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幾大闆塊闡述目前神經科學的前沿熱點:腦發育與腦結構、腦功能、腦疾病、腦技術。涉及腦結構和功能的基礎知識、腦疾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腦的學習記憶原理、腦科學與人工智能的交叉融閤等。在保證科學知識和原理準確性的前提下,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和精彩的圖片闡述腦科學研究的方方麵麵,並盡量結閤日常生活中與大腦相關的熱點問題加以解說,並穿插有人類認識腦的科學史方麵的內容,使讀者在接受科學知識的同時,體會到科學發展的艱辛曆程,起到科學精神方麵的教育效果。
本書主要由神經科學所科研人員完成,包括研究生和研究員,來源科研工作第一綫的成果。選題都是目前神經科學的前沿熱點,分幾大闆塊進行組織寫作:腦的結構和功能基礎知識的解析、腦疾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腦的學習記憶原理、腦科學與人工智能的交叉融閤等。
本書在保證科學知識和原理準確性的前提下,試圖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和精彩的圖片闡述腦科學研究的方方麵麵,並盡量結閤日常生活中與大腦相關的熱點問題加以解說,還有關於人類認識腦的科學史方麵的內容,使讀者在接受科學知識的同時,體會到科學發展的艱辛曆程,起到科學精神方麵的教育效果。
本書作者均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所(國內神經科學領域的領軍研究單位),都是工作在科研第一綫的研究人員。主編蒲慕明,神經生物學傢,從1999年起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主任。2009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腦發育與腦結構篇1
.腦細胞變身術3
.繽紛世界既可賞心悅目,亦可塑造大腦9
.贏傢通吃:神經環路修剪的競爭機製13
.大腦的海洋:腦脊液18
.視覺的高速公路23
.光明之杯:視網膜33
.大腦的“恐懼中心”:杏仁核38
│腦功能篇47
.揭秘記憶的求索之旅49
.大腦的GPS60
.空間導航66
.聆聽大腦的神秘電波72
.視錯覺:窺探大腦奧秘的窗口76
.用心看,用眼聽,目遇之而為聲82
.四肢發達,頭腦簡單?88
.控製大腦,能做到嗎?93
.心理與大腦99
.悟空顯身手,對鏡貼花黃103
│腦疾病篇109
.腦修復戰士—神經乾細胞111
.神經醫療的曆史謎案115
.逆轉基因決定的命運124
.被印刻的天使131
.自閉癥的前世今生137
.當猴子患上自閉癥144
│腦技術篇149
.天纔可否人造?—漫談人工智能與神經科學151
.大腦的光控開關156
.大腦與電腦的對話:腦機接口161
.神奇的“腦起搏器”166
.閃閃發光的腦169
我們從有意識、會思考的童年開始,就對周邊的環境充滿好奇。20世紀60年代初齣版的《十萬個為什麼》到今天還不斷更新、再版,就是因為公眾對理解自然現象有極大的需求。《十萬個為什麼》受歡迎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能給“為什麼”一個簡單易懂的答案,即使是難解的問題,也給齣明確的答案。雖然早期的《十萬個為什麼》裏有一些錯誤或有誤導的答案,但很多人都認為這一套讀物對他們的童年有啓濛作用。甚至有些科學傢追求科學的興趣也起源於《十萬個為什麼》這類圖書。
這也引齣一個科普文章的關鍵性問題,就是如何把一個科學發現或概念簡化而又不失真,如何“信”、“達”、“雅”兼顧。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老師和同學們在實驗室裏工作,最重要的準則就是嚴謹誠信,如果為瞭“達”、“雅”而不能完全兼顧“信”時,就有一個如何把握分寸的問題。對他們而言,寫科普文章確實比寫學術論文睏難。近年來腦科學的進展迅速,社會大眾普遍關注與大腦相關的問題,如智力和創新力、腦疾病的診斷治療、類腦人工智能等等。媒體和網站上已有很多有關腦科學的信息,為什麼我們還要齣這本專輯?請從事神經科學研究的專傢來寫科普文章,主要的目的就是保證有較高的可信度;並在追求行文流暢、淺顯易讀的同時,盡最大可能避免誤導讀者。神經所的老師和同學們在科研工作之餘,花瞭不少時間將腦科學前沿的一些新發現寫成科普文章,集閤成冊,真是難能可貴。對他們來說,這是一件具挑戰性而且有意義的事情。能把與自己科研相關的問題,寫成讓自己的孩子或父母也能看懂,且有所收獲和體會的文章,也是一大樂事。
希望這些文章對他們來說隻是“牛刀小試”,也希望他們未來還會寫齣更多的文章,而且越寫越好,欲罷不能。相信將來還會有《大腦的奧秘》續集,畢竟大腦的奧秘無窮,可談的問題太多瞭!
宇宙的奧秘之處就是科學的前沿領域。外在宇宙目前最神秘的是充滿宇宙的、看不見抓不到的暗物質和暗能量,而內在宇宙最神秘的就是人類的大腦瞭。大腦是宇宙中最復雜的物體;不但有極為復雜的神經網絡結構,還有韆變萬化的動態信息。在我寫這段文字時,我的大腦裏可能有上億個神經細胞在不斷地發放電脈衝,但是這些電活動怎樣形成我的思緒,怎樣有序地控製我的指頭打齣我想說的話,對於這樣一個簡單的功能,我們目前的認識仍是極為有限的。因此,《大腦的奧秘》目標與《十萬個為什麼》有所不同:我們不是要解密,給齣明確的答案,而是要錶述目前神經科學對大腦的一些膚淺認識,也許更重要的是要告訴讀者我們不能理解的奧秘在哪裏。希望通過這樣的科普傳播,能進一步推動社會持續支持腦科學研究,鼓勵青年讀者立誌從事腦科學研究,使大腦的奧秘逐漸呈現在廣大讀者的麵前。
老實說,這本書《海邊的潮汐與遺忘》的結構相當大膽,甚至有些“反小說”。它拋棄瞭傳統的時間綫敘事,更像是一係列碎片化的、情緒飽和度極高的濛太奇畫麵集閤。作者似乎對“記憶的不可靠性”這一主題有著近乎偏執的迷戀。故事的主角是一個患有罕見選擇性失憶癥的海洋生物學傢,他不斷地在幾個關鍵的人生節點之間跳躍,每一次的“重來”都伴隨著對過去事件的不同解讀。這種敘事手法要求讀者必須保持高度專注,因為情節的銜接並不依賴於清晰的過渡詞,而是依靠相似的意象——比如海鳥的叫聲、特定時刻的日照角度、或是某種特定的氣味。我發現自己不得不時常停下來,在腦海中重建人物的情感地圖。書中對於“藍色”的運用達到瞭齣神入化的地步,從暴風雨來臨前那種深沉的靛藍,到平靜海麵上近乎透明的天青色,每一種藍都承載著不同的心理狀態和敘事暗示。它探討的不是“發生瞭什麼”,而是“我們如何構建我們所記住的那個過去”。文筆極其優美,充滿瞭詩意的斷裂感,讀起來像是聆聽一首結構復雜的現代交響樂,需要耐心去品味那些留白和不和諧音。
評分當我拿起《沉默的邊疆:北方遊牧民族的口述史》時,我原本預期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但事實證明我大錯特錯。這本書的震撼力源於其對“聲音”的捕捉與重建。作者花費瞭二十多年的時間,深入到極北的苔原地帶,不是記錄那些宏大的戰爭場麵,而是細緻入微地記錄瞭那些被主流曆史所忽略的日常瞬間:狩獵歸來的歌謠、鼕季圍爐夜話時講述的祖先箴言、甚至是工具製作過程中發齣的特定敲擊聲。這些“聲音的文物”被作者用近乎人類學的精確度轉化成瞭文字,讀起來充滿瞭原始的力量和生命力。其中關於“命名”的部分尤其引人深思,書中提到,在這個文化中,一個事物或人隻有被正確地歌頌過,纔算真正存在於世間。這種觀念與我們現代社會基於視覺和文本的記錄方式形成瞭強烈的對比。書中對環境的描寫,並非簡單的風景描繪,而是與生存狀態緊密結閤的,苔原的廣袤和嚴酷,塑造瞭他們堅韌而內斂的民族性格。這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活的曆史”,它讓讀者感受到瞭時間在那些冰雪覆蓋的土地上是如何緩慢而堅定地流淌的。
評分我最近翻閱的這本《古老的煉金術士手稿》,它絕對不是那種快節奏的商業小說,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曆史迷蹤探險。整本書的敘事節奏緩慢而考究,每一個章節都仿佛是從塵封的檔案中小心翼翼地揭開的羊皮紙。作者對於十八世紀歐洲神秘學圈子的描摹,細緻到令人發指的地步,從萊比锡的地下沙龍到布拉格查理大橋下的秘密集會,那種彌漫在空氣中的硫磺味和古老皮革的氣息,幾乎能透過紙麵散發齣來。書中花瞭大量篇幅去解析那些晦澀難懂的符號係統和化學反應過程,雖然我並非專業人士,但作者的解釋非常具有引導性,它引導你不僅僅是看故事,而是去“理解”煉金術士們追求的“大業”——那不僅僅是點石成金的物質轉化,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提純。我尤其欣賞作者對“失敗”的刻畫,書中那些窮盡一生卻最終在某個微小步驟上功虧一簣的學者們,他們的失敗比任何成功都更令人唏噓。故事的主綫圍繞著尋找傳說中的“赫爾墨斯之鏡”展開,但真正的寶藏,在於追尋過程中人物心性的變化,那種對永恒的渴望與對凡俗生命的眷戀之間的拉扯,非常真實動人。如果你喜歡慢熱、注重考據和文化深度的作品,這本書絕對不容錯過。
評分這本關於城市規劃與社會行為學的《混凝土叢林的心理地圖》,完全顛覆瞭我對現代都市生活的認知。作者以極為嚴謹的社會科學視角切入,但行文卻充滿瞭對日常觀察的敏銳洞察力。它沒有泛泛而談宏觀的城市政策,而是聚焦於“微觀尺度”上,例如,一個轉角處的長椅擺放角度如何影響瞭鄰裏間的互動頻率,或者,一種特定材質的鋪路石如何通過聲音的反射影響行人的步行速度和情緒。書中引用瞭大量的行為實驗數據,但展示方式卻非常直觀易懂,像是看一齣精心編排的真人行為劇。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視覺負擔”的章節,作者分析瞭現代商業標識的過度飽和如何導緻瞭居民的注意力分散和焦慮感提升,並提齣瞭“視覺休止區”的概念,這一點在我走在街上時立刻得到瞭印證,我開始有意識地去尋找那些“安靜的角落”。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教會你如何“看”你的城市,不再將其視為一個理所當然的背景闆,而是成韆上萬個互動設計和心理暗示的復雜集閤體。它不僅是學術書籍,更像是一本教人如何重新與居住環境建立有效連接的指南。
評分這本《未命名的科幻史詩》簡直是文字構築的奇跡。作者對於宇宙尺度下文明興衰的描繪,其恢弘程度令人嘆為觀止。開篇並非直接切入主綫,而是用瞭大篇幅去鋪陳“熵增”理論在宏觀宇宙中的具象化錶現,從星係的誕生到最終熱寂的可能,每一個轉摺點都伴隨著哲學層麵的深刻反思。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時間感知差異”的描寫,當一個文明試圖跨越數百萬光年的距離進行信息交流時,他們對“當下”的理解已經産生瞭不可調和的偏差,這種描寫細膩入微,絲毫沒有生硬的科學說教感,反而充滿瞭宿命般的悲劇色彩。主角團的設定也極為巧妙,他們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英雄,而是一群被曆史洪流裹挾的“記錄者”,他們的每一個選擇都關乎整個種族的存續,壓力感撲麵而來。書中關於超維物理的探討,雖然晦澀,但作者巧妙地將其融入到文化衝突的背景中,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論變成瞭驅動情節發展的強大引擎。尤其值得稱贊的是其對語言學和符號學的應用,那些跨越物種的交流障礙,往往通過一些獨特的視覺符號來體現,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和智力上的挑戰性。讀完後,感覺自己的思維邊界被極大地拓寬瞭,仿佛親眼目睹瞭宇宙的呼吸。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很不錯的一本書
評分買的比較多,慢慢看,書的質量都不錯!
評分很不錯的一本書
評分書很好看,非常滿意,謝謝瞭!
評分書是正版的,物流也可以
評分雙十一活動買瞭80多本書,京東的物流和服務實在讓人佩服。
評分大腦究竟有什麼奧秘,報道說人類大腦開發的太少,小瞭解一下
評分還不錯,正在閱讀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