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陨落:第一次世界大战简史

欧洲的陨落:第一次世界大战简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著
图书标签: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欧洲历史
  • 战争史
  • 历史
  • 军事史
  • 政治史
  • 20世纪
  • 战争
  • 历史事件
  • 社会变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1370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6929
品牌:博集天卷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角度新颖:略写战争经过,详写战争背景,并力图发掘战争背后的东西,如战争何以爆发,当时的各国领导人在想什么,当时的媒体是如何推波助澜的等等。

  2、立意深远:作者在对20世纪初与现在21世纪初的世界局势做了对比分析,提出了今后如何尽量避免战争的方案。

  3、作者:马克思?加罗是法兰西学院终身院士,既是历史学家,又是散文家和小说家,因此本书文笔优美,已经被翻译成了14种语言,在各国出版。

  4、全新史料:本书涉及众多著名历史人物,包括当时还只是个传令兵的希特勒,后来成为德国“军神”的鲁登道夫、凡尔登战役中被俘的戴高乐、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纪德,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他们在一战时的表现,本书都有所展现体'>马克思?加罗是法兰西学院终身院士,既是历史学家,又是散文家和小说家,因此本书文笔优美,已经被翻译成了14种语言,在各国出版。

  4、全新史料:本书涉及众多著名历史人物,包括当时还只是个传令兵的希特勒,后来成为德国“军神”的鲁登道夫、凡尔登战役中被俘的戴高乐、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纪德,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他们在一战时的表现,本书都有所展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从崭新角度描绘“一战史”的历史著作。与传统的“一战史”著作多着眼于战场上的军事进展不同,本书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战场之外,主要再现了大战爆发前后各国的社会现状、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各国普通人面对战争的反应、当时媒体报道情况,以及这场战争对参战各国的深远影响。

  书中涉及众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包括当时还只是个传令兵的希特勒、凡尔登战役中被俘的戴高乐、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纪德、时任法国总理乔治·克列孟梭等。他们在“一战”时有何表现?本书都有全景性披露


作者简介

  法国历史学家、小说家和散文家。他在历史专业获得学位后,又拿到了文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后担任尼斯大学历史教授。写过80余部小说、传记和回忆录等作品,于2007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会员。作品有《法国大革命》《1940,从绝望到希望》《路易十三的政治家:黎塞留传》《马基雅维利与萨沃纳罗拉》等。迄今为止,他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14种语言,在各国出版。

精彩书评

  这些国家领导人和军队首脑,没有谁企图发动一场全面战争,没有谁料到战争竟会发展到这种地步,他们只是从自己的阵营出发、考虑……战争一旦打响,人们便开始按着自己的政治思维给这段历史上色。

  ——马克思·加罗



  马克斯?加罗把一腔热情都献给了文学、历史和法国,他试图努力恢复我们国家的一个个伟大时刻,他是我们国家的故事、历史和精神的说书人。

  ——法国现任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


  马克思·加罗的语言,仿佛一面镜子,忠实地再现着当时的事件……

  ——《费加罗报》


目录

上篇

序言:1914之前—1914年避无可避的必然命运

卷一:1914年1月~6月28日

第一章:1914年1月~5月

第二章:1914年5月~6月

卷二:1914年6月28日~8月3日

第三章:1914年6月28日~7月15日

第四章:1914年7月16日~8月3日

卷三:1914年8月4日~12月31日

第五章:1914年8月

第六章:1914年7月~11月

第七章:1914年12月

结语:1914年后——世界的命运

下篇

序言:“殊荣祭国殇”

卷一:1914年~1917年

第一章: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第二章:死士何其多!

第三章:疑虑开始蠹蚀信心

第四章:居留幽冥

第五章:俄国、美国:革命,战争

第六章:“我静候美国人驾坦克而来”

第七章:“我们正经历悲情时刻”

卷二:1918年~1920年

第八章:“生死时刻,光明磊落”

第九章:“为正义而战”

第十章:“依我所见,行动至上”

第十一章:勇士献花

第十二章:“挺住,挺住;忍耐,忍耐”

第十三章:“前线需要后方”

第十四章:“胜利取决于我们”

第十五章:“进攻的时刻到了”

第十六章:“任何人都无权再让战士们多流一滴血”

第十七章:继续倾洒鲜血!

第十八章:“骇人时刻、盛大时刻、恢弘时刻”

第十九章:自梅斯至斯特拉斯堡:“解放者万岁!”

第二十章:“和平是个很严重甚至可怖的问题”


精彩书摘

  1914年7月20日,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坐在了沙皇的旁边,这二位一起坐在皇家游艇-亚历山大号尾部。

  自俄国之行的最初时刻起,表面上是政府总理维维亚尼在制定和领导政府政策。而实际上俄国政府则把国家首脑-普恩加莱当做自己的谈话对象。

  即使普恩加莱努力站在维维亚尼一步之后,他用自己话语中的坚定语气使俄国人更坚定自己的立场。

  他非常高兴能够成为法兰西之声。

  他得意地发现,从他们谈话的开始,他就在沙皇尼古拉二世及他的外交部部长萨宗诺夫面前占据主导地位。

  此外,维维亚尼的无能,还有他的烦躁情绪迫使普恩加莱高声谈话,主导着谈话,有时还打断沙皇的话。

  “我很肯定,”大使巴莱洛格这样吐露道,“在所有穿着华贵的达官显贵中,许多人都认为:这正是一名独裁者说话应有的方式。”

  至于维维亚尼,“他低声抱怨、咕哝着,咒骂着,以至于大家都注意到他这一点,”普恩加莱如是记录。

  巴莱洛格试图让他冷静下来,不过却是徒劳。

  沙皇非常专注地听着普恩加莱的话语,然而很快他看上去就筋疲力尽了,尽管他不过才46岁。

  但是,他似乎被“命中注定”所折磨,听任自己屈服于神的意志。

  大使向普恩加莱解释这点时,补充说俄国皇太子阿列克谢患了血友病,俄国皇后亚历山德拉,也就是德国公主阿历克丝·海伦·露薏丝·贝娅特丽丝听信于“占星师”拉斯普京,后者断言自己能够在神的帮助下治愈皇太子。

  尼古拉二世身边的人被外交部部长萨宗诺夫所掌控。萨宗诺夫生活在惶惶不安之中。他是1911年被刺杀而亡的首相斯托雷平的岳父。

  1905年的回忆笼罩在俄国宫廷,那一年俄国与日本的战争失败,还经历了国内革命的地震。

  与法国的结盟成为俄国外交政策的拱顶石,普恩加莱保证双方相互结盟是实实在在的。

  7月21日,在与尼古拉二世面对面的觥筹交错间,普恩加莱高声说出他对这个立场的肯定。

  这使得战争支持者们异常兴奋,他们中有许多都是皇室宫廷中的要员。

  沙皇叔叔的妻子,女爵安娜斯塔西,在7月20日沙皇举行的晚宴中正坐在法国大使巴莱洛格的身边。她对大使宣称:“战争即将要爆发了……奥地利不会再剩下什么了,你们也能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了。我们的军队将在柏林会师。德国将被毁灭。”

  那四天俄方同普恩加莱和维维亚尼见面的情况就是如此。

  7月21日,他们穿过圣彼得堡市。然而,他们忽略了让整个城市陷入瘫痪状态的大罢工行动。地形学家、有轨电车司机立起了路障,使得城市的全部街区都被隔离开来。哥萨克骑兵在街上冲锋,成功地让示威者远离政府队伍。

  工人抢走了三色旗,要将它们撕碎,他们要将这做成红色的旗帜!

  普恩加莱和维维亚尼并没有见到这样的俄国。

  7月21日,在由法国大使馆举办的,于圣彼得堡开展的诸国大使接见会时,普恩加莱仿佛受到他与沙皇和俄国众大臣谈话时所享受到的主导地位激发,他对奥匈帝国大使弗雷德·扎帕利伯爵说了如下一番话,警告奥匈帝国不要对塞尔维亚采取一种侵略性的政策:

  “塞尔维亚在俄国人民中,拥有一些非常热血的朋友。而俄国呢,它有一个盟友,那就是法国。有什么难题能让塞尔维亚害怕呢!……”

  普恩加莱坚定地表达出,他作为国家首脑对自己力量的确信。他参加了7月22日在红村进行的十分壮观的军队阅兵式,这让他确信法国无懈可击。俄国能在德国边境部署近一百万兵力!

  身着白制服的步兵,头转向主席台,他们给人一种刀枪不入的印象,浩浩荡荡的骑在马上的炮兵队列亦如是。这正是“俄国压路机”,它已准备好出发前行。军队在经过沙皇面前时,大声喊道:“我们非常高兴能为尊敬的陛下服务!”军乐队演奏着《法国洛林进行曲》和《桑布尔与默兹进行曲》。法国记者都兴奋不已。他们忘了1905年俄国的战败。唯有《人道报》的通讯员对他所听到的“这些揭示了一种封建时期才有的精神面貌的奴颜卑膝的顺从话语”感到气愤。俄国人因普恩加莱的决心而深感安心。他们有种感觉,“历史性的日子、神圣的日子”临近了。

  7月23日晚上,普恩加莱在“法兰西”号进行接见会时所作的演讲,也就是共和国总统俄国之行的最后几个小时里的那场演说,坚定了俄国人的这种信念。

  那晚的暴风雨,如注的雨水不能抹去普恩加莱所说的话语。这位总统逐字逐句地强调道:“将两国联合在一起的协约牢不可破。对于每天出现的各种问题……总能达成一致,并将继续达成一致……两个国家有相同的,在力量、荣誉和尊严上的和平的标准。”

  是事先商定好的演说词?一些外交官这样认为。

  不过,他是以强有力的口气在“法兰西”号装甲舰上说出的话。在这个时刻,已有传言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了最后通牒,这样使得战争的威胁再度出现。人们曾以为已经摆脱战争。而战争却突然强势地徘徊在附近。

  7月23日的夜晚,“法兰西”号松了它的缆绳,离开了喀琅施塔得。它驶向瑞典。普恩加莱计划于7月25日到达斯德哥尔摩。

  7月23日,《人道报》发表了一篇饶勒斯的文章。这篇文章的摘录被通过无线电报发给了普恩加莱。

  “四处几乎都在开展着革命运动,”社会主义评议委员会委员如是写道……“如果沙皇引起欧洲战争或放任欧洲战争的发生,那就是非常不谨慎的行为。”对于奥匈帝国而言,也是一样的道理。

  “在所有压迫和特权制度统治下,土壤都被侵蚀,”饶勒斯继续道,“如果战争的震荡发生了,那时一定会有崩塌、塌陷。”

  7月23日,当奥地利人确定“法兰西”号起航后,便将最后通牒传达给了贝尔格莱德。

  维也纳要求四十八小时内,必须向它传达有利的回复,也就是7月25日周六18时。

  战争抓伤、撕碎了和平的大门,现出了它的獠牙。

  在1914年7月24日周五的拂晓,暗淡的日光同被装甲舰“法兰西”号船头破开的灰色的海混淆在一起;浪花拍打着舰艇的甲板,普恩加莱、维维亚尼和外交官马士里在甲板上踱来踱去。

  “法兰西”号的舰长交给普恩加莱一份无线电报。而海底电报则带来了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最后通牒的内容。奥匈帝国在德国的同意下,趁着确保“法兰西”号已在海面上时,奥匈帝国才向贝尔格莱德发出了这份电报。而此时,法国人再无法同俄国人进行商榷。

  这恰是奥匈帝国想要粉碎塞尔维亚的证明。最后通牒全文的暴力条款也论证了这点。不过奥匈帝国和德国还是对俄国与法国的反应有所担忧的。他们是否希望,人们又能否将冲突限制在局部范围内?普恩加莱,头向前倾,双手背在身后,迅速向维维亚尼和马士里瞥了几眼,重复着:“在最后通牒的要求中,对塞尔维亚来说有一部分是难以接受的。俄国将会采取怎样的行动呢?奥地利又会做些什么呢?”

  马士里建议向奥匈帝国要求给予贝尔格莱德一个额外的延期。维维亚尼补充说,还必须进行一次国际会议,恳请英国进行调停。这三人草拟了一份稿子,通过海底电报向不同国家的首都发去。然而,俄国部长会议早已研究过发给塞尔维亚最后通牒的内容,并宣称:

  “为了俄国的荣誉、俄国的尊严还有俄国的历史使命,如果俄国想要保有它在欧洲的地位,它就必须要支持塞尔维亚,而这在必要时,要诉诸战争。”

  在巴黎,报纸出版了奥地利发出的牒文。一时间,焦虑攫住了那些最最明智的知名人士。饶勒斯向所有他遇到的人表明他的忧虑。

  “气氛极端地沉重”,他这么说,最后通牒的牒文令他惴惴不安。

  “它似乎盘算好了,要彻底羞辱塞尔维亚人,或是将塞尔维亚粉碎……人们可以想想,奥地利的神职人员和军国主义者的反应。人们思忖这些人是否不期待战争,不致力于让战争变为可能。这实在是罪行中最最可怖的一种。”

  1914年7月24日周五,战争扼住了欧洲的喉头,也扼住了饶勒斯的喉咙。在巴黎,舆论继续牵挂着卡约夫人的案件审理,卡约部长老练的辩护,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他利用证人陈述扭转了陪审团的意见,并因此他的妻子被宣告无罪。不过,所有的旁观者都知道1914年6月28日在萨拉热窝点燃的导火索已经十分靠近火药桶了。

  7月25日周六是一个“灾难性的、令人焦虑的一天”。

  普恩加莱和维维亚尼下船到了斯德歌尔摩。他们在自省中,参加完一个国家的外交礼仪接待活动,离开去参加另一个国家的访问接待活动。

  他们是否还要按照原先计划的步骤,继续他们去丹麦和挪威的行程。又或者,他们是否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法国?

  ……



《帝国挽歌:十九世纪欧洲的权力博弈与文明转型》 内容提要 本书以宏大的叙事视角和扎实的史料考证,深入剖析了自拿破仑战争结束(1815年)至二十世纪初的欧洲历史。这不是一部关于具体某场冲突的编年史,而是聚焦于十九世纪这个“欧洲的黄金时代”如何孕育出深刻的结构性矛盾,并最终走向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纪元。 我们将从维也纳会议的“旧秩序”开始,探究梅特涅体系如何在看似稳定的表象下,被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早期社会主义思潮不断侵蚀。重点考察了法国的多次革命与复辟,普鲁士的崛起,以及意大利和德意志的统一进程,这些事件如何重新划分了欧洲的权力版图,挑战了既有的帝国平衡。 本书的第三部分着力于技术革命、工业化对社会结构的重塑。蒸汽、钢铁和铁路如何重塑了人类的时间观和空间感?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如何催生了新的阶级冲突与社会福利国家的萌芽?我们将分析俾斯麦的社会立法与英国的工会运动,展现现代社会治理模式的艰难探索。 随后,我们将深入分析“漫长的和平”背后的张力。帝国主义的扩张不再仅仅是殖民掠夺,更成为欧洲列强内部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支撑。从柏林会议到巴尔干的火药桶,本书细致描绘了列强间复杂的军事同盟体系、军备竞赛的螺旋式升级,以及外交政策中日益增长的非理性因素。我们尤其关注文化领域,解析浪漫主义的衰退与现实主义的兴起,以及科学实证主义如何动摇了传统的信仰体系,为新思想的激进传播提供了土壤。 本书旨在揭示,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尽管在科技、经济和艺术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但其内在的结构性失衡——民族间的猜疑、阶级间的对立、意识形态的尖锐化——已经如同精密的钟表,正在不可逆转地向着一个未知的断裂点运行。我们关注的是那些宏观的力量,塑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并间接决定了后续历史的走向。 --- 第一章:维也纳的幽灵与新旧交替(1815-1830) 拿破仑的失败并未带来真正的和平,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权力再平衡”。我们审视以梅特涅为代表的保守主义如何试图“冻结”历史,通过神圣同盟和欧洲协调机制,镇压一切自由的萌芽。然而,波旁王朝的复辟在法国引发的只是暂时的休止符。本章详述了西班牙的自由主义革命、希腊的独立战争,以及沙皇俄国对欧洲秩序的潜在威胁,展示了民族自决的种子如何在神圣同盟的铁幕下生根发芽。 第二章:工业的引擎与社会的转型 十九世纪中叶的欧洲是蒸汽与煤炭的世界。本章侧重于技术进步如何成为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基石。我们对比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熟路径与德意志邦国和奥匈帝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滞后与追赶策略。社会层面,资本的集中催生了新的城市景观、贫富差距的极端化,以及工人阶级的形成。对早期工会组织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探讨,揭示了欧洲社会内部要求进行根本性结构改革的压力。 第三章:民族的塑造与国家的构建 本章是关于“何为民族”与“如何建国”的复杂过程。详细分析了法国七月王朝的摇摆不定,以及1848年革命的“春天”如何在东西欧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我们重点解析了意大利的复兴运动(Risorgimento)如何依赖于外交手腕和军事冒险;更重要的是,剖析了俾斯麦如何通过“铁血政策”,利用战争而非议会辩论,完成了德意志的非奥斯陆式统一。这些统一不仅重塑了中欧的地理,更奠定了未来大国冲突的基础。 第四章:两极的对峙:欧洲体系的再平衡(1871-1890) 德意志帝国的诞生,标志着欧洲权力中心的彻底转移。俾斯麦的“大陆体系”——复杂的联盟网络、对法国的孤立、对英国的谨慎——成为维持欧洲脆弱平衡的关键。本章细致梳理了三国同盟与法俄同盟的酝酿过程,分析了这些联盟如何从维护和平的工具,逐渐演变为锁定冲突的框架。同时,我们探讨了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衰弱,以及沙皇俄国对黑海和君士坦丁堡的持续野心,如何为未来的危机埋下伏笔。 第五章:扩张的逻辑:帝国主义与全球竞争 十九世纪末,欧洲的目光投向了海外,但殖民扩张不再仅仅是经济行为,更是大国地位的象征。本章研究了“新帝国主义”的驱动力,分析了非洲的瓜分如何加剧了欧洲列强间的摩擦,特别是英德之间的海军竞赛。我们审视了非理性民族主义在文化宣传中的作用,解析了贵族精英如何利用海外胜利来转移国内的社会矛盾。 第六章:文明的阴影:思想与文化的转向 在技术和政治剧变的背景下,欧洲的哲学与艺术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祛魅”。本章关注尼采哲学对传统道德的批判,达尔文主义的扩散对宗教权威的冲击,以及象征主义和早期现代主义艺术对既有美学观念的颠覆。这种内在的精神危机,与外部的权力竞争交织,形成了一种昂扬而又充满焦虑的时代情绪。 第七章:走向未知:体系的僵化与偶然性 本书的收尾部分聚焦于二十世纪初的最后十年。随着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取代了俾斯麦的审慎,欧洲外交进入了一个高度僵化且对危机反应失调的阶段。我们分析了摩洛哥危机、波斯尼亚危机等局部冲突如何不断测试同盟体系的韧性,以及军事计划的僵硬性(如施里芬计划)如何使得局势一旦启动便难以人为停止。本书强调,这是一个由系统性结构压力、意识形态狂热和一系列关键人物的误判共同作用下的时代,欧洲的体系已无法自我修正,为其后续的悲剧性命运铺设了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文字功力令人印象深刻,它成功地避开了枯燥的史料堆砌,转而采用了一种近乎文学散文的笔调来描绘历史的进程。尤其是对战争爆发前夕欧洲贵族阶层那种“镀金的空虚感”的刻画,简直是入木三分。那种繁复的礼仪、过时的荣誉感与即将到来的工业化屠杀之间的巨大反差,被作者用一种近乎冷峻的幽默感表达了出来。仿佛透过作者的笔触,我能闻到维也纳咖啡馆里混合着香烟和绝望的气息。它没有去歌颂或谴责,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观察角度,冷静地解剖了那个时代的“体面”是如何成为自我毁灭的最后一道防线。书中对于外交辞令中那些潜藏的、无法言明的焦虑的捕捉,非常精妙。那种“一切都好,但我们知道一切都完了”的氛围,被营造得极其到位,让读者在赞叹其文字美感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无力感。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是极具匠心的,它似乎并不遵循严格的时间线索,而是像一首交响乐,将不同的主题和地域的碎片化的叙事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多声部的合唱。我特别欣赏它对于“边缘”视角的重视。它不仅仅关注巴黎、柏林或伦敦,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常常被忽略的东欧和巴尔干半岛的角落,探讨了民族主义在这些“未完成的现代性”中是如何被激化和扭曲的。这种多中心化的叙事策略,有效地打破了西欧中心论的历史偏见。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看似零散的逸闻和细节时,总能将其精准地嵌入到更大的历史结构中去,使得每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都充满了必然的张力。读完后,我对那段历史的认知不再是单一的、线性的叙事,而是一个由无数相互缠绕的、充满内在矛盾的局部真相构成的复杂整体。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纠缠于传统历史叙事中那些耳熟能详的政治阴谋或军事战略的细节,而是将焦点放在了宏观的社会文化变迁之上。作者似乎更关心的是,在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宏大事件背后,普通人的生活是如何被重塑的。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技术进步与社会心理之间复杂互动的探讨。比如,现代工业化带来的那种“加速感”是如何在战前就已经悄悄改变了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基本认知,使得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在心理上似乎变得“可以接受”甚至“令人兴奋”。这种从文化肌理深处去挖掘冲突根源的尝试,远远超出了教科书式的编年史。它让人感觉历史不是一堆冰冷的日期和条约,而是一场由无数复杂人性力量共同推动的、带有深刻悲剧色彩的集体幻觉的破灭。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又有哪些“看不见的加速器”正在悄悄地重塑我们的集体意识。这种反思的力量,使得这本书远比一般的历史读物更具现实意义。

评分

这本书最让人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不可避免性”的质疑。它并没有将那场灾难描绘成一个由既定命运推动的结果,而是细致地展示了无数个“本可以不同”的关键节点。作者似乎在努力地剥离历史的“宿命感”,转而强调人类选择的偶然性和伦理责任的沉重。特别是关于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的部分,展示了在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时代,媒体是如何被巧妙地利用,将恐惧和狂热植入公众心智的。这种对“认知战”的早期形态的分析,与当今的信息环境形成了令人不安的对照。它提醒我们,历史的巨变往往不是由少数几个超级英雄或恶棍决定的,而是由成千上万个体在信息迷雾中做出的“集体性误判”共同铸就的。这种对决策过程的深入剖析,使得全书弥漫着一种对人类理性局限性的深刻洞察。

评分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广博性令人惊叹,但它最成功之处在于其高度的综合能力,将政治、经济、艺术、哲学等多个维度熔于一炉,形成了一种整体的历史观。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不经意间穿插的哲学思考,比如对于“进步”概念在那个时代所经历的幻灭与重构的探讨。在经历了长达四年的残酷消耗后,欧洲人对启蒙运动以来的所有核心价值观都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而这本书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精神上的“大溃败”。它不只是在记录事件,更是在记录一个时代精神的瓦解过程。它展现了战争如何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对一个文明赖以生存的信念系统的无情审判。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迫使读者走出对战争场面的关注,去审视那场灾难如何从思想的源头就开始了酝酿。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

物流按时间送到。书很好。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屯书待看屯书待看屯书待看屯书待看

评分

挺不错的,推荐一下吧,值得再买!!!!

评分

赶上京东大促销,囤起来慢慢看!支持@支持发福利!

评分

很好 ,值得推荐

评分

书很好,包装精美。物流很快。

评分

看上去不错的书,拿来凑单正合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