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四年,如何让自己快速增值:夏烈教授给未来精英的15条真诚建议

大学四年,如何让自己快速增值:夏烈教授给未来精英的15条真诚建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烈(夏祖焯) 著
图书标签:
  • 大学
  • 成长
  • 自我提升
  • 职业规划
  • 人生建议
  • 精英教育
  • 夏烈
  • 时间管理
  • 学习方法
  • 未来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480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401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学四年,是左右人生的关键黄金期,无论你上的是什么样的大学。

大学有很多自由,选课的自由,上课时间的自由,座位的自由……刚从高中笼子里放出来的鸟儿,忽然飞入自由的天空,在兴奋的同时,困惑与迷茫伴随而来,所以常有“如果我再回到大一”的感叹出现。

《大学四年,如何让自己快速增值》这本书不仅涵盖了大学学什么、辅修或双学位、留学深造、与老师相处、恋爱、阅读等你必定遇到的具体而微的问题,也引导你从大学伊始就做就业准备、职业规划、理财,甚至青年、中年走到老年一生约90年里程的人生规划,还为你分析未来科技、社会及人文艺术的发展趋势。

夏烈出身名门,是工程博士,又是外国文学及电影课程的教授,文学创作方面也成绩斐然,多年来受邀在哈佛、普林斯顿、清华、北大等名校及美国、台湾等地著名图书馆开讲座,场场爆满。他一针见血的论述令你在短时间得到真诚又有价值的建议——基于现实,不排除功利!

人的一生上上下下,没有人永远是赢家。但是成功的人永远是在某一段时期相当努力,以及冒险。假如你想在大学期间、毕业以后,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如鱼得水,且得到大众的欣赏,这本书你不应错过。 读完这本书,相信你不会再发出“如果我再回到大一”这样的感叹,因为你将拥有一段充实、不留遗憾的大学美好时光。


作者简介

夏烈,原名夏祖焯。

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何凡(原名夏承楹)长子。台湾建国中学及成功大学毕业,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工程博士。现任台湾成功大学教授,曾任清华大学、世新大学教授,是台湾有史以来工程博士出任文学教授者。

1948年,他随家人挤坐一架小货机离开北京,经上海辗转到达母亲林海音的故乡——台湾。因父母在台湾文坛的影响力,他家的客厅被誉为“半个台湾文坛”。受台湾文化名流影响,他成长为爱跳舞、打斯诺克、谈论尼采与斯坦贝克的翩翩青年。

在台湾服兵役期间,任职陆军少尉,被分发到野战部队轻装师的步兵连,驻守过岛屿、山顶、海滩、田野。期间,发表处女作《白门,再见》。

成功大学本科毕业后赴美读研,博士毕业,留美成为桥梁工程师,后在美国联邦政府工作数十年,担任工程项目经理。后回归台湾任教,重拾文学梦。长篇小说《夏猎》获台湾1994年“国家文艺奖”。2006年,获“美洲中国工程师学会”颁“科技与人文奖”。2015年获成功大学“优秀教师奖”。另出版《城南少年游》、《流光逝川》、《最后的一只红头乌鸦》、《近代外国文学思潮》、《夏烈教授给高中生的19场讲座》等著作。


精彩书评

夏祖焯教授博学博识,没有保留地提供了一个人生的指南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哈佛大学医学院临床及生殖医学教授李小玉

洞彻人生智慧的夏教授,对培养青年学子健全的人生观,及历练他们成为未来国家社会的中坚,的确是功不可没。

——美国哈佛大学磁共振实验室及贵重仪器中心主任黄绍光

生命是短暂的,因此,要珍爱生命的每一秒;生命是美好的,可以在不违反公德的有限范围内,随心所欲享受人生,却不可盲目地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我们自我的努力是要贡献给这永恒的生命。我觉得这就是这本书的真正涵义。

——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终身教授陈敏


人生是各种经验的累积,您看得多、走得远、想得深,您的人生会更丰富、更顺畅。夏祖焯教授从一位杰出的工程科技博士,展现人文艺术的修为成就,其历练、思维自有不同的见地与心得。好好的欣赏这本著作,保证会给您内心有所震撼。

——台湾成功大学前校长黄煌辉


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因为他的经验及思考是多层面的,细腻而言简意赅,不同于一般老生常谈。

——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及斯坦福大学教授 项武忠


作为一名年轻的大学教师,学生们常来向我倾诉心事。这一代的年轻人有颇多焦虑与困惑,而这些令学生们纠结苦痛、辗转反侧的问题, 反而是我们不会在大学课堂上教给他们的。我发现,在夏祖焯教授的这本书中,青年的学生可以寻得他们上下求索的答案。

——香港中文大学教师林峥


一位土木工程师以父母传承的文学心,透视人生的幽回曲径与社会变迁的重重纠葛,委婉道来,让即将面对职场生涯的年轻学生,了解其中的酸甜苦辣与选择,也让成年人产生生命的共鸣。

——台湾大学前校长李嗣涔


目录

序  言 犹见青山踏遍人未老

第 1 章 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教育

第 2 章 你需要转系、辅修或修双学位吗

第 3 章 如何与大学老师打交道

第 4 章 硕士、博士还是出国留学

第 5 章 恋爱,大学里的选修还是必修

第 6 章 大学期间如何更好地阅读

第 7 章 职场规则及准备

第 8 章 你要考公务员吗

第 9 章 如何规划以后的职业道路?听职场导师的

第10章 职场社会的男女关系

第11章 理财,从现在开始

第12章 大学生的公民素养

第13章 未来社会的科技与人文趋势

第14章 你应了解的中国与世界

第15章 你的一生该如何度过

附录:

附录1 成功大学与橄榄球

附录2 昨日

附录3 美丽中国的林间海音——我与母亲林海音


精彩书摘

硕士、博士还是出国留学

And most important, 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

——乔布斯

大学毕业如果继续念研究生,那是为什么?不念而去就业,又是为什么?如果出国留学的比例不若以往,甚至今天有些人不去欧美或日本留学,因台北到北京只两个半小时机程,所以台湾到大陆或大陆到台湾的越来越多,那又代表了那种心态?中国学位能取代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学位吗?

考研究生的原因

一般说来,如果只是为了个头衔,那就非得念个博士,才能被称为王博士、李博士,没听说过王硕士、李硕士这种称呼。念研究生对一个人的功名利禄都有利,从未听说念了反而不利这种话。让我们先来看看念研究生的目的(或原因),列举如下。

? 现实的考虑应是最大的目的。美国人口调查统计,职场上 硕士的最后平均收入比学士多到接近20%,博士比学士多43%。但同为学士,专业理、工、医、法律、会计师收入比其他专业高60%。而且这些专业的学士学位收入比人文社会领域的硕、博士还要高, 这是题外话了。一般而言,经济不景气时,学位高失业率较低。换言之,白领比蓝领失业率低,硕博士比学士低——教育是人一生中最好的投资。

? 有些工作基本要求是硕士学位,比如网络或数据通讯有关工 作、财务分析及管理工作、心理治疗师等。也有些工作并不要求硕士学位,比如EQ比IQ更重要的销售工作及人事处工作,体育、文学、艺术等与天分有关的工作。哪些需要硕士?哪些不需要?随年代会有变化,同学最好上网查资讯,向校方就业辅导单位或向人力资源部门打听。

? 有成就感:穿硕士袍或博士袍走上舞台由校长手中接受文凭, 台下父母朋友向你开怀招手,那种一生的成就感超越当时念此学位的困惑与疑虑。

? 有些人在学习中发现乐趣,一生都在学习,他们认为心智成 长是人生最重要的一部分。这些人到了中年还想入研究所,为什么? 因为研究所有设计好的课程,有专门教师指导,比自己摸索要省时省力。

? 职场上升迁容易。公司里的经理及主管常是具有毅力、有决断力、适应环境挑战的人,这些也是有心再念研究生学位者的特质。

? 除了以上正面的原因外,有些年轻人不知现在要干什么好, 所以先念念研究生,将他的青春期延长;有些人就是喜欢学校的环境——当然先要不受到考试的威胁;有些是为了家人或女友的期待; 有些是公司单位鼓励去念 ;或者对职场厌倦( 看脸书的时间增长), 想换个环境,那么念研究生可以是下一步棋。这些被动式地念研究生没有什么不好,因为可能念出兴趣,如果念到学位,那对升级加薪更是有利。


许多人说最好工作几年,知道自己要什么,再考研究生( 大部分MBA要三年相关工作经验)。但这个工作期限不能太长,因为课程丢掉几年,可能就考不上了。我这文章不谈如何考研究生,如何取得相关信息如考古题或教授喜好等,那是补习班的事。

念研究生年龄不应太大,年轻时无养小孩养房贷的顾虑,学习力、接受力、可塑性、伸缩性都强。实际上,职场上多数人都认为有个工作不错,安逸,以前想念硕博士的念头也就在拖延等待中消失了。许多人以为要辞职才能去念研究生,其实你可说服公司机构念研究生对工作有好处,他们可能准许你半工半读,留职停薪,甚至补助你学费,给你额外事假修课。尤其现在硕士有取代学士的趋势,工作单位应该希望你多念个硕士。有些人修“在职硕士班”工作继续, 晚间及周末修课。这方式相当好,我预期在职硕士班以后会多采用远程网络授课。但MBA或EMBA不应如此,为什么?因为这两项主要是结识业界朋友(Networking),不去学校上课就交不到这些朋友 了。还有,目前虽有很多在职硕士,但总体来说,很多单位不太认可这个学位,不能达到“全日制学位”的含金量。主要原因在于这些人确实只是为了拿一个文凭,却没有好好地去学习,论文也是东拼西凑,所以社会认可度不高。

对于同学来说,如果决心念研究生,我建议你学士后立即念。因为今天硕士是学士的延长( 不像以往硕士班极少,是另一个等级), 所以越早念越好,免得日久生变,也比较容易考进去。当然,每个人状况不同,有些同学感觉已经念书念了16年,够腻歪了,想换换口味做做事。有些人发誓不再念书了,入了职场数年后又想回学校念研究生,甚至只是旁听课( 考试考怕了),也感觉不错。所以何时 去念,你自己要打听、与师长业界讨论、考虑自身状况后再做决定。

博士班是为有意进入大学教职及做研究工作而设。然而如今教授职位极难获得,一个空缺常有数百位中外博士竞争。于是人文领域许多博士常在图书馆或博物馆工作,甚至在高中任教,我知数年前台北建中就有八位博士教书。所谓博士英文是Ph.D. (Doctor of Philosophy),直译为“哲学博士”,是指对该学术领域有相当的认识, 能独力进行研究,有逻辑学术分析能力的最高学位,并不是单指哲学系出身。一般硕士要修三年左右,博士要在硕士后再修四年。如果半工半读,学习年限还要延长。

你要留洋吗

现在留学美国的比例比以前高。除公费留学外,大家要抢美国大学的奖学金(Scholarship,Fellowship)、 助教金(Teaching Assistantship,TA)或研究助理(Research Assistantship,RA) 这些大饼。基本上,留学放洋是件苦差事,因为要在不同文化习俗、不同语言、高物价生活程度的情况下求学——出国留学是很多人的梦想,也可能是很多人的噩梦。留学的好处当然相当多:吸取发达国家的知识,经历不同文化习俗,开广视野,学成归国在收入及职位上均占优势,更因外国语及外国关系而能进入优质跨国企业,名义上留过洋令人刮目相看……

只要在发达国家住上一阵子,不入学念书,都有好处。起码你感染到这些较高素质国民是如何应对及思维的,处理事情的方式如何,甚至他们的举止、气质、风度、艺术品位都值得学习。诺贝尔文学奖最年轻的得主英国人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曾说:“仅知英国的人,如何能真正知道英国呢?一定要离开英国,由外面看英国,要与外国比较,才了解英国。”

我国最早的留学生可能是《西游记》里的唐三藏 (唐僧),实有其人是唐朝的僧人玄奘(A.D. 602—664),前往印度取经,我好奇玄奘是如何学习印度文的。基本上,留学要有该国语文的能力,越早去越好,因为年轻学得最快,对于该国的文化习俗也融入得快。一般说来, 9岁是个切入点, 15岁是另一个切入点。 9岁或之前留学或迁去另一个地方,会全盘融入迁入国( 或地方)的语言及文化,来往朋友也是新地方的人,婚姻对象将是当地人( 比如美国人或ABC)。换言之,与母国的脐带切断,只是还保留一条中国尾巴。 9岁至15岁之前留学,保留母国文化及语言,但不会全留,来往朋友两边都有。 15岁以后留学,最后即使比我们这些二十大几才来美国的英文要好很多,融入要强很多,但心态上还是和二十多岁才来美国的英文要好很多,融入要强很多,但心态上还是和二十多岁才来的没区别:要结交母国来的做婚姻对象,要聊北京或上海那些往事,要为钓鱼岛不惜发生战争……我写下这些是提醒作父母的阅读此书,得考虑是否该将孩子幼小时就送出国,因为最后可能失掉这个孩子,这孩子已全盘美国化,不会再愿意回国,你要退休后去美国依亲做等吃、等睡、等死的“三等人”吗?

是否该留学得根据学习能力、爱好、经济能力、外国语言能力这四项做判断,个人因素如异性朋友在美国,或父母期望等不在本文讨论之内。以下是三个不同状况( 阶段)供你作参考。

(1)如果在国内只是高中、专科或较差大学毕业,就业上没有优势,这时只要家庭经济许可,最好考虑留学——也就是去镀一层金。大专生与高中生出国留学,起点是一样的,不如早点出国。有时申请到国外的大学比国内的还要好,因为许多外国大学要保留名额给留学生。

(2)能考上国内名校名系,最好不要轻易放弃,如此增加你的国内经验,这对你以后在国内就业有不小帮助,念完再去外国念研究生。

(3)在(1)与(2)之间的同学我没意见,你要视本身状况而定。

(4)在国内念完硕士,再去国外念博士,不如留学把硕士博士一齐在国外念完,尤其在国外念硕士时找念博士的男女朋友要容易太多了。最好学士、硕士、博士念不同的大学,履历表上看起来也比较好看。我的助教是中文系的博士生,我建议他到祖国大陆或日本做博士后研究一两年,增加履历,如此容易找到好的大学的教职。


前言/序言

犹见青山踏遍人未老

Hinc lucem et pocula sacra.( 拉丁文 :此地乃其启蒙之 所及智慧之泉)

——剑桥大学校训

海明威在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The Snow of Kilimanjaro )一开头写到该山位于赤道上,山巅却终年积雪,被当地土著视为一座神圣之山。有人在山顶发现一只风干的豹子尸体,豹子到山顶去做什么?没有人知道。

我的书桌上摆着一对猫头鹰雕像。猫头鹰不是讨人喜欢的鸟,但在希腊神话里它代表智慧。

聪明 (intelligent) 是智商高、学资历优良,或反应灵敏、耳聪目明;智慧 (wisdom) 则是一种深刻的体认, 慧由心生。有智慧的人不见得聪明,但知进退,顾全大方向,寻求永恒。

两年前台北联合文学出版我的书《建中生这样想——给高中生的20堂人生要课》,北京的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龙彬彬立刻邀约出该书大陆版《夏烈教授给高中生的19场讲座》,上万册短短数月内销售一空。旋即,台大附近专出大学用书的五南出版社陈念祖副总邀我写一本给大学生的书,书名为《大学的阳光与森林》。之后,中国青年出版社龙彬彬表示要出此书大陆版,数度来回,此书付梓。

写书给大学生内容不应该只停留在大学阶段,没有那么多好写的,而应包括为“未来”做准备。其实一个人40岁出头,各方面成熟已达到90%以上,再过30年只能增长不到10%,这包括生活、专业、人生观等各方面,而过了80岁可能越老越胡涂,也可能越有智慧。这本书有8章与大学生活有关,有7章是与毕业后的社会相连,最后附加数篇已发表过与我大学生活相关的散文,以追怀那个逝去的年代。你要问我,大学时快不快乐?我的回答似是而非:快乐也不快乐。

这本书以社会现象及知性报告为主,涉及到大学的理想与现实、就业职场、个人财务经济、生命过程等。理性的分析及结论不多,因为人的性格及价值观在大学时期已定型,以后随环境改变或受其他理论影响有限。如果大学生已成年,是否有为他们写一本书的必要?为什么他们自己不能摸索做判断?实际上,这本书我只是勾画出一个方向,多是铺陈事实及思考模式,大致写出应注意哪些,以及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最后做决定还是读者自己的。我看过一些鼓励青年上进的励志书籍,多是八股或高调,看了和没看一样。这种书有人写,有人出版,还有人看,和“我的座右铭”一样,是一种鸦片,很难促进有效的改进。

我曾是一个自由主义色彩浓厚、叛逆性强的青年,在台北因为“为匪宣传”(那时在台湾“共匪”就是中国大陆)的政治案件几乎不能出国念研究生。一转身,大学已离去那么多年,现在坐在桌子的另一边,转变为一个传统的老师,教起书来了。课堂上也教课本之外那些生活上、人性上、职场上、政治上、宗教上、公民道德上有关的物事,还有教发达国家欧美人及日本人的文化习俗及心态,这是因为我教外国文学,而且在国外住很久,对他们有相当的了解。大学教育的目的不能只是为了未来的饭碗做准备及预习,那索性就像欧洲一样设立许多职业学校算了。大学教育除了培养学术研究人才外,还要培养各行业的领袖或栋梁,所以大学生应该对所处社会及世界有多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教,才是一个成功的大学教育。

大学有它多彩多姿的一面,不同于高中的严谨及多方限制, 大学自由得多,起码有选课的自由、上课时间的自由、上课座位的自由。因为如此,有些学生鬼混、打牌、全职兼差打工,也能混毕业。甚至有些一流大学不签到不点名,考试作弊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因如此,以后国家栋梁的为人做事态度就可想而知了。

随着大学数量的增加,各校教育方向不同,校内更具有着各种大学生。因为人的性格本来就不一样,由钻研学术到混学分的都有,尤其本科生是刚从高中笼子里放出来的鸟儿,忽然飞入自由的天空,困惑与迷茫伴随而来,所以常有“如果我再回到大一” 这种文章出现。当然,许多大学生自律性颇强,成熟度够,很快看出自己需要什么。记得自己大二时就在犹豫是否由工学院转学到新闻系去,四年下来功课极糟,常常缺课,多数时间在橄榄球场、舞会、阅读尼采、电影院及约会女友中度过,几乎毕不了业。但是到美国念研究所却无问题,攻博士学位更是出类拔萃。为什么?因为年纪大心定了。友人李君与我小时玩在一起,不擅念书考试。多年后他告诉我那时看我们都考入好学校,他心里很慌, 不知自己以后下场如何。我说你一个中学少年能有这种担忧,就代表可能成功。后来他从台湾凤山陆军军官校毕业,带兵,退役, 成为成功富有的建筑开发商,在台北建大楼。我说这些,就是要告诉各位不是只有读书一条路。因为有许多人不擅读书考试,这条路走不顺并不是这辈子就完了,人的一生上上下下,没有人永远是赢家。但是成功的人永远是那种在某一段时期相当努力,以及冒险。小聪明对读书或事业帮助有限,因为这世界上聪明的人太多了。

经常有人问我现在的大学生怎么样?尊师重道吗?留学外国吗?重视成绩吗?是不是一代不如一代啊?我的回答是“难以相比”。今天时代不同,起码我的大学时代没有互联网,要去封闭式的图书馆查数据;我的时代还有处女情结;两岸的国民所得巨幅增长了十多倍至数十倍,由贫穷进到小康;我的时代没有两岸的竞争,只有战争;每家好几个孩子,现在人口零成长……如此, 大学生的心态也不可能相同,重点不同,资源更是不同,如何相比?请问:我那一代如何与抗战时的大学生比?那一代又如何与北洋军阀时的大学生比较?所谓“一代不如一代”正确吗?

人类早期由口语得到讯息,然后是报纸印刷物,再进步到收音机、电视、计算机,目前是用互联网(internet)及物联网(IOT) 来了解世界。近百年科技以幂数的速率发展,本书中有一篇介绍未来发展,不知一年后有多少已过时或被取代,我年轻的助教就修正了一条。书中还谈到公民道德,我观察到任何一个强大的民族, 如德、美、日,都是对自己民族有信心,以自己民族的文化为荣, 要自强才能坚强,我们的大学生有民族信心吗?如无,为什么? 书中还提到职场上的许多问题,因为社会越来越走向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的商业社会,这些问题应该提出来讨论。

我在台北念中、小学,台南念成功大学,美国南部的得克萨斯州念硕士,又去北部的密执安州念博士,然后在美国各地工作, 做工程师,也做行政工作;再回台湾教书,却教文学,可说经历丰富,感触良多,应该适合写一本给大学生的书。这本书不是理工, 不是文学,反而应该归类为社会科学。如此,我是跨三大领域了。

教书生涯始自教授近代欧洲文学、美国文学、日本文学、文学与电影及现代中文小说与散文等课程,也担任过自然科学组的召集人,这是因为我的学士、硕士、博士全部是工程。到成功大学及清华大学去教书,是在台湾“教育部”“五年五百亿”菁英条款下被聘用。因为经历不同行业,居住不同国家,浸润不同文化, 也跨越人文与科技两大不同领域,与各国各类的人交往。我把这些经历、思索、谈论化为文字,尽量地写成广而浅的章篇,避免做结论式的论述。书最后附录有三篇是与过去大学生活有关的散文,转载于此,以纪念那个一去不返的年代。

坊间没有一本这样的写给大学生的书,但单篇文章不可能少, 多是励志性质或大道理铺陈,如溪水来来回回在山中回转。我已逐渐老去,这本书能否给年轻人一些指点,像堂堂流到山脚将出前村的那条涧流,还是了无新意的老生常谈?这种问题可能难以回答。

在快餐店写这篇前言,店内无其他客人,细细的阳光在我临窗的浅灰桌面洒下一条暗黄的光影,灰尘在影中飘浮,那是似曾相识,多年前大学对街一间早餐店,六月清晨的台南阳光,温润而柔和。我坐在其中,像个旁观者,困惑地观看着自己……回想那些在台湾大岛大学的日子,迷茫、愤怒、愉快、惶恐,那可曾是我永不凋零的花朵,我熟悉而又陌生的夏季,与我共舞的现实与梦幻?

我想,各位可以很明确地看清楚我写此书的意图。如果踏遍世界青山人犹未老,是否中国这边风景独好?

中国!中国!



《步入成熟的航道:一本书,为你导航大学四年的人生跃迁》 大学四年,是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塑造未来的关键时期。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汲取,更是心智的成熟、能力的锻造、视野的拓展,以及自我价值的深度挖掘。许多学子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踏入象牙塔,却在日复一日的学习、生活、迷茫中,逐渐失去了最初的锐气与方向,错失了宝贵的时间,毕业时只能带着些许遗憾,步入社会。 你是否也曾感到,明明付出了很多努力,却似乎原地踏步?你是否对未来的职业道路感到迷茫,不知从何处着手准备?你是否渴望在毕业时,能够拥有更强的竞争力,更清晰的人生规划,更充盈的自信? 《步入成熟的航道》正是为你而准备的。它并非一本枯燥的教科书,也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心灵鸡汤。它是一份沉甸甸的、饱含过来人智慧与洞察的行动指南,是你大学四年中最值得信赖的“领航员”。本书将带领你,深入剖析大学四年中每一个关键节点,为你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与策略,帮助你在这段黄金时期,实现个人价值的快速增值,为未来的辉煌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部分:认知升级——看清大学的真实面貌,校准前行的方向 进入大学,意味着告别了高中阶段被高度规划的生活,你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但这份自由也伴随着更高的自主性要求。很多人在自由中迷失,在选择中困惑。 “我以为”的大学 vs.“真实的”大学: 本书将帮助你打破对大学的美好幻想,认清其“低门槛、高要求”的本质。这里的“低门槛”是指相对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管理,“高要求”则体现在对学生独立思考、自我驱动、解决问题能力的挑战。你将学会如何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 大学不仅仅是课堂: 许多人将大学等同于课堂,将学习局限于课本知识。本书将为你揭示大学更广阔的学习场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各类竞赛、跨专业交流、甚至是与同学的每一次深入谈话,都可能蕴含着宝贵的学习机会。你将学会如何系统地发掘并利用这些“隐形课程”。 “好”大学与“你”的大学: 什么样的大学是“好”大学?这个问题本身就值得深思。本书将引导你思考,如何在任何一所大学中,都能为自己量身打造一个“好”的大学体验。它并非让你盲目攀比,而是鼓励你,即使身处普通的高校,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挖掘出最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第二部分:能力锻造——从“已知”走向“未知”,构筑核心竞争力 大学四年,是构建你未来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这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巩固,更是软硬技能的全面提升。 专业技能的深度耕耘与广度拓展: 你的专业是你的立足之本,但仅限于此则不足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本书将教你如何在高效率地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跨学科的视野。你会了解到,很多未来的机遇,都诞生于学科的交叉地带。 “通用型”技能的系统训练: 沟通表达、逻辑思维、问题解决、团队协作、时间管理、情绪管理……这些被誉为“通用型”的技能,在任何领域都至关重要。本书将为你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训练方法,让你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这些核心能力,使其成为你解决复杂问题的有力武器。 学习的艺术:学会如何学习: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远超你的想象。真正有价值的,不是你当下知道多少,而是你是否拥有持续学习、快速吸收新知识的能力。本书将深入探讨高效学习的底层逻辑,让你掌握“学以致用”的精髓,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拥抱挑战,锻炼抗压能力: 大学生活并非一帆风顺,挫折、失败、压力是常态。本书将指导你如何正确认识和应对这些挑战,将每一次的困难视为成长的契机,淬炼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强大的心理韧性。 第三部分:视野拓展——看见更广阔的世界,定义更长远的人生 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他能走多远。大学四年,是拓宽视野、重塑格局的绝佳时机。 打破信息茧房,构建多元认知: 我们容易被自己熟悉的信息源包围,形成狭隘的认知。本书将鼓励你主动接触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文化、不同领域的信息,学会批判性思考,形成更全面、更客观的认知体系。 连接世界,拥抱全球化: 了解世界格局,关注国际前沿,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这些都将成为你未来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优势。本书将为你提供路径,让你不拘泥于一隅,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舞台。 人脉的价值:从“认识人”到“与人连接”: 很多时候,机遇隐藏在人与人的连接中。本书将指导你如何建立有价值的人脉,不仅仅是认识更多的人,更重要的是如何与他们建立真诚的连接,如何在互助互信中共同成长。这包括如何与老师、同学、学长学姐、校友,乃至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建立起良性的关系。 社会实践与实习: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书将强调社会实践和实习的重要性,教你如何选择合适的平台,如何在实践中学习、观察、反思,将课堂上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与方向。 第四部分:自我管理与价值实现——成为自己人生的掌舵者 大学四年,更是自我管理的训练场,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起点。 高效的时间管理:抓住每一分每一秒: 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最容易被浪费的。本书将为你提供科学的时间管理方法,帮助你合理规划学习、活动、休息,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财务意识与规划:为未来打下基础: 即使是有限的大学生活费,也蕴含着培养财务意识的绝佳机会。本书将引导你建立健康的消费观,学会理财,为未来的独立生活和长远规划打下经济基础。 身心健康是成长的基石: 无论是学业还是事业,健康的身心都是最重要的保障。本书将强调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积极心态的重要性,教会你如何在压力与挑战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力量。 明确目标,驱动前行: 没有目标的航行,只能随波逐流。本书将引导你如何设定短期与长期的目标,并将宏大的目标分解为可执行的步骤,让你在大学四年里,始终保持前进的动力与方向。 自我反思与迭代:不断优化的生命系统: 大学四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你需要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成长,反思自己的不足,并据此进行调整和优化。本书将提供反思的方法,帮助你形成持续进步的良性循环。 《步入成熟的航道》不是一本教你“怎么做”的书,更是一本引导你“如何思考”的书。 它将激发你内在的潜能,让你主动去探索、去尝试、去成长。当你翻开这本书,你就已经踏上了自我增值的征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它将陪伴你,点亮你前进的道路,让你在这段最美好的时光里,收获知识、能力、视野、经验,最终,成为那个更强大、更自信、更有价值的自己。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启航属于你的大学四年,驶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内容真的太实在了,没有半点水分。我一直是个对“效率”特别在意的人,总想着怎么能花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这本书里关于“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的部分,可以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夏烈教授没有给我们讲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而是直接给出了很多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比如,他提到的“番茄工作法”的应用,还有如何识别并避免“时间陷阱”,都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很多时候是我的时间利用效率太低了。教授还强调了“精力管理”的重要性,这一点我之前是完全忽略的。他指出,如果我们只是疲于奔命地工作,而忽略了身体和精神的休息与恢复,那么效率反而会越来越低。书中关于“规律作息”和“运动习惯”的建议,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却是非常有效的“能量补充站”。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套全新的“能量系统”,能够更有效地驱动自己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觉“相见恨晚”的书。作为一名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四学生,我之前一直对未来感到迷茫和焦虑,总觉得自己在大学四年里浪费了很多时间,没有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夏烈教授的这本《大学四年,如何让自己快速增值》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人生指南”。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成功学”书籍那样,上来就给你描绘一个遥不可及的成功蓝图,而是从最基本、最实际的角度出发,一步步地引导我们如何认识自己、定位自己、然后行动起来。书中关于“人脉的建立与维护”的章节,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以为人脉就是认识多少“有用”的人,但教授的观点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他强调的是真诚的交流、价值的互换,以及长期关系的培养。这让我意识到,之前我对待人际关系的方式过于功利化,而教授的建议则更注重“给予”和“共赢”,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际智慧。此外,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探讨,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为学生,我们常常会因为考试、人际关系、未来规划等各种事情而感到沮丧和焦虑,教授提出的那些简单易行的方法,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对“快速增值”这个概念有点怀疑,总觉得像是什么推销速成班的噱头。但读完之后,我彻底打消了这种顾虑。夏烈教授所说的“增值”,绝非那种表面上的、虚浮的提升,而是从内在的认知、能力的构建,到外在的视野、格局的拓展,全方位、深层次的自我修炼。书中关于“学习力”和“适应性”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之快,简直让人应接不暇。教授没有给我们灌输“要学多少多少东西”的焦虑,而是教会我们如何掌握“学习的方法”,如何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以及最关键的——如何构建一个“终身学习”的思维模式。我之前一直是被动接受知识,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学习是主动探索的过程。教授提到的“跨学科整合”和“批判性思维”,更是让我茅塞顿开。它引导我去思考,不同领域的知识是如何相互关联的,以及如何运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信息,而不是人云亦云。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大脑被重新激活了,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维度,开始能够更清晰、更深刻地理解这个世界。

评分

这本书我实在太喜欢了,简直是我大学四年生涯的“救命稻草”!我刚拿到的时候,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阅,结果一发不可挡,一晚上就啃了三分之二。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完全没有那些空洞的理论和说教,夏烈教授的语言风格特别接地气,就像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长辈在跟你促膝长谈,点醒你那些藏在迷茫里的困惑。比如,我一直觉得大学就是“玩”和“学”混在一起,分不清主次,这本书里关于“目标设定与执行”的部分,简直像一道闪电劈开了我的混沌。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你要有目标”,而是教你如何一步步拆解大目标,如何为小目标设定可量化的衡量标准,甚至如何处理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挫败感。我印象最深的是教授提到的“微习惯”概念,我之前总想着一口吃个胖子,结果总是半途而废,现在我尝试着每天只读一页原版书,或者写下三个今天学到的新知识点,竟然真的坚持下来了!这种循序渐进、润物无声的改变,比那些激进的“励志语录”有效太多了。这本书就像一位贴心的向导,在我迷茫的大学校园里,为我指明了方向,让我不再只是随波逐流,而是开始主动地塑造自己的未来。

评分

作为一名对未来充满好奇,同时也有些许不安的大学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成长、让我变得更优秀的读物。直到我翻开《大学四年,如何让自己快速增值》,我才找到了那种“对的书”。夏烈教授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生活的热情。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是像一位亲切的导师,用他的人生阅历和深刻洞察,为我们揭示了通往成功的路径。书中关于“塑造个人品牌”的章节,让我眼前一亮。我之前从未想过,在大学阶段就应该开始有意识地去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教授的建议非常具体,从如何通过学术研究、社会实践来积累“软实力”,到如何利用社交媒体等平台来展示自己的才华,都给了我非常清晰的指引。他强调的“独特性”和“价值输出”,更是让我明白了,真正的个人品牌不是空洞的宣传,而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成就和贡献之上。此外,书中关于“拥抱不确定性”的观点,也让我受益匪浅。在大学这个充满变数的环境中,很多事情都充满了未知,但教授鼓励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挑战,去抓住机会,这让我感觉内心充满了力量,不再畏惧前方的未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