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台湾文化重建(1945-1947)/当代台湾文化研究新视野丛书

战后台湾文化重建(1945-1947)/当代台湾文化研究新视野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黄英哲 著,南帆 编
图书标签:
  • 台湾文化
  • 战后重建
  • 文化史
  • 台湾史
  • 1945-1947
  • 当代台湾文化研究
  • 历史学
  • 社会文化
  • 文化研究
  • 台湾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4038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645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台湾文化研究新视野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战后台湾文化重建(1945-1947)/当代台湾文化研究新视野丛书》通过对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宣传委员会、台湾省编译馆、台湾文化协进会功能的探讨,再现了战后初期台湾去日本殖民化和再中国化以及台湾新文化体制建构的历史;同时,论述了鲁迅思想传播与台湾文化重建的关系,探讨了台湾光复后台湾本地知识分子在面临文化转型时如何自处的问题。

作者简介

  黄英哲,1956年生于台北,台垮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日本立命馆大学文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现任日本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部教授、博壬生导师、爱知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大连理工大学“海天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台湾一一近现代史、台湾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在寿裳研究。代表作目文有《台湾文化再构筑1945—1947的光与影——鲁迅思想接受的走向》、《记忆台湾:与帝国的相克》(合编著)、《台湾女性史入门》(合编著)、《帝国主义与文学》(合编著)等,中文有《“去日本化”“再中国化”:战后台湾文化重建(1945—1947)》《漂泊与越境——两岸文化人的移动》等,并主编《许寿裳台湾时代文集》、合编《许寿裳日记》《许寿裳遗稿》。

目录

第一章 国民政府的台湾文化重建
一、《台湾接管计划纲要》
二、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的文化重建政策

第二章 言语秩序的重整——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
一、魏建功的赴台
二、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的设立
结语

第三章 传媒统制——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宣传委员会
一、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宣传委员会的设立与工作内容
二、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宣传委员会的撤废与成果
结语

第四章 教育·文化内容再编——台湾省编译馆
一、许寿裳的赴台
二、台湾省编译馆的设立与工作内容
三、台湾省编译馆的撤废与成果
结语

第五章 新文化体制的确立——台湾文化协进会
一、台湾文化协进会的成立
二、台湾文化协进会的活动
结语

第六章 《藤野先生》文本之传播——鲁迅在台湾
一、《藤野先生》到台湾
二、鲁迅在台湾的传播
三、关于日文杂志《新声》
四、“友好的象征”:节译版《藤野先生》
结语

第七章 鲁迅思想与战后台湾文化重建
一、“新的五四运动”与台湾文化重建
二、台湾人的鲁迅理解
三、反鲁迅的动态
结语

第八章 鲁迅传播的另一章 ——黄荣灿
一、黄荣灿的赴台
二、黄荣灿的鲁迅木刻思想传播
结语

第九章 台湾人对文化重建的反应
一、“日本化”与“奴化”
二、战后台湾文化出路的探索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台湾史的微观切面:战后初期的社会变迁与文化印记》 本书将聚焦于1945年至1947年这一短暂而关键的历史时期,深入剖析台湾社会在光复后经历的剧烈转型。不同于宏观的历史叙事,我们将从微观的视角出发,细腻地展现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社区生活以及由此衍生的文化碰撞与融合。 一、从殖民到光复:社会结构的新旧更迭 1. 行政与治理的真空与重塑: 1945年10月25日,台湾正式迎来光复。本书将细致梳理国民政府接收台湾的初期步骤,重点关注行政机构的建立、官员的派遣与适应,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秩序的调整。我们将考察日本殖民时期遗留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在光复初期的运作状况,以及国民政府试图填补权力真空、重塑治理体系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这包括地方自治的尝试、司法体系的重建以及社会管理的初步规划。 2. 经济格局的断裂与重组: 日本殖民时期建立的经济体系在光复后遭受冲击。本书将分析当时的经济状况,包括农业生产、工业基础以及商业流通等方面。我们将关注土地改革的初步设想与实践,以及如何处理日产问题。同时,也将探讨台湾经济在战后初期如何重新融入中国大陆的经济体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机遇与挑战。例如,民生物资的供应、货币的流通、以及民间经济活动的恢复情况,都将是考察的重点。 3. 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心态变迁: 光复不仅是政治主权的回归,也深刻影响着台湾社会的阶层结构。本书将考察原有的社会精英(如日本统治下的官僚、资本家)以及新兴的社会力量(如国民政府带来的官员、知识分子)之间的互动。我们将关注不同族群(如本省人、外省人)在光复初期的关系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心理波动。基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就业状况、以及对新政权的期待与疑虑,也将通过具体案例得以呈现。 二、文化碰撞与再塑:多元意蕴的交织 1. 语言文字的转换与杂陈: 日本殖民时期,日语成为官方语言,深刻影响了台湾社会。光复后,国语(普通话)成为官方语言,引发了语言使用的变化。本书将探讨这一时期的语言政策,以及国语在社会各个层面的推广情况。同时,我们也会关注日语在民间,尤其是在老一辈居民中的残留,以及闽南语、客家语等本土语言的生存与传承。这种语言的转换与杂陈,是当时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塑造的重要载体。本书将深入研究光复初期台湾教育体系的改革,包括学校的接收、课程的调整、以及教师的培训等。我们将关注新教材的编写与使用,以及其所传达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同时,也将探讨这一时期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以及他们如何在新的文化语境下理解自身身份。 3. 新闻媒体与大众文化的萌芽: 新闻报刊是信息传播和观念塑造的重要渠道。本书将考察战后初期台湾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的状况,分析其报道内容、政治立场以及社会影响力。我们将关注当时的社会新闻、评论文章,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和塑造公众舆论。同时,也会初步探讨广播、电影等新兴大众媒体的出现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4. 文学艺术的探索与新声的涌现: 在社会剧烈变动的同时,台湾的文学艺术也迎来了新的探索。本书将关注这一时期涌现的文学作品,分析其主题、风格以及作者的创作心态。我们将考察诗歌、小说、散文等不同体裁的代表性作品,以及它们如何回应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现实。同时,也将初步涉及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门类的发展情况,以及是否有新的艺术形式开始萌芽。 5. 宗教信仰与民间习俗的变迁: 宗教信仰和民间习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考察光复初期台湾原有的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民间信仰)在新的政治环境下的状况。我们将关注是否出现新的宗教传播,以及民间习俗是否受到冲击或发生变化。这些看似细微的文化现象,恰恰反映了民众在时代变迁中的精神寄托与生活方式。 三、社会生活的微观画像:个体经验的重现 1. 家庭结构与亲属关系的变化: 战后初期,社会的动荡对家庭结构和亲属关系产生了影响。本书将通过具体的家庭案例,展现当时的家庭组成、婚姻习俗、以及代际关系。我们将关注外来人口的迁入如何影响原有家庭的结构,以及家庭成员在时代洪流中的应对方式。 2. 城市与乡村的差异化发展: 城乡之间的发展差异在光复初期依然存在。本书将分别考察当时台湾城市(如台北、高雄)与乡村的社会生活风貌。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变化可能更为迅速,而乡村则可能保留更多传统的生活方式。我们将通过对比,呈现不同地域的社会生活图景。 3. 青年一代的成长与迷茫: 青年是社会的未来,也是时代变迁中最敏感的群体。本书将关注战后初期台湾青年一代的教育、就业、以及精神世界的构成。他们如何在新的政治环境下接受教育,如何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他们的思想和情感是如何被时代所塑造的,都将是本书探讨的重要内容。 4. 节日庆典与集体记忆的形成: 节日庆典是社会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集体记忆的载体。本书将考察光复初期台湾的节日庆典活动,分析其庆祝方式、参与人群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例如,如何庆祝双十节,以及这些活动如何塑造当时的社会认同。 本书旨在通过对1945-1947年台湾社会生活与文化现象的精细描绘,勾勒出那个转型时期丰富而复杂的图景。我们力求从历史的细节中发掘故事,从个体的经验中折射时代,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立体、鲜活的战后台湾。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战后台湾文化重建(1945-1947)》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充满未知与变革的时代画面。1945年,抗战胜利,亚洲的格局发生巨变,而远在太平洋上的台湾,也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从日据时期的“皇民化”政策,到国民政府的接收,这期间的文化断层与重塑,绝非仅仅是政治上的更迭。我非常好奇,在这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台湾的文化领域究竟经历了怎样的“阵痛”与“新生”。这本书的书名和副标题,给了我极大的遐想空间。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剖析,在政治接收的同时,文化上的“去殖民化”和“再中国化”是如何进行的。比如,学校里是否保留了日文教材?是否大规模引入了中国大陆的书籍和文学作品?民众日常生活中,日式习惯是否迅速被中国传统习俗取代?这些生活化的细节,往往更能反映出文化变迁的真实肌理。书中是否会涉及当时的艺术创作,比如音乐、绘画、戏剧等,它们是如何在新的政治气候下发展的?有没有出现一些反映社会现实、探讨台湾主体性的早期作品?我特别关注的是,在经历了五十年的殖民统治后,台湾本土的文化基因,例如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原住民文化,它们在新的政治环境下,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呵护与发展,还是面临了新的压制?“当代台湾文化研究新视野丛书”这个系列名称,更是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野心,它不仅仅是关于过去,更是为当下的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我希望作者能够挑战一些既有的论述,提供一些颠覆性的观点,让我们能够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战后台湾的文化进程,以及它对当下台湾社会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

这本《战后台湾文化重建(1945-1947)》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张力,深邃的蓝色背景仿佛蕴藏着一段沉重的历史,而中央那一抹象征新生的嫩绿,又预示着希望的萌发。光是看到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那个特殊时期台湾社会的好奇心。1945到1947年,这个时间跨度看似短暂,却承载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二战结束,日治时期宣告终结,台湾迎来了新的主人。然而,文化上的断裂与融合,身份认同的迷茫与重塑,绝非一蹴而就。我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深入挖掘了那个时代留下的各种文献、口述历史、甚至是艺术作品,试图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细致入微的战后台湾文化图景。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在历经日本殖民统治的半个世纪后,台湾社会如何重新接纳或抵制来自中国大陆的文化,以及在此过程中,本土文化又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演变。例如,教育体系的重塑,语言的使用变化,文学艺术的创作方向,宗教信仰的流变,甚至是一些日常习俗的悄然改变,都可能是书中探讨的重点。我尤其关心的是,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不同族群,如原住民、闽南人、客家人、以及后来迁来的外省人,他们各自的文化如何互动、碰撞,又如何在新的社会结构下寻找自身的位置。这本书的副标题“当代台湾文化研究新视野丛书”更是点燃了我探究的欲望,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可能为当下的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段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清晰,又如何用生动的笔触将那些沉寂在历史尘埃中的人物与事件重新唤醒,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台湾人民的真实生活与精神世界。

评分

《战后台湾文化重建(1945-1947)》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它触及了台湾历史上一段我一直感到模糊而又至关重要的时期。1945年,太平洋战争结束,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的命运也随之改变。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从日治到国民政府的接收,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台湾文化上的“真空期”与“重塑期”的交织。我特别想从这本书中了解,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日本殖民统治后,台湾社会在文化心理上经历了怎样的冲击与调整。例如,日治时期的教育体系、大众传媒、艺术风格,它们是如何在新政权的指导下被改变的?书中是否会关注到,在接收初期,中国大陆的文化是如何被引入台湾的?这种引入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台湾本身的文化传统,如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它们在这场文化重建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被边缘化,还是得到了新的发展契机?“当代台湾文化研究新视野丛书”这个系列,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够不仅仅是描述事实,更能深入分析这些文化变迁背后的动因、逻辑以及对台湾社会长远发展的影响。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关于“身份认同”的问题,例如,在这段时期,台湾人民的身份认同是如何从“日本人”或“皇民”向“中国人”转变的?这种转变又是如何伴随着社会上的各种矛盾与冲突的?

评分

《战后台湾文化重建(1945-1947)》这本书,无疑是一块引人入胜的历史拼图,它精确地聚焦于台湾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且关键的时期。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的命运迎来转折,而1947年,二二八事件的爆发,更是标志着战后初期的社会矛盾激化。这短暂的两年多,是文化适应、重塑与冲突并存的年代。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分析,在政治接收的同时,文化上的“去日本化”和“中国化”是如何进行的。从教育体系的改革,到媒体宣传的导向,再到社会风俗的变迁,这些宏观层面的改变,必然伴随着无数微观的个体经历。我希望书中能展现,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日式熏陶后,台湾民众如何面对突然涌入的中华文化。语言上的变化,例如普通话的推行,是否遭到了抵制?艺术领域,例如音乐、戏剧、电影,它们在新政权下是如何发展的?是否出现了一些反映社会现实、探索台湾主体性的早期作品?“当代台湾文化研究新视野丛书”的系列命名,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史料的堆砌,更可能是一种对当下台湾文化研究方法的创新与挑战。我期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当时台湾知识分子、文化界人士,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他们的思想变化、文化立场以及对台湾未来的思考。

评分

《战后台湾文化重建(1945-1947)》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台湾历史上一段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期。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台湾迎来了光复,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文化上的阵痛与重塑。1945年至1947年,短短两年多,是新旧文化交织、碰撞、融合的关键阶段。我迫不及待地想在这本书中看到,在经历了五十年的日本殖民统治后,台湾社会是如何在文化上进行“断奶”与“再造”的。例如,教育制度的改变,教材内容的调整,语言政策的推行,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我特别好奇,在接收初期,来自中国大陆的文化,是如何被台湾社会所接纳或拒绝的?是否存在着一种强势的文化输出,以及台湾本土文化又是如何在这种冲击下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当代台湾文化研究新视野丛书”这个系列,让我对这本书的研究深度和学术视野有了很高的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够运用新的研究视角,揭示出这段历史中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比如,当时的社会思潮是如何演变的?知识分子群体又是如何在这种变化中进行思考和表达的?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文化认同”的讨论,例如,台湾人在经历日治时期后,他们的身份认同是如何发生转变的,又在新的政权下产生了怎样的复杂性?

评分

《战后台湾文化重建(1945-1947)》这本书,在我阅读书单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因为它直击台湾历史转型时期最核心的文化议题。1945年,二战结束,台湾从日本殖民统治下迎来“光复”,但“光复”是否意味着文化的全面回归,还是另一场文化输入的开始?1945年至1947年,这段不长的过渡期,充满了变数与张力。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在政治上的接收与治理的同时,国民政府是如何在台湾推行其文化政策的。这其中,教育体系的改革,如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师的培训,无疑是重中之重。我特别想了解,在日治时期形成的教育惯性下,新的教育模式是如何被引入并被接受的?此外,语言政策的变化,例如普通话的推广,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台语等本土语言的地位又如何?“当代台湾文化研究新视野丛书”的定位,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寄予厚望。它不仅仅是陈述历史,更是试图为当代的台湾文化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提供一些鲜活的史料,比如当时的报刊言论、文学作品、艺术创作等,来展现那个时期台湾社会在文化上的探索、迷茫与挣扎,以及由此对当代台湾文化格局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

翻开《战后台湾文化重建(1945-1947)》这本书,我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1945年,胜利的曙光照亮了饱受战争摧残的土地,也为台湾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挑战。这本书聚焦于1945年至1947年这段极其特殊的时期,我认为这是理解战后台湾文化演变的关键。日治时期五十年的深刻烙印,如何在新政权接管后被“抹去”或“重塑”,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张力的过程。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接收初期,国民政府是如何在台湾推行其文化政策的。这其中,语言文字的改革,教育体系的调整,以及传统文化的复兴,想必是重中之重。我特别想知道,在官方推行“国语”的同时,台湾民众,特别是那些习惯了日语环境的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他们是如何适应的?是否出现了抵抗、抵触,还是积极拥抱?书中是否会涉及当时的社会思潮,例如民族主义的情感如何被激发,以及台湾本土意识是如何在这种新的背景下开始萌芽或受到压抑的?“当代台湾文化研究新视野丛书”的系列名称,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学术的厚度。我期望作者能够运用新颖的研究方法,打破以往的局限,为我们展现一段更加生动、客观、且富有洞察力的历史。或许书中会披露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例如当时的文化团体是如何成立的,他们的宗旨是什么,以及他们的作品是如何影响当时的社会舆论的。

评分

我购入《战后台湾文化重建(1945-1947)》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所呈现出的历史深度与学术前沿性所吸引。1945年至1947年,这是台湾历史上一个极为关键的过渡时期,从日本殖民统治的结束到国府接收,再到二二八事件前夕的种种社会暗流涌动,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孕育着台湾未来走向的重要土壤。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文化重建的具体案例和分析,而不仅仅是宏观的叙述。比如,在教育方面,原有的日式教育体系如何被逐步改造,新的课程内容、教材编纂以及师资的培训,这些细节是否会在书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在语言政策上,国语(普通话)的推广与台语(闽南语)等本土语言的地位,这种博弈与张力如何体现?我想象书中会探讨到,当时的知识分子、艺术家、作家,他们是如何在新的政治语境下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如何回应时代的需求,又如何在夹缝中坚守自己的文化立场。我会特别关注书中对当时报刊杂志、文学社团、戏剧团体等文化机构的分析,因为这些是文化传播与影响力的直接载体。此外,书中对“认同”这个概念的探讨,我想也会是重中之重。经历了长期被统治,台湾人民的身份认同必然是多元且复杂的,那么在这段时期,这种认同是如何被激活、被塑造、被质疑的?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史料,例如当时的民众对于新政权的文化政策的反应,他们的喜悦、疑虑、甚至是抵触,这些微观的个体体验,或许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帮助我们理解文化重建的复杂性。这本书的出现,我认为是对台湾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尤其是在“当代台湾文化研究新视野丛书”这一系列之下,它更承载着开拓新思路、挖掘新视角的使命。

评分

《战后台湾文化重建(1945-1947)》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历史书,不如说是一扇可以让我们窥探台湾社会文化基因重塑过程的窗口。1945年到1947年,这个时间点极为敏感,它不仅标志着日本殖民统治的结束,更开启了台湾在国民政府统治下的新篇章。我最为好奇的是,在这两年多的短暂而又关键的时期,台湾的社会是如何在文化层面进行“洗牌”的。从日治时期的“皇民化”教育和文化推广,到国民政府推行的“国语”政策和中华文化的复兴,这其中必然充满了碰撞、磨合甚至是对抗。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当时的台湾人民,他们是如何在这种巨大的文化转变中寻找自己的定位的。例如,在语言的使用上,日文的地位如何被取代?普通话是如何被推广的?台语的命运又是如何?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生活变化,却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交流和思维方式。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挖掘一些关于文化教育改革的细节,比如学校课程的调整,教材的更换,教师的培训,以及学生们在新旧文化交融中的学习体验。此外,文学、艺术、新闻媒体等文化传播渠道,它们在接收初期是如何运作的?是否存在着一些早期对新政权的批判或质疑的声音?“当代台湾文化研究新视野丛书”的定位,也让我对这本书寄予厚望,它预示着作者不仅仅是在复述历史,更是在尝试为理解当代台湾文化提供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挑战一些刻板印象,为我们展现一个更加多元、立体、充满张力的战后台湾文化图景。

评分

我之所以对《战后台湾文化重建(1945-1947)》这本书产生浓厚兴趣,源于我对台湾历史,特别是其文化发展脉络的长期关注。1945年至1947年,这三年,恰恰是台湾从一个被殖民的岛屿,转变为中华民国一部分的关键时期。这段时间,不仅是政治上的接收,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洗礼。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描绘,在日据时期建立的教育、法律、社会制度被改变时,文化领域也经历着剧烈的调整。我尤其想知道,在语言方面,普通话是如何被推行的?日文教育和使用是否被强制禁止?台语等本土语言的地位又如何?这些细节,往往能折射出社会心态的变化。书中是否会涉及文学创作的变化?在接收初期,有哪些作家开始创作,他们的作品主题是什么?是歌颂新政权,还是抒发内心的迷茫?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提供一些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让我们看到当时知识分子的思考。而且,“当代台湾文化研究新视野丛书”这个定位,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研究方法有了更高的期望。它不仅仅是历史回顾,更是一种对未来研究的启示。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关于台湾社会在文化上的“身份认同”的探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日本殖民,台湾人民的文化认同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拉扯与重塑?这种认同的复杂性,是否在这段时期得到了清晰的展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