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食集

好食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梅梅 著
图书标签:
  • 美食
  • 家常菜
  • 食谱
  • 烹饪
  • 烘焙
  • 健康饮食
  • 快手菜
  • 下厨房
  • 美食教程
  • 菜谱大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854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925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联合读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畅销书作家韩梅梅新作。
  2.50多种好食滋味,与它们的记忆。
  3.爱生活的人看了都会微笑,心领神会的私享之书。

内容简介

  白白的大米、嫩绿的蚕豆、红红的樱桃、呛辣的辣椒和令人在中毒之后可以看见想念之人的菌子……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将人与他们的日常食用之物一一铺陈在读者眼前,读来仿佛能闻见大米的香、被辣椒的辣味呛到,为一盘水煮肉片流口水……情深义重在字里行间缓缓渗透出来。
  尽管你消极沉默高傲好胜自负暴躁多疑敏感逆反贪婪自私冷漠自卑多愁固执散漫幼稚唠叨懒惰鲁莽健忘胆小虚荣……只要你爱吃蛋糕,你就坏不到哪里去!
  细细咀嚼一蔬一饭,你值得过更好的日子。

作者简介

  韩梅梅,畅销书作家,出生于1981年。走过很多地方,做过很多事情。我行我素,相信爱情。出版过《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系列,《遇见一些人,流泪》系列,《趁一切还来得及》《永远不要找别人要安全感》等书。

内页插图

目录

1 米
6 蚕豆
11 樱桃
16 辣椒
22 小米辣牛肉
24 菌子
29 杏仁豆腐
35 柿子
38 火锅
47 臭鳜鱼
53 小笼包
57 奥利奥
60 百香果
63 冰粉
69 小锅米线
72 薄荷
78 蜂蜜
84 红油抄手
91 地三鲜
95 水煮肉片
101 竹叶青
104 凤梨酥
108 杏子
113 蕨菜
117 腌笃鲜
121 蛋羹
127 碗蒸羊羔
131 手撕鸡
134 蛋卷
137 荔枝
141 猪油饭
147 油渣
151 花冰
156 山竹
159 石榴
164 羊肉串
168 香椿豆腐
172 泡菜
177 小炒肉
182 酸梅汤
189 桑葚
192 桂花山药
197 藕粉
201 红糖
208 醪糟
212 莲子
215 榴莲
220 马蹄
224 螺蛳粉
229 花生汤
235 核桃
238 薄壳米
242 抓饭
248 秋葵

精彩书摘

  菌子
  每年的四月和七月,我都特别想回家乡去。
  四月,漫山遍野开满了索玛花。
  七月,菌子吃得了。
  充沛的雨水过后,云南人民就要开始一场舌尖的盛宴和冒险了。
  “七八月份的云南人民,总在生死离别之间。”
  街头巷尾,聊的都是菌子:
  “今天又买到点鸡枞和干巴。”
  “这么大朵?安逸哦,赶快拿回去炒嘛,下午就不好吃了。”
  “要得。你中午来不来唻?”
  “我今天有点忙,忙完了再说!——新鲜的海椒要不要?我给你扯点拿过去。”
  “好久不见,老表。”
  “今年又中大招了,二麻,二麻,医院住了两天。”
  “你娃还是注意着点,不要把命出脱了。”
  “晓得,晓得。”
  “我家今天做菌子火锅,你给来吃?”
  “走嘛!怕死不是共产党!”
  捡菌子,这个“捡”字,又轻松,又美好。
  我从小就觉得,能够在山上捡到菌子的人,都是不一般的奇人。反正从小到大,我上山多次,也到处留意观察,一次菌子都没有捡到过。
  夏天,在雨水过后的第二天,太阳一照,菌子就特别多。
  上山拾菌的人一般都知道“菌子窝”在哪里。他们早早上山,去往神秘又熟悉的地方,扯掉用树枝搭建的“伪装”,惊喜地发现又一次能满载而归了。
  核桃菌、青头菌、黑羊肝、白羊肝、干巴菌、牛肝菌、奶浆菌、鸡枞、松茸,一个个新鲜俊俏,根部还沾着泥土,让人垂涎欲滴。拾菌人把它们小心地聚拢,背到市场售卖。
  我们小时候,又肥又大的鸡枞,一大把才卖十块钱。有时候,遇到那种菌伞张开过度,有些破败,或有蚂蚁爬过的,一两块就能买到一大堆,拿回家做菜可以吃到饱。吃不完的,用油炸成鸡枞油,吃面的时候,挑一点来拌着,美得很。
  好的菌子,我们家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用新鲜的青椒和大蒜炒,那味道鲜香脆嫩,爽滑可口。吃在嘴里,简直不能再幸福。
  菌子
  每年的四月和七月,我都特别想回家乡去。
  四月,漫山遍野开满了索玛花。
  七月,菌子吃得了。
  充沛的雨水过后,云南人民就要开始一场舌尖的盛宴和冒险了。
  “七八月份的云南人民,总在生死离别之间。”
  街头巷尾,聊的都是菌子:
  “今天又买到点鸡枞和干巴。”
  “这么大朵?安逸哦,赶快拿回去炒嘛,下午就不好吃了。”
  “要得。你中午来不来唻?”
  “我今天有点忙,忙完了再说!——新鲜的海椒要不要?我给你扯点拿过去。”
  “好久不见,老表。”
  “今年又中大招了,二麻,二麻,医院住了两天。”
  “你娃还是注意着点,不要把命出脱了。”
  “晓得,晓得。”
  “我家今天做菌子火锅,你给来吃?”
  “走嘛!怕死不是共产党!”
  捡菌子,这个“捡”字,又轻松,又美好。
  我从小就觉得,能够在山上捡到菌子的人,都是不一般的奇人。反正从小到大,我上山多次,也到处留意观察,一次菌子都没有捡到过。
  夏天,在雨水过后的第二天,太阳一照,菌子就特别多。
  上山拾菌的人一般都知道“菌子窝”在哪里。他们早早上山,去往神秘又熟悉的地方,扯掉用树枝搭建的“伪装”,惊喜地发现又一次能满载而归了。
  核桃菌、青头菌、黑羊肝、白羊肝、干巴菌、牛肝菌、奶浆菌、鸡枞、松茸,一个个新鲜俊俏,根部还沾着泥土,让人垂涎欲滴。拾菌人把它们小心地聚拢,背到市场售卖。
  我们小时候,又肥又大的鸡枞,一大把才卖十块钱。有时候,遇到那种菌伞张开过度,有些破败,或有蚂蚁爬过的,一两块就能买到一大堆,拿回家做菜可以吃到饱。吃不完的,用油炸成鸡枞油,吃面的时候,挑一点来拌着,美得很。
  好的菌子,我们家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用新鲜的青椒和大蒜炒,那味道鲜香脆嫩,爽滑可口。吃在嘴里,简直不能再幸福。
  还有一种,是当地彝族人的做法,用火烧。把菌子烧熟之后,撕开成条状,再把青椒烧熟,撕开,把它们聚拢放到一个木碗里,放上几颗剥好的蒜粒,再用一根木棒来舂,蒜粒被舂碎,和辣椒、菌子融合在一起,撒点盐,倒入山泉水……这样做出来的菌子,有火烧过的一点点煳焦味,又辣又鲜,吃过一次的人,都不会忘记。
  当然,在云南,菌子还可以炒糊辣椒。炒腊肉、炒火腿、凉拌、炖鸡汤、油炸、做火锅……不管是什么做法,都是很美味的。
  为了安全,菌子除了要买常见、常吃的之外,一定要做熟,熟到透才能放心吃。
  广为流传的“用肉眼辨别,好看的不要吃”,和“多放大蒜,蒜变了颜色不要吃”,这两种说法经过很多次验证,都是不可靠的。
  要记住,丑的菌子,也有可能让人中毒哦。
  头晕,发烧,“看见小人人”的幻觉,是最常见的中毒反应。
  有一次,我们院,有一家人吃菌子,吃着吃着,全家都跑了出来,说厨房里有条怪物。
  还有我舅,有一次吃黄牛肝没煮熟,出现幻觉了,跑出去,见人就喊:“我是一只孔雀你给晓得?”
  前两年看过一个新闻,说一位母亲,因为误食“见手青”,中毒之后,看见了逝去的女儿……此后的每一年夏天,她都会吃很多很多的“见手青”。
  这让人心碎。
  冰粉
  燥热的夏季,热浪滚滚。
  不戴帽子、满头大汗的骑车少年。
  出来买菜的主妇。
  从油腻的饭馆里钻出来,直接暴露在炎炎烈日下的男人。
  他们都奔冰粉摊子而去。
  西昌,满城的冰粉摊子。树荫下,一米见方的保温箱里装着冰块,冰块包围着一个搪瓷盆子,里面装的就是搓好的冰粉。有的冰粉摊会准备两个小凳子,有的没有,客人直接过去,点了站在阴凉处喝。老板会拿出小碗,小心地舀一块出来,然后用勺子轻轻在碗里切打,完整透明的冰粉瞬间裂开成了晶莹通透的碎块。两勺同样冰镇过的、浓浓的红糖汁迎头浇上去,糖水瞬间从碎裂的缝隙呲溜进去,和冰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喝一口,冰凉嫩滑,甜香四溢,身上的燥热马上消除,真是痛快无比!
  我喝了二十多年的冰粉,前几天才第一次在朋友那里看到了冰粉籽果实的照片。一种特别美的植物,果实是如李子大小的小圆球,穿一件轻盈薄脆的外衣,像一个初次穿上芭蕾舞裙的胖丫头。朋友说,钳开外衣以后,里面是比芝麻还小的冰粉籽,做一盆冰粉需要的冰粉籽,要从很多很多这样的果实里提取出来。她还说,现在这种野生植物越来越少,种植的人也不多了,人们都用果冻粉和魔芋粉来代替,做出来的冰粉,像有嚼劲的果冻,再被“别出心裁”地加上花生碎、葡萄干,乃至各种切碎的红绿果脯,东西加得越多,越难喝,那种纯天然的冰粉味,再难寻觅。
  尽管如此,这些年不管去到哪个城市,不管是去吃川菜,还是火锅,只要店里菜单上有“冰粉”,我总是会点的。即便那红糖汁并不香醇,还搭配了切碎的山楂片,但总归,还是有那么一点留存在记忆里的味道的。对于漂泊在外的人来说,不敢奢求完全的原汁原味,有那么一点,也就够了。
  传统正宗的手搓冰粉,制作起来非常麻烦。将细小如针尖的冰粉籽包进纱布里,把纱布扎紧,在装了纯净水的盆里用力揉搓,不一会儿就能看见有细滑的浓浆从纱布里渗透出来。搓一盆冰粉,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很大的力气,到那盆清水变了颜色、变得浓稠,“点”入一些石灰水。传统工艺难,难就难在这个石灰水的量上,多一点,太老,少一点,不凝固,刚才揉搓的功夫就全白费了。
  我20年前在西昌读书的时候,很爱在周末去一条巷子里的冰粉店喝一个老阿姨做的冰粉。这位阿姨每天搓两盆冰粉来卖,完全手工。老阿姨的家乡在雷波县金沙江畔,那里盛产甘蔗,她所用的红糖是亲戚家土灶榨出来的碗糖,香醇,浓郁,原汁原味,用来搭配冰粉,口感绝佳。老阿姨卖的冰粉,五毛钱一碗,对于当时生活费一百元的我来说,也是负担得起的。所以,为了那一碗清凉和甜蜜,走再远的路,我也会去。
  去年,我带着女儿回了一趟西昌,坐车经过那条老街的时候,感到暑热难当,突然想起那家小店,就和司机聊了起来。哪知那司机也熟知那家冰粉店,并告诉我:“店还开着呢。”我惊喜万分,立马改变行程,请他把我们送到那里。
  还是那样一个小小的门头,熟悉的、镶着玻璃的、斑驳的桌子,两盆嫩嘟嘟的冰粉上盖着一块玻璃板,还是那个装红糖的、印着喜鹊的搪瓷杯,系着围裙的老阿姨还在亲力亲为。
  我问老阿姨:“年近70了,为什么不休息呢?”
  老阿姨说:“不能休息,一休息,就浑身不舒服,要生病。”
  屋子里,坐了好多人,又有很多穿校服的孩子蹦跶进来,叽叽喳喳,你拍我打的。还有几位中年人,钻进来,喊一声“谢嬢嬢,要一碗冰粉”,站着喝完,然后把钱放柜上就走了。我身边的条凳上,坐着一位些许发福、有谢顶趋势的男人,他在慢慢地喝。我心想,也许当年,我们也曾在这里相遇过呢,他那会儿可能刚在学校打完篮球,撩起衣服的一角,擦擦汗,就过来了。
  我端起碗,和女儿分享了这一碗甜蜜的食物。
  “好喝吗?”我问她。
  “嗯!”不到两岁的女儿点点头,伸出小手指着玻璃柜台说:“再倒!”
  ……

前言/序言


《好食集》:舌尖上的时光与故事 《好食集》并非仅仅是一本菜谱,它是一本关于食物、关于记忆、关于生活态度的温情之书。它收录的不仅仅是精美的料理,更是烹饪过程中流淌的情感,是餐桌上弥漫的欢声笑语,是那些在食物中沉淀下来的、细微而珍贵的时光片段。翻开它,就像推开一扇扇尘封的门,扉页上跳跃的文字和跃然纸上的图片,将带领读者穿越味蕾的隧道,抵达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场景。 这本书,以一种近乎私人的笔触,描绘了作者与食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始于童年时期,在祖母温暖的厨房里,第一次被香气缭绕,第一次感受到面粉在指尖的温度,第一次品尝到用爱和耐心熬煮出的朴实美味。那些简单的家常菜,虽然没有华丽的摆盘,却承载着最深沉的爱意,成为味蕾深处永恒的印记。《好食集》试图捕捉到的,正是这种最初的、最纯粹的对食物的感悟,那是对生命最原始的滋养,也是对家最真挚的眷恋。 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的脚步遍布大江南北,乃至世界各地。每一次旅行,都伴随着一次味蕾的探索。书中,那些远方的城市,那些异域的风情,都通过一道道具有地方特色的料理被鲜活地呈现出来。从南国热带的鲜甜海味,到北地草原的醇厚牛羊,再到东方古国的精致点心,每一种食物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方水土的故事,记录着一次相遇的惊喜,勾勒出旅途中的点点滴滴。《好食集》将这些异域的味蕾体验,巧妙地融入日常的烹饪之中,让读者在厨房里,也能感受到远方的召唤,品味到世界的广阔。 然而,《好食集》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更深刻地触及了食物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那些与家人朋友围坐一桌的温暖时刻,那些为了庆祝某个重要日子而精心准备的宴席,那些在失意时慰藉心灵的一碗热汤,都与食物息息相关。书中,每一道菜肴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也许是伴侣在生日时为你亲手制作的惊喜,也许是孩子第一次学会帮你准备晚餐的笨拙身影,也许是与老友久别重逢时,共同回忆起的家乡味道。《好食集》将这些情感的碎片,如同串起珍珠一般,串联成一本充满人情味的“食谱”,让读者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活中那些细腻而真挚的情感。 这本书的设计,同样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它并非流水账式的菜谱罗列,而是将每一道菜肴的故事、烹饪技巧、食材选择,乃至作者对于这道菜的独特见解,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文字之间,透露出作者对烹饪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细节的执着。精美的图片,更是将食物的色、香、味、形,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能透过纸页,闻到厨房里飘出的诱人香气,尝到口中曼妙的滋味。这种图文并茂的设计,让阅读《好食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视觉和心灵的享受。 《好食集》所推崇的,并非是繁复昂贵的食材,也不是挑战极限的烹饪技艺。它更关注的是食物的本质,是烹饪的乐趣,是享受用餐的过程。作者倡导的是一种“慢食”的生活态度,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食物的美好,用心去体会烹饪带来的平静与满足。书中,你会看到许多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智慧的菜肴,它们用最寻常的食材,烹饪出最不寻常的风味,教会读者如何从日常的烹饪中发现惊喜,如何用食物来表达爱,如何用美食来治愈心灵。 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邀请函,邀请读者走进厨房,亲手去尝试,去创造,去体验。它鼓励读者打破对烹饪的畏惧,发现自己内心的烹饪天赋。无论是经验丰富的烹饪爱好者,还是初次下厨的新手,都能在《好食集》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灵感。作者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复杂的烹饪步骤化繁为简,同时又不失对细节的强调,让读者在学习烹饪技巧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和成就感。 《好食集》中,许多菜肴的选择,都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作者深谙“不时不食”的道理,将对自然的敬畏,对季节的尊重,融入到食材的选择和菜肴的烹饪之中。春天,有嫩芽初绽的清新;夏天,有瓜果飘香的甘甜;秋天,有稻谷金黄的醇厚;冬天,有暖意融融的慰藉。通过这些顺应时令的菜肴,读者不仅能品尝到最新鲜、最美味的食物,更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此外,《好食集》还是一本关于生活美学的实践指南。它不仅仅教你如何烹饪,更引导你如何去欣赏食物的美,如何去营造温馨的用餐氛围,如何通过食物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书中的一些小贴士,关于餐具的选择,关于摆盘的技巧,关于餐桌上的布置,都能帮助读者将每一次用餐,都变成一次小小的仪式,让生活充满了情调和仪式感。 可以说,《好食集》是一本跨越年龄、跨越地域、跨越文化的书籍。它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着最动人的故事,传递着最真挚的情感。它让你明白,食物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连接人与人、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身与心的桥梁。翻阅《好食集》,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如此美好,原来幸福就藏在那些熟悉的味道里,藏在每一次认真的烹饪中,藏在每一次温暖的分享里。它将引领你,在厨房里,在餐桌上,重新发现生活的意义,重新找回那份久违的纯粹与美好。它是一本让你看了会想笑,想哭,想动手,想与人分享的书,一本值得你珍藏,并反复品读的“好食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好食集》,光听名字就让人觉得充满食欲,仿佛一打开就能闻到诱人的香气,看到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我最近刚好整理了一些旧书,也对这类主题的书籍颇为关注,所以《好食集》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我的视野。我之前也读过不少与美食相关的书籍,有的是菜谱类的,详细记录了每道菜的制作步骤和技巧;有的是美食散文,讲述了作者在旅途中或生活中与食物的奇遇,字里行间充满了情感的温度。还有些是关于食材的科普读物,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种食材的营养价值、产地故事,以及它们的文化渊源。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美食书籍,不仅仅是关于“吃”本身,更承载着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一种连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温暖情感。不知道《好食集》会以怎样的方式来呈现这些内容,是图文并茂,还是以文字为主?是侧重于家常小炒,还是精致的宴席菜肴?是介绍本地特色,还是世界各地的风味?这些都让我充满好奇,期待它能带给我一场味蕾和心灵的双重盛宴。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动人内心深处的情感类读物情有独钟,特别是当它们能够将这份情感与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时,更是能引起我强烈的共鸣。《好食集》这个名字,虽然直接指向了“食物”,但我隐约觉得,它或许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味觉享受上。我更倾向于相信,它可能蕴藏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过往的回忆,以及对当下情感的细腻捕捉。我曾读过一些散文集,其中作者往往通过描写一道家常菜,勾勒出童年的画面,唤醒埋藏心底的亲情;或者通过一次寻常的餐叙,展现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感流动,以及那些无声却深刻的羁绊。有时候,一碗热汤,一盘炒菜,都能成为连接回忆的纽带,承载着无法言说的情感。我希望《好食集》能够具备这样的力量,让我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温度,在平淡的描写中品味出生活的真味,甚至在读完之后,能勾起我对自己的过往和身边人的回忆,从而更加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深处某种情感的文学作品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不落俗套、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好食集》这个书名,虽然听起来与“食物”相关,但我的直觉告诉我,它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具深度。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食物与人生感悟巧妙地结合起来。比如,通过对一道简单菜肴的描写,引申出对人生选择的思考;又或者,在一次与亲友的餐叙中,展现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以及生命中那些平凡却珍贵的瞬间。我希望它能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在不经意间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生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从而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我不期待它有多么华丽的辞藻,只希望能有真诚的文字,传递出温暖的力量。

评分

我本身就是一位对食物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一直以来,我都认为食物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必需品,更是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历史、地域、风俗,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当我看到《好食集》这个书名时,我便联想到,它或许会深入探讨食物背后的故事,挖掘那些隐藏在每一道菜肴、每一种食材之下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渊源。比如,一道古老的传统菜肴,它的起源是什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又或者,某种独特的食材,是如何在一个特定的地域被发现、被栽培、被融入当地饮食文化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味蕾之旅,通过食物去了解一个地方的人文风情,去感受不同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深入的、有见地的文化解读,让我不仅仅是“吃”,更是能“懂”食物。

评分

作为一个对生活品质有着一定追求的人,我非常乐于探索那些能够提升生活格调和趣味性的事物。而“食”无疑是构成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好食集》这个书名,给我一种“精选”的感觉,似乎它汇集了作者认为最值得分享、最具有代表性的“好吃的”东西。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菜谱,更像是一份精心策划的美食指南,推荐那些真正能够带来愉悦体验的食物,或许是隐藏在街角的小馆,或许是独具匠心的创意料理,又或许是某个地域的特色风味。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让我能够发现更多有趣的美食探索方向,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能拓展我的味蕾边界,丰富我的生活体验。我也会留意它在选材上的独到之处,是否能发现一些我从未接触过,但又充满魅力的食材或烹饪方式。

评分

刚刚收到货,还没看内容

评分

书很好很漂亮很有用

评分

非常好!趁着活动买的,超值超便宜!买正版好书,就到京东!

评分

非常典雅精美的书,正版配图精美,选诗经典

评分

京东速度就是快,办公室的书香气更重了

评分

618活动还是挺合适的 买了很多书

评分

很清新的两本小说,作者叫韩梅梅,这个名字和我们,上学时课本的人重复喽,就因为此买了这两本书。

评分

不错,618优惠力度很大

评分

有点小贵,不过不是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