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對傳統文化及性文化感興趣的讀者,性文化研究者。 《孟子》:“食、色,性也。”《禮記》:“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不論是古人還是今人,不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性都是基本需要,是本性,所以我們不能迴避它,也不應該迴避它,更不能談性色變。性科學已建立三十多年,但人們對其又瞭解多少,對性的態度又改變多少,“性福”生活是否實現、差距還有多遠,對青少年的性教育有無改觀?……很多問題值得深思。劉達臨教授研究社會學與性科學三十餘載,已85歲高齡,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湧現的首代至今還活動在性學舞颱上的性學傢,也是受到國際贊譽的中國性學傢,他曾經四次被授予國際大奬,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引導中國走嚮幸福的21世紀的六個代錶人物”之一,被稱為“亞洲性學首人” “中國的金賽博士”。他立足科學認知的角度,總結瞭個人的思想觀點,並不偏不倚地指齣瞭當前性學研究的發力點和立足點,為我國性學研究奠定瞭一定的研究基礎,具有一定的理論貢獻度。
內容簡介
劉達臨教授提齣瞭“性文明”的內涵,大力提倡性應該是自由與控製相結閤,要“發乎情,止乎禮”;他通過瞭對全國兩萬例性文明調查的總結闡述瞭中國當代性文化的狀況,又通過瞭對傳統文化的研究挖掘瞭中國古代性文化的根源與特點;他對愛情和婚姻的未來作瞭預測,還對目前社會生活中的性問題作瞭分析,又對中國今後的性學研究提齣瞭建議與希望。這些理論觀點很有民族性、曆史性與代錶性,對我國今後的性學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書稿的中心思想是怎樣認識與促進性文明,這也是劉達臨教授畢生的奮鬥目標。特彆是一部分,劉達臨教授以他研究性學三十多年的經驗、教訓與各種體會,提齣瞭當前的性學研究方針與重點應該改變,作為一個性學傢應該警惕一些什麼問題,這是作為老一代的性學傢留給後繼者的禮品。書稿有現實性也有預測性,既有理論意義也有實踐意義,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融閤起來瞭,在性學發展的長河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作者簡介
劉達臨,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中華性文化博物館創始人,著名社會學傢、性學傢。曾在國內舉辦嚮社會公開的性學係列講座,舉辦性教育骨乾培訓班,建立性學術團體,齣版首部《性社會學》,創辦首份性學刊物《性教育》,組織瞭迄今世界規模大的性調查——“全國兩萬例性文明調查”,承辦瞭首屆國際性學研討會,創建國內性文化博物館,也是國內獲得國際大奬的社會學傢。齣版著作140餘部,作品被譯為英、法、德、俄、法、韓等文字,曾四次獲得國際大奬,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引導中國走嚮幸福的21世紀的六個代錶人物”之一。
目錄
第一部分?關於“性文明”
“性文化”與“性文明”?
瞭解“食、色,性也”的準確含義?
性科學的矛頭指嚮變瞭?
限製,就是文化?
世界性學大會《性的人權宣言》評析?
《性文明宣言》(討論稿)?
第二部分?世界最大規模的性調查
嚮中國介紹一位偉人——金賽?
中國“性文明”調查與《金賽報告》?
第三部分?中國古代性文化研究
中華古代性文化研究的引路人?
中國古代性文化源遠流長?
鑒古知今——現代中國女子的“纏足”?
中華性文化博物館的十六個看點?
第四部分?儒傢、道教與性文化
為什麼要把孔子和性連在一起?
中庸之道是中華性文化的要旨?
《易經》中的性文化?
“中國根柢全在道教”?
古代房中術與養生?
中國古代房中術的十二個大成就?
從道教談異化?
第五部分?愛情、婚姻與性
“感情多元化”也是常情?
“一見鍾情”靠不住?
“下網就上床”更靠不住?
婚姻製度在鬆動中嗎?
要維修好婚姻這颱機器?
“賣春”與“買春”的現在與將來?
先救老婆還是先救媽?
第六部分?性事述評
紀念一顆隕落的巨星?
老年人要有“性福”?
“拐杖論”和“菜刀論”?
“聖床”聖否?
對裸體何必大驚小怪?
從被強奸所聯想的?
涉性詞語在大變化?
第七部分?性學傢和性學研究
長念中國現代性科學研究的開路人?
性學研究應該抓住三個重點?
“掃黃大媽”們的激烈行動?
性學傢要警惕“移情現象”?
把自己放在心靈的解剖颱上?
性學傢治學十六條?
讀後記?他就是這麼個人?
精彩書摘
“性文化”與“性文明”
在性學研究中,人們經常使用“性文化”與“性文明”這兩個詞,有時甚至把它們等同起來,混淆到一起,其實二者是有區彆的。
“文化”一詞有多種解釋,我認為最簡單明瞭的說法是:文化是人類對周圍事物的認識與改造。所謂“周圍事物”是從小到大、從少到多以至無涯。對原始人來說,不過是太陽、月亮、山山水水、動物植物、吃飯、性交、生孩子;對現代人來說,“周圍事物”甚至包括瞭世界萬物與宇宙天體。
人類為瞭自身的生存與發展要認識它們、改造它們,這是和一切動物本質的區彆;動物是沒有思考的,它們隻能利用環境、適應環境,而不能認識事物、改造事物,所以“文化”一詞隻是對人類而言的,從來沒有“動物也有文化”一說。我們常說“性文化”,就是指自有人類以來,對性的認識(如性觀念、性理論)和改造(如性技巧、性工具、易性、增強性功能等)。
文化既然是人們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改造,那就一定包括正麵與負麵、正確與錯誤兩個方麵,不能說隻有正確的認識與行為纔是文化。譬如古人崇拜性、提倡女子“從一而終”也是一種文化(或曰文化發展過程),賣淫嫖娼也是文化(雅稱為“青樓文化”),日本的武士道又是一種文化,泰國的人妖也是一種文化,不過都帶有負麵性而已。我們研究文化,對其中正麵與負麵的內容都要研究,比較它們、鑒彆它們,纔能找齣正確的發展方嚮。
中華性文化博物館創辦初期,有個官員前來參觀,看到館內還陳列瞭一些古代妓院用具,皺著眉頭說:“你們怎麼還展齣這些東西?”我迴瞭他一句:“在北京的博物館裏還展齣瞭日本侵略軍的步槍和大炮呢!這都是文化。”
“文明”一詞和“文化”就不同瞭,文明的內容都是正麵的,那是人類文化的精華,把這些精華集中起來作為人類進步、世界發展的方嚮。把“文化”和“文明”這兩個詞加以明確區分是很重要的,對於文化,要兼收並蓄,不論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古代的還是現代的、正確的還是錯誤的,都要研究,以其中的精華建立現代文明,並瞭解與摒棄各種文化中的糟粕,不要重蹈覆轍。
中國現代的性學傢們通過社會調查、分析探討,瞭解中國與世界的現代性文化;有的學者也通過挖掘曆史、搜集文物、建立博物館等方式研究中國與世界的古代性文化,這些都是為瞭建立與推動中國現代的性文明。
現在“性文明”一詞已被廣泛使用,但是它的具體內容卻少有人提及,似乎有些空洞。在性方麵怎樣纔算是文明呢?我的看法是,對“性文明”一詞的具體內涵,可以用“健康的自由,閤理的控製”兩句話來錶述。
“健康的自由”的含義是:性是一件非常自然、正常的事情,應該開放,個人要能按自己的意願去做,但是有一個前提,就是要“健康”。所謂“健康”,就是至少不要傷害他人與社會。
“閤理的控製”的含義是:性的自由並不是可以隨心所欲、恣意而為的,有些性行為是不可以做的,因為人類的性除瞭自然性以外,還有它的社會性,必須受到社會道德、法律、知識與習俗的控製。過馬路都要受紅綠燈的控製,更何況是性呢!人的一切行為都要受社會的控製,不過控製要“閤理”,“閤理”的標準就是符閤人性的健康發展,也不能傷害他人與社會。對於怎樣控製纔算閤理,這是需要不斷研究與改進的,它們要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因此道德觀念要不斷改革,法律要不斷修改,知識要不斷追求,還要不斷地移風易俗。
可見,“性文明”總歸應該是自由與控製、權利與義務、快樂與責任等兩個方麵的結閤,既要反對性壓迫、性禁錮,又不能走嚮沒有底綫的自由。這應該是全人類都要遵循的一個原則,隻不過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對性的自由與性的控製的理解與做法有所不同而已。現代的中國人對性應該自由到什麼程度,又要怎麼控製呢?怎麼做纔最符閤現代中國人的需求和社會發展呢?這是我們中國性學傢的重要研究任務。
……
前言/序言
《古老的迴響,不息的探索:性文明的源流與變遷》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性,作為生命的本源,情感的紐帶,以及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既是私密的個體體驗,也深刻地塑造著群體的價值觀、規範和權力結構。從遠古的生殖崇拜到當代的多元錶達,性文明的發展軌跡,摺射齣人類對自身、對他人、對社會以及對宇宙認識的不斷深化和演變。 本書並非一本探討某個特定地區或某個特定時期性現象的著作,也並非僅僅羅列史料,而是試圖以一種宏觀的視角,勾勒齣性文明在人類曆史長河中演進的基本脈絡,理解不同文化語境下性觀念的差異性,以及這些觀念如何與社會、經濟、宗教、藝術等領域相互作用,共同構建齣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圖景。 第一章:文明的曙光——早期人類的性觀念與實踐 在文字尚未誕生,甚至早期文明尚未成型的時代,人類的性觀念是如何形成的?本書將追溯至人類起源的早期,從考古發現、民族學研究以及古老的神話傳說中,探尋早期人類對性與生育的認知。我們可能會發現,在許多早期社會中,性與生殖力被視為一種神聖的力量,與土地的豐饒、部落的繁榮緊密相連。生殖崇拜可能占據重要地位,而性行為本身也可能被賦予儀式化的意義,用於祈求豐收、繁衍後代,甚至與自然神靈進行溝通。 這一時期,社會結構相對簡單,親屬關係可能是劃分社會組織的基本單元。性規範可能相對寬鬆,但同樣存在著維護群體穩定和延續的原始秩序。我們將嘗試理解,在資源有限、生存壓力巨大的環境中,早期人類是如何平衡個體欲望與群體生存需求的,以及性在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 第二章:秩序的構建——古代文明中的性倫理與社會規範 隨著古代文明的興起,例如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以及中國古代,人類社會結構日益復雜,國傢、法律、宗教體係逐漸形成。在這些文明中,性觀念也開始被納入更為精密的倫理體係和社會規範之中。 我們將考察不同古代文明如何通過法律、宗教教義、哲學思想以及社會習俗來規製性行為。例如,古希臘哲學對性與愛有諸多探討,柏拉圖的“愛”論,亞裏士多德對婚姻與傢庭的看法,都深刻影響瞭西方性觀念的演進。而羅馬社會則在法律層麵明確瞭婚姻、傢庭以及財産繼承的相關規定,對性行為的閤法性與界限進行瞭界定。 在中國古代,儒傢思想對傢庭倫理、男女有彆、夫唱婦隨等觀念的強調,塑造瞭長期以來中國社會的性道德標準。但同時,我們也需要認識到,在一些時期和地區,性文化也呈現齣多元的麵貌,例如道傢對男女和諧交閤的探索,以及文學藝術中對情愛的描繪,都展現瞭不同層次的性觀念。 本書將深入分析這些古代文明在性倫理上的共性與差異,探討它們如何利用性來鞏固社會秩序、維護傢族傳承,以及如何處理超越規範的性行為。 第三章:精神的升華與身體的束縛——宗教對性觀念的塑造 宗教,作為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性觀念産生瞭深遠而復雜的影響。從古代的多神信仰到一神教的興起,宗教在不同程度上對性的態度發生瞭顯著變化。 我們將分析主要宗教,如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印度教等,是如何在其教義、經典和傳統中闡述性與婚姻、禁欲與欲望、罪與救贖等問題的。例如,基督教的“原罪”觀念,對身體的禁欲主義的提倡,對同性戀的排斥,以及對婚姻神聖性的強調,都對西方社會性觀念産生瞭持久的影響。伊斯蘭教對婚姻、傢庭以及女性貞潔的規定,也構成瞭其獨特的性倫理體係。 然而,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宗教等同於壓抑。一些宗教傳統中也存在著對性作為一種神聖的、創造性的力量的肯定,或者將性視為一種修行的途徑。例如,印度教中的坦陀羅密宗,佛教中的某些密宗修行,都可能包含對性與精神覺醒之間關係的獨特理解。 本書將探討宗教如何通過提供道德框架、精神寄托以及社群認同,來規範和塑造人類的性行為和性觀念,並分析這種塑造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張力與復雜性。 第四章:啓濛的浪潮與現代的覺醒——近代以來性觀念的變遷 近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思潮的解放,以及全球化的進程,人類的性觀念經曆瞭前所未有的劇烈變革。 我們將聚焦近代西方啓濛運動以來,關於人權、自由、平等、身體自主等觀念的興起,這些觀念如何逐漸挑戰瞭傳統的性倫理和性彆角色。科學的進步,如對生殖生理學的深入研究,避孕技術的齣現,以及精神分析學等心理學理論的發展,都為重新理解性和身體提供瞭新的視角。 20世紀以來,女權主義運動的興起,對父權製下的性彆不平等進行瞭深刻的批判,也極大地推動瞭性解放和社會對性多樣性的認知。性革命的浪潮,對傳統婚姻傢庭模式的衝擊,對性自由的追求,以及對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彆等群體權利的爭取,都標誌著性觀念嚮更加多元、包容的方嚮發展。 本書將梳理這一時期的關鍵事件、思想流派和社會運動,分析它們如何共同促成瞭現代性觀念的形成,並探討當今社會仍然存在的性議題,如性教育、性健康、性暴力、性彆認同等。 第五章:跨越時空的對話——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性觀念比較 性文明並非是單綫發展的,不同文化、不同地區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形成瞭各自獨特的性觀念和實踐。 本書將選取具有代錶性的文化區域,例如東方文化、非洲文化、美洲原住民文化等,對其性觀念進行比較分析。我們將探討這些文化中,性與傢庭、社會、宗教、藝術、以及生死觀的聯係。例如,一些東方文化中可能更強調集體和傢族的利益,對婚姻和性行為的規範會更多地服務於此;而一些原住民文化中,可能保留著更為古老的、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性觀念。 通過跨文化對話,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性觀念的相對性,認識到不存在絕對的“正確”或“錯誤”,而是在特定的曆史、文化和社會語境下,性以不同的方式被理解和實踐。這種比較研究也有助於打破文化偏見,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與尊重。 第六章:未來的迴響——性文明的當下與未來展望 在21世紀,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如基因技術、人工智能),全球化的深化,以及社會結構的變化,人類的性文明正麵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 本書將對當下全球範圍內的性議題進行梳理,例如網絡性愛、生殖科技的倫理睏境、性彆平等的推進、對性少數群體的保護、以及如何構建更加健康、包容的性文化等。 展望未來,性文明的發展將呈現齣怎樣的趨勢?技術將如何重塑我們的性體驗?社會將如何應對不斷湧現的性議題?個體在未來的性觀念和實踐中將擁有怎樣的自主權? 本書的最後一章,將嘗試提齣一些思考,鼓勵讀者在理解性文明的悠久曆史和多元變遷的基礎上,思考如何在當下和未來,構建一個更加尊重個體、促進健康、包容多元的性文化。 《古老的迴響,不息的探索:性文明的源流與變遷》希望能夠提供一個廣闊的視野,引導讀者從曆史、文化、社會、倫理等多個維度,深入理解性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所承載的豐富意義。它不僅是對過去的迴顧,更是對當下與未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