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宪帝制外交

洪宪帝制外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启华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政治
  • 外交
  • 清史
  • 晚清
  • 革命
  • 君主立宪
  • 袁世凯
  • 政治制度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045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285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0
字数:3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英国对袁世凯意图称帝持何种态度?
  洪宪帝制运动时期中日关系为何恶化?
  袁世凯如何以协约国列强承认帝制作为中国参加一战的条件?
  洪宪帝制运动期间英国和日本如何争夺对东亚的主导权?
  日本为何一定要袁世凯下台?
  ……
  《洪宪帝制外交》参照中、英、日三国外交档案,将中国外交与东亚及全球外交联结,探讨洪宪帝制外交的复杂面相及其影响。

作者简介

  唐启华,1955年生于台湾基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史博士,台湾东海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主要从事民国外交史的研究,著有《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北京政府与国际联盟(1912~1928)》《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英国购买中国军火交涉
第一节 欧战爆发后的东亚局势
第二节 巴克斯军火案
第三节 巴克斯案的后续发展
第四节 梁士诒军火案

第二章 帝制推动时期的外交(1915年7月~10月中旬)
第一节 顾维钧出使与帝制外交
第二节 日本对帝制的态度
第三节 英国对帝制的态度
第四节 帝制正式推动与各国反应

第三章 列强第一次劝告(1915年10月14日~11月11日)
第一节 东京决定干涉
第二节 三国劝告
第三节 北京的答复
第四节 中日延缓帝制交涉

第四章 1915年11月中国参战交涉
第一节 中国参战问题
第二节 英国与法、俄、日政府的咨商
第三节 日本反击
第四节 英日妥协

第五章 列强第二次劝告到云南起事(1915年11月18日~12月24日)
第一节 再提劝告之交涉
第二节 接受推戴与对日妥协
第三节 列强第二次劝告
第四节 中日较劲与云南起事

第六章 护国军起事到延缓登基(1915年12月25日~1916年1月21日)
第一节 护国军对帝制外交之谴责
第二节 登基与承认交涉
第三节 周自齐特使赴日交涉
第四节 日本反袁与暂缓登基

第七章 暂缓登基到袁世凯去世(1916年1月21日~6月6日)
第一节 缓正大位与日本实力干涉
第二节 撤销帝制
第三节 对内收拾与对日妥协
第四节 日本扼杀袁世凯

结论
征引书目
索引

精彩书摘

  《洪宪帝制外交》:
  同时莫理循也介入此事。莫理循虽是袁世凯之政治顾问,在许多重要事件中被咨询,提供国际局势发展的意见,但未得中国人信任,很少发挥重大作用。11月初他向蔡廷干建议中国参战,但对后来的发展完全不清楚,见事情似无进展,错误地猜测朱使未将此建议呈交伦敦。11月中旬他自行游说北京法、俄、比公使馆,说此计划来自中国,并提及朱使不知道的相关财政安排。①比利时政府告诉白厅:中国政府政治顾问说中国对英国及其他协约国做出提议,要求比国政府建议英国同意这个计划。②此事虽经朱使与莫理循及比利时代办沟通后澄清了,但艾斯顿担心:“希望这没有造成伤害,莫理循应该想到如此闯入的必要性;当他发现他对英国使馆没有什么分量时,倾向于让其他公使馆‘看重自己’。”
  同日,朱尔典回复白厅确认北京态度:“中国不会冒着被拒绝的危险,出于自身动机比现在所做的更进一步,或向协约国提出对德决裂的任何建议。但若由协约列强尤其是日本邀请对德断绝关系,我认为中国将毫不迟疑地实行。对华提出劝告不会有把她推向德国的危险。”艾斯顿建议:我们应该向石井暗示实际上确认了中国的同意,并向俄、法政府建议通知日本外务省。
  18日白厅电令驻俄、法大使,秘密紧急通告两国外长日本外相石井提出的问题以及英使的答复,并说德国在华反印度阴谋证据增加,我们不可能停止此事。我们相信中国对德宣战,会让此阴谋以在华引起最少麻烦的方式处理。我建议加上:我有理由相信如果由协约列强,尤其是日本,建议对德国断绝关系,中国会毫不迟疑地实行,给她建议不会有让她倒向德国的危险。训令询问两国外长是否同意。
  俄、法政府的考虑
  18日驻东京俄、法大使访问格林,表示尚未收到政府支持在东京提出建议的训令,法使读了一段法国政府电报云:“中国政治领袖看来亟欲对德决裂以取得政治及物质上的利益,例如承认帝制、参加战后和会、不付赔款借款等,协约国方面也有相当的好处,诸如使用兵工厂、技术工人、军火等,更不用说驱逐德国人、摧毁德国贸易及影响力等。”俄使说几天前接到外交大臣电询他对日本政府可能的态度的看法,但未提及兵工厂计划。他答复:日本签署《伦敦宣言》后,很难公然不与协约国共同行动,她可能不喜欢让中国加入协约国阵营,由此让中国自日本影响与霸权中解放的想法。此建议会让日本陷入不愉快的两难,事实上不合乎她的政策,尤其是军方的对华政策。两位大使都同意把兵工厂计划放在对华提议之首,比反转次序与步骤把宣告对德公然决裂放在首位要好,比较不会在东京引起反对。格林解释石井外相曾表示他个人意欲尽力协助协约国,但是除了内阁态度不明外,此间还有政府任期不确定的弱点,以及政党政客的嫉妒,尤其是关于中国的任何事务。
  ……

前言/序言

  本书探讨1915年6月中日“二十一条”交涉结束,到1916年6月袁世凯去世,约一年间围绕帝制问题的中国外交。严格来说,“洪宪”年号之决定与采用在1915年底,到1916年3月22日撤销,即俗称的83天,但后来一般都称袁世凯的帝制运动为“洪宪帝制”,本书采用约定俗成的说法,以“洪宪帝制外交”指称这一年的中国外交。
  中文学界对洪宪帝制相关历史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然而绝大部分集中于中国内政发展,外交史方面的著作数量不多,而且早有定论,即袁世凯为达到称帝目的而向日本出卖国权;并且欠缺与当时国际政治背景相结合,能与他国观点对话的严谨研究。
  事实上,洪宪帝制之成败与当时的外交关系密不可分,若只从国内因素考察,很难有较全面的理解。1914年夏欧战爆发,波及远东和中国。欧洲列强分裂成两大阵营,集中全力于欧陆争胜,日本乘势夺取远东外交主导权,东亚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而洪宪帝制也与欧战息息相关,诸如英国购械、中国参战、协约及同盟阵营在华竞争、英日争夺东亚主导地位等,都是当时的重要外交背景,与帝制运动的走向与成败密切相关。
  就中国近现代史而言,袁世凯与北洋派一直被视为“革命”的对立面,在历史论述中常遭忽视与贬抑,而袁世凯更是争议极大的历史人物,对他的历史评价,可说是中国近现代史理解的枢纽之一。然而仅由中国内部的视角,很难突破百年来史料与诠释架构的限制。外交史研究讲求使用中外档案与史料,可提供不同的外部视角与多元的叙事脉络,常可大幅度丰富国人的历史理解。关于袁世凯卖国称帝的历史论述
  过去关于洪宪帝制外交的历史论述,受政治宣传影响甚大。袁世凯的历史定位可谓“革命史范式”的脊梁,不少人坚持“袁世凯不可翻案”;而中文学界及英、日文学界关于他的研究成果和对他的评价,差距颇大。
  近年不少国内学者的研究指出袁世凯并不像过去说的那么不堪,对他在戊戌政变前夕的所谓告密,辛亥革命期间的背叛清室、修改逊位诏书窃取政权,民初的北京兵变、宋案、镇压二次革命、停闭国会等劣迹,都有比较公允的重新评价。然而迄今对洪宪帝制一案,尚未能有力地为袁氏辩解。诚如澎湃新闻记者徐萧在《百年回眸:袁世凯的洪宪皇帝之路》一文中所云:“近些年来,论者对于袁世凯无论如何‘平议’、‘翻案’,都不得不承认,袁世凯恢复帝制是他最大的败笔,于己身败名裂、遗恨千古,于国则纷争踵至、细民罹祸。”
晚清风云录:权力、变革与中西交汇下的帝国命运 本书以晚清特定历史时期为经,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为纬,力图勾勒出一幅宏大而细致的帝国末世图景。它并非聚焦于某一单一事件或人物,而是深入探究驱动清帝国走向终结的深层结构性矛盾与外部冲击的复杂互动。 第一部分:旧制坚冰与内生危机 本书开篇首先描摹了乾嘉道中后期,中央集权体制在面对日益加剧的内部压力时所展现出的僵化与脆弱。我们详细考察了官僚体系的“冗、怠、贪”现象如何系统性地侵蚀了国家治理能力。从地方士绅与中央权力关系的微妙演变,到旗八股制度对人才选拔的桎梏,再到财政体系的入不敷出,无不指向一个核心问题:一个建立在传统儒家伦理和农耕基础上的庞大帝国,如何应对人口激增和资源压力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特别地,本书用大量的篇幅剖析了白莲教、天理教等民间秘密结社的兴起,这不是简单的“农民起义”叙事,而是结合了宗族结构、地域认同和宗教信仰的复杂社会心理学研究。我们试图揭示,这些自下而上的动荡,如何不断消耗着中央的精力和资源,使得帝国在面对外部挑战时,已经处于“内虚”状态。 第二部分:天朝秩序的崩塌与“夷务”的冲击 晚清历史的转折点无疑是与西方的碰撞。本书对鸦片战争的描述,着重于清廷内部对于“夷务”认知的错位与摇摆。我们细致梳理了林则徐、琦善等人在与西方打交道过程中的思想轨迹,揭示了传统“天朝上国”观念在坚船利炮面前的心理防线如何一步步被攻破。 随后的数十年,本书深入探讨了“不平等条约体系”如何成为悬在帝国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我们并非简单罗列条约条款,而是分析了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等制度性安排,如何从根本上架空了清政府对国家经济命脉和司法主权的控制。这种“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是如何在内部被不同派系解读为“暂时退让”或“亡国之兆”,从而催生了洋务运动的初衷与局限。 第三部分:自救的尝试:洋务的实践与困境 本书认为,洋务运动是帝国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对既有制度进行的一次“技术性”修补,而非“结构性”革命。我们详细考察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湘淮派官僚集团的崛起。他们的成功,部分源于他们能结合地方资源与西方技术,建立起超越中央控制的军事与工业力量。 然而,本书重点批判性地分析了洋务运动的内在矛盾: 1. “中体西用”的悖论: 无法解决技术引入与传统伦理、政治结构之间的根本冲突。 2. 官督商办的低效: 权力寻租和利益固化,使得新式企业难以真正市场化运作。 3.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再平衡: 新兴的军事与经济力量(如淮军、北洋水师)在维护地方稳定的同时,也挑战了中央的权威,种下了日后权力分散的隐患。 甲午战争的惨败,被视为这一自救路线彻底破产的标志。我们对黄海海战的细节分析,不仅仅关注军事战术,更深入探讨了体制性腐败、物资供应的黑幕,以及朝堂上“主战派”与“主和派”争论背后的权力斗争。 第四部分:社会动荡与思想的激荡 在政治经济动荡的同时,思想界也经历了剧烈的震荡。本书描绘了戊戌变法前夕,康有为、梁启超等士大夫群体如何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转向更激进的政治改革诉求。我们考察了《时务报》等新式传媒在知识分子群体中传播的影响力,以及光绪皇帝与后党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太平天国运动被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结构变迁中考察,它不仅仅是宗教反抗,更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社会秩序重组的尝试,它在短期内极大地削弱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和军事能力,为地方汉族官僚的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第五部分:帝国的黄昏与现代性的挣扎 本书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庚子国变。义和团运动的兴起,被视为底层社会在面对外来势力与内部精英“不作为”时的一种混乱爆发。清廷在“扶义制洋”与“保护使馆”之间的摇摆,暴露了最高权力决策层的极度分裂与无所适从。八国联军的进驻与《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帝国主权退让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随后,清末“新政”的推行,既是列强压力下的被迫改革,也是对既有政治模式的最后挣扎。从废科举到建立新军,从预备立宪到地方自治的试点,这些改革的滞后性、矛盾性,以及未能触及土地和权力核心的实质,最终导致了革命的爆发。 本书旨在通过对晚清数十年间权力结构、社会心态、技术引进和外部压力之间复杂互动的细致剖析,呈现一个在历史巨变面前挣扎、转型失败的庞大帝国的悲剧性命运。它关注的是“为什么会这样”,而非仅仅“发生了什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史学观点上展现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平衡性。它既没有完全倒向传统史学的某种单一论调,也没有盲目追求颠覆性的新颖观点而流于哗众取宠。作者似乎更倾向于搭建一个多维度的观察平台,让读者自行去权衡和判断。我尤其赞赏它处理历史人物评价时的审慎态度——不轻易褒贬,而是将人物放置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进行考察。例如,对于某位核心外交官的决策,书中没有简单地定性为“英明”或“失误”,而是详尽地列举了当时摆在他面前的几套可行方案及其各自的风险点,使得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历史抉择的艰难性。这种“非黑即白”的简单化处理被彻底摒弃,代之以一种更具人性复杂度和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洞察。这对于希望深入理解历史决策逻辑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食粮。

评分

这本书的文献梳理工作量之庞大,简直令人咋舌,但读起来却丝毫没有那种学术堆砌带来的沉闷感。作者显然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去甄别和交叉验证不同来源的资料,这一点从脚注和尾注的详实程度就能窥见一斑。更厉害的是,他成功地将那些厚重的原始材料“翻译”成了流畅且具有时代感的叙事语言。我发现,即便是涉及到非常专业的国际法概念或当时的条约细节,作者也能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或简洁的概括来解释清楚,保证了即便是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书中对几次关键性国际会议的场景还原,仿佛能听到当时各国代表团在会场内外的低语和争辩,那种现场感极强。这说明作者不仅仅是一位历史研究者,更是一位出色的“历史场景再现艺术家”,他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记录,而是生动的、可感知的事件流程。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一点,是它所蕴含的对“大势”的洞察力。很多聚焦于具体事件的书籍往往容易陷入事件本身,而忽略了其背后的时代脉络和结构性变迁。然而,本书在叙述每一次具体的交涉和妥协时,始终保持着对全球格局演变的宏观视野。作者巧妙地将国内政治的动荡与国际环境的压力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相互作用的动态图景。他展示了外部环境是如何一步步挤压着内部的选择空间,以及在资源有限、盟友缺席的困境下,如何进行“最小化损失”的外交博弈。这种上下贯通的分析视角,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具有了深刻的理论厚度,它不仅仅是在描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解释“为什么只能是这样”。这是一种高阶的历史智慧的体现,让人在合卷之后,仍能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保持长久的沉思。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历史厚重的质感,仿佛一上手就能触摸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讲究,字体排版疏朗有致,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视觉呈现上的用心,那些穿插其中的历史图片和地图,清晰度和考据的严谨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它们不仅仅是插图,更是帮助读者构建历史场景的有力工具。比如,某张关于当时各国使馆布局的俯瞰图,精细到连当时的街道走向都能大致描摹出来,这让原本抽象的“外交活动”变得触手可及。而且,作者对史料的引用也十分克制且精准,没有陷入堆砌文书的泥潭,而是挑选了最能说明问题的片段进行展示,使得整本书在学术的严谨性和阅读的流畅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可以说,光是作为案头参考书,它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就已经远超预期了。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受,是作者对“细节的执着”令人敬佩。许多宏大的历史叙事往往会忽略那些微妙的、决定性的瞬间,但这本书却像一个经验老到的侦探,将焦点对准了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博弈。比如,书中关于某次关键性谈判前夕,各方代表团私下会面的频率、宴会上的座位安排乃至菜品选择的深层含义,都有着细致入微的剖析。这些看似琐碎的记述,实则揭示了当时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和权力消长。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如同一部悬疑小说般层层推进,引人入胜;时而又骤然放缓,用一段精炼的文字点出某个关键人物的动机转变。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让那些原本晦涩的外交电报和公文往来,都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我个人认为,正是这种对“微观历史”的挖掘,赋予了本书区别于其他同类著作的独特魅力。

评分

帮朋友下单买的,送货速度快,朋友非常满意

评分

北洋政府的外交也有我们误解的地方

评分

中文学界对洪宪帝制相关历史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然而绝大部分集中于中国内政发展,外交史方面的著作数量不多,而且早有定论,即袁世凯为达到称帝目的而向日本出卖国权;并且欠缺与当时国际政治背景相结合,能与他国观点对话的严谨研究。本文选取外交史这一视角,颇有可观。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印刷、纸质、排版、装订都不错。

评分

搞活动买的,超级划算,囤下来慢慢看,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啊

评分

一如既往的好,我信赖的品牌,我信赖的商品

评分

哈哈哈,又是一波买书季,奈奥比

评分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评分

很好,物流快包装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