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禮》是一部記載周代禮儀製度的經書。書中對絕大多數儀節的記載皆完整而詳細,但由於時代懸隔、文字艱澀、製度難解、器物難明,所以現代讀者很難通明《儀禮》。今作者以繪製圖錶的形式直觀形象地解釋《儀禮》,該書專門記錄《儀禮》中的凶禮部分,包含《喪服》《士喪禮》《既夕禮》《士虞禮》等四篇記喪葬之禮。各篇分方位圖、人物行事錶、禮例錶和方位圖錶,以期給初學者提供更加科學的《儀禮》方位圖錶解讀方式。
買靳,曆史學碩士,師從楊天宇教授,現任鄭州二七紀念館文博館員,齣版有《<儀禮>中“士”的任職研究》《新編儀禮圖之方位圖:吉禮捲》等著作。
總圖例
士喪禮
士喪禮方位圖
士喪禮人物行事一覽錶
士喪禮所涉禮例一覽錶
士喪禮所涉方位圖一覽錶
既夕禮
既夕禮方位圖
既夕禮人物行事一覽錶
既夕禮所涉禮例一覽錶
既夕禮所涉方位圖一覽錶
士虞禮
士虞禮方位圖
士虞禮人物行事一覽錶
士虞禮所涉禮例一覽錶
士虞禮所涉方位圖一覽錶
禮器錶
序言
本書為《新編儀禮圖之方位圖》(凶禮捲),《儀禮》中專言凶禮者凡四篇,即第十一篇《喪服》、第十二篇《士喪禮》、第十三篇《既夕禮》以及第十四篇《士虞禮》 。
《喪服》,據鄭玄《注》說,是記“天子以下,死而相喪,衣服年月,親疏隆殺之禮也。喪必有服,所以為至痛飾也。不忍言死而言喪” 。簡單來說就是古時候死瞭人,活著的人為死者服喪,根據與死者遠近親疏和尊卑關係的不同,所穿的喪服以及服喪期限的長短也不一樣,這方麵有嚴格的製度規定,而本篇就是記載這種喪服製度的 。
《士喪禮》,記載古代士死後,其子(亦恒為士)為其辦喪事的禮儀。《士喪禮》專言士階層之喪禮,並不普遍適用於其他階層,故以“士”名篇。本篇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人死後第一天,為死者招魂,國君和親友嚮死者贈衣,為死者沐浴含飯,以及襲屍,設重等禮儀;第二,記第二天小斂和小斂後為死者設奠的禮儀;第三,記第三天大殮入殯和大殮後為死者設奠的禮儀,同時兼記君視大殮的禮儀;第四,記第四天成服後,從第五天開始朝夕哭的禮儀,同時兼記朔月奠和薦新的禮儀;第五,記筮宅、視槨和蔔葬日等禮儀。
然本篇所載之禮,到蔔葬日並沒有結束,本篇與下篇實際是一篇,古人因其簡策繁重而分為上下兩篇,本篇之《記》亦總置於下篇之後。
《既夕禮》,實則《士喪禮》之下篇,記載啓殯後直到下葬的禮儀。而所謂的《既夕禮》,不過是取篇首兩字為其篇名,並無深意,與“有司撤”同例,似不必有“禮”字,然舊本俱有,今一仍其舊。從結構上來看,本篇分為四個部分:第一,記載啓殯遷柩朝祖廟之禮儀;第二,記葬前準備,如載柩、飾柩車、陳明器等等,同時記國君和賓賵、奠、賻、贈等禮儀;第三,記朝祖廟的第二天設大遣奠後,柩車齣行直至下葬;第四,為《士喪禮》和《既夕禮》兩篇的《記》文,補經之所未備。
《士虞禮》,虞是葬後祭名。鄭玄認為:“虞,安也。骨肉歸於土,精氣無所不之,孝子為其彷徨,三祭以安之。朝葬,日中而虞,不忍一日離。”由此可知,虞祭是一種安定死者精氣,以免其彷徨飄泊的祭祀。虞祭的時間就在葬日當天的中午,即父母葬後,當天中午就要馬上迎父母之神於殯宮而祭之,以安其神,這是因為孝子一天也不忍心離開親人的魂神。如果說上兩篇所記之士喪禮是”送形而往”,即將死者的形體送到墓地安葬,那士虞禮就是“迎魂而返”,將死者的精氣迎迴殯宮,進行祭祀。親人的軀體已不可再見,而親人的精氣永存於天地,而祭祀是溝通生者與逝者的方式,既可以錶達子女對親人綿綿不絕的思念,同時祈求列祖列宗的福佑。本篇共分為兩個大的部分:第一部分記載瞭虞祭的全過程,其重點在於饗神和祭屍;第二部分為《記》文,補經之所未備,且同時記及虞祭的卒哭、祔、小祥、大祥、禫等祭,以及虞祭和其他諸祭所緻辭。
這本《新編儀禮圖之方位圖·凶禮捲》給我帶來的衝擊,遠超齣瞭我對一本“圖譜”的預期。它更像是一部詳盡的古代禮儀實景操作手冊,隻不過,這本手冊是穿越瞭時空,由遠古的智慧與現代的精巧相結閤。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方位圖”的運用。以往閱讀古籍,往往隻能通過文字想象,而這本書則將抽象的禮儀空間“畫”瞭齣來。比如,在描述喪禮的告彆儀式時,書中會清晰地標注齣主祭者的位置,親屬的站位順序,甚至來賓的入場動綫,並一一對應上所處的方位。這種直觀的呈現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也讓那些曾經感到遙不可及的禮儀細節變得鮮活起來。我曾對古代喪葬禮儀中的“凶禮”部分感到有些敬畏,總覺得它充滿瞭禁忌和神秘。但這本書的齣現,卻讓我感到瞭一種新的啓迪。它並非將“凶禮”僅僅視為一種哀痛的錶達,而是將其視為一個精心設計、充滿智慧的社會行為。書中對不同階層、不同親屬關係的喪儀差異,以及在不同時辰、不同方位的具體操作,都有著細緻入微的描繪。我時常在想,當古人在舉行這些儀式時,他們心中是如何想著的?是齣於對逝者的不捨,還是對傢族榮耀的維護,又或是對天地鬼神的敬畏?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理解這些復雜情感和動機的大門,讓我窺見瞭那個時代人們精神世界的一角。
評分《新編儀禮圖之方位圖·凶禮捲》這本書,對我來說,絕對是一次知識上的“洗禮”。特彆是在“方位圖”這個概念的引入上,它徹底顛覆瞭我對傳統儀禮解讀的認知。我原本以為,儀禮更多的是關於行為和言語,但這本書卻將“空間”這個重要元素,以一種極其直觀和精妙的方式呈現齣來。在“凶禮”這個篇章裏,我看到瞭書中對喪葬過程中各種方位安排的詳盡闡述。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地點標記,更是對整個儀式流程的深度解析。我曾睏惑,為何在某些特定方位需要進行某種特定的儀式?這本書通過圖文並茂的解釋,讓我明白,這些方位安排背後,往往蘊含著豐富的象徵意義和哲學思想。它讓我看到瞭古代社會在處理死亡這件事上,所展現齣的那種細緻入微的考量和對生命的敬畏。對於“凶禮”本身的描述,書中也做到瞭既嚴謹又不失人文關懷,讓我對古代人們麵對生死時的情感和態度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初次翻閱《新編儀禮圖之方位圖·凶禮捲》,我最直觀的感受便是其信息量的龐大與結構的嚴謹。作者顯然在這本書上下瞭極大的功夫,將那些繁復晦澀的古籍內容,通過現代化的圖示和清晰的文字,進行瞭係統化的梳理和闡釋。尤其是“方位圖”這個概念,我之前對儀禮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文字描述層麵,認為它隻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但這本書通過具體的方位示意圖,將儀禮的物理空間具象化瞭。比如說,在“凶禮”部分,書中詳細描繪瞭喪儀在不同場所的布局,從傢宅的靈堂設置,到墓地的選擇與規劃,都力求還原當時的真實情境。我特彆感興趣的是,書中對於不同等級的墓葬和靈堂在空間布局上的差異性進行瞭詳細的對比。這讓我意識到,在古代,即使是喪葬儀式,也深深烙印著森嚴的等級製度。通過這些圖示,我能更直觀地理解為何在特定方位需要安放某些物品,為何某些人員必須站在特定的位置,以及這些方位選擇背後所蘊含的意義。它不僅僅是關於“怎麼做”,更是關於“為何這樣做”。對於“凶禮”的解讀,書中並沒有迴避其復雜性和可能帶來的情感衝擊,而是以一種客觀、專業、不失敬意的態度進行呈現。從沐浴、更衣到入殮、奠禮,每一個環節的細節都被捕捉,並輔以相應的方位指示。這讓我對古代社會對於死亡的認知和處理方式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體會到瞭一種超越生死的儀式感和對逝者的尊重。
評分《新編儀禮圖之方位圖·凶禮捲》是一本讓我花費瞭大量時間去細細品味的書。其中,“方位圖”的引入,可以說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創新。它將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禮儀流程,通過空間概念和視覺化的圖示,變得生動且易於理解。我尤其對書中對於“凶禮”中空間布局的講解印象深刻。例如,在描寫靈堂的設置時,書中不僅標注瞭祭品的陳列順序,還細緻地說明瞭不同位置的象徵意義,以及為何要選擇這樣的方位。這讓我開始思考,古人對於空間的選擇,並非隨意的,而是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考和宇宙觀念。書中對於“凶禮”本身的闡述,更是令人嘆為觀止。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儀式的步驟,而是將每一個步驟都置於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維度下進行解讀。我曾睏惑於古代喪葬禮儀中的許多繁文縟節,總覺得它們似乎脫離瞭實際。但通過這本書,我逐漸理解瞭這些儀式的背後,往往有著對生命的敬畏、對逝者的緬懷,以及對社會秩序的維護。書中對於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人在儀式中所處位置的區分,更是讓我看到瞭古代社會結構在禮儀中的體現。這本書記載的不僅僅是儀禮,更是一種文化,一種智慧,一種生活態度。
評分《新編儀禮圖之方位圖·凶禮捲》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對曆史和文化的深層體悟。其中,“方位圖”的運用,可以說是這本書最獨具匠心之處。它將原本抽象的儀禮流程,通過具體的空間布局,變得生動且富有邏輯性。我在閱讀“凶禮”部分時,被書中對喪葬過程中方位安排的細緻描繪深深吸引。我一直對古代喪葬的復雜性感到好奇,但總覺得文獻的描述過於抽象。這本書則通過一幅幅精美的圖,將那些模糊的概念變得清晰可見。我瞭解到,古人對於喪葬儀式的空間布局,並非隨意為之,而是有著深刻的考量,例如,祭品的擺放、親屬的站位,甚至是來賓的入場順序,都與特定的方位息息相關。這些方位安排,不僅是為瞭儀式的順利進行,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象徵意義。這本書讓我得以窺見古代社會對待死亡的態度,以及對逝者的尊重和哀思。
評分不得不說,《新編儀禮圖之方位圖·凶禮捲》是一本令人印象深刻的書籍。最讓我覺得耳目一新的,便是它對“方位圖”的創新應用。我一直覺得,禮儀的精髓在於其形式與精神的統一,而這本書則通過“空間”這個維度,將這種統一性展現在我眼前。尤其是在“凶禮”這個部分,書中對於喪葬過程中方位安排的細緻描繪,讓我對古人的智慧和匠心有瞭更深的理解。我曾以為,方位圖隻是一個簡單的指示,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它更是禮儀背後文化內涵的載體。例如,在描繪靈堂布置時,書中不僅標注瞭祭品擺放的位置,還解釋瞭不同方位所象徵的意義,以及為何要遵循這樣的安排。這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古代的喪葬禮儀,並非簡單的套路,而是承載著對天地、對祖先、對生命的敬畏。關於“凶禮”的詳細解讀,也讓我感受到瞭古人對死亡的嚴肅態度和對逝者的深切哀思。它不僅僅是展現瞭儀式的流程,更是在傳遞一種情感,一種價值觀。
評分讀完《新編儀禮圖之方位圖·凶禮捲》,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時空的對話。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莫過於它對“方位圖”的獨到運用。我一直認為,儀禮的精髓在於其程序和精神,但這本書卻將“空間”這個被忽略的維度,提升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凶禮”的部分,書中通過精確的方位圖,將古代喪葬儀式的空間布局描繪得淋灕盡緻。我曾想象過古時喪葬的場景,但總是模糊不清,而這本書則用一幅幅圖,將那些模糊的輪廓變得清晰、立體。比如,關於靈堂的陳設,書中不僅標示瞭物品的位置,還解釋瞭每個位置所代錶的意義,以及為何要選擇特定的方位。這讓我恍然大悟,原來古人對空間的運用,並非簡單的實用主義,而是承載著豐富的象徵意義和宇宙觀。對於“凶禮”內容的呈現,書中也展現瞭極高的專業度和人文關懷。它並沒有將復雜的禮儀流程簡單化,而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將每一個環節都細緻入微地展現齣來。從請靈、入殮,到祭奠、送葬,每一個步驟都與特定的方位息息相關。這讓我對古代社會處理死亡的方式有瞭全新的認識,也體會到瞭一種超越物質的儀式感和對生命的尊重。
評分《新編儀禮圖之方位圖·凶禮捲》這本書,在我看來,與其說是一本關於禮儀的書,不如說是一部關於古代智慧的百科全書。其“方位圖”的設計,簡直是點睛之筆。我一直對古代的喪葬禮儀感到好奇,但苦於文獻艱澀,難以深入。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彌補瞭這一空白。它通過精美的圖示,將復雜的禮儀流程可視化,讓我能夠直觀地理解那些曾經難以想象的場景。尤其是在“凶禮”這一部分,書中對喪葬過程中空間運用的闡述,更是讓我大開眼界。從靈堂的布置,到祭品的陳列,再到賓客的站位,每一個細節都與特定的方位緊密相連。我曾疑惑,為何古人如此注重方位?這本書給齣瞭答案: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指引,更是對宇宙秩序、社會等級和人倫情感的一種體現。書中對“凶禮”的解讀,也並非流於錶麵,而是深入到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它展現瞭古代社會對死亡的深刻反思,對逝者的尊重,以及對生者精神的慰藉。我常常在閱讀時,仿佛能聽到古代喪禮的鍾聲,感受到那種莊重而肅穆的氛圍。
評分這本《新編儀禮圖之方位圖·凶禮捲》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特彆是對於我這種對傳統文化,尤其是古代喪葬禮儀感到好奇但又無從下手的人來說,簡直是及時雨。翻開第一頁,就被那精美的插圖深深吸引,那種古樸的綫條和嚴謹的布局,瞬間將我帶入瞭那個莊重肅穆的時代。書中關於“方位圖”的闡述,不僅僅是簡單的地理位置標記,更是對整個喪葬過程中空間運用的智慧展現。我一直在思考,為何古人如此重視位置的安排,是齣於風水考量,還是僅僅為瞭流程的便利?這本書對此進行瞭細緻的描繪,從靈堂的朝嚮、棺槨的擺放,到賓客的站位、祭品的陳列,都仿佛有無形的規矩在指引。尤其對“凶禮”這一部分,雖然名字聽起來有些沉重,但其內容的細緻程度卻讓我感到驚嘆。那些關於哀悼期限、服飾的講究、祭祀的種類和順序,以及不同等級親屬在儀式中的具體職責,都描繪得繪聲繪色。我常常想象,在古代,當一場重要的喪禮舉行時,畫麵究竟是怎樣的?人們的錶情,儀式的流程,聲音的迴響,都在這圖文並茂的講解中變得觸手可及。書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像是曆史的迴聲,訴說著先人的智慧和對生命的尊重。對於我這種對細節控來說,這本書的價值簡直無法估量。它不僅是一本關於禮儀的書,更是一扇瞭解古代社會結構、倫理觀念和精神信仰的窗口。我甚至開始嘗試根據書中的描述,在腦海中復現一些場景,這讓我對“慎終追遠”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