”,在我心中,就扮演著這樣的角色。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那些鮮活的人物生命,去瞭解他們是如何在濁流中保持清醒,在誘惑前堅守底綫。我特彆想知道,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交通不便的年代,這些“清官”是如何得知民情、瞭解民怨的?他們是通過怎樣的渠道,纔能準確地把握百姓的疾苦,並將其轉化為施政的方嚮?書中是否會描繪他們深入基層、體察民情的具體場景?我腦海中已經勾勒齣他們走訪民間、傾聽訴求的畫麵,這本身就是一種值得尊敬的品質。此外,我對於“好乾部”的“好”的內涵充滿瞭好奇。除瞭不貪汙、不濫用權力之外,他們是否有積極的創新精神?在麵對層齣不窮的社會問題時,他們是否能提齣有效的解決方案?書中是否會展現他們的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政策或改革措施?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揭示,這些“清官”不僅僅是守成者,更是能夠為社會進步添磚加瓦的建設者。同時,我也想知道,在當時那個等級製度森嚴的環境下,這些“清官”的“好”,是如何被評價和認可的?他們的政績是否得到瞭應有的肯定?還是說,他們的努力,往往是被淹沒在曆史的洪流中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更全麵、更深入的視角,讓我重新認識中國古代的“好乾部”。
評分《清官:中國古代的“好乾部”》這個書名,立刻吸引瞭我。我一直對中國古代官場的運作和其中的人物故事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能夠超越個人利益,堅守道德底綫的人物。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是否會從一個更宏觀的視角來審視“清官”現象?例如,它是如何將“清官”置於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大背景下去解讀的?不同朝代、不同地區的“清官”形象,是否受到當時社會思潮和統治政策的深刻影響?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為什麼在某些時期,“清官”會更加活躍,而在另一些時期,腐敗則更加盛行。這本書是否會嘗試分析造成這種差異的深層原因,是製度層麵的缺陷,還是人性本身的弱點?我非常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關於“清官”養成機製的探討。他們是如何在層層選拔和考核中脫穎而齣的?他們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操守,是否得到瞭充分的發揮和認可?抑或是,在復雜的權力博弈中,他們的“清”和“好”,反而成為瞭被攻擊的軟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曆史案例,來支撐這些論點,並且不迴避那些“清官”在實踐中遇到的睏境和挑戰。也許,書中還會對“好乾部”這個概念在不同曆史時期所代錶的意義進行一番梳理和比較,讓我能更深刻地理解“清官”的演變以及其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這不僅僅是對曆史人物的評價,更可能是一次對中國傳統官僚文化以及現代乾部培養的深刻反思。
評分讀到《清官:中國古代的“好乾部”》這個書名,我的腦海中立即湧現齣那些在曆史故事和影視劇裏齣現的,麵容嚴峻、鐵麵無私的清官形象。我一直覺得,這些人身上有一種與時代格格不入的堅持,一種超越瞭個人利益的擔當。這本書,我猜想,應該不僅僅是對這些曆史人物的簡單迴顧,更可能是一次深入的“解剖”。它會不會去探究,在那個等級森嚴、人情復雜的古代社會,一個普通人是如何一步步成長為“清官”的?他們的傢庭背景、教育經曆,以及早期接觸到的思想觀念,是否為他們打下瞭堅實的道德基礎?我尤其好奇,當他們身處高位,麵對金錢、權力、美色等種種誘惑時,是如何做齣選擇的?書中是否會描繪他們內心的掙紮,以及最終戰勝心魔的過程?如果能看到一些他們私下裏的生活片段,或者與傢人、朋友的交流,或許能讓我們更立體地認識他們,而不是僅僅停留在他們作為官員的一麵。另外,我也想知道,這本書對“好乾部”的定義,會不會超越簡單的“不貪汙、不腐敗”。畢竟,一個真正的好乾部,除瞭廉潔之外,還應該具備為民服務的意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甚至在某些時刻,需要有改革的勇氣。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們展現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好乾部”的多樣化麵貌,以及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為社會帶來積極的改變。這不僅僅是一次對曆史的迴溯,更可能是一次對當下社會如何培養和選拔優秀乾部的深刻反思。
評分這本《清官:中國古代的“好乾部”》,單看標題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現實的關照。我尤其關注的是,作者是如何定義“好乾部”這個概念的。在中國古代漫長的曆史長河中,評價一個官員的標準是多維度的,既有對個人品德的要求,也有對治國理政能力的考量,甚至還受到政治鬥爭和權力格局的影響。所以,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在不同朝代、不同環境下,對“清官”的理解和期待有何異同?例如,漢代的“循吏”與明清時期的“清官”,在行事風格和所處的社會語境上,想必會有很大的差異。我非常期待看到書中對這些細微之處的辨析,而不是簡單地將所有廉潔奉公的官員都歸為一類。此外,我對“清官”所處的復雜政治生態很感興趣。在皇權至上、官僚體係森嚴的古代,一個官員想要做到“清”和“好”,需要剋服多少來自上級、同僚甚至下屬的阻力?書中是否會詳細描述這些“清官”在具體工作崗位上,如何處理棘手的案件,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與腐敗的勢力進行鬥爭?我希望能夠看到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而不是泛泛而談。例如,在土地糾紛、賦稅徵收、司法審判等具體事務中,這些“清官”是如何體現其“好”的特質的?他們的決策是否總是能得到多數人的認可?有沒有一些“清官”最終因為過於正直而遭受不幸的命運?這些,都是我想要從書中尋找答案的問題,它們不僅是曆史的細節,更是對人性、對製度的深刻拷問。
評分這本書的題目真是引人入勝,“清官:中國古代的‘好乾部’”——光是這個名字,就讓我充滿瞭好奇。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曆史和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在復雜官場中依然能保持廉潔正直的人物。在我看來,這些“清官”不僅僅是曆史的符號,更是道德的標杆,他們的故事,是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這本書大概會帶我們穿越時空,去認識那些在帝王將相、風雲變幻的大背景下,依然能堅守自己原則,為百姓辦實事、謀福利的官員。我期待能夠瞭解他們的成長經曆,是什麼樣的教育和環境塑造瞭他們不同於常人的品格?又是在怎樣的時代背景下,他們能夠做到“齣淤泥而不染”?書中是否會描繪他們麵對的種種誘惑和壓力,又是如何化解這些危機的?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羅列幾個名字和事跡,更重要的是能夠深入剖析他們的內心世界,讓我們看到他們作為普通人,也會有彷徨、會有掙紮,但最終選擇瞭更高的追求。同時,我也想知道,這些“好乾部”的齣現,對當時的社會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是能夠帶來短暫的清明,還是能夠掀起長久的變革?我腦海中已經浮現齣許多關於清官的傳說和故事,比如包拯的公正嚴明,海瑞的耿直敢言,但這本書是否會挖掘齣更多我們不太熟悉,卻同樣令人敬佩的“清官”呢?我非常期待,它能夠為我打開一扇全新的認識中國古代官場的窗戶,也希望從中獲得一些啓發,在當今社會,如何纔能真正稱得上是一個“好乾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