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暢銷書作傢韓梅梅新作。
2.50多種好食滋味,與它們的記憶。
3.愛生活的人看瞭都會微笑,心領神會的私享之書。
內容簡介
白白的大米、嫩綠的蠶豆、紅紅的櫻桃、嗆辣的辣椒和令人在中毒之後可以看見想念之人的菌子……作者用樸實的語言將人與他們的日常食用之物一一鋪陳在讀者眼前,讀來仿佛能聞見大米的香、被辣椒的辣味嗆到,為一盤水煮肉片流口水……情深義重在字裏行間緩緩滲透齣來。
盡管你消極沉默高傲好勝自負暴躁多疑敏感逆反貪婪自私冷漠自卑多愁固執散漫幼稚嘮叨懶惰魯莽健忘膽小虛榮……隻要你愛吃蛋糕,你就壞不到哪裏去!
細細咀嚼一蔬一飯,你值得過更好的日子。
作者簡介
韓梅梅,暢銷書作傢,齣生於1981年。走過很多地方,做過很多事情。我行我素,相信愛情。齣版過《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瞭》係列,《遇見一些人,流淚》係列,《趁一切還來得及》《永遠不要找彆人要安全感》等書。
內頁插圖
目錄
1 米
6 蠶豆
11 櫻桃
16 辣椒
22 小米辣牛肉
24 菌子
29 杏仁豆腐
35 柿子
38 火鍋
47 臭鱖魚
53 小籠包
57 奧利奧
60 百香果
63 冰粉
69 小鍋米綫
72 薄荷
78 蜂蜜
84 紅油抄手
91 地三鮮
95 水煮肉片
101 竹葉青
104 鳳梨酥
108 杏子
113 蕨菜
117 醃篤鮮
121 蛋羹
127 碗蒸羊羔
131 手撕雞
134 蛋捲
137 荔枝
141 豬油飯
147 油渣
151 花冰
156 山竹
159 石榴
164 羊肉串
168 香椿豆腐
172 泡菜
177 小炒肉
182 酸梅湯
189 桑葚
192 桂花山藥
197 藕粉
201 紅糖
208 醪糟
212 蓮子
215 榴蓮
220 馬蹄
224 螺螄粉
229 花生湯
235 核桃
238 薄殼米
242 抓飯
248 鞦葵
精彩書摘
菌子
每年的四月和七月,我都特彆想迴傢鄉去。
四月,漫山遍野開滿瞭索瑪花。
七月,菌子吃得瞭。
充沛的雨水過後,雲南人民就要開始一場舌尖的盛宴和冒險瞭。
“七八月份的雲南人民,總在生死離彆之間。”
街頭巷尾,聊的都是菌子:
“今天又買到點雞樅和乾巴。”
“這麼大朵?安逸哦,趕快拿迴去炒嘛,下午就不好吃瞭。”
“要得。你中午來不來唻?”
“我今天有點忙,忙完瞭再說!——新鮮的海椒要不要?我給你扯點拿過去。”
“好久不見,老錶。”
“今年又中大招瞭,二麻,二麻,醫院住瞭兩天。”
“你娃還是注意著點,不要把命齣脫瞭。”
“曉得,曉得。”
“我傢今天做菌子火鍋,你給來吃?”
“走嘛!怕死不是共産黨!”
撿菌子,這個“撿”字,又輕鬆,又美好。
我從小就覺得,能夠在山上撿到菌子的人,都是不一般的奇人。反正從小到大,我上山多次,也到處留意觀察,一次菌子都沒有撿到過。
夏天,在雨水過後的第二天,太陽一照,菌子就特彆多。
上山拾菌的人一般都知道“菌子窩”在哪裏。他們早早上山,去往神秘又熟悉的地方,扯掉用樹枝搭建的“僞裝”,驚喜地發現又一次能滿載而歸瞭。
核桃菌、青頭菌、黑羊肝、白羊肝、乾巴菌、牛肝菌、奶漿菌、雞樅、鬆茸,一個個新鮮俊俏,根部還沾著泥土,讓人垂涎欲滴。拾菌人把它們小心地聚攏,背到市場售賣。
我們小時候,又肥又大的雞樅,一大把纔賣十塊錢。有時候,遇到那種菌傘張開過度,有些破敗,或有螞蟻爬過的,一兩塊就能買到一大堆,拿迴傢做菜可以吃到飽。吃不完的,用油炸成雞樅油,吃麵的時候,挑一點來拌著,美得很。
好的菌子,我們傢有兩種做法。一種是用新鮮的青椒和大蒜炒,那味道鮮香脆嫩,爽滑可口。吃在嘴裏,簡直不能再幸福。
菌子
每年的四月和七月,我都特彆想迴傢鄉去。
四月,漫山遍野開滿瞭索瑪花。
七月,菌子吃得瞭。
充沛的雨水過後,雲南人民就要開始一場舌尖的盛宴和冒險瞭。
“七八月份的雲南人民,總在生死離彆之間。”
街頭巷尾,聊的都是菌子:
“今天又買到點雞樅和乾巴。”
“這麼大朵?安逸哦,趕快拿迴去炒嘛,下午就不好吃瞭。”
“要得。你中午來不來唻?”
“我今天有點忙,忙完瞭再說!——新鮮的海椒要不要?我給你扯點拿過去。”
“好久不見,老錶。”
“今年又中大招瞭,二麻,二麻,醫院住瞭兩天。”
“你娃還是注意著點,不要把命齣脫瞭。”
“曉得,曉得。”
“我傢今天做菌子火鍋,你給來吃?”
“走嘛!怕死不是共産黨!”
撿菌子,這個“撿”字,又輕鬆,又美好。
我從小就覺得,能夠在山上撿到菌子的人,都是不一般的奇人。反正從小到大,我上山多次,也到處留意觀察,一次菌子都沒有撿到過。
夏天,在雨水過後的第二天,太陽一照,菌子就特彆多。
上山拾菌的人一般都知道“菌子窩”在哪裏。他們早早上山,去往神秘又熟悉的地方,扯掉用樹枝搭建的“僞裝”,驚喜地發現又一次能滿載而歸瞭。
核桃菌、青頭菌、黑羊肝、白羊肝、乾巴菌、牛肝菌、奶漿菌、雞樅、鬆茸,一個個新鮮俊俏,根部還沾著泥土,讓人垂涎欲滴。拾菌人把它們小心地聚攏,背到市場售賣。
我們小時候,又肥又大的雞樅,一大把纔賣十塊錢。有時候,遇到那種菌傘張開過度,有些破敗,或有螞蟻爬過的,一兩塊就能買到一大堆,拿迴傢做菜可以吃到飽。吃不完的,用油炸成雞樅油,吃麵的時候,挑一點來拌著,美得很。
好的菌子,我們傢有兩種做法。一種是用新鮮的青椒和大蒜炒,那味道鮮香脆嫩,爽滑可口。吃在嘴裏,簡直不能再幸福。
還有一種,是當地彝族人的做法,用火燒。把菌子燒熟之後,撕開成條狀,再把青椒燒熟,撕開,把它們聚攏放到一個木碗裏,放上幾顆剝好的蒜粒,再用一根木棒來舂,蒜粒被舂碎,和辣椒、菌子融閤在一起,撒點鹽,倒入山泉水……這樣做齣來的菌子,有火燒過的一點點糊焦味,又辣又鮮,吃過一次的人,都不會忘記。
當然,在雲南,菌子還可以炒糊辣椒。炒臘肉、炒火腿、涼拌、燉雞湯、油炸、做火鍋……不管是什麼做法,都是很美味的。
為瞭安全,菌子除瞭要買常見、常吃的之外,一定要做熟,熟到透纔能放心吃。
廣為流傳的“用肉眼辨彆,好看的不要吃”,和“多放大蒜,蒜變瞭顔色不要吃”,這兩種說法經過很多次驗證,都是不可靠的。
要記住,醜的菌子,也有可能讓人中毒哦。
頭暈,發燒,“看見小人人”的幻覺,是最常見的中毒反應。
有一次,我們院,有一傢人吃菌子,吃著吃著,全傢都跑瞭齣來,說廚房裏有條怪物。
還有我舅,有一次吃黃牛肝沒煮熟,齣現幻覺瞭,跑齣去,見人就喊:“我是一隻孔雀你給曉得?”
前兩年看過一個新聞,說一位母親,因為誤食“見手青”,中毒之後,看見瞭逝去的女兒……此後的每一年夏天,她都會吃很多很多的“見手青”。
這讓人心碎。
冰粉
燥熱的夏季,熱浪滾滾。
不戴帽子、滿頭大汗的騎車少年。
齣來買菜的主婦。
從油膩的飯館裏鑽齣來,直接暴露在炎炎烈日下的男人。
他們都奔冰粉攤子而去。
西昌,滿城的冰粉攤子。樹蔭下,一米見方的保溫箱裏裝著冰塊,冰塊包圍著一個搪瓷盆子,裏麵裝的就是搓好的冰粉。有的冰粉攤會準備兩個小凳子,有的沒有,客人直接過去,點瞭站在陰涼處喝。老闆會拿齣小碗,小心地舀一塊齣來,然後用勺子輕輕在碗裏切打,完整透明的冰粉瞬間裂開成瞭晶瑩通透的碎塊。兩勺同樣冰鎮過的、濃濃的紅糖汁迎頭澆上去,糖水瞬間從碎裂的縫隙呲溜進去,和冰粉完美地結閤在一起。喝一口,冰涼嫩滑,甜香四溢,身上的燥熱馬上消除,真是痛快無比!
我喝瞭二十多年的冰粉,前幾天纔第一次在朋友那裏看到瞭冰粉籽果實的照片。一種特彆美的植物,果實是如李子大小的小圓球,穿一件輕盈薄脆的外衣,像一個初次穿上芭蕾舞裙的胖丫頭。朋友說,鉗開外衣以後,裏麵是比芝麻還小的冰粉籽,做一盆冰粉需要的冰粉籽,要從很多很多這樣的果實裏提取齣來。她還說,現在這種野生植物越來越少,種植的人也不多瞭,人們都用果凍粉和魔芋粉來代替,做齣來的冰粉,像有嚼勁的果凍,再被“彆齣心裁”地加上花生碎、葡萄乾,乃至各種切碎的紅綠果脯,東西加得越多,越難喝,那種純天然的冰粉味,再難尋覓。
盡管如此,這些年不管去到哪個城市,不管是去吃川菜,還是火鍋,隻要店裏菜單上有“冰粉”,我總是會點的。即便那紅糖汁並不香醇,還搭配瞭切碎的山楂片,但總歸,還是有那麼一點留存在記憶裏的味道的。對於漂泊在外的人來說,不敢奢求完全的原汁原味,有那麼一點,也就夠瞭。
傳統正宗的手搓冰粉,製作起來非常麻煩。將細小如針尖的冰粉籽包進紗布裏,把紗布紮緊,在裝瞭純淨水的盆裏用力揉搓,不一會兒就能看見有細滑的濃漿從紗布裏滲透齣來。搓一盆冰粉,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很大的力氣,到那盆清水變瞭顔色、變得濃稠,“點”入一些石灰水。傳統工藝難,難就難在這個石灰水的量上,多一點,太老,少一點,不凝固,剛纔揉搓的功夫就全白費瞭。
我20年前在西昌讀書的時候,很愛在周末去一條巷子裏的冰粉店喝一個老阿姨做的冰粉。這位阿姨每天搓兩盆冰粉來賣,完全手工。老阿姨的傢鄉在雷波縣金沙江畔,那裏盛産甘蔗,她所用的紅糖是親戚傢土竈榨齣來的碗糖,香醇,濃鬱,原汁原味,用來搭配冰粉,口感絕佳。老阿姨賣的冰粉,五毛錢一碗,對於當時生活費一百元的我來說,也是負擔得起的。所以,為瞭那一碗清涼和甜蜜,走再遠的路,我也會去。
去年,我帶著女兒迴瞭一趟西昌,坐車經過那條老街的時候,感到暑熱難當,突然想起那傢小店,就和司機聊瞭起來。哪知那司機也熟知那傢冰粉店,並告訴我:“店還開著呢。”我驚喜萬分,立馬改變行程,請他把我們送到那裏。
還是那樣一個小小的門頭,熟悉的、鑲著玻璃的、斑駁的桌子,兩盆嫩嘟嘟的冰粉上蓋著一塊玻璃闆,還是那個裝紅糖的、印著喜鵲的搪瓷杯,係著圍裙的老阿姨還在親力親為。
我問老阿姨:“年近70瞭,為什麼不休息呢?”
老阿姨說:“不能休息,一休息,就渾身不舒服,要生病。”
屋子裏,坐瞭好多人,又有很多穿校服的孩子蹦躂進來,嘰嘰喳喳,你拍我打的。還有幾位中年人,鑽進來,喊一聲“謝嬢嬢,要一碗冰粉”,站著喝完,然後把錢放櫃上就走瞭。我身邊的條凳上,坐著一位些許發福、有謝頂趨勢的男人,他在慢慢地喝。我心想,也許當年,我們也曾在這裏相遇過呢,他那會兒可能剛在學校打完籃球,撩起衣服的一角,擦擦汗,就過來瞭。
我端起碗,和女兒分享瞭這一碗甜蜜的食物。
“好喝嗎?”我問她。
“嗯!”不到兩歲的女兒點點頭,伸齣小手指著玻璃櫃颱說:“再倒!”
……
前言/序言
《好食集》:舌尖上的時光與故事 《好食集》並非僅僅是一本菜譜,它是一本關於食物、關於記憶、關於生活態度的溫情之書。它收錄的不僅僅是精美的料理,更是烹飪過程中流淌的情感,是餐桌上彌漫的歡聲笑語,是那些在食物中沉澱下來的、細微而珍貴的時光片段。翻開它,就像推開一扇扇塵封的門,扉頁上跳躍的文字和躍然紙上的圖片,將帶領讀者穿越味蕾的隧道,抵達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場景。 這本書,以一種近乎私人的筆觸,描繪瞭作者與食物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它始於童年時期,在祖母溫暖的廚房裏,第一次被香氣繚繞,第一次感受到麵粉在指尖的溫度,第一次品嘗到用愛和耐心熬煮齣的樸實美味。那些簡單的傢常菜,雖然沒有華麗的擺盤,卻承載著最深沉的愛意,成為味蕾深處永恒的印記。《好食集》試圖捕捉到的,正是這種最初的、最純粹的對食物的感悟,那是對生命最原始的滋養,也是對傢最真摯的眷戀。 隨著年齡的增長,作者的腳步遍布大江南北,乃至世界各地。每一次旅行,都伴隨著一次味蕾的探索。書中,那些遠方的城市,那些異域的風情,都通過一道道具有地方特色的料理被鮮活地呈現齣來。從南國熱帶的鮮甜海味,到北地草原的醇厚牛羊,再到東方古國的精緻點心,每一種食物都仿佛在訴說著一方水土的故事,記錄著一次相遇的驚喜,勾勒齣旅途中的點點滴滴。《好食集》將這些異域的味蕾體驗,巧妙地融入日常的烹飪之中,讓讀者在廚房裏,也能感受到遠方的召喚,品味到世界的廣闊。 然而,《好食集》的魅力遠不止於此。它更深刻地觸及瞭食物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那些與傢人朋友圍坐一桌的溫暖時刻,那些為瞭慶祝某個重要日子而精心準備的宴席,那些在失意時慰藉心靈的一碗熱湯,都與食物息息相關。書中,每一道菜肴的背後,都可能隱藏著一段動人的故事。也許是伴侶在生日時為你親手製作的驚喜,也許是孩子第一次學會幫你準備晚餐的笨拙身影,也許是與老友久彆重逢時,共同迴憶起的傢鄉味道。《好食集》將這些情感的碎片,如同串起珍珠一般,串聯成一本充滿人情味的“食譜”,讓讀者在品嘗美味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生活中那些細膩而真摯的情感。 這本書的設計,同樣體現瞭作者的匠心獨運。它並非流水賬式的菜譜羅列,而是將每一道菜肴的故事、烹飪技巧、食材選擇,乃至作者對於這道菜的獨特見解,都進行瞭細緻的闡述。文字之間,透露齣作者對烹飪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情,以及對細節的執著。精美的圖片,更是將食物的色、香、味、形,展現得淋灕盡緻,仿佛能透過紙頁,聞到廚房裏飄齣的誘人香氣,嘗到口中曼妙的滋味。這種圖文並茂的設計,讓閱讀《好食集》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視覺和心靈的享受。 《好食集》所推崇的,並非是繁復昂貴的食材,也不是挑戰極限的烹飪技藝。它更關注的是食物的本質,是烹飪的樂趣,是享受用餐的過程。作者倡導的是一種“慢食”的生活態度,是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放慢腳步,用心去感受食物的美好,用心去體會烹飪帶來的平靜與滿足。書中,你會看到許多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智慧的菜肴,它們用最尋常的食材,烹飪齣最不尋常的風味,教會讀者如何從日常的烹飪中發現驚喜,如何用食物來錶達愛,如何用美食來治愈心靈。 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邀請函,邀請讀者走進廚房,親手去嘗試,去創造,去體驗。它鼓勵讀者打破對烹飪的畏懼,發現自己內心的烹飪天賦。無論是經驗豐富的烹飪愛好者,還是初次下廚的新手,都能在《好食集》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和靈感。作者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將復雜的烹飪步驟化繁為簡,同時又不失對細節的強調,讓讀者在學習烹飪技巧的同時,也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和成就感。 《好食集》中,許多菜肴的選擇,都與季節的變化息息相關。作者深諳“不時不食”的道理,將對自然的敬畏,對季節的尊重,融入到食材的選擇和菜肴的烹飪之中。春天,有嫩芽初綻的清新;夏天,有瓜果飄香的甘甜;鞦天,有稻榖金黃的醇厚;鼕天,有暖意融融的慰藉。通過這些順應時令的菜肴,讀者不僅能品嘗到最新鮮、最美味的食物,更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賜,體會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 此外,《好食集》還是一本關於生活美學的實踐指南。它不僅僅教你如何烹飪,更引導你如何去欣賞食物的美,如何去營造溫馨的用餐氛圍,如何通過食物來錶達對生活的熱愛。書中的一些小貼士,關於餐具的選擇,關於擺盤的技巧,關於餐桌上的布置,都能幫助讀者將每一次用餐,都變成一次小小的儀式,讓生活充滿瞭情調和儀式感。 可以說,《好食集》是一本跨越年齡、跨越地域、跨越文化的書籍。它用最樸素的語言,講述著最動人的故事,傳遞著最真摯的情感。它讓你明白,食物不僅僅是為瞭填飽肚子,更是連接人與人、連接過去與現在、連接身與心的橋梁。翻閱《好食集》,你會發現,原來生活如此美好,原來幸福就藏在那些熟悉的味道裏,藏在每一次認真的烹飪中,藏在每一次溫暖的分享裏。它將引領你,在廚房裏,在餐桌上,重新發現生活的意義,重新找迴那份久違的純粹與美好。它是一本讓你看瞭會想笑,想哭,想動手,想與人分享的書,一本值得你珍藏,並反復品讀的“好食集”。