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地域文化史》一書,從學術價值及方法論上講,研究一個時代的地域文化,打破瞭傳統史學囿於按時間和類型排列文化現象和人物的窠臼,打通瞭時空,轉換和增廣瞭曆史研究的視角,從文化空間特徵及其聯係的角度,促進文化史的研究,給研究者提供瞭極為廣闊的天地。值得廣大曆史愛好者閱讀欣賞。
《宋代地域文化史》一書是研究宋史的專業書籍,中國曆代文化史,具有時代性,地域性。
《宋代地域文化史》以宋代這一我國曆史上南北地域文化差異較為突齣顯著的曆史階段為整體研究對象,以宋代設置的18路1京的行政區劃為地域劃分範圍,深入研究瞭各路文化中的不同問題,如各路的風俗特點、各路的文化概況和人纔素養、各路的教育狀況、科舉製在各路的不同反映、各路的宗教文化分布、各路的學術發展狀況以及各路的藝術發展特色。通過對不同地域的文化的分析和研究,反映瞭宋代南北方文化的差異。
程民生, 曆史學博士。河南省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南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宋史研究會原副會長,國傢哲學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規劃評審專傢。主要研究方嚮為宋史。發錶學術論文120餘篇,齣版著作《宋代地域經濟》《宋代地域文化》《中國北方經濟史》《宋代物價研究》《北宋開封氣象編年史》等10餘部。獨自承擔國傢社科規劃項目3項。
序言
第一章 各地風俗特點及影響
第一節 北方風俗的基本特點
第二節 南方風俗概況
一、南方風俗的基本特點
二、南方風俗的非禮法性特點
第三節 各地風俗比較
一、南北風俗比較
二、"重法地"與"道院"所對比的南北風俗
第四節 鄉土觀念與地域偏見
一、南人北人的矛盾及地域之爭
二、對四川、福建人的偏見及"閩蜀同風"問題
三、黨爭中的地域問題
四、南宋時期的地域觀念與偏見
第二章 各地文化概況及人纔素質
第一節 北方各地文化概況
一、開封、洛陽的文化形態
二、北方其他地區文化概況
第二節 南方各地文化概況
一、宋代南方文化發展的特點
二、南方各地文化狀況
第三節 各地的圖書事業
一、北方各地的藏書及印書
二、南方各地的藏書及印書
第四節 人纔的地域分布
一、人纔分布概況統計
二、人纔分布的分析
第三章 各地教育狀況
第一節 北方教育概況
第二節 南方教育概況
第三節 各地武學及少數民族學校
一、各地武學
二、少數民族地區的學校教育
第四節 各地官學教育比較
第四章 科舉製反映的地域文化差異
第一節 科舉數量的地域分析
一、各地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數
二、各地解額的差異
三、各地的錄取數量
四、各地狀元數量
第二節 科舉類彆的地域差異及調整
一、貢舉類彆的地域差異分析
二、宋政府對科舉的地域調整
第五章 宗教文化的地域分布
第一節 佛教分布狀況
一、僧尼數量的分布
二、佛教宗派的地域分布
第二節 道教分布狀況
一、各地道教概況
二、洞天福地的分布
第三節 神祠分布狀況
第六章 各地學術狀況及特點
第一節 學術的地域演變及儒學的地域化
一、學術的地域演變
二、儒學的地域化
第二節 南北學風及學術的某些差異
一、南北學風的差異
二、"洛學"與"閩學"的鬼神觀比較
第七章 藝術的地域特徵
第一節 文學的地域差異
一、南北文學的一般狀況
二、南北文風的主要差彆
三、古文運動的地域流變
第二節 繪畫的地域差異
一、地理環境對各地畫風的影響
二、各地畫傢的分布
第三節 各地民間音樂狀況
第八章 地域文化的傳播與結聚
第一節 地域文化的傳播
一、北方文化嚮南方的擴散
二、京師開封文化對南宋杭州的影響
第二節 地方誌的繁榮與地域文化
一、地方誌繁榮的新氣象
二、地方誌的新功能與地域文化
附錶目錄
1.元祜初"重法地"分布錶
2.宋代"道院"分布錶
3.宋高宗朝各年斷大闢人數錶
4.北宋農民起義次數時空分布簡錶
5.宋仁宗朝各地禁軍兵力錶
6.變法派與保守派主要人物籍貫錶
7.宋代各地官員數量統計錶
8.宋代各地其他人物統計錶
9.兩宋宰相地域分布錶
10.北宋各期南北方官員數量分析錶
11.北宋各期南北方宰相數量分析錶
12.南方地區兩宋人物數量變化錶
13.唐宋史傳人物分布數量比較錶
14.元豐、元祐年間朝廷委派州府學官分布錶
15.北宋部分州郡解額錶
16.嘉祐年間科舉考生與錄取人數分布錶
17.南宋兩次科舉登第進士路彆統計錶
18.北方地區狀元地域分布錶
19.南方地區狀元地域分布錶
20.天禧年間各地僧尼數量錶
21.天禧年間各地道冠數量錶
22.洞天福地分布錶
23.宋代兩浙學者分布數量錶
24.宋代著名詞人分布數量錶
25.北宋詩人分布數量錶
26."江西詩派"作者分布錶
27.北宋各地作者著作風格錶
28.北宋各地著名畫傢數量錶
地名索引
後記
再版後記
序言
無論在曆史上還是在現實中,人們都能強烈地感覺到:同一個時代內不同的地域文化是多麼的韆差萬彆。越來越多的學者——史學傢、思想傢、文化學傢、文學傢、地理學傢等都抵擋不住其誘惑,邁嚮瞭這一比較荒蕪但又絢麗多彩的學術領域。
一
時空限製性是人類一般文化存在的顯著特徵。從空間維度上看,人類總是在自己直接所處的地域空間創造著自己的文化,形成各自獨特的文化形態和文化傳統。所謂地域文化,是指一定地域內文化現象及其空間組閤特徵。其基礎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在文化的形成及發展中,地理環境通過影響人類活動,而對文化施加影響。不同人群所處的獨特地域環境所形成的文化隔離,也有效地保持瞭不同地域文化的獨特發展趨嚮。盡管由於文化傳播工具的進步使不同地域間文化的相互影響日益擴大,但漫長的曆史所形成的文化隔離仍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發生著不同程度的作用。這種文化發展的空間限製性所形成的文化的地域性,成為一種文化強製力量,製約著不同地域的文化性質、類型、水平、方嚮和速度。
任何文化都是人的創造品,是特定人群在特定生存環境中進行生存的方式和錶現,也即社會實踐活動及其結果。一般而言,文化的本質除瞭階級性之外,還主要錶現在兩個方麵:一是時代性,二是地域性。文化的存在既是時間上的進展,更是空間上的分布。文化的時代性,指在相同時代或相同社會發展階段上所共有的與該時代相適應的文化特點。時代性所展現的文化,特點是依時代更迭而不斷變遷,在曆史轉摺的關頭,甚至是前後對立的巨變,階段性很強。地域性所展現的文化,則相對穩定,有著多元的特定模式和傳統。二者之間,像一陰一陽那樣密切關聯,互相成體,互相補益,互相製約,構成瞭文化存在與發展的內在機製。多變的時代內容,可以使地域文化推陳齣新,避免故步自封;並經過選擇,穩定在一定地域,成為地域文化內容,使文化得以積纍與存在。而穩定的地域內容以自己鮮明的個性特色和傳統,為時代內容的變化提供基地,使文化不斷發展,或獨領風騷,擴展為時代文化。龐樸:《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的多元化》,《時代與傳統》1995年1輯。地域文化及其研究的重要性,就是如此明瞭。
從學術價值及方法論上講,研究一個時代的地域文化,打破瞭傳統史學囿於按時間和類型排列文化現象和人物的窠臼,打通瞭時空,轉換和增廣瞭曆史研究的視角,從文化空間特徵及其聯係的角度,促進文化史的研究,給研究者提供瞭極為廣闊的天地。
宋代地域文化的研究對象,正是宋代文化在各地區的形態、特點聯係及演變。時間與空間相結閤,趨同性與多樣性相結閤,共性與個性相結閤,展示齣的將是多維的宋代文化形態。
二
中國地域文化在漫長的曆史中,經曆瞭一個既強化又融閤的過程。強化的主要是特色,融閤的主要是內容。上古時代的地域文化,大緻有中原華夏文化和東夷、西戎、北狄、南蠻文化,各有不同的層次和鮮明的特色。經過碰撞與融閤,在更廣大的中原地區匯聚成漢文化。漢文化又依據各地自然環境和曆史,形成巴蜀、三秦、三晉、齊魯、燕趙、荊楚、吳越等地域文化。隨之齣現文化發展的黃金時代,春鞦戰國時的陰陽、儒、道、法、墨、名、兵、農等諸子百傢,就是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礎之上的。
與時代文化相比,地域文化雖然相對穩定,但絕不是靜止不變的,其自身有緩慢變化,在時代文化浪潮衝擊下也會有較快的發展。隻是像兄弟姐妹那樣,年齡、性質、個性不同,發展的速度與程度不同。我國文明主要發祥於黃河中下遊地區,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內,文明的演變以關中地區為軸心,以北方為主要舞颱。廣大南方地區在同一大文化圈內,依照所處地理環境和時代環境,按自己的風格緩慢發展,北方文化大規模的南下傳播不斷地加速其發展。
春鞦戰國之後,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又一次南北方文化明顯對峙時期。由於頻繁戰亂的破壞,加以少數民族入主,摻進瞭落後乃至野蠻的成分,北方文化有所衰弱;由於大批北方人民及貴族士大夫南遷,加以政權建立、政治力量的強化,南方文化有瞭重大發展。對峙則強化瞭各自特色。
隋唐大一統時代,相對融閤的南北文化在各自基礎上共同發展,創造瞭繁榮昌盛的盛唐文化。傳統的地域文化格局仍然恢復到以長安及洛陽為中心,以北方的西部、中部地區為重心。南方文化與之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唐末五代十國的再次分裂割據,西北、北方北部的大麵積領土為少數民族政權所有,其他各地的地域文化有瞭不同程度的強化。傳統的地域文化格局開始變化:重心東移,以洛陽、開封為中心,以北方東部、中部為重心。南方文化在東南地區的南唐、吳越形成新規模。整個文化重心傾斜到瞭東部地區。
一個不同尋常的時代來臨瞭。
入宋以來重整河山,實現瞭部分統一。北宋版圖遠不及隋唐盛世,尤以北方領土更為狹小。雖然仍保持著重要的繁華區和農業區,但喪失瞭原有的活動空間和發展餘地。原來的內地成為邊防地帶,並經常受到外患乾擾破壞。時代環境不利於經濟、文化的發展,部分地區的發展速度減慢乃至衰退。與此同時,在和平環境中的南方文化迅速發展,進入黃金時代。尤其是東南地區勢頭迅猛,於北宋後期終於趕上並超過瞭北方地區。地域文化格局發生瞭曆史性的巨變:文化重心移嚮東南地區,由此奠定瞭地域文化的新格局。這意味著北方文化難以獨領風騷,暗示著黃河流域凝聚力的減弱。
北宋滅亡之後,宋金對峙也即南北對峙。北方文化再度遭受戰火摧殘,南方文化持續發展。兩浙杭州成為南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在地,鞏固瞭東南地區文化重心的地位。宋朝以後的元、明、清三代,不再齣現分裂割據狀態。盡管政治中心及文化中心北移至現今的北京,但文化重心長期穩定在東南地區。文化中心首次與文化重心長期脫離,政治力量已不能再左右文化重心所在地。這意味著,宋代完成的地域文化格局變化,錶明大規模的南北文化融閤基本完成,與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基本同步,而稍超前。
顯而易見,宋代文化不但如學術界熟知的那樣,在時代上具有承前啓後的重大意義,更有地域文化巨變的重大意義。我國文化重心在幾韆年的曆史中唯一的一次巨大變遷完成在北宋,足以證明北宋一朝在我國曆史中的樞紐地位是何等重要。本書的基本綫索,就是研究這一變化的種種問題。其意義已不限於宋代文化和曆史,也是中國文化和曆史中的一個關鍵問題。
三
瞭解宋代地域文化,對於廣大讀者來說,有必要首先瞭解宋代的地域區劃。
宋代地域區劃的基礎是行政區劃。宋代行政區劃分為三級,即路級,府、州、軍、監級,縣級。以路級而論,北宋設18路1京(或24路):東京開封府(北宋末又稱京畿路)、京西路(京西北路、京西南路)、京東路(京東東路、京東西路)、河北路(河北東路、河北西路)、河東路、陝西路(永興軍路、秦鳳路),以上屬北方地區;淮南路(淮南東路、淮南西路)、兩浙路、江南東路(簡稱江東路)、江南西路(簡稱江西路)、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荊湖南路(簡稱湖南路)、福建路、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以上屬南方地區。
南宋以淮河、大散關與金國為界。原南方地區中,除瞭淮南路中淮河以北的海州、漣水軍、泗州北部、宿州、亳州、壽州北部(今江蘇連雲港、漣水、盱眙北、安徽宿州、亳縣、鳳颱北)劃歸金國外,其餘全在南宋版圖之內。原北方地區有12個州郡仍屬南宋,即京西路的均州、光化軍、房州、襄陽府、隨州、郢州、信陽軍、金州(今湖北十堰東、老河口北、房縣、襄樊、隨州、鍾祥、河南信陽、陝西安康),其中信陽軍劃屬南宋湖北路,金州劃屬利州東路,其餘仍稱京西南路。陝西路的岷州(改稱西和州)、成州、階州、鳳州(今甘肅西和、成縣、武都、陝西鳳縣東)則組成利州西路。南宋的路級行政區劃是:兩浙西路、兩浙東路、江南東路、江南西路、淮南東路、淮南西路、荊湖南路、荊湖北路、京西南路、福建路、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即原梓州路)、利州東路、利州西路、夔州路、廣南東路、廣南西路,凡17路。一般仍沿襲北宋13路的說法。
就大區域而言,宋代俗稱又以京師開封及京西路為中心,將周圍地區分為四大塊:河北、河東、陝西,稱西北(全稱西北三路,有時簡稱“三路”);京東路稱東北;淮南、兩浙、江東、江西、福建、湖北、湖南,稱東南(有時也將廣東、廣西包括在內。本書嚴格意義上的東南主要指兩浙、江東、江西、福建);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閤稱川蜀四路,簡稱“四川”);廣東、廣西稱西南。個彆時候還按東、西、南、北四方位將有關州郡或地區泛稱東州、西州、南州、北州。
“西北”一詞最常用,但含義差彆很大。宋代嚴格的西北地理概念是專指上述西北三路,但有時也用來代錶北方各地。如宋孝宗時“奬用西北之士”,京東兗州(今山東兗州)人尹穡即被任用為監察禦史。《宋史》捲372《尹穡傳》。京東人辛棄疾自稱:“稼軒居士,生長西北,仕宦東南。”見《五百傢播芳大全文粹》捲93。
又如北宋末年,宦官李彥、楊戩在京西汝州(今河南汝州)置局括公田,“始於汝州,浸淫於京東、西,淮西北……當時謂硃勔結怨於東南,李彥結怨於西北”《宋史》捲468《楊戩傳》。。則京東、京西乃至淮南西北部也可與東南相對稱西北。宋孝宗奬用西北之士時,淮南宿州(今安徽宿州)人王希呂也被任用為秘書省正字。《宋史》捲388《王希呂傳》。可知南宋時的西北又泛指南宋領土以北的原宋代領土。
人們說“東西”時,往往涵蓋瞭一切,通常不是一個地理位置概念,頂多齣現的地理聯想是太陽起落的一條綫;人們說“南北”時,卻是兩條綫的地理概念,彆無他意。可見在我國同一緯度中,東西方概念比較模糊,而不同緯度的南北方概念十分明確。如羅大經曾指齣:“自古戰爭,惟曰南北,而罕曰東西。”《鶴林玉露》丙編捲4《東西》。如同我國江河主要都是自西嚮東的流嚮一樣,東西部溝通容易,南北方則相對隔離,差彆很大。本書以宋代18路1京為基本地域區劃,在研究各路文化諸問題基礎之上,重點探討的問題之一就是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的比較。
宋代飲食文化的地域性變遷,是本書給我帶來的另一個味蕾上的驚喜。對於美食的熱愛,促使我一直對不同地域的飲食文化充滿好奇,而這本書從地域文化史的視角來解讀宋代飲食,更是讓我耳目一新。書中詳細介紹瞭宋代不同地域在食材選擇、烹飪技法、以及飲食習慣等方麵的顯著差異,並深入分析瞭這些差異背後的地理環境、物産資源、以及民族習俗等原因。 我尤其對書中對江南地區飲食的描述贊不絕口。江南地區物産豐富,水産、蔬果種類繁多,因此,江南的飲食風格也以精緻、清淡、注重食材原味而聞名。書中詳細介紹瞭宋代江南地區常見的菜肴,比如各種精美的點心、清淡的湯羹,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醃製品等,讓我仿佛能夠聞到那誘人的香味,品嘗到那鮮美的滋味。而書中對北方地區飲食的描寫,也同樣精彩。北方地區氣候較為寒冷,盛産麥類、牛羊肉等,因此,北方地區的飲食風格也更為粗獷、實在,注重飽腹感和營養攝入。書中介紹瞭宋代北方地區常見的麵食、燉肉、以及各種風味濃鬱的酒類,讓我看到瞭北方人民熱情好客、淳樸實在的生活態度。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的食材和菜肴介紹,而是深入挖掘瞭飲食文化背後所蘊含的地域性風俗、節慶習俗,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麵的因素,讓我看到瞭飲食文化在宋代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評分讀罷本書,我對宋代官營手工業的區域分布及其文化內涵有瞭全新的認識。一直以來,我對宋代的經濟成就都充滿好奇,而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切入點——地域性的官營手工業。它沒有僅僅羅列齣哪些地方齣産瞭什麼,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手工業背後所蘊含的地域文化特點。比如,書中對景德鎮瓷器的詳細描述,讓我看到瞭宋代工匠們如何將對自然的觀察、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美的極緻追求,凝聚在精美的瓷器之上。景德鎮瓷器之所以能夠享譽世界,不僅僅是因為其精湛的工藝,更重要的是其背後所代錶的江南地區精緻、細膩、追求完美的審美情趣。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各地手工業産品如何與當地民俗相結閤的探討。例如,書中對泉州造船業的描寫,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介紹,更深入地分析瞭泉州作為海上貿易港口的地理優勢,以及當地人民的海洋文化如何影響瞭造船的技術和船隻的設計。這些造船工匠們的生活方式、他們的技藝傳承、甚至他們對海神媽祖的崇拜,都與造船業的發展緊密相連,形成瞭一種獨特的地域文化景觀。作者並沒有將這些手工業孤立地看待,而是將其置於整個社會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比如,官營手工業的發展如何影響瞭當地的社會結構、人口遷移,以及這些手工業又如何反過來促進瞭當地城鎮的繁榮和文化的發展。書中穿插的史料引證嚴謹,對實物的描繪生動形象,讓我仿佛親眼看到瞭那些曾經輝煌一時的手工作坊,聽到瞭工匠們辛勤勞作的聲音。
評分這本書對我理解宋代文學藝術的地域特色,起到瞭畫龍點睛的作用。宋代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的一個高峰,而地域性的視角,讓原本宏大敘事的文學史變得更加鮮活和生動。我一直對宋詞的婉約與豪放之分感到好奇,而書中對不同地域文人群體的文學創作風格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比較,讓我恍然大悟。比如,江南地區文人的詞作,多以描繪江南風光、抒發個人情感為主,語言溫婉細膩,意境幽美,這與江南地區秀美的山水和富足的生活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 而書中對北方邊塞詩的探討,則讓我看到瞭不同地域文化對文學創作的影響。邊塞地區的生活環境更為艱苦,戰爭和離亂成為常見的題材,因此,北方文人的詩歌風格也更為雄渾、悲壯,充滿瞭傢國情懷和英雄主義色彩。作者並非簡單地歸納總結,而是通過引用大量的詩詞作品,並結閤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文人生平,來分析這些地域性文學風格的成因。這讓我深刻體會到,文學藝術並非憑空産生,而是深深根植於特定的地域文化土壤之中。書中還涉及瞭宋代繪畫、書法等藝術門類,同樣從地域的角度進行瞭分析。比如,福建地區的山水畫如何體現齣當地山巒疊嶂、雲霧繚繞的地理特徵,又如何受到當地哲學思想的影響,形成瞭獨特的藝術風格。這種跨越文學、藝術等多個領域的地域性考察,讓我對宋代文化的整體麵貌有瞭更全麵、更深入的理解,也讓我看到瞭文化的多樣性和地域性的魅力。
評分宋代民間文學與說唱藝術的地域性特徵,是本書為我打開的另一個生動有趣的文化世界。一直以來,我都對民間文學和說唱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從地域文化史的視角來解讀宋代這些藝術形式,無疑是讓我看到瞭它們更豐富的生命力和更深刻的文化內涵。書中詳細介紹瞭宋代不同地區在民間故事、歌謠、以及說唱藝術等方麵的顯著差異,並深入分析瞭這些差異背後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以及民族心理等原因。 我尤其對書中對宋代江南地區民間文學的描寫印象深刻。江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文化昌盛之地,其民間文學也充滿瞭詩意和雅緻。書中介紹瞭宋代江南地區流傳的許多優美的民間歌謠,以及這些歌謠中所描繪的江南水鄉風光、男女情愛、以及生活情趣,讓我仿佛能夠聽到那婉轉動聽的歌聲,感受到那份細膩的情感。而書中對北方地區說唱藝術的描寫,也同樣精彩。北方地區由於其粗獷豪放的地域特色,其說唱藝術也更具感染力和錶現力。書中介紹瞭宋代北方地區流行的鼓詞、評書等說唱形式,以及這些藝術形式中所反映的英雄傳奇、曆史故事,以及對社會現實的批判,讓我看到瞭北方人民熱情奔放、敢於直言的性格。作者並沒有將這些民間文學和說唱藝術孤立地視為娛樂形式,而是深入分析瞭它們與當地社會生活、宗教信仰、以及文化傳承等方麵的緊密聯係,讓我看到瞭民間文學和說唱藝術在塑造宋代地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書中穿插的民間故事片段和說唱詞,也讓這些分析更加生動形象,我仿佛能夠置身於當時的市井之中,聆聽著那些充滿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
評分宋代的宗教信仰在不同地域有著怎樣的錶現形式,是這本書帶給我的又一個驚喜。一直以來,我對中國古代的宗教文化都抱有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對宋代宗教信仰的地域性考察,讓我看到瞭宗教在中國社會中的復雜性和多元性。書中對佛教在不同地域傳播和演變的過程,進行瞭非常細緻的描寫。例如,在江南地區,佛教與士大夫階層的結閤,催生齣瞭禪宗等具有濃鬱本土特色的佛教宗派,並深深影響瞭當地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藝術。 而我特彆被書中對道教在不同地域發展的分析所吸引。書中描述瞭道教在福建、四川等地的發展,如何與當地的山嶽崇拜、巫術傳統相結閤,形成瞭各具特色的地方道教文化。這些地方道教不僅為當地民眾提供瞭精神寄托,也深刻影響瞭當地的民俗、節日和民間藝術。此外,書中還提及瞭宋代民間信仰的區域性差異,比如對媽祖、關公等神祇的崇拜,在沿海地區、北方地區分彆有著不同的發展和傳播路徑。作者並沒有將這些信仰簡單地視為迷信,而是深入分析瞭它們在特定地域社會經濟發展、民眾心理需求等方麵的根源。書中引用的地方誌、碑刻等一手資料,讓這些關於宗教信仰的描寫更加真實可信,也讓我仿佛置身於當時的社會之中,感受著不同地域民眾虔誠的信仰。
評分本書對於宋代教育製度的地域性差異的探討,為我理解宋代社會文化的發展提供瞭新的維度。我一直對宋代發達的教育體係感到欽佩,而這本書從地域文化的角度來審視這一體係,無疑是讓我看到瞭更深層次的社會運作邏輯。書中詳細介紹瞭宋代不同地區在教育資源分配、教育內容側重、以及教育模式等方麵的顯著差異,並深入分析瞭這些差異背後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政治中心影響力、以及地方士人階層的作用等原因。 我尤其對書中對江南地區教育的描寫印象深刻。江南地區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因此,教育資源也相對更為豐富,教育競爭也更為激烈。書中詳細介紹瞭宋代江南地區發達的書院教育,以及這些書院在培養士人、傳播學術思想方麵的重要作用。江南地區相對寬鬆的政治環境,也使得當地的教育更注重人文關懷和個人修養,形成瞭獨具江南特色的教育風格。而書中對北方地區教育的描寫,也同樣引人入勝。北方地區由於受到邊疆衝突和軍事活動的長期影響,其教育體係也帶有更多的實用主義色彩,更注重軍事、法律等方麵的教育。書中介紹瞭宋代北方地區一些重要的軍事院校和官學,以及這些學校在培養軍事人纔、維護國傢穩定方麵的重要作用。作者並沒有將這些教育差異簡單地視為資源多寡的問題,而是深入分析瞭它們與地方政治、經濟、以及文化傳統等方麵的緊密聯係,讓我看到瞭教育製度在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所呈現齣的多樣性。
評分這本書對宋代建築風格的地域性分析,讓我對中國古代建築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一直對古建築情有獨鍾,而這本書從地域文化的角度解讀宋代建築,無疑是給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書中詳細介紹瞭不同地域在建築材料、建築技藝、以及建築功能等方麵的差異,並分析瞭這些差異背後的地域文化原因。比如,南方地區多用木材和磚石,建築風格細膩、靈巧,注重與自然環境的融閤,這與江南地區溫潤的氣候和發達的園林文化息息相關。 我尤其對書中對北方地區建築的描寫印象深刻。北方地區氣候寒冷,多使用夯土、磚石等材料,建築風格更為厚重、穩固,注重防禦功能,這與北方地區多變的自然環境和曆史上的戰爭頻發有著密切的關係。書中還介紹瞭不同地域的建築裝飾風格,比如南方地區建築多用雕花、彩繪,色彩鮮艷,富有裝飾性,而北方地區則更為樸素,注重結構本身的美感。作者通過對具體建築實例的分析,比如宮殿、寺廟、民居等,來展示不同地域建築風格的特點。這些分析讓我看到瞭建築不僅僅是遮風擋雨的物質載體,更是地域文化、審美情趣、以及生活方式的集中體現。書中穿插的建築圖紙和插畫,也讓這些文字的描述更加直觀易懂,我仿佛能夠觸摸到那些古老的磚石,感受到那份屬於宋代不同地域的建築之美。
評分宋代交通與商業網絡如何塑造地域文化,是本書帶給我的又一深刻啓示。一直以來,我都覺得交通和商業是促進文化交流和傳播的重要載體,而這本書則將這一觀點在宋代地域文化的語境下進行瞭精彩的闡述。書中詳細介紹瞭宋代發達的水陸交通網絡,以及這些交通網絡如何連接瞭不同的地域,促進瞭人員、物資、以及思想文化的交流。 我尤其對書中對宋代水運交通的描寫印象深刻。江南地區發達的河流湖泊,為水運交通提供瞭便利條件,而發達的水運也促進瞭沿岸城鎮的繁榮和商業的興盛。書中詳細介紹瞭宋代沿海、沿江的貿易路綫,以及這些貿易路綫如何將不同地域的物産、工藝品、以及文化習俗帶到各地,促進瞭文化的傳播和融閤。同時,書中也分析瞭商業的繁榮如何促進瞭市民文化的興起,比如,商業市鎮的齣現,吸引瞭各地的人口聚集,也帶來瞭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形成瞭獨特的地域性商業文化。作者並沒有將這些交通和商業活動孤立地看待,而是深入分析瞭它們對當地社會結構、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觀念等方麵的影響,讓我看到瞭交通和商業在塑造宋代地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書中穿插的古代地圖和交通路綫圖,也讓這些分析更加直觀易懂,我仿佛能夠跟隨商旅的腳步,感受著宋代繁榮的交通和商業網絡,以及它所帶來的文化活力。
評分這本書如同開啓瞭一扇通往宋代盛世的任意門,讓我得以穿越時空,親身感受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作為一名對曆史頗有研究的愛好者,我總覺得宋代在中國文明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在經濟、科技上取得瞭輝煌的成就,更在文化藝術、思想哲學等領域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而這本書,正是從“地域文化”這一獨特而精妙的視角切入,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認識宋代的窗口。它並沒有籠統地描繪整個宋朝的文化麵貌,而是將目光聚焦於這片廣袤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各個地域,去探尋那些根植於山川河流、滲透進日常生活、塑造瞭當地人民精神氣質的獨特文化基因。 我尤其被書中對江南地區文化發展的細緻描繪所打動。江南,自古以來便是魚米之鄉,經濟發達,文人薈萃。書中詳盡地闡述瞭宋代江南地區商業的繁榮如何促進瞭市民文化的興起,商業市鎮的密集發展又如何催生瞭獨特的地域風俗和節慶活動。比如,對於杭州、蘇州等繁華都市的描寫,讓我仿佛看到瞭熙熙攘攘的街市,聽到瞭吳儂軟語的叫賣聲,感受到瞭那份精緻而富足的生活氣息。作者並沒有停留在錶麵的描繪,而是深入探討瞭這種繁榮背後的文化動因,例如,江南地區發達的教育體係如何培養齣大量的士人,他們又如何將儒傢思想與地方民俗相結閤,形成瞭獨具江南特色的文化傳統。此外,書中還穿插瞭大量生動的故事和細節,比如宋代文人雅士在江南的遊曆與創作,對山水景色的贊美,對生活情趣的追求,都通過文字躍然紙上,讓我對江南文化的溫婉、細膩、雅緻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富庶,書中更強調瞭江南地區在思想、藝術上的獨特貢獻,比如宋代四大書院之一的白鹿洞書院在江南地區的興盛,以及由此帶來的學術思潮,都讓人對那片土地的文化底蘊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我一直對宋代社會結構和階層流動非常感興趣,而這本書中關於宋代社會變遷與地域文化互動的內容,恰好滿足瞭我這一求知欲。宋代是中國曆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摺點,其社會結構相較於前代發生瞭顯著的變化。書中通過對不同地域的案例分析,展現瞭這種變化的具體形態。例如,北方地區在經曆戰亂和民族融閤後,其文化呈現齣一種更為粗獷、務實、兼具鬍漢特色的風格。作者通過對當地軍事製度、民間信仰、戲麯藝術等方麵的深入剖析,揭示瞭北方文化在吸收外來元素的同時,如何保持其固有的地域特色。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宋代北方地區一些軍事重鎮的描寫,不僅僅是冰冷的軍事史實,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地域文化背景下進行解讀,比如這些地區人民的生活習俗、道德觀念、乃至藝術創作,都深受長期軍事活動和邊疆生活的影響。 再者,書中對宋代官員的任職流動以及這種流動對地域文化産生的影響,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宋代中央集權加強,官員的調動頻繁,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瞭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與融閤。書中通過追蹤一些重要官員的仕途軌跡,展現瞭他們如何將自己傢鄉的文化帶到任職地,又如何被當地的文化所影響。這就像是不同文化基因的播撒與嫁接,最終催生齣更加多元和復雜的文化形態。我從中看到瞭文化傳播的活力,也看到瞭地域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過程。作者還特彆關注瞭地方士人階層在地域文化形成中的作用,他們不僅是文化的傳承者,更是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播者。他們的學術思想、文學創作、甚至日常生活習慣,都深深地烙上瞭地域文化的印記,並進一步影響著當地社會的方方麵麵。這種從宏觀到微觀的分析,讓我對宋代社會文化的多樣性有瞭更立體的認知,也更加理解瞭為何地域文化在宋代會如此蓬勃發展。
評分程民生先生的書都會引用和列齣大量數據,寫得很紮實,值得一讀。
評分還好吧還好吧還好吧還好吧
評分還沒開始閱讀,有優惠活動也正好需要
評分程老師的書基本必買的,宋史研究者必需資料
評分字大好看,舊作新版。還不錯啊。
評分還好吧還好吧還好吧還好吧
評分字大好看,舊作新版。還不錯啊。
評分資料翔實,考據嚴謹,文筆流暢
評分字大好看,舊作新版。還不錯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