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研究者。
2:精装版,装帧精美,简体字横版排版,适合收藏。
《东北史纲》是傅斯年在“九一八”事变后心焦如焚的情绪下赶出来的作品,主要是为了说服国联李顿调查团东北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此书大概旨在根据史书之记载证明东北属于中国,以驳斥日人“汉蒙在历史上非支那领土”之谬论。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他所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影响深远。
告白
卷首?引语
论本书用“东北”一名词不用“满洲”一名词之义
第一卷?古代之东北(自最初期至隋前)
第一章?渤海岸及其联属内地上文化之黎明
第一节?东北与中国北部在远古为同种
第二节?肃慎——挹娄——女真
第三节?朱蒙天女玄鸟诸神话
第四节?殷商与东北
第二章?燕秦汉与东北
第三章?两汉魏晋之东北郡县
汉至隋东北诸郡县沿革表
辽东属国?昌黎郡
玄菟郡
乐浪郡
带方郡
第四章?两汉魏晋之东北属部
上?史料
一?夫余
二?挹娄(肃慎)
三?高句骊?句骊
四?东沃沮?北沃沮?勿吉别附挹娄下
五?
六?三韩
下?分解
甲?地望
乙?族类
文化
诸部之推迁
民族之认识
第五章?汉晋间东北之大事
第一节?曹操征乌桓?据《后汉书?魏志通鉴》
第二节?公孙氏据辽东
第三节?毌丘俭平高句骊
第四节?慕容廆创业辽西
告白
一、本书共分五卷,外附彩色地图若干幅。兹因便于读者起见,每卷分别出版,待五卷出完,地图印就后,即不分售。
二、本书五卷之标目如次:(一)古代之东北(傅斯年);(二)隋至元末之东北(方壮猷);(三)明清之东北(徐中舒);(四)清代东北之官制及移民(萧一山);(五)东北之外交(蒋廷黻)。
三、本书目录、例言、序等,均待第五卷出版时附入。
四、本书文稿及图稿均已写定,预计二十一年年尾出齐,惟印刷事件,非吾等所能管理,如小有延期,读者谅之!
卷首?引语
中国之有东北问题数十年矣。欧战以前,日俄角逐,而我为鱼肉。俄国革命以后,在北京成立《中俄协定》,俄事变一面目,而日人之侵暴愈张。所谓“大陆政策”,“满蒙生命线”者,皆向我施其露骨的进攻之口号,而国人之酣梦如故也。民国二十年九月十八日,遂有沈阳之变。吾国愈求诉之于公道及世界公论,暴邻之凶焰愈无忌,战嫩江,取锦州,李义山诗所谓“太息先朝玄菟郡,积骸伏莽阵云深”之景象,扩充至数万方里之国土。今东寇更肆虐于上海,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奋起御敌,世界观瞻为之一变。国人不尽无耻之人,中国即非必亡之国!然而前途之斗争无限,知识之需要实殷,持东北事以问国人,每多不知其蕴,岂仅斯文之寡陋,亦大有系于国事者焉。吾等明知东北史事所关系于现局者远不逮经济政治之什一,然吾等皆仅有兴会于史学之人,亦但求尽其所能而已。己所不能,人其舍诸?此吾等写此编之第一动机也。
日本人近以“满蒙在历史上非支那领土”一种妄说鼓吹当世。此等“指鹿为马”之言,本不值一辨,然日人竟以此为其向东北侵略之一理由,则亦不得不辨。退一步言之,东三省是否中国,本不以历史为其根据。所谓某地是否为某国者,原有两种条件,其一、依国法及国际公法之意义所规定,或以承袭,或以割让,通之于本国之法令,见之于国际之约章。依此意义,东北之为中国,在一切法律的意义及事实上,与河北或广东之为中国领土无殊也。即日人与俄人订其《波次茅斯条约》,涉及中国者,亦须明定其必得中国许可然后有效也。其二、依民族自决之义,必其地之人民多数不与其所属之国同族,然后始可成为抗争之论。今吾国人在东北三省者三千万,日本人不满二十万,其中大多数在租借地及南满铁道区,其在中国统治之若干万方里中仅数千人!如许东北人民自决者,当直将作祸之日本人逐出境外而已。有此二事,东北之为中国,其意义正如日月经天者尔!历史之谈,本不相干。然而即就历史以论,渤海三面皆是中土文化发祥地,辽东一带,永为中国之郡县,白山黑水久为中国之藩封,永乐奠定东北,直括今俄领东海滨阿穆尔省,满洲本大明之臣仆,原在职贡之域,亦即属国之人。就此二三千年之历史看,东北之为中国,与江苏或福建之为中国又无二致也。今不得已辨此本用不着辨者,此吾等写此编之第二动机也。
本编所用材料,在前代者以正史及通鉴为宗,近年吾国学人所考辑者,亦颇引用。关于明清两代者,新发见之材料颇多,持以实证,当感兴会。日本学人近于东北史地之致力颇有功绩,今亦引其吾人得见而可信者,借以循是非不以国界为限之义,且以见日本治历史者,如公实立言,亦只能将东北史作为中国学之一部研究之,亦不能不承认东北史事为中国史事之一部,其地或为中国郡县,或为中国藩封,且东北在历史上永远与日本找不出关系也。史学家如不能名白以黑,指鹿为马,则亦不能谓东北在历史上不是中国矣!
这本《东北史纲》的作者傅斯年,光是听这名字,就让人肃然起敬。我本是个对历史研究涉猎不深的普通读者,但一翻开这本书的目录,就被那种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性给镇住了。他老人家讲东北历史,绝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充满了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读完第一部分,我就觉得,他对东北地区自古以来的民族融合、政权更迭的脉络梳理得太清晰了。特别是他探讨辽金元三代在东北的统治策略时,引用的史料之详实,论证之精辟,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我记得有一段,他分析金朝早期在边疆地区的军事部署和后勤保障体系,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仿佛能让人看到当年铁骑奔腾的景象。这哪里是简单的历史书,简直就是一部关于边疆治理的教科书。我特别喜欢他那种批判性的思维,不盲从前人定论,敢于从新的角度去解读那些被历史尘封的细节,这种治学态度,是当下很多历史著作中罕见的。
评分对于一个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当代读者而言,读这样一部分量十足的著作,无疑是一种挑战,但绝对是值得的投入。这本书的篇幅和深度,要求读者必须沉下心来,像对待一位智者对话一样去细细品味。我个人最喜欢它的一个地方是其注释和引文的规范性,虽然我没有能力去逐一核对每一条史料出处,但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本身就给予了读者极大的信赖感。它不是那种轻松的读物,你不能指望一口气读完,而是需要反复咀嚼、时时回味。每读完一章,我都会合上书本,在脑海中重新构建当时的社会图景,这种主动思考的过程,远比被动接受信息更有收获。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耐心、更会给予丰厚回报的史学巨著,它改变了我对东北地区历史的既有认知,拓宽了我对中国历史研究范畴的理解。
评分我向来对宏大叙事型的历史作品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觉得容易流于空泛,缺乏对个体命运的关照。然而,这本书在宏观把握全局的同时,对一些关键历史人物的刻画也相当到位。傅斯年笔下的那些东北地区的封疆大吏、乃至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都不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有着复杂动机和鲜明个性的“人”。他不会一味地褒扬或贬低,而是力图还原他们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和他们所做的选择的必然性。我尤其欣赏他对清朝前期“圈地”政策的深入剖析,他不仅指出了政策的社会后果,更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权力逻辑和文化冲突。这种不带偏见的、近乎冷峻的分析,让读者能够更清醒地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好人”或“坏人”的标签。读完这部分内容,我对于如何评价历史上的争议人物,也有了更成熟的思考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含量毋庸置疑,但更让我佩服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史学家的情怀和担当。傅斯年在论述中,反复强调东北地区在中国历史版图中的战略地位,以及其独特的文化张力。他似乎在用历史的笔墨,为现代人“认识东北”提供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色。我读到他关于近代以来东北地区在近代化进程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时,深感震撼。那种对国家命运的忧思,透过历史的字里行间,依然能够强烈地感染到现在的读者。这种将地方史上升到国家史、民族史高度的写作手法,让这本书的视野远超一般的区域史研究,它探讨的实际上是“何为中国”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对于任何关心中国历史和地缘政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这书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怕它会像很多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充满拗口的专业术语。但出乎意料的是,傅斯年的文笔,虽然立意高远,但叙事时却有着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和画面感。他写到早期关内汉人向东北的迁徙,那种筚路蓝缕的艰辛,被他描述得极富感染力,让人不禁为那些先驱者掬一把同情之泪。而且,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不是简单的年代线性叙事,而是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穿插进行,使得东北历史的立体感一下子就出来了。比如,他在专门的章节讨论东北地区的物产和贸易往来时,那些关于人参、皮毛、木材的记载,简直比看地理志还要生动。我感觉自己像是跟随一个博学的向导,在历史的迷宫中穿行,每转一个弯,都有新的风景和惊喜。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史实的堆砌,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北方边疆历史的独特视角。
评分品相不错
评分特别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的一本书可以增长很多知识特别喜欢喜欢好
评分对书的占有欲无药可医,屯书不封顶!
评分刚刚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好!!!!!!
评分很好很好...
评分傅斯年先生的大作,值得一读,京东果然是良心。
评分对书的占有欲无药可医,屯书不封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