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入了2016年8月29日至9月2日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国家ji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培训班上,10位主讲人的讲稿。这些讲稿从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中的学术要求、操作规程、技艺挖掘和整理、文献收集、文稿编辑、成果整理和编目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内容涵盖非遗学、影像人类学、口述史学、文献学、电影学等多个学科,既有理论上的指导,又有实际的操作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资料采集和口述史工作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隶属于国家图书馆,是中国记忆项目的策划和组织实施机构。中国记忆项目是以中国现当代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传统文化为专题,以传统文献体系为依托,系统性、抢救性地进行口述史料、影像文献等新类型文献建设,并以在线发布、在馆阅览、展览、讲座、出版物等形式进行文献服务与推广的项目。多年来,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指导下,中国记忆项目先后开展了“中国年画”“大漆髹饰”“蚕丝织绣”“我们的文字”“我们的英雄”等多个非遗相关专题的文献资源建设,举办了5场非遗主题展览和76场非遗主题讲座,出版了《大漆中的记忆》《丝绸中的记忆》《大漆髹饰传承人口述史》《我们的文字》等出版物。2015年开始,受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委托,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承担了国家ji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规范和操作指南的编写工作,并就该规范和指南的贯彻执行承办了面向全国非遗保护机构的培训。
关于传承人抢救性记录问题 刘魁立
传统手工艺传承人技艺的挖掘和整理 邱春林
我做口述史的实践与体会 定宜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田野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罗红光
影视人类学视野下的非遗实践 庞 涛
用摄影完整记录非遗实践——关于达茂影像 陈小波
如何围绕传承人做好文献收集工作 赵 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操作指南》解析 田 苗
如何做好口述史文稿的编辑工作 宋本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成果整理与编目 廖永霞
本书稿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讲座十讲,从传承人记录问题、技艺的挖掘和整理、文献收集工作等各个方面对非遗传承的记录进行了详细介绍,既有理论上的指导,又有实际的操作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我一直对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事物,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明了其核心内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这几个词汇组合在一起,在我看来,就足以激起我对这本书的强烈兴趣。我好奇的是,“抢救性记录”究竟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它是否深入到每一个传承人的技艺传承过程中,去记录那些最精髓、最容易失传的部分?比如,对于一位传统的木工传承人,书中是否会详细描述他如何选材、如何打磨、如何进行榫卯结构的设计,甚至包括他独创的技法?对于一位民间音乐家,书中是否会记录下那些流传在民间的古老旋律,以及这些旋律背后的故事和情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技艺的表面,而是能够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这项技艺是如何在中国历史的某个时期兴起的?它又为何会在当下面临传承的危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过去与现在,让那些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甚至焕发新的生机。它对我而言,可能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华文明深度和广度的绝佳机会。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紧迫感,“抢救性记录”这四个字,让我立刻意识到,我们正在面临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文化保卫战。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组织它的内容,才能最有效地捕捉到那些正在消逝的文化精髓。它是否采取了一种“以人为本”的叙事方式,将每一个传承人的故事,都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生命历程来呈现?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到传承人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他们与非遗结缘的偶然与必然,以及他们在传承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与坚持。这些故事,想必会比单纯的技艺介绍更加触动人心,也更能让我们理解非遗的真正价值。我想象着,在书中,我能看到那些传承人如何将毕生的心血倾注于一项技艺,如何在默默无闻中守护着一份珍贵。我期待它能够让我感受到,这些非遗不仅仅是古老的技艺,更是活着的历史,是民族的精神烙印。这本书会不会也探讨这些非遗技艺在当代的困境?比如传承的断层、市场的冷遇,或是文化同质化带来的挑战?而这些传承人们,又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寻找突破口,为非遗的延续注入新的活力?我希望它能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每一个非遗传承人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平凡的人生,都有一份对文化的深沉热爱。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探索欲望。我一直认为,文化遗产的魅力,在于它与人类情感的连接,在于它所代表的集体记忆和独特价值。而“代表性传承人”,更是将这种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到个体身上。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描绘这些传承人的形象的。他们是怎样的个体?他们的生活是否充满了艰辛与不易?他们是否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执着与坚守?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他们作为“人”的真实一面,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平凡与伟大。我想象着,在书中,我能看到他们与技艺的“对话”,他们如何将自己的生命与所传承的文化融为一体。同时,“十讲”这个结构,让我对内容的组织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十讲,是按照地域划分?还是按照技艺的类别?亦或是以传承人的身份为线索?我期待它能够呈现出一种逻辑清晰、内容丰富的结构,让我们能够循序渐进地了解不同领域的非遗文化。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知识读物,更可能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文化的价值,重新认识那些默默奉献的传承者们。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有一种探寻宝藏的感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十讲”,这几个字眼组合在一起,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大门。我迫切地想知道,这“十讲”究竟是关于哪些领域、哪些技艺的传承故事?它是否会介绍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非遗项目,比如京剧、苏绣、剪纸?还是会深入挖掘那些鲜为人知,却同样珍贵的民间技艺?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那些传承人“抢救性记录”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对技艺的文字描述,更可能包含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图片、甚至音频视频的线索。我想象着,在书中,我能够看到那些老艺人布满皱纹的手,是如何灵巧地完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听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动人旋律;感受到那些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独特智慧。这本书对我来说,可能是一种关于“时间”与“技艺”的对话。它是否会探讨,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这些古老的技艺是如何被保留下来的?传承人们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我希望它能够让我明白,每一个被记录下来的非遗项目,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都承载着一段重要的历史记忆。它可能是一本让我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书。
评分当我看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十讲》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画面。我想象着,这本书将会带领我走进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山村田野的技艺传承者的世界。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的“十讲”,究竟是如何展开的。它是否是以“讲”为单位,分别介绍一位传承人?还是以一个主题为中心,串联起几位传承人的故事?我期待它能够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视角,既有对技艺本身的细致描绘,也有对传承人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我特别好奇,那些“抢救性记录”究竟记录了哪些内容?是否包含了濒临失传的口述史、古老的制作技法、独特的文化符号,甚至是那些只有在特定场合才能听到的曲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冰冷展品,而是鲜活的、有温度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基因。它是否能够让我了解到,这些传承人在现代社会中,是如何坚守着祖辈的技艺,又是如何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递给下一代的?我期待它能成为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书,让我看到匠人的坚韧,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并引发我对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文化,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是根植于生活的。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是对这种认知的有力证明。我好奇它如何才能将那些根植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通过文字,勾勒出它们各自的色彩与韵味。它是否会带领我们走进那些传承人的生活环境,去感受他们所处的地域文化对技艺形成的影响?例如,一个地处江南的丝绸织造传承人,他的生活环境,他的审美情趣,是否会与一个在高原上制作民族乐器的传承人,有着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这些非遗技艺的“在地性”,让我们明白,它们是如何与特定的地理、气候、民俗风情紧密相连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出,在技艺之外,非遗所承载的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它是否会探讨,这些技艺是如何维系着社群的认同感,如何传承着家族的记忆,又如何塑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看到那些鲜活的文化生命,感受到它们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默默地滋养着我们的民族精神。这本书对我来说,可能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国各地风土人情,体验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绝佳机会。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十讲”,本身就预示着内容的丰富性和重要性。“国家级”这三个字,意味着所记录的对象具有全国性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代表性传承人”则点明了核心人物;“抢救性记录”则透露出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组织这“十讲”的内容的。它是否按照不同的文化领域,比如传统戏剧、民间工艺、传统医药、民俗活动等来划分?或者,它是否以地域为单位,分别介绍不同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和他们的技艺?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我相信,地域文化是孕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土壤。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这些传承人所处的地域环境、风土人情,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他们的技艺发展和传承的。同时,我也对“抢救性记录”的“抢救”二字有着深深的思考。它究竟在“抢救”什么?是濒临失传的技艺?是即将消逝的文化记忆?还是那些在时代变迁中默默坚守的匠人精神?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深入的采访和细致的记录,将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抢救”下来,并以一种生动、感人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并激发我们保护和传承的意识。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初印象,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曲曲悠扬的旋律。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那些抽象的、口传心授的技艺,通过文字的方式,如此具象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它是否用了大量细腻的描写,去刻画传承人在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场景,比如手工匠人指尖飞舞的灵巧,或是戏曲演员眉眼间的万千情感,是否都能在书中找到令人信服的描绘?更重要的是,它能否传递出这些非遗技艺所蕴含的哲学与智慧?我所理解的非遗,不仅仅是技能,更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生活态度。这本书会不会探讨这些技艺背后所承载的价值理念?比如,对自然的敬畏,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或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我期待它能让我明白,为什么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些看似“过时”的技艺,依然能够触动人心,甚至焕发新的光彩。这本书或许能引导我去思考,作为普通读者,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支持这些非遗文化?它会不会提供一些 actionable 的建议,让我们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能够成为传承的参与者?我希望它能成为一本引导我去发现身边美好、去珍视传统、去感受文化魅力的启迪之书。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喧嚣的时代里,有人终于愿意停下脚步,认真倾听那些即将消逝的声音。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历史、技艺和情感的文化遗产充满好奇,但往往只能从零散的报道或博物馆的陈列中窥见一斑。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十讲》这本书,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这些鲜活生命力的大门。它不仅仅是关于那些技艺本身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聚焦于“人”——那些将一生奉献给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们。我迫切地想了解,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他们是如何坚持着这份事业的?他们的日常是怎样的?他们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又抱持着怎样的希望?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挖掘他们背后的故事,比如他们是如何学习技艺的?是否有师徒之间感人至深的情谊?他们对未来的传承是否有忧虑,又有哪些具体的规划?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这些传承人如何将古老的技艺与现代的生活方式相结合,找到新的生命力,而非仅仅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这种“抢救性记录”的意义,在我看来,不仅是对文化的保护,更是对人类创造力和精神力量的致敬。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那些濒危技艺的温度,触摸到传承人心中的脉搏,甚至在字里行间,找到一丝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根源的共鸣。它会像一部流动的纪录片,将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模糊的记忆,重新鲜活起来,让我明白,我们所拥有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珍贵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抢救性记录”,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描述,它背后蕴含的是一种对文化流失的警惕,一种对历史传承的珍视。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抢救”的意义。这意味着,我们所看到的,很可能是一些濒临失传,甚至已经几乎消失的文化瑰宝。那么,这些文化瑰宝究竟是什么?它们曾经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扮演过怎样的角色?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们的衰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背景信息,让我们不仅了解技艺本身,更能理解其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同时,“记录”也意味着,这本书将成为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我好奇它采用了怎样的记录方式?是否是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与传承人进行大量的访谈,搜集整理大量的历史资料?我希望它能以一种客观、严谨的态度,将那些宝贵的文化信息,以一种能够被后人理解和传承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或许能够让我明白,为什么我们如此需要重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不仅仅是过去的遗物,更是我们理解当下,走向未来的重要文化基石。
评分我明明订是十本,却只发来八本,是不是双十一忙晕了,漏发了,请再补两本,谢谢!
评分我明明订是十本,却只发来八本,是不是双十一忙晕了,漏发了,请再补两本,谢谢!
评分我明明订是十本,却只发来八本,是不是双十一忙晕了,漏发了,请再补两本,谢谢!
评分很不错的书 主要做相关项目用
评分我明明订是十本,却只发来八本,是不是双十一忙晕了,漏发了,请再补两本,谢谢!
评分我明明订是十本,却只发来八本,是不是双十一忙晕了,漏发了,请再补两本,谢谢!
评分我明明订是十本,却只发来八本,是不是双十一忙晕了,漏发了,请再补两本,谢谢!
评分我明明订是十本,却只发来八本,是不是双十一忙晕了,漏发了,请再补两本,谢谢!
评分我明明订是十本,却只发来八本,是不是双十一忙晕了,漏发了,请再补两本,谢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