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园艺家沈荫椿经典著作,为研究我国微型盆景发展的历史做了大量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我国第1本微型盆景艺术专著。
盆栽艺术是我国独特的一门园林艺术,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一千八九百年前的东汉。《微型盆栽艺术》主要介绍的微型盆栽是小型盆栽中的另一支流,为当今国际上盛行的盆栽流派之一。掌上盆栽经过近几年来的创新,又发展为精细入微的指上盆栽。由于它的体积微小,造型夸张,线条简练,又充分体现了艺术盆栽的美,点缀室内,更富诗情画意,极具风趣,很适合在窗沿、阳台角隅玩植。
《微型盆栽艺术》介绍了六十余种微型盆栽的品种分类、艺术特点、扦插造型方法、病虫害防治等等,希望对读者了解我国微型盆栽艺术以及在盆栽种植方面有所受益。
沈荫椿,1934年出生于园艺世家,课余跟随父亲学习园艺。他的父亲沈渊如先生是艺兰专家,被称为“江南兰王”,曾两次受到朱德同志接见,并互赠兰花。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以及自身长年累月的实践中,沈荫椿渐渐成长为一名园艺专家,在继承其父栽培、管理、造型等技艺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上世纪50年代起,沈氏先后在《文化与生活》《新华日报》《常州报》《无锡报》上刊载微型盆栽介绍性文字,并于1981年集结为《微型盆栽艺术》并出版,后陆续出版了《杜鹃花》《兰花》等专著。沈荫椿先生1984年定居美国,他钻研花木,融贯中西,遍寻名品,1992年在美国出版了《中国盆栽和盆景艺术》,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其他国家。
微型盆景是盆景艺术的中一支奇葩。早在元代,就有高僧韫上人云游四方,将大自然之美景浓缩于方寸之中,故有“些子景”之称。这就是当代微型盆景的鼻祖。30年代,我国园艺家、作家周瘦鹃先生,园艺家沈渊如先生都开始创作、栽培“小品”盆景,苍干虬枝,如诗似画。40年代术,沈渊如先生之子沈荫椿,追随父亲左右,潜心于微型盆景的研究,并收藏到清代道光、同治、光绪年间的微型盆钵,为研究我国微型盆景发展的历史做了大量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80年代初,微型盆景艺术家沈荫椿先生所著《微型盆栽艺术》一书出版,成为我国第1本微型盆景艺术专著。
盆栽艺术浅谈
掌上盆栽
苍干虬枝多奇姿——松
叶黛干苍四季青——罗汉松
风姿胜似罗汉松——红豆杉
细叶婆娑色如金——金钱松
苍劲古雅匹敌松——柏
春秋二度看红妆——枫
柔枝缀刺丛——小檗
百岁蟠根长寿路——银杏
霜叶分外姣——红叶李
柔姿若杨柳——柽柳
怪异古拙最堪玩——榆
桩姿奇趣多——雀梅
羽叶纷披显清秀——合欢
青干碧叶生幽静——梧桐
岁寒三友——松、竹、梅
翠筱娟娟满眼鲜——竹
绿条缀嫩黄——迎春
冰姿玉骨饶风韵——梅花
花中神仙——海棠
繁葩含素辉——樱花
叶似榆树花如梅——榆叶梅
素雅脱俗香馥郁——小叶丁香
花繁色鲜妍——郁李
向晨而结见阳而盛——木槿花
浓荫帐里花烂漫——紫薇
绕枝芳意露氆氆——瑞香
早春绝艳——木桃
花中西施——杜鹃
雪里开花到春晚——山茶花
素花灿然丛枝间——六月雪
暮春满枝紫——紫莉花
累累丹珠缀柔枝——枸杞
幽馥暑中寒——栀子花
银树攒碧玉——冬青
坚质比寒松——黄杨
姿态古雅——福建茶
敢与枸骨争风姿——刺桂
干挺枝盖如云树——虎刺
蕊珠如火一时开——果石榴
青条朱实满庭秋——橘
宛若飞檐风铃——胡颓子
凉伞遮金珠——平地木
盆栽赏果妙品——山楂
满枝金秋色——姬林檎
清明时节灼灼其华——寿星桃
绿叶扶疏 圆果鲜丽——天竹
苍翠金黄相映成趣——金橘
古桩新枝玛瑙珠——冬珊瑚
王者之香——兰花
四季苍碧兆吉祥——万年青
瑞气盈浅盆——吉祥草
层出不穷凉意浓——芭蕉
犹有傲霜枝——小菊
匍茎纤毛似狼尾——阴石蕨
翠蔓频添金珠簇——金银花
百尺蔓柔翠——凌霄花
寒藤依然翠羽盖——常春藤
清香远溢竞芳菲——络石
虬蔓纷垂青萝悬——薜荔
霜重蔓遍红——爬山虎
清凉之花——碗莲、姬睡莲
根盘叶茂看愈好——菖蒲
翠叶素苞富清趣——丝兰
疑卷江湖入座来——芦苇
凌波仙子——水仙花
各种盆钵参考样式
出版后记
老实说,我收藏了很多园艺类的书籍,但大多都流于表面,或者过于专业化,让人望而却步。《微型盆栽艺术》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既有足够的专业深度,又不失大众的可读性。它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对“光照与湿度控制的智能模拟”这一部分的探讨。作者不是简单地告诉你“需要多湿润”,而是引入了基于湿度计数据的微调方案,甚至提到了如何利用智能家居系统来辅助监测和调节微气候。这简直是把传统园艺和现代科技无缝对接了!我立刻尝试着根据书中的建议,为我那几盆娇贵的苔藓进行了小范围的半自动化保湿改造,效果立竿见影,它们看起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翠绿饱满。这本书的排版也极其考究,大量的留白和高清的特写镜头,让每一张图片都如同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要动手复制书中的每一个造型。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种植微型盆栽,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我对“细节”和“耐心”的理解,让我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而富有创造力的角落。
评分我是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接触到《微型盆栽艺术》的,说实话,我最开始对“盆栽”这个词有点抗拒,总觉得那是爷爷辈的爱好,有点老气横秋。但这本书的现代感和创意性让我彻底改观。它的大量篇幅放在了“材料的再利用与可持续性”上,这一点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比如,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将废弃的灯泡、碎裂的陶瓷片、甚至是废旧的电路板边缘改造成独特的微景观载体,这完全激发了我“变废为宝”的冲动。我立即动手,用一个淘汰下来的电子元件盒,铺设了细小的火山石和几株耐阴的蕨类植物,效果出奇地好,有一种赛博朋克式的自然感。此外,作者对于“病虫害的绿色防治”也提供了非常实用的、不使用化学药剂的方案,比如用自制的蒜蓉喷雾来驱赶蚜虫,这些小窍门对于家庭种植者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这本书的实用性不在于它教你复杂的造型技巧,而在于它教会你如何以一种更环保、更有趣的方式,与自然建立连接。它真正做到了将艺术性、实用性和社会责任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评分这本《微型盆栽艺术》真是太对我的胃口了!我一直对园艺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偏爱那些精致小巧的物件,总觉得在方寸之间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与美感。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那种淡雅的色彩搭配和构图,简直就是一幅微缩的风景画。翻开内页,我立刻被那些精美的插图和详尽的步骤图所吸引。作者显然对微缩景观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无论是对土壤的选择、植物的搭配,还是容器的挑选,都介绍得极其细致入微。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意境营造”的部分,书中不只是教你如何种植,更重要的是引导你思考如何通过植物的布局、石头的点缀来表达一种特定的情感或场景,比如“山涧的静谧”或者“春日的萌动”。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指导,更像是一次对自然哲学的探讨。我尝试按照书中的指引,用一个旧的茶杯尝试制作我的第一个“桌面小森林”,虽然初次尝试还有些稚嫩,但那种亲手创造出小世界的成就感,是任何大型园艺项目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不仅是工具书,更像是一本艺术鉴赏手册,让我对生活中的美有了更细致的感知。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艺术,并不在于规模的大小,而在于用心去雕琢每一个细节。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种关于“微型”主题的书籍,内容可能会比较单薄,无非就是一些基础的养护知识。然而,《微型盆栽艺术》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想。它展现出一种令人惊讶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光影魔术”的那一章。书中详尽地分析了不同光源(自然光、人工补光)对不同微型植物形态和色彩的影响,甚至探讨了在室内特定位置摆放盆栽如何利用建筑结构的光影来增强立体感和层次感。这简直是为我这种常年待在办公室的“都市农夫”量身定制的秘籍!而且,它还涉及到了对传统日式盆景和欧式苔藓微景观的跨文化比较和融合创新,这一点非常新颖。我记得有一段文字描述了如何利用极细的金属丝和天然矿物沙来模拟远山的雾气缭绕,那种想象力的丰富程度,让我不禁拍案叫绝。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典雅,用词考究,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匠人娓娓道来他的心血结晶。对于希望将园艺提升到“生活美学”层次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远超预期的知识密度和审美高度。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逻辑性极强,层次分明,但又充满了灵动的跳跃感,让我每次翻阅都能找到新的乐趣。我特别喜欢它对“植物性格”的拟人化描述。比如,描述多肉植物的坚韧与内敛,描述空气凤梨的洒脱与独立,这种文学性的笔触,让冰冷的植物知识变得有温度、有故事。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讨论了“时间维度下的微型盆景变化”,它通过对比不同年份的同一盆栽照片,展示了生命力的缓慢积累和形态的自然演变,这让我对“慢生活”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它提醒我,种植微型盆栽需要的不是急功近利,而是长久的陪伴和耐心的观察。书中还附带了一张极详细的“季节性维护时间表”,清晰地标注了春季换盆、夏季遮阴、秋季控水、冬季保温的具体操作指南,这对于我这种记性不太好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这份细致入微的关怀,体现了作者对读者体验的尊重,让复杂的养护过程变得井井有条,让人倍感安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