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对传统文化及性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性文化研究者。 《孟子》:“食、色,性也。”《礼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性都是基本需要,是本性,所以我们不能回避它,也不应该回避它,更不能谈性色变。性科学已建立三十多年,但人们对其又了解多少,对性的态度又改变多少,“性福”生活是否实现、差距还有多远,对青少年的性教育有无改观?……很多问题值得深思。刘达临教授研究社会学与性科学三十余载,已85岁高龄,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涌现的首代至今还活动在性学舞台上的性学家,也是受到国际赞誉的中国性学家,他曾经四次被授予国际大奖,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引导中国走向幸福的21世纪的六个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亚洲性学首人” “中国的金赛博士”。他立足科学认知的角度,总结了个人的思想观点,并不偏不倚地指出了当前性学研究的发力点和立足点,为我国性学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度。
内容简介
刘达临教授提出了“性文明”的内涵,大力提倡性应该是自由与控制相结合,要“发乎情,止乎礼”;他通过了对全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的总结阐述了中国当代性文化的状况,又通过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挖掘了中国古代性文化的根源与特点;他对爱情和婚姻的未来作了预测,还对目前社会生活中的性问题作了分析,又对中国今后的性学研究提出了建议与希望。这些理论观点很有民族性、历史性与代表性,对我国今后的性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书稿的中心思想是怎样认识与促进性文明,这也是刘达临教授毕生的奋斗目标。特别是一部分,刘达临教授以他研究性学三十多年的经验、教训与各种体会,提出了当前的性学研究方针与重点应该改变,作为一个性学家应该警惕一些什么问题,这是作为老一代的性学家留给后继者的礼品。书稿有现实性也有预测性,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起来了,在性学发展的长河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者简介
刘达临,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中华性文化博物馆创始人,著名社会学家、性学家。曾在国内举办向社会公开的性学系列讲座,举办性教育骨干培训班,建立性学术团体,出版首部《性社会学》,创办首份性学刊物《性教育》,组织了迄今世界规模大的性调查——“全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承办了首届国际性学研讨会,创建国内性文化博物馆,也是国内获得国际大奖的社会学家。出版著作140余部,作品被译为英、法、德、俄、法、韩等文字,曾四次获得国际大奖,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引导中国走向幸福的21世纪的六个代表人物”之一。
目录
第一部分?关于“性文明”
“性文化”与“性文明”?
了解“食、色,性也”的准确含义?
性科学的矛头指向变了?
限制,就是文化?
世界性学大会《性的人权宣言》评析?
《性文明宣言》(讨论稿)?
第二部分?世界最大规模的性调查
向中国介绍一位伟人——金赛?
中国“性文明”调查与《金赛报告》?
第三部分?中国古代性文化研究
中华古代性文化研究的引路人?
中国古代性文化源远流长?
鉴古知今——现代中国女子的“缠足”?
中华性文化博物馆的十六个看点?
第四部分?儒家、道教与性文化
为什么要把孔子和性连在一起?
中庸之道是中华性文化的要旨?
《易经》中的性文化?
“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古代房中术与养生?
中国古代房中术的十二个大成就?
从道教谈异化?
第五部分?爱情、婚姻与性
“感情多元化”也是常情?
“一见钟情”靠不住?
“下网就上床”更靠不住?
婚姻制度在松动中吗?
要维修好婚姻这台机器?
“卖春”与“买春”的现在与将来?
先救老婆还是先救妈?
第六部分?性事述评
纪念一颗陨落的巨星?
老年人要有“性福”?
“拐杖论”和“菜刀论”?
“圣床”圣否?
对裸体何必大惊小怪?
从被强奸所联想的?
涉性词语在大变化?
第七部分?性学家和性学研究
长念中国现代性科学研究的开路人?
性学研究应该抓住三个重点?
“扫黄大妈”们的激烈行动?
性学家要警惕“移情现象”?
把自己放在心灵的解剖台上?
性学家治学十六条?
读后记?他就是这么个人?
精彩书摘
“性文化”与“性文明”
在性学研究中,人们经常使用“性文化”与“性文明”这两个词,有时甚至把它们等同起来,混淆到一起,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
“文化”一词有多种解释,我认为最简单明了的说法是:文化是人类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与改造。所谓“周围事物”是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以至无涯。对原始人来说,不过是太阳、月亮、山山水水、动物植物、吃饭、性交、生孩子;对现代人来说,“周围事物”甚至包括了世界万物与宇宙天体。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要认识它们、改造它们,这是和一切动物本质的区别;动物是没有思考的,它们只能利用环境、适应环境,而不能认识事物、改造事物,所以“文化”一词只是对人类而言的,从来没有“动物也有文化”一说。我们常说“性文化”,就是指自有人类以来,对性的认识(如性观念、性理论)和改造(如性技巧、性工具、易性、增强性功能等)。
文化既然是人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改造,那就一定包括正面与负面、正确与错误两个方面,不能说只有正确的认识与行为才是文化。譬如古人崇拜性、提倡女子“从一而终”也是一种文化(或曰文化发展过程),卖淫嫖娼也是文化(雅称为“青楼文化”),日本的武士道又是一种文化,泰国的人妖也是一种文化,不过都带有负面性而已。我们研究文化,对其中正面与负面的内容都要研究,比较它们、鉴别它们,才能找出正确的发展方向。
中华性文化博物馆创办初期,有个官员前来参观,看到馆内还陈列了一些古代妓院用具,皱着眉头说:“你们怎么还展出这些东西?”我回了他一句:“在北京的博物馆里还展出了日本侵略军的步枪和大炮呢!这都是文化。”
“文明”一词和“文化”就不同了,文明的内容都是正面的,那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把这些精华集中起来作为人类进步、世界发展的方向。把“文化”和“文明”这两个词加以明确区分是很重要的,对于文化,要兼收并蓄,不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要研究,以其中的精华建立现代文明,并了解与摒弃各种文化中的糟粕,不要重蹈覆辙。
中国现代的性学家们通过社会调查、分析探讨,了解中国与世界的现代性文化;有的学者也通过挖掘历史、搜集文物、建立博物馆等方式研究中国与世界的古代性文化,这些都是为了建立与推动中国现代的性文明。
现在“性文明”一词已被广泛使用,但是它的具体内容却少有人提及,似乎有些空洞。在性方面怎样才算是文明呢?我的看法是,对“性文明”一词的具体内涵,可以用“健康的自由,合理的控制”两句话来表述。
“健康的自由”的含义是:性是一件非常自然、正常的事情,应该开放,个人要能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健康”。所谓“健康”,就是至少不要伤害他人与社会。
“合理的控制”的含义是:性的自由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恣意而为的,有些性行为是不可以做的,因为人类的性除了自然性以外,还有它的社会性,必须受到社会道德、法律、知识与习俗的控制。过马路都要受红绿灯的控制,更何况是性呢!人的一切行为都要受社会的控制,不过控制要“合理”,“合理”的标准就是符合人性的健康发展,也不能伤害他人与社会。对于怎样控制才算合理,这是需要不断研究与改进的,它们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因此道德观念要不断改革,法律要不断修改,知识要不断追求,还要不断地移风易俗。
可见,“性文明”总归应该是自由与控制、权利与义务、快乐与责任等两个方面的结合,既要反对性压迫、性禁锢,又不能走向没有底线的自由。这应该是全人类都要遵循的一个原则,只不过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对性的自由与性的控制的理解与做法有所不同而已。现代的中国人对性应该自由到什么程度,又要怎么控制呢?怎么做才最符合现代中国人的需求和社会发展呢?这是我们中国性学家的重要研究任务。
……
前言/序言
《古老的回响,不息的探索:性文明的源流与变迁》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性,作为生命的本源,情感的纽带,以及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既是私密的个体体验,也深刻地塑造着群体的价值观、规范和权力结构。从远古的生殖崇拜到当代的多元表达,性文明的发展轨迹,折射出人类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以及对宇宙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演变。 本书并非一本探讨某个特定地区或某个特定时期性现象的著作,也并非仅仅罗列史料,而是试图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勾勒出性文明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演进的基本脉络,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下性观念的差异性,以及这些观念如何与社会、经济、宗教、艺术等领域相互作用,共同构建出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图景。 第一章:文明的曙光——早期人类的性观念与实践 在文字尚未诞生,甚至早期文明尚未成型的时代,人类的性观念是如何形成的?本书将追溯至人类起源的早期,从考古发现、民族学研究以及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探寻早期人类对性与生育的认知。我们可能会发现,在许多早期社会中,性与生殖力被视为一种神圣的力量,与土地的丰饶、部落的繁荣紧密相连。生殖崇拜可能占据重要地位,而性行为本身也可能被赋予仪式化的意义,用于祈求丰收、繁衍后代,甚至与自然神灵进行沟通。 这一时期,社会结构相对简单,亲属关系可能是划分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性规范可能相对宽松,但同样存在着维护群体稳定和延续的原始秩序。我们将尝试理解,在资源有限、生存压力巨大的环境中,早期人类是如何平衡个体欲望与群体生存需求的,以及性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第二章:秩序的构建——古代文明中的性伦理与社会规范 随着古代文明的兴起,例如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以及中国古代,人类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国家、法律、宗教体系逐渐形成。在这些文明中,性观念也开始被纳入更为精密的伦理体系和社会规范之中。 我们将考察不同古代文明如何通过法律、宗教教义、哲学思想以及社会习俗来规制性行为。例如,古希腊哲学对性与爱有诸多探讨,柏拉图的“爱”论,亚里士多德对婚姻与家庭的看法,都深刻影响了西方性观念的演进。而罗马社会则在法律层面明确了婚姻、家庭以及财产继承的相关规定,对性行为的合法性与界限进行了界定。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家庭伦理、男女有别、夫唱妇随等观念的强调,塑造了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的性道德标准。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在一些时期和地区,性文化也呈现出多元的面貌,例如道家对男女和谐交合的探索,以及文学艺术中对情爱的描绘,都展现了不同层次的性观念。 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古代文明在性伦理上的共性与差异,探讨它们如何利用性来巩固社会秩序、维护家族传承,以及如何处理超越规范的性行为。 第三章:精神的升华与身体的束缚——宗教对性观念的塑造 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性观念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从古代的多神信仰到一神教的兴起,宗教在不同程度上对性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 我们将分析主要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等,是如何在其教义、经典和传统中阐述性与婚姻、禁欲与欲望、罪与救赎等问题的。例如,基督教的“原罪”观念,对身体的禁欲主义的提倡,对同性恋的排斥,以及对婚姻神圣性的强调,都对西方社会性观念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伊斯兰教对婚姻、家庭以及女性贞洁的规定,也构成了其独特的性伦理体系。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宗教等同于压抑。一些宗教传统中也存在着对性作为一种神圣的、创造性的力量的肯定,或者将性视为一种修行的途径。例如,印度教中的坦陀罗密宗,佛教中的某些密宗修行,都可能包含对性与精神觉醒之间关系的独特理解。 本书将探讨宗教如何通过提供道德框架、精神寄托以及社群认同,来规范和塑造人类的性行为和性观念,并分析这种塑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张力与复杂性。 第四章:启蒙的浪潮与现代的觉醒——近代以来性观念的变迁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思潮的解放,以及全球化的进程,人类的性观念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革。 我们将聚焦近代西方启蒙运动以来,关于人权、自由、平等、身体自主等观念的兴起,这些观念如何逐渐挑战了传统的性伦理和性别角色。科学的进步,如对生殖生理学的深入研究,避孕技术的出现,以及精神分析学等心理学理论的发展,都为重新理解性和身体提供了新的视角。 20世纪以来,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对父权制下的性别不平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也极大地推动了性解放和社会对性多样性的认知。性革命的浪潮,对传统婚姻家庭模式的冲击,对性自由的追求,以及对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等群体权利的争取,都标志着性观念向更加多元、包容的方向发展。 本书将梳理这一时期的关键事件、思想流派和社会运动,分析它们如何共同促成了现代性观念的形成,并探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的性议题,如性教育、性健康、性暴力、性别认同等。 第五章:跨越时空的对话——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性观念比较 性文明并非是单线发展的,不同文化、不同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性观念和实践。 本书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区域,例如东方文化、非洲文化、美洲原住民文化等,对其性观念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将探讨这些文化中,性与家庭、社会、宗教、艺术、以及生死观的联系。例如,一些东方文化中可能更强调集体和家族的利益,对婚姻和性行为的规范会更多地服务于此;而一些原住民文化中,可能保留着更为古老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性观念。 通过跨文化对话,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性观念的相对性,认识到不存在绝对的“正确”或“错误”,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下,性以不同的方式被理解和实践。这种比较研究也有助于打破文化偏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尊重。 第六章:未来的回响——性文明的当下与未来展望 在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如基因技术、人工智能),全球化的深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人类的性文明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本书将对当下全球范围内的性议题进行梳理,例如网络性爱、生殖科技的伦理困境、性别平等的推进、对性少数群体的保护、以及如何构建更加健康、包容的性文化等。 展望未来,性文明的发展将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技术将如何重塑我们的性体验?社会将如何应对不断涌现的性议题?个体在未来的性观念和实践中将拥有怎样的自主权?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尝试提出一些思考,鼓励读者在理解性文明的悠久历史和多元变迁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在当下和未来,构建一个更加尊重个体、促进健康、包容多元的性文化。 《古老的回响,不息的探索:性文明的源流与变迁》希望能够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引导读者从历史、文化、社会、伦理等多个维度,深入理解性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所承载的丰富意义。它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当下与未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